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限制開發區如何發展工業

限制開發區如何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3-05-21 22:39:21

㈠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㈡ 如何充分發揮園區工業經濟平台作用,進一步提升園區經濟發展質效

1、首先,充分發揮園區工業經濟平台作用,進一步提升園區經濟發展質效,策返雀劃茄枯編制園區產業規劃。
2、其次,把握招商選資重點。
3、最後,強化經濟運行分析顫世洞。

㈢ 對國家級開發區,我國都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

國家對國家級開發區都給予的支持,主要體現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5〕15號)、《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發〔2010〕28號);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商資發〔2006〕257號)、《商務部關於下放外商投資審批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商資發〔2010〕209號);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基礎設施項目貸款中央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12〕94號)等文件精神上,具體內容如下:

一、行政管理政策

1、堅持和完善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管理機構一般是所在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除其中具有企業性質的外,根據授權行使同級人民政府行政審批、經濟協調與管理等職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則上不與所在行政區合並管理或取消管委會建制。(國辦發〔2005〕15號第5條)

2、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保持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體制」運行的穩定性和效率,原則上國家級開發區不得與所在行政區域管理機構合一。

根據新時期發展要求,研究制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依法制定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國家級開發區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將精簡高效、務實親商的國家級開發區管理體制制度化。(商資發〔2006〕257號第63條)

3、關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制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和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國家級開發區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進一步明確國家級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的法律主體地位和管理職權,完善行政管理體制。

選擇體制改革條件比較成熟的國家級開發區,設立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商資發〔2006〕257號第86條)

二、外商投資政策

1、《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類、允許類總投資3億美元和限制類總投資5000萬美元(以下簡稱限額)以下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其變更事項。

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省級城市(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濟南、南京、杭州、廣州、武漢、成都、西安)商務主管部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地方審批機關)負責審批和管理。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限額按注冊資本計,改制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限額按評估後的凈資產值計,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限額按並購交易額計。(商資發〔2010〕209號第1條)

2、單次增資額在限額以下的增資事項由地方審批機關負責審批和管理。(商資發〔2010〕209號第2條)

3、限額以上鼓勵類且不需要國家綜合平衡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其變更事項,由地方審批機關負責審批和管理。(商資發〔2010〕209號第3條)

4、注冊資本3億美元以下外商投資性公司和資本總額3億美元以下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外商投資創業投資管理企業的設立及其變更事項,由地方審批機關負責審批睜正羨和管理。(商資發〔2010〕209號第4條)

5、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由商務部審批外,服務業領域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其變更事項(包括限額以上及增資)由地方審批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審批和管理。

根據相關規定需取得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前置許可或向其徵求意見的,應取得書面文件或同意意見清腔。金融、電信領域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和變更事項仍按現行法律法規辦理。(商資發〔2010〕209號第5條)

6、由商務部、原外經貿部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變更事項(除單次增資達到或超過限額以及涉及本通知第五條規定的情況外)由地方審批機關負責審批和管理。(商資發〔2010〕209號第6條)

三、土地政策

1、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依法需報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可按城市分批次悉拍用地形式單獨組織報批,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逐級審核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范圍內,不改變土地使用用途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用地,有關部門應依法、及時辦理相關手續。 (國辦發〔2005〕15號第7條)

2、規范和促進開發區發展,發揮開發區在體制創新、科技引領、產業集聚、土地集約方面的載體和平台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擴區和調整區位,制定加快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支持政策措施。(國發〔2010〕9號第18條)

四、財稅金融政策

1、促進國家級開發區與金融機構合作,建立股權式投資實體,投資區內高成長性的企業,建立推進市場化的金融合作模式。

積極創造條件,支持企業在上市。建立和完善開放的產權交易市場,開展信託業務,鼓勵建立各種形式的風險投資公司、擔保公司,引進和發展資金管理公司,為各類產權及資本進入、退出、轉讓、流動創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商資發〔2006〕257號第64條)

2、關於加大財政金融扶持。繼續擴大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國家級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貼息規模,用於國家級開發區內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國家級開發區企業通過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通過市場化運作,建立國家級開發區投資基金,支持國家級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商資發〔2006〕257號第89條)

3、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和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開發區,給予重點貼息支持。(財建〔2012〕94號第6條)

4、開發區管轄區域范圍內已落實貸款並已按期支付利息的基礎設施在建項目,均可按規定申報貼息資金。(財建〔2012〕94號第7條)

5、財政部根據年度貼息資金預算控制指標和當年貼息資金申報情況等因素確定貼息率,最高不超過當年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財建〔2012〕94號第8條)

6、項目建設期少於3年(含3年)的,按項目建設期進行貼息;項目建設期大於3年的,按不超過5年進行貼息;屬於購置的,按2年進行貼息。(財建〔2012〕94號第9條)

7、對中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實施財政貼息。(國發〔2010〕28號25條)

