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話題緣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麼,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去年初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從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大西洋 」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將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變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見解。 實施六大戰略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要推進廣東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引領產業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深化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說,廣東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有六大戰略任務。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提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和騰飛。 2.率先布局關鍵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以裝備製造業為先進製造業的關鍵抓手,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沿海經濟帶的加快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有腹地支撐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鋼鐵、船舶等沿海重化產業集群。加強空港、海港、內河港、鐵路、高速路的聯動,推動粵港澳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加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3.加快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變。以技術、品牌及產業鏈整合帶動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所在。對於仍具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託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產業等。 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結構變遷與升級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大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與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格局是在開放性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廣東要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與拓展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聯手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為切入點,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國際優勢;全方位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致力於打造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與環大西洋地區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高位對接,力爭獲取引領產業升級導向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 跳出傳統「生產導向」理念加快轉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廣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要有「廣東特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牽涉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關系。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從策略和戰術上應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各部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本位主義」,各自強化自身的部門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主次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一種「新方式未建立起來,舊方式反而卷土重來」的局面。 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加快」 首先,廣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顯然,構成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就是一塊嚴重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長」;再如,過去一度視為特色和優勢的「兩頭在外」,現在卻成為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胡亂地都「快」。尤其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已經是「常態」,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要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動不動「上項目」或「政策傾斜」。 方向: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服務業中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 其次,必須明確轉變的大方向。什麼才是正確的轉變方向?這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區域已處於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與之相適應,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而變。再如,廣東經濟正整體處於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而服務業的發展卻是有優先順序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反過來。 突破口: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再次,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過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標志,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區域最密集的工廠群和人數最多的「工廠主」。在這種世界歷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廠運動」中,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廣東製造」無疑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初期和中期的一個符號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麼,「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選擇?是繼續單一地按照「生產至高無上」的理念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方向推進?還是針對前面所說的「短板」和「瓶頸」對經濟結構實施革命性再造? 從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路徑的選擇一直都在進行。有些部門和學者始終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來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一切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現在只要把「生產型企業」的升級轉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龍頭和根本;還有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則認為必須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理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 我認為,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生產和製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注入到始終受產品生命周期約束、競爭激烈且價值增值波動的生產製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廣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傾注在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養育一大批廣東本土的大商人、大資本家,並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型的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資本型」企業家的轉型。 進一步說,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工廠主時代」轉型到基於市場主導權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家時代」,並站在全國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製造」納入自己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路的構建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資本化進程,使廣東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期內新的競爭力。 