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看待工業化國家的變化

如何看待工業化國家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3-06-02 00:48:29

A.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工業化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多個方面。工業是國民經濟中規模最大、創新最活躍的物質生產部門,工業現代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具有支撐和保障作用。綜合來看,工業現代化既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體現國家間的差異性;既具有時代性特徵,又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推進的歷史進程。對此,我們需要全面理解、綜合把握。

工業現代化具有規律性。各國工業發展都會經歷規模從小到大、水平從低到高的過程。工業現代化是工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綜合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來看,工業現代化是指一國工業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國際競爭力、分工地位等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具有全球價值鏈掌控力、產業鏈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狀態。實現工業現代化,需要有一批具有活力的微觀主體作支撐。對我國而言,這些具有活力的微觀主體具體包括,由國家實驗室體系、大學和科研機構、企業研發力量等構成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由全球領先的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構成的企業群體,由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等構成的人才隊伍。

工業現代化具有差異性。對於各個國家而言,雖然工業現代化的外在表現特徵大致相同,但由於各國在資源稟賦、經濟體制、產業沿革等方面存在差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內部結構、產業政策、企業主體等方面會存在很大不同,工業現代化在各個國家的內在表現也會不同。我國擁有齊全的產業門類、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完善的產業配套,推進工業現代化需要保持這一優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前沿科技創新,加快提升工業技術水平,為推進工業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工業現代化具有時代性。當代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數字化和綠色化。要看到,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技術條件、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工業現代化也會帶上它所處時代的烙印。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的突破、成熟,數字化智能化成為工業發展的方向,推動工業部門的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產品形態等發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還要看到,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綠色是現代工業的底色,這對工業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以及生產工藝、最終產品、環境影響、回收循環等提出更高的標准。工業部門必須大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深入實施綠色製造,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從而更好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支撐。

工業現代化具有動態性。工業現代化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科技創新永不停息,不斷催生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並會推動既有產業發生變革,給工業現代化注入新的內容。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在升級,對工業現代化也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斷變化,要求一個國家參與全球分工合作的水平、模式作出相應調整,工業現代化也將具有新的內涵。

總的來看,我國推進工業現代化,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市場規模、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我國工業技術、生產效率、數字化綠色化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既要補短板,縮小我國在產業鏈關鍵環節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又要大力推進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增強國際競爭力,還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佔新興產業發展新機,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B. 一百多年來,中國 工業化強國之夢 歷經艱辛與坎坷,今天正在逐漸變為現實,你對此有何認識