8、繼續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給予金融政策支持。鼓勵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基礎設施項目及公用事業項目給予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內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等。(國辦發〔2005〕15號第8條)

9、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繼續實行對中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貸款貼息政策,適當增加貸款貼息規模,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給予同等的貼息政策;

中西部外貿發展專項基金、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援助資金,可用於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國辦發〔2005〕15號第9條)

五、產業發展政策

1、鼓勵跨國公司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研發中心、財務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培訓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運營中心和配套基地。(國辦發〔2005〕15號第10條)

2、鼓勵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申請設立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出口監管倉庫和保稅倉庫;支持條件成熟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與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聯動試點,實現優勢互補。

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以點帶面,推動國家級開發區從單一的經濟功能區向綜合產業園區的轉變,形成綜合性產業增長帶。(國辦發〔2005〕15號第11條)

3、積極營造多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引導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內資企業落戶國家級開發區,引導大中型國有企業到國家級開發區集中布局,讓國家級開發區成為國有企業改制、改造的有效平台。

認真解決好內資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培育一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外向程度高的大型內資企業。(商資發〔2006〕257號第43條)

4、積極推動國家級開發區產業調整和優化升級,國家制定的產業促進政策可以在國家級開發區進行先試先行。(商資發〔2006〕257號第90條)

5、國家級開發區內設立的經省級科技主管部門認定的內資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國家級高新區內同類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批准設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服務中心,享受所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服務中心的各項政策。(商資發〔2006〕257號第92條)

6、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示範帶動作用,承接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創新要素對接,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研發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產業「孵化園」,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國發〔2010〕28號第8條)

六、企業支持政策

1、關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國家級開發區內設立的經省級科技主管部門認定的內資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國家級高新區內同類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

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批准設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服務中心,享受所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服務中心的各項政策。(商資發〔2006〕257號第92條)

2、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企業集合債券和上市融資。(國發〔2010〕28號第26條)

3、對投資中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的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按規定免徵關稅。(國發〔2010〕28號第25條)

七、環境保護政策

1、鼓勵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區域環境管理標准化的認證工作,對國家級開發區創建「ISO14000國家環境示範區」給予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鼓勵具備條件的國家級開發區進行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商資發〔2006〕257號第96)

八、拓園擴區政策

1、對已完成原經國務院批准規劃面積的開發建設,因經濟發展需求確需擴大規劃用地范圍的國家級開發區可申請擴建。(商資字〔2005〕96號第1條)

2、規范和促進開發區發展,發揮開發區在體制創新、科技引領、產業集聚、土地集約方面的載體和平台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擴區和調整區位,制定加快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支持政策措施。(國發〔2010〕9號第18條)

3、保障國家級開發區生產建設用地有效供給。完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建審批原則和審批程序》,結合國家級開發區經濟發展狀況和土地利用水平,制定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級開發區擴區標准。

對於規模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經濟發展好的國家級開發區,符合條件、確有必要擴大規劃面積或調整區位的,可報請國務院批准。

國家級開發區的建設用地用途以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承接服務外包業為主,除必要的配套設施外,不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商資發〔2006〕257號第75條)

九、人才政策

1、鼓勵通過設立創業服務機構、留學生創業園等,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區投資創業。(國辦發〔2005〕15號第10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㈣ 推動工業經濟的任務和行動方案

一、深入推進園區建設,大力提升經濟開發區及鄉鎮工業園區發展水平

責任單位:經貿局、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配合單位:國土資源局、建設局、外經貿局、統計局

工作要求:

1.扎實開展鄉鎮園區「五比」競賽活動。各鄉鎮園區迅速開展以比擴容、比配套、比項目、比質量、比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園區建設「五比」競賽活動。力爭征地6500畝,平整3500畝,基礎設施投入3億元。鄉鎮規上企業(2000萬以上)凈增30家以上,鄉鎮規上工業產值、工業投入、稅收分別實現280億元、30億元、14億元。

2.扎實推進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經濟開發區要迅速推開蘭江片登勝路兩側和江南片新周路以北、迎賓大道以西地塊,加快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配套,拓展工業用地4000畝,新增規上企業25家以上,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實現工業稅收6億元,外貿出口3.7億美元,完成工業投入27億元以上,爭取全年引進工業資金18億元以上。

3.緩解土地制約瓶頸。建立用地指標安排與鄉鎮復墾掛鉤機制,制訂考核辦法,提高補助標准,調動鄉鎮土地復墾的積極性。實施工業用地招拍制度,開展低效用地清理專項行動,全年清理低效閑置用地1000畝,其中經濟開發區清理500畝,鎮鄉、街道清理500畝。

二、開展項目落地專項行動,加快項目投入產出

責任單位:外經貿局、經貿局

配合單位:發改局、人行、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工作要求:

1.開展項目落地專項行動。梳理項目落地過程中的難題,建立項目落地一對一服務機制,明確時間節點與進度要求,定期督查,加快項目審批、落地。

2.開展達產達效專項行動。對近3年來招商引資項目進行一次回頭看,由園區辦牽頭,從優化服務、規范管理、履行合同三方面,復核項目運作狀況。

3.加大工業性投入。發揮產業政策導向作用,引導企業投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等產品傾斜。積極推進低碳、環保、節能等項目建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扎實推進大項目建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年完成工業性投入55億元以上,其中製造業投入完成52億元以上。經濟開發區完成工業性投入27億元,鎮鄉、街道完成工業投入30億元。

4.全年實施60項總投資44.3億元的市重點技改項目,年內完成技改投入18億元,建成投產47項。

5.認真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全年舉辦1~2次銀企合作洽談會,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的項目信貸支持。

6.加大項目儲備和包裝力度,爭取列入省重點工業項目8隻以上,獲得更多的省統籌指標及專項財政貼息。

三、優化駐點招商布局,提升招商選資水平

責任單位:外經貿局、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配合單位:市機關各部門

工作要求:

1.任務目標:爭取引進企業60家以上,引進工業資金35億元(含外資3500萬美元),力爭40億,並在引進「大好高」項目上取得較大突破。

2.優化駐點招商:實施駐點招商與產業招商相結合的「8+2」模式,分別在台州、紹興、寧波、崑山(太倉)、東莞、溫州、杭州、永康等八個重點區域進行駐點招商。同時新設立新型棉紡織和銅鋁延伸2個產業招商組,分別由一名市級領導牽頭負責。

3.發展總部經濟,推進回歸工程。2011年爭創總部經濟稅收1億元以上,在蘭新設立公司10家以上,回歸創辦企業15家以上。

4.完善項目考核:完善項目信息第一報告制度,負責每月向市招商引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項目進展情況,每月召開招商引資工作例會,招商項目逐月對賬,對5000萬元以上項目個數列入鎮鄉、街道招商引資考核。

四、繼續擴大對外貿易,實施外向帶動戰略

責任單位:外經貿局

配合單位:人行(外管)、檢驗檢疫辦、海關聯絡處、財政地稅局、國稅局、經濟開發區、鎮鄉、街道

工作要求:

1.爭取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0家以上,超千萬美元出口企業達18家以上。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9億美元,其中出口7.5億美元以上;實現境外投資300萬美元,完成境外勞務輸出200人次。

2.增強海關聯絡處作用,實現「大通關」運作,為外經貿企業順利開展各項海關業務提供服務。

3.全力為企業搭建國內外參展平台。計劃爭搶廣交會攤位110個,華交會攤位10個,境外參展展位80個。

4.充分發揮國際商會和牛仔面料對外貿易省級預警示範點作用,搭建起外經貿企業大服務平台。

五、積極推進棉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

責任單位:經貿局、紡織行業協會

配合單位:外經貿局、科技局、經濟開發區、人勞社保局、教體局、財政(地稅)局、工商局、質量技監局

工作要求:

1.加快推進棉紡織產業集聚升級,編制和實施《市紡織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市棉紡織產業集聚升級工程的意見》,不斷提升我市棉紡織產業競爭優勢,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2.建設紡織品綜合市場和省棉紡織品質量檢驗中心,加快建設紡織綜合市場。強化服務指導,建立配套政策,推動紡織業集群化發展。

3.扎實開展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帶動工程,加快棉紡織產業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產業集聚度,低能耗、低污染的現代化棉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4.強化紡織行業協會功能,提升服務功能,促進行業自律,引導行業可持續發展,推廣毛巾行業聯盟企業標准。

5.加大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企業應對危機能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爭列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家,信息化示範(試點)企業2家、市級以上新產品10隻。

六、培育壯大企業主體,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責任單位:經貿局、行政服務中心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外經貿局、財政(地稅)局、科技局、統計局、人行

工作要求:

1.加大涉企政策宣傳力度,繼續推行難題交辦制度,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兌現工業扶持政策,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繼續推行市領導聯系優強企業制度,鼓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精細化管理。

2.培育一批上規模的優強企業,全年力爭銷售額超億元企業突破90家,「億千」企業突破35家,「雙五」企業突破30家。新增企業150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家。全市規上企業產、銷增長25%以上,力爭30%。

3.加強優勢企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對優強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生產、經營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予以協調解決。

4.梳理調研全市企業分布結構,確定新興培育行業。確定一批成長性好、創新能力強、有特色優勢中小企業列入重點培育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庫,並在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基金中安排不少於30%的'資金,專項用於支持特色優勢中小企業技改項目和技術創新的項目補貼。

七、抓好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工作

責任單位:經貿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發改局、環保局、質量技監局、統計局

工作要求:

1.進一步推進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工作,嚴格項目准入,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控制在1.0噸標煤以內(國家鼓勵類項目按行業標准執行),確保「十二五」期間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18%。

