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憑祥市如何做好工業振興

憑祥市如何做好工業振興

發布時間:2023-04-30 03:57:22

1. 崇左市666工作思路是哪些思路

崇左市666工作思路是指鄉村振興、工業振興、口岸振興、文旅振興、城鎮振興、科教振興的推進!

進一步凝聚邊民、富裕邊疆、穩定邊境,全力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要緊扣「三個聚焦」,圍繞「兩個高於」工作目標和「666」工作思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工業振興、口岸振興、文旅振興、城鎮振興、科教振興,發展壯大「4+2」產業體系,打造文化旅遊強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依託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崇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台,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不斷擴大面向東盟的影響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在推動綠色發展上實現更大進展;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健全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長效機制,築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以團結奮斗的時代主題要求引領譜寫祖國「南大門」和諧安寧新答卷,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貢獻;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著力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持續深入推進清廉崇左建設,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上取得更大勝利。

崇左,是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城市,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是中國通往東盟國家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是中國口岸最多的邊境城市、中國邊貿第一大市。目前擁有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中國(崇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多個國家級平台。

2. 廣西:關於實施強首府戰略的若干意見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關於實施強首府戰略的若干意見
(2019年11月13日)
實施強首府戰略,是服務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加快建設壯美廣西的重要舉措,是打造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的關鍵舉措。為確保強首府戰略取得實效,全面增強南寧市綜合競爭實力,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干,抓住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等重大機遇,突出城市建設的「形、實、魂」,聚焦強經濟、強產業,著力聚要素、拓空間、優環境、增活力,凝聚全區上下合力,共同推動首府南寧快馬加鞭、提速發展,提高首位度,引領帶動全區高質量發展。
(二)戰略定位
——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持續暢通「南寧渠道」,不斷深化交流合作,引領構建中國面向東盟的高水平開放合作新格局。
——「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樞紐城市。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作用,提升交通、信息、資金、物流、人文互聯互通水平,打造西部地區連接「一帶」和「一路」的重要樞紐。
——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核心城市。強化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主動對接大灣區先進生產力,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領帶動北部灣城市群與大灣區融合發展。
——具有濃郁壯鄉特色和亞熱帶風情的生態宜居城市。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成為壯鄉魅力彰顯、多元文化共生、亞熱帶風貌突出的生態宜居城市典範。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南寧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比2018年翻一番。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工業支撐作用凸顯,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集聚力、承載力和輻射力明顯提升。
到2035年,南寧市引領帶動作用顯著提升,經濟總量佔全區比重力爭達到30%。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樞紐城市、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濃郁壯鄉特色和亞熱帶風情的生態宜居城市全面建成,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法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引領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作用大幅增強。

