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扶持工業強市

如何扶持工業強市

發布時間:2023-05-29 09:43:39

⑴ 濮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35個重要文件都那些,

濮陽加快發展35個文件知識要點

35個文件分為意見、政策、辦法、機制四類。其中意見類19個,政策類5個,辦法類5個,機制類6個。

1.思想觀念、幹部做風、發展環境是決定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思想觀念是先導,思想解放、觀念創新的程度決定著發展的思路和出路,最終決定著發展水平和成效。幹部作風是保障,關系著人心向背,關系著黨的事業興衰成敗,一個地區幹部作風的優劣直接決定著推動工作的力度和效果。發展環境是關鍵,發展環境的好壞決定著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吸引程度,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和對外形象。(濮文〔2011〕6號)

2.持續開展「一創雙優」活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我市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創新工作機制、破解發展難題的迫切需要;是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濮文〔2011〕6號)

3.工作機制是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促進發展的根本保證,是提高決策力、增強執行力、保證實現既定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徑。(濮文〔2011〕6號)

4.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是加快發展、趕超發展的決定因素。(濮文〔2011〕6號)

5.通過持續開展「一創雙優」活動,實現「三個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幹部作風、發展環境的進一步轉變。(濮文〔2011〕6號)

6.「八棄八揚」:摒棄重說輕做行為,弘揚親力親為之風;摒棄懶散拖拉行為,弘揚快捷高效之風;摒棄推諉扯皮行為,弘揚盡職盡責之風;摒棄湊合應付行為,弘揚創優爭先之風;摒棄吃拿卡要行為,弘揚清廉為民之風;摒棄奢侈享樂行為,弘揚艱苦創業之風;摒棄跑要說情行為,弘揚公正嚴明之風;摒棄追逐低俗行為,弘揚健康文明之風。(濮文〔2011〕6號)

7.「十破十立」:破除自我矮化、怨天尤人的思想,樹立事在人為的觀念;破除怕擔風險、不敢作為的思想,樹立勇於擔當的觀念;破除疏於運籌、量錢辦事的思想,樹立精於運作的觀念;破除消極依賴、坐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思想,樹立愛拼會贏的觀念;破除因循守舊、墨守陳規的思想,樹立敢為人先的觀念;破除自我封閉、狹隘保守的思想,樹立開放合作的觀念;破除無所用心、無所事事的思想,樹立超前謀劃的觀念;破除輕商抑商、欺商損商的思想,樹立引商安商的觀念;破除哥們義氣、團團伙伙的思想,樹立合力興濮的觀念。(濮文〔2011〕6號)

8.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意識。形成優質高效的行政環境、公正嚴明的司法環境、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濮文〔2011〕6號)

9.「一創雙優」活動的基本方法為:堅持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查擺、自我整改為主;堅持把學習教育貫穿始終、查擺問題貫穿始終、邊學邊查邊改貫穿始終;堅持集中教育與日常推進相結合;堅持與「創先爭優」活動、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促進發展相結合。(濮文〔2011〕6號)

10.「一創雙優」活動每年按集中教育和日常推進兩悉改個階段進行,第四季度開展集中教育,其餘三個季度日常推進。日常推進是對集中教育的拓展和持續,集中教育是對日常推進的深化和提升。(濮文〔2011〕6號)

11.集中教育階段的三個步早禪驟:學習動員,提高認識,時間為15天;深入查擺,解決問題,時間為35天;完善制度,謀劃工作,時間為15天。(濮文〔2011〕6號)

12.日常推進階段要抓好集中教育階段查擺問題的整改,抓好學習教育和觀念創新,強力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著力抓好活動的督導指導。(濮文〔2011〕6號)

13.加快發展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破常規,實事求是地選擇本地最優發展路徑,以超常的付出和努力,實現快速發展、趕超發展。(濮發〔2011〕12號)

14.濮陽發展面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諸多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具有不斷提升的區位優勢、一定基礎的工業優勢、土沃糧豐的農業優勢、集「七城二獎」於一身的城睜睜判市優勢、特色鮮明的文化優勢,更面臨一系列難得的發展機遇,國際和國內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為我們承接轉移、借力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產業機遇;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等,為我們爭取國家扶持、乘勢發展提供了政策機遇;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市趕超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對濮陽發展寄予厚望,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全市上下人心思變、人心思干、人心思發展,凝聚成了強勁的發展合力,這種好趨勢、好態勢、好氣勢,是最重要也是最珍貴的發展機遇。(濮發〔2011〕12號)

15.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為主線,以「四個重在」為實踐要領,以持續開展「一創雙優」活動為動力;牢牢把握中原經濟區重要出海通道、中原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銜接融合的前沿、省際交會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牢牢把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濮陽中心任務,牢牢把握突出加快發展、堅持統籌協調、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改善民生的發展理念;強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抓好社會和諧穩定,力爭經濟發展速度兩年時間趕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時間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時間進入全省先進行列。(濮發〔2011〕12號)

16.堅持項目帶動、工業支撐、特色主導、集聚發展,強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使之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一輪」。

樹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發展的理念,用市場經濟的觀念經營城市、按旅遊景區的標准建設城市、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管理城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強力推進城鎮化,使之成為驅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一輪」。(濮發〔2011〕12號)

17.「十二五」期間,力爭我市新增5家以上上市企業。(濮發〔2011〕12號)

18.以提高產業承載能力為抓手,以進駐項目為重點,以培育支柱產業為支撐,以擴大經濟總量為主線,加快產業集聚區和專業園區建設。(濮發〔2011〕12號)

19.堅持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濮發〔2011〕12號)

20.圍繞提高農村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目標,按照集約化、產業化、標准化、品牌化和市場化的要求,重點推進畜牧業發展和設施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濮發〔2011〕12號)

21.堅持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推進社會事業改革。(濮發〔2011〕12號)

22.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承接集群式和鏈式產業轉移,形成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差異發展的格局,推動中原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圈銜接互動、融合共贏。(濮發〔2011〕12號)

23.設立濮范台改革開放實驗區,能夠帶動濮陽縣、范縣、台前三縣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能夠成為新的區域增長極,拉動濮陽市及周邊地區較快發展。能夠發揮濮陽連接周邊經濟圈的銜接點和對接平台的作用。能夠承接先進地區產業轉移,進一步增強發展後勁。(濮發〔2011〕12號)

24.創新招商方式,實行領導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

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創新招商引資考核辦法,把項目簽約和項目落地作為考核重點,嚴格獎懲,切實提高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和投產率。主動加強與國家部委、省直廳局的聯系,以獲得更多的政策性資金和發展信息,並將其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濮發〔2011〕12號)

25.堅持政府投資金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重點打造好雜技文化、龍文化、孝道文化等,形成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濮陽風貌、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濮發〔2011〕12號)

26.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調動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一心一意謀發展、協調一致抓發展的工作合力。(濮發〔2011〕12號)

27.必須持續開展「一創雙優」活動,堅持集中教育與日常推進相結合,常抓不懈,使之成為加快濮陽發展的總抓手。(濮發〔2011〕12號)

28.堅持「九講」「三帶頭」。廣大幹部要講學習、講團結、講誠信、講自律、講嚴管、講和諧、講實干、講效率、講奉獻;要堅持市委常委、市級領導幹部和各級各部門「一把手」帶頭,率先垂範,腳踏實地,親力親為。(濮發〔2011〕12號)

29.堅持正確的幹部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標准和「五重五不簡單」要求,在加快發展的第一線、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識別幹部,以發展的需要選人、以發展的能力選人、以發展的實績選人,讓幹事創業的幹部得重用、讓碌碌無為的幹部讓位置、讓亂作為的幹部受懲戒,提升正氣,壓制邪氣,決不讓踏實肯乾的人吃虧,決不讓敢於擔當的人受氣,決不讓投機鑽營的人得利,真正把廣大幹部的注意力引導到想發展、謀發展、促發展上來。(濮發〔2011〕12號)

30.深化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加強對黨員幹部的監督管理,使廣大黨員幹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覺規范從政行為,以良好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保證濮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濮發〔2011〕12號)

31.切實樹立「民主、公開、公道」的正確用人導向。(濮發〔2011〕14號)

32.科學發展考核位次列全市前三名的縣「區」,重點工作考核獲得綜合一等獎的市直部門,適當增加正副縣級領導幹部推薦名額。科學發展考核位次列全市最後一名的縣(區)、重點工作考核未獲獎的市直部門,領導班子年度考核被評為較差的縣(區)和市直部門,當年不得推薦正縣級黨政領導幹部人選,並減少副縣級領導幹部推薦名額,真正體現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乾壞不一樣。(濮發〔2011〕14號)

33.對確定的考察對象,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績、廉,注重考察工作實績。(濮發〔2011〕14號)

34.注重在縣(區)基層一線,在條件艱苦、困難較大、發展穩定、任務繁重的地方和部門選拔幹部;注重選拔在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幹部;注重選拔熟悉經濟工作,有專業特長,創造性開展工作的優秀幹部;注重選拔默默無聞、扎實工作、不事張揚、不跑不要的優秀幹部。(濮發〔2011〕14號)

35.每年遴選30個以上(工業項目佔50%以上)的大項目,由市級領導分包推進。(濮文〔2011〕26號)

36.建立「三個一」推進機制:一個重點項目、一名市級領導、一個責任單位。(濮文〔2011〕26號)

37.市級領導聯系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實行動態管理,每年根據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變動情況進行調整。(濮文〔2011〕27號)

38.加強和改進督查工作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黨委、政府決策落實的重要手段;是轉變工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的重要途徑。(濮辦〔2011〕27號)

39.督查工作的主要任務:突出決策督查,確保政令暢通;強化重點督查,確保目標完成;狠抓專項查辦,確保督辦質量;關注民生民情,確保問題解決。(濮辦〔2011〕27號)

40.切實增強群眾意識、為民意識、服務意識,經常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了解掌握真實情況,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力求把問題發現在基層,解決在基層。(濮辦〔2011〕27號)

41.各級各部門接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任務和領導指示件後,要在5個工作日內向督查局報告落實意見或結果,突發性事件要隨時上報。(濮辦〔2011〕27號)

42.加快發展小城鎮、做大做強中心鎮,引領農民向二、三產業就業轉移。(濮發〔2011〕6號)

43.解決困難的核心是加快發展。(濮發〔2011〕8號)

44.堅持一手抓招商,一手抓項目落地,圍繞改造提升傳統戰略支撐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產業。以引進重大項目和產業集群項目為著力點,經搞好項目謀劃為基礎,以創新政策機制為保證,以加強投資環境為支撐,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提檔升級,努力實現招商引資工作新跨越。(濮發〔2011〕8號)

