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農業國家如何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

農業國家如何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3-05-13 20:43:46

⑴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具體經過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它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70年代,終於可以投入實際運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
另一方面,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後,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制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愛迪生與特斯拉的電流大戰
感謝交流電,正是由於交流電技術,今天的世界才得以運行。然而,交流電的成功卻是建立在一場發生在19世紀末最偉大的兩位發明家之間的激烈爭辯之上的。他們就是愛迪生和特斯拉。在利益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使用各種手段,甚至包括魔術表演和殘忍的展示.
「我認識兩位偉人,你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就是站在你面前的年輕人……」1884年深秋的一個清晨,就是帶著這樣一封推薦信,尼古拉·特斯拉跨入了位於紐約著名的第五大道上一座漂亮大廈的門檻。特斯拉是一名優秀的塞爾維亞工程師,當時28歲的他剛剛准備和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家一起工作,而這位發明家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開始了他的電燈照明時代。托馬斯·愛迪生在他公司總部的辦公室熱情接待了這位躊躇滿志的年輕人。看過了特斯拉的簡歷以後,愛迪生馬上委派給他一份工作。為特斯拉寫推薦信的人是源睜查爾斯·巴特切羅,歐洲大陸愛迪生公司的負責人,這家公司是愛迪生電燈公司在巴黎的分公司,特斯拉在來美國以前曾在那裡工作。
特斯塵羨拉欣然接受了愛迪生交給他的工作,並且耐不住性子大膽地向愛迪生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他認為有可能利用交流電流來產生電能。然而愛迪生的態度是冷淡的,他表示對這種理論毫無興趣,而且在愛迪生看來,由他製造的直流電照明系統已經足夠使用了。此後,愛迪生只是在直流電系統基礎上進行改進。然而,他的新合作者特斯拉所期待的卻絕不止於此。
19世紀下半葉,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實踐中是不可能使用交流電的。因為直流電始終朝著相同的方向流動,而交流電則反復使電流的大小和方向發生變化。最早的電動機使用的都是直流電,那些試圖派裂拍讓交流電動機運轉起來的人發現,這種電動機產生的磁場並不能使電動機正常運行。事實上,當電流改變方向的時候,磁場隨後也改變了強度和方向,因此,電動機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停止轉動。
事情發生轉機是在1882年,特斯拉在經過嚴謹的數學分析之後,擬訂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案,他利用兩個異相交流電換相器,以保證有充分而強大的電流使發動機運轉。根據這位塞爾維亞科學家設計的方案,在電動機固定部分中的線圈裡,對流動電流的一個適當聯結(定子)能夠產生一個強度不變的磁場,這個磁場在轉動的同時,會使電動機的活動部件也跟著它一起轉動(轉子)。實際上,磁場會在轉子的線圈裡產生一個流動的感應電流,而感應電流能夠引發一個加快線圈自身轉動的力,而且這都不需要任何電線去連接運動中的各個部分。1883年,特斯拉已經製造出了第一個小型交流電電動機,但是他很需要有財政上的支持來進一步試驗和推進自己的發明。
無法超越1公里的范圍
和特斯拉第一次見面時,愛迪生正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研發直流電設備。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這種燈在現實生活中的迅速普及使愛迪生本人也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大企業家和世界知名的發明家,但是他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少。首先,一個住宅區里的照明燈如果和發電站的距離超過1公里,就無法得到足夠的電流發出強光,這是因為直流電無法在遠距離的情況下傳輸能量。愛迪生為了使他設計的照明系統能夠正常運行,只好在每隔1公里的地方建造1座發電站,要不然就要增加發電機的功效,或者將若干個發電機連接在一起,以便產生更多的電流。
愛迪生交給特斯拉的工作任務就是完善這些直流電系統的性能。不過特斯拉始終堅信能夠說服愛迪生去接受在許多方面明顯占優勢的交流電。愛迪生很清楚特斯拉在技術方面的能力,他還拿出5萬美元作為基金,讓特斯拉去改進發電站中的發電機。特斯拉研究制訂出了20多個新直流電發電機的計劃,這些發電機具有調節簡單並能產出強大電流的特點。愛迪生對這些新型發電機進行了多次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為這些發電機申請注冊了專利權,用它們代替了那些老式機器。然而當特斯拉向愛迪生索取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報酬時,愛迪生卻拒絕了他。他說:「特斯拉,您並不懂得美國式的幽默。」這件事對於這位塞爾維亞年輕人的打擊很大,他的美夢被再次打破了。