轉變產業結構的背後,實際上是轉變我們發展模式和發展的思路。我們的工業化到目前為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是世界上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我們不是製造業的強國。新興工業化本質上是要在新的生產方式基礎上來考慮我們的工業化推進。這也促使我們考慮,如何使我們的製造業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市場。
製造業實際上是一種實體經濟。我們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多的技術和研發要做。如果能夠結合新型工業化,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迅速地使我們趕超發達國家,成為真正的強國,這可能是我們中國夢的一部分。
新型工業化新能源使用是核心
新興工業化與城鎮化道路, 「十八大」提出了新目標,就是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工業化的指標,從衡量的標准來講,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至少要達到60%,製造業的比重應該降到35%左右,農業大概佔GDP的5%。我們現在的比重,距離還非常遙遠。所以2020年完成工業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我看來是一個蠻難的,但是又想要完成的一個艱巨目標。
「十八大」還提到了城鄉人均收入要在目前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職工的收入還不止要翻一番。因為人均的收入包含你父母加小孩,是所有人。而即便是翻一番,也就是勞動力的成本會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怎麼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來實現目標,「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這個新型的工業化究竟是什麼含義?從表面上看,新型工業化是綠色、節能、環保、有資源配置效率的工業化;更深入地理解,新型的工業化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而這種新的發展模式背後,實際上是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是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是技術發生變化,包括能源的使用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比如你要做到綠色、環保,你就不能再依賴於石油和煤炭這種一次能源的消耗,而我們要更多地依賴於再生性能源。用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這一些能源來發電,替代掉現在的化石,我覺得這是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核心所在。
沒有能源,工業化是不可能進行的。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能源是煤炭,它依賴於蒸汽機,然後開始了一輪工業化,英國成為了強大的國家。第二輪是美國,美國依賴石油、內燃機,依賴流水線,成為工業強國。到了今天,石油與煤炭越來越枯竭,在這樣的基礎上,工業化的模式有問題。所以新型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基礎之上。中國製造業轉向中國創造,並不是在現有的運行模式上能實現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不是這個思路了,如果我們還走它們二十世紀的老路,那肯定不行,我們必須和它們一起走二十一世紀的新路。
求新的路徑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再認識
新的模式,需要新的路徑,這也需要我們認清基本問題。
第一,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我認為工業化不等於一個國家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有多大,工業化的實質是工業生產方式,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為社會所有領域的生產方式。美國工業化的實現,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方式,從製造業慢慢轉化到零售業,所以我們有了沃爾瑪,然後它又延伸到農業,所以它有標准化的大農場。這種大規模標准化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生活娛樂方面去,比如連鎖影城。
我們的工業化完成了沒有?沒有。我們的農業小生產方式,給食品的不安全性創造了條件,因為這么多人在生產牛奶時,稍有一個道德水準比較低的人,在裡面摻一點假,整個品質就會有問題。所以,大規模、標准化的生產方式,它與食品的安全性保證也有關。所以,新型工業化最終是這樣一種生產方式能不能夠最終在所有的領域確立起來。
第二,城鎮化。城鎮化是城市化的一種方式,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結果,我們不能離開工業化來奢談城市化。我曾參觀過所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造了很多別墅,甚至所謂的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問題是農民住進去以後,沒有就業機會,沒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沒有工業化進程,所以這種所謂的城市盲目擴張是有問題的。
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裡?城市形態新,這是表象,本質上是要與新型工業化呼應的,應該是適應我們未來生活、工作,宜居的城市。它不光是硬體,高樓大廈建起來,更重要是軟體,比如人文、社會、社區,需要管理,需要公共服務。不能說造了房子就是城鎮化。如果人到了這個城市裡,他的行為還很落後,還很不文明,這個城市化就是虛假的。