45.「十二五」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工達到25%以上,累計利用外資總金額突破1000億元;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不少於5家,引進國內500強企業不少於10家,招商引資工作進入全省先進行列。(濮發〔2011〕8號)

46.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切實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減少審批環節,下放審批許可權,為外來投資企業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務。(濮發〔2011〕8號)

47.對在招商引資活動中簽約的項目,逐項目建立台賬,明確責任領導、進度安排和時間節點,加強跟蹤督導問效。(濮發〔2011〕8號)

48.加快工業發展是改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現狀的迫切需要,是我市實現快速發展、趕超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濮陽的迫切需要。(濮發〔2011〕10號)

49.只有把發展工業確立為經濟發展的主戰略,突出工業在全局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才能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抓住加快發展的主動權。(濮發〔2011〕10號)

50.工業是強市之本,是實現我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可靠保障。(濮發〔2011〕10號)

51.「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6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濮發〔2011〕10號)

52.建立四大班子市級領導幹部聯系工業項目和重點企業制度,每位市級領導分包一個重點工業項目,聯系一戶重點企業。(濮發〔2011〕10號)

53.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堅持突出重點與統籌協調相結合。(濮發〔2011〕11號)

54.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是: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進一步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全市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有濮陽特色和重要影響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濮發〔2011〕11號)

55.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是:大力發展雜技文化產業、龍文化產業、旅遊文化產業、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化創意業、體育休閑業、文博展覽業、網路信息業、藝術產業。(濮發〔2011〕11號)

56.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鼓勵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大力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加強文化對外交流;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濮發〔2011〕11號)

57.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濮發〔2011〕11號)

58.政法綜治工作目標任務: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服務經濟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社會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濮發〔2011〕4號)

59.完善重大事項調查研究、集體決策制度和重大政策專家咨詢、公示、公開徵求意見制度,建立利益相關方參與協商機制。(濮發〔2011〕4號)

60.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改進公共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濮發〔2011〕4號)

61.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健全行政決策程序,推進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濮發〔2011〕4號)

62.嚴格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度,加大對失職瀆職、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責任追究力度,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濮發〔2011〕4號)

63.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進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的反腐倡廉建設。(濮發〔2011〕5號)

64.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目標,扎實推進「兩轉兩提」,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濮發〔2011〕5號)

65.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是治本之策。(濮發〔2011〕5號)

66.健全《濮陽市反腐倡廉建設工作制度》重點建立重點任務責任制、日常督查考核制和責任追究制。完善日常檢查考核辦法,建立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台賬管理制度。(濮發〔2011〕5號)

67.改革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動力。(濮發〔2011〕5號)

68.糾風整治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重要措施。(濮發〔2011〕5號)

69.查辦案件工作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是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監督收到實效的有力保證,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濮發〔2011〕5號)

70.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的總體要求: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視發現、宣傳先進典型;加強突發公共事件和輿論熱點引導;加大網上正面宣傳力度;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完善新聞宣傳報道管理;建設一支高素質和新聞隊伍。(濮辦〔2011〕8號)

71.對市管領導幹部個人的宣傳,要經市委組織部審批。(濮辦〔2011〕8號)

72.市直各部門要求開設的專題、專欄,要以書面形式報市委宣傳部審批。(濮辦〔2011〕8號)

73.一類會議會期原則上為1-3天,二類會議會期最長為1天,三類會議會期最長為半天。(濮辦〔2011〕5號)

74.除一類會議外,其他會議均須按隸屬關系提前三天向市委辦公室或政府辦公室寫出請示,講明會議的名稱、主題、時間、地點、參會人員范圍等,交由市委辦公室或市政府辦公室審核,報經市委副書記和市委秘書長或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批准後方可召開。(濮辦〔2011〕5號)

75.一般性會議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領導講話不超過30分鍾,大型會議報告不超過1個小時。(濮辦〔2011〕5號)

76.發文應當注重實效,做到少而精;嚴格控制以市委、市政府名義轉發的文件,減少黨政聯合行文;市委、市政府領導講話一般不以正式文件印發;嚴格控制簡報數量;提高文件和簡報的質量。(濮辦〔2011〕5號)

77.文件要提高針對性、時效性和指導性,經批准備案的簡報要做到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有措施。要短小精悍、簡潔明了,力戒空話套話。(濮辦〔2011〕5號)

78.報送市委、市政府的報告,一般不應超出3000字。(濮辦〔2011〕5號)

79.各單位、各部門向市委、市政府報請的請示、報告及代擬的需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的文件,要按程序報送市委辦公室或市政府辦公室,進行審簽運轉,不得直接報送市領導同志。(濮辦〔2011〕5號)

80.凡收到上級機關的來文或電報,有明確辦理時限的要立即呈送有關領導閱批。(濮辦〔2011〕5號)

81.為加強市級離退休幹部工作制訂的措施有:定期召開座談會;組織考察觀摩;重要活動邀請參加;重陽節和春節期間召開茶話會;春節前登門看望;市級領導幹部聯系市級離退休幹部。(濮辦〔2011〕21號)

82.為市本級爭取到的項目和資金,按爭取額的2%獎勵。為縣(區)爭取到的項目和資金,按爭取額的3‰獎勵。兩個部門聯合行文爭取的項目和資金,以主行文部門為主,獎勵資金按7:3分享;兩個部門就同一項目分別爭取申請的資金,獎勵資金按5:5分享;兩個以上部門爭取的項目和資金,獎勵資金由這些部門協商分配。(濮辦〔2011〕24號)

83.要充分發揮工業化在「三化」協調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濮辦〔2011〕17號)

84.在工業強市杯競賽活動中綜合排名前三位的縣(區),市委、市政府頒發「濮陽市工業發展先進縣(區)」獎牌,分別獎勵現金30萬元、20萬元、10萬元,工業經濟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符合幹部選拔任用條件的,優先提拔重用;連續兩年排名前三位的縣(區),對在工業經濟發展中做出較大貢獻的一名副縣級領導幹部和工業經濟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符合幹部選拔任用條件的,優先提拔重用。對排名末位的縣(區)予以通報批評;連續兩年排名末位的縣(區),對黨政正職進行誡勉談話,對有關幹部進行組織調整。(濮辦〔2011〕17號)

85.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濮辦〔2011〕23號)

86.鼓勵文化產業、旅遊業與城市建設的密切結合,以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帶動城市建設。(濮辦〔2011〕23號)

87.履行領導幹部出訪事前申報制度。縣級以上黨政幹部出訪前,須向市外僑辦提出書面申請,由市外僑辦將書面申請送經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批准。不準個人找市領導簽批。正縣級以上幹部出訪,須經市委書記、市長和分管市級領導同意;副縣級幹部出訪,須經分管市級領導同意。(濮辦〔2011〕30號)

88.每個重大項目原則上由1名市委、市政府領導和人大主任、政協主席牽頭,1名人在副主任或政協副主席參加。

(濮文〔2011〕33號)

89.根據各鄉鎮辦財政收入狀況,對全市鄉鎮辦分三類進行考核。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第一類,1000萬元以下、400萬元以上的為第二類,400萬元以下的為第三類。(濮辦〔2011〕13號)

90.鄉鎮考核分為當年考核和三年累計考核。當年考核指標為4項:工業項目投資增速、服務業項目投資增速、財政收入增速和建築營業稅增幅。三年累計考核指標為3項:新增工業項目投資、服務業項目投資、財政收入。(濮辦〔2011〕13號)

91.每年對三個類別的鄉鎮辦分別考核,對每類排前二名的鄉鎮辦進行獎勵。另設若干晉位獎,對當年三類晉二類、二類晉一類的鄉鎮辦進行獎勵。(濮辦〔2011〕13號)

92.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考核內容為:縣(區)考核新簽項目合同額,當年新簽項目落地率,外資實際到位額;承擔招商引資目標的市直單位考核招商引資基礎工作及招商項目簽約額;服務招商引資工作的市直單位考核依法辦事、公正廉潔、服務質量、辦事效率、工作成效等五項內容。(濮辦〔2011〕14號)

93.對縣(區)和承擔招商引資目標的市直單位的考核採取日常管理和年終考核相結合的辦法。(濮辦〔2011〕14號)

94.對完成年度招商引資目標,綜合考核排位前三名的縣(區),市委、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區」榮譽稱號,分別獎勵現金30萬元、20萬元、10萬元。

對完成年度招商引資目標,綜合考核排位前三名的市直單位,市委、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各獎勵現金5萬元。

對承擔招商引資服務工作,在年度評議中排位前三名的市直單位,市委、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資服務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各獎勵現金3萬元。(濮辦〔2011〕14號)

95.每年從國家公職人員中評選出20名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先進個人,市委、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資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各獎勵現金2000元。(濮辦〔2011〕14號)

96.對未完成招商引資目標,綜合考核排位最後一名的縣(區)、排位最後兩名的市直單位及年度評議位居最後兩名的服務單位,予以通報批評,取消該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當年評選評優資格;連續兩年受到通報批評的,予以黃牌警告、並對其主要負責人誡勉談話。(濮辦〔2011〕14號)

97.工業強市杯競賽活動的競賽考核分為:季度督導,半年初評,年終總評。(濮辦〔2011〕18號)

98.重點項目建設年總評次年1月初進行,對前三名的產業集聚區給予重獎,對後兩名的產業集聚區給予通報批評。(濮辦〔2011〕19號)

99.用台賬推動工作,以台賬促進落實,對黨委政府重大決策事項和重要工作部署進行分解立項,明確責任單位、責任領導、責任人和完成時限,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細化工作責任,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實效,保證落實質量,形成自上而下責任明確、自下而上層層負責的工作落實體系。(濮辦〔2011〕7號)

100.台賬實行動態管理,對年度需要增加的工作任務,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及時納入台賬管理。(濮辦〔2011〕7號)

