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輕工業薄弱什麼原因

輕工業薄弱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2023-05-25 16:01:45

1.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落後的原因

蘇聯的領導人缺乏長遠眼光,蘇聯時期,斯大林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一直被蘇聯沿用。所以俄羅斯的重工業基礎強大,如今變得很發達。而輕工業也就被忽視了。主要原因:地理方面,由於俄羅斯地處高緯度,氣溫低,不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和很多糧食作物,限制了他發展輕工業的原料來源.
歷史方面:歷史上,俄羅斯的統治者一直以來都對輕工業不是很重視,大俄沙皇的統治崇尚發展傳統落後的自然農業和軍事
政治方面:國十月革命後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把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了重工業,忽視了輕工業

2.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落後的原因

在歐美聯手設局之下,蘇聯沒有時間去發展輕工業,而根據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對輕工業產品完全可以通過國際貿易來解決。
只是二戰把國家打爛了需要重建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首先恢復重工業,只有有了強大的重工業,才能有足夠的實力保衛自己。
在初步取得與歐美相當實力的情況下,歐美聯合設計的冷戰敵對,迫使蘇聯又捲入了更深重的軍備競賽漩渦之中。而歐美此時卻騰出大量資金去創建了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的國際貿易市場,進一步壓縮了蘇聯經濟發展的空間。
資金困頓讓蘇聯只能顧及耗費巨大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來滿足軍備競賽的需要,最終蘇聯也垮在經濟崩潰上面,導致解體。
直至目前為止,為了防止俄羅斯再次崛起,歐美繼續在經濟上壓迫俄羅斯,使得俄羅斯經濟發展始終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上,盡管俄羅斯在民生投入占本國GDP的百分率高於我國10倍之多,但遠遠不足以再發展出一個發達的輕工業領域來。
另外,俄羅斯地處高寒帶,輕工業原料也比較匱乏需要大量從國際市場收購,而國際市場價格和結算貨幣被歐美操縱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3. 俄羅斯輕工業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俄羅斯根本就降低不了輕工業的生產成本,這主要體現在了俄羅斯的運輸上面。大家都知道買東西的時候,很多人會看一看,這個東西是否包郵,但其實我們買這件商品的時候,這運輸的費用已經包含在了我們所付的費用裡面了。

所以對賣家也是一個道理,他想要賺錢,就得提高這件商品的價格,雖然不說讓消費者買單全部的運費,但至少要為自己節省一半的開支,這個道理在國際貿易上也是一樣的。

氣候特徵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8℃~-10℃,7月平均溫度為11~27℃。

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而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4. 俄羅斯為什麼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薄弱

這是蘇聯時期冷戰留下的,當時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為了超過對方,盡力發展重工業,而沒發展輕工業,這也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5. 俄羅斯輕工業薄弱的自然原因。急!!

俄羅斯所處緯度較高,氣候寒冷,農業不穩定,所以(食品)、(紡織)等輕工業比較薄弱

6. 為什麼俄羅斯的輕工業這么差

個人看法,有這么幾個因素

1、歷史上重視程度不足,老底子太薄,前蘇聯時期就是重工業第一,輕工業靠邊,自然積累不足
2、解體後缺乏緊迫感,感謝志大才疏的普京,覺得賣資源就能賺錢,不用辛辛苦苦地搞工業化,輕工業發展缺乏緊迫感和急迫性,沒人推動,沒有政策支持
沒有政策扶植,自然無法和其他國家競爭
看看吧,日本、韓國、中國的輕工業怎麼起來的,都是政府大力支持,甚至玩出了殖產興業這種傾斜政策,俄國不搞,還想和人家拼?
3、缺乏勞動力 ,物流和采購成本高,輕工業通常是勞動力密集型 廉價勞動力很重要俄羅斯本身物價高 人力成本沒優勢 再加上蘇聯解體以來 俄羅斯人口一直在下降 所以這肯定是原因之一

