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生活消費與產業用並舉的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生態文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明顯提升,在全球紡織產業中地位進一步鞏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成紡織強國的沖刺階段。為促進紡織工業轉型升級,創造競爭新優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編制本規劃。
法律依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 第五條 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能源結構,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以畢悶大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網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建設大型煤炭基地,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加快實施煤矸石、煤層氣、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煤電聯營。實行油氣並舉,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罩毀勘探和開發利用力度,擴大境外合作開發,加快油氣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扶持和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鼓勵石油替代資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推進潔凈煤技術產業化,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以擴大網路為重點,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等運輸方式優勢互補,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完善國道主幹線、西部地區公路干線,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強集裝箱、能源物資、礦石深水碼頭建設,發展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加強管道運輸建設。
加強水利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統籌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資源調配、控制地下水開采,手豎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加強防洪抗旱工程建設,以堤防加固和控制性水利樞紐等防洪體系為重點,強化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建設,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幹流堤防、行蓄洪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城市防洪骨幹工程建設,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加大人畜飲水工程和灌區配套工程建設改造力度。
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⑵ 我國紡織工業的現狀前景
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紡織業近年來依靠科學發展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紡織行業向更強邁進
「十五」期間,紡織行業在推動科技進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方面亮點頻現,並取得了突出成就:行業的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5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利稅總額、利潤總額分別達到1231億元和690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104.6%和133.5%。與此同時,全行業的資產負債比2000年下降了5.2個百分點,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由34412元/人提高到51099元/人,紡織工業的市場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
國內裝備製造技術的提高和國際先進技術裝備的加快引進,使行業裝備和技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十五」期間,我國國產成套設備基本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棉紡行業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比重超過50%,比「十五」初期提高了20個百分點。
多年來制約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的印染後整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國產印染面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十五」期間,國內紡織面料出口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5年擴大了1.4倍,出口服裝的面料自給率從「九五」期間的50%提高到「十五」的70%,帶動了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這些數字是紡織業近幾年取得的成就的量化體現,而成就的取得有賴於全行業成千上萬企業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
「這5年,是中國紡織行業發展最快、步子最大的5年。行業在發展速度、技術進步、質量效益、市場活力、融入全球化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績,這進一步證明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完成中國工業化的最後15年,紡織工業仍將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紡織工業發展與改革工作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的總結令人振奮。 二、在新型工業化道路自主創新,成功「亮劍」
然而,即使在最亮眼的業績面前,中國紡織行業仍然面臨著提升競爭力的巨大壓力。用科學發展觀審視「十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的發展可以發現,盡管紡織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嚴峻問題。行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還大多處於加工供貨的低端環節,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自主品牌的實力薄弱,行業體制和機制存在問題較多,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機制和產業鏈整合控制力還不適應紡織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此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貿易摩擦等也是紡織行業在發展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在令人警醒的差距面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加大研發投入,攻克核心技術,提高品牌貢獻率,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在年產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項目榮獲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同時,年產20萬噸聚酯四釜流程工藝和裝備研發暨國產化聚酯裝置系列化、PA6/PE共混海島法超細纖維及人造麂皮的系列化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熱塑性高聚物基納米復合功能纖維成形技術及製品開發3個紡織項目也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高分子製版感光材料項目則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近年來,紡織行業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項目獲得國家獎項。