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轉方式重要切入點 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當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服務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以及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都將生產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乃至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生產服務業日漸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內地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 生產服務業是指為各產業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性服務的行業,其服務功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諸多環節,目前,物流、研發、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務等行業均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高端化和高級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增長、知識密集的「三高一密」特點。加快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更是一個現實性問題,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構建全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緊缺、擴大產品輸出 當前,受到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銳減的雙重壓力,加上龐大工業品生產能力與銷售市場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迫切要求通過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的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性資源日益緊缺和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的獲得及對生產要素成本的控制變得更為艱難。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現代物流運作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國外的資源,保障我省製造業生產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出口和調出外省是消化我省製造業巨大產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2.2%。但這種產品銷售較高對外依存度的狀況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顯得更為迫切。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銷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調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製造業的持續增長。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嚴峻挑戰。為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升級。然而,單純的製造過程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左右,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從而改善我省製造業的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產業轉移,實現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我省生產服務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不斷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產生了嚴峻挑戰。 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有利於加速新型產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現象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轉移承載地生產服務配套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諸如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盡管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省製造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比,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短腿問題。要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而高效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則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量,還可以有效支撐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B. 如何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經濟轉軌過程。面對新形勢,我省提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下大力解決工業發展不快、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安縣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規模大,是河北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經過初期高速發展後,企業布局散、單體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日益凸現,如何順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加快轉型步伐,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從八個方面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第一,由「散」轉「聚」,促產業聚集。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無序,造成土地、電力、水利等要素資源的極大浪費,功能配套難、資源共享難、環境治理難。因此,引導產業由分散轉向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聚集效應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實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高標准規劃、高水平建設、多元化投入,打造優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強扶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聚集發展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把好產業、土地、環保關口,吸引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
第二,由「低」轉「高」,促產業提升。縣域一般產業單、
層次低、鏈條短、成長性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以**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全縣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但產品多為雷同,粗加工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推進傳統產業「低轉高」,加快產業改造提升,已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三,由「內」轉「外」,促對外開放。我省縣域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外向度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域外項目引進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加快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管理方式創新和發展理念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轉「外」,就是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樹立開放的「主動性、責任感」,調動全社會力量,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招商引資機制,引進開放的理念、先進的機制、優勢的資本,加快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全面對接。
第四,由「粗」轉「精」,促精細化管理。眾多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經營、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積極引導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與設備,加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引進開發,產品由低端製品向高、精、尖產品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由「亂」轉「治」,促規范發展。由於早期缺乏規劃意識,沒有科學化的產業規劃作引導,導致了企業星羅密布,零亂無序。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規劃的引領,科學地確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與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做到產業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增強規劃與執法的剛性,項目立項、建設要嚴格按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堅決杜絕亂開「綠燈」的行為,對出現的違法違規企業,依法及時予以糾正、處罰,實現產業規范化發展。