⑵ 淺談工商部門在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怎樣發揮職能作用

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在「十一五」期間要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美好新宜賓。工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工業興則經濟興,工業強則宜賓強,因此,全面加強我市的工業發展就是實現宜賓發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服務經濟發展是工商部門的第一要務,是工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工商部門在實施和落實工業強市戰略這一進程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工商部門如何在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發揮職能,履職到位,把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性工作落實好,推動和服務工業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綜合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對於我們凸顯工商職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商部門肩負著市場准入、市場監管和經濟秩序整頓維護的重要使命和職責,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要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一根本點出發,通過充分發揮工商職能,切實推動全市的工業發展和產業提升,在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做出工商部門應有的努力和貢獻。對此,筆者認為工商部門重點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推進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 一、堅持依法行政,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 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是有效推進轄區工業產業升級增效的重要外部因素,作為維護社會主義大市場的職能部門,工商要在這一進程中堅持依法行政,做到工作到位、職責到位、監管到位。通過履職盡責,規范市場主體准入,轉變市場監管模式,從原來的粗放化監管轉變為網格化精確監管,從原來重處罰輕糾正轉變為教育處罰並重的治理方式,使工商監管的水平、監管能力有大的提升。通過積極實現工商市場監管工作的現代化和科技化,完善經濟戶口和企業信用檔案,建設工商監管網路平台,使監管手段更趨多樣化、多角度化。通過加大力度打擊無照經營、不正當競爭、商標侵權、商業賄賂、虛假宣傳等各類違法經營行,震懾不法經營者,從而為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 二、發揮登管職能,全力推動現代化產業發展 在推動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工商部門要發揮注冊登記的引導作用,在登記注冊方面給予現代化產業特別的扶持和指導,尤其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能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顯著增長的現代物流服務等產業給予大力的推動。一是要圍繞宜賓城市建設發展的定位和目標,大力培育以生產型、流通型、服務型為核心的現代企業。二是要加快促進具有整合性的配套產業上檔升級,為核心產業的形成提供配套性的支撐。工商在工作中要大力支持旅遊業、餐飲、信息、會展等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發展和規范中介服務業,以進一步增強全市工業產業綜合性。三是要引導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潛力產業,通過服務,引導中介服務、文化創意、信息服務等知識型服務業,力爭逐步形成轄區內高積累、高增值、帶動性強的「績優」產業。 三、推進商標戰略,推動打造品牌經濟 產業品牌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扇窗口和一張名片。作為負責商標廣告監管的工商部門,更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優勢,為宜賓企業打造優質品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服務。要在認真分析調研我市工業商標品牌現有狀況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行之有效的商標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名牌產品,以創商標、樹品牌為工作主線,緊密結合企業發展需要,按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逐步升級的方式,有步驟地推進品牌建設,提升商標品牌知名度,打造優勢品牌,增強創牌的實效性。要通過盤活已有商標資源,指導企業注冊使用新商標,提高商標的注冊量和使用率,進行優勢品牌打造,使宜賓形成一批優勢品牌產業,為工業強市加大品牌動力。 四、優化服務,推動龍頭企業發展 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具有強勢的帶動作用,工商部門要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一批優勢骨幹企業,幫助它們發揮成為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龍頭作用。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一系列指導意見,落實聯系定點龍頭企業幫扶制度,扶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其中尤其要注意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融資、員工素質提高、政策信息咨詢、市場開拓以及辦理工商事務等各個方面實實在在的服務和幫助,為企業創造工商監管服務外環境,提高企業的生產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使企業更多地向規模效益聚集,從而促成一批龍頭企業,形成宜賓有特色的龍頭產業鏈,增強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五、繼續做好民營經濟發展工作 通過這些年來政府及工商部門的引導扶持,我市的民營經濟教以往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全市經濟中比重增多、效益增加、活力旺盛。但同經濟發達地方橫向比較,仍然處於起點低、規模小、總體實力和競爭力都還不夠強的局面。

⑶ 遼陽市十一五計劃是什麼

遼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編制和實施《遼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遼陽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

1、「十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今後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五」期間,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裂亂,抓住發展不動搖,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觀;社保就業成效顯著,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有了一個良好開端,為我市今後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五」期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58.4億元,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84元,年均增長12.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7.4億元,年均增長1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6.8億元,年均增長25.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89.8億元,年均增長 11.8%。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5億美元,年均增長18.1%;出口創匯累計達到5.6億美元,年均增長2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8407元,年均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4133元,年均增長6.8%。總人口達到183.69萬人;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五年提高1.7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6歲,五年提高 1.3歲。

2、「十一五」時期我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深入發展,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市加快發展。 「十一五」時歷譽期,既是我市擴大改革開放,實現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既是加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面臨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對外開放的雙重機遇。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我市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完善社保體系、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時也為我國東南沿海產業向東北地區轉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二是面臨融入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的機遇。沈陽經濟區的構建,為我市接受沈陽等大城市在經濟、技術、人才、信息和物流等方面的輻射,加強我市與周邊城市的合作提供肆爛檔了難得的機遇。三是我市具有遼化、弓礦公司、慶化公司等國有大企業加快發展和民營企業不斷壯大的雙重基礎。近幾年的重點項目建設成果在今後幾年將進一步顯現,一批重點企業的帶動作用將更加突出。同時,我市具有明顯的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較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蘊,這些都為今後我市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日益迫切,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難度加大;外向依存度偏低,利用外資領域較窄,外經貿對經濟的牽動作用不突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科技人才制約因素日趨明顯;由於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深化改革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農村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社會事業發展還有很多薄弱環節;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較大,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還較為突出,保持社會穩定的任務很重。

「十一五」時期,我市機遇和挑戰同在,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我們要有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和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努力把遼陽建設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中具有特色和活力的現代化生態型新興工業城市。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遼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3、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和實施我市「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目標,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中心任務,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協調發展為著力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促進全市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打造「實力、平安、誠信」遼陽,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要進一步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轉變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建設「實力遼陽」的目標。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改革開放。要全面深化經濟社會、政府管理各個領域的改革,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好的體制環境,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內外經濟的競爭與合作,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全面推進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之上的再創新能力,實現經濟長期持續發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要求,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更加註重「平安遼陽」和「誠信遼陽」建設。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十一五」時期要基本實現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目標。主要標志:一是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確保五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三是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四是城鄉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要較多地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確保2007年建成國家衛生城市,2010年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六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和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主要預期指標: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20億元,年均增長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600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約摺合4760 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達到36億元,年均增長1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26億元,5年累計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73億元,年均增長14%;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50%,5年累計達到5億美元;出口創匯年均增長30%,5年累計 25億美元;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54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0 元,年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總量控制在187萬之內;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人均期望壽命75.6歲。

三、努力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5、深化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設施領域和公用事業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目標要求,調整收支關系,合理劃分稅收征管體制和分享許可權,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編制、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和收支兩條線的改革,加強收入管理,提高依法理財水平,整合政府財力資源,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推進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搞好增資擴股,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內控機制建設,加強遼陽金融安全區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深化保險業改革,規范保險市場秩序。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完善項目審批、核准、備案制度,明確政府審批核準的范圍和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完善投資決策責任制。

6、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好目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切實履行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的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建立健全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完善公務員特別是行政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制度。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加強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調整政府機構設置。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建立重大決策調研製度、集體決策制度、公示和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和決策失誤追究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切實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深化以人員聘用為重點的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體現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

7、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營造有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政策和市場環境,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鼓勵全民創業。消除政策歧視,放寬市場准入,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一切行業和領域,都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健全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特別要著力疏通企業融資渠道,改善融資環境。依法保護私人財產權,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督管理。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合法權益,逐步增加職工收入。

8、積極參與沈陽經濟區的經濟合作。我們要抓住構建沈陽經濟區的機遇,積極參與,推進合作,務求取得實效。進一步加強與沈陽、鞍山等周邊城市的經濟、技術、交通、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協作,促進資本、貿易、技術、人才和旅遊資源的互動,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要重點加強與沈陽搞好工業區布局的對接和產業配套協作,發展現代物流,利用沈陽的招商平台,擴大對外開放。

9、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按各園區功能做好項目進區的安排,突出各工業園區的特色,不斷完善園區服務功能,增強園區集聚效應。要重點發展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慶陽工業園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降低進區企業配套設施投資成本。鼓勵和支持城區老企業加快向工業園區搬遷。同時還要加快培育首山、劉二堡、蘭家、佟二堡、燈塔、大河南、沈旦等縣(市)區級的工業園區,加強與沈陽、鞍山等周邊城市工業布局的銜接。「十一五」期間,按照園區功能,力爭形成精細化工、裝備製造、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等生產基地;各工業園區引進項目數量和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長50%以上,經濟增長速度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經濟總量翻兩番。

10、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國家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先導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招商引資平台,高質量地做好項目包裝工作,提高招商引資水平,自覺接受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大力承接國際和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把利用外資同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技進步、企業改革和公共事業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營造全方位開放氛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進和創新招商方式,建立以政府為指導、專業隊伍為骨幹、中介組織為輔助、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的招商機制,爭取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強與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 積極吸引粵、滬、蘇、浙等東南沿海和國內其他地區的科研金融機構、企業、資本、專利技術等進入我市,發揮集聚優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逐步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由出口創匯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加工貿易升級,重點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重點出口企業,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配套能力,增強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特別是發展旅遊、運輸、建築工程等服務業貿易。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和域外投資建廠,開展對外加工貿易、技術、設備和勞務輸出,緩解資源約束和就業壓力。高度重視進口設備的技術含量,引導企業重點引進核心設備、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1、堅持工業強市方針。工業是我市加快發展、實現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主要帶動力量。要繼續堅持工業強市的方針,實施北打沈陽牌、南打鞍鋼牌、內打特色牌的戰略,按照增加總量、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加快培育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繼續支持重點骨幹企業的同時,注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發展產業集群,努力培育「拳頭」產品,加快新興工業化進程。到「十一五」期末,工業增加值達到408億元,佔全市GDP總量的57%,年均增長17%。

12、做大做強化工化纖塑料業、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兩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裝備製造及配套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和礦產建材業「三個重點」 產業。繼續支持遼化、慶化、弓礦等中省直企業發展,推動原材料工業向集約化、大型化、高級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到2010年,遼陽石化分公司、遼陽化纖公司、慶化公司銷售收入分別達到320億元、72億元和26億元。全力推進遼陽石化分公司年加工550萬噸俄油、年140萬噸大重整、年產30萬噸精己二酸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確立遼陽石化中國北方最大芳烴生產基地和以芳烴深加工為主的化纖原料基地的優勢地位。地方化工化纖塑料產品加工企業要圍繞遼化主副產品,大力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拉長加粗環氧乙烷、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龍66和胺系列產品等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關聯互動的產品系列,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產業規模競爭力,構建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石化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到2010年,化工化纖塑料業增加值達到188億元,年均增長 21.5%,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6%以上;大幅度地提高「兩化」主副產品本地加工率。

抓住鞍鋼本鋼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密切同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的協作配套,加快改造、提升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經濟效益,拉長鋼材加工、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鏈條,重點培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到2010年,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年均增長13%,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1%。