特斯拉感到極度的失望和厭倦,於是他辭職了。 長時間以來,特斯拉給愛迪生帶來了很多利益,然而愛迪生始終對他的交流電持一種質疑和敵視的態度。不過,除了暴露出愛迪生對科學缺乏遠見以外,特斯拉還清楚地看到,愛迪生已經將太多的金錢投入到他的直流電上而不能自拔了。
相信特斯拉的西屋公司
1888年,一位希望能向愛迪生發起挑戰的美國發明家和企業家喬治·威斯汀豪斯將賭注押在了交流電上,他邀請特斯拉到他的公司去工作。
其實,早在1883年的時候,威斯汀豪斯就對交流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時,法國人呂西安·戈拉爾和英國人約翰·吉布斯在倫敦的一個博覽會上向人們展示了一款能夠進行遠距離傳輸的交流電設備。這個設備運用了「二次發電機」:一種他們已經注冊了專利權的特殊變壓器。就是利用戈拉爾—吉布斯的變壓器和由恩斯特·沃納·馮·西門子校準的發電機,1886年3月,西屋公司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大巴靈頓小鎮中首次使用了交流電照明設備。
然而,為了能夠真正和愛迪生進行較量,西屋公司必須要考慮給工業企業提供交流電動機。當時工業用電動機用的都是直流電,這種電動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例如功率不足等等。於是,特斯拉開始為西屋公司設計生產大型的、高功率和高頻率的交流電電動機,彌補了老式發電機功率不足的缺陷。
1888年3月,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費拉利斯向都靈科學院展示了他的交流電「非同步電動機」(這個機器實際是在1885年設計完成的)。它的原理是建立在一個轉動的磁場上,和特斯拉5年前的設計理念很相似,只是技術更加完善,功率更大。與此同時,圍繞著交流電動機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特斯拉要求擁有其發現轉動磁場的優先權,並且針對費拉利斯製造的交流電動機,在同年5月對自己發明的一款與其非常相似的電動機申請了專利。經過一系列冗長的、令人厭煩的訴訟過程,德國和美國法庭最後判定:轉動磁場的原始發現人屬於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費拉利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費拉利斯並沒能把握住這個契機,他沒有像特斯拉那樣將非同步電動機的巨大潛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特斯拉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研究工作。1890年,他發現了共振現象,即在特定的環境下,一個機械繫統振動的振幅,不論是聲學的還是電力的,都會有一個相當高的振幅。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塞爾維亞科學家利用共振原理製造出了一個變壓器,也就是今天的「特斯拉線圈」,它能夠承受極高的電壓,從幾百到幾千伏不等。到19世紀末期,經過數月的實驗之後,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們終於可以將已經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惟一令他們煩惱的就是上市以前那些過於繁瑣而官僚的手續。
無休止地相互中傷
獲悉特斯拉取得的成功以後,愛迪生意識到了自己將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何等強大,他開始了一場針對交流電的中傷詆毀運動。為了向人們展示這種新型系統假定的危險性,愛迪生在眾多記者面前用高壓交流電做了一系列可怕的實驗。他先是將一塊白鐵皮板和一台可達1000伏電壓的交流電發電機相聯,然後再把一隻小貓或是小狗放在鐵板上,小貓或小狗會瞬間死亡。這樣,人們就可以親眼目睹特斯拉和西屋公司的交流電的致命效果了。電椅就是在 這樣一系列「展示」的「啟發」下發明出來的。同時,作為對愛迪生宣傳攻勢的反擊,特斯拉也在舞台上進行了很多真正的「電魔術」表演。除了使人們為之驚嘆,特斯拉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向世人傳播他的交流電理念:當不被用在故意犯罪的目的時,交流電是非常安全的。
當這場「電流大戰」愈演愈烈之時,芝加哥正在籌備一個世界博覽會,主辦者希望尋找到一套可以照亮整個會場的照明設備。於是,威斯汀豪斯開出了一份極具誘惑力的合同,他試圖以超低價格來從愛迪生手中搶到這筆生意。1893年1月,博覽會開幕了,9萬多盞由特斯拉的交流電點燃的電燈照亮了整個會場。這是一次偉大的成功,同時也是大獲全勝之前的一個前奏。
尼亞加拉大瀑布的交流發電站
不久以後,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將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水力發電站,交流電系統由於其經濟實惠和便於製造而被選中了。威斯汀豪斯將設計製造任務交給了蘇格蘭工程師喬治·福布斯。後者製造出的一套設備使用了3個特斯拉的交流發電機,每台的功率為110千瓦。
1895年,發電站建成了,它可以將電流傳輸到距發電站35公里外的布法羅市。這一事件宣告交流電徹底戰勝了直流電,而愛迪生的直流電則瞬間就成了一種過時的技術。愛迪生本人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從那時起,交流電便成為了工業、商業和民用電的惟一選擇。
「電流大戰」是在兩位19世紀和20世紀的天才而多產的發明家之間展開的,兩人也是截然不同的科學家。愛迪生具有驚人的創造性和工業策劃能力,是一位非常聰明的試驗者,但是卻缺乏數學知識和復雜的理論洞察力。相反地,特斯拉和其同時代的人相比是一個前衛式的人物,通過對現象精確地數學解析,他完成了很多偉大的創造性工作。他不像愛迪生那樣,僅僅因為個人願望而去做很多事情,而是在設計任何設備之前都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直到得出絕對有把握的結果,才會付諸實踐。
