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資金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資金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29 11:01:37

Ⅰ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時間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地域
西歐 、北美。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興起原因:
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工業革命的擴展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傑出能乾的工人,也有具有發明精神的人,但這些國家缺乏發展機器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等條件。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7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影響
經濟領域:生產力極大的提高。
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工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政治領域:是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斯蒂芬森 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Ⅱ 第二次工業革命資金條件與技術條件是什麼

資御信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銀拆冊和對廣大殖民地的掠奪,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資本;19世紀自然科學的大發展和一系列重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促成了第二次鋒宏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Ⅲ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請問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①政治前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義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等)使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和鞏固,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新的技術革新提供政治保證.
②資本經濟: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為新的技術革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19世紀電磁學理論的巨大成就(如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為電的廣泛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對商品的需求量進一核燃碰步擴大,需要更輕便快捷的運輸工具,而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生產不能滿足這些需要.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政治原因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1、政治因素: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義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等)使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和鞏固,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新的技術革新提供政治保證。2、經濟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新的技術革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市場需求:十九世紀中晚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對商品的需求量進一步擴大,需要更輕便快捷的運輸工具,而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生產不能滿足這些需要。
4、科學理論基礎:19世紀電磁學理論的巨大成就(如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為電的廣泛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
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
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
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
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
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
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
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
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
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
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
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
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
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
問世,為快速地傳遞資訊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絡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段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
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
作改談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
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
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
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
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轉自天涯問答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伴隨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擴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原因是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①政治制度變革、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兩次工業革命進行的前提。
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
②市場、資金(資本)、科學技術是工業革命進行的重要條件。
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擴大海外市場、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提供了資本;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科技知識,這一切促進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科技的促進、自然科學的新發現、部分國家所需資金(資本)的獲得等等都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形成和發展。

Ⅳ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簡介: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
背景
(1)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2)條件: 愛迪生與他發明的電燈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和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它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70年代,終於可以投入實際運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
另一方面,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後,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制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
各方面的影響
(1)經濟:
①生產力,迅猛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生產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③經濟結構,重工業有長足發展,逐步佔主導;
④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
⑤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德實力超過英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⑥能源結構,人、畜、風、水、煤——-電、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②社會主義運動,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③對外政策,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侵略方式的變化(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 蒸汽火車④民主民族運動:促進了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⑤國際關系(世界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思想文化:
①壟斷主義
②思想觀念,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觀念
(5)環境問題,汽車的出現,促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使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問題。
對世界的影響
1、世界各地聯系更加密切
2、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
3、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4、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Ⅳ 兩次工業革命的背景特點作用是什麼

兩次工業革命相比
特點⑴:
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
②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發展。
②科學與技術結合取得了巨大成果,體現了科學就是生產力。
特點⑵
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首先發生於英國。
②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②規模更加廣泛,發展比較迅速。
特點⑶對沒有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所以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如日本,俄國。

另一種比較
首先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前提的異同。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確立需要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並為之服務,而當這種新的生產方式適應了新的社會制度,則使新生的社會制度更加鞏固和發展了,從而深刻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其次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條件的異同。工業革命是一場偉大的生產關系革命,它的進行需要一定的資金、市場、勞動力和技術等條件。

資金方面:在資金積累方面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為工業革命做著准備,這就是它們的相同之處。而他們的不同之處則在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金准備是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或影響為基礎的。

市場和勞動力方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殖民國家所擁有的市場范圍和勞動力都已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大大擴大了。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正是由於生產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的需求,因而要求在生產方面進行一場新的革命,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兩次工業革命在市場和勞動力方面的區別則是市場范圍和勞動力的數量的差別。

技術方面:相同點是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並得到政府的支持。不同點則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來源於生產的實踐和經驗的總結,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則來源於自然科學知識的進步。