美國的戰略眼光回歸實體經濟
美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有其重點和對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發現了一個道理:沒有實體經濟,光靠金融和互聯網,容易產生危機。奧巴馬政府開始痛定思痛,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諸如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等一些新興產業,為它未來的競爭力預先進行戰略的布局。具體來講,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個,全新的能源產業。美國過去的能源是不多的,53%依賴於進口石油,美國人認為這是對它的能源和經濟安全性的最大挑戰,所以最近美國大力推進油頁岩的開發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希望最終實現美國的能源獨立問題。美國能源一旦相對獨立(目前來講有獨立的趨向),它就可以把很多關注的焦點從中東撤出來,所以美國人提出重返亞太地區,重返亞洲地區。我們很緊張,重返亞太,是不是要遏制中國人?我認為不一定是遏制中國,亞太地區人口特別多,市場很大,美國重返亞太可能是爭奪亞太的市場,跟你做生意,賺你的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這個能源新政是非常厲害的戰略措施。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新能源的發展也是為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一旦主要使用清潔能源,整個產業體系就會發生根本改變。比如只能用石油煤炭的那些產業肯定要被淘汰,所以整個產業體系會有很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才是真正可持續的——當能源本身可持續的是再生的,你的經濟和產業也是可持續的。
第二個,信息網路產業領導全局。美國的創新議程提出要繼續支持信息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重點是發展下一代的寬頻網路,來適合21世紀商業通訊的需要,這個叫做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反觀我國,有很大問題,我上海家裡接入了一個所謂的10M的光網通訊網路,光網到家,號稱可以有10M速度,實際上最多也就是2M,非常慢。速度提不上去,收費卻很高。高收費實際上對經濟有很大影響,因為信息網路的廣泛普及和信息廣泛利用、低成本的利用,對創新和知識傳播有極大的溢出效應。
第三個,重振製造業,向實體經濟回歸。所以美國人提出了一個再工業化的舉措,原來他們去工業化,就是把一些製造業不做了,為什麼?製造業掙不了多少錢,丟到發展中國家去。現在重提這個口號,叫再工業化,希望製造業重回美國,因為美國人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們分析下來,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如果按照若干年再翻一番的話,已經跟美國相對比較差的州勞動力的薪水差不多,再加上如果製造業搬到美國去,運輸費用不需要了。因為原來在中國生產,還要運到美國去,還有運費,這個運費一節約,再加上生產效率的提高,完全可以回歸美國。如果是這樣,當然對我們國家的製造業沖擊是非常大的。
第四個,發展生物醫療產業。他非常重視生命科學的研發,在他的研發預算當中,50%主要是用在生命科學的研發上,推動健康產業,我覺得這個投入和發展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健康始終是人類最大的需求,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生物醫療產業非常關鍵。美國在這方面已經領先,還要繼續在這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第五個,鞏固航天、海洋的王者地位。美國也是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和海洋方面的領先者,他新一代載人飛船正在研發,他的私人公司可以發射飛船到太空站上去,進行銜接,也開發了很多太空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已經可以投入使用。在海洋方面,開發也是投入巨資。
所以,我們從這五個方面大概可以看到,美國在下一輪產業的發展當中有它獨到的戰略眼光,而且希望把他們已經有的,處於比較領先地位的產業,繼續保持領先,以便今後在全球的產業競爭中獲得領先的位置,所以它的戰略眼光是非常深遠的。
戰略新興產業可持續能力的比拼
美國推動了戰略新興產業有其政策措施。
第一是市場導向。市場經濟國家,在發展產業時,主要是市場導向。雖然奧巴馬上台以來政府出了很多錢,但這些錢並不是很多,跟我們的4萬億相比少很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市場導向是它們很重要的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措施。作為一個幼稚的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有一些政府的扶持,但如果我們對這種產業盲目扶持,盲目擴張產能,就會有問題。比如我們的光伏產業,理論上講,也是戰略新興產業,但在政府的支持下過度發展,結果現在整個行業處於不景氣的狀態,這實際上是一個教訓。
第二個特點,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誰擁有了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實際上就成為這個產業的控制者。歐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的引領作用,他們重視開發這個產業的技術標准,掌握核心技術後,把這個技術標准掌握在手,然後申請專利,直接坐地收費。
可見,誰擁有了核心知識產權,誰就可能成為這個產業的價值鏈控制者,這是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第一要素。