第六,由「小」轉「大」,促規模化發展。***現有民營企業數量已達10000餘家。但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約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千分之六。規模性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變化不明顯,規模性企業成長緩慢。全縣生產單體規模小、整體規模不大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小轉大」就是以產業優化升級為方向,以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為重點,實施「抑小、提中、扶大」,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帶動大發展,促進工業實現規模發展、集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第七,由「舊」轉「新」,促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培育和引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LED、防盜門、電動自行車、汽車零部件等高科技項目陸續落地。但總體
看來主體工業仍由傳統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堅持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鏈為著力點,高水平、高質量地謀劃「舊」轉「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八,由「污」轉「凈」,促清潔生產。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與環境資源保護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區域水、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黨的**大提出,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開展「兩個環境」建設。在今後發展中,要堅持以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為中心,提高「綠色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綠色轉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C. 怎樣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
(一)迅速打造產業集群的核心方式 1、立地成佛 圍繞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區域,立足於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迅速梳理出主導產業鏈、促進要素聚集,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鏈,吸引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撐產業鏈,演進為縱向成鏈、...
D. 產業發展目標體系如何構建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一定要適應國內外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積極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科技創新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不少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加快調整科技和產業發展戰略,把綠色、低碳技術及其產業化作為突破口。美國推出綠色經濟復甦計劃、歐盟實行綠色技術研發計劃等,都是為了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搶佔新的制高點。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快速變動和升級的時期。居民消費正由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溫飽型,向以住、行為代表的小康型轉變,這就要求產業結構適應消費結構的這種變化。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必須面向市場需求,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新趨勢,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努力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的同時,把工業由大變強與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把淘汰落後生產能力與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結合起來,力促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第一,改造提升製造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要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要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裝備製造行業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汽車行業應強化整車研發能力,實現關鍵零部件技術自主化,提高節能、環保和安全技術水平;電子信息行業應提高研發水平,增強基礎電子自主發展能力,引導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建築業應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著力用先進建造、材料、信息技術優化結構和服務模式。要優化產業布局,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優化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引導生產要素集聚,依託國家重點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以產業鏈條為紐帶,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發展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台完備的現代產業集群。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完善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支持企業提高裝備水平、優化生產流程,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推動研發設計、生產流通、企業管理等環節信息化改造升級,推行先進質量管理,促進企業管理創新,推動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建設。
第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戰略研究,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在繼續做強做大高技術產業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要以掌握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支撐作用,依託優勢企業、產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統籌技術開發、工程化、標准制定、應用示範等環節,支持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拓展,組織實施若乾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和示範基地。要完善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准和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支持新產品應用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培育和拓展市場需求創造良好環境。
第三,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國家干線傳輸網路。要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推動面向全社會的信用服務、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撐體系建設。要加強市場監管、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體系,強化信息資源的整合,規范採集和發布,加強社會化綜合開發利用。要健全網路與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完善信息安全標准體系和認證認可體系,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等制度,加強信息網路監測、管控能力建設。
與此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要在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切實加強產業科技創新合作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立足產業發展及其結構調整的技術需求,大力構建產業技術聯合體,並開展聯合攻關,制定並完善產業發展的技術標准;大力構築產業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努力實現產業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產業鏈的重構與完善;加強並深化產學研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立並優化產學研之間的科學技術轉移機制,不斷提升產學研科技創新合作體系的運行效率。要加強產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與開發,依託重大科研項目、科研基地及產業發展政策,重視產業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及產業科技創新團隊的打造;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台、開展合作教育、共同實施重大項目等方式,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