二、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四)做強現代先進製造業。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培植「工業樹」、打造「產業林」,持續強化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企業培育工作,發展壯大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重點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現代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區域性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壯大重點產業集群。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搶抓電子信息產業全球布局調整新機遇,大力引進電子信息龍頭企業,著力構建網路通訊、智能終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建成承接東部、銜接東盟的重要電子信息產業核心部件研發、製造和供應基地。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重點引進乘用車、商用車等整車和配套項目,建成整車及零部件協同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扶持南寧軌道交通裝備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市場佔有率,建設服務國內、面向東盟的城軌、高鐵車輛製造基地。打造生物醫葯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現代中葯、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等產業,區市合作共建廣西醫療器械產業園。建設南寧國家高技術生物產業基地,提升生物制葯、化學葯新制劑研發製造能力。
加快推動傳統產業「二次創業」。大力發展航空交通鋁材,把南寧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鋁產業基地。推動食品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建材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發展,化工產業向高檔化、精細化發展。
做強做優工業園區。南寧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激發對外經濟活力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國家級開發區開放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分別把南寧高新區、南寧經開區和廣西-東盟經開區打造成為主導產業鮮明、創新體系完備的千億產業園。以南寧·中關村科技園為基礎,創建自主創新示範區。拓展工業發展空間,支持南寧申報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和建設現代工業園。堅持產城融合,加大對南寧各縣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加快園區人口集聚;促進縣區工業園區提質升級,鼓勵縣區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形成「一區一主業」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打造邕寧蒲廟-青秀伶俐-橫縣六景-賓陽黎塘先進製造業產業帶。
「內育外引」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等國內外企業落戶南寧,廣西投資集團、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廣西玉柴集團、廣西汽車集團、廣西林業集團、廣西農村投資集團等自治區國有企業要集中資源在南寧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產值超百億的工業企業。大力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尖」發展,扶持一批有創新優勢的高成長性企業快速做大做強,加快形成百億企業引領、億元企業支撐、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新格局。
(五)做強現代服務業。堅持強優勢、樹品牌,加快構建具有首府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大力推動金融開放。高質量高標准高水平建設中國-東盟金融城,創建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範區,持續推進區域性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區域性貨幣交易清算中心和跨境投融資服務中心建設,打造金融後台服務基地、財富管理服務基地、金融信息服務基地和金融交流培訓基地,建設完善中國-東盟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黃金產業交易市場、區域股權投資市場、區域產權交易市場和資本培育服務市場,加快形成金融要素窪地和金融開放創新高地。加強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範,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大力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一批集物流集散、配套加工、信息服務、商貿展示、金融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專業市場、物流配送中心,推動建設陸港型、商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打造面向東盟和服務我國西南、中南的地區物流總部。依託中國-東盟多式聯運聯盟,推進南寧與北海、欽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的港口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南寧港聯動鐵路線接入北部灣港的江鐵海聯運示範路線,加快形成以海鐵聯運為主幹的多式聯運體系。開展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探索「跨境電子商務+國際聯運」新模式。
大力建設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強化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展會品牌效應,提升發展中國-東盟商品交易中心,引進產業帶動能力強的國內外大型知名會展集團和國際大型會展品牌,培養會展專業人才,深化會展業跨界融合,建設會展企業總部基地,形成面向東盟的大型國際展會集聚區。
大力發展大健康和文旅產業。深化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推進醫養結合、體醫融合,加快規劃建設南寧國家中醫葯健康旅遊示範區等一批健康特色小鎮、示範基地、產業集聚區,推動形成環大明山健康產業帶,打造區域性國際健康養老勝地。大力發展健身休閑、山地戶外、民族體育等運動產業,在邕舉辦各類重大體育賽事。實施旅遊大項目帶動戰略,推進大明山景區、昆侖關景區、百里秀美邕江、園博園等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建設環首府生態旅遊圈,加快南寧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打造中國-東盟旅遊開放合作新高地。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一批文化龍頭骨幹企業。大力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推進特色文化與影視、旅遊、會展等融合發展。積極拓展以東盟為主要方向的國際文化市場,著力打造壯鄉文化、東盟文化產品交易集散地。
(六)培育發展新經濟。以研發新技術、培育新組織、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為路徑,聚焦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形態,把南寧打造成為區域性新經濟發展策源地。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搶占數字技術轉化為應用的前沿陣地。推動在南寧設立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和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優化升級南寧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建設服務東盟的離岸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智慧城市等重點項目和支撐平台優先在南寧布局、向南寧集聚,加快5G網路商用和產業發展,打造區域性數字經濟高地。推進先進數字技術與各領域各行業深度融合,重點推動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重大成套裝備、工業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家居等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南寧智能製造城。
加快培育平台經濟。著力構建平台產業生態,鼓勵一批商品市場搭建開放平台與中小商戶共享,推動傳統交易場景的數字化重構,實現上下游企業和周邊服務企業的智能互聯。推動生產資料市場與企業開展供需對接,發展「市場+平台+服務」模式,培育形成一批開放、高效、綠色的供應鏈平台。扶持一批資源集聚度高、產業融合成效好的本地平台經濟企業做大做強,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互聯網平台企業和結算中心。推動完善信用記錄、發布、披露、風險預警等制度,構建以市場信用評價為核心的平台經濟共治體系。
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重點推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等研發及裝備製造產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產業,積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大力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設中加大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品推廣應用,加快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積極發展高效節能家電、綠色家居、綠色餐飲等綠色消費產業。
(七)做優特色農業。聚焦產業振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推動現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創建香蕉、晚熟柑橘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打造生豬、水果等百億產業集群。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提檔升級,創建和提升國家級、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田園綜合體。實施農業品牌振興計劃,培育壯大南寧香蕉、南寧火龍果、橫縣茉莉花、古辣香米等區域公用品牌,推進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打造高品質「菜籃子」基地。大力打造農業龍頭企業總部基地。推進蔗糖、水果、茶葉、木材等農(林)產品精深加工,打造現代都市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示範市。加快建設一批農產品交易中心及農批農貿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地頭冷庫,完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網路布局。
三、加快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
(八)深化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進一步暢通「南寧渠道」,高水平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爭取更多國家和地區在南寧設立領事機構或商務辦事機構,推動中國-東盟博覽會服務區域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延伸。推動在南寧吳圩國際機場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支持南寧設立國家鐵路貨運口岸。加快建成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南寧核心區。加快建設中國(南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打造區域性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中國-東盟跨境電子商務基地。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合作,把南寧打造成為中國企業走向東盟市場和東盟企業進入中國大陸的產業投資聚集地、貿易往來結算地、科技創新支撐地、生活服務保障地。
(九)加快建設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圍繞打造制度創新高地、營商環境高地、開放型經濟高地、人才聚集高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投資領域改革,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出台相應支持政策,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智慧物流、數字經濟、文化傳媒以及新興製造等產業,積極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努力建成貿易投資便利、金融服務完善、監管安全高效、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自由貿易園區。