抓住沈陽發展汽車工業和建設國家裝備製造業基地的機遇,提高裝備製造及其配套業的開發、成套和配套能力。大力扶持發展紙機、葯機、鍛壓等傳統裝備製造業,鞏固其在全國同行業的優勢地位。充分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重點培育稻米、玉米、大豆、水果、薯類、蔬菜和肉蛋奶等深加工產業鏈。大力開發和推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學類、金屬類、復合類、資源節約類新型建材,提高傳統建材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生產集中度,引進和推廣綠色建築、生態建築和可持續建築的新理念,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消耗高、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產品,新型牆體材料的比重達到70%。突出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推進以本溪、遼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水泥工業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期末,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噸。到2010年,裝備製造及其配套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分別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礦產建材業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

13、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名牌產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大力培育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型材料4大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推進5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實施名牌戰略,引導企業把技術進步作為實施名牌戰略的根本手段,推動各類資源向名牌集中,建立名牌培育機制。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力爭新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50個以上,其中新創國家級名牌和馳名商標5個以上。

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以建設「數字化城市」為目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全地區信息化程度,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重點推進寬頻城域網、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信息交換與信息資源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建設與管理、社會保障、科技教育、社會安全和醫療衛生的信息化工程建設。

14、加快發展服務業。順應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以服務方式規范化、服務業態多元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為發展方向,加快構築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的格局。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各類要素市場,完善產權交易市場。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抓好食品、葯品及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加快發展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服務業,重點拓展西關中心商業區,規劃建設站前中心商業區,培育發展特色商業街,建設區域和社區商業(中心)街。拓寬社區服務領域,開展家政服務、就業指導、法律咨詢、衛生保健等社區服務。加速改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村產地市場,積極參與全國的「萬村千鄉」工程實施,重點發展鄉鎮、村兩級連鎖超市。規范建築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引導房地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加強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開發。加快發展旅遊業,以歷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態為特色,以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功能和接待能力為重點,抓住沈陽舉辦世博會的契機,推出一批特色旅遊精品線路,打造遼陽旅遊品牌。

重點發展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加強物流公共基礎設施、物流信息網路和物流政策體系建設,重點培育農產品、建材、化工化纖塑料等工業品物流配送中心,組建社會配送網路,鼓勵工商企業逐步把物流業務分離出來,引導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發展金融業,引入域外金融投資者,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創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創建直接融資平台。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拓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社會信用、寬頻等網路增值服務。加快培育為企業服務的市場調查、管理咨詢、融資設計、會計服務、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組織。積極鼓勵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競技體育等產業進入市場,加快產業化進程。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44億元,年均增長14%。

五、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5、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學編制好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做到「五新」,即發展壯大新產業,大力發展特色塊狀經濟,加快專業村建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規劃建設新村鎮,搞好村鎮建設整體規劃,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鎮)貌美化」的基本標准;建立健全新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完善各類農村公共服務組織,加強對農民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以培養新型務工農民和產業農民,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為目標,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經商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同時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設樹立新作風,選好配強鄉鎮、村領導班子,提高農村幹部的素質和能力,轉變工作作風,促進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進一步用政策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環境,塑造農村新風貌。

16、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必須改變傳統生產模式,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精品、高效、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擴大優質水果、蔬菜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實施畜牧業「倍增計劃」,大力推廣稻田養殖,不斷優化淡水養殖品種結構。強化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提高無規定疫病示範區建設水平。加快農業標准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規范的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縣管為主、區域設站的農技推廣網路,重點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覆蓋面。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步伐,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一大批種養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水土保持、治澇、防洪、灌溉等27項重點工程建設,全部完成農村三、四類排水站改造工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化水平。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重點發展沼氣池、秸桿氣化及北方能源模式。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性天氣預警和防災減災的能力。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年均增長8%。

17、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加快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在繼續調整優化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縣域工業,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全面振興。發展縣域經濟要堅持因地制宜、項目牽動、擇優扶持和追求綜合效益的原則,著力培植一批稅源大戶,建設財源大縣(市)。通過加快發展,強化征管,完善財政體制和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等辦法,促進遼陽縣、燈塔市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18、加大支農扶貧的力度。實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進一步改善農村的金融服務,形成財政和金融支持農業和農村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百村扶貧開發工程」。大力實施 「整村推進」扶貧計劃,重點加大省確定的33個貧困村和市確定的30個貧困村的建設力度。培育扶持扶貧龍頭企業,推進「訂單式」勞動力轉移。繼續堅持領導幹部聯系貧困戶制度,實施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計劃。「十一五」期末,全市95個貧困村全部實現階段脫貧目標,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0元,年均增長 9%以上。

19、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繼續堅持土地承包政策,穩定農民長期的承包經營權。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推進林木、林地使用權依法流轉。鞏固稅費改革成果,開展村級財務代理制和清理村級不良債務試點工作。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各類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協會的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0、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農村公共事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實施「村通油路」工程,實現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一五」期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新解決30萬人口飲水問題;實施農村改廁工程,使 70%以上的農戶能使用上符合衛生要求的廁所;實施農村垃圾收集與處理工程,使70%以上的村莊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轉運場所。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鞏固「雙高普九」成果,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的力度,促進農民工向產業技術工人轉變。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搞好農村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

21、加快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搞好小城鎮建設規劃,切實解決規模偏小、布局分散、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以劉二堡、佟二堡等市級以上示範鎮和省級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帶動一般小城鎮和中心鎮發展,不斷完善城鎮體系,提高建設品位,增強輻射能力。以白塔、文聖、太子河、宏偉四個區農民新村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城市面貌。遼陽縣、燈塔市、弓長嶺區要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建設一批有

⑷ 工業強省戰略如何促進貴州經濟發展

2010年10月26日,貴州省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果斷作出了「工業強省」這一振奮人心的戰略抉擇。

