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航工業和中航科技有什麼區別
1、兩個不同的集團公司。
2、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中國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於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
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昆侖等發動機品牌,為中國軍隊系統提供航空武器裝備,中國躋身於能夠研製多種先進航空裝備少數國家行列。
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簡稱」中航科技「)成立於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於1956年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擁有「神舟」、「長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強、核心競爭力強的特大型國有企業。
4、可見,中航工業的主要研究、開發對象為航空和導彈。中航科技的主要研究、開發對象是火箭和太空。
② 航空工業包括
航空工業這個詞的范圍非常廣,大致上可以分為航空設計,就是各種研究所,設計院,試驗場等等,航空製造,就是各種工廠企業,航空公司,銷售飛行運行,保障,這裡面又可分很多小項目,總之航空工業時候是一個概括性詞彙。
③ 航空工業的地位
世界主要國家都將航空工業定義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既是一個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基礎,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內外的發展經驗綜合體現了航空工業的國家戰略地位。
首先,航空工業是建設獨立自主鞏固國防的重要基礎。
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航空武器裝備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世界軍事大國把航空武器的發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爭奪新世紀軍事斗爭的「制高點」。在美國的國防預算(裝備采購)中,1/3以上的投資是用於飛機項目的。
第二,航空工業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航空工業是尖端技術發展的引擎。現代航空產品是尖端技術的集成,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必然帶動尖端技術的發展。歷史已經表明,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有力地促進了冶金、化工、材料、電子和機械加工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從而在技術層面上提升了國民經濟。
航空技術用途廣泛。航空高技術可以轉移應用於廣闊的非航空領域,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曾作過一次500餘項技術擴散案例分析,發現60%的技術源於航空工業。
航空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日益增大。交通運輸是世界經濟和旅遊業發展的基礎。隨著世界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航空運輸在整個運輸結構中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航空工業是國家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2000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出口額達546.79億美元,外貿順差267.34億美元。2000年法國航空航天工業營業額1627億法郎(248億歐元),其中出口佔75%,外貿順差達640億法郎(97.5億歐元)。
航空工業帶來可觀的高技術水平就業機會。2001年歐盟航空航天工業直接從業人員有43.6萬人,而由航空航天工業帶來的歐洲就業人數達到120萬人。 航空工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因此世界各個大國無一不高度重視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各國紛紛在財政預算、政府政策方面向航空工業傾斜,大力支持航空工業的發展。
美國美國政府歷來重視和扶持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2002年,國家成立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委員會」,該委員會向美國總統和國會提交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委員會最終報告》。該報告要求「現在就要採取行動,促使政府、行業、勞工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人採取行動,確保航空航天工業繼續保持傑出地位」,強調「強大的航空航天工業是美國必須具備的」。