簡單地說,後進國家想在輕工業上趕超,別無他發
法寶只有:血汗工廠和技術引進
毛子哪個都沒有,自然更屁朝涼

7. 俄羅斯輕工業為什麼不發達

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其它一些國家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產生背景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的國情,離開蘇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來談這個問題,就不容易把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產品只佔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只佔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當時俄國的工業產品產量和落後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國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接踵而來的外國武裝干涉及國內反革命叛亂,使已屬落後的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給蘇維埃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總數達390億金盧布,超過戰前整個國家財富的1/4。1920年,工業產品只有戰前的14%,農業狀況更加嚴重,其產量只及戰前的60%。
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工廠停產和糧食奇缺,引起了失業和飢荒。1920—1921年,全國就約有3300萬人面臨飢餓和死亡。
顯而易見,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被粉碎後,蘇維埃俄國黨和政府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被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然而恢復國民經濟,只意味著要達到1913年的水平,達到一個仍然是落後國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徹底「擺脫資本桎梏的整個解放事業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必須「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
列寧曾指出:「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豐盛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情況興旺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和「恢復」重工業,這是列寧從分析蘇俄的國情,分析蘇俄所處的歷史條件所得出的結論。
皇俄國是一個資本主義未能發展起來的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非常落後。直到1928年輕重工業之間的比重,重工業只及輕工業的一半,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大於工業。按照列寧的「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重工業」否則「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業的發展顯然是不適應要求的。況且,恢復起來的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技術落後,它阻礙著輕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當然更談不到能使小生產占優勢的農業得到改造和進一步發展。只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基礎的實質。沒有它,要想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不可能的,沒有它,要想把落後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只有把重工業優先發展起來,在經濟上才不至於依賴外國,才能夠保持蘇維埃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捍衛住蘇維埃制度。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後果,因為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依賴。「資本主義國家既供給了我們裝備和機器,那它們就能向我們提出放棄蘇維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還是和它所處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系的。
當時的蘇維埃國家是處於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在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後,資本主義世界在對待蘇維埃國家的態度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主張繼續實行公開的武裝干涉政策,「不認承」蘇維埃國家;另一種主張同蘇維埃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經濟關系。但是,不論前者或後者,它們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顛覆蘇維埃政權。
事實上,帝國主義大國首腦和壟斷巨頭們,每時每刻都在打蘇維埃國家的算盤。在用外交和經濟手段向蘇維埃國家進攻的同時,隨時都准備著用戰爭的手段來搞垮它。只要他們認為有了這種機會和可能,就會不顧一切地撲向與其勢不兩立的蘇維埃國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強大的重工業,只有蘇聯自己擁有極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夠擊敗帝國主義外交和經濟上的進攻,才能夠隨時擊敗帝國主義的武裝進攻,才能夠在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的發展,才能把國防力量增強到足以捍衛偉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寧所說的:「……或是滅亡,或是在經濟方面也趕上並且超過先進國家」。「或是滅亡,或是開足馬力奮勇向前,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那麼,我們在討論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如果避而不談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蘇聯黨和政府當時的這一主要出發點,就不會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正確結論。
理論支持
列寧在《論糧食稅》這一著作和他的合作社計劃中,在闡明建設社會主義的計劃時,都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1921年6月,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談到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俄羅斯電氣化計劃時,一開頭就指出,「社會主義的唯一物質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1並要求「必須把這一原理具體化」應用到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但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並不是從工業化開始的,而是從農業開始的。因為在當時,蘇聯尚不具備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備條件,即在已被戰爭破壞的百孔千瘡的俄國,還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在農業上還沒有較為發達的原料生產;在農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數量的農產品來供給工業和工人。
為了發展工業,必須創造這些條件。而要辦到這一點只有先從農業著手。斯大林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要建立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要擴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因為整個國民經濟底發展是依靠農業的」。3基於此,蘇聯是到了國民經濟恢復的末期,到了農業已經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出了一定的條件後,才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了工業方面。可見,蘇維埃俄國是在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把工業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方針確立
1925年12月,在蘇聯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把國家變為經濟上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國的迫切任務。他強調指出:「把我國從農業國變成能自力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的實質和基礎」。第十四次黨的代表大會,批准了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方針。
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立,是由它的國際和國內條件所決定的,是由要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戰略任務所決定的。列寧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論述,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列寧曾一再強調在蘇維埃俄國,有可能而且應當建成「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
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先應從哪裡開始?蘇聯黨和政府明確規定;從重工業開始,從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製造業開始。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蘇聯黨和政府的這一決定,是從當時蘇聯的國情,從當時蘇聯所處的歷史條件出發的。我們在研究和探討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必須充分地把握住這一點。
政策實施
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在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增長指標都是較高的。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以後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產生各種錯誤和問題,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業化開始的頭兩年,工業中的社會主義部分,從1924—1925年的81%增長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佔世界第一位,就:工業產量來說,蘇聯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同樣地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幾乎增加了五倍。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佔57.8%。和資本主義世界相比,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44.3%,而蘇聯在同一時期則增長了7.5倍,比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快了14.3倍。
這里要指出的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但如果以此就說蘇聯一貫忽視輕工業,甚至把它說成主觀上已不顧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眾所周知,由於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到二十年代末,輕工業的發展已不能適應需要,甚至影響了城鄉物資交流和農產品的收購。蘇聯黨和政府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過加速發展輕工業,甚至提出過重工業與輕工業同時並舉的設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過:「……重工業我們已經恢復了。只是需要使它繼續發展。我們現在可以轉向輕工業並使它加速向前發展。我們工業發展中的新現象之一,就是我們現在有可能同時加速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8斯大林在這篇向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所做的報告中,還強調指出「拋開輕工業」是不應當的。
事實上,在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蘇聯黨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視發展輕工業,調整重:正業與輕工業的比例關系。第二個五年計劃曾規定:在1933—1937年間,輕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將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時期重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則由40。1%降低為14.5%。如果按著這個計劃所規定的指標發展,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輕工業增長速度將比重工業的增長速度快的多。第二個五年計劃還規定了將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提高一至二倍。盡管由於種種原因,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走在了前頭(重工業完成了計劃的121.3%,輕工業完成了計劃的85.4%,農業只完成了76.9%),但由於蘇聯黨和政府的努力,由於第二個五年計劃制定時比較地重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就使得它們之間的比例有所接近。試比較一下兩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第一個五年計劃,即1928—1932年重工業增長241%,第二個五年計劃,即1933—1937年重工業增長140%,重要產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產甚至增加了兩倍。輕工業增長95%。輕工業增長100%(近一倍),某些從這兩組數字的比較不難看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輕工業之間發展速度的距離,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縮短了。同時,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1935年1月1日,蘇聯政府宣布了廢除糧食、麵粉和去殼的糧食的配給制,而由「國營的和合作社營的商店普遍廣泛地出售糧食和其它產品」的法令。至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遠遠突破了原有計劃指標,而輕工業,以至農業都未完成計劃的指標,是有種種原因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使得蘇聯不得不修改指標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第三個五年計劃頭兩年計劃的實施,在蘇聯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計劃完成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考慮到戰爭威脅的增長而在蘇聯東部地區大規模地擴建基地,都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創造。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這就是偉大衛國戰爭前,蘇聯所擁有的物質基礎。
在衛國戰爭中,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沒有重工業,怎麼能夠設想在希特勒突然襲擊的打擊下,處於極為不利地位的蘇聯人民,能在短時間內變失利為主動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呢了須知,正是由於重視了重工業的發展,有了雄厚的經濟技術基礎,正是蘇聯黨和政府考慮到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增長,而重視和加速了對東部地區工業基地的建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部地區得到國民經濟中全部投資的33%,得到重工業中全部投資的37%),蘇聯才能在衛國戰爭期間,每年製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15萬挺機槍。同樣的道理是,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唯一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來實現工業化的。「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以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9這是斯大林在《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演說中談到的。在這同一次演說中,斯大林在追述舊俄羅斯「常因落後而挨打」的歷史時,強調決不能「延緩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這篇演說是發表在1931年的2月。從演說發表的時間和論點,都不難看出,蘇聯黨和政府確定高速發展工業方針的目的是明確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確性的討論
在研究和探討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問題時,認真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認真地學習一下列寧以及斯大林的有關論述,是有助於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的。如果不把這一問題放在蘇聯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蘇聯黨和政府制定的這一方針的出發點搞清,就不能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後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埃制度就會滅亡。因此我們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國家工業化」。
斯大林的話,闡明了處於資本主義包圍形勢下社會主義的蘇聯,沒有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蘇聯黨和政府關於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一貫指導思想。
當然,在蘇聯實行工業化的過程中,也產生過嚴重錯誤。
由於指導思想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在實踐中就造成了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對於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斯大林以及蘇聯黨和政府是有所察覺的,並曾在實踐中採取過相應的措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長期扭轉不過來,在重工業內部,首先安排的,當然也是為重工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未能注意和保證為輕工業,以至為農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於是直接影響了輕工業以及農業的發展。從重工業開始的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高速度並靠內部積累資金。靠廣大人民群眾,說到底主要是靠農民,於是農民負擔過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蘇聯人民特別是農民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至於把根據蘇聯當時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條件制定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視為一條「普遍規律」那顯然更是錯誤的。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嚴重錯誤,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都產生過不良的影響,都是值得認真總結教訓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有了這些錯誤就全面否定蘇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性作用。至於由此而對斯大林實行這一方針的主觀動機都產生懷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當時,處於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的蘇聯,在制定和實行這一方針時,是無例可循的。今天,我們回顧蘇聯所走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歷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討一下它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很有意義的。

