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革命時代前景如何

工業革命時代前景如何

發布時間:2023-05-16 00:52:14

1. 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以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及其背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工業革命是資產階級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當代國際國內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現代化。從大多數論者表達的關於現代化的觀點來看,現代化包括著復合多元的含義,至少有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全民知識化和環境凈化等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化的萌起和近代社會的到來是同步的。沒有近代社會的機制,現代化就無從談起。工業革命就是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的一步。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對近代社會的出現起了先導作用。但是,僅靠它的力量,真正的工業化還「化」不起來。正如本書第二個題目中引用的馬克思的評論所指出的,手工工場不能改造全部生產。由技術革命引發的工業革命,才有能力造成工業化的結果。工業革命帶來的以工廠制為基礎的大機器工業,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擺脫累世相傳的古老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英國。在論及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不忘提及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方面,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還有一點必須補充進去,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量的擴大,才直接成為增加生產的導因,才產生出強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隆普頓、卡特萊特以及瓦特等人的發明等等,這里就不去敘述了。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繼英國之後,美、法、德等不少國家也都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之處。這當然要首推它的「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後,通過吞並、廉價購買等等手段,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東起太平洋,西瀕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連墨西哥的領土遼闊的大國。僅半個多世紀,領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領土的礦產、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而且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就為它的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袤的西部土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東部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蜂湧著向西部涌來。先是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近西部,而後是中西部,最後來到遠西部,包括荒涼的俄勒岡地區。人們在西部刈除野草,掃平灌木叢,開墾了大片農田。1848年在亞美利加河流域發現金礦後,淘金熱又引得大批人流奔向了加利福尼亞。這一切就是「西進運動」。在這一過程中,祖居西部的印第安人遭到驅逐和屠殺,被趕到了荒野山區的「居留地」。可是,大量人流湧入西部,也使這片廣闊的天地得到了開發。美國農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在不長的時間里,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便形成起來。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遼闊的農業區,而且依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區。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地南部,產糧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補,需要加強商品交流。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10倍地增長。美國工業革命所擁有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隨著內戰中北方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過程也使南方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

美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大的難題,就是勞動力的嚴重缺乏。19世紀初年,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國土面積如此龐大,人煙更顯得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氣勢,大量吸收外來移民,才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僅19世紀後半期,移居美國的人口就有2700萬之多。美利堅合眾國居民的主體,就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直至今日,每年移居美國的人口,仍然數以萬計。在世界歷史上,移民的數量之大,范圍之廣,持續的時間之久,產生的影響之深,大約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的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民中佔大多數的是歐洲人,其中又以英國所佔比例最大。這里有相當多的人是有生產技術的,還包括一部分高級知識分子。進入西部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創業、開發的精神去站穩腳根。西進運動和大量吸收外來移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培育和提高了美利堅民族的進取精神和開朗性格。

美國工業革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在獨立後的一段日子裡,政治上雖已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卻還一時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因此,工業革命也是它爭得經濟獨立的出路。在促進工業革命方面,聯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游資,貸款給工業界;實行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又一個有利條件。

與英國一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於棉紡織業。還在18世紀末,美國人便仿造了珍妮紡紗機。不久又發明了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紀初又從英國引進織布技術。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迅速發展為棉紡織業中心。隨後,服裝、製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器生產。

南北戰爭後,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廣袤的西部土地,一望無垠。西進運動使美國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多,達到8億多英畝,相當於英法兩國面積的總和。盡管有大量移民,但是勞動力仍然十分缺乏。《宅地法》實行後分配出去的宅地,平均一份為1000英畝以上,一個家庭怎能管理得了?唯一的出路便是機械化。這就使農業機械的發明和生產成為當務之急;從而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也推動了冶鐵、煉鋼業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美國農業機械化的過程極為迅速,相當普遍地使用了耕田、播種、施肥、收割、打穀、包裝等等主要靠畜力牽動的農業機器。

交通業也是如此。先是大力修築公路,富爾頓發明汽船後,內河航運業大發展起來,開挖運河形成熱潮。但是,隨著西部的開發,修築橫貫東西的鐵路卻是勢在必行的事情,成為重中之重。國會為此專門通過決議,鼓勵私營公司投資修路,國家予以補貼。這樣,很快便出現了修築鐵路的狂潮。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便築起了中央太平洋——聯合太平洋鐵路、聖塔菲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和大北方鐵路等5條橫貫東西的干線,使美國鐵路總長度超過了全歐洲鐵路長度的總和。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

