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化量產是怎麼來的

工業化量產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3-05-07 10:01:02

❶ 美國工業化簡介

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工業化特點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引言: 歷時約100年的美國工業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創造了世界上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和所謂的「美國奇跡」。美國的工業化發展對我國今天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呢? 美國工業化具有各產業協調發展、勞動生產率高、產業聚集、要素市場發達、國內市場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向「世界製造中心」邁進,以及協調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或農業產業化)、實現二元結構轉型和解決「三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美國工業化的特點 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 與其他先行工業化國家相似,美國的工業化也是一個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農業、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輕工業的過程。但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輕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雖然逐漸下降,但其發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國工業化完成之後,輕工業比重仍然大於重工業。美國農業發展慢於工業,但就農業本身來說,在美國工業化時期內,農業發展是相當快的。農業的較快發展,一方面為工業提供了市場;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美國第一大製造業。 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高 美國在工業化啟動時期勞動力和資金都非常短缺,整個19世紀其工資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資本收益率都較英國高。美國通過大力普及和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引進人才、發明勞動節約型技術、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等手段和途徑,努力提高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雖然19世紀美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和資本價格一直高於其最重要的競爭對手英國,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優勢完全彌補了由勞動力和資本價格較高而帶來的損失。 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 美國製造業存在一個明顯特點:全美國主要的製造業集中在以芝加哥為西端、以華盛頓到波士頓為東線的區域內。直至20世紀中葉,這一地區仍擁有68%的美國製造業和43%的美國人口,盡管這一地區的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7.7%。已實現產業化的美國農業在區域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專業化分工,形成了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帶,比如小麥生產帶、玉米生產帶等,此外,還有所謂「牛肉帶」、「豬帶」等。 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1790年,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沒有一個城市超過5萬人。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與製造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相適應,1790~1950年間,美國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斷增長,從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 東北部是美國製造業的主要聚集地。該地區高效率的資本市場,為其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為了方便紡織業融資,該地區發展了大量的儲蓄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資本市場也為產業重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後,由於航運業相對利潤下降,新英格蘭地區的許多航運業巨頭將其資本通過資本市場順利地轉移到紡織行業。而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順利流向西部農場和本地的工廠,如洛厄爾的工廠就因為從周邊農業人口中招收女工而聞名。 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 區域專業化的發展和跨區貿易的興起也對市場規模的擴大做出了貢獻。隨著區域專業化生產和勞動分工的發展,消費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對機械、特製品以及其他資本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國性的紡織品、服裝、鞋靴以及其他消費品市場。 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 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充分利用了其後發優勢,直接引進和利用英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和人才等。如美國大量用偷竊、抄襲和引誘技術人員等方法得到了英國、法國、德國等的技術和機器等。 大量吸引外資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國吸引外資穩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資額相當於1843年的33倍。發展進出口貿易也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至1914年,美國的進出口除個別年代稍有減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美國幾乎掌握了世界貿易的1/3。 對我國工業化的借鑒意義 雖然美國的工業化發生在100多年以前,而且美國工業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我國當今的工業化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國工業化所反映的一般性特點對我國推進工業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盡管美國實現工業化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較短,但也花了約100年時間。我國的工業化嚴格說來是從新中國開始的。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國推進工業化才不過50餘年,與美國相比我國目前尚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仍然是未來幾十年的主要任務。過去,我們曾試圖通過計劃體制和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來實現快速趕超(「超英趕美」),但事實證明「欲速則不達」,工業化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正在邁向「世界製造業中心」,這是中國工業化重新走上正軌的生動體現。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100多年前美國在工業化時期製造業所達到的國際地位相比,我國目前離成為真正的世界製造業中心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必須做好長期奮斗的准備,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世界製造業中心邁進。 第二,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的,這一點對我國極具借鑒意義。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總想通過政府計劃而不是通過市場來重點發展某種產業,殊不知各個產業之間不是通過國內市場就是通過國際市場而相互關聯,只有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隨著技術進步、消費結構升級和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增強,才能逐步使產業結構升級。雖然工業(或製造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但工業化絕不僅僅是工業發展,而是各產業協調發展的過程。如美國的工業發展就是與其農業、商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的。中國過去在農業和輕工業沒有很好發展的情況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值得認真反思的。目前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尤其要防止出現過分強調信息化,過分強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分強調產業結構升級等傾向。 第三,美國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勞動力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美國趕超英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國獨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人權,重視人的成長,這無疑是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的主要奧秘。我國過去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正好犯了「見物不見人」的毛病,重視工業項目、工業產值、機器設備等「物」,而忽視人的需求的滿足(低工資),忽視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忽視人的自由流動,尤其忽視為工業化做出重大犧牲且源源不斷成為工業化新主體的農民的權益,因此工業化走了很長的彎路。今後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要借鑒美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將人作為工業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推進人的流動,將盡可能多的農民納入到工業化軌道上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四,美國的工業化表現為明顯的產業聚集、區域專業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各種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優勢而在工業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地競爭的結果是各自成為某方面的專業化區域。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人口和產業布局是按計劃進行的,事實證明布局不合理。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允許人口、要素和企業或產業在全國各地自由流動,由其自發選擇區域。這樣就會逐步形成較合理的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並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第五,美國的工業化是由市場化來保證的,其工業化過程也是市場不斷發育、市場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國內產品市場的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或國際產品市場的擴大),都為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國過去通過計劃制度雖然使工業產值比重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了,但事實證明這種工業化是不可持續的。美國工業化經驗表明,只有通過市場化來推進工業化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因此,我國今後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要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發育和完善各類市場,制定和完善各種市場制度,將市場化與工業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在工業化中的關鍵作用。