該報告指出:「航空航天工業是美國經濟領域內一支強大的力量,是在全球市場最有競爭力的部門之一。航空航天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以上並提供1500萬個以上高質量的就業崗位。航空航天產品提供比其他任何生產部門都高的貿易盈餘。」「航空航天技術是構成美國軍事能力的戰略戰術的骨幹技術,它可提供全球機動、空間通信和情報、抵禦空降威脅、制海和制空權、遠距離精確打擊以及為地面部隊提供保護和戰術機動。」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歐盟歐盟認為,航空航天工業在確保歐洲的安全和繁榮方面有著關鍵的戰略作用,是提升歐洲民用和國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也是歐洲獨立和安全的重要保證。2002年3月,歐洲各國的高層政府官員提出了將歐盟15個成員國的總研究投資從以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9%增加到3%的計劃。提出這項計劃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滿足未來航空運輸安全的發展需求和解決環境問題。2003年,歐洲航空研究咨詢委員會(ACARE)向歐盟遞交了一份「歐盟航空工業研究發展戰略」報告,再次強調歐洲需要進一步加大航空科研投入力度。
俄羅斯2001年10月,俄羅斯政府作出關於「俄羅斯2002年-2010年以及到2015年民用航空技術裝備發展」聯邦專項綱要的決議。綱要提出取消購買外國航空技術產品來更新俄羅斯民航機隊,從而防止約500億美元的可自由兌換外匯流到國外;保住俄羅斯國家安全保障所必須的航空工業的戰略潛力。綱要規定了航空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發展目標及優先項目,強調:「俄羅斯航空工業是國內主要科學技術密集型行業之一,航空工業的運轉保證為本身及相關行業創造大量的工作崗位,並且對保障國防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機械製造、設備製造、無線電技術及其他行業的近1500個企業參與航空技術裝備的製造。發展該國的航空工業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巴西70年代,為發展該國航空工業,巴西政府制訂了武器裝備更新計劃,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獲得大量飛機訂單。80年代以後,巴西航空工業加強了國際合作,並成為世界生產支線客機、通用航空飛機和初級教練機的主要供應國之一,產品已銷往美、英、法等航空工業發達國家,航空工業已成為巴西較為突出和成功的高技術產業。進入90年代以來,私有化後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致力於研製新型支線飛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四大民用飛機製造者。 首先,中國政府從戰略高度確立了航空工業在國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確立了快速推動航空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第二,政府進一步推動航空工業投資體制和發展體制變革,改變效率低下的政府主導投資方式,引入非公資本進入航空工業,並適當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參與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第三,將大飛機發展戰略列入未來15年的發展專項中。在2013年2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基本批准大型飛機的研製項目立項,並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進行運作,由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副部長牽頭協調運行當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估計政府隨後將通過立法的方式確立大飛機戰略的各項事宜
④ 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最高水準嗎
是的。
航空工業是材料、技術和工藝集成度最高,要求也最高的工業項目,航空發動機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
自上世紀初美國的萊特兄弟實現人類第一次動力飛行以來,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世界大國地位的標志逐漸從制海權躍升為制空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飛行器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飛行器幾乎成了所有戰爭武器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力量。「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2000多年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孫子的一句名言成了描述20世紀現代戰爭特點的准確預言。