一年多來,貴州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把做大做強工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經濟實力的重大舉措。工業強省,是關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大戰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認真分析國內外發展態勢、把握全省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深思熟慮、集思廣益,從實際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不懈的進取精神,統一認識,抓住機遇,堅定信心,堅持「干字當頭、敢字為先、拼字求勝」,毫不動搖地走「工業強省」的道路,奮力把工業經濟更快更好地推向前進,實現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你追我趕的大格局中,貴州工業仍然落後,與發達省份相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從速度看,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比全國慢。即使在西部,與一些省份相比,我們也有較大差距。從總量看,全國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0%左右,貴州要低10幾個百分點。與經濟總量排前三位的廣東、山東、江蘇相比,經濟總量相差甚遠,主要是差在工業上。從效益和競爭力看,貴州工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業、大集團、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工業落後是貴州經濟落後的根本症結所在。工業上不去,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但不能縮小,反而會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們後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趕超。我們要實現追趕跨越,要實現富民興黔,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一點希望也沒有。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看到這個差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舉全省之力,真抓實干,急起直追,揭開工業發展的新篇章,奮力推進貴州發展新跨越。
一、深刻認識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十一五」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強力推進工業強省的重大戰略部署,主要是基於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我省的發展階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的認識和把握。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工業強省」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做好工業工作、加快工業發展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首先,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農業文明不斷向工業文明邁進。工業化就是社會生產活動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社會演進過程。農耕社會幾千年的漫長歷史,生產力的發展是緩慢的、有限的。進入工業時代,生產力才得到迅速發展。兩百多年的工業文明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幾千年農耕社會創造財富的總和。蒸汽機、電的發明,特別是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工業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飛猛進,也正是因為工業的大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高速發展。我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但經濟真正實現快速發展是工業推動的。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進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重要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四川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內陸省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更為明顯,集中表現在工業化進程嚴重滯後。這意味著我們推進工業化的任務更艱巨、要求更迫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根本突破口。因此,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歷史使命。
第二,工業是促進三次產業良性互動的核心樞紐,抓工業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產業發展,關鍵是工業發展。重農必須強工,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主導不力,基礎不牢。「三農」問題的解決,根本性、主導性的力量是工業化。離開了工業化,就農業談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是沒有希望的。我們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雙增長、雙過半」,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用抓工業理念抓農業,靠的是農業產業化的牽引,靠的是龍頭企業對千家萬戶的帶動。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也只有在工業化的推動下才能做強做大。工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一頭向農戶延伸,一頭向市場延伸,對於促進產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起著決定性作用。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前提是要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沒有工業的大發展,財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難以實現。工業的發展又可為第三產業提供廣闊的空間,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首先是帶動金融業,引進資金,用活貸款,加快資金流動。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越快,經濟就越有活力。工業經濟發展起來了,運輸、商貿、中介、餐飲、房地產等行業,就會相應發展起來。城鎮化要靠工業化來推動。
現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產業發展偏弱,這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沒有工業發展,產業「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個「空殼」。因此,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城鄉統籌的「發動機」,城鎮化的「助推器」,吸納就業的「強磁場」,應該也只能是工業。
第三,我省已進入工業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進的階段,工業大跨越是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關鍵所在。工業已成為全省經濟最主要的增長力量。當前我省工業面臨大好發展機遇。國際國內產業加快向西部轉移,國家對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支持加大,加強自主創新將極大提升科技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省工業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徑。特別要看到,我省擁有特色優勢資源,擁有位居全國前列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生產能力,擁有眾多的科研機構、豐富的人才資源和較強的產業技術支撐,交通、能源、通信等工業發展的硬環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這樣好的基礎,這樣好的機遇,這樣好的條件,工業完全能夠大有作為。關鍵看我們的認識深不深,信心足不足,舉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工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我們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工業強省之路。
二、明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本質上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貴州工業化進程。這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的思路,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大中型企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重點,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方向,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工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力和帶動力,以工業的大發展推進全省經濟的大跨越。
通過努力,實現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跨越,進而推進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建成具有國際國內重要影響的特色資源開發基地和我國中西部最具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強省。當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一)做好資源轉化這篇文章,在培育優勢產業上實現大突破
貴州是資源大省。發展工業離開了資源,就丟掉了優勢。目前,我省資源開發轉化的程度和水平還不高,賣資源、賣初級產品的情況還比較突出。是賣資源還是賣產品,是簡單轉化還是深度開發,經濟效益大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積極爭取支持,下決心建設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轉化。我們發展工業要重視資源開發,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內開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實施本地化發展戰略,將資源轉化為資本,以資本驅動產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鏈條,形成有競爭力、高附加值的產品。開發利用資源,就要引導和支持在貴州建加工企業,這要作為一個明確的思路。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就是立足於發揮我省的資源優勢,著眼於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確立的。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產業整合、要素整合、企業整合,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項目是集聚生產要素的載體,抓優勢資源開發、抓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落實到項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項目建起來,才能形成大的增長力量、促進大的要素集聚、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對一個市縣而言,有時候一個好的項目就能造就一個大的產業,撐起一方經濟。要解放思想立項目,科學論證定項目,精心謀劃儲項目,只爭朝夕搶項目,聚精會神干項目。對於重大工業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相關部門要搞好協調服務,特別是要積極妥善做好項目報批、土地徵用、環保評審、搬遷安置等工作,為項目開工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二)著力培育大企業和產業集群,在打造工業發展龍頭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聚合度高、關聯性強的產業,發展工業一定要有龍頭帶動。龍頭強,帶動力才強,支撐力才強,一個地方的工業發展才有希望。我們必須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產業集群,建好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和集聚效應,不斷提升我省工業整體實力。
一要著力抓大企業。大企業、大集團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經濟實力的象徵。如果美國沒有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沒有90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全省來看,工業發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業作支撐。要下更大力氣抓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通過鞏固發展一批、承接引進一批、整合擴張一批、成長壯大一批等多種方式,推動骨幹企業快速做強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二要著力抓產業集群。集群式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發展要大中小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大合唱「,形成萬馬奔騰之勢。「舞台」就是產業集群,既可依託大企業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加強產業內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協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業實現規模發展。要把產業集群的發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識、有規劃、有步驟地加以推動,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三要著力抓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園區是工業集聚的載體,目前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通過工業集中發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種分散布點、大量佔地、增大成本、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現象,促進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和集約化發展。各地發展工業特別是發展縣域工業,原則上都要走集中發展的道路。推進這項工作,關鍵是要搞好利益協調。雙流的做法值得推廣,各個鄉鎮引進的企業都集中到園區,哪個鄉鎮引進的,產值、利稅就算到誰的頭上。要認真做好園區產業布局規劃,把園區發展與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結合起來,促進各類園區依託比較優勢,形成產業特色,實現規模效益。大力挖掘現有工業園區和集中發展區的潛力,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
四要著力抓知名品牌。品牌體現競爭力。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質量再好,作貼牌生產,大部分的利潤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別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作為增強區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舉措,樹品牌意識,創知名品牌,走品牌經濟之路。企業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內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品牌的競爭也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缺乏企業文化的支撐,企業就沒有生命力、凝聚力、競爭力。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以文化力來促進生產力,提升競爭力。
(三)加強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在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上實現大突破
要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是技術開發的主體、科技投入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關鍵靠企業,企業的發展關鍵又在創新。企業最重要的是研發,生產環節放在哪兒都行,特別是大企業如果不在研發上下功夫,一點前途都沒有。工業要實現大的跨越,必須以自主創新為驅動,以技術進步為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企業一定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原始創新,注重搞好集成創新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達到3%以上。大企業、大集團要聚集人才、資金、裝備等精銳力量,構建堅實的技術創新平台,不僅要從事應用技術開發,還要緊扣企業發展戰略的定位,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超前研發。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發揮軍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突破體制性障礙,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人才是根本。實施人才戰略,關鍵是要搞好機制創新。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技術創新成果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我們只有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經營又有創新能力的團隊和領軍人物,貴州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才有希望。
要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我省傳統工業比重比較大,提高競爭力關鍵是要加強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總的來講,我省技術改造投入還不夠。高起點是財富,低起點是包袱。要把企業技術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業要捨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技術改造,以資金換新技術,以新技術換更多的資金,再以更多的資金換更高的技術,不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速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提升企業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萬元GDP能耗下降重點在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既能提高工業的質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要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於「工業強省」的各個環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和企業循環式生產,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生態和環保也是經濟效益,也是競爭力,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和浪費資源的老路。要繼續抓好工業污染綜合治理,該停產治理的必須停產治理,該關閉的必須堅決予以關閉。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做強國有經濟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大突破
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目前,體制不暢、機制不活仍然是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必須繼續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攻堅破難。推進「三個轉變」,搞市場化配置資源,是我們抓經濟發展的根本手段。抓工業發展,也要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離開了這一條,工業經濟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場,大作為;小市場,小作為;無市場,沒作為。抓工業,就是要到市場找項目、找資金、找人才、找技術、找管理,這個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從政府層面上講,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推進到今天,不單是要破除障礙、減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務、加強支持、增添動力。我們抓工業不是要去管企業,而是要服務企業、服務發展。
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國有經濟。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積極盤活存量資產,這一點我們要毫不含糊、毫不動搖。要抓住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核心,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以股權多元化推動治理結構的合理化、科學化。國有企業改革最終要解決「老闆」到位的問題,企業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擔責任。對企業發展有人真正負責任,這是最核心的機制。現在看來,對企業經營者發高薪、給重獎,都不如給期權、股權好。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搞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防止在企業經營和改制重組過程中出現資產流失。
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壯大工業經濟新的增長力量。民營經濟是我省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做大工業總量的現實途徑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對縣域工業而言,重點應發展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營經濟上。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切實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營經濟敞開大門,鼓勵他們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在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發展。積極幫助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在信貸貼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當前,要注意發現一批實力較強、機制靈活、管理規范的民營企業典型,及時總結推廣他們的好經驗,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
(五)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在工業招商引資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我省對內對外開放的主要領域。這幾年,我省工業發展快、經濟發展快,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很大的關系。抓住「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機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是推進工業強省的現實途徑。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開明。觀念落後是最大的落後。抓開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場、技術、資金是沒有邊界的,戰略合作夥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戰略合作要有戰略眼光,合作成功與否,關鍵在項目,關鍵在企業。這是經濟規律,不是長官意志。要有戰略思考,看得很遠,善於算大賬、算長遠賬,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利益得失而喪失發展機會,影響發展大局。引進來是發展,走出去也是發展。我們既要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又要堅決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要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將研發機構建在中心城市,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靈活、更務實。沒有好的機制,就不會有這樣好的效果。要積極創新招商方式,採用專業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特別要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增強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的經貿合作和產業對接,力爭引進一批知名品牌。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是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這個機遇我們不抓住,就會被別人抓住,失去機遇,再努力就很難趕上。當然,既要「招商引資」,也要「擇商選資」,不能承接落後的、淘汰的產業。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領導是最大的環境,對於一些重大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積極關注、親自抓。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現在有的項目簽約的時候轟轟烈烈,但引進後就無人過問。我們不僅要下大功夫引進企業,更要注重支持企業進來後的發展。
三、切實加強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領導
工業發展要上大台階,工業工作必須上大台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工業工作的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關心、支持工業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在提高工業競爭的「軟實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業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領導力量上要加強。抓經濟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業上,把工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工業。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和主管工業的領導同志,要學工業、懂工業、鑽工業,真正成為抓工業的行家裡手。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難,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辦法。著眼點要放在找出辦法、克服困難上。同一項工作,讓什麼人來抓,用什麼辦法來抓,效果大不一樣。要配強工業戰線的幹部,把熟悉工業工作、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幹部放到抓工業的第一線。要加強和改進企業黨的建設,特別是要大力加強新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強。現在國家支持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優勢產業、裝備製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許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舉措。我們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支持。各級各部門要強化「保障與服務」意識,在支持工業發展上,要捨得給政策。這次會後,省上將出台實施工業強省的決定和相關配套政策,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有關部門要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工業發展服務,幫助解決企業生產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成都海關近年來在落實優惠政策、主動服務地方經濟上下了很大功夫,過去通關需要1天半,現在只要半小時,大大方便了省內企業出口。各個部門都有一個改進對企業服務的問題。必須明確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是依法納稅、吸納就業。企業利潤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是對社會的很大貢獻。凡是對企業亂攤派、亂收費、亂檢查、亂罰沒的,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
三是在企業家隊伍建設上要加強。企業家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整合者,工業強省最終要通過優秀的企業家來實現。「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沒有比爾·蓋茨就沒有微軟,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同樣,沒有王國春就沒有五糧液今天這樣的發展局面。支持一個企業家,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家的作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麼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創造財富就是人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就是人才。從根本上講,企業家是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生的,我們要積極熱情地為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創造寬松的環境。要加強對企業家的培養、教育和引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營造鼓勵改革、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企業家放手發展、盡展才華。對他們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點。各地要發掘一批優秀經營人才,用全新理念激發企業家的創造活力。對於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要捨得給物質待遇、給政治榮譽、給社會地位。企業家要有寬廣的眼界、飽滿的激情、執著的事業心,敢冒市場風險,勇於開拓創新,克服小成即滿、安於現狀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創造財富、奉獻社會中去。
四是在運行保障上要加強。要加強煤電油運氣等的協調和調度,保障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加強銀企、銀政合作,重視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逐步解決存差過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要抓好電網、氣網、路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電力和天然氣供應,確保運輸快捷便利,確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調節優化用地,盡最大努力保障工業用地需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流通效率,保證工業生產物暢其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抓安全就是抓發展,我們不能因為強調發展工業,就忽視安全生產。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五是在氛圍營造上要加強。我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工業文化底蘊不厚、氛圍不濃。要廣泛宣傳工業在「強省、富民、興黔」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宣傳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舉措。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各地抓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樹立一批促進工業發展的先進典型。要高度重視誠信體系建設,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在全社會營造講誠實、重信譽、守承諾的誠信環境。
推進工業強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置身這樣一個大舞台,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滿懷憂患重工業;進一步理清思路,滿懷信心謀工業;進一步振奮精神,滿懷激情抓工業;進一步增強合力,滿懷執著興工業。要有無功即過的責任意識,要有義無反顧的使命意識,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開拓進取,奮力拚搏,朝著「工業強省」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凝聚全貴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貴州發展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⑸ 加快市工業園區建設的思考論文

加快市工業園區建設的思考論文

園區建設是加快我市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旅遊經濟為中心、工業經濟為支撐」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工業布局調整,全面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區域經濟競爭能力,是我市實現「三最」目標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一、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探求園區建設發展規律。

(一)進一步加深對園區重要作用的認識。

加快園區建設,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產業升級,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園區建設,有助於「節約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有助於推廣節能技術,按照「三同時」,集中進行工業「三廢」的綜合治理,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園區建設,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的互動發展格局,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緩解就業壓力、拓展致富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創造有利條件。

(二)進一步加深對園區功能定位的認識。

工業園區是工業集聚和招商引資的載體和經濟發展的平台,說到底,園區建設是築巢引鳳。因此,園區一要上規模,二要有特色,三要有吸引力。要向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環保型方向發展,能夠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從而形成區域化生產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格局。

(三)進一步加深對園區發展規律的認識。

要有所為,就是要尊重、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已經設立的園區,尤其是市定重點園區、特色園區和發展前景好的園區,要重點培育和扶持,使這些園區在短時期內上檔次、創水平。要有所不為,就是鄉鎮建設工業園區(小區),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個模式。防止急功近利,防止超過實際承受力建設園區,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滾動發展。