山東魯泰紡織有限公司開發出的300支純棉色織襯衫,單品價格高達5000元,代表了當前紡織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全國最大的無梭布織造生產基地——山東魏橋創業集團,以無結紗比重達到100%、精梳紗比重達到85%、無梭布比重達到80%的技術實力,提前實現了棉紡行業「十一五」規劃目標。
2006年,中國紡織機械行業新產品產值達到114.42億元,同比增長了41.33%,積極發揮著裝備行業對紡織業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年產15萬~20萬噸的大型聚酯成套裝置,不僅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而且萬噸單位投資從8500萬元下降到1300萬元,使化纖行業在國產裝備的武裝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紡織行業在產品開發、設計和織造工藝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紡織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也得到了提高。「山東魯泰的高檔色織襯衫能夠擁有世界1/3的市場,一靠科技,二靠品牌。」魯泰集團董事長劉石禎道出了自主創新、成功「亮劍」的真諦。三、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國家戰略推動行業發展
2007年是國家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重要一年,也是紡織行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年。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對人均GDP增速達到6.6%的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將存在更大的增長空間。
在解讀國家「十一五」規劃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高度概括了國家戰略對紡織行業的推動作用: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這是國家對紡織工業發展的要求;支持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和以優勢產業為重點的「走出去」戰略,使得紡織工業成為我國新時期在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中最有提升潛力的競爭性行業;
針對國家科技進步指導性攻關目標,紡織行業已經確定的「28+10」攻關項目,包括新材料、新工藝、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以及重點應用基礎科研項目攻關。一系列以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為主攻方向的發展目標和蓬勃實踐,都表明「紡織的好日子剛剛開始」。心得體會:作為紡織系的一名學子,我目前最關心的是紡織工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它關繫到我以後能否在紡織行業更好地發展下去,和所學的知識能否更好地運用出來。現在看到紡織技術不斷在創新,品牌不斷地升級,連制約紡織行業產業升級所遇到的問題都能很好地解決,並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甚至還獲得了國家科學的最高獎項,心理挺高興的。這說明了我國紡織現狀挺好的,前途光明,並不斷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還起到了引領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完成中國化的最後15年的促進作用。
⑶ 紡織業是怎樣生產發展的
第一批機械紡織工場用水輪驅動,廠房簡陋,設備粗糙。其中有些廠房過去是倉庫和堆棧。建廠初期投資額都比較低,但情況迅速改變。惹人喜愛的水紗暢銷,給廠主帶來了巨大利潤。水紗由英國運至海外銷售,所得利潤大部分投資於擴充企業和新建廠房。棉紡工業的建立因此並不那麼依賴於資本市場,主要通過企業利潤自行提供資金。
出口的繁榮昌盛以及隨著每次技術改進提高生產力,使棉紡業的規模飛速擴大。每個廠都有好幾百人在工作。在一代人的時間內蘭開夏郡的紡織業中心出現了6至8層高的廠房,以及紅磚砌的輔助用房。這些都是一個新時代開始興旺發達的最初見證。
英國的興趣在於輸出棉紗和棉織品,而不是輸出紡機,以免帶來新的競爭。雖然禁止輸出紡機,但卻無濟於事,英國無法保持壟斷。盡管以處罰相威脅,但工業間諜事件、走私機器零件以及外國的有關人員設法把英國的專業人才弄出國,仍有增無減。因此從19世紀30年代起,美國、法國以及瑞士等國的競爭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並迫使英國在價格上做出讓步。1842年紡織機械的出口禁令終於被廢除。
成本被迫降低,需要企業不斷改進技術。聯繫到這一點,必須提到18世紀30年代初引進的理查德•羅伯茨的自動走錠精紡機。在一台紡機上可自動卷線,裝上400至600錠子,以後甚至增加到1000錠子。這是紡織技術上的一項最有意義的發明。但由於勞動力過剩和廠主利潤的下降,妨礙了在紡紗業中普遍使用這一昂貴的革新措施。紡紗業仍願用它們古老的設備從事生產。
到1851年,英國以其1800萬錠子佔了世界棉紡織業產量的一半,頑強地保持其領先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有世界貿易渠道都告中斷,新的棉紡織業在一些歐洲大國建立起來為止。
⑷ 紡織業如何藉助環保的東風,轉型升級發展呢
環保標准提升,環保督查巡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紡織行業加快實衡緩現茄攔祥綠色生產的強勁推手。創新,是一把打開時代大門的鑰匙,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想要轉向技術密集型更是要靠創新。紡織市場推行低碳節能技術、無水印染技術、天然染料萃取技術、冷堆固色技術顫搏等,無不是在生產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舉措。
⑸ 紡織業的發展趨勢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在紡織業領域,意見稿鼓勵類共列舉了13項,鼓勵內容增加了高性能纖維及製品的研發應用、智能化紡紗工廠裝備的建立、數字化智能化印染技術裝備應用等。其產業結構調整向綠色環保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生產綠色化、智能化,產品高端化成為紡織業產業結構調整主題
2019年4月8日,在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意見稿由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三個類別組成。本次修訂的意向旨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先進製造業、服務業發展。
在紡織業領域,意見稿鼓勵類共列舉了13個條目,總結歸納如下所示,鼓勵內容增加了高性能纖維及製品的開發、生產、應用、智能化紡紗工廠連續化紡紗成套裝備的建立、數字化智能化印染技術裝備、染整清潔生產技術等。其產業結構調整向綠色環保化、智能化、生物化方向發展。
意見稿紡織業限制類共列舉了18項技術和設備,主要為落後工藝與設備;
淘汰類包括了使用時間達到 30 年的棉紡、毛紡、麻紡設備、機織設備等的 20類 設備和生產線。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智能製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服裝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環保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紡織洗滌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⑹ 我國發展棉紡織工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紡織工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紡織業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優勢,直接關繫到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繁榮市場、提高農民收入等國計民生,備受人們關注。日前,我們專訪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同志。記者:紡織業歷來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出口一直穩居各行業前列。