二戰之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航空工業成為任何一個希冀在國際舞台上有所作為的國家在打造自己綜合國力時不得不進行角逐的制高點。而在這場角逐中,以前蘇聯為代表的一方和以美國為代表的一方各自走出了一條大相徑庭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反思。前蘇聯走的是一條相對封閉的單純軍事工業的道路,從而走向衰落;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絲毫不放鬆對航空軍事武器研發的同時,積極地讓航空飛行器大規模進入民用市場,並與整個經濟體系相輔相成,從而構建起一個軍民結合、良性互動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在市場運作中日趨成熟,甚至一度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個越做越強,一個越做越弱。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啟示。☆
一、注重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
理論上講,發展軍用航空武器應該以打得贏作為壓倒一切的硬道理,為了贏得戰爭,可以不惜血本。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戰爭勝負的條件卻越來越復雜,能否打得贏,首先取決於能否打得起。美國所創造的模式詮釋了這樣一種規則:民用航空發展中遵循技術領先的原則與兼顧經濟適用性原則不可或缺。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航空領域一枝獨秀的是「高低搭配」模式,美國再次率先推出新一代(第四代)戰斗機F-22,並且已開始小批裝備部隊。與此同時,與F-22相搭配的多用途四代戰機F-35也進入研發的攻關階段。先發展一種技術領先、性能全面、成本較高的主戰飛機(F-22造價約每架2億美元)後,再選擇其中經濟性好的通用技術發展一型低成本主戰飛機。兩型飛機搭配裝備部隊使用,這是美國人從第三代戰機開始創新的一種模式,實現了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保證了美國在未來戰爭中既能打得起,又能打得贏。這就是著名的「高低搭配」發展模式。
美國在這個模式的運用上,可謂屢試不爽。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世界戰機發展歷史。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問世以來,戰機已發展了四代。第一代以前蘇聯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為代表。這兩種戰機在朝鮮戰場上過了招,結果是米格-15明顯占上風。而且從兩種飛機推出的時間來看,前蘇聯也略為領先於美國。第一代噴氣戰斗機的競爭讓當時的美國感到巨大壓力,因此奮起直追,很快推出了F-105「雷公」、F-4「鬼怪」式等著名二代戰機。與此同時,歐洲還推出了「幻影」、「超軍旗」等具有代表性的二代戰機。但是在第二代戰機的競爭中,前蘇聯也未示弱,推出了由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蘇-19、蘇-25等組成的第二代戰機大家族。按照不同作戰用途來看,蘇制二代戰機品種齊全,蔚為壯觀。而美國在主戰飛機方面則顯得花色品種較為單一。但是美國不甘示弱,率先讓戰斗機配備空空導彈,扳回一局。盡管F-4在越戰中吃過不帶航炮的虧,但空空導彈的應用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導致前蘇聯也不得不急起直追。可以這樣說,二代戰機的角逐中,美蘇打了個平手。但是,美國在轟炸機(比如B-52)、偵察機(U-2)、運輸機(C-130)、直升機等方面都明顯勝出前蘇聯,顯示出西方在發展航空武器方面已開始建立了系統的指導思想。就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是大大領先於前蘇聯的。
指導思想的領先,決定了美國終於在第三代戰機的角逐中與前蘇聯決出了高低。經過越戰的洗禮,美國在對戰爭的指導思想上開始出現了當代軍事變革的萌芽,認識到了只有打得起,才能打得贏,經濟適用性和技術先進性是同等重要的指標。因此,美國在設計理念、發展速度、技術水平、裝備模式上進行了系統的優化統籌,從而全面超越前蘇聯,占據了航空霸主的地位。美國第三代戰機的推出,同時也創新了主戰飛機發展的新觀念,開創了一個技術領先和經濟適用相統一的發展模式,即「高低搭配」發展模式。美國空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5,與低端的F-16搭配;在海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4,與低端的F-18相搭配。具體做法是先集中力量拿下體現當時最高技術水平的高端戰機,做到先聲奪人,佔領技術制高點。然後再根據未來戰爭的特點設計出一型經濟適用的低成本戰機。所謂低端,並不是技術水平低,而是針對於低成本的經濟性而言的,在設計上盡量減少了使用概率較低的功能設置,爭取最佳的使用費效比,突出其實用性。
海灣戰爭中,第三代戰機的這種搭配模式充分顯示出其優勢。空軍的F-15戰機和海軍的F-14戰機負責奪取制空權,剩下大打出手的事全部交給F-16和F-18戰機。實際上,F-15和F-14隻不過是一個顯示美國領先掌握現代航空工業制高點的標志而已。這兩型戰機從問世到現在,沒有參加過一次真正意義的空戰。美國維系這種象徵是煞費苦心的。美國在對外軍援中,F-16戰機可以賣,但在四代機問世之前,F-15戰機則輕易不賣。到了今天,海軍主戰飛機中,F-14戰機已全部退出現役,留下來的是經過幾輪改型發展而成的F-18戰機。而F-18在技術水平上已比最早的F-14戰機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技術成熟,成本已大大降低,經濟性非常好。可見「高低搭配」的發展策略中,高端戰機一方面僅僅是象徵而已,另一方面也為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推廣應用做了很好的鋪墊!