2.進一步完善節能項目庫建設,加大財政節能獎勵政策,鼓勵企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3.開展能源效率標識專項檢查和能耗限額標准執行情況的專項督查。對不達標企業立即停產改造,改造無望或經改造仍不能達標的企業列入淘汰名單。

4.注重推行工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的監管,列入重點用能企業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10~20家),同時加強能源檢測(監察),不少於20家。

5.進一步完善集中供熱布局,加快浙能電廠熱電聯產建設步伐,繼續擴大城西集中供熱范圍。

八、實施名牌戰略

責任單位:工商局、質量技監局

工作要求:

1.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年內新增省市著名商標10件,省級名牌產品2隻,制定年度商標品牌戰略具體推進計劃,並開展組織實施且有量化目標。

2.開展商標搶注活動。明確創牌對象,實行一對一全程幫扶,對無商標工業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引導外向型企業、無商標工業企業加強國際、國內商標的申請注冊,繼續完成10%無注冊商標工業企業的商標申報任務。

3.實施「以質取勝」戰略。開展質量獎評審活動,評出1~3家市市長質量獎企業;積極爭創1家市市長質量獎企業。年內扶持培育並申報省質量趕超項目1~2個,積極爭創1個項目。

九、推進技術創新

責任單位:科技局、經貿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財政局、國稅局

工作要求:

1.著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努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全年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型企業10家以上,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全年新增各級研發和技術中心20家以上,其中省級研發(技術)中心2家以上。

2.大力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積極推進科技強市創建。全年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50項以上,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20隻以上,專利申請量660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50項以上。

3.不斷加大科技合作力度,進一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舉辦各類科技對接會活動,加大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合作。充分發揮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作用,鼓勵企業與大院名校共建研發機構。

十、強化安全監督,努力實現安全生產「三個零增長」

責任單位:安監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經貿局、公安局、交通局、建設局、教體局、總工會、旅遊局

工作要求:

1.進一步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減少一般事故,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確保全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實現「三個零增長」。

2.深化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繼續推進消防及「三合一」、道路及水上交通、建築施工、危險化學品、礦山、電力設施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專項整治。

3.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力度,大力開展「安全生產月」等活動,加強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著力提高安全意識和事故防範能力。

十一、加強電網建設,提高供電保障能力

責任單位:供電局

工作要求:

1.加強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建成投運110千伏香溪變、擴建110千伏蓮花變,開工建設110千伏女埠變,建設500KV信安至線路,提高變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

2.加快城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74.72公里;改造或新增農村台區246個。

十二、加強對進出口企業的質量監管,促進外向型企業轉型升級

責任單位: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辦事處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質量技監局、外經貿局

工作要求:

1.加強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假冒偽劣等出入境貨物的檢驗檢疫和監管,按要求對出口企業開展新的分類管理,使一類企業達6家以上,完成出入境檢驗檢疫3億美元以上。

2.加快對外貿易便利化進程,直通放行企業達40家以上,對出口企業100%實行電子監管。

3.幫助出口企業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國際技術貿易壁壘,使出口產品無質量問題國際通報和退貨,幫助企業積極利用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提高外向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十三、開展「企業文化年」和「職工技術創新」活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

責任單位:總工會、人勞社保局

配合單位: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經貿局

1.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企業職工文體活動,舉辦慶祝建黨90周年職工文藝聯歡晚會;開展「千萬職工大行動、轉型升級立新功」活動,認真抓好「六比一創」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活動。

2.深化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活動。2011年,全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面達到90%以上。