8. 俄羅斯的輕工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中國抓住了第三波產業轉移機遇,而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呢?是曾經不宵參與,還是更多別的原因?以俄羅斯的工業水平,像中國那樣解除束縛後,發展輕工業應該是卓卓有餘的啊! 答:中國與俄羅斯在計劃經濟時代固然是較為相似,但在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卻截然不同。 中國的轉型,甚至更像台韓等小龍的發展,雖然台韓不是從計劃經濟走過來的,但與中國都是經歷了強人政治的統治,都是在穩定政局的控制下走向轉型,是通過主動選擇外向型經濟的道路來迎接產業轉移的大潮。台韓等小龍在前,學習了日本;中國在後,學習了日本和小龍;而更後的俄羅斯沒有學習中國,因為他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轉型之路。 俄羅斯是在蘇聯解體、政治突擊轉型的情況下,在經濟上實施「休克療法」,政府面對經濟運行的失控,根本不存在任何有效產業發展的引導。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俄羅斯的經濟都是衰退的,重工業企業沒有競爭力,在失去保護後迎來了一次徹底的大劫難,包括軍工業的產業技術人才大量流失;輕工業本來就薄弱,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中國、東南亞等國家廉價的輕工產品占據了這個國家的市場。九十年代的中國還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倒爺」,專指對俄羅斯倒賣輕工商品而爆富的人。如今俄羅斯的工業體系,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曾經的超級大國,已淪落為靠買軍火和資源過日子的國家,而且軍工業的水平也是不斷下降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初,即使不是俄羅斯「不宵參與」產業轉移,當時的俄羅斯也肯定無暇顧及。 多說一點題外話,人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財富,即使資源及所有物質財富(建設)沒了,但只要人才還在,這個國家就能重新崛起,戰後的日本和德國是最好的例子。而人才是通過教育和(中高端)產業培養出來的,俄羅斯現在的問題是,人才大量消散,各大產業一蹶不振,所以俄羅斯想重新崛起可不容易啊! 此外,承接產業轉移也不是哪個國家能隨便抓得住的! 首先要有國際發生產業轉移的機遇,也就是原產業聚集的地區開始產業升級,低端產業需要尋找成本更低的地區。七八十年代四小龍有了這個機遇,八九十年代中國有了這樣的機遇。 其次要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產業轉移是轉向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比較關鍵的是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農業人口被大量的釋放出來,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很低,中國農民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吃苦耐勞,所以中國成為了一個條件非常好的產業轉移的目的地。但俄羅斯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在蘇聯時期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轉型為工業化社會,1991年的農業人口比重約9%(中國是73.6%),所以俄羅斯不存在廉價的農民工。 再次要有比較好的地緣位置和聯系。產業轉移主要是靠引進轉移地的資金和技術來啟動的,市場是國際市場,因此必須要有便於引進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市場的聯系。中國地處東亞地區,在引進港台、東南亞(華人)和日韓的投資方面,存在不可比擬的血緣、文化和地緣優勢,這是俄羅斯等其他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可想像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中國能抓住第三波產業轉移的因素是多方面,在中國有意識的實施這個發展戰略的時候,也是不可阻擋的,比如進入九十代後,西方國家一直想揭制中國的發展,但始終未能如願。而俄羅斯作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是不存在中國那種通過產業轉移來振興輕工業的可能,這與俄羅斯人是否懶慢、有沒有發展意識,幾乎無關!