這樣一種模式也為後來緊趕慢趕追上來的前蘇聯第三代戰斗機所仿效。前蘇聯推出的蘇-27戰機(高)和米格-29戰機(低)搭配,但由於與美國理念上的差距,效果遠沒有美國的好。以至後來這兩種飛機在發展中主次不分,反而是蘇-27戰機衍生發展走到米格-29前面,形成一個大系列,而且還大量外售、到處賣。在第三代戰機發展中,前蘇聯失手的不僅在主戰飛機,在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空中預警等特種飛機的發展上都處於下風。前蘇聯解體後,這種情況雪上加霜,終於使今天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較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是一落千丈,敗局難以挽回。
第四代戰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空技術發展先進水平的標志,具有短距(垂直)起落、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智能化航電系統等優化特徵。第三代戰機在飛行表演中,沿與飛行方向平行的軸線側滾的高難度動作已經令人大開眼界。而新的四代戰機,則還可以沿著與飛行方向垂直軸線作類似於體操表演中360度前空翻的空中動作,甚至可以瞬時做到尾朝前頭朝後的飛行,技術水平之先進是過去人們難以想像的。美國在發展第四代戰機中,繼續沿用「高低搭配」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並在技術集成性、通用性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使空、海軍可以共用一個飛機平台來發展,從而使經濟性更加突出。
從以上四代主戰飛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即便是發展國防科技工業,西方國家也始終貫徹以市場意識和經濟性作為指導思想不動搖。實際上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現代意識。而在這方面,前蘇聯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思路上的差距,決定了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然處於落後局面。而今天,對於整個體制機制都脫胎於前蘇聯模式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這種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要趕上和超越西方發達國家航空工業的水平,首先必須有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超越。☆
二、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統一
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相結合,實現軍民良性互動,是促進現代世界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西方發達國家的航空企業極少有隻生產軍品的純粹軍工企業,所以他們的寓軍於民,通常是在生產民用航空產品基礎上生產軍用航空產品。而像生產發動機、航電等重要航空元器件或系統的重要企業,其寓軍於民的含義就更是廣義的,不但生產同類民用航空產品,而且這些企業往往是產融結合、多元化發展的大企業集團。比如生產F-15、F-16戰機的發動機(F110)和F-14、F-18的發動機(F404)的美國GE公司,不但生產了波音、空客系列民機用的發動機,而且從電燈泡、火車頭、醫療CT到塑料、金融、租賃、保險、房地產,甚至NBC廣播電視等行業都涉足,是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企業。而生產F-22戰機發動機(F119)的聯合技術公司,同時也是生產著名的開利空調、奧悌斯電梯的生產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讓重要的軍工企業都寓軍以民,甚至實行多元化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實現以軍轉民的戰略。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以軍轉民戰略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軍轉民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我國軍轉民是純粹的軍工企業全面轉向民用產品生產或部分轉向民用產品生產,實現軍民結合,因此我們軍轉民僅僅是在生產能力上的調整,甚至針對當時軍工生產能力剩餘,提出了「大轉、快轉、全面轉」的口號,要求一部分企業徹底實行從軍工轉向民用。而西方的軍轉民則是利用政府軍備采購方面的公共投入,發展軍民兩用的領先技術,首先在軍用航空器上使用,成熟後立即轉向民用領域,從而大大降低了民用航空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風險,實際形成了政府對航空科技工業的保護,大大提高了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政府直接對競爭性行業進行補貼和保護是不合理的。尤其在WTO的制度框架下更是不允許的。然而軍用產品則是一個特別的例外,「軍工」成了有條件的國家用於保護本國高技術行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籬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政府通過大量的航空軍用產品開發投入和軍需采購的轉移支付,實現了政府對本國航空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和保護。表面上資金投入在軍事產品上,這樣政府的行為不受WTO規則的限制,然而所形成的技術卻可以順其自然地轉向民用產品領域,從而提升了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的競爭力,使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的競爭中得到好處,佔了便宜。