E. 工業強省戰略如何促進貴州經濟發展
2010年10月26日,貴州省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果斷作出了「工業強省」這一振奮人心的戰略抉擇。
一年多來,貴州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把做大做強工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經濟實力的重大舉措。工業強省,是關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大戰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認真分析國內外發展態勢、把握全省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深思熟慮、集思廣益,從實際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不懈的進取精神,統一認識,抓住機遇,堅定信心,堅持「干字當頭、敢字為先、拼字求勝」,毫不動搖地走「工業強省」的道路,奮力把工業經濟更快更好地推向前進,實現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你追我趕的大格局中,貴州工業仍然落後,與發達省份相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從速度看,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比全國慢。即使在西部,與一些省份相比,我們也有較大差距。從總量看,全國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0%左右,貴州要低10幾個百分點。與經濟總量排前三位的廣東、山東、江蘇相比,經濟總量相差甚遠,主要是差在工業上。從效益和競爭力看,貴州工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業、大集團、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工業落後是貴州經濟落後的根本症結所在。工業上不去,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但不能縮小,反而會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們後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趕超。我們要實現追趕跨越,要實現富民興黔,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一點希望也沒有。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看到這個差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舉全省之力,真抓實干,急起直追,揭開工業發展的新篇章,奮力推進貴州發展新跨越。
一、深刻認識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十一五」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強力推進工業強省的重大戰略部署,主要是基於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我省的發展階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的認識和把握。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工業強省」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做好工業工作、加快工業發展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首先,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農業文明不斷向工業文明邁進。工業化就是社會生產活動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社會演進過程。農耕社會幾千年的漫長歷史,生產力的發展是緩慢的、有限的。進入工業時代,生產力才得到迅速發展。兩百多年的工業文明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幾千年農耕社會創造財富的總和。蒸汽機、電的發明,特別是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工業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飛猛進,也正是因為工業的大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高速發展。我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但經濟真正實現快速發展是工業推動的。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進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重要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四川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內陸省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更為明顯,集中表現在工業化進程嚴重滯後。這意味著我們推進工業化的任務更艱巨、要求更迫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根本突破口。因此,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歷史使命。
第二,工業是促進三次產業良性互動的核心樞紐,抓工業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產業發展,關鍵是工業發展。重農必須強工,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主導不力,基礎不牢。「三農」問題的解決,根本性、主導性的力量是工業化。離開了工業化,就農業談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是沒有希望的。我們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雙增長、雙過半」,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用抓工業理念抓農業,靠的是農業產業化的牽引,靠的是龍頭企業對千家萬戶的帶動。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也只有在工業化的推動下才能做強做大。工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一頭向農戶延伸,一頭向市場延伸,對於促進產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起著決定性作用。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前提是要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沒有工業的大發展,財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難以實現。工業的發展又可為第三產業提供廣闊的空間,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首先是帶動金融業,引進資金,用活貸款,加快資金流動。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越快,經濟就越有活力。工業經濟發展起來了,運輸、商貿、中介、餐飲、房地產等行業,就會相應發展起來。城鎮化要靠工業化來推動。
現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產業發展偏弱,這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沒有工業發展,產業「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個「空殼」。因此,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城鄉統籌的「發動機」,城鎮化的「助推器」,吸納就業的「強磁場」,應該也只能是工業。
第三,我省已進入工業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進的階段,工業大跨越是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關鍵所在。工業已成為全省經濟最主要的增長力量。當前我省工業面臨大好發展機遇。國際國內產業加快向西部轉移,國家對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支持加大,加強自主創新將極大提升科技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省工業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徑。特別要看到,我省擁有特色優勢資源,擁有位居全國前列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生產能力,擁有眾多的科研機構、豐富的人才資源和較強的產業技術支撐,交通、能源、通信等工業發展的硬環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這樣好的基礎,這樣好的機遇,這樣好的條件,工業完全能夠大有作為。關鍵看我們的認識深不深,信心足不足,舉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工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我們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工業強省之路。
二、明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本質上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貴州工業化進程。這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的思路,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大中型企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重點,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方向,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工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力和帶動力,以工業的大發展推進全省經濟的大跨越。
通過努力,實現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跨越,進而推進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建成具有國際國內重要影響的特色資源開發基地和我國中西部最具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強省。當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一)做好資源轉化這篇文章,在培育優勢產業上實現大突破