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是不足為奇的。

法國直至19世紀中葉仍然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很早,還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就已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在全歐洲都佔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為全歐最大採煤企業之一的昂贊礦業公司,都配備有蒸汽機、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別的紡織廠使用了珍妮紡紗機。但是,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起又進行了反對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隨後又有連年不斷的拿破崙戰爭,再加上內部局勢的長期動盪不寧,這種戰連禍結的情景,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步來。雖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時有所動作,但畢竟是極為滯緩,難成氣候。拿破崙帝國垮台之後,工業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國政府於1825年解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國工業界有機會較多地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然而,當時是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投資環境頗為不利。1824年即位的國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發舉步惟艱。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起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情況才有明顯好轉。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工業革命的環境由此而大為改善,於是開始起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數量從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已開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機主要是用於采礦時從礦坑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已可安裝到輕紡工業中作為動力裝置。法國的紡紗機已有了11.6萬台。當然,如與英國相比,法國工業的機械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當時英國的蒸汽機已有兩萬余台。不過,由於原來的傳統和基礎,再加上鐵礦資源的豐富,法國的冶金業發展很快,30年時問里生鐵產量增長3倍。先天不足的是,法國煤礦資源貧乏,而且質量較差。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修築速度相當緩慢。整體看來,法國工業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使用機器的大工業為數不是很多,工業革命尚有很長的路要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來政治局勢長期動盪不寧,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雖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復辟王朝是靠反法聯軍刺刀的保護重建統治的,前景如何難以測知。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甘冒風險去投資工業,寧肯將資金投放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資產階級。這個階級以包債、放國債而起家發財,幾個世紀來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擔風險,還可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放債和股市交易,而不願大量直接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資產階級操縱的政權,自然以金融貴族的意志為轉移去施政,這就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之時還不明顯,到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程度發展之後,就日益尖銳起來了。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又因統治者的政策而受阻。

1848年爆發的二月革命,就是由於這個矛盾引起的,目的是推翻金融貴族的統治,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可是,二月革命後共和派政權並未能使全國政局穩定下來,反而陷入了連續不斷的動盪之中,不能不影響工業革命的進程。由此看來,法國工業革命盡管起步很早,但是進進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資金不足,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半個多世紀下來,仍然水平不高。這正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的最大轉機,是在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力的手段穩定了形勢,又以種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諸如鼓勵建立大公司,降低工業稅,疏浚運河,大力興建鐵路,簽訂有利的對外商約,實行商標法以促進商業,方便資金流通與周轉,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等。政局平穩,政策適當,使工業革命急劇發展起來。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煤產量增長2倍,生鐵將近2倍,鋼將近3倍,鋼軌近5倍。全國蒸汽機的總動力,由6.7萬馬力增至33.6萬馬力。工業總產值增長2倍,外貿額增長3倍,都明顯超過了19世紀的平均發展速度。在農業上,化肥、脫粒機、收割機、刈草機的使用也日趨普通起來。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人口首次開始低於城市人口。第二帝國時期被稱作「農業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表明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巳經完成。

應該注意到,在法國,金融業仍然是最發達的行業。同時,在工業中小生產還占優勢。根據1872年的統計,法國全國每個企業僱傭的工人數量平均只有2.9人,就是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巴黎,也不過是4人。可見使用機器生產的大企業為數還是很少的,法國的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大企業雖少,但是能量很大,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德國的情況,很難說得全面。因為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意志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數十個邦國和自由市。同時,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並非所有邦國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然而,在全德意志具有一定影響的較大的邦國中,以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綜合國力也最強,特別是從19世紀初斯泰因——哈登堡的改革開始,普魯士王朝推行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接連出台,使普魯士成為經由自上而下改革而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國家。因此,以普魯士為帶頭人,並不斷擴大在全德意志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