(十)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圍繞主通道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建設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推進鐵路玉洞貨運場站及聯絡線建設。開通南寧連接中南半島國家的跨境公路直通車,加快推進南寧國際鐵路港建設,促進南向運輸跨境貨物在南寧集散,把南寧南站建成西南地區貨物出海重要鐵路貨運編組站。
(十一)推動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推進要素集聚,強化國際合作、金融開放、信息交流、商貿物流、創業創新等核心功能,培育一批有特色優勢的產業聚集區,提升南寧核心城市綜合功能和集聚輻射帶動北部灣城市群的能力。推動與「北欽防一體化」深度聯動發展,促進北海、欽州、防城港融入南寧都市圈,共同建設「南寧-北欽防」城鎮發展軸,形成引領全區發展的龍頭。建立完善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機制,推動南寧對接融入大灣區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共建產業孵化器、人才培養、市場拓展、科技金融等服務平台,推行「飛地經濟」共建共管等模式,加快建設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和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的示範區。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合作,完善互派幹部雙向掛職長效機制。
(十二)加快五象新區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戰略平台作用,把五象新區打造成為廣西改革開放創新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示範區。從自治區層面統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解決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新興產業園、現代工業園發展空間不足問題。鼓勵五象新區在與東盟進行現代金融、智慧物流、數字經濟、新興製造產業、貿易自由、人文交流等對接發展中率先探索,高水平打造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廣西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核心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對五象新區范圍內自治區稅收分享部分全額返還南寧市,由南寧市統籌安排支持五象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深化五象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在數字經濟、智慧物流等領域的創新合作與融合發展,建設粵港澳合作區。建立簡約高效的管理機制,探索推行政府雇員制,建立「優績優酬」績效工資體系並與中央有關政策做好銜接,推動形成激發幹部幹事創業活力的人事制度。
四、加快發展要素集聚
(十三)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堅持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大對南寧創新機構、研發平台、創業載體、成果轉化平台等創新平台體系的建設力度。大力引進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推動南寧在發達地區設立「飛地孵化器」。深化區域協同創新,大力推進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等平台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東盟科技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推動實施重大產業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對南寧市重點引進和培育的高層次人才、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等的研發費用獎勵補助力度。
(十四)強化人才智力支撐。加快南寧教育園區建設,推動一批高校入駐園區。在高級職稱評審、中高級崗位設置等方面給予南寧更大自主權。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加快引進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平台和龍頭企業。在南寧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予以收費優惠、物流保稅優惠等國際通行權益。順應產業發展需要,自治區在南寧籌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高校,優化駐邕高校、職業院校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加快推進駐邕高校、職業院校國際化進程,鼓勵支持駐邕高校、職業院校以面向東盟為重點,為全區企業「走出去」提供外向型人才。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對南寧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設等的支持力度。
(十五)強化金融稅收支撐。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加大對重大產業、新經濟等的支持力度。在南寧設立地方銀行、消費金融等各類法人金融機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企業上市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比重,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做大做強南寧上市企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立產業、科創等各類基金。允許南寧市對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報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給予減免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的優惠。
(十六)強化國土空間資源支撐。在自治區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對南寧發展所需的空間拓展予以支持,充分保障南寧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佔全區四分之一以上。在市域范圍內統籌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重點發展南寧大都市區,推進賓陽、橫縣新型產業經濟區和隆安、馬山、上林生態經濟區差異化發展,進一步優化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支持南寧市科學合理調整永久基本農田。南寧市范圍內的自治區本級土地由南寧市統一規劃、統一收儲。優先保障南寧市新增建設用地需求,持續單列下達五象新區、南寧教育園區建設用地指標,新增單列下達南寧空港經濟區建設用地指標。南寧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市級統籌推進的重大產業和公益性項目,納入自治區專項指標核銷范圍。南寧市要大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處置閑置土地,創新開展城市改造更新工作,促進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五、加快區域性國際大都市建設
(十七)打造南寧大都市區。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向南向海拓展南寧發展空間,合理擴大城市規模。加快建設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優化調整行政區劃,科學配置南寧大都市區空間資源,優化提升主城區,重點向南建設五象新區、向東拓展三塘和邕寧片區,加快推進武鳴城區、吳圩空港新城、六景產業新城以及特色近郊城鎮組團建設,全面構建多中心、多組團的大都市區空間結構。
(十八)加快區域性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形成以南寧為樞紐的全方位高速鐵路網,規劃建設昆明-南寧-玉林-深圳等高速鐵路,充分預留區域高鐵廊道,重構「多主多輔」的國家客運綜合樞紐布局。推動規劃建設崇左(憑祥)-南寧-玉林-粵港澳大灣區、南寧-河池-重慶、南寧-百色-瑞麗貨運鐵路,打通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中南半島貨運通道和中緬貨運通道,加速提升通達北部灣港口貨運鐵路出海通道能力。規劃建設中心城區通往六景、大塘、武鳴、橫縣、賓陽、扶綏等方向和環大明山市郊鐵路。加快落實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2018-2030年),優先建設南寧出區出海出邊的通道項目。著力建設區域性國際航空中心,加快機場跑道、新航站樓等建設,支持南寧吳圩國際機場爭取第五航權。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規劃建設平陸運河,實現南寧港與北部灣港的江海聯運。加快建設南寧國際空港、南寧國際鐵路港等綜合交通樞紐,完善樞紐銜接設施和多式聯運設施。
(十九)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健全綠色高效交通體系,提高城市核心地區的軌道網路密度,優化主幹路網布局和城市微循環,加快建設「五橫七縱」的快速路網,形成「開放式、網路化」的市內交通路網格局。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構建以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統籌推進水資源開發利用、能源結構優化、地下綜合管廊、智能電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提高生態宜居水平。科學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確定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治理總體格局。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持續提升「南寧藍」品質。實施流域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大力推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強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等土壤環境風險。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區域統籌、綜合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提升「中國綠城」品質,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構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城市綠地綜合體系,率先開展「公園城市」建設試點及創建國際花園城市。積極開展城市修補,提高濱水空間連續性、可達性,營造高品質強活力的藍綠網路,構建覆蓋中心城的無障礙城市慢行綠道系統。大力推進南寧市資源循環基地建設,建設城鄉垃圾收運體系,建立生活垃圾處理生態補償機制。加快鄉村生態振興重點區域建設,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十一)加強公共服務供給。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夯實公共就業綜合服務平台。推動南寧市開展跨境勞務合作,探索在外企較為集中的經濟園區或產業集聚區設立涉外勞動糾紛調處機構或外國人服務站。完善學前和義務教育布局,加快學前教育普惠提質,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促進高中階段教育特色化發展,在全區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圍繞綠色、民族、東盟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與歷史文化內涵,積極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健康南寧,加快推進各級各類醫院和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建立更加安全的社會保障網。強化社會治理,深入推進法治南寧、平安南寧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掃黑除惡等工作,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加快推進5G網路建設,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應用到生產生活各領域,創建面向東盟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
六、強化保障措施
(二十二)建立實施機制。成立強首府戰略指揮部,統籌協調推進強首府戰略各項工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匯報,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重大問題及時報告自治區黨委、政府。完善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敢闖敢乾的幹事創業良好環境。
(二十三)強化政策保障。除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明確不能下放或委託的事項外,按照「能放則放、能給盡給」的原則,把自治區相關許可權下放南寧市。推動南寧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招商引資方式創新、城市空間統籌利用、農業農村改革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勇當全區改革發展的排頭兵。
(二十四)強化責任擔當。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解放思想、統一認識,切實擔起相應責任。區直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按照職能分工,研究具體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各項指導支持工作。南寧市要發揮主體作用,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干,壓實工作責任,細化實施方案,明確任務清單,實行掛圖作戰,舉全市之力推動強首府戰略全面實施。

