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化生產對文娛產業有什麼好處

工業化生產對文娛產業有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2023-05-21 01:22:15

①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好處就是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彎坦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埋凱桐水平、利於城鄉交孫談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x0d\x0a\x0d\x0a弊:1 環境質量下降 \x0d\x0a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x0d\x0a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

② 如何看待中國娛樂的工業化

中國娛樂事業逐漸工業化,說明中國的娛樂事業走向了正規化,從人才培養與激勵到製作技術,到團隊的協作再到商業的盈利票房收入,中國的娛樂產業各方面。都在走上工業化走上正軌。但是與世界的。娛樂事業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③ 工業化生產的利與弊

利:用統一的結構形式,成套的標准構件,採用先進的工藝,按專業分工,集中在工廠進行均衡的連續的大批量生產,在現場包括混凝土現澆和裝修工程採用機械化施工,使建築業從那種分散的、落後的、手工業的生產方式轉到大工業的生產方式的軌道上來,從根本上來一個全面的技術改造。

弊:工業化只能解決少數人的問題,而且工業化是排斥人的。也就是說就算中國已經完全工業化了,也只能解決少數人的富裕問題。

(3)工業化生產對文娛產業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實現建築工業化,可以從建立新型結構體系和發展施工新技術兩方面入手。首先應從建築結構設計入手,設計新型結構體系,如鋼結構體系和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讓大部分的成品、半成品建築構配件實行工廠化作業,減少施工現場作業。設計時還應考慮到施工上應從現場澆築向預制構件和裝配式方向發展。

內澆外掛體系即建築結構主體採用現場澆注混凝土,外牆採用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結構體系,這中結構體系能很好地實現建築工業化。牆體連接方式為半剛性連接。

④ 怎麼理解文化工業製造出膚淺的和易消費的文化產品,而非啟發性作品。變成了專注於娛樂和消費的工業

文化工業是指以文化產品的生產和營銷為主要經濟活動的行業,這種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套生產和銷售模式,使得一些企業更加註重商業利益和消費需求,而忽略了文化產品的深度和啟發性。這種現象被稱為「膚淺化」。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常會生產和營舉態銷那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文化產品,而不是那些深度和啟發性更高的作爛信品。這些文化產品往往注重娛樂性,具有簡單易懂、視覺效果強等特點,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創造更高的經濟利益。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娛樂化」。
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市場需求、商業利益、文化審美趨向等。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文化產品都是膚淺和娛樂化的。一些優秀的文化產品仍然能夠啟發人們,拓展思維,讓人們受益匪淺。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中,需要注重創新和品質,推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提高文化產飢答輪品的價值和質量,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和社會的需求。
舉例來說,像流行歌曲、電影、電視劇等都是文化工業生產的典型代表。這些產品大多追求流行性,風格簡單易懂,內容往往與大眾生活相關,迎合了大眾的消費需求。此外,大量的綜藝節目、網路直播等也是文化工業生產的產物,它們更是追求娛樂性、趣味性和刺激性,讓消費者得到快速滿足。

⑤ 工業化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

工業化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從而使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創造的物質財富日益豐富和擴大,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

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5)工業化生產對文娛產業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十六大報告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中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中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歷史經驗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進的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⑥ 為什麼工業革命增加了休閑時間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休閑娛樂一直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娛樂來源於生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遷,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轉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快速步入了工業化社會,工業機器大生產給英國人帶來財富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英國人的休閑娛樂生活。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幸福存在於閑暇之中,我們是為了閑暇而忙碌。18世紀工業革命的變革,不僅僅改變了英國傳統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模式,也拉開了英國人休閑娛樂生活的轉型序幕。

一、宗教主導的農業社會:前工業化時期英國人如何娛樂
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英國與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都是以農業為主導的第一產業,雖然英國的工商業也在逐漸勃興,但是在工業化之前,英國人的娛樂休閑生活還是與農業息息相關的。為了順應農啟鉛戚業生產,英國人的娛樂休閑生活與農業周期、天氣季節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當時宗教在英國的重要地位,也宣告著英國人的娛樂生活離不開宗教節日等活動。