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外需萎縮,從而使我國的紡織業備受打擊,行業內部分化嚴重,您對這一分化有什麼感悟?杜鈺洲: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今年1—2月進入谷底。其間,全國5萬多戶規模以上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63%,增速回落13.92個百分點;紡織品服裝出口額負增長14.78%;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負增長11.01%,企業虧損面達到25.17%;從業人員比上年末減少了49萬人。更令人憂慮的是,紡織業還出現了兩極分化。近1/3的企業,約1.6萬多戶,銷售收入增長11.28%,利潤總額增長34.23%,綜合銷售利潤率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另有4376戶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2.48%,利潤總額增長54.92%,平均利潤率達到17.41%。而近2/3的企業,約3.4萬戶,處於虧損或虧損邊緣。其餘的12644戶企業,銷售下降23%,平均利潤率為-9.26%。分析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決定企業抵禦風險能力的不是規模,而是增長方式,是產品結構。在規模以上的5萬多戶企業中,大型企業佔0.52%,1—2月平均利潤率是2.81%;中型企業佔8.4%,平均利潤率是2.35%;小型企業佔91.08%,平均利潤率是3.30%。可見虧損的大企業不少,盈利的小企業很多。占總數2/3的企業陷入困境,暴露了長期粗放發展積累的風險和問題,而占總數1/3的企業逆勢而為,代表了全行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記者:為了贏得挑戰,中央果斷決策,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定並實施了包括紡織工業在內的10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一規劃的實施,給我國紡織業帶來了哪些積極變化?杜鈺洲: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央連續4次提高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從11%提高到16%,對我國紡織服裝恢復國際競爭地位、穩定市場份額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紡織業明確定位,極大地鼓舞了全行業戰勝困難和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近期以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關於「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提高國內外市場的開拓能力,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推動紡織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取得了明顯效果。一是生產增速持續回升,今年3—7月紡織工業產值累計增速分別達3.65%、4.26%、5.21%、6.44%、6.84%,產銷基本穩定,產銷率達97.51%。二是在國際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到6月累計下降10.87%,但比2月底降幅收窄3.91個百分點。三是內需對行業增長發揮了更大的拉動作用。規模以上企業1—2月內銷交貨值增長6.63%,3—7月累計內銷增速分別為7.8%、8.57%、9.42%、10.72%、11.14%。四是固定資產投資逐月回升,從4月開始正增長,6月份增幅已達6.35%。五是行業效益逐月回升,1—5月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同比雖有所下降,但利潤降幅收窄到了-0.14%,其中3—5月利潤總額同比出現5.06%的正增長。六是行業的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2—7月累計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5.8%、6.1%、8.2%、7.4%、8.2%、8.5%,這說明質量效益在不斷提高。當前,我國紡織業正處於企穩回升的關鍵期。保持這一勢頭,任務艱巨,因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並未減弱,外需嚴重萎縮的局面還在繼續,美元、歐元和周邊國家貨幣貶值對我國出口的壓力增大,國內市場的需求增幅尚未恢復到以往的水平。可以說,我國紡織工業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恢復到正常增長仍需加倍努力。記者:您多次講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使紡織業遭遇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們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動力。您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杜鈺洲:新中國成立60年來,紡織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早在上世紀末,我國就已是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在新世紀,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紡織工業也進入了由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新征程。這一年多來,盡管紡織業遭受了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嚴重沖擊,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規劃》的及時制定和迅速實施,確保了紡織工業從大國走向強國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對於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首先,國際金融危機從外部對我國紡織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為我們清醒認識並著力解決行業內部結構性問題提供了契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感受到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這在紡織行業顯得尤為突出。所以說,《規劃》出台的時機把握得好,問題找得准,措施針對性強。目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認真落實《規劃》。只要把《規劃》落實到位,我國紡織工業就一定會突破困境,實現新的跨越。其次,危機源自「資本」所固有的逐利性、貪婪性和破壞性,這必然引起人們對現存經濟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行集中反思。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給世界生產方式、經濟結構、政治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來深刻的調整和變化。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對世界紡織工業造成嚴重沖擊的同時也必然帶來深刻變革,這就為中國紡織工業搶佔新的制高點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記者:我贊同您的分析,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改變不了我們向紡織工業強國轉變的態勢,這不是我們妄自尊大,而是有著充分的現實依據與實踐基礎的。請您談談我國紡織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要現實依據是什麼?杜鈺洲:一是我國紡織工業基礎雄厚。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中國人民在上世紀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基本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衣著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之後,生產力再一次得到解放和發展,紡織工業最早實現市場化,並且大踏步走上國際市場。到上世紀末,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已佔全球的27.5%,2000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已經佔世界的14.8%,出口貿易順差400億美元,國內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78年的2.9公斤上升到8.2公斤,從世界平均水平的1/3提高到平均水平。