二、加強科學指導,進一步發揮園區產業集聚優勢。

(一)合理優化布局,高起點抓好園區規劃。

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我市園區規劃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調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後發效應更長、發展空間更大。第一,合理設置全市園區。目前,我市大部分園區規模偏小、起點不高,不利於做大做強。要從實際出發,給全市園區科學定位。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園區發展,可把全市園區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已定的市級以上園區,作為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建設。第二類是縣級重點園區,要加大建設力度,邊建設邊招商,形成規模園區、效益園區。第三類是其它城鎮園區,這類實際不是工業園而是工業小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健康發展。第二,優化園區內部規劃。園區規劃堅持與城鎮規劃、交通規劃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結合,與本地工業遠景規劃相結合,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形成一批特色園區、精品園區,努力提升園區的品位。一個園區必須體現內涵和功能、作用和地位,體現它內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以特色的思路來培育特色產業,形成園區特色優勢,構築園區龍頭地位,凸現園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

(二)立足因地制宜,高標准建設基礎設施。

良禽擇木而棲。優越的硬環境是吸引投資的首要條件,是不爭的'事實。要高標准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適度超前。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適度超前抓好園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能因為資金制約就降低建設標准。二是梯度推進。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滾動發展。要依託項目建設園區,根據入園項目的多少、規模的大小,科學合理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防止開而不發,杜絕「轟轟烈烈圈地、冷冷落落開發」的行為。

(三)運用市場法則,高水平經營管理園區。

一是創新方式經營園區。採用bot、bt等方式,將園區基礎設施項目改過去由政府包攬建設為合資合作建設;嘗試公開拍賣園區公共設施的經營權、廣告使用權、道路冠名權等,把園區建設變成資本運營過程。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二是創新方式管理園區。建立精幹高效的園區管理機構,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模式設置管理委員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統一負責園區管理、對外招商、項目申報、規費收繳等事務。依照《公司法》的規定,依法成立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運用市場法則,通過科學經營管理,增強園區自我運行能力,實現「投入—產出—回報」的良性循環,使園區建設盡可能減輕財政負擔,降低財政風險。

三、全力支持建設,進一步促進園區快速健康發展。

(一)強力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園區建設的生命線。

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合我市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開創我市園區招商引資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及早明確招商引資的工作方向。園區建設初期要爭取大中小、內外資項目一齊上,在較短時間內盡快形成園區工業集聚規模。隨著園區的發展,要適時調整招商思路,把重點放在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高科技項目上。二是積極探索招商引資的有效途徑。要利用園區的特色優勢招商,進一步挖掘園區的特色和優勢,做好園區項目包裝和推介,「走出去,請進來」,實現招商形式多樣化,同時,重視發揮互聯網在招商引資中的突出作用,力爭園區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

(二)落實優惠政策。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我市已經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要對現有的優惠政策進行梳理完善,並認真貫徹落實。同時,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抓住重點,制定優惠政策,對重點扶持的園區採用「一園一議」的辦法,制定更為靈活有效的政策。

(三)加快科技創新。

一要建設一批高新技術型園中園,重視園區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園區的核心競爭力。二要推進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吸引他們在園中園設立研發基地,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器,加速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三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和支持園區加快對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利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品的科技含量。四要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擴張產業鏈、產品鏈和技術鏈,增強園區的聚集效應和聯動效應,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四)營造良好環境。

優越的投資環境,是園區競爭制勝的重要保證。一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審批行為,對確需要保留的審批事項要降低門檻,減少環節,規范操作,提高效率;改進市場准入、投資審批制度,除保留國家法律法規明令規定的前置審批外,其餘的可採取核准制辦法管理,把一些前置審批項目改為後置備案。二要進一步清理收費項目。建議有關部門對園區涉費項目徹底進行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費。三要進一步建設信用環境。建立包括政府、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在內的全社會信用體系,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政府和政令的公信度,努力打造誠信黃山。四要進一步確保社會穩定。要維護園區企業的合法權益,盡力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切實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利益,特別是在土地徵用上,多採用出讓、租賃形式,及時兌現土地費用。同時,積極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農民的方法,讓農民失地後安居樂業。

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梯度開發、滾動發展,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開創園區建設的新局面,促進我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促進我市「三最」目標早日實現。

;

⑹ 結合材料二,請你從經濟生活角度就如何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提出合理化建議

①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對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②企業要加快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環節的提升,搶占產業鏈高端環節,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環節中的地位。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質量品牌建設,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④推進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跨國並購等。
⑤落實、支持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不斷增強工業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組織機構。

⑺ 西部大開發為綿陽的發展創造了什麼條件

來源: 四川新聞網-綿陽日報
布局
「一核四帶」挑起發展大梁

立足綿陽產業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規劃》提出,按照市縣產業一體畝做亂化發展需要,通過延伸產業鏈、服務鏈和基礎設施鏈聯動市縣發展,構建「一核四帶」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即以科技城為核心。把軍民融合產業作為支撐科技城建設的根基,著力構建軍工技術、民用技術、軍轉民和新興產業「四大產業板塊」。重點抓好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區、農科區、涪城金家林工業集中區、遊仙經濟試驗區、安縣花荄工業集中發展區等園區的產業規劃和功能定位,並將其打造成科技城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重點發展「2+4」、國防科技、核技術應用、航空航天、光機電等產業,把科技城建設成為重要的軍民結合示範地、重大科技創新發源地、創新人才匯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術企業集中地。

「四帶」,即綿江平產業帶,沿涪江上游和綿江快速通道、綿九高速公路布局,重點發展冶金機械、新能源、建材產業以及水電、礦產採掘和加工業;綿安北產業帶,沿安昌江和綿安北快速通道布局,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無機鹽化工、生物醫葯產業;綿三綿鹽產業帶,沿涪江下游和綿遂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布局,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械製造、能源化工產業;綿梓產業帶,沿仙海大道、108國道布局,重點發展新材料、包裝產業。同時,在涪城金家林、新皂、磨家和遊仙石馬、小梘等地為兩區留足發展空間,充分調動兩區發展工業的積極性。

重點

傾力打造「2+4」優勢產業

在「一核四帶」的產業空間布局下,我市將傾力打造「2+4」重點優勢產業,同時,積極培育軍民融合特色產業。

「2+4」重點優勢產業。「2」即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4」即食品及生物醫葯產業、冶金機械產業、材料及新能源產業、化工和環保產業。依託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以產業(產品)鏈整合發展為主線,將電子信息產業培育成千億級產業,將食品、冶金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產業培育成跨百億級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以長虹、九洲、艾默生等為龍頭,拓展延伸產業鏈,重點發展IT、通訊、信息家電、互聯網和信息內容服務產業鏈,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成主導性產業、戰略性產業。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依託華晨、中國重汽、富臨、新華內燃機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重型汽車、乘用車、新能源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形成以整車為龍頭、以發動機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產業鏈為配套的產業格局。

食品及生物醫葯產業。依託川渝中煙綿陽分廠、豐谷酒業、綿陽雙匯、太極制葯、好醫生等骨幹企業,大力發展名、優、特食品和生物制葯、化學葯和中葯、生物醫學等。

冶金機械產業。依託攀長鋼、川礦集團等骨幹企業,圍繞特殊鋼、鈦材深加工、重大裝備製造等重點發展特殊鋼深加工產業鏈、重大裝備製造產業鏈、電子電器機械產業鏈等。

材料及新能源產業。依託東材科技、拉法基雙馬、中聯建材、九洲光電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材料及新型能源產業。

化工和環保產業。依託銀河建化、綿陽美豐、利爾化學等骨幹企業,以精細化工產品鏈、無機鹽化工產品鏈、天然氣化工產業等為重點,發展無機鹽化工、天然氣化工和精細化工,實現產業擴張。

軍民融合特色產業。依託在綿國防科研院所,著力加快「三新城」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發展環保、生物醫葯、新能源、核技術應用等一批潛在優勢的新興產業。

「《規劃》將綿陽工業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為綿陽工業發展找准了道路,將為綿陽重整工業雄風起到巨大的推動效應。」市經委相關負責人說。

搶抓機遇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起始之年,還是綿陽科技城十年發展後的一個新起點。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在高位求進的發展思路指引下,我市又該如何推進工業強市?胡稿

「要推進工業強市,必須認清當前形勢,正確認識當前面臨的問題,抓住有利於發展工業的機遇,沿著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在應對挑戰中把握和用好機遇,在面對壓力中獲得新的動力,推動綿陽工業更上一層樓。」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

近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都保持在30%以上。「十二五」期間,要繼續保持這樣的高速增迅檔長,我市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震後重建後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震後重建,我市產業基礎得到夯實,經濟實力增強,對外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投資吸引力增強,對於加快推進我市發展是一個機遇。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帶來的發展機遇。國家明確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心不會動搖、政策不會改變、力度不會減弱。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將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多的資金以及項目支持西部發展,這對於西部是一個機遇,對於中國惟一的工業科技城、西部重要的工業重鎮綿陽來說,更是一個絕佳的機遇。

科技城建設帶來的機遇。科技城10年發展,綿陽實力顯著增強。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國家、四川省仍將大力支持綿陽科技城建設,這對於我市加快探索自主創新、軍民融合的新路子,把科技城真正建設成為推進綿陽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將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我市還面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機遇、被列入成渝經濟規劃區帶來的發展機遇等。

面對多重機遇,我市該如何搶抓機遇,推動工業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發展工業的思路,就是要迎接挑戰,抓住機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綿陽工業發展。

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按照這一思路,我市將把「工業強市」作為主導戰略、核心戰略和根本戰略,搶抓機遇,堅持「軍民融合、優化結構、自主創新、集聚集約、承接轉移」產業發展原則,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做強壯大「2+4」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網融合產業,建好「三新城」等,把綿陽建成全國新型工業化科技城和具有較強綜合核心競爭力的西部工業強市。

多方給力

護航「十二五」發展

規劃是綱要、是方向。要使規劃變成現實,必須強化措施保障。為此,在制定《綿陽工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我市制定了15套單項配套政策、14套實施辦法(意見),涉及電力、水務、燃氣、國土、金融機構、工商、稅務、人力資源等數十個部門,涵蓋了水電氣要素配套、土地供給、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等若干方面。通過嚴格執行這些保障措施,力爭走出一條適合綿陽科技城發展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加快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做優企業

加快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按照「簽約項目盡快落地、落地項目盡快開工、開工項目盡快投產」的要求,切實加大富士康、中國重汽、富臨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大項目的推進力度。到2015年,全市工業投入累計達到1000億元以上。