3.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的4. 主要內容

1)城鎮化發展目標與方針
人口與城鎮化目標: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引導人口合理分布。201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3.6億,城鎮化水平約達到47%,城鎮人口約為6.4億人;202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4.5億,城鎮化水平為56~58%,城鎮人口達到8.1~8.4億人。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量和增長速度。2006年至2010年間,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4%以下,2010年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8.24萬平方公里以下。2011年至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3%以下,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11.08萬平方公里以下。
城鎮化發展方針: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功能完善、集約發展、社會和諧、安全高效、文化昌盛、人居環境良好」的城鎮發展策略。
2)城鎮化發展分區
東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要求,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重點城鎮群的發展和資源整合,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引導產業和人口向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小城鎮轉移和適度集聚,與中心城市形成網路狀的城鎮空間體系,防止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過度集聚。堅持生態環境優先發展原則,加強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環境支撐能力。加大環保投資,重視大氣污染防治,改善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抑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沿海地區應合理安排城鎮布局,加強對高層建築的布局引導,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建立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加強沿海海防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災情預報管理。
中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鎮發展,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大力培育城鎮群和區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鎮群的人口吸納能力。加強以省會為主體的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對縣城、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小城鎮支農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糧食主生產區要處理好城鎮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煤炭等能源基地要實現能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能源基地建設要與城鎮發展相互依託。加強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判緩建設,完善中部地區出海通道建設。
西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要求,推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集中式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強和完善區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綜合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發展縣城、工貿和旅遊型小城鎮。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引導生態脆弱地區人口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簡物保障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結合能源基地建設和資源開發,做好新興城市的布局與協調,引導資源枯竭型城市健康轉型。加快陸路門戶城市和邊境交通樞紐城市發展,促進沿邊開放和能源通道建設。扶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的發展,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西南省區要妥善處理人地關系緊張問題,通過中心城市和重點鎮的發展吸納農村人口,聚集中小企業和地方服務業。西北地區通過牧區小城鎮的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網路,增強災害救助能力。
東北地區發展指引:按照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要求,提升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棚戶區改造,建立資源枯竭型城市接續產業援助機制,增強城市吸納就業的能力,促進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產業振興。加強東北與東北亞各國、環渤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內部的交通通道建設,加快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發展,促進沿邊開放和沿海開放。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聯系,完善區域城鎮網路,提升城市對農林牧地區和能源礦產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搞好森工地區、國有農場地區城鎮建設,促進農業、林業發展,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森林、濕地和黑土地生態系統的保育工作。完善區域協同的防洪排澇體系。
3)城鎮空間組織與格局
城鎮空間組織模式:以城攔沖液鎮群為核心,以促進區域協作的主要城鎮聯系通道為骨架,以重要的中心城市為節點,形成「多元、多極、網路化」的城鎮空間格局。多元是指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機制和不同類型的區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鎮空間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多極是指依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城鎮群和中心城市,帶動不同區域發展,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網路化是指依託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間、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緊密聯系、優勢互補、要素自由流動的格局。依託國家主要陸路交通通道、江河水道、海岸帶,以城鎮群和各級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聯系密切、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網路化城鎮空間體系。
城鎮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帶七軸」的城鎮空間格局。一帶指沿海城鎮帶,是沿渤海、東海、黃海和南海的沿海城鎮發展帶。重點發展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重點城鎮群,促進遼中南、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北部灣城鎮群的發展。加強沿海通道建設,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引導國家實現全面發展。七軸指七條依託國家主要交通軸形成的城鎮聯系通道,依託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含長江)、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含京廣、京九線)、連雲港—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隴海-蘭新線)、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北京-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包括西寧)、蘭州—成都—昆明—南寧—海口、上海-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交通通道,加強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系,合理組織人口和產業的聚集與擴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4)重點地區城鎮發展指引
重點地區包括城鎮群,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和海岸帶等。這些地區在提升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協調區域發展和資源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要加強對重點地區城鎮化的政策引導和城鎮發展的管理。
重點城鎮群發展指引:以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鎮群是重點城鎮群,它們是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對提高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國際服務職能,增強對內對外的輻射能力;要優化這些地區城鎮的產業結構和能源利用結構,促進城鎮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以生態承載力為基礎,確定主導產業和人口發展規模;加強區域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密度;加快城鎮的網路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的接駁;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統籌城鄉空間的整合;創新區域管理機制。
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和海岸帶發展指引: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應制定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流域地區綜合開發規劃,合理配置水資源,並處理好水環境保護、防洪、發電和城鎮供排水的關系。合理布局工業和城鎮,重點控制上游地區的環境污染,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轉移支付機制。保護海岸帶完整性和穩定性,統一規劃與分配海岸線資源,處理好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海洋港口和城鎮發展要統一規劃,協調建設。該類地區主要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地區、洞庭湖地區、鄱陽湖地區、洪澤湖地區,海岸帶及海島地區。
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發展指引:在產業和城鎮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要進行省際協作的地區,要健全協作管理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包括蘇魯皖豫交界地區、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與東北三省的交界地區、蘇皖交界地區、晉冀魯豫交界地區、浙贛皖交界地區、晉陝蒙交界地區、甘青新交界地區、川滇藏交界地區、川滇黔交界地區、川渝交界地區、鄂贛皖交界地區、鄂豫陝交界地區、粵湘贛交界地區、黔湘桂交界地區等。
5)城市發展指引
國家中心城市: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這類城市要提升在外向型經濟和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發展水平,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乃至於世界的金融、貿易、文化、管理等中心,起到帶動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點城鎮群發展的核心組織作用。武漢與重慶是新興的國家中心城市,分別為長江中游城鎮群、成渝城鎮群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國內陸開發開放的高地。
陸路門戶城市(鎮)、邊境地區中心城市:位於我國邊境地區的陸路門戶城市和邊境地區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與相鄰國家和地區合作,重點發展邊境貿易,健全城市功能。門戶城市(鎮)主要有:滿洲里、二連浩特、丹東、琿春、集安、圖們、綏芬河、同江、黑河、瑞麗、景洪、河口、憑祥、東興、亞東、樟木、伊寧、喀什、阿圖什、塔城、博樂。重要的邊境地區中心城市包括:哈爾濱、昆明、南寧、烏魯木齊、拉薩。這些城市也是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
老工業基地城市:對傳統工業為主,產業轉型慢,經濟增長速度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工業城市,要積極推進科技改造與技術更新,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礦業(資源)城市:以礦業和其它資源開采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推動產業類型多樣化,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積極加強礦區的生態恢復和環境建設。對於新興礦業城市要加強礦區和城鎮的協調發展,避免過於分散的空間布局。對於少數資源枯竭的城市要積極發展接續產業;對於難以發展接續產業的城市要採取轉移策略,適時轉移人口。
歷史文化名城:要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民族精神。要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協調好新城建設與舊城保護的關系;加強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6)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以能源戰略、資源保護、運輸安全為原則,建立全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國家鐵路網建設,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注重發展水路運輸,增加水運的比重,建立布局合理的民航機場體系,逐步構建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
以中心城市為節點,推行一體化的聯合運輸方式,加強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銜接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旅客運輸的零距離換乘和貨物運輸的無縫銜接,提高門戶城市的交通服務水平,強化城市在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城市內部交通與區域間交通的有機整合;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統。
建立全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強化城鎮在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的核心地位,促進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有機銜接,增強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邊境交通樞紐城市建設,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完善全國交通網路。一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北京—天津、沈陽、上海、武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成都、西安、蘭州。二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石家莊、太原、大連、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寧波、合肥、南昌、廈門、濟南、青島、長沙、南寧、貴陽、昆明、拉薩、烏魯木齊。其中哈爾濱、昆明、南寧、拉薩、烏魯木齊為國家邊境地區交通樞紐城市,它們在國家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4. 少數民族村寨農業生產產業化模式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是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實施以來,鄉村振興戰略成了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興旺被列為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首位,由此以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成了學術界高度關注和聚焦的重大時代課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不同於其他區域的經濟社會單元,具有比較特殊的民族元素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備受國家的重視和支持。2009 年以來,國家民委和財政部就開始部署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頌賀爛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2017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出台了《關於培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指導意見》,將特色產業納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五位一體」保護發展模式的重要內容,實現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其重要發展目標之一。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共有97個村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①,「十三五」期間廣西擬重點培育105 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如何依託當地資源稟賦,做大做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構建產業發展共生體,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但是增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內生動力、韌勁的內在需要,也是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振興、與全區經濟發展聯動、共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導向。

