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
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
1、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條件、地質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其中,資源條件包括各種燃料、動力資源、礦物原料資源、各種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分布總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區蘊藏的資源種類不同,即使同類資源,在各地區的蘊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豐度及開采條件亦各異。工業布局要盡量發揮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地質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訊等,工業布局要依託一定的地理環境進行,要善於利用地質、地理條件為工業布局服務。氣候條件包括光照、濕度、氣流和降水等,氣候對工業生產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要根據不同行業工業生產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進行工業布局。
2、經濟技術條件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資源、生產技術、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特徵、生產協作條件、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應及交通運輸、通訊聯絡等公共工程的數量和水平等。工業布局要重點放在經濟技術條件相對好的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首先要創造適於進行大規模工業布局的經濟技術條件,特別是勞動力素質、交通通訊、觀念思想等的轉變。
3、科學技術條件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規模科技進步,都是工業布局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新技術革命將會出現電子計算機工程、外層空間開發、海洋工程、遺傳工程等相互聯系的產業群;同時,也會引起生產過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產內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況,使工業的集中布局又出現了分散的趨勢。工業布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本國、本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技術來促進工業的擴張,實現工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4、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主要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同一社會制度下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和發展任務,這些都對工業布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工業布局的變化往往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緊密聯系著。當社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布局應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努力追求優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實現有條件的工業布局合理化。
② 資源型工業布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寶鋼北臨長江,東頻吳淞口,臨近我國最大的海港.加上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既能將產品遠銷海外,又能從水路取得國外的廉價原料,降低成本.寶鋼以大城市為依託,充分利用了我國最大工業城市上海及其周圍的工業城市群的市場,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生產基地
③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農業的區位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農業布局的區位選擇:(1)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結合氣候、地形、土壤、水分等條件分析該地適宜種植什麼作物。(2)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條件的需要,主要是應優先考慮市場區位,如臨近城市需要什麼樣的農產品,再考慮到交通運輸條件的評價(包括運費、保鮮可能性與運時等)。(3)注重某種農業布局對區位因素的特殊需求,綜合核算經濟效益,如乳牛業、園藝業對交通、花卉對水源的需求。(4)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要注意區位因素的變化。農業區位因素的改造與實例:(1)農業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對氣候的改造和合理利用。例如溫室農業、大棚育秧、雜交品種的推廣使農作物的區位范圍擴大。(2)低窪地、丘陵山地、黃土高原等對地形的改造與立體農業的發展。主要形式有基塘農業,魚塘一台田農業,丘陵山區的林地一梯田一魚塘,黃土高原的打壩於地與梯田等,都是對不利的地形條件加以改良。再進行立體農業的綜合開發。(3)改良土壤,使之適宜農業發展,提高產量。如東北的沼澤土改良,黃淮海鹽鹼地的治理,南方山區紅壤的改良等。(4)開發水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對於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影響,包括節約用水,引水灌溉。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南疆綠洲農業。(5)城市、工礦區(市場區位)與面向城市的農業類型。如園藝業和乳畜業。(6)鄉鎮企業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故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區分「主要發展條件」、「主導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差異分項概念說明舉 例主要區位因素指某一區域某種農業發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條件)。