滿意請採納

❷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你了解多少

那麼,小可就針對中國工業化進程及其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阻力發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PS: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的工業化中斷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小可更喜歡用「阻力」這樣溫和一些的詞語來形容。擅自對您的問題做了一些小修飾,冒昧冒昧)
事實上,這個話題十方龐大,中央政策研究小組幾十位專家每天對其進行各個各層的研究都未必能夠把這個問題研究透徹。以在下之愚鈍,大約只能管中窺豹地略其一二而已,其中必然多有疏漏,乃至謬誤。好在我們不是在發表成系統的論文,甚至連芻論都談不上,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略微聊一聊也好。
想要梳理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一方面需要首先了解中國的近現代歷史進程,另一方面需要了解什麼是工業化。對於前者,大家既然都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自然不必多說,對於後者,個人覺得有必要略微解釋一下。
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由前工業到工業狀態的社會及經濟改變過程。還是按照老規矩,我們對工業化的定義進行一些分析:

1工業化是一個過程:工業化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方向,而是指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它仍然是線,而不是點;
2.工業化有一定范疇限定:工業化的范疇被設定在前工業時代與工業時代之間,之前的或之後的都不在工業化定義之內。所謂前工業時代泛指工業化時代之前的所有非工業化的人類社會生產形態,理論上來說,正常順序的社會發展應該是由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但在現實中,某些社會形態甚至可以直接由新石器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比方說澳洲土著。工業化之後的時代(存疑)也不在討論范疇之內。
這里還需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產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關系。按照一般經濟史理論來說,第一次產業革命與工業革命是同步的,而第二次產業革命是植根於大工業生產和全球化自由貿易體系的,從前提上來說,第二次產業革命原則上是在基本完成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開始的。以此而論,第二次產業革命不算做嚴格意義上的工業革命,也可以理解為不算做嚴格意義上的工業化進程范疇。當然,人類各個社會形態發展具有嚴重的不平衡性,某些社會形態可能二者同時開展——比方說中國。

❸ 為什麼我們國家一定要建設工業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決定工業化快慢和成功的關鍵。

為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總結中國工業化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計劃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束縛,使中國工業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在全球的展開,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工業化道路,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在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工業化量產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個目標,正處於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變傳統農村社會為現代城市社會,實現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

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界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之間內在互動關系,並據此來設計未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舉措,保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避免工業化脫離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脫離工業化的不良傾向,使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能夠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通過最短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和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量產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x3交車前檢查怎麼取消 瀏覽:815
汽車之家免費領車模在哪裡看訂單 瀏覽:672
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什麼衰落 瀏覽:915
工業廢水化學成分多少達標 瀏覽:406
奧迪汽車玻璃如何識別 瀏覽:713
寶山區工業蝶閥哪個好 瀏覽:689
買二手賓士去哪裡維修 瀏覽:315
賓士的晶元是什麼 瀏覽:286
沈撫新區工業企業有哪些 瀏覽:619
高新區工業南路51號是哪個居委會 瀏覽:520
蘭工業什麼時候開學 瀏覽:495
奧迪q2和高爾夫比哪個好 瀏覽:795
長安工業大學和哈工程哪個好 瀏覽:121
寶馬740鑰匙怎麼充電 瀏覽:35
機電一體化與工業設計哪個好 瀏覽:306
寶馬方向盤如何調整 瀏覽:68
汽車折疊後視鏡多少錢 瀏覽:430
賓士互聯怎麼更改 瀏覽:157
卡爾森改裝的賓士大g怎麼樣 瀏覽:941
劉家旺汽車站到極地世界怎麼走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