一、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產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模式和特點

2009 年以來,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產業發展為依託,根據各自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優勢資源,突出民族特色,以文化旅遊業、特色種植業、民族傳統手工業等為重點,創新產業選擇、產業形態、產業模式、產業生態等相互兼顧,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民族和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激發了地方發展的內生潛力,切實提高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治貧、防貧能力,使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打破產業單一發展模式,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是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普遍做法,其主要體現在文化與旅遊業、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兩個方面。通過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催生出了諸如鄉村旅遊、農業旅遊、休閑旅遊、生態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等新型產業形態。

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實踐中探索出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產業合作模式,有效地增強了產業發展的活力、提高了產業經濟效益。一是「政府(村)+企業」模式。如來賓市金秀縣與廣西天河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世界瑤都康養特色小鎮,打造以瑤醫、瑤葯起源為產業核心,集中草葯種植和深加工、休閑旅遊、民族文化、商業開發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綜合體項目。二是「農戶+公司」模式。如崇左市大新縣桃城鎮萬禮村濃沙屯以大新縣盛都工貿有限公司為主體,成立了崇左市首家鄉村旅遊發展公司,免息墊付300多萬元用於建設旅遊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引導濃沙屯群眾以資金、土地入股,包括貧困戶7戶26人均是公司股東,盈利後按股份分得紅利收益。部分貧困戶還積極參與「農家樂」經營,真正與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三是「黨建+產業」模式。如南寧市隆安縣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依託廣西金穗農業集團的優勢資源,通過黨組野漏織發動、能人帶動、企業推動等方式,大力推進土地流轉,採取「黨支部+協會(香蕉協會)+農戶」的模式,著力發展特色香蕉產業,成為全區著名的香蕉生產基地,被譽為「廣西香蕉第一村」。四是「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憑祥市夏石鎮板小屯從 2014 年年始,通過引進資金、技術,成立生態農業合作社,加大開發力度,拓展旅遊業深度,以旅遊為主線,結合生態養生、休閑度假等主題,建成集親水樂園、戶外體驗、農家食宿、休閑體育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度假區。

二、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 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不足

2016 年國家民委將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納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中不再設立專項資金,而且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只能分配到縣區,由縣拍悉區人民政府統籌安排項目,因此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專項資金被迫取消。根據《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廣西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和要求,中央和自治區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執行,主要用於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中央和自治區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分別從2013年、2016年開始,根據因素法測算,將資金切塊分配到縣,將項目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縣,實行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制度,具體項目實施由當地人民政府決定。由於廣西脫貧攻堅任務重,目前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絕大部分投入脫貧攻堅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用於扶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資金十分有限。特別是不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因為不是貧困村,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無法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落地,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更加突出。

(二) 民族特色支柱產業不強

產業發展特色不明顯、產業扶貧同質化現象突出、發展基礎薄弱、產業化發展乏力是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也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一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對於產業發展缺乏科學定位,處於被動和「從眾」的狀態,發展思路不清晰,特別是沒有結合民族特色、立足民族優勢資源進行產業的選擇和培育,導致產業發展缺乏特色和長遠規劃,難以形成特色農產品品牌和產業規模效應。

(三) 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不夠,發展後勁乏力

一些地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產業發展主要是以地方居民或者其他投資者投資為主,屬於自發性產業發展模式。地方政府雖然也在政策和技術上給予一定支持,但由於資金、精力、資源有限,支持力度受限。同時,由於自發性的產業發展沒有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模式,產業科技含量不高、發展路子不寬、市場空間不大、轉型升級難度大。

(四) 產業發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夠

整體上看,廣西大部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產業發展特別是產業宣傳、產品銷售、產品品牌塑造等仍然是沿用原有傳統的線下模式,沒有充分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構建電商平台,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力度不夠,沒有進行線上宣傳、開發、推廣和銷售,限制了市場發展的空間。

(五) 產業發展的互動性和協作性不強

由於資金不足、長期行政區域化管理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間、同一村寨的不同農戶之間並沒有形成聯動協作共享機制,形成了較強的地方保護主義,各自為政的色彩比較重,分割式管理問題突出,產業發展涉及的交通、物流、信息、人才、資本、技術等沒有形成較為有效的流動、整合和共享,不管是同區域的不同村寨之間,還是不同區域的村寨之間都缺乏充分有效的溝通、交流和合作,沒有形成協同聯動與合作共贏理念,弱化了資源的效用,不利於培育和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影響規模經濟的形成。

三、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產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

(一) 創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

1.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引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資金聚集