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開始起步。普魯士的資產者逐步引進英國的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就在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相鄰的邦國,於1834年建立起關稅同盟。18個同盟國互相取消商品進口關稅,還統一了稅制。這個以普魯士為首的關稅同盟大大擴展了結盟國的商品市場,從而也就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普魯士的魯爾區,因豐富的優質煤礦得以開采,成為採煤和冶金業的重要基地;薩克森的開姆尼茲城發展成棉紡織業的中心;德意志的第一條鐵路在巴伐利亞建成通車……到50年代,關稅同盟已基本上擴大到全德國,只有漢堡、不來梅等極個別的地方還保留自己的關稅制度。這個全德性質的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經濟領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統一市場,為工業革命的騰飛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告一段落的時期,原來帶有農奴制色彩卻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容克庄園經濟,這時已去掉了封建農奴制殘余,僅保留了某些宗法關系,從實質到表象,基本上成為資本主義農場了。同時,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為提高,產值增長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到工業革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50、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鐵路線長度迅速增加,鐵路運貨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貨幣制度、稅收制度、度量衡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等的統一,更使工業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戰爭後從法國攫取來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割占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鉀鹽和鐵礦石,為化學工業和冶金業提供了巨量的原料。

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於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2. 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氣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造成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分化與對立。

3. 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國家的科技革命客觀上也幫助了當時的中國,中國近現代工業化從引進歐美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始發展,這就是洋務運動,經歷了曾國藩、盛宣懷時代的江南製造業,廣東、福建的經濟特區時代,開始從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向中西部發展。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體現在科學家、企業家與金融家的社會活力。瞄準新科技革命,及時抓住從技術創意到產品市場化的整個經濟鏈條,帶來的是經濟從根基上崛起的機遇。

(3)工業革命時代前景如何擴展閱讀: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

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

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3、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20世紀科技方法論從實證分析向系統綜合轉型,人工智慧、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腦、電訊等信息產業革命(即信息革命、資訊革命),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

綜合哲學,遠在系統科學誕生之前已形成,19世紀未和20世紀初斯賓塞的綜合(synthetic)哲學、羅素的哲學分析與綜合、懷德海的有機哲學等。

4. 三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使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工業迅速興起,改變了社會階級結構、政治關系、國際關系,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把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進步性充分體現在歷史發展的趨勢中;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模式日漸成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同時,列強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給世界的和平、穩定帶來了嚴重威脅;第三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由於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所以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促進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

5.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5)工業革命時代前景如何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6. 工業革命的利弊

1、利: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2)、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3)、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2、弊:

(1)、工業化和城市化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等。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

(2)、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3)、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如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工業革命時代前景如何擴展閱讀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