這樣的範例在西方航空科技工業發展過程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過於民用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上個世紀中葉,噴氣式飛機問世後首先是應用於軍事領域。而當時的民用飛機都還是速度緩慢的螺旋槳飛機。後來西方英、美等國率先把噴氣技術用於民用航空領域。特別是美國波音公司把軍用噴氣技術應用於民用航空領域,開發出民用噴氣式客機,從而一舉奠定了此後超越原來在民用飛機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麥道公司的基礎,直至上個世紀末乾脆把麥道兼並。二戰期間,波音公司生產了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投下原子彈的B-29大型轟炸機。二戰之後,波音、羅克韋爾國際和羅斯羅普公司生產了美國戰略轟炸機三傑——B-52、B-1和B-2。美國波音公司藉助政府對軍品投入的支持,在以軍轉民方面好戲連台,表現十分出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波音公司在競爭大型軍用運輸機時失利,敗給了洛克希德公司的C-5A「銀河」之後,直接把投標方案改成後來馳名於世的大型洲際客機波音747,使波音公司獲利巨大,並且以此奠定了自己在美國國內民機的霸主地位,並一度橫掃歐洲競爭對手。
以軍轉民的另一個生動例子是歐洲空客公司(Air Bus)的崛起。當美國民用航空工業大有獨佔全球市場之勢的時候,歐洲航空工業坐不住了,下決心聯合起來和美國抗衡。然而,要在競爭中戰勝已成氣候的美國民航工業並非易事,沒有技術上的明顯優勢是不可能的。歐洲空客起步時,舉步維艱。後來空客公司在開發A320型飛機時,大膽創新,選擇了一項在軍用飛機上已經使用過的電傳操控技術。實際上,這項技術是美國人率先使用在F-16戰機上獲得成功的。但在把這項技術及時轉到民用飛機的問題上,美國人打了個盹,讓歐洲空客公司佔了個先手。空客公司由於使用了新的電傳操控技術,設計出新的客機,大大地改善了飛機操縱控制性能,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機械操控的一些致命缺點。駕駛員駕駛傳統的機械液壓操控的飛機,每一型飛機必須做一次適航取證,而且各型飛機的訓練模擬器都是不同的,民航公司擁有幾型飛機就要有幾型訓練模擬器,使其運行成本居高不下。而採用新型的電傳操控技術的飛機,不管有多少型號,都可以共享一套訓練模擬器,而且駕駛員也無需進行復雜的重復取證。僅僅這一項技術就使空客飛機別開生面,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度過了艱難的時刻,從而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歐洲民機工業。競爭促進了發展,以後波音公司在所開發的型號中也不得不採用電傳操控技術,世界航空工業技術水平得以整體提高。
其實西方航空工業軍民良性互動,還體現在其產業整體發展上面。如前所述,當西方在第三代主戰飛機的新一輪競爭中使前蘇聯敗北之時,恰好也正是西方航空產業蓬勃發展之日。他們在民用航空產品中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又反過來支持這些軍工企業不斷對技術進行超前研究,而新技術的不斷啟動和突破,也使得政府支持這些企業的信心不斷提升,促使政府對航空工業作出更多的扶持。相比之下,當俄羅斯在第三代戰機勉強跟上美國時,民航飛機的發展勢頭則已是日薄西山。以致於今天,俄羅斯開始大量使用西方的民航飛機。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是由於與西方截然相反的發展思路決定的。西方的航空科技工業無論是提供軍品的企業自身,還是從事軍品采購、公共開支的政府和軍隊,都樹立了牢固的市場意識,把經濟性作為重要指標來考量和把握,並把航空科技工業深入到整個經濟體系(特別是金融體系)的每一根神經,從而走出了一條軍民技術互動、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
三、提升綜合國力和創造虛擬價值相統一
前蘇聯的解體,一代超級大國香消玉殞,後人對前蘇聯興衰成敗的緣由指點評論頗多,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但其中有一點是和航空工業發展有關的。
有不少觀點認為,前蘇聯窮兵黷武,花巨資發展軍事工業,結果犧牲了關系民生的民用工業發展,使前蘇聯經濟出現危機,認為這是導致前蘇聯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一種觀點,俄國人自己也是認同的,因此蘇聯解體後,他們又是賣航母,又是賣飛機,理由是他們沒有錢,養不起。可令人費解的是,同樣是窮兵黷武,美國怎麼就沒折騰垮台,而且越活越滋潤,這其中的奧秘在什麼地方呢?對於此,那些批評前蘇聯過度發展軍工的人們往往疏忽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前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前蘇聯只發展實體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立足於創造物質產品。而美國則不同,它成熟的市場體制,包括了一個世界上最為龐大和發達的證券市場,美國在不斷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還大力發展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不但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還創造大量的非物質財富,甚至把本國貨幣發展成世界硬通貨,以致於只要印出鈔票就意味著創造出財富。
幾乎所有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儲備美金。我們不禁要問,人們憑什麼對美國如此有信心?答案是:美國的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沒有人相信美國會垮台,沒有人懷疑美國的強大,所以盡可能放心地存儲美元作為硬通貨而高枕無憂。可見,美國不惜斥重金發展軍事科技工業,是有其經濟價值的,因為美國一直是把以軍事力量為重要基礎的綜合國力,轉化為以證券業等為代表的虛擬價值進行尋租獲利的,由它支撐著讓美國成為金元帝國,讓全世界都信任美元。