第三個特點,是它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的。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的綠色經濟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產業、新型的工業,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發達國家最後的目標是謀求新發展模式的轉換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推進。當它們比較早地擺脫了對化石能源依賴,如果它們變成了主要依賴於再生性清潔能源的時候,實際上產業體系、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坦白講,它們也擁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際上目前已展開了所謂誰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競爭,這是二十一世紀里最關鍵的領域競爭,所以我們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就是要使我們整個國家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要擺脫土地經濟
當國家提出要發展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後,各個省市地方政府都提出了自己所要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的目錄,包括各種各樣的開發區設置,甚至不惜採取所謂各種優惠政策,比如稅收、土地等各方面的政策,來招商引資、擴大產業。這種做法背後有他的邏輯性。因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拉動GDP的增長,甚至可能產生良好的稅收,為當地的經濟和就業提供解決方案,所以政府有它的想法,這個邏輯也是合理的。但如果大家都用這個邏輯,宏觀上來講,這個邏輯就有問題。因為照此下去,新一輪戰略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即將爆發。
我們的地方政府在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時,並沒有真正地考慮這個產業的市場究竟有多大。舉個例子,美國在推動太陽能電池產業時,它的做法是,消費者如果買這個太陽能電池板,裝在自己家裡的話,所得稅不扣。這樣一來,消費者就願意去使用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市場就擴大了,市場一擴大,光伏電池的製造商就有訂單,就會努力去競爭,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包括技術創新,這就形成了一種市場的引導良性機制。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直接給企業補貼,比如土地。所以最後無錫尚德破產了,一大塊那時候買下來的土地,現在轉讓掉,就沒什麼事了。很多企業把圈地看成它的本事,而把附加值上的製造看作是應付,這就變味了。包括三一重工,在臨港那裡,市政府也給了一大塊地,我始終想不明白,三一重工要這么大地干什麼?顯而易見,這塊地能為它的製造業失敗找到一個可靠的資產保證,因為土地值錢。更何況它也算得上是知名企業,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覺得有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需要檢討。
下一輪經濟發展的上海優勢
上海有非常特殊的狀態,跟一般的省,比如浙江、江蘇不太一樣。作為一個城市型經濟,從它的產業結構、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來講,它的服務業比重應該是60%以上,但是我們現在上海是60%不到。換句話說,我們製造業在上海依然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製造業中,重化工業又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今天看來,一個大都市發展重化工業是不夠合理的。因為重化工業污染、能耗都非常大。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政府希望把寶鋼逐步遷移出去,這個決策是政府的,但上海的重化工業改革開放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得它在上海的產業結構比重中起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如果全部搬遷出去,它會對現有的上海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什麼?就等於GDP的貢獻當中缺了這么一塊,而缺的這一塊要補上。如果加不上一塊的話,上海的GDP,包括人均GDP水準全部下降,而且會引發很多社會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條件下,我們進一步來反思,我們在推動重化工業發展時,實際上把我們很有品牌的一些輕工業全部扔掉了,比如我們自行車不要了,人家捷安特不是做得很好嗎?我們還有手錶,那時我們上海的手錶還是全國搶著買,買不到的。但瑞士手錶做到現在,還不是繼續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而且賣得這么貴。我們當時把這些產業都認為不是重化工業階段所需要的產業,被逐步地放棄掉。現在反思,我們覺得很可惜,實際上在一個都市型的城市經濟當中,不應該照搬教科書上的理論,說上海的工業化也要從輕工業階段到重工業化階段,再到服務經濟階段。以為一個都市型經濟都要有這樣一個過程,這個看法實際上是錯的,但不幸的是我們已經走了這條路,走了就沒有回頭之徑。
所以下一步結構的調整是放在上海面前最關鍵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把這些產業去掉的話,我們用什麼產業來補起來?戰略新興產業也要做篩選,不是說七大產業我們上海都要做,我們上海過去犯的錯誤就是什麼都要做。

