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概括一下國民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並分析下原因。
(2017·荊州)1912年12月,南京臨時政府工商部頒布《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規定工藝品的發明者有權申請專利;後又頒布了《公司條例》《家商部獎章規則》等,南京臨時政府採用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鼓勵民族工業的發展。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並,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政治高層解釋稱,商民在抗戰之後,對於所接收之敵偽紗廠,「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於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國庫並不因出售紗廠而有大量之收入」。這反映了此時期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⑵ 19世紀南京政府發展工業的目的和作用
19世紀南京政府發展工業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縮短和世界的距離。
⑶ 南京市經濟屬於工業化的什麼階段
工業化起初階段即工業化首先輕工業主導始 重局緩或工業化階段工業由輕工業重發展向重工業重發展推進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主即所謂重工業化 或重化工業化 高加工度化階段即重工業化程由原材料重結構轉向加工、組裝工業重結構階段實際哪搏始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提高階段 技術高度密集化階段階段各工業部門越越採用高級技術導致知識技術密集型特徵尖端工業興起 高新技術化階段力發展航空航工業、規模集電路、新型電計算機、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新興部門及物工程、激光技術、光導通信等新技術群資本密集部門領先位逐漸高新技術部門所取代使美工業結構益走向高級化 能斷創新階段提高工業產品競爭力斷加技術創新投入通實施名牌推進戰略、技術轉移戰略工業產品結構桐伍進步調整優化批知名品牌脫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逐步提高推企業技術進步核競爭力增
⑷ 用數字南京六十年來的變化
:167
從黨的十六大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10年。10年裡,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經濟建設、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南京電視台《南京新聞》近日推出系列報道《數字看變化》,通過從一個個鮮活的數字展現出十年來南京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6145.52億元
2011年南京創造的GDP總量為6145.52億元,已經超過了118個國家和地區,而在10年前,這一數字只是它的22.5%。
這些數字意味著:在這10年裡,南京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達到了兩位數,即使在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南京清祥的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11.5%。到了2011年,平均每個南京人創造75785元的國民財富,每天南京創造的經濟增加值可以購買8000輛中檔轎車。可以說,過去的十年堪稱南京答譽搏城市發展的黃金虛迅十年。
123%
2002年南京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為347823人,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為808500人,增長了123%。2012年,南京高考報名總人數為33213人,最終有29119名考生升入各批次高校,這就意味著每100名考生就有88名被大學錄取。其中本科錄取人數達到16043人,占總錄取人數的55%。此外,南京保送生錄取人數佔全省一半以上,連續7年「領跑」全省。通過這些數字可以發現:10年以來,南京的基礎教育也在同步健康發展,長期以來堅守的素質教育理念正在開花結果。
1.79度
2002年南京工業用電量為116億千瓦時,2011年該數字達到了256.84億千瓦時,增長幅度達到了121%。這意味著:平均每天南京的工業企業用掉的電力超過7000萬度。表明南京工業在十年當中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2011年南京城鄉居民用電量比2002年增長了179%。增速超過工業用電量58個百分點。2002年每個南京人每天平均用電只有0.92度,到了2011年這個數量達到了1.79度。居民用電量的迅猛增長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走進尋常百姓家,南京民眾生活質量在大幅度提高。
110萬人次
2005年9月3日,南京地鐵一號線正式開通試運營,南京成為中國內地第六個開通地鐵的城市。
⑸ 中國近代工業從哪年開始起步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