工業經濟任務和行動方案責任編輯:陳老師閱讀:人次

㈤ 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談如何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一、當前開發區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當前,開發區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但同時,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整,大的體制環境的演變,以及形勢任務的深刻變化,更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
首先,政策法規環境的變化。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各項政策相繼出台,特別是所得稅政策調整、用地指標供求矛盾突出、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收緊銀根等,從多個層面制約了開發區的發展。此外,開發區財政綜合收入雖然較高,但可用財力尤其是償債能力低,融資額度受到限制,造成融資困難。目前,我區執行與市屬城區幾乎無差異的市區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權與事權不統一,在推進大建設、優化大環境過程中,資金十分困難,壓力很大。
其次,體制環境的束縛。一是經濟管理權分散化。近年來,國家對稅務、土地、環保等機構先後實行了垂直領導,一些原來下放的職能許可權逐一上收,有些雖未上收但須逐事逐項上報「確認」、「審核」,導致辦事環節增多,協調難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經濟成本增高。二是管理職能行政化。開發區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日益加重,肩負著經濟開發和社會管理的雙重重擔,由此導致管理服務職能延伸,管理鏈條增長,財政負擔增大,精幹、高效的管理架構面臨膨脹的極大壓力。同時,上級部門要求開發區象其他行政區一樣,開展統一要求的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名目繁多的各類會議,承擔與工作無關的社會事務,增設相應的工作機構,接受各種檢查評比,導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動性減弱,呈現出明顯的行政化趨勢。上述問題,使開發區以往所具有的觀念新、體制優、人員精、效率高等比較優勢受到挑戰,開發區面臨向舊體制回歸或受舊體制「反向輻射」的巨大壓力。
二、對優化開發區發展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環境建設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竣工」的基礎工程。優化發展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明確定位。首先是法律定位的問題。盡管我國工業區建設已實行了20多年,但關於工業區的成立、運作、監管的法律、法規卻仍然處於缺失狀態。在國家法律法規對開發區地位沒有法定認可的情況下,地方黨委和政府更應給以相對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為開發區管委會「正名」。建議政府對開發區管委會進行書面正式授權,讓管委會代表政府對開發區范圍內土地的開發、使用行使權力。在進行土地徵收、管理、開發過程中雖然「無法可依」,但至少「有據可依」,而不至於說不清、道不明,做的時候是對的,檢查起來又都是錯的,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其次是功能定位的問題。開發區作為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的載體,其功能應為城市戰略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區的主要職能是吸引、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第三產業,最終目標是建設成為合肥市經濟實力最強、人居環境優良、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經過14年的努力,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但適應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發展的城市配套設施仍欠完善。下一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交通、商業等服務業體系。同時,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法律、會計、保險、金融等中介組織充實到開發區的城市框架中,使靜態的「城」變為動態的「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作為合肥市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電、熱、氣、以及污水處理等,還有會展中心、接待中心等市重點工程,都由開發區來投入和運營,壓力極大,建議應納入全市的統一規劃和綜合配套之中,不能僅僅依靠開發區的投入和負債來解決。
三是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如何看待開發區,其實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從開發區來說,不能就開發區說開發區,更要認識到開發區是合肥的開發區,是安徽的開發區。從上級部門來說,急需站在全市的大局上考慮,不能把開發區簡單地等同縣區或市直部門,以同樣的標准、規范和尺度來要求,而必須當成「特區」來看,給予特別的政策、特殊的關注、特事特辦,更多地關心、幫助和支持,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只有這樣,才能舉全市之力,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集中精力辦好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為工業立市多做貢獻。
四是大力優化體制環境。在硬體設施、政策環境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開發區之間的競爭最終體現在體制環境上的競爭。吳儀副總理去年在視察長沙經濟開發區時指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必須由政策優勢向體制機制優勢轉變。當前,開發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壯大,必須實施體制創新戰略,保持其在區域經濟社會競爭中的領先優勢。但是,體制創新不能僅靠開發區的努力,更需要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第一,支持開發區在用人機制、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以及分配機制上大膽試驗,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都應放手讓開發區先行先試。第二,鼓勵開發區進一步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探索市場化招商、中介機構招商、代理招商等新路子,促進招商手段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引進專業咨詢公司、財務公司、律師所、評估機構、代理公司等中介機構,提升招商層次和水平。第三,切實為開發區「減負」。對開發區的機構,不能要求對口設置,盡量採取合並、綜合和代管的方式;各項工作不能按區一級政府來要求;各種會議、檢查、評比對開發區應給以特殊對待。第四,應對審批許可權上收的壓力,應學習西安、南昌等地開發區的經驗,將垂直部門設置在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能部門,實施管委會統一領導,上級對口指導。開發區工委管委會可根據發展情況和形勢變化,自主對機構、幹部、編制等進行適當調整,在很多做法上,賦予開發區先行先試、試驗的權力。
合肥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集中體現在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環境上。

㈥ 誰知道工業地產開發有哪些限制條件謝謝!

一般政府對工業地產開發有兩個最直接的限制要求:
第一,投資強度,即對該區域預計在幾年內的總投資/土地面積,一般開發區要求投資強度不能低於120萬元/畝,地理位置或政策較好的開發區不低於300萬/畝;
第二,環境指標,現在工業地產開發,均要求低污染的環保型企業;
另外,還有一個潛在限制指標,就是稅收計劃。