因為生活時代背景的不同,英國人對於休閑娛樂的定義與現代的人類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玩耍與快樂毫無疑問是當時休閑活動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徵。在英國工業化之前,英國人的休閑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與宗教儀式活動是相吻合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宗教或者世俗地位上的差距使得休閑娛樂活動也產生了十分明顯的階級分別。這並不僅僅是因為金錢的不足,無力消費導致的,而是一種根據血緣種族的高低所規定的的娛樂休閑層面的等級秩序。

宗教在英國人的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已經無法簡單地用重要二字概括,宗教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貫穿在生命之中的生活方式。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每年的各種宗教節日慶典就有一百多天,因此英國人的休閑娛樂很自然就與宗教活動掛上了鉤,如此之高的娛樂休閑頻率甚至使得英國被人們稱為「快樂的英格蘭」。

在這些宗教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節日莫過於聖誕節、基督聖體節、守護神節、五朔節等。其中的紀念耶穌誕辰的聖誕節更是在英國人的心中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甚至可以與傳統中國的農歷新年相媲美。在這種重要性的驅使之下,英國人在聖誕節期間不論上層貴族還是普通民眾,無不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之中。人們不僅會通過舉辦各種表演、舞會或體育活動來慶祝。同時,教堂中的神職人員也會使用蠟燭和常青樹來裝飾教堂,迎接前來參加節日集會的教徒們。

除了聖誕節,守護神節也是當時的英國人參與娛樂休閑活動的一個重要節日,與聖誕節的舉國歡慶不同,守護神節更多的是不同教區慶祝各自教區守護神的節日。守護神與其他宗教節日不同,往往沒有特定的時間段,但是因為娛樂休閑活動的節氣化,英國人往往選擇在秋收之後的時間擇日舉行守護神節。守護神節也並不只是一天的狂歡,短則數日,長則一月,這與教區舉辦節日的資金多少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節日里,人們身著盛裝,出席各種祭祀儀式活動,還有跳舞、賽馬、斗雞等娛樂休閑活動可以參加。

在工業化之前的英國,雖然宗教活動占據人們的休閑生活的絕大部分,但是也並不意味著英國人在平日沒有其他的休閑娛樂活動。在沒有宗教活動的時間里,酒館與客棧便成為了許多英國人休閑娛樂的場所。英國普通民眾除了同部分上層貴族一樣在酒館,客棧中飲酒、看報、閑談、討論社會新聞和國家大事以外,也喜歡在酒館或客棧中進行賭博、觀看斗雞斗狗等等,16 ~ 17 世紀英國客棧中專門用於表演斗 獸和拳擊的院落即反映了當時這類消遣的盛行。

在體育激態休閑方面,英國的上流階層與普通民眾的休閑方式開始出現較大的分歧,在普通民眾中最為常見的體育休閑是斗獸運動和足球運動,但是足球運動往往伴隨著對個人財產的損壞以及帶有一定的危險性,英國的上層階級便更加偏愛將打獵作為自己的體育休閑方式。

二、工業與市民思維覺醒: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人休閑心理變遷
隨著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開展,英國人進入了蒸汽動力的工業化時代。工業巨大的生產力深刻地改變了英國社會的整體面貌。機器大生產使得機械化生產的經濟效率不斷提高,再加上殖民掠奪,英國人的財富不斷增加,物質生活的愈發豐裕給他們更好的享受休閑娛樂活動打下了基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英國人的休閑悄陵娛樂生活開始了步入了轉型期。

首先,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英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大量新城市應運而生,新城市的功能性發生了重要的變革。它們不再作為原本的宗教中心,而是作為工業城市、商業城市、旅遊城市而產生與發展,城市 的社會職能也開始多樣化。工業革命之後,休閑這 一方式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城市設計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城市職能的變化,使得休閑成為了社會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也逐漸代替農村成為引領潮流的領頭羊。