1915年,愛迪生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特斯拉則在1937 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他們倆都沒能獲得這一獎項。一些人認為,正是因為那場持續了數年的「電流大戰」,愛迪生和特斯拉都暴露出了他們人性中的弱點,這與人們長期賦予他們的「天才」和「科學家」的稱號是極不相稱的。
附錄:
交流電最終能夠普及,是因為相對於競爭對手,它具有多面性和更經濟的特點。
今天,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電,這些電通過電線被傳輸到距離發電站很遙遠的各個地區,有的地方甚至遠在成百上千公里以外。 這樣,能量的一部分在傳送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損失掉, 轉化成熱能。電流越大,距離越遠,浪費也就越大。
為了減少這種能量的損失,就需要把電線做得非常粗,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對原材料的極大浪費,成本也會相應提高。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提高電壓,舉個例子,這就好比一個瀑布,電流就相當於瀑布從高處到達地面的水量,而電壓則是水從出發的高度下降時的勢能。增加電線中的電壓,就可以減少電線內的電流,從而保持被傳輸的功率總量不變:這樣做能夠降低損失,用較細的電線就行了。
變壓器可以將發電站產生的電壓提高到幾萬伏。另一些被安裝在使用地點的變壓器則可以根據使用需要來適當降低電壓,比如說平常我們在家裡所用的220伏電器。
正是因為對變壓器的需要,使我們必須使用交流電。事實上,這些變壓器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交變磁場,這種交變磁場是由交流電產生的,而非被愛迪生死死捍衛的直流電。
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的又一項重大成果。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成為頗受歡迎的小型動力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成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等特點,可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85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第一輛汽車,本茨因此被稱為「汽車之父」。這種起動方便的汽車有三個輪子,每分鍾的轉速約二百五十次,時速約十五千米,帶有一個用水冷卻的單缸發動機,功率為3/4馬力,用電點燃。這部汽車使本茨第一個獲得汽車專利。接著,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又於1897年發明了一種結構更加簡單,燃料更加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這種柴油機雖比使用汽油的內燃機笨重,但卻非常適用於重型運輸工具。它不僅用於船舶發動機,而且用於火車機車和載重汽車。
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作為一種新的運輸工具,發展也很迅速。19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生產的汽車每年只有幾千輛,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的汽車年產量已猛增到50萬輛以上。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美國在內戰前夕的1859年,已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鑽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於照明。隨著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對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們開始大量地開采和提煉石油,石油的產量迅速增長。
莫爾斯電報機發報
新通訊工具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有線電報就已經問世。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製成一台電磁式的電報機。後來,他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架設了一條61千米長的實驗性電報線,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電報傳訊的重大實驗。特別是莫爾斯利用長短脈沖的不同組合,編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電碼,這被稱為莫爾斯電碼。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通訊工具的發展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在187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從蘇格蘭移居美國的貝爾展示了當時被稱為「遠聽器」的電話,引起轟動。電話技術得到改進和推廣,迅速發展起來。1880年,貝爾電報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前身。19世紀8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量出電磁波的波長和速度。義大利人馬可尼利用赫茲的發現,製成無線電報通訊設備。1894年,他使用極為簡陋的裝置,開始了短距離的無線電報實驗;1899年,他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兩年後,橫跨大西洋發報成功。
電話發明是亞歷山大·貝爾

