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機部到八機部來歷是什麼
至此,核工業(二機部)、航空(三機部)、電子(四機部)、兵器(五機部)、船舶(六機部)、航天(七機部),加上後來短暫的八機部(後又合並到七機部),中國軍工行業第一次呈現了完整的面貌。至此,中國軍工行業的體系已經基本全部成型。
先從正名開始。各大機械工業部紛紛告別「機械工業部」的名稱,各個部委開始更名。1982年,第二機械工業部正式改名為核工業部。
三機部改名為航空工業部,並最後成為航空航天工業部;四機部更名為電子工業部;五機部更名為兵器工業部(鄒家華是最後一任兵器部部長),七機部改成航天工業部。
整齊劃一的「第X機械工業部」成為歷史。這是一個告別單獨單調,朦朧進入新發展的階段。考慮到國務院減少了11個部委,而原有機械工業部的系列,幾乎悉數保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顯眼的現象。
然而,這個正名看上去只是一個過渡性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看上去,更加市場化的力量正在鬆土,是時候讓軍工體系採用更加市場化的時候了。但真正對於中國軍工而言,機會卻是遠在西亞的兩伊戰爭(1980-1988),這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
80年代初,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不得不大量縮減軍備,提出「軍隊要忍耐」。這樣,失去了國內的軍火訂貨,中國的軍工企業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因兩伊戰爭而送來的軍火訂單對於當時困難的中國軍工廠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根據中國主戰坦克基地617廠的廠史記載,80年代短短幾年間,617廠靠出口外貿坦克就創匯10多億美元。在當時看,這可是一筆天價收入。當時中國出口的武器十有八九是要賣給伊朗和伊拉克的。
80年代,是中國武器出口的黃金時代,也是全軍種工業體系布局的第一次的大甜頭。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的歷史
1952年先後成立第一機械工業部和第二機械工業部。其職能為:
一機部:民用機械、電信、船舶
二機部:兵器、坦克、航空工業
1956年增設第三機械工業部,其職能為:
三機部:核工業和核武器
1958年將二機部、一機部、電機部合並為新的一機部,三機部改稱二機部。
1960年從一機部拆分出三機部。
1963年先後從三機部拆出四機部、五機部和六機部。其職能分別為:
一機部:民用機械
二機部:核工業和核武器
三機部:航空
四機部:電子工業
五機部:兵器
六機部:造船
1964年以國防部五院為基礎增設第七機械工業部,其職能為:
七機部:洲際導彈(航天)
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將1959年設立的農業機械部改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陳正人繼續任部長。 至此,新中國歷史上「八機並存」局面第一次形成,分別主管民用機電、原子能、航空工業、無線電工業、兵器工業、造船工業、航天工業和農機工業。1970年4月,中央決定第八機械工業部與第一機械工業部合並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八機部的「番號」暫時撤銷。
1965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結果如下:段君毅為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劉傑為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孫志遠為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王諍為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邱創成為第五機械工業部部長、方強為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王秉璋為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陳正人為第八機械工業部部長。 1975年增設第八機械工業總局。
八機總局:戰術導彈
1979年第八機械工業總局更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
1981年八機部並入七機部。
(註:1979年中央決定將原七機部下屬的第八機械工業總局更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主管戰術導彈的工業生產和科研。1981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將第八機械工業部和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並。兩部合並後,保留第七機械工業部,撤銷第八機械工業部。)
1982年,各機械工業部紛紛改名改制:
一機部改為機械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與農業機械部、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國家機械設備成套總局合並為機械工業部;
二機部改為核工業部
三機部改為航空工業部
四機部改為電子工業部
五機部改為兵器工業部
六機部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
七機部改為航天工業部 1986年機械工業部和兵器工業部合並為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1988年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中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
1998年改革,兩個部又都撤銷,新組建成立信息產業部。
2008年信息產業部改為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直至今。
(右圖為:1998年3月10日,九屆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會議廳的巨大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著此項議案投票的統計結果。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具體方案中擬不再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1993年成立的新機械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等15個部、委)
❸ 「碎語雜記」大學那些事兒17——兵工七校
昨天介紹了國防七校(國防七子)的有關情況,高校中還有個類似的小集團,民間稱之為「兵工七子」,成員與國防七校有交叉,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同時也是兵工七子的成員。
除上述兩校外,兵工七子另外五個成員學校分別是中北大學(原華北工學院),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沈陽理工大學(原沈陽工業學院),西安工業大學(原西安工業學院),重慶理工大學(原重慶工學院)。
兵工七子都是曾隸屬兵器工業部管理的普通本科院校,兵工七子稱謂估計也是由此而來。
兵器工業部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第五機械工業部。現在有些年輕同志可能沒聽說過這個單位,甚至不清楚中國歷史上有過機械工業部這個部門。
其實當年不僅有機械工業部,第五機械工業部,還有很多個機械工業部,最多的時候有八個,分別歸口管理不同的機械工業。
八個機械部之間也是分分合合。1982年機構改革,一機部改為機械工業部,二機部改為核工業部,三機部改為航空工業部,四機部改為電子工業部,五機部改為兵器工業部,六機部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由原八機部和七機部合並的七機部改為航天工業部,再後來進一步的機構改革中,相關管理職能統一劃歸工信部和有關部委,很多機械部變為中央管理的公司,如兵器工業總公司、船舶工業總公司、航空工業總公司等。
原兵器工業部管理的學校也隨之轉為國家兵器工業總公司管理的學校。
1999年國家對五個軍工總公司所屬學校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兵工七子中的北京理工和南京理工兩所學校劃歸1998年成立的新國防科工委管理,其餘5所學校劃歸所在省管理。