一是制定和完善金融機構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政策,引導和鼓勵不同類型的銀行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公共服務、文化挖掘與保護、企業投資特色村寨項目等提供針對性強的和種類豐富的金融服務。二是探索公共基金、保險資金等參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項目的運營機制和管理辦法。通過鼓勵和吸引公共基金、保險資金參與具有穩定收益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建設和運營,突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資金瓶頸。三是創新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完善第三方支付、P2P 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模式,拓寬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資金渠道。四是建立企業、居民參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項目的利益分享機制。

2.探索以獎代補的投資模式

由政府設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或者統籌分配政府募集、整合的各部門、各行業的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予以支持。由各級政府根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規劃和項目安排,確定重點培育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和重點產業項目,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在的地方政府墊資承包相關項目建設,或者是以招標的方式引導相關單位或企業、社會組織競爭承包相關項目建設工作,項目完成並經過有關部門檢查驗收後,根據項目的進度或者效果由政府予以一定獎勵,賦予項目建設效果顯著的承包方後續參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或者其他項目競標的優惠政策權利,引導地方政府和投資企業加強項目建設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資金的內生供給力

不管是自治區層面,還是鄉鎮村層面,僅僅依靠政府來籌資扶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是難以為繼的,必須尋求其他資金的支持,而通過發展集體經濟所獲得的收益是解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資金困難問題的有效方式。建議各級政府部門鼓勵和大力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積極發展集體經濟,並將集體經濟所獲得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用於培育和扶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重點產業發展,以優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結構、促進居民就業並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 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中國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還成了先進的社會生產力,釋放出巨大的潛能,是鄉村振興支農惠農強農的重要力量。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突出短板就是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和相關平台、機制不健全,由此產生的後果是產業選擇、產業發展、產業營銷、產品推廣等與市場需求難以實現無縫銜接,降低了產業選擇與市場需求匹配的精準度,限制了產品營銷渠道和發展的空間,增加了產業發展的總體成本。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應以「數字鄉村」戰略為抓手,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融入廣西「數字鄉村」總體發展規劃,以互聯網為依託,培育和發展「互聯網+」產業形態,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一是加強包括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內的廣大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建設農村科技服務雲平台,加強信息資源大數據建設,完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電子商務平檯布局,培育「互聯網+物流」「互聯網+資金」「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產業」等多種產業形態,發揮互聯網優勢構建新型的農村與城市、城鎮融合發展模式,逐步縮小原來農村與城市、城鎮之間由於地理因素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和數字鴻溝。二是完善引導市場主體投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電子商務平台的激勵機制。電子商務平台是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條件。要通過稅收、工商、土地等多方面政策,引導和激勵更多的社會主體投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電子商務平台,由此形成覆蓋范圍廣、形態多樣、運行高效的電子商務網路體系。三是積極探索「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資源稟賦、地理位置、產業特色、基礎條件等差異決定了農業發展模式各有不同,要瞄準市場需求、結合品牌特色和資源優勢,運用互聯網技術、平台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促進不同產業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融合,延伸產業鏈,培育新業態,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空間和優勢,培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增強市場發展新潛能,擴大產業發展增量增值空間。

(三) 整合資源,跨界融合,培育新動能,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融合聯動發展模式

1.打破地域限制,增強不同區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融合性、聯動性

各市、縣、鄉鎮、村寨要逐級整合自然資源、民族資源、文化資源、生產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資源、技術資源等,建立要素資源的整合、反饋、流通機制和各要素資源自由流通、效用發揮機制,做到各取所長、相互補充,實現資源整合和利用最大化,在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建設為基點,打造個性精品品牌,克服村寨建設「千村一面」和同質化、低質化現象的基礎上,利用不同村寨、相鄰市縣資源互補性、產業發展互補性等優勢,構建和完善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鏈、產業鏈和生態鏈,打造區域性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圈、產業發展圈和生態保護圈,通過不同區域之間的資源整合和資源聚集與互補,創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模式、發展模式,培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新動能,擴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新空間。

2.突破行業局限,推進多產業跨界融合

立足少數民族村寨產業特徵、山水資源、地形地貌、歷史文化、民族特色、產業優勢、生態資源等要素,樹立多產業融合發展理念,探索「旅遊+」「文化+」「互聯網+」「生態+」等新發展模式,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促進文化、生態、旅遊、現代農業、特色手工業、服務業等一體化發展,通過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提高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四) 建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幫扶機制和專業化指導機制

1.建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幫扶機制

這里的幫扶主要是指由產業發展模式完善、產業發展基礎好、產業發展機制健全、產業化發展程度高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他區域,或者在某方面具有相關優勢的部門、單位等為基礎薄弱、資金缺乏、技術不足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提供相關支持和幫助。這種幫扶包括強制和自願兩個方面。強制性幫扶主要是指由自治區、市級通過統籌安排,責成有關地方政府或者部門、單位為有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並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成效納入責任部門、單位的具體考核指標。自願性幫扶主要是指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的發展提供相關支持和幫助。通過實行幫扶機制,可以減輕地方政府部門的壓力,促進資源共享,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與區內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

2.建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專業化指導機制

這里的專業化指導主要是指通過強化產業扶貧的政府責任擔當,由政府部門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派駐產業發展專業指導員或者是由政府提供資金(或部分提供)聘請專業人員指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設立專項基金定期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專業人員培訓,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提供充足且高質量的人才。