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交通方式的改變,愈發便利的交通使社會流動更加便捷,農業人口也在不斷減少,休閑娛樂活動也從跟隨農業節令變化而慢慢轉型成為「現代」、「健康」、「先進」的娛樂方式。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與市民階層的壯大,前工業社會中傳統封建意識開始解體,現代市民意識開始覺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提出的「天賦人權」等思 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認同。現代市民意識的覺醒使其著力於構建一個屬於本階層的市民社會,以便於其對於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追求能夠得到輕松的滿足。不同階層之間的休閑娛樂差異逐漸被打破,娛樂休閑的理念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休閑成為了英國當時幾乎每個階層都能意識到,並能參與其中的重要生活方式。

三、理性化與世俗化: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休閑娛樂活動
在工業革命之後,原本的農業社會朝著工業社會的方向轉變,原本不確定不穩定的休閑時間隨著工業工作制度的確定而逐漸穩定下來。休閑與工作之間開始有了明顯的區分。隨意休閑的娛樂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定時休閑。工業革命一個多世紀以後,英國人已經基本適應了工業社會的快節奏與工業化的作息時間。伴隨著休閑時間的明確,英國人的休閑娛樂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與工業革命之間的英國社會相比,此時的娛樂活動更加理性化與世俗化。

首先在工業化之後,英國人的娛樂活動變得更加理性化。雖然此時的英國人在世界范圍內的殖民掠奪為他們貼上來野蠻劊子手的標簽,但是在英國國內,人們卻極力標榜文明與理性,這一點在娛樂休閑活動的理性化便可以看出。在工業化以前,英國的休閑娛樂活動中有許多較為血腥的休閑內容,比如血腥的斗獸、沒有競技規則的足球運動。在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政府多次進行立法對這些活動進行約束。在1835年,英國人就宣布鬥牛、斗熊運動極為違法,十多年後,政府又禁止了斗雞運動。眾所周知,在如今的部分歐洲國家,人們仍然將極其殘忍的鬥牛運動作為一種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而數個世紀以前,英國便對這種活動進行了禁止,不得不感嘆其超前的理性化。

其次便是世俗化,在工業革命之前,每年一百多天的宗教活動日使得人們休閑娛樂活動與宗教息息相關。在英國農業社會,幾乎所有的休閑娛樂生活都能看見宗教的影子,但是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後,人們逐利的行為開始使得社會愈發世俗化。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僅僅追求宗教的慰藉,更多是對於世俗財富的追求。在逐利的社會潮流下,頻繁的宗教節日對於社會生產是極其不利的。

因此,在工業化模式的運作下,許多宗教節日的慶祝活動開始衰落,宗教的影響力開始降低,人們的休閑生活開始顯現出世俗化的特點。原本的宗教慶典與禱告被旅遊度假、喝酒喝咖啡、參與體育活動所代替,同時人們閱讀的書籍與觀看的戲劇內容也體現了世俗化的特點。

結語
在人類社會誕生之初,休閑娛樂活動就開始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起初的人類因為生產力的不發達,缺少娛樂的閑暇時間,便導致了娛樂活動不發達。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率先進入工業化社會,工業的巨大生產力不僅僅讓人們得到了更多休閑的工具,也獲得許多休閑的閑暇時間。工業革命如同一把利刃,將人類的歷史進程割裂開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人們的社會的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雖然工業革命使得英國人獲得了極大的財富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但是不知那些英國人躺在資本積累與殖民掠奪的血淚歷史上進行享受的時候,可曾聽見了伴隨著工業革命機器轟鳴時的那些受難人民的哀鳴。

⑦ 工業化的重要意義

問題一:工業化的意義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說工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作用? 工業化的兩點含義:(1)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國藉助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製成消費品與資本品和提供勞務的能力。(2)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表現為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逐漸上升,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發展經濟學中論證工業化的必碰粗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論主要有:(1) 恩格爾法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相對擴大。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必須結果。可以設想,工業化又將大力促進經濟增長。(2) 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式:把農業剩於勞動轉移到工業部門中去,有助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有利於工業資本的積累,使整個社會生產力上升實現工業化。簡單地說工業化是二元經濟結構改造的必由之路。(3) 貿易條件惡化論:在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對製成品的貿易條件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為了扭轉這一趨勢。改變自己在國際貿易的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的工業,以代替進口的工業品。(4) 聯系效應論:應當把資本合理投 *** 系效應最強或較強的產業,農業部門的聯系效應較弱,而工業部門特別是資本品工業部門的聯系笑虧鎮效應較強,因此,為了取得合乎願望的經濟發展效果,實現現代化目標,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工業,進行工業化。