貴州是資源大省。發展工業離開了資源,就丟掉了優勢。目前,我省資源開發轉化的程度和水平還不高,賣資源、賣初級產品的情況還比較突出。是賣資源還是賣產品,是簡單轉化還是深度開發,經濟效益大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積極爭取支持,下決心建設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轉化。我們發展工業要重視資源開發,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內開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實施本地化發展戰略,將資源轉化為資本,以資本驅動產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鏈條,形成有競爭力、高附加值的產品。開發利用資源,就要引導和支持在貴州建加工企業,這要作為一個明確的思路。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就是立足於發揮我省的資源優勢,著眼於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確立的。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產業整合、要素整合、企業整合,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項目是集聚生產要素的載體,抓優勢資源開發、抓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落實到項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項目建起來,才能形成大的增長力量、促進大的要素集聚、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對一個市縣而言,有時候一個好的項目就能造就一個大的產業,撐起一方經濟。要解放思想立項目,科學論證定項目,精心謀劃儲項目,只爭朝夕搶項目,聚精會神干項目。對於重大工業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相關部門要搞好協調服務,特別是要積極妥善做好項目報批、土地徵用、環保評審、搬遷安置等工作,為項目開工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二)著力培育大企業和產業集群,在打造工業發展龍頭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聚合度高、關聯性強的產業,發展工業一定要有龍頭帶動。龍頭強,帶動力才強,支撐力才強,一個地方的工業發展才有希望。我們必須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產業集群,建好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和集聚效應,不斷提升我省工業整體實力。
一要著力抓大企業。大企業、大集團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經濟實力的象徵。如果美國沒有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沒有90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全省來看,工業發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業作支撐。要下更大力氣抓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通過鞏固發展一批、承接引進一批、整合擴張一批、成長壯大一批等多種方式,推動骨幹企業快速做強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二要著力抓產業集群。集群式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發展要大中小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大合唱「,形成萬馬奔騰之勢。「舞台」就是產業集群,既可依託大企業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加強產業內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協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業實現規模發展。要把產業集群的發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識、有規劃、有步驟地加以推動,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三要著力抓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園區是工業集聚的載體,目前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通過工業集中發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種分散布點、大量佔地、增大成本、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現象,促進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和集約化發展。各地發展工業特別是發展縣域工業,原則上都要走集中發展的道路。推進這項工作,關鍵是要搞好利益協調。雙流的做法值得推廣,各個鄉鎮引進的企業都集中到園區,哪個鄉鎮引進的,產值、利稅就算到誰的頭上。要認真做好園區產業布局規劃,把園區發展與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結合起來,促進各類園區依託比較優勢,形成產業特色,實現規模效益。大力挖掘現有工業園區和集中發展區的潛力,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
四要著力抓知名品牌。品牌體現競爭力。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質量再好,作貼牌生產,大部分的利潤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別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作為增強區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舉措,樹品牌意識,創知名品牌,走品牌經濟之路。企業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內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品牌的競爭也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缺乏企業文化的支撐,企業就沒有生命力、凝聚力、競爭力。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以文化力來促進生產力,提升競爭力。
(三)加強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在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上實現大突破
要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是技術開發的主體、科技投入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關鍵靠企業,企業的發展關鍵又在創新。企業最重要的是研發,生產環節放在哪兒都行,特別是大企業如果不在研發上下功夫,一點前途都沒有。工業要實現大的跨越,必須以自主創新為驅動,以技術進步為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企業一定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原始創新,注重搞好集成創新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達到3%以上。大企業、大集團要聚集人才、資金、裝備等精銳力量,構建堅實的技術創新平台,不僅要從事應用技術開發,還要緊扣企業發展戰略的定位,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超前研發。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發揮軍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突破體制性障礙,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人才是根本。實施人才戰略,關鍵是要搞好機制創新。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技術創新成果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我們只有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經營又有創新能力的團隊和領軍人物,貴州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才有希望。
要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我省傳統工業比重比較大,提高競爭力關鍵是要加強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總的來講,我省技術改造投入還不夠。高起點是財富,低起點是包袱。要把企業技術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業要捨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技術改造,以資金換新技術,以新技術換更多的資金,再以更多的資金換更高的技術,不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速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提升企業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萬元GDP能耗下降重點在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既能提高工業的質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要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於「工業強省」的各個環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和企業循環式生產,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生態和環保也是經濟效益,也是競爭力,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和浪費資源的老路。要繼續抓好工業污染綜合治理,該停產治理的必須停產治理,該關閉的必須堅決予以關閉。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做強國有經濟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大突破