加大工業招商力度。落實和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對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低排放、低能耗工業項目,依法優先保障用地,並給予一定財政扶持,力爭全市每年引進開工市外億元以上工業招商項目不少於15個。

大力實施「優勢企業倍增計劃」。支持長虹、九洲、攀長鋼、新華等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加快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扶持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積極支持各類企業通過兼並收購、合資合作、交叉持股、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做大做強。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00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200戶以上。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爭創名牌和參與技術標准制定,鼓勵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發,不斷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加快園區建設,培育優秀人才隊伍

大力實施「工業園區倍增計劃」。推動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擴區,促進其規模、能力擴張發展和質量效益提升;鼓勵企業按照工業規劃布局向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分類集中,推動企業集聚發展;鼓勵通過「飛地」方式異地落戶到符合規劃的工業園區和集中發展區。

加快構建特色產業園區。積極規劃和建設「2+4」等專業化特色產業園區,每個縣市區著力辦好一個工業園區或工業集中發展區,突出抓好1—2個主導產業。加強園區承載能力建設,加快各類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

努力造就優秀企業家隊伍。通過選拔、組織優秀管理人才外出學習考察、多形式開展培訓等方式,培養和造就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不斷優化企業家隊伍結構。完善企業家激勵機制,從經濟、政治等方面給予激勵。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要素保障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按照市級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拿出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實施重大工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市、縣財政按本級政府經營性土地出讓凈收益不低於5%的比例以城市建設支出科目列支,專項用於引進重大工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企業投資工業、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

強化工業用地保障。全市每年安排的工業用地指標不少於建設用地的50%,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工業用地指標不低於70%,重大工業項目優先列入年度用地計劃;支持在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多層標准廠房;鼓勵城區工業企業搬遷進入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建立工業用地「綠色通道」,對重大工業項目用地,實行「先期介入、預審協調、快速辦理」。

強化金融支持。通過建立金融機構支持工業發展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上市融資、鼓勵擔保公司和創業投資公司為中小企業服務、開發融資新產品、加強銀政企合作等,積極解決企業融資問題。

強化制度保障。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推進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強化督查考核等,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和加快工業強市發展目標的實現。

-本版撰稿本報記者 舒小波 記者 劉林

⑻ 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思路和打算

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思路和打算 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我縣持續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重要一年。根據全縣黨代會、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我們初步確定,全縣工業強縣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調動全縣各方面的力量,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繼續大力推進新上項目建設,突出抓好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積極組織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提升企業經營水平,努力扭轉鄉鎮企業薄弱的局面,擴張總量,提高質量,加快財政增稅、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步伐。主要奮斗目標是:全縣工業增加值達到3.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達到2.45億元,增長17%;實現利潤1800萬元,增長20%。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2.45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9億元,增長11.5%。 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進新上項目建設,努力擴張工業經濟總量 當前和今後幾年的時段,仍然是我們大搞新上項目的良好時期。新的一年,我們仍然要搶抓這一戰略機遇期,大力推進新上項目建設,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擴張速度,為未來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經匯集各方面考察、論證情況,我們篩選出了13個新上項目,其中投資1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9個,投資1千萬元以下的一般小型項目4個。年內確保建成3個重點項目,力爭另外6個重點項目也能開工建成。 確保建成的3個重點項目是: (1)化工廠1萬噸氧化鋁生產線。總投資1200萬元,由化工廠與長南大學合作開發。通過回收含鉻鋁泥生產氧化鋁,預計年銷售額1500萬元,利稅總額300萬元。計劃2005年7月建成,目前已開展了設備訂貨工作。 (2)1000噸「大成新工藝」白酒規模化生產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預計年銷售額5800萬元,利稅總額1500萬元。今年6月份可投入市場。 (3)3萬噸中葯材加工生產線。是2004年續建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由葯業公司在工業園區建設。主要進行中葯材粗加工。預計年產值3600萬元,實現利稅800萬元,安排就業240人。部分設備已購置,今年上半年全部投產。 此外要力爭開工建設以下6個新上重點項目:一是投資3000萬元的2萬噸菊芋加工項目,已與糖業公司達成合作意向;二是由糧油公司與油脂總公司合作的投資1500萬元的2萬噸高烹油項目;三是復肥公司投資1200萬元的10萬噸有機無機復合肥項目,四是果汁公司投資2400萬元的1萬噸濃縮果汁擴建項目;五是投資3000萬元的3000噸洋芋全粉加工項目;六是蘭信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年產20萬噸煤礦開發項目。 確定的4個一般項目:一是投資250萬元的3000噸低鉻鑄鐵生產線,二是文教紙製品廠投資200萬元的5000噸防近視紙生產線,三是江蘇客商投資250萬元的5000噸方便麵生產線,四是化工公司投資150萬元的300噸鉻黑生產線。 二、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整體服務功能 一是做好相關行業配套規劃的編制和建設工作。依據園區總體規劃,分別由交通、電力、廣電、電信、林業、水利、城建等部門負責完成園區道路、供電、電視、通訊、綠化節水、給排水、供暖等專業規劃編制工作,並提出近期實施意見,年內,啟動以下基礎工程建設:⑴以六東路改造和河路延伸拓寬及補修為主的園區道路建設、以園區入口處和化工小區標志建築為主的.景觀建設。⑵在主幹線路進入園區的基礎上,統一布局園區電力線路,爭取寬頻網、閉路電視網路覆蓋園區。⑶將園區作為全縣植樹造林重點區域,由縣上統一組織,向全縣各單位分解任務,全面開展園區生態林和隔離帶林網建設。⑷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辦法,在綠化帶和機關農場選擇2—3個示範點,以滴灌、滲灌為主要形式,大力推廣節水技術。⑸積極拓寬思路,採取多種措施開展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儲運等條件,不斷增強服務能力。 二是強化宣傳推介,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媒介,向外地客商和企業宣傳工業園區的優勢和優惠政策,把園區的吸引力、聚集力變成招商引資的現實力量。爭取園區進入省級工業示範園區行列,以更多地得到上級政府和部門的關注與支持,為園區加快發展創造條件。 三是積極引導骨幹企業向園區聚集。努力爭取省、市大項目進駐園區,積極引進和組建主業突出、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企業集團,著力形成規模優勢和效益,進一步加大外來項目對園區建設的支撐力度,不斷壯大園區實力。 四是強化園區管理服務。加強園區管理機構,修定完善園區建設管理制度和投資優惠政策,切實落實園區管理措施和激勵政策,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新上項目建設 企業發展和競爭的事實證明,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招商引資是我們開展新項目建設的主要途徑。因此,必須把招商引資擺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重要位置,投入更大的力量,採取有力的措施來抓。 (1)由縣上領導帶頭,相關部門、鄉鎮、企業參加,動員盡可能多的力量,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要按照已定項目,分配領導力量和工作責任,分頭開展招商引資。 (2)要強調招商引資工作的針對性。不論是黨政領導、部門負責人和企業,到外地招商要有明確的項目和目標,盡量杜絕漫無目的的考察招商,以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 (3)強化招商引資的考核獎懲。明確獎懲措施,及時表彰獎勵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更加廣泛地調動各級幹部參與招商引資的積極性。 (4)繼續抓好營造發展環境工作,對重點項目堅持「一站式」辦公服務,並指定專人協調處理項目建設中的問題。 四、推進企業經營體制建設,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1)以化工廠和化工公司為主,組建化工集團,實施集團化經營。目的有二:一是促進老廠的搬遷改造,盡快擴張生產規模;二是為企業上市做好准備,及早著手化工集團上市工作,爭取更大的融資能力,並提升企業檔次。 (2)引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完善經營機制,建立健全更加適應市場競爭的運行、管理機制,提高運行質量。 (3)健全完善企業黨、團、工、婦、職等各類群團組織,理順他們與企業內部的關系,發揮好各自的職能作用,維護職工利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五、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我縣鄉鎮企業薄弱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是鄉鎮財源普遍匱乏的根本原因所在。鄉鎮企業通過以往的多輪發展與改革,今天已面臨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認為,在當前西部大開發日趨深入,宏觀經濟形勢良好,經濟體制基本理順的情況下,要抓住機遇,大力推進鄉鎮企業的發展,掀起新一輪發展高潮。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領導責任,提高重視程度。近年來我們鄉鎮企業發展緩慢,除了過去的一些辦法不適應以外,主要還是在思想上、領導上、力量上都有所放鬆。當前應重新定位,重新制定發展思路和方略,力促鄉鎮企業發展。 (2)堅持科學的發展思路。不能讓鄉鎮、村集體籌資辦鄉鎮企業,應堅持鼓勵、引導、發動、支持農村富裕戶、有能力的人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興辦,通過招商引資興辦。鄉村兩級必須承擔起發動、支持責任,千方百計開展工作。 (3)應明確發展重點。鄉鎮企業發展必須把重點放到興辦小型加工業、農副產品流通業及其他三產服務業上,以小型加工業,流通業為主。對重點企業可以進園區,有的小型企業根據情況進行選址,以方便生產經營為主。 (4)明確工作任務。今年,每個鄉鎮要興辦投資在10--50萬元或50萬元以上的小型加工或運銷企業1戶,培育家庭作坊和餐飲、運銷戶15戶。縣上每年抓好3至5個鄉鎮企業新上項目,今年重點抓好文教紙製品廠防近視紙生產線、建材公司恆溫庫、鎮連磚廠三個新建項目。同時,對現有鄉鎮企業給予積極扶持,全面開展鄉鎮企業摸底調查工作,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現有企業加快發展。 在抓好以上重點工作的同時,認真抓好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工作,為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提供良好保障。 通過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力爭形成三大財政支柱,即酒業、化工、農副產品加工三大產業,使食品集團稅收穩中有增,化工集團2005年稅收跨千萬元,其他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3年內合計稅收也跨過千萬元。同時,形成六大產業鏈,以龍頭企業拉動六大農業特色基地建設,為增加農民收入做貢獻。財政增稅、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這才是工業強縣戰略的真正目的!
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思路和打算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⑼ 政府是如何支持個體工商業發展的

從長遠看,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政府扶持微型企業的方式也要不斷調整,其基本方向應該是:從選擇性政策為主向普惠性政策為主轉變,從直接扶持為主向間接扶持為主轉變,從行政性操作為主向市場化操姿培作為主轉變。

為了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以跡乎唯下幾個方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力度。