問題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問題四:大力發展工業的意義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調兩點:

1、這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從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勞動力來源;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為第空陸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等五個方面論證。

2、它的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

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很大,並且繼續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最龐大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的就業在發達國家持續上升,尤其是在二戰之後,上升趨勢更為明顯,說明發達國家工業化已趨於成熟,並開始邁進所謂「後工業化社會」。

我國第三產業的狀況: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我國第三產業相對滯後,第三產業在GNP和GDP中所佔比重較低,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業人員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比較低。與我國第一、二產業在GNP和GDP中所佔比重的縱向比較,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間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穩中波動,無論是上升還是波動變化趨勢都不大。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改革開放20年間,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之中,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

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這一內容是本框題的重點內容。書中從三個角度論述了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第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人類生產活動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第二個階段以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為標志,即所謂工業化階段;第三個階段以資本和勞動力大量湧入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為特徵,即現代化階段。我國現在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面臨著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雙重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保證社會安定。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關繫到社會的穩定。我國現在一年的犯罪率高於建國後十年的犯罪率,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第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問題五: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第二,有利於保證我國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三,有利於擴大就業,充分發揮我國的人力資源的優勢。第四,有利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問題六: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新型工業化道路 *** 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問題七:@為什麼中國必將成為發達工業化國家 通過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能夠較快地基本實現工業化,這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業化成果;極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就控制人口增長數量而言,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控制人口增長的舉措及其成就9熏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按20世紀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近30年來共少出生了3.38億人,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將提前四年到來。按國際通用標准,目前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在世界各國中已處於低增長率的行列,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全球人口問題的巨大壓力。其次,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據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14.8億人,世界總人口將增至77.3億人,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由現在的21%降為19.1%。目前工業化國家的人口不到全球總人口的20%,由於工業化國家人口增長率較低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較高,到2020年這些工業化國家的人口總數佔比也不會超過20%。考慮到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且GDP增速在發展中國家中首屈一指,中國完全有可能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工業化。這就是說,單一個中國實現工業化,就使將近20%的世界人口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最後,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再增十幾億,對南北差距拉大無疑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從總體上看,南北差距是在不斷擴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占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的欠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在惡化。據聯合國統計,1980年北方國家的GDP是南方國家的3.6倍,目前差距擴大到4.1倍;從個人收入看,1960年富國與窮國差距為31∶1,目前為74:1。特別嚴重的是,目前發展中國家中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已從1971年的25個增至目前的49個。雖然從發展中國家分化出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石油出口國,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國除外)的經濟增長迅速,皆有助於制約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但制約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無疑將對南北差距拉大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二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對已有工業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結果,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嚴重威脅著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應當對迄今已有的工業化道路進行認真反思。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至少體現三個向度的反思:第一、對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點是: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是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能源高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即「先發展,後治理」;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問時出現了嚴重失業問題;往往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技術瓶頸和市場瓶頸;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顯然,在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性問題日趨惡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的新國際環境里,這種特點的工業化道路是難以重復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道路。中國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深刻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通過這條全新道路,中國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加速度推進工業化進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調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同......>>