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目前,體制不暢、機制不活仍然是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必須繼續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攻堅破難。推進「三個轉變」,搞市場化配置資源,是我們抓經濟發展的根本手段。抓工業發展,也要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離開了這一條,工業經濟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場,大作為;小市場,小作為;無市場,沒作為。抓工業,就是要到市場找項目、找資金、找人才、找技術、找管理,這個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從政府層面上講,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推進到今天,不單是要破除障礙、減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務、加強支持、增添動力。我們抓工業不是要去管企業,而是要服務企業、服務發展。
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國有經濟。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積極盤活存量資產,這一點我們要毫不含糊、毫不動搖。要抓住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核心,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以股權多元化推動治理結構的合理化、科學化。國有企業改革最終要解決「老闆」到位的問題,企業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擔責任。對企業發展有人真正負責任,這是最核心的機制。現在看來,對企業經營者發高薪、給重獎,都不如給期權、股權好。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搞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防止在企業經營和改制重組過程中出現資產流失。
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壯大工業經濟新的增長力量。民營經濟是我省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做大工業總量的現實途徑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對縣域工業而言,重點應發展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營經濟上。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切實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營經濟敞開大門,鼓勵他們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在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發展。積極幫助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在信貸貼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當前,要注意發現一批實力較強、機制靈活、管理規范的民營企業典型,及時總結推廣他們的好經驗,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
(五)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在工業招商引資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我省對內對外開放的主要領域。這幾年,我省工業發展快、經濟發展快,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很大的關系。抓住「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機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是推進工業強省的現實途徑。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開明。觀念落後是最大的落後。抓開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場、技術、資金是沒有邊界的,戰略合作夥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戰略合作要有戰略眼光,合作成功與否,關鍵在項目,關鍵在企業。這是經濟規律,不是長官意志。要有戰略思考,看得很遠,善於算大賬、算長遠賬,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利益得失而喪失發展機會,影響發展大局。引進來是發展,走出去也是發展。我們既要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又要堅決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要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將研發機構建在中心城市,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靈活、更務實。沒有好的機制,就不會有這樣好的效果。要積極創新招商方式,採用專業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特別要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增強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的經貿合作和產業對接,力爭引進一批知名品牌。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是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這個機遇我們不抓住,就會被別人抓住,失去機遇,再努力就很難趕上。當然,既要「招商引資」,也要「擇商選資」,不能承接落後的、淘汰的產業。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領導是最大的環境,對於一些重大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積極關注、親自抓。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現在有的項目簽約的時候轟轟烈烈,但引進後就無人過問。我們不僅要下大功夫引進企業,更要注重支持企業進來後的發展。
三、切實加強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領導
工業發展要上大台階,工業工作必須上大台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工業工作的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關心、支持工業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在提高工業競爭的「軟實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業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領導力量上要加強。抓經濟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業上,把工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工業。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和主管工業的領導同志,要學工業、懂工業、鑽工業,真正成為抓工業的行家裡手。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難,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辦法。著眼點要放在找出辦法、克服困難上。同一項工作,讓什麼人來抓,用什麼辦法來抓,效果大不一樣。要配強工業戰線的幹部,把熟悉工業工作、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幹部放到抓工業的第一線。要加強和改進企業黨的建設,特別是要大力加強新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強。現在國家支持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優勢產業、裝備製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許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舉措。我們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支持。各級各部門要強化「保障與服務」意識,在支持工業發展上,要捨得給政策。這次會後,省上將出台實施工業強省的決定和相關配套政策,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有關部門要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工業發展服務,幫助解決企業生產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成都海關近年來在落實優惠政策、主動服務地方經濟上下了很大功夫,過去通關需要1天半,現在只要半小時,大大方便了省內企業出口。各個部門都有一個改進對企業服務的問題。必須明確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是依法納稅、吸納就業。企業利潤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是對社會的很大貢獻。凡是對企業亂攤派、亂收費、亂檢查、亂罰沒的,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
三是在企業家隊伍建設上要加強。企業家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整合者,工業強省最終要通過優秀的企業家來實現。「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沒有比爾·蓋茨就沒有微軟,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同樣,沒有王國春就沒有五糧液今天這樣的發展局面。支持一個企業家,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家的作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麼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創造財富就是人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就是人才。從根本上講,企業家是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生的,我們要積極熱情地為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創造寬松的環境。要加強對企業家的培養、教育和引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營造鼓勵改革、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企業家放手發展、盡展才華。對他們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點。各地要發掘一批優秀經營人才,用全新理念激發企業家的創造活力。對於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要捨得給物質待遇、給政治榮譽、給社會地位。企業家要有寬廣的眼界、飽滿的激情、執著的事業心,敢冒市場風險,勇於開拓創新,克服小成即滿、安於現狀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創造財富、奉獻社會中去。