5. 憑祥的經濟建設

憑祥地處廣西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的交匯區,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一軸兩翼」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憑祥與越南接壤,轄區內有憑祥(鐵路口岸)和友誼關(公路口岸)2個國家一類口岸、平而關(水路口岸)1個國家二類口岸,弄堯(含浦寨)、憑祥(叫隘)、平而、油隘4個邊民互市點,是廣西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
浦寨邊境貿易管理區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貿點之一,浦寨已形成中越邊境最大的紅木傢具、工藝品專業市場和水果交易市場,也是中國有名的邊貿城。
2005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11.34億元;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財政收入1.60億元。
2007年,憑祥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88億元,同比增長29.9%;財政收入3.0041億元,同比增長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3億元,同比增長9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6億元,同比增長19.4%。
2010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3億元,比2005年增加13.96億元,翻1.15番,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完成5.08億元,比2005年增加3.4億元,翻1.67番,年均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億元,比2005年增加29.52億元,翻2.63番,年均增長44.1%;外貿進出口成交額264.5億元,比2005年增加203.7億元,翻2.1番,年均增長3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億元,比2005年增加6.11億元,翻1.22番,年均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比2005年增加10202元,翻1.27番,年均增長19.3%;農民人均純收入4281元,比2005年增加2147元,翻1番,年均增長14.9%。
2012年憑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37億元,同比增長15.2%,高出年初制定目標2.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7.39億元,同比增長18.9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0.9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同比增長41.6%,超出年初制定目標6.4億元;外貿口岸進出口總額435.67億元,同比增長27.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7.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2億元,同比增長16.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82元,同比增長1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280元,同比增長18.3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5.98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等三項指標增速在崇左各縣(市、區)排名第一。
2012年,憑祥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第一產業4.37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11.47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三產業20.53億元,同比增長13.3%;三產比例為12.0:31.5:56.5。 手工業 解放前,憑祥無現代機器工業,手工業多為家庭副業性質。民國34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調查,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有木工105人,泥水匠103人,石匠4人,其他142人。民國35年,工業有車縫10間,首飾加工1間。木器1間,鐵器8間,磚瓦1間。
1952年調查,有個體手工業50戶,234人。1956年2月,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鐵器、車縫、木器、被服、修理、磚瓦、豆腐等7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參加合作社的有69戶,223人。全年產值17.2萬元,完成年度計劃97.4%,佔全市工業總產值65.57%。1971年手工業合作社,歸街道「革委會」領導。當年產值29.1萬元,比1967年的41.8萬元下降30.4%。1973年從街道分出,歸市手工業局領導(後改為二輕局),產值達54.3萬元,佔全市工業產值10.8%。1980年增到193萬元,為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28.2%。
1981年後,由於經營管理不善,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逐年滑坡。至1985年,手工業企業有被服廠、綜合修理廠、木器廠、五金廠、磚瓦廠、塑料廠、食品加工廠7家,職工289人,年產值63萬元,比1980年下降67.4%,佔全市工業總產值8.5%。 國企 1953年成立的大米加工廠是憑祥市國營工業的萌芽。1955年建酒廠,1956年建醬料廠。
1958年大辦工業,先後興建建築材料廠、那行水電廠、化工廠、農機廠、鋼鐵廠、芳香廠、煤礦、鐵礦、皮革廠、面條加工廠等10家企業。年工業產值30.84萬元。由於缺乏科學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以及未進行可行性論證便倉促上馬,1959年芳香廠、鋼鐵廠、煤礦、鐵礦場等相繼下馬或轉產,經濟損失達70多萬元。
1960年,大青山林場劃歸憑祥市統計產值,當年工業產值33.11萬元。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調整產業結構,化工廠、建材廠下馬。「大躍進」建設的10個工業企業只剩下農機廠、那行水電廠、面條加工廠、皮革廠等4個企業了。後來吸取「大躍進」的教訓,辦廠先派人到外地對口學習或到學校學習管理和技術知識。1964年增建的印刷廠,1965年增建的舊火電廠,1967年增建的自來水廠都比較穩妥。以後雖然有下馬的現象。如1963年皮革廠、1965年鐵鍋廠下馬,但已經是個別的了。1968年後因「文化大革命」影響,工業產值連年下降,1970年比1967年下降42.6%。
70年代上馬民礦站、新火電廠、供電所、磷肥廠、木材加工廠、鐵礦、制葯廠、涼果廠等9個廠。1971年至1978年,產值連年增長,1978年比1970年增加262.57萬元。但在此期間上馬的制葯廠、磷肥廠、鐵礦相繼下馬。
1979年後,忙於自衛反擊戰支前,沒有新項目,產值與前幾年基本持平。1981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1983年籌建夏石糖廠,1985年國營工業占工業總產值89.%。
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億元,同比增長5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億元,同比增長94.3%;實現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增長42.5%;實現銷售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61.2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14.0:17.9:68.1,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16.39%。工業企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其中製糖企業2005/2006榨季產糖1.88萬噸,比上個榨季增加8000噸,同比增長74.1%;實現產值8330萬元,同比增長92.3%;實現稅利1925萬元,同比增長100%。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豐浩酒精廠、三弘松香廠、中醫堂葯業等一批生產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200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90億元,同比增長68.7%。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09億元,同比增長47.9%。企業規模逐步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14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17億元,同比增長98.2%。
2010年憑祥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16億元,比2005年的2.51億元翻1.86番,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5.1%。
2012年憑祥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5.36億元,同比增長3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58億元,同比增長34.1%。 憑祥地處邊陲,戰事不斷,加上受到土司的長期壓迫和剝削,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生產徘徊不前。民國34年(1945年),全縣糧食總產僅331.15萬公斤。至1949年,農業(種植業)產值只有44.74萬元,占農、林、牧、副、漁(以下簡稱五業)總產值的63.33%。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連年增產,1955年同1951年比,糧食增產30%,產值增加14.46萬元。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變私有制為集體所有制,當年農業產值64.37萬元,比1955年增加4.7萬元,占當年五業總產值69.1%,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54%。
1957年至1978年的22年中,盡管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和推廣科學種田等,但因受「左」的影響,1958年「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三年困難。同1957年比,1961年農業產值下降34%,糧食下降11%。1966年後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農業學大寨」運動,搞政治工分,日糧自報公議,把社員正當的家庭副業當作資本主義來批,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增長幅度不大。1978年農業產值為170.7萬元,比1956年增加106.33萬元,平均每年僅增4.83萬元,占當年五業產值69%,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19.2%。農民農業收入僅比1956年增加6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1981年農業實行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同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農業比重大幅度上升,農業產值占當年工農業產值62.8%。1982年,全市糧食總產達2106.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3年後,調整農業結構,糧食產量有所下降,但農業產值仍起伏增長。1985年產值為712.19萬元,比1981年增長34.1%,占當年五業總產值51.9%。五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65%。農民收入比1978年增加57元1比1981年增加10%。但憑祥仍屬全區48個貧困縣(市)之一,全市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25%。農業發展緩慢除了一般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受戰爭的影響。從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到自衛還擊戰,全市人民一直處於緊張的戰爭、戰備和支前狀態,肩負著繁重的支前任務,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付出了很大代價。僅自衛還擊戰期間,全市投入支前的幹部、群眾就達4萬多人次;遭受損壞水壩、水電站48處,毀壞丟荒田地2267畝,被炸死耕牛79頭,毀壞房屋數以千間計,在邊境一線的12個行政村,99個自然屯,19786人被迫後遷。
2006年憑祥市糧食種植面積3584公頃,比上年減少130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340公頃,增加122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898公頃,減少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94公頃,減少3公頃;豆類種植面積162公頃,減少3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6899噸,比上年減產27.2%;甘蔗產量208349噸,增產55.1%;蔬菜產量1898噸,減產1.4%;果園水果產量6645噸,增長21.7%,其中荔枝產量362噸,增長9.7%;龍眼產量710噸,增長9.2%;香蕉產量441噸,減產14.9%;柑桔產量656噸,增長30.4%;油料產量254噸,增產2.8%。肉豬出欄50800頭,增長5.0%;肉牛出欄7219頭,增長4.3%;肉羊出欄12910隻,增長7.0%;家禽出欄146.08萬只,增長5.6%。全年肉類總產量6777噸,增長5.0%。其中,豬肉產量3810噸,增長5.0%;牛肉產量721噸,增長4.2%;羊肉產量194噸,增長7.2%;禽肉產量2045噸,增長5.6%。水產品產量2965噸,增長13.2%。全年木材採伐量72326立方米,增長9.5%,松脂產量3468噸,增長12.1%。
2010年憑祥市經濟作物面積由2005年的5.26萬畝增調到12.86萬畝。 1992年國務院批准憑祥市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後,國民經濟連年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2005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其中邊境貿易成交額32.50億元。
2006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79.29億元,增長30.3%,其中邊貿成交額40.11億元,同比增長23.4%。口岸出入境人數29.82萬人(次),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153.56萬噸,繼續保持廣西第三大口岸和第一大陸路口岸的地位。
2007年,對外貿易成交總額達到125.93億元,同比增長58.82%,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憑祥企業邊境小額貿易出口總額達57.12億元,同比增長84%,佔全區的70%,位居全區第一。屬地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83億美元,同比增長59.43%,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達213萬噸,同比增長38.9%,其中:友誼關口岸車輛進出3.02萬輛,貨物進出口29.57萬噸;憑祥(鐵路)口岸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25.85萬噸,同比增長185.96%,是1996年中越鐵路聯運恢復以來貨物運輸量最多的一年。口岸出入境總人數達61.73萬人次,同比增長94.18%。
2010年,憑祥市外貿進出口成交額達832.4億元,外貿進出口成交額由2005年的60.8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64.5億元,年均增長34.2%,其中口岸邊境貿易進出口成交額由32.5億元提高到200.1億元,年均增長43.84%,屬地企業進出口成交額由3.6億美元提高到32.2億美元,年均增長54.99%。
2012年,憑祥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35.7億元,同比增長27.8%,對外貿易八項主要指標繼續穩居全區第一,連續六年實現紅木傢具進口總額中國第一、連續四年實現對東盟水果進出口總額中國第一。弄懷、浦寨正被打造成為中國—東盟水果、紅木半成品、農產品、日用品等交易中心。