問題八:論述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 判斷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
(一)劃分工業化階段的經典理論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即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是先上升,後保持穩定,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則是先略微下降,後基本平穩,再持續上升。
對此現象,國外經濟學家錢納里、庫茲涅茲、賽爾奎等人,基於幾十、上百個國家的案例,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驗性判據,進而得出了「標准結構」。不同學者對發展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錢納里和賽爾奎的方法,他們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實現和後工業化三個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判斷依據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標准(見表1)。
具體而言,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人均GDP超過11170萬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小於10%;城市化水平超過75%。進入工業化後期的標志是: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但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大於第三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為10%-30%;城市化水平為60%-75%。
按此標准,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是1955年,當年工業(不包括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韓國進入相同階段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1995年,工業比重的最高值分別為36.6%、41.9%。
此外,工業內部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工業化初期,紡織、食品等輕工業比重較高,之後比重持續下降;工業化中期,鋼鐵、水泥、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較大,之後開始下降;工業化後期,裝備製造等高加工度的製造業比重明顯上升。對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數(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之比)是不斷下降的,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於1,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需求結構、供應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是造成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是沿著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質消費的方向升級;從供給和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素稟賦優勢是沿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升級。消費和供給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高加工度工業―服務業的變化軌跡。
(二)經典理論面臨的挑戰
上述劃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得出的經驗性結論。而新的時代特徵卻對經典理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國際產業分工轉變為產業鏈的垂直分工,市場的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發達國家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品牌以及管理組織的環節,這些環節多屬於服務業;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主要從事加工和組裝,這些環節多屬於製造業。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服務業,使其服務業比重更高;新興經濟體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製造業,其製造業比重也更高。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經典理論的「標准結構」。
二是產業分工細化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服務業不斷地從製造業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且服務於製造業的服務業新門類,例如,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設計、研發、創意公司,使得相關的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此外,專業分工的細化產生了對生產 *** 業的大量需求。例如,對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等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最後,現代產業形態還出現了製造業服務化的特點。這樣......>>

問題九: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具備什麼意義 新型建築工業化是一種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建築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產方式,是建築業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建築業更是面臨著發展理念更新、生產方式變革、生產成果轉化的重要任務,在這重要的歷史時期,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實現建築施工從「建造」到「製造」的跨越,實現一種高效、低碳和環保要求的建築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二是有效地提高建築業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促進建築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推動建築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和科技型的轉變;
三是通過模塊化設計、工廠化製造、集成化施工,形成建築工廠化生產和施工能力,顯著提高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 更有力地保證安全和質量。

⑧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利: 工業化、城市化的好處: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利於城鄉交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增加就業率。
弊: 出現「城市病」;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住房緊張;失業人口增加;治安問題等等 總之,我們要理性科學地對待,順應其發展,要愛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等。1 環境質量下降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城市化問題加重:環境污染、就業壓力、交通狀況、住房緊張、社會問題的加劇。
拓展資料
1、通俗來說,工業化是指工廠擴張,城市化指小城鎮向大城鎮發展。 具體區別如下: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城市化進程包括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聯合國碳熵行動綱領是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指導綱領,讓佔地球2%面積卻消耗地球80%資源的城市可持續科學發展。
3、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4、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⑨ 工業發展對其他產業有什麼意義

工業發展對第三產業尤咐模其是服務業最有意義。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
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廢品。
工業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拓展資料
1.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鏈賣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2.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衡喚緩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生產對文娛產業有什麼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鈴木汽車空氣濾芯多久更換 瀏覽:730
如何正確的給汽車加註冷媒 瀏覽:473
奧迪動力回收是什麼意思 瀏覽:599
汽車擋風玻璃還需要張貼什麼 瀏覽:765
工業縫紉機的調針怎麼調 瀏覽:763
二手寶馬哪個可以買 瀏覽:969
寶馬5系混合氣過濃什麼原因 瀏覽:556
賓士平衡桿膠套怎麼單獨換 瀏覽:254
汽車預警系統有什麼用 瀏覽:984
16款寶馬316li多少錢 瀏覽:122
汽車之家被禁言怎麼辦 瀏覽:714
深圳松崗到京山汽車多少錢 瀏覽:151
寶馬電動汽車有哪些3系 瀏覽:679
怎麼拆汽車倒車鏡 瀏覽:618
靜音好的汽車有哪些 瀏覽:291
汽車超過多少年要交稅 瀏覽:823
寶馬車保修范圍內有哪些項目 瀏覽:79
奧迪收音機如何接線 瀏覽:908
寶馬的雨刷怎麼用 瀏覽:768
工業酒精有哪些工廠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