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7.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對我們個人將有著怎樣的影響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近代人類的生產力是工業能力,而工業能力的進步主要通過工業革命,所以工業革命是理解近代人類進步最重要的一個視角。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即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18世紀60年代末,英國人詹姆斯·瓦特製造出人類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從此人類的生產力真正得到了解放,從農業時代進入到了工業時代,西方真正地確立了對非西方的優勢。
在蒸汽機出現以前,人類打仗或者生產都是靠人力,可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蒸汽機出現以後,人類可以通過蒸汽機把地下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燃燒之後變成蒸汽動力,這個效率是人力比不了的。由此,西方國家可以造出大機器,從而獲得了超越非西方的力量。
西方崛起的真正關鍵就是工業革命。在蒸汽機之後,19世紀60年代,美國又實現了電力的廣泛使用,並且開始使用第二種化石能源——石油,這就進一步拉大了與非西方的差距。1946年,美國生產出人類第一台二進制計算機,自此人類進入計算機革命時代。
顯然,這三次工業革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部都是西方搞出來的,其結果就是讓西方一直保持生產力的領先。反觀中國,人類社會的三次工業革命一次都沒有完整地抓住,所以生產力落後,結果,中國經過多年努力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當然,說中國完全沒有抓住三次工業革命也不完全准確,其實我們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尾巴,即計算機革命的「網路化」階段,這是今天中國崛起的技術基礎。
如今,中國現代化初步成功。可以說,中國工業化的成功對人類工業化進程的貢獻要大於歐美。因為在中國工業化成功以前,世界上只有10億多一點的人口成功掌握了工業化,不到世界人口總數的1/7。然而,中國的人口有13億多,也就是說中國工業化的成功意味著世界1/5的人口實現了工業化。而且,中國取得工業化的成功僅僅用了70年時間,較西方國家的幾百年少得多,並且沒有對外侵略和殖民。從這些角度來說,中國工業化的成功對人類工業化進程所作的貢獻要大於歐美。
現代製造業是立國之本,中國崛起是因為掌握了現代製造業
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開始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邁進,工業文明開始取代農業文明。今天,我們處在工業文明時代,決定國家命運的是工業化水平,其核心是製造業水平。歐洲因為率先掌握了現代製造業,所以在經濟效率、軍事效率上碾壓其他地區。日本崛起,也是因為掌握了現代製造業。今天,中國崛起也是因為掌握了現代製造業。現代製造業是現代國家的立國之本,誰有現代製造業,誰就能屹立於現代民族之林。
人類現代製造業90%集中在北溫帶的三個地區——東亞、西歐、北美,這裡麵包括不到20個國家,是全人類200個左右國家和地區的1/10。這說明,不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文明都能進行工業化的。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是1/10國家當中之一,而且是塊頭最大的一個。英國工業化僅1000萬人,美國工業化1億人,中國的工業化卻有14億人。所以,當今世界最偉大、最重要的事實就是中國工業化。
如今,中國的工業化達到了中後階段。2019年,中國有三個工業指標在世界上沒有爭議了:第一,中國的工業規模特別大,製造業總產值2010年超過美國,2016年超過美國和日本之和,2018年超過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之和。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速是6.1%,是15年以來最慢的增速。但是,美國、日本、德國的平均增速是0.4%。按照現在這個速度,到了203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世界的比例一定會超過50%。所以,2030年之後,從製造業角度講,這個世界上只能有兩個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第二,中國的工業體系特別完整。第三,學習能力超強。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中國來說是最大的歷史機遇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中國來說是最大的歷史機遇,從邏輯上講,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中國抓住了機遇,就意味著此後人類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產業就會在中國。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
經濟方面,從2014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五年下滑,原因非常復雜。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開始趨穩。據推算,到2019年底,經濟增速下滑會停住,之後會有20年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我們國家不可能回到以前每年兩位數的增長,也不至於跌到如美國、歐洲、日本每年1%至2%的增長,原因如下:
第一,未來20年,中國還可以從發達國家吸收很多先進經驗,這叫後發優勢;第二,雖然我國人口開始老齡化,但現在的人口年齡中位數還比較低,所以人口紅利還有一個十年;第三,我們以前不太注意工程師紅利,但未來它的價值會顯現出來。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2018年我國在校大學生總數已經接近3000萬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是美國的兩倍多,這是很偉大的。我們的高校學生中有一半是學理工醫農科的,這是中國未來的一大利好。
後發優勢、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三者結合,結論就是——未來20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是沒問題的。另外,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在科技和軍事方面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未來10年,無論是科技還是軍事,中國都會進入黃金發展時期。所以,基於政治穩定的前提,經濟基礎、科技、軍事等因素,未來中國在不確定的世界當中是確定的,而且處於上升態勢。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跟美國至少可以同步,甚至可能會比美國先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的優勢是其創新能力無與倫比,其缺點是產業空心化,很多高科技無法進入市場。而從市場的角度看,無論你的技術多麼好,如果不能變成市場接受的產品,那就是一張廢紙。中國的優勢是將技術變成市場接受的產品方面,其能力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而且隨著投入的增加,教育和科研的進步,中國的創新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這樣的態勢意味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力布局將完全不同於過去幾百年。過去幾百年工業革命都在西方,因此,西方的生產力絕對領先,甚至有些時候一騎絕塵。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東方的生產力有可能會領先於西方,至少會達到東西方平衡,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重要變化

8.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工業經濟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盛到衰

第二次工業革命:
1。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促使壟斷組織的出現。
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4。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時代前景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四驅e級有哪些 瀏覽:977
平邑到濟南的汽車多久 瀏覽:281
工業用開關插座如何接線 瀏覽:161
汽車輪胎跑多久爆胎 瀏覽:999
自動檔汽車電子擋桿prnd如何切換 瀏覽:307
輕重工業有哪些 瀏覽:359
寶馬有哪些便宜的二手跑車 瀏覽:117
汽車側面怎麼遮擋陽光 瀏覽:276
奧迪a6從後面怎麼區分排量 瀏覽:126
汽車氟利昂在哪裡看 瀏覽:154
邵陽到株洲的汽車多久 瀏覽:514
汽車中的a是什麼意思 瀏覽:48
汽車測電流怎麼 瀏覽:735
怎麼做一個奧迪雙鑽馬達 瀏覽:87
春運河源汽車提前多少天售票 瀏覽:423
工業上是怎麼加壓的 瀏覽:511
汽車多久洗次車 瀏覽:914
我的世界工業2什麼發電最快最穩 瀏覽:560
石家莊寶馬會怎麼樣 瀏覽:994
奧迪a5尾燈多少錢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