㈦ 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戰略及對策建議

赴靖江鹽城淮安三地經濟開發區考察報告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經貿局根據市政府領導安排,悄伏2月3日—4日,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經貿局一行7人先後赴靖江經濟開發區、鹽城經濟開發區及淮安經濟開發區進行參觀考察。每到一地,考察組都與開發區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座談交流,聽取經驗介紹,參觀開發區建設發展情況。三地開發區的發展現狀和經驗做法給考察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示,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一、靖鹽淮三地開發區基本情況及特點靖江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1993年11月被批准為省級開發區。近年來,按啟橡攜照建設國際性製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物流基地的發展定位,把發展沿江經濟、提升競爭力作為開發區建設的核心內容,加大如掘基礎設施投入,優化投資環境,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目前,開發區規劃控制范圍達160平方公里,實際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已形成三個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產業集中的工業園區(新港園區、城南園區、城北園區)。200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2.89億元,業務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50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8.34億元,實際到賬外資3.2億美元,初步實現了開發區集中、集約、集聚發展。集中發展主要體現在開發區發展的三個「聯動」上。與一江之隔的江陰市實現了「跨江聯動」,建立江陰—靖江工業園,出台和爭取各類優惠政策,積極承接蘇南產業轉移;與鄉鎮實現了「市鎮聯動」,撤銷所有鄉鎮工業園區,所有工業項目一律進入開發區,財稅收入區、鎮按比例分成,目前已經吸引100多個項目進入靖江開發區集中布局;與大企業、大集團實現了「區企聯動」,培育形成了糧食產業園、科技創業園、船舶配套園等5個特色園區。集約發展主要體現在園區資源的統一規劃調配上。投入2000餘萬元對開發區進行統一規劃,堅持規劃執行的剛性原則,做到項目跟著規劃走;對開發區基礎設施不搞一次性配套到位,圍繞項目進行「量身定做」,做到基礎設施跟著項目走,實現了建設資金的集約高效利用。對沿江岸線實行限制性利用,凡利用岸線的工業項目投資都要超過10億美元,物流項目年物流量超過100萬噸,達不到規模的一律使用開發區公用碼頭。實施建設用地定額管理,實行重大項目用地優先,重點園區用地優先,標准廠房用地優先,鼓勵建設dc廠房,畝投資強度提高到160萬元/畝以上。集聚發展主要體現在園區產業的明確定位上。三個園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新港園區主要承接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大型項目,正加快培育船舶、糧食、冶金等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城南園區圍繞建設高科技集中區,大力發展發展機電、汽配等高新技術產業;城北園區主要建設標准化廠房,吸引小企業入駐。鹽城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轄區面積84.72平方公里,是江蘇省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韓資工業園。2009年實現一般預算收入14.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7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5.2億元。開發區已吸引落戶企業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00多家,投資來源涵蓋日韓、歐美、港台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以汽車產業為龍頭,IT、航空、機械、生物技術、高檔紡織服裝等多強並舉的產業格局。目前,鹽城經濟開發區正全力打造江蘇利用韓資密集區、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區、上海產業基地和中國東部沿海汽車城。在產業培育上,突出1—2個主導產業加以扶持培育,市經濟開發區重點建設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軟體服務外包兩個特色產業園,杜絕產業「小而全」,做到「少而精」,實現與縣(區)開發區錯位發展、差別競爭。在外資招引上,竭盡全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以外資突破實現產業和園區突破。高度重視外資招商,專門成立日韓港台辦公室,將招商重點鎖定日韓港台,明確部門分工,外經貿局主攻日韓,台辦主攻台資,外辦主攻港澳和歐美,每年分別舉辦2次以上的專業重點招商。在鹽滬合作上,2008年市政府出台鹽滬開發區合作共建的政策意見,並積極向省政府爭取扶持政策,省財政廳2009年7月專門行文,明確鹽滬合作開發區享有與南北共建園區同樣的連續3年每年1000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目前,鹽城所有省級開發區均與上海市級開發區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系,享受優惠政策。在產業鏈完善上,圍繞建設「汽車城」的總體目標,不遺餘力地引入、發展新的汽車生產廠家,努力在汽車業的研發、測試、服務、文化等方面取得進展,不斷拉長汽車產業鏈條。淮安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行政管轄面積152平方公里,人口20萬人。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15億元,財政總收入27.18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19億元,財政收入從位列淮安市9縣(區)中游位次躍居縣(區)之首,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4億元。開發區按照功能劃分為「一城、兩園、三區」。一城:即最早開發的22平方公里建成區,現在主要實施「退二進三」,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兩園:依託鹽岩資源發展鹽化工產業的鹽化工園,依託淮安機場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空港產業園;三區:即高教園區、徐揚片區和南馬場片區。高教園區規劃面積19平方公里,區內現有淮陰工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本科及大中專院校,在校生近6萬人,為開發區產學研結合及校企合作,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徐揚片區面積58平方公里,隨著FSK淮安科技城、達方電子等大型工業項目建成,已逐步成為新型工業化和現代物流的集聚區。