四是在運行保障上要加強。要加強煤電油運氣等的協調和調度,保障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加強銀企、銀政合作,重視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逐步解決存差過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要抓好電網、氣網、路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電力和天然氣供應,確保運輸快捷便利,確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調節優化用地,盡最大努力保障工業用地需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流通效率,保證工業生產物暢其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抓安全就是抓發展,我們不能因為強調發展工業,就忽視安全生產。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五是在氛圍營造上要加強。我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工業文化底蘊不厚、氛圍不濃。要廣泛宣傳工業在「強省、富民、興黔」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宣傳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舉措。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各地抓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樹立一批促進工業發展的先進典型。要高度重視誠信體系建設,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在全社會營造講誠實、重信譽、守承諾的誠信環境。
推進工業強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置身這樣一個大舞台,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滿懷憂患重工業;進一步理清思路,滿懷信心謀工業;進一步振奮精神,滿懷激情抓工業;進一步增強合力,滿懷執著興工業。要有無功即過的責任意識,要有義無反顧的使命意識,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開拓進取,奮力拚搏,朝著「工業強省」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凝聚全貴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貴州發展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F. 如何培育支柱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充分挖掘本區域物產特色資源潛力,特別是資源產品開發獨特工藝或技術核心競爭能力。
進行總體產業規劃,充分做好產業上中下游資源整合力度,做好產業各項目群的品牌培育力度,渠道建設規劃。特別是具備區域示範與輻射帶動作用的項目。
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專業管理能力與技術扶持手段進行項目孵化。充分用好用足國家相關政策。
政府介入引導與專業管理技術團隊培養。
G. 如何進行產業升級
如何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
2013.04.21 20:41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周聯清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是福建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方式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工業,作為福建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如何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實現「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既是一個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一個當前必須認真研究並著手推進的現實課題。
強化規劃引導,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按照「沿海集聚、山區集中、山海聯動」的原則,突出「三灣引領、兩帶支撐、十區承載」的空間布局、強化分類指導,差別化發展,推進工業優化布局、加快發展、提升發展。一是「三灣」引領。以閩江口、湄洲灣和廈門灣為重點,加速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電子信息業集聚發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葯、節能環保、信息網路和海洋新興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先進製造業發展重點區域,並輻射帶動周邊及山區產業發展。二是「兩帶」支撐。依託沿海產業密集帶,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紡織輕工、汽車船舶、冶金建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形成沿海臨港產業聚集區和先進製造業集中區;依託沿路產業集聚帶,推進山海聯動、產業對接,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生物醫葯、輕工食品和新材料等產業。三是「十區」承載。加快推進平潭綜合實驗區、環三都澳、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古雷半島、武夷新區、三明生態工貿區和龍岩產業集中區等十大重點區域產業集聚,形成產業密集區。
強化項目帶動,增強做大、提升和轉型的推動力。一是著力推進在建項目實施。按照促進竣工投產一批、開工建設一批和突破前期一批「三個一批」滾動推進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工業投資項目聯席會議、責任分解落實、督促檢查以及工作通報等制度,分產業、分層級、分年度推進「十二五」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所確定的項目的實施。二是著力推進項目對接。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與央企、民企、外企的對接工作。另一方面促進閩台、閩港澳產業深度對接。三是大力推進項目生成策劃。著力在政策鼓勵的方向領域找項目,在產業鏈填平、補齊、延伸、配套中找項目,在國家、省級科研成果轉化中找項目,在企業技術需求、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推介中找項目,變單個項目策劃為產業鏈、群、區的整體項目策劃。
強化產業鏈、群、基地建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突出抓好太陽能光伏、LED、平板顯示、稀土、計算機及網路產品等 14條產業鏈延伸拓展,培育 10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一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對紡織、服裝、製鞋、食品等傳統產業集群,要致力於推動其轉型升級,向創新型產業集群轉變;電纜、電機、工程機械、汽車、船舶等裝備產業集群要致力於推進提高協作配套能力,向提升品質、創建品牌方向轉變;銅、鋁、不銹鋼、稀土以及石化等原材料產業集群是致力於產業鏈的延伸,向精深加工方向轉變;平板電路、微波製造、軟體、太陽能等新興產業集群要致力於擴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向自主創新方向轉變。二是加快融資、創新、物流等平台建設。以各類園區、基地為載體,引導產業集群和基地在資源配置、服務平台、市場網路、產業鏈條、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方面協同發展,有效降低園區企業交易成本。三是分工協作、合力推進。
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示範帶動作用。一是進一步營造政策環境,制定促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跟蹤服務制度,加強重點企業資金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動企業「退城入園」步伐。二是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支持省內企業與央企、跨國公司等對接,推動省內骨幹企業通過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合並、分立等方式。圍繞產業鏈發展、多元發展、轉型發展,集中優勢資源對其他中小企業實施兼並重組。三是積極推進發展總部經濟。著眼於引進知名企業集團總部和區域性總部,在廈門、福州、泉州等地區,採取統一規劃用地、統一功能布局、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開發管理等措施,優化企業總部區域布局,在城市中心區形成企業總部集聚區,同時,積極構建總部經濟服務平台,合理配置金融保險、科技研發、現代物流、商務服務及商業零售、房地產、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發展區域,提高總部經濟配套能力。