要求分析某地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發展農業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如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社會經濟因素,如政策、科技、勞動力、市場、交通等主導因素指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因為該因素對農業的影響最大,沒有這種因素(或條件),就不可能有該種農業在該區域分布的可能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是在特有的地形條件下形成的,如果沒有這種地勢低窪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當地的農業生產可能就是水稻種植業,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的主導因素限制性因素農業生產需滿足許多條件才能進行,如果一個地區其他條件都必須能滿足,惟有某一個條件不能滿足,這個缺乏的條件就成為該地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國西北地區光照、熱量等條件優越,但缺少水,因此,水就成為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限制性因素。當這個制約因素得到滿足,該因素轉而就變成當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如河西走廊由於祁連山的冰雪融水,能夠進行糧棉生產,當地水源就成了農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工業生產、工業區位、工業地域與地理環境⑴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工業生產除採掘業(必須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外,一般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小,土地和水源為一般工廠所必需。有的工廠,對環境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如集成電路廠需要潔凈的空氣,釀酒廠對水質要求很高;經濟因素――原料、動力、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地價、社會協作等,工廠傾向於設在成本低而收益大的地區。不同的工業部門,主導因素不同,布局趨向也就不一樣;社會因素――國家政策(促進就業、社會進步、區域均衡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等)、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等;環境因素――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於污染嚴重的工廠,要根據風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城市工業微觀布局的基本原則:主要考慮地價、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對城區環境的影響,規模大、污染嚴重的工廠,應遠離城區;規模小、幾乎無污染的工廠,可以布局在城區內;居民區和工業區之間,最好用衛生防護帶(綠地、大片的水面)隔離。⑵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強。工業原料的運入、產品的運出,都需要交通運輸。隨著交通運輸技術與手段的進步,運費在產品成本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在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不再成為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不斷解放體力勞動的同時,工業對勞動力技能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加。⑶工業的集聚與分散許多工廠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空間聯系)、生產協作(生產聯系、投入-產出聯系)或交流信息(信息聯系)而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從而形成工業地域。集聚的好處是: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工業分散的原因有三種情況:①老工業區工業過度密集,地價、工資上漲,資源緊張、污染嚴重,促使新的工廠到其他條件較適合的地區發展②電子元器件廠(技術密集型)和電子裝配廠(勞動密集型)之間,由於布局趨向不同而發生分散③跨國公司在全球尋找最優區位,復雜產品如汽車的生產,整車廠與眾多的配件生產廠家形成了一個全球一體化生產網路。⑷區域工業區位分析:傳統工業區――煤鐵復合體型、臨海型,新興工業區――義大利型新工業區、高技術新工業區(臨空型)。某地區工業區位分析,一般從經濟地理位置、資源配置、交通條件、市場容量(人口數量、消費能力)、科技教育、勞動力價格、數量與素質、政府政策、工農業基礎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突出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從而提出合理的發展方向。交通運輸區位與影響⑴交通線的區位分析交通線的建設一般投資大,主要考慮社會經濟的需要(資源開發與調配、促進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合理布局交通網、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鞏固國防等),自然因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影響線路的選擇(趨利避害,減少工程量,如盡量選擇平原或河谷地形,避開陡坡、斷層、沼澤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的制約。微觀選線方面,不同性質和等級的線路要求不同,要區別對待。如鐵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線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選擇沿等高線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而地方性公路則要盡量多連接一些節點。管道盡可能利用現有管道,充分考慮沿線油氣供應地和消費市場,盡量避開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當然,方便快捷、少佔好地、減少對居民區的不必要干擾是共同的原則。⑵交通站點的區位分析①長途汽車站:一般建在市區邊緣、城市交通干線附近或火車客運站附近。②港口:社會經濟條件――經濟腹地(服務范圍)、城市依託,是影響港口興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條件――航行、停泊、築港條件,如水道的通暢、避風避浪的條件、近岸水深、陸地建築條件、水源等。③航空港:佔地廣,要平坦開闊,利於跑道建設,以及飛機起飛有凈空保證;坡度適當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質條件,保證地基穩定;機場建在與城市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利於飛機逆風起降;霧和低雲較少,大氣能見度好;航空港噪音較大,與城市應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干線連接。⑶城市交通的規劃 ①放射狀線路方便市中心和郊區的聯系;環行線路避免將車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縮短各端點距離,緩解對市中心的壓力,擴大市中心區的交通容量;方格線路有利於分散交通流量,但增加了對角點之間的路程。三種線路一般要相互結合運用。②城市布局要緊湊,生活區和工廠區、機關區相互接近,但商業服務區和文娛場所要避免過分集中。③過境道路最好從市區邊緣通過,與市內道路相分離。④廣種花草樹木,綠化美化城市道路。 </TD></TR></TBODY></TABLE></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