於是理所當然地,西方的航空工業企業幾乎都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由於軍工概念的特殊性,往往可以讓具有軍工概念的股盤居高不下,一旦發展的需要,就可以最低的成本籌融所需的資金。因此,美國表面上是投巨資發展航空工業用於軍事目的,但卻有另一個順手牽羊、以小博大的目的,即通過發展航空科技工業來增強綜合國力,從而作為「抵押」換取信心,在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市場上尋租獲利,獲得更大利益。可以這么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投資都沒白投,他們從虛擬經濟市場上換回來的價值遠超過他們的實際投入,所以美國始終也沒有前蘇聯在航空工業投入上那種捉襟見肘的尷尬。這個奧秘,到今天也不是世人都能看明白和理解的,但美國卻深諳此道。
難怪乎,美國和前蘇聯在發展新式航空武器時,在對外保密宣傳方面往往採用完全不同的態度和做法。前蘇聯號稱「鐵幕後面的國家」,對於所發展的航空武器產品往往是嚴格保密的。而美國恰恰相反,經常是一種新一代武器在預研和概念設計階段,就開始大肆炒作,甚至像炒作好萊塢大片一樣下功夫。原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用一隻眼睛盯著研究發展新一代航空武器時,同時就把另一隻眼睛盯著打造其股市上的虛擬價值。應該看到,這樣一種以綜合國力進行價值尋租獲利的運作,只存在於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前蘇聯所不具備的,所以前蘇聯窮兵黷武,越搞越窮,而美國同樣窮兵黷武,則越搞越富,形成巨大反差。
可以想像,美國投入資金不斷研發新型航空武器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打造綜合國力創造新概念的過程,新航空武器還沒有完成研製開發任務之前,所投入的資金也許早已從證券市場上撈回來了。所以,美國十二個航母戰斗群在世界各大洋耀武揚威地游弋時,全世界人民都透過證券市場為美國買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然而這一切,在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蘇聯則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前蘇聯並未敗在技術層面,而是在指導思想上首先敗北,正所謂思想有多遠,步子就能走多遠,兩個超級大國在航空工業上的競爭,最終表現在整個經濟運行體系、產業發展思路、運作模式、綜合國力的角逐上。☆
四、結束語
以上從世界現代航空工業發展中得到的三個啟示,恰恰是今天我國航空工業在發展進程中都沒有做到的。如果說,我們的航空技術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可以用算術級數來衡量,那麼,我們在運作管理方面和西方的差距恐怕就要用幾何級數來衡量了,甚至有些西方國家已經駕輕就熟的發展運作模式,我們想都沒想過,更不用說在實際發展中融入這些概念。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正視,並且應該下決心迎頭趕上。
在整個航空科技工業發展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國航空科技工業與現代社會廣義虛擬經濟體系的深刻關聯,始終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堅持經濟思維(即使發展國家采購、政府買單的航空武器產品也不能例外)。我們必須拓展兩個市場,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從過去航空工業只有軍品一個市場,轉變為軍民結合的完整市場,從而創造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良性互動的有利條件。
同時我們還須認識到,要達成此目的,如果僅僅停留在企業管理變革的層面上,中國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破繭而出,必須下大決心突破軍工過度神秘的慣性思維,敢於讓軍工企業真接上市,大踏步地走向資本市場,深化軍工企業體制機制改革,走產融結合的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趕上和超過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先進水平。
⑤ 中國航空工業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中國航空工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起來的。1949年11月人民空軍的建立和1950年10月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加速了創建航空工業的進程,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決定成立以聶榮臻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的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重工業部設立了航空工業管理局。新中國航空工業開始建立時,只有16個小型航空工廠和兩個兵工廠、300多台設備和9000多名職工,由於全體職工的努力,克服了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上的種種困難,迅速開展了飛機、發動機修理工作。到1952年底,共修理飛機473架、發動機2627台,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從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航空工業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蘇聯曾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建立提供技術援助。1954年7月,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製成功。緊接著,1956年又試製成功國產第一架噴氣殲擊機殲5。1957-1958年,製成多用途運輸機-運5和自行設計的初級教練機-初教6。1959年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殲6又試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到製造以及走向自行設計,由生產活塞式發動機的飛機到掌握噴氣式飛機製造技術,僅用了七八年的時間。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之一。