2011年有關部門進一步降低微型企業稅負,據測算惠及924萬個體工商戶,但這些敏桐政策仍只覆蓋部分微型企業,如新的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上限為年收入24萬元,遠低於微型企業上限標准;新的所得稅優惠門檻從年所得額3萬元提高到6萬元,標准仍然偏低。微型企業主要是家庭企業或創業企業,往往全家經營、超時勞動,處於生存邊緣。微型企業征稅成本高、稅源薄,征稅伴隨的隨意性執法是難以根治的沉痾舊疾。對微型企業減稅可促進就業,減少社會管理成本,培養長期稅源,減稅的長期效果反而是減輕政府負擔。根據中央提出的「繼續簡飢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的要求,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同時擴大所得稅的優惠面,爭取將所有微型企業和部分小型企業納入結構性減稅的覆蓋范圍。

二是繼續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攔拿返財政支持。

各級政府應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小微企業的重要意義,不能僅考慮短期財政支出的「小賬」,還要考慮社保支出、社會穩定、長期經濟發展的「大賬」。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頃槐小微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同時整合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財政資金統籌使用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益。財政扶持政策應堅持普惠式原則,盡量發揮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建議財政資金主要用於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小微企業的擔保基金。

三是大力發展微型金融。

首先要改革金融監管,大力發展適合小微企業特點的專業化經營模式。一些國家的實踐表明,通過發展「信貸工廠」式的低成本信貸服務網路,小型和微型企業信貸市場也可以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我國監管部門應鼓勵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建立大規模的微型信貸網路,利用市場化手段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我國的實踐表明,大力發展小貸公司、村鎮銀行、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服務,監管部門應在適當控制風險條件下進一步鼓勵這些機構發展。其次,以市場化的微型金融為基礎,政府還要利用財政資金分擔微型金融的風險,如扶持擔保公司、分擔銀行貸款損失等等,進一步撬動社會資金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四是完善小微企業服務體系。

我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經過十年建設取得了重要成績,但仍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現實需求,主要表現在:網路覆蓋面低,區域差異大,機構能力弱,服務質量低,公益性服務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商業化服務「不敢用、用不起」。地方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在不斷增加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務企業」的原則,探索適合本地特點的發展模式。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應提供培訓、咨詢、維權等免費服務,以及其它各種形式的增值服務。

五是依法行政改善小微企業發展環境。

一方面應加強行政部門的自身建設,規范行政執法,增加政策法規透明度,加強行政監督,確保權力不被濫用;另一方面,應建立有效的企業維權機制,如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在政府部門設立小微企業便捷申訴通道,發揮行業協會在維權方面的作用,為小微企業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等等。

⑽ 如何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務功能推動著第一、二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制轉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一般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
一、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去年我市出台了《岳陽市流通產業中期發展規劃》(2014--2020),明確了我市總體產業布局,即「一中心」--城陵磯國際航運流通中心;「兩圈」--岳、臨、榮都市商業圈和汨、湘、營城市商業圈;「三帶」--沿長江航運流通帶,東西向陸運流通帶和南北向陸運流通帶。加大了工作力度,我市第三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結構逐步優化,內在質量明顯提高,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吸收勞動就業的主體。
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到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37.07億元,是十一五計劃的2倍,年平均增長12%。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次產業比例10.9:54:35.1其中第二產業佔比下降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力的重要渠道。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9.7%,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增加了6.6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我市社會從業人員共增加23.4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五年間減少了10.7萬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增加2.5和11.6萬人,也就是說,第三產業不僅消化了社會新增就業人員同時還吸納了大量從第一產業轉出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已替代第二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為我市順利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十二五」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三次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下降,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逐漸增強,我市國民經濟走向高效、低耗、優質的更高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2010年我市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31.3%,比2005年高2.7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在GDP年平均12.3%的增長速度中,有4個百分點是第三產業帶動的,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形成了新的消費熱點,拉動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十一五」以來,旅遊、房地產等消費熱點已逐漸形成,成為對服務業拉動作用較為明顯的行業。2014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311.06萬人次,增長13%,全年旅遊業總收入突破300億元,增長19.9%。旅遊已成為假日經濟中的主要消費熱點。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1%,銷售額增長23.7%,房地產稅收貢獻增長23.1%。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市第三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我市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所應達到的水平相比,與國內其它城市相比,還存在著總量不足、比重過低、服務領域狹小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三產業總體水平不高,比重偏低。縱向對比,我市第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佔GDP比重逐年提高,就發展趨勢來說,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但橫向對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量不足、比重偏低的問題十分明顯。從總量看,2014年我市GDP在全省同級城市中列第2位,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列第8位,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比較落後。從比重看,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比重為35.1%,明顯低於90年代初發達國家60%的水平,也低於國內先進城市平均45%的水平;第三產業比重低還表現在從業人員的比重上,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29.7%。
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發展不均衡。商貿餐飲等傳統行業比重較高,但後勁乏力;信息、社會服務等新興行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規模不大;為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不合理的行業結構造成了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發展的不平衡,同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很不適應,成為制約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規模小,城市化水平不高,服務業發展空間狹窄。城市化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基礎,第三產業的規模和結構,取決於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結構。改革開放以後,盡管我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成效也非常顯著,但是仍然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上,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農業人口比重仍然較高,2014年我市農業人口比重為62.3%。農村人口相對較多、城市化水平偏低,使我市服務業發展空間狹小,客觀上制約了我市第三產業總量的提高。
市場化程度低、產業化進展慢、國際化水平不高。第三產業的一些領域,具有兼帶公益性、自然壟斷性、關系安全性等產業特性,影響了第三產業一些政策的制訂和改革開放措施的實施,使第三產業作為整體的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程度,都明顯低於其他產業,缺乏快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三、發展思路及具體措施
「十二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進入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第一、第二產業整體上處於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階段,主要工農業產品相對過剩,僅靠數量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潛在需求大,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帶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完善,許多與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改革難點問題將取得重大突破,直接為第三產業發展培育出更多的增長點;
其次,我國加入WTO後,到今年7月,15年的國內保護期即將結束,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的第三產業領域將會成為外商投資的巨大潛在市場,外資的進入,一方面會加劇這些領域的競爭,另一方面將帶動第三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優化第三產業結構、擴大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增加知識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文化各領域互相交往和合作的進一步增加也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第三,結構調整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第一產業逐步走向市場,需要大量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這將大大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將加大對金融、證券、研究開發、中介咨詢、市場營銷、網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教育、旅遊、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將會促進服務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
第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任務,將促進城市內部專業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從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的需求空間。
「十三五」期間,第三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升發展水平,是第三產業工作的基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第三產業工作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高素質的人才。結合我市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特點,我們認為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圍繞「將岳陽打造成湖南經濟新的增長極」的目標任務,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高水平的要求,抓住我國全面深化經濟改革的有利時機,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方向,增加第三產業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逐步形成適應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完善、功能齊全,具有岳陽特色的第三產業發展體系。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1、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旅遊、批零貿易餐飲、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行業,拉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擴大第三產業整體規模。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領域,扶持、壯大信息服務、社區服務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產業關聯度高、滲透性強的現代服務業,使其逐步實現產業化,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2、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抓住中國全面深化經濟改革的有利時機,按照國際標准,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第三產業國際化進程,努力與國際標准接軌,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整體服務水平;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落實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同時加大對內開放力度,立足滿足本地需求,延長服務半徑,加強對外輻射。
3、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要廣開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市政府和各市、區政府,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預算資金,通過貼息、補貼等方式,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帶動作用大的項目。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優先安排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債條件的第三產業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調動社會個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第三產業,形成較為完善的第三產業社會化投資體系。
4、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有計劃地擴大小城鎮規模,合理引導城市工業企業向小城鎮轉移;加快戶籍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對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消費需求,刺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促進我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拓寬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領域。通過中心城區質量的提高、結構的轉換,輔城和小城鎮的擴張和功能的完善,來提高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
5、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革步伐,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鼓勵民營、私營企業參與企業間的重組、合並、購並,實現產權多元化,在服務業內部形成投資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的新格局。面對「入世」的激烈競爭,加快商業、旅遊、交通等重要行業的改革步伐,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形成整體發展合力。
6、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知名工業企業集團的品牌優勢,通過產業滲透、產業整合、資產重組、資本擴張等多種手段,引導工業名牌向第三產業輻射和滲透,發揮現有工業名牌企業集團的現代化管理和無形資產效應的優勢,帶動形成服務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在旅遊、港口貿易、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窗口行業樹立品牌意識,亮化城市形象,培植形成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服務名牌。
7、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優化結構調整是我市「十二五」時期的重要經濟任務,要促進我市三次產業由當前2-3-1向3-2-1演變,切實在市區推行「退二進三」戰略。支持市區的工業利用級差地租,進行土地置換,遷往市郊或五市,利用原有土地發展服務業,鼓勵市區的工業企業利用現有的資金、設備和場地興辦服務業。
8、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針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門類多、發展程度不平衡的特點,大力興辦各種相關的崗位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採取專業培養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辦法,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業務素質的服務業中初級專業人才隊伍。面向國內外高薪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金融、房地產、信息、社區服務、旅遊等行業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對專業人才減收、免收城市增容費等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來青落戶,重獎從事第三產業有突出貢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通過發展高級人才評薦機構促進高級人才的合理流動,營造第三產業培養、使用、儲備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環境。
9、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按照「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以加快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作為我市產業結構升級的著力點,以優勢企業為依託,加大技術創新各種力度,選擇並扶持一批重點項目和產品,增加技術、人才、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積極完善技術市場的建設和配置,促進科技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切實發揮科技進步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的行業素質和生產競爭能力。
10、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加快制訂和完善規范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對第三產業的行業標准、服務范圍、價格收費、監督管理和糾紛仲裁等作出明確合理的規定,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嚴格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涉及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重點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扶持工業強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200兩門可以賣多少 瀏覽:432
奧迪q5後尾門下鎖扣怎麼調 瀏覽:792
樓蘭與奧迪q3哪個好 瀏覽:929
進口純電汽車哪個品牌好 瀏覽:326
汽車票線上改簽要等待多久 瀏覽:858
浙江金恆德汽車用品城屬於哪個區 瀏覽:551
奧迪a6l預定多久可以提車 瀏覽:601
賓士汽車後尾燈罩如何更換 瀏覽:151
賓士r350減震氣囊怎麼對 瀏覽:817
賓士後門換一下多少錢 瀏覽:747
汽車防盜的晶元如何區分 瀏覽:200
汽車年檢什麼時候取消 瀏覽:731
為什麼十堰汽車城 瀏覽:949
工業園區商場隔牆多少錢 瀏覽:198
04年賓士e240怎麼樣 瀏覽:614
工業光魔投資多少錢 瀏覽:821
汽車最低要買多少錢的 瀏覽:97
買個賓士去越南怎麼樣 瀏覽:753
2路汽車什麼梗 瀏覽:922
開一年的奧迪a6還能值多少錢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