二是我國擁有非常廣闊的國內市場。進入新世紀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提出,為中國紡織工業從大國走向強國創造了最重要、最可靠的內需條件。中國從2001年起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根據世界各國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是紡織消費較快增長的新起點。就人均纖維消費量來說,我國在1980年是人均4公斤,到2000年是人均8.2公斤,人均消費量翻番用了20年時間,而從2000年到2007年,只用了7年時間就達到人均15公斤。由此看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衣著消費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加,而且在質量上不斷升級,這將為中國紡織工業轉型發展提供廣闊的國內市場。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科學發展觀逐步得到落實,農業、消費品工業、重化工、信息通訊技術等產業快速發展,既為紡織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為其加快發展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三是國際環境非常有利。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打破了世界主要市場長期對我國歧視性貿易政策的束縛,為紡織工業提供了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有助於加速中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化進程,有利於我國縱向、橫向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增強後發優勢。二是發軔於上世紀中後期的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為傳統紡織工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強大動力。新世紀,我國紡織工業進入了創新能力提高最快,新型纖維材料、新型工藝和裝備、產品功能和性能差異化進步最大,供應體系建設、產業組織結構升級、自主品牌發展最興旺的時期。記者:這些因素為我們向紡織強國的轉變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但要實現這一轉變任重而道遠,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麼?解決的路徑又在哪裡呢?杜鈺洲:中國紡織工業從大國走向強國,雖面臨著歷史機遇,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當前最突出的困難是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形勢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才是我國紡織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最佳路徑。要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競爭優勢轉變。今後,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但應看到,在經濟高速發展情況下,勞動力成本上升也很快,勞動力比較優勢將會不斷削弱。對紡織工業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有兩條:一是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實現比較優勢的延伸,二是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促進比較優勢升級。這也就是說,我國要推動要素稟賦優勢從外生比較優勢(簡單勞動)向內生新比較優勢(復雜勞動)轉變,在深度參與國際產業鏈縱橫向分工中促進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拓展獲取產業高附加值的空間。要從資源消耗型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轉變。近年來,依靠農村改革和農業科技進步,我國棉花單產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仍需進口棉花以及生產化纖所需的單體原料。另外,目前我國紡織工業廢水排放量已佔全國工業的10%,其中80%為印染廢水。因此,推動紡織工業健康發展,必須著眼於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單位纖維製品的附加值;二是開辟新型纖維資源,發展竹、麻、絲、毛等非棉可再生天然纖維;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方面要促進聚酯製品、化纖和棉製品等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要促進能源、水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大幅降低單位增加值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要繼續推動產業組織結構從小生產方式向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轉變。一是要打破地區市場分割,推動產業和企業跨地區重組,支持產業集群式發展;二是要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實現管理現代化,提高產業效率和競爭力;三是要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國際產業並購,著力培育中國紡織行業的跨國公司和國際品牌,不斷提升在國際產業結構分工中的影響力。
⑺ 請說說1997年以後促進我國紡織業大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歷史)
人民生活的改善、消費水平提高、思想的解放,對服裝的需求擴大了服裝業的市場;
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燃族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材料鍵段激;
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增加了企業活力,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促進了紡織業發展;
對外開放的戰略,引進了資金與技術,走出國門,我們的紡織品打開了國際市場;
加入了WTO,稿襪我國的紡織品擺脫了發展的桎梏,成為服裝生產、出口和消費大國。
⑻ 紡織業的發展
行業景氣度持續走高
2021年以來,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平穩、國內外市場復甦向好支撐下,紡織行業景氣度和產能利用水平均持續穩步向好。2021年第四季度,我國紡織行業景氣指數為62.3,較第三季度上升了3.6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國內疫情控制較好,國慶假期、「雙十一」電商促銷、過年商品大促等因素帶動了消費市場持續恢復,紡織行業企業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我國紡織行業運行穩定恢復。
整體來看,2021年我國紡織行業景氣度提升,生產和需求恢復,產品出口額創新高。行業整體運行情況穩定。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紡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⑼ 現代紡織行業發展如何
近幾年國內紡織工業增加值逐年增長,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化纖產量、紡織服裝出口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十四五」發展期間,「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仍然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紡織行業主要上市企業:目前國內紡織行業主要上市企業有安諾其(300067.SZ)、南紡股份(600250.SH)、華懋科技(603306.SH)、健盛集團(603558.SH)、羅萊生活(002293.SZ)、卓郎智能(600545.SH)等
本文核心數據:紡織工業產品產量、出口量、產業結構
紡織行業發展持續向好
從紡織工業增加值來看,2016-2020年全國紡織工業增加值持續處於增長區間,但增速逐年下降。到2021年1-5月份全國累計紡織工業增加值呈現恢復性大幅增長10.8%。
註:()號內為5年累計值。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