強化創新支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一是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改造。設立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對傳統產業集群改造提升進行補助,重點支持企業採用先進技術裝備更新改造項目;同時,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制,採取差別電價、財政補助、上大壓小等措施,加快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鋼鐵等行業落後產能,以技術改造促進落後產能淘汰。二是強化創新驅動。大力開展以產業化為主導的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等活動,設立重大產業應用科技開發專項,進一步破解技術瓶頸制約。三是突出新產品、新技術應用推廣。設立高新產業發展基金,推進高新平台建設,制定鼓勵新興產業產品消費政策,加大新興產業產品政府采購力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福建省搶先布局。四是突出平台建設。建設裝備製造、汽車、紡織服裝、電機、電子信息等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服務平台,以及工控技術、中試環境、在線檢測、電子商務、項目交易、投資貿易等專業性公共服務平台,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和物聯網技術推廣,促進傳統產業價值鏈延伸拓展。五是推進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做大技術創新工程。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以新型顯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太陽能光伏及新型動力電池等為重點突破領域,建立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庫,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開發專項,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加快研究出台光電產業、物聯網產業的扶持政策,選擇太陽能光伏發電、兩化融合、新能源汽車、LED等重點領域實施市場應用示範工程。加快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力爭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增加值3000億元以上,佔全省生產總值的12%
(作者系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304/t20130428_226839.htm
H. 如何提高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第一、要確立核心創新戰略
要實現戰略思想轉變,以增強核心創新能力為目標,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真正把提高核心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實施核心創新戰略,應當著眼於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原始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識產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礎上,科學提煉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戰略發展布局和戰略發展保障,真正使核心創新成為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和激發器;加強科技規劃和信息化建設,加強應用性科技研究,推進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把經濟增長方式完全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職工素質提高上來,以此推動產業戰略的優化,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通過核心創新戰略的建設,帶動和促進企業目標戰略、經營戰略、品牌戰略、人才戰略等的建設和發展,形成科學的戰略創新體系,使企業核心創新戰略更加規范化、網路化和系統化。
第二、要搞好企業科技創新
企業核心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企業擁有相應的科技資源,具有一定的產品技術優勢。這就要求企業進一步推進企業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企業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搶佔一批技術制高點,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信息工程,加大新科技和新項目、新產品的科研投入,利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項目,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打造以產品技術為競爭力基礎的多領域、多層次的產業鏈;要加強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和轉化工作。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科技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認真做好成果的評估和篩選工作,對優秀的成果要大力推廣應用,並從人才、資金和物質上給予支持,從而形成引進一消化一吸收一創新的良性循環,促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第三,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機制
提高企業核心創新能力需要機制的支撐和保障。要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科研機制,積極與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單位的知識優勢和技術優勢,搞好科學論證,集中攻克難關,力爭取得新的科技成果;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的投入機制,特別要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企業要從單位長遠發展出發增加核心創新和技術開發的投入,同時也要通過多元渠道,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入科技成果開發和成果轉化;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的運行機制。要加強核心創新的目標建設、制度建設和程序建設,優化核心創新的運作環境和文化條件,通過機制建設來增強核心創新的活力,進一步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方式,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充分挖掘內在的經濟資源、物質資源、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促進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的孵化機制。要充分發揮企業單位綜合研究部門、設計部門、信息咨詢中心、技改小組等技術孵化器的作用,加強對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加快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加大自己核心技術的佔有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探索市場孵化壯大核心創新能力。
第四,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提高企業核心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一方面,要深化企業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要堅持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完善有益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運行機制,使企業能從長遠來考慮和規劃企業的發展,克服短期行為,真正把核心創新作為關系企業興衰的大事來抓。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企業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投資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企業要集中相應的有效資產和有生力量,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做大做強品牌產業,要通過科技進步促進主導產品的新突破。同時,要改組、改造傳統項目,做大做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支柱產業,培植壯大有潛力的項目,堅決關閉和淘汰那些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項目,大力發展環循經濟,壯大規模經濟,發揮規模效益,從而實現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第五,要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
要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改善人才工作環境,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為提高企業核心創新能力提供組織和智力保證。一是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和支持核心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為人才的核心創新打造寬松的人文環境。二是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通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專業培訓等途徑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三是要健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對那些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關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適當傾斜。對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優秀的科技成果,要大力給予獎勵表彰加以激勵。四是改進人才考核辦法,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把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人才選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加以重用,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和才智,以此推動整個企業核心創新能力的提高。
I.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面對當前市場情況,國家應如何推動汽車等重點消費品產業升級勢頭,提升消費支撐能力
國家只要出台相關的法律約束汽車出廠條件就可以從源頭上進行控制了,就是看有沒有必要這樣去做罷了
J. 如何提升產業增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