相比較而言,作為一個小集團,兵工七子雖然也都是歷史悠久的老學校,但與國防七子相比,整體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北京工業學院和華東工程學院當年就是強校,長春光機學院和太原機械學院稍差一點,也是很有影響的學校,其他三所,則弱了很多,文革之前主要辦學經歷是中專教育,且好長時間下馬停辦,基本屬於恢復高考後新辦本科學校。
兵工七子各學校大致歷史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參閱《大學那些事兒16——國防七校》
參閱《大學那些事兒16——國防七校》
學校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起源於1941年創辦的中國共產黨及八路軍第一所兵工學校——太行工業學校,1949年學校遷入太原,更名為兵工職業學校;1951年更名為華北兵工工業學校,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兵工總局領導;1953年更名為華北第二工業學校,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領導;1955年學校更名為太原第一工業學校,1956年更名為太原機械製造工業學校,1958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1958年更名為太原機械學院,1960年劃歸第三機械工業部領導。
1961年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4個常規兵器專業(火炮、自武器、彈葯、引信)的教師、學生、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全部遷入太原機械學院;同年開始培養研究生;1962年沈陽工業學院(現沈陽理工大學)2個常規兵器專業(火葯、炸葯)遷入太原機械學院。
學校1963年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1971年劃歸第五機械工業部直接領導,1982年劃歸兵器工業部直接領導,是兵器工業部直屬院校的七所本科院校之一;1987年劃歸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領導,1988年劃歸機械電子工業部領導,1990年劃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領導,1999年實行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1993年更名為華北工學院,2004年更名為中北大學。
學校1981年成為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學校位於吉林省長春市,前身為1958年創立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光機學院),學校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一體,隸屬於中國科學院;1959年長春機械學院、長春化學學院合並組建吉林科學技術學院;1962年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共同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1965年與長春光機所分開,成為中國科學院直屬高校。1968年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1971年隸屬於第五機械工業部,1982年至1992年,先後隸屬於兵器工業部、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機械電子工業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實行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2002年學校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
學校1978年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6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學校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前身為1948年創辦的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1950年更名為東北兵工學校,1951年更名為東北兵工專門學校。1953年兵工專業遷入北京工業學院,學校更名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土木建築技術學校(沈陽);同年更名為東北建築工程學校,劃歸中央建築工程部。1955年更名為第二二二技工學校,1956年更名為沈陽第一化學工業學校。1960年與沈陽機械製造工業學校合並組建沈陽工業學院。1962年至1963年大學部遷入太原機械學院,學校更名為沈陽第一機械工業學校。之後幾經反復,1979年再次復名為沈陽工業學院,2004年5月,沈陽工業學院更名為沈陽理工大學。
學校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校始建於1955年,前身為隸屬於第二機械工業部的西安第二工業學校,1956年更名為西安儀器製造工業學校。1957年昆明儀器製造工業學校並入,1960年升格為西安儀器製造工業專科學校,1963年改名為西安儀器工業學校先後隸屬於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三機械工業部。1965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西安工業學院。1969年撤銷建制,1978年恢復招生。
1987隸屬於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1988年屬於機械電子工業部,1993年隸屬於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實行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2006年學校更名為西安工業大學,2013年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起源於1940年兵工署第11技工學校,1950年與有關學校合並為21兵工廠工業職工學校,後更名為西南工業部工業學校,1951年由中專學校改為專科學校,後校名幾經變化,1965年一度升格為為重慶工業學院,1969年下馬停辦;1986年國家批准同意正式建立重慶工業管理學院,1999年實行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更名為重慶工學院。
2001年,學校被增列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9年更名為重慶理工大學。
需要考生和家長注意的是,有幾所與上述七校名字相近(包括歷史上的名稱)的學校,注意加以區分。
北京理工大學不是北京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不是南京工業大學;中北大學是原先的太原機械學院,不是原先的太原工學院;長春理工大學不是原先的吉林工業大學;西安工業大學不是西北工業大學;沈陽理工大學不是沈陽工業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不是曾經的重慶工業大學。
資料整理自網路,錯誤之處,請網友補充指正。
❹ 航空工業中心醫院的歷史沿革
·1972年,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研究院,院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研究院北京醫院」。
·1973年,隸屬於三機部六院。
·1974年,更名為「北京第三六一醫院」。
·1982年,三機部改名為航空工業部,醫院更名為「航空工業部第三六一醫院」。
·1988年,隸屬於航空航天工業部,醫院更名為「航空航天工業部第三六一醫院」。
·1993年,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醫院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第三六一醫院」,同年,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中心醫院」。
·1999年,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醫院名稱為「中國航空工業中心醫院」。
·2002年,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醫院更名為「航空工業中心醫院」。
·2008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組建,航空工業中心醫院成為中航工業資產管理事業部成員單位。
·2010年,醫院更名為「航空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