9. 俄羅斯的輕工業總是發展不起來,這是為什麼

因為運輸成本極高。

單一的經濟結構

俄羅斯受蘇聯經濟體制影響較深,主要集中在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領域,而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並未得到發展。蘇聯解體後,紅色帝國建立的工業體系和科技體系土崩瓦解,輕工業和民生不得不依靠中國等輕工業強大的國家保證供應。隨著油價的大幅下跌和軍事科技實力的下降,俄羅斯經濟的競爭力只會進一步下降。近年來,低油價加上西方制裁,嚴重影響了貿易,使經濟發展更加困難。

10. 俄羅斯為什麼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薄弱

能源多,自然是這方面的重工業發達了。而人口又少得出奇,自然輕工業就相對薄弱。

閱讀全文

與輕工業薄弱什麼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寶馬庫房在哪裡 瀏覽:475
鄭州到成都汽車坐多久 瀏覽:741
哈輕工業學校怎麼樣 瀏覽:212
寶馬x2車內音樂怎麼用 瀏覽:674
12款賓士c皮帶怎麼掛 瀏覽:526
寶馬x1首付6萬月供多少 瀏覽:508
工業設計如何說聽起來高大上 瀏覽:598
賓士cls汽車輪胎扭力是多少 瀏覽:733
汽車怎麼退出藍牙 瀏覽:98
樂昌到白石的汽車有哪些 瀏覽:461
江華到永州汽車多少錢 瀏覽:127
汽車續保需要什麼資料 瀏覽:302
寶馬x1如何設置尋車呼叫 瀏覽:915
上海工業水洗機多少錢 瀏覽:282
蘇州工業乙炔價格多少 瀏覽:644
寶馬m4修車怎麼掛N檔 瀏覽:68
第一輛奧迪是哪個系列 瀏覽:474
寶馬4x店技術員工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340
工業化革命是為了什麼 瀏覽:487
賓士c級車dvd播放器怎麼接線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