折疊三大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主要成就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3)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4)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炸葯 (塑料、人造纖維)

⑵ 兩次工業革命的新動力是什麼

兩次工業革命的新動力分別是蒸汽機和電力。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的產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蒸汽機的改良,而蒸汽機車的產生也是因為蒸汽機的改良以及後人的應用而產生的。

當時英國鼓勵發明,並且在人口增加需要增加生產速度之時,便開始有人努力的改進當時的生產設備,瓦特便是其中之一,而瓦特改良蒸汽機導致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

因此蒸汽機的改良絕對是促成工業革命的原因之一。而蒸汽機車是一種以蒸汽引擎作為動力來源的鐵路機車,因此若沒有蒸汽機的改良便不可能有這項交通工具的誕生。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以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次不窮,並被應用於各種工業生產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農業國家如何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3、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⑶ 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發展條件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發展條件:1.啟蒙運動後.民智的解放導致科技水平的發展.完成了從手工作坊向工廠的技術積累和人才積累.也令工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出遠勝於農業.令農民變成工人.作坊主變成工廠主的轉變獲得經濟利益的基礎 2.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令市場急速擴大.而只有工業產品才能滿足這些市場. 3.民主議會制度的建立.使權力核心的注意力不再只是個人權威.而更多放在了民生經濟上.促使社會財富擴張和工商業發展得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社會政治環境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發展條件:政治條件: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確立 技術條件: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 勞動力:圈地運動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資金: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金 市場:擁有大量的殖民地,也就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鍵搜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稿岩歷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棗悉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給個好評,謝謝!

⑸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⑹ 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並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2、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工業革命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從而具有更廣泛的規模,發展的進程也更為迅速.
3、第二次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基礎工業、重工業和能源工業,這使得這些國家有能力改造和武裝輕工業部門,使農業機械化,進而使整個國家實現工業化.
4、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日等國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它們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既可吸收第一次的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的新技術,使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展開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5.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⑺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過是怎樣的

(1)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3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3)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4)「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於「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並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⑻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農業上的表現有哪些

第二次工哪汪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特點:
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塵緩晌。
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派鋒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3.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除一些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有些後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則尚未完成或剛剛起步,因此,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這些國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其發展速度比較迅速。

⑼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它對世界歷史有什麼重大影響

前言

我們現在的生活無疑是十分的便利的,那你知道嗎,其實在二百多年之前,甚至連電都沒有,現代生活的便利主要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它對世界又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被稱為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和電氣革命,時間是從1870年到1914年。其中西方國家和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工業在此期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點燈的發明為標志。

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簡介: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
背景
(1)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2)條件: 愛迪生與他發明的電燈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和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它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70年代,終於可以投入實際運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
另一方面,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後,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制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
各方面的影響
(1)經濟:
①生產力,迅猛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生產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③經濟結構,重工業有長足發展,逐步佔主導;
④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
⑤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德實力超過英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⑥能源結構,人、畜、風、水、煤——-電、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②社會主義運動,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③對外政策,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侵略方式的變化(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 蒸汽火車④民主民族運動:促進了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⑤國際關系(世界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思想文化:
①壟斷主義
②思想觀念,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觀念
(5)環境問題,汽車的出現,促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使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問題。
對世界的影響
1、世界各地聯系更加密切
2、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
3、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4、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閱讀全文

與農業國家如何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屬什麼系列 瀏覽:412
06工業類用地是什麼 瀏覽:773
賓士s怎麼全車檢查 瀏覽:798
奧迪q8通過什麼方式換擋的 瀏覽:529
寶馬怎麼換皮帶輪 瀏覽:776
奧迪q3加滿多少升 瀏覽:126
賓士s婚車怎麼計費 瀏覽:17
黃渡汽車站在哪裡 瀏覽:666
賓士有毒的怎麼處理 瀏覽:23
上海到阜寧汽車要多久 瀏覽:164
工業扇搖擺不穩怎麼回事 瀏覽:516
華為如何連接奧迪投屏 瀏覽:510
賓士鑰匙扣長什麼樣子 瀏覽:399
哪裡有工業鋁框架型材 瀏覽:43
奧迪怎麼關閉限速報警 瀏覽:566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在哪個校區 瀏覽:1002
寶馬325車頂條怎麼拆 瀏覽:503
寶馬3系冷風空調怎麼開 瀏覽:575
工業用排氣扇220v怎麼接電源 瀏覽:190
寮步鎮有哪些工業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