南馬場片區面積24平方公里,是跨京滬高速開發的新片區,重點發展沿京滬高速電子信息產業帶。在功能支撐上,開發區內建有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高教園區、孵化中心、研發中心、風投公司等一應俱全,為開發區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和技術保障。在融資建設上,突破傳統的擔保抵押融資模式,藉助開發區投資建設公司平台,發行企業債券進行融資,目前已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年內計劃發行12億元企業債券。在台資突破上,圍繞打造「南有崑山、北有淮安」台資聚集新高地,全力以赴主攻台資,每年組織40多個批次的赴台招商,縣(區)黨政主要領導、開發區主要負責同志每年均要赴台招商一次;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了台商—淮安論壇,以商引商成效顯著,FSK、達方、台玻、大同電子、康師傅等一批知名台企相繼落戶。在集群發展上,目前開發區形成以FSK淮安科技城為代表的港台企業群、以韓泰輪胎為代表的日韓企業群、以安特汽車為代表的歐美中小企業群和以美的威靈電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群。二、加快我市開發區建設、推動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開發區是工業突破的主戰場,是集聚項目、吸納資本的主陣地,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當前,在沿海開發和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在周邊地區激烈競爭的態勢下,加快開發區發展,推動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首先,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追求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各級開發區仍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加快發展上,對可持續重視不夠;更多的是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對發展質態的提升重視不夠。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羅志軍省長在去年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全省開發區「升級轉型」工作強調指出,全省開發區總體要求是抓創新、促轉型,具體實現三個轉型,即「由規模化產業集群向高效化創新集群轉型;由單一功能區向疊加功能區轉型;由外延式擴張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為此,處於經濟發展的最前線的開發區,面對國家宏觀政策的新變化、新要求,有責任、有義務率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同時,面對土地資源的剛性約束、環境容量的倒逼機制,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支撐經濟長遠發展較為乏力,開發區必須集中、集約、集聚發展,走土地集約利用、環境嚴格保護和資源循環使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其次,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是應對區域競爭、實現宿遷跨越發展的需要。目前,各地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在開發區之間的競爭。從總體上看,雖然蘇北的經濟發展增速較快,但蘇南、蘇北的總量差距還在拉大;蘇北五市之間競爭也很激烈,通過這次考察,我市開發區在周邊開發區中不具有優勢,某種程度上甚至處於劣勢,競爭和發展的形勢十分嚴峻。我們要積極搶抓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宿遷整體納入長三角發展規劃、省委、省政府扶持效應不斷放大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推進開發區轉型升級,推動更多的項目、資金等發展要素向開發區加速集聚,以開發區的又好又快發展來支撐和推動宿遷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第三,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是開發區自身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開發區經濟發展不斷提速,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對全市經濟增長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市開發區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和制約了開發區的長遠發展。如:開發區產業規劃不夠合理、產業定位不夠明確、基礎配套難以滿足大項目落戶、管理運行的機制體制不夠靈活,無法形成全市開發區建設發展「一盤棋」。要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發展與建設水平,強化基礎功能配套,提高投入產出強度,推動轉型升級,實現開發區自身的二次創業、二次發展。三、與靖鹽淮相比我市開發區存在的主要差距近年來,尤其是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專門與各開發區主要領導簽訂目標責任狀實行職級高配以來,全市開發區建設發展取得的成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越來越大。2009年,全市開發區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05.4億元,是2005年底的6.1倍;實現業務總收入512.5億元,是2005年的6.3倍;財政總收入65.2億元,是2005年的15.2倍。開發區以佔全市不到3.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55.6%的工業增加值和50.1%的財政總收入,分別比2005年的貢獻份額提高了18.9和33.5個百分點,人均GDP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0倍。二是大項目集聚效應越來越強。恆力工業、翔盛粘膠、娃哈哈飲料、可成科技、天能電池、金鑫軋鋼、夢蘭紡織、波司登服飾、千仞崗服飾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入駐開發區,並催生了特色食品產業園、高新電池產業園、高檔家紡產業園等若干個特色園區的興起和發展。三是基礎設施配套越來越好。目前,全市開發區已基本達到「七通一平」的投資標准,道路、管網等設施齊全,供水供電充足,污水處理廠、熱電聯產、軟體服務外包等逐步配套,能夠滿足大部分企業落戶要求。四是開發區與城市互動越來越緊。目前,開發區建成區面積已佔城區總面積的48.6%,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全市開發區年末從業人員達到28.7萬人,是2005年的2.8倍,佔到全市城區人口總數的1/5。