⑥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那些上市公司,主運業務是什麼
哈飛股份、中航電子、成發科技、中航動控、中航黑豹等。
1、哈飛股份
哈飛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本公司」)是經國家經貿委國經貿企改[1999]720號文批准,由原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現已更名為「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經營范圍:航空產品及零配件的開發、設計、研製、生產、銷售,航空科學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機電產品的開發、設計研製、生產和銷售(國家規定需審批的項目除外)。經營進出口業務(按外經貿部批准文件執行)。
2、成發科技
依託航空製造技術,成發科技的精密製造產品服務和業務也逐步擴展到了石油鑽探設備、中央空調、紡織機械等領域。
從事研究、製造、加工、維修、銷售航空發動機及零部件、燃氣輪機及零部件、機械設備、非標准設備、環保設備、金屬結構件、燃燒器、燃油燃氣器具、鍋爐(國家有專項規定的除外)、紡織、醫療、化工機械。
金屬、非金屬表面處理;經營本企業自產及相關技術的出口業務;經營本企業生產、科研所需的原輔材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零配件及相關技術的進口業務,經營本企業的進料加工和「三來一補」業務。
3、中航電子
中航航空電子有限公司簡稱為中航工業電子,是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於2007年在京成立的一家國有企業。
經營范圍:飛機機載電子產品及工業和通用電子產品的研製、生產與銷售;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銷售與服務;自動化產品及控制設備、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及模擬設備的研製、生產與銷售;計算機軟體產品的開發與銷售。
4、中航動控
中航動控(000738),公司是由中國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作為獨家發起人,以其摩托車齒輪廠、發動機製造廠、黑色鑄造車間、壓鑄車間、銷售公司、運輸公司、摩托車設計所和有關職能部門的全部資產及負債,以及其在株洲南方摩托車製造有限公司中75%的權益重組,採取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現已形成6個系列產品、30多個型號的摩托車及其發動機產品。
ST宇航2009年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重大資產重組,重組包括資產置換與非公開發行兩個部分。大股東中航工業以其持有的與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業務相關的資產,與ST宇航持有的等值擬置出資產進行置換,公司主營業務已變更為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產品的製造。
5、中航黑豹
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代碼:600760)地處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膠東半島,是原國家機械局定點生產低速貨車的骨幹企業。主營「黑豹」牌低速貨車,具備年產10萬輛整車的綜合生產能力。
⑦ 航空工業的基本特徵
航空工業的基本特徵是:(1) 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極為典型; (2) 產品和工藝高度精密、綜合性強; (3) 軍用與民用結合密切。
航空工業不但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經濟、安全、舒適的運輸手段,還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資源調查、播種施肥、森林防火、環境保護等方面。航空工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成功製造出世界公認的第一架飛機,第一次實現了人類持續的、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從1909年起,一些國家注意到飛機的軍事用途,陸續成立了航空科學研究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工業有較快的發展。二次大戰後,噴氣技術推動航空工業的大發展,軍用飛機的飛行速度從亞音速發展到40年代後期的超音速,50年代後期的兩倍音速,70年代的三倍音速,並出現了超音速的大型客機。
新中國建立後,航空工業作為國防工業的重點之一得到優先發展。1956年7月,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試製成功;超音速殲擊機(殲6)於1959年9月試飛,1963年定型生產;1964年開始試制殲7飛機,1967年6月投產,隨後不斷改進創新,派生出了多種機型;1980年3月殲-8飛機定型生產,這是中國航空工業部門自行設計、獨立研製生產的高空高速殲擊機;同時,還研製生產了強擊機、轟炸機、教練機和直升機等。80年代,殲-8Ⅱ、殲7Ⅲ、殲教7等一系列作戰、訓練飛機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軍用航空工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運-7、運-8、運-12和直-9等民用機相繼投入使用並有少量出口。中國的航空工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科研生產教育體系。科研試驗條件逐步建立並日臻完善,自行製造的新型飛機日益增多。已經生產了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直升機、運輸機、偵察機、教練機、多用途飛機、無人駕駛飛機和超輕型飛機,以及多種戰術導彈,裝備了我軍並支援了友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