第三,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任何事物都有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性。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三個新的特點。首先,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更緊密。其次,幾乎是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的。再次,交叉進行。
第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的比較。帶領學生復習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然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它們以下的共同點。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輕工業)為開始,以蒸汽機的改良與使用為主要標志,以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確立為完成標志的話,那隻是完成工業進步的第一次飛躍。緊接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從重工業的變革開始的,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以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為終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不僅使傳統的工業部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2.引起經濟格局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最先從農業社會脫穎而出,憑借著廉價的紡織品橫行天下、稱霸世界,英國被譽為「世界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和德國最先開始,但它們一躍而起,以新興的鋼鐵、石油、電氣、化工、航空等工業震撼了世界。後來者居上,美德兩國的工業經過這次變革後,在一戰前已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已遠遠走在英法的前面了。

3.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大機器工業,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是在大機器工業內部進行的,它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的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4.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第一次工業革命打斷了農業社會的進程,建立了傳統的工廠制度,吸納了眾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從而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老行業獲得了新發展而且又導致石油、電氣等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從而使整個工業面貌一新、部門更齊全、分工更細致,城市化的速度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大大加快了。

5.引起國際格局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為尋找更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他們的殖民擴張活動更加變本加厲,最終確立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且把「過剩」的資本輸往海外的需要,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Ⅵ 第二次工業革命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紹,因此建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歷史縱橫】,觀察圖片《飛梭》、《早期紡車》和《珍妮機》,結合表格《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業的主要發明》,掌握棉紡織業的發明成就。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第二目「蒸汽時代」的來臨。本目介紹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尤其強調蒸汽機廣泛運用之後,運輸工具的改造,以及工廠制度的出現。

(1)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於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於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僱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迅肢旅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2)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畝凳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飢指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3)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肯杼煒盞拿蝸耄�じ媼私煌ㄔ聳湫錄馱�牡嚼礎A硪環矯媯�諶薊�姆⒚魍貧�聳�塗�梢檔姆⒄購褪�突�Чひ檔牟��J�鴕蠶竦緦σ謊�晌�恢旨��匾�男履茉礎?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4)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5)「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於「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並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Ⅶ 簡述兩次工業革命

兩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現代工廠制,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同時。兩次次工業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以蒸汽機的發明應用為標志,後者以電力、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志;前者局限於輕工業領域,後者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前者代表性的產業是紡織業,脫胎於傳統的手工業行業,後者代表性的產業是以科學技術為本的新興產業部門,如電氣、電機製造、鋼鐵、汽車、化工等;前者局限於少數國家,持續時間長,進展緩慢,後者幾乎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見效快;前者開辟的是「紡織時代」和「蒸汽時代」,後者迎來的則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
對中國的影響:①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先進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人救亡圖存運動高漲(或答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

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金、勞動力、技術、市場條件等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什麼不同

1、資金方面,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資本和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勞動力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3、技術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4、市場條件方面,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8)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資金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1、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的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

3、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閱讀全文

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資金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都賓士保養公司有哪些 瀏覽:127
賓士c260時間怎麼調整 瀏覽:379
宿州賓士商務房車哪裡有 瀏覽:920
汽車著火原地不動掛什麼擋 瀏覽:425
汽車上的hook是什麼 瀏覽:402
綠弛汽車怎麼樣 瀏覽:49
買汽車機油哪個平台好 瀏覽:540
寶馬邁阿密藍色有哪些車型 瀏覽:918
工業地過戶需要繳納哪些稅費 瀏覽:572
菏澤到鄭州汽車多少錢 瀏覽:753
合肥到宿松坐汽車在哪個站坐 瀏覽:356
汽車可以先使用多久 瀏覽:366
小汽車的廣播在哪裡開 瀏覽:446
工業管道吊頂用什麼材料好 瀏覽:870
曼徹斯特都有什麼工業 瀏覽:665
汽車年限長了應換什麼油 瀏覽:640
奧迪電動平台有哪些 瀏覽:502
汽車過審怎麼辦理脫審單 瀏覽:291
工業用品電商怎麼運營 瀏覽:924
西寧工業建築防水多少錢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