宿遷經濟開發區現在一個月的一般預算收入就相當於2005年全年收入的總和。但由於開發區建區晚、起步遲、底子薄,與其它開發區相比,差距依然明顯。一是整體實力和發展速度上有差距。全市開發區的總量在全省所佔份額很小。2009年,全市開發區的五大主要指標:工業產品銷售收入、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到帳外資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分別僅佔全省1%、2.4%、0.23%、0.52%和4.4%,占蘇南5市的1.6%、3.5%、0.25%、0.74%,8.1%,占蘇中3市的5.3%、16%、4%、3.6%和25%,占蘇北5市的8%、16%、8%、5.6%和17%。在單體上,宿遷經濟開發區的五項主要指標與我們調研的靖江經濟開發區、鹽城經濟開發區和淮安經濟開發區相比,無論總量還是發展速度差距都很明顯。宿遷經濟開發區的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在總量上與靖江經濟開發區相比分別僅是對方的5.9%、61%、5.6%、5.1%和44%;分別是鹽城經濟開發區的6%、31%、10.4%、8.4%和27%;分別是淮安經濟開發區的7.9%、23%、15%、1.9%和24%。宿遷經濟開發區的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到帳注冊外資在速度上也有差距。與靖江經濟開發區相比:只有進出口總額增幅高於靖江經濟開發區增幅7.1個百分點,其它指標增幅分別低於靖江經濟開發區增幅36.5、23.8、3.7個百分點;與鹽城經濟開發區相比:僅進出口總額增幅高於鹽城經濟開發區增幅44.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增幅高於鹽城經濟開發區10個百分點,其它指標增幅分別低於鹽城經濟開發區65.1、48.2個百分點;與淮安經濟開發區相比:僅進出口總額增幅高於淮安經濟開發區增幅75.3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實際到帳注冊外資這幾項指標增幅分別低於淮安開發區增幅179、110.6、22.2個百分點。二是發展理念上有差距。開發區是對外開放的產物,是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的主陣地,是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和示範區,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增長極。它的發展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工業區。在項目引進上:開發區是以現代製造業項目為主、以利用境外資金項目為主,以出口創匯型項目為主,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在開發建設上:開發區要實現項目集聚、用地集約、開發集中,可持續發展。我們調研的三個市開發區,他們都遵循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理念,重點突破境外資本,帶來了新的技術、新的設備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推動當地傳統產業升級,也推動了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靖江經濟開發區、鹽城經濟開發區、淮安經濟開發區2009年分別利用外資1.75億美元、1.07億美元、5.04億美元,實現進出口18億美元、9.6億美元、6.72億美元,而宿遷經濟開發區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只有940萬美元、進出口也只有1.04億美元。這三個市在招商隊伍建設上均是圍繞主導產業上下游配套產品實行專業招商,並設立專門的境外招商局。開發區是招商主體,而職能部門為開發區建設和項目服務,這樣可以避免開發區與職能部門之間的矛盾和規劃跟項目走現象。我市開發區仍然處於粗放發展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仍然是「工業區」。過分強調市外資金就是外資和全民招商的理念,使開發區引進的單體項目質量不高、特色不明顯,產業鏈短,拉動力不足,並且還有開發區依賴職能部門招商,甚至有與部門爭項目的問題,個別部門為了完成任務則「飢不擇食」,不問「質量」高低、「規模」大小,片面向開發區「推售」項目,「搶灘」落戶,致使開發區規劃不能很好執行等現象。三是園區規劃上有差距。考察的三地開發區在規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靖江經濟開發區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進行規劃,設立了新港園區、城南園區和城北園區三個園區,三個園區錯位發展,特色取勝,新港園區發展造船業、城南園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小企業全部集中在城北園區的標准化廠房區內發展,絕不相互滲透、重疊。鹽城市對全市11個經濟開發區都明確了1-3個主導產業,尤其是市區的三個開發區定位更加明顯,鹽城經濟開發區以汽車製造業和軟體服務外包為主導,鹽都開發區以風電、電子產業為主,亭湖經濟開發區以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市區三個開發區之間招商各有側重、項目統籌落戶。淮安經濟開發區按照「全市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創新發展的先導區、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和現代化的新城區」的定位和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的目標,對原控制區進行了調整,編制了徐楊片區和南馬廠片區綜合發展規劃,高起點編制了出口加工區、海關通關點、保稅倉庫、物流園區、基礎設施、水電通信、環境保護、集約用地等各類專業規劃,每年投入規劃編制經費100多萬元,進行規劃的修編和動態管理。而我市開發區沒有前瞻性的、高品位的統一規劃,全市各開發區產業布局基本雷同,沒有形成錯位發展,差異競爭、統籌項目、分類布局的產業定位。尤其是市區3個經濟開發區和駱馬湖示範區以及3個共建園區之間缺乏整體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總體規劃以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

閱讀全文

與限制開發區如何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5公里要換什麼 瀏覽:34
賓士保養完如何取消提示燈提示 瀏覽:403
寶馬如何關閉藍牙語音 瀏覽:711
奧迪ao輪胎是什麼牌子的 瀏覽:356
廊坊寶馬x1多少錢 瀏覽:709
湖南工業大學跟東北農大哪個好 瀏覽:180
德阿工業園在哪個位置 瀏覽:569
賓士概念車eqs多少錢 瀏覽:508
懷遠工業園屬於哪個鎮 瀏覽:603
工業fec是什麼 瀏覽:996
汽車怎麼量 瀏覽:136
查詢汽車站用什麼軟體好 瀏覽:463
司前鎮萬畝工業園什麼時間完工 瀏覽:187
天津寶馬庫房在哪裡 瀏覽:477
鄭州到成都汽車坐多久 瀏覽:743
哈輕工業學校怎麼樣 瀏覽:214
寶馬x2車內音樂怎麼用 瀏覽:676
12款賓士c皮帶怎麼掛 瀏覽:528
寶馬x1首付6萬月供多少 瀏覽:509
工業設計如何說聽起來高大上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