C.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是什麼

1、社會自由和民事權利的增長。

2、強勢的政治領袖。

3、從農業到工業經濟的轉換,特別是向製造業的轉換。

4、逐漸增長的開放市場經濟,允許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

5、幾大洲間進行的大規模國與國合作。

6、來自外國的大量資本投資。

7、足以影響某些區域的政治領導地位。

8、逐步下降的貧困率,人口紅利增加。

初期的或者正在進行中的工業化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在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當中,可能發生的最主要的社會的大變動是鄉村的農業人口遷移到城市,製造業和工廠的增長吸引了大量的勞工。

新興工業化國家經常從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組織和其他的內部實體得到支持。然而,由於環境、勞動力和社會標准在新興工業化國家趨向於明顯的弱勢,主張建立針對進口自這些國家的產品的標准,同時批評工作機會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輸出。

歷史上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大韓民國、新加坡、英屬香港)它們異常快速的工業增長始於1960年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這四個地區都已經進入了發達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這些國家(地區)和現在被認為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有著顯著不同的。

特別地,開放的政治體制、較高的人均國民收入和旺盛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政策顯示出這些國家(地區)現在不僅達到而且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排名。世界銀行把這四個經濟體都歸為高收入經濟體;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則將它們歸類為發達經濟體。

它們的人類發展指數也都超過了0.9,這與西歐國家相當。特別是大韓民國,與日本一同構成了亞洲僅有的兩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的國家。

D. 如何看待工業時代的歷史潮流

工業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歷史潮流影響深遠。以下是我的看法:

1. 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在工業時代,人類經歷了從手工製造到機器生產的巨大轉變。這一轉變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2. 工業時代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生產和新技術,使得皮塵貿易和交通變得更加便捷。工業時代還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等成為可能。這一時期的全球化,對世界歷史液握纖產生了深遠影響。

3. 工業時代加劇了環境問題。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這一問題至今仍然存在,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4. 工業時代推動了科技的進步。隨著工業的發展,許多新技術和發明不斷涌現,例如蒸汽機、電力、化學工業、航空等。這些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生活鬧仿更加便利和舒適。

總之,工業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它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工業時代的歷史潮流既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和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應對。

E. 我國國家主導的工業化的利弊

利: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這表明,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弊:雖然我國近年來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就業壓力卻越來越大。



(5)如何看待工業化國家的變化擴展閱讀

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我國收入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到了不容忽視的水平。

自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城鄉差距就停止縮小而轉向擴大。根據統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85年的1.7倍擴大到2003年的3.2倍,這一差距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若將農民的實物收入、生產性投入和市民的隱形福利收入等考慮在內,城鄉收入差距達到驚人的6倍。

我國地區收入差距也十分明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在西北乾旱地區、西南山區還有上千萬人沒有脫離貧困。在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人均GDP最高與最低之間的差距在12倍以上。

F. 如何看待工業化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推進工業化進程是當下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國作為後工業時代的強國,正應該把構建工業現代化作為一項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常抓不懈,才能在快速構建強國經濟體中發揮強有力的依託。

G.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是什麼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是:

1、社會自由和民事權利的增長。

2、來自外國的大量資本投資。

3、從農業到工業經濟的轉換,特別是向製造業的轉換。

4、逐漸增長的開放市場經濟,允許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

5、幾大洲間進行的大規模國與國合作。

經濟特徵

第一,20多年來,經濟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20世紀70年代超過日本5%的增長率。

第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結構特別是工農業結構變化顯著,工業比重超過農業。

第三,在出口總額中製成品的比重增加,擺脫了一半發展中國家依靠初級產品的局面。但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仍不平等,許多生產需要的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還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工業化國家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海到徐州汽車要多久 瀏覽:899
已經有30年的寶馬740多少錢 瀏覽:957
汽車喇叭如何搭鐵 瀏覽:141
汽車窗子碎了怎麼辦 瀏覽:615
s350賓士側標燈左後側是什麼 瀏覽:840
老款進口寶馬3系雜物箱怎麼拆 瀏覽:100
賓士s級黃金多少錢 瀏覽:423
一輛寶馬的成本是多少 瀏覽:830
單手開賓士多少錢 瀏覽:570
洛江萬安塘西工業區什麼時候停電 瀏覽:948
奧迪保養里程怎麼看 瀏覽:366
衡陽酃湖汽車站在哪裡 瀏覽:275
賓士威霆在哪裡保養 瀏覽:225
賓士彈簧斷裂怎麼回事 瀏覽:531
工業軟體用什麼語言語音導入 瀏覽:316
上一代寶馬7系發動機怎麼樣 瀏覽:874
維修小汽車店用的生降機多少錢 瀏覽:925
寶馬液晶電池多少錢 瀏覽:620
擁有賓士什麼感覺 瀏覽:64
賓士s後排耳機怎麼充電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