6. 區域經濟的其它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深圳等經濟特區之後,又先後批准了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成渝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於2008年提出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國家批准實施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對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面向東南亞,溝通東中西,服務西部大開發,充分發揮北部灣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對外開放的門戶和樞紐,中國面向東盟國家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示範區, 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逐步成為帶動支撐 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我國沿海發展新一極。可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定性,就是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北部灣地區有很多優勢,如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等,但從開放、合作、發展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惟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早物基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北部灣的區位優勢有如下兩點值得特別重視:
一是在地域范圍上,放得廣一點,在東亞地區它是東南亞與東北亞的結合部。放得稍窄一點,它是中國-東盟的結合部,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核心部位。搞好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有利於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和成長,有利於東亞地區的合作和發展。
二是它的特點是中國與東盟在此海陸相交,既有海相通,又有陸地接壤,既可從海上通達世界各國,尤其是東盟10個國家中的9個國家,也可從陸上到達中南半島東盟大陸的7個國家,甚至可延伸到南亞地區孟加拉、印度等國家。北部灣,是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門戶、前沿和橋頭堡。
我國沿海地區中擁有優良港灣,可以開展海上國際開放合作的地區很多;沿邊擁有便利陸路口岸,可以開展路上國際開放合作的地區也不少,但是惟有北部灣既擁有優良海上港口,又有便利陸路口岸的得天獨厚優勢,海陸都可以開展與東盟國家進行國際合作。利用這一優勢,通過開放合作,北部灣就可以打造成中國-東盟的海陸空交通樞紐、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產業合作接點。
北部灣開放開發成為國家戰略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雖然位於廣西境內,但經濟區開放開發絕不僅僅是廣西層面的事情,而是關系國家戰陸謹略全局的大事。規劃的實施,標志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開放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完善全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對於發揮北部灣地區資源環境優勢,帶動廣西和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西南地區與粵港澳地區互動發展、形成國家新的經濟增長帶、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北部灣開放開發無論是在國家沿海和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布局,還是在南向開放與東盟的合作中,都具有別的地區所不可替代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多年來,中國實施沿海率先開放戰略。在開放發展序上,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第一個崛起,然後是90年代長三角相繼崛起,21世紀頭10年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崛起,北部灣經過5-10年的打基礎,非常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崛起成為新的增長極,以至於在中國沿海形成「兩角兩灣兩岸」的開放發展大格局。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實施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我國西部的11個省區中,惟一的出海口就是廣西北部灣地區,同時,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市的西部地區從北部灣出海也很便捷,所以北部灣地區的崛起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乃至中、西部部分地區開放合作的龍頭。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黨中央、國務院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我國的外交政策中,「周邊是首要」,對周邊國家實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友好方針,尤其是與山水相連的東盟建立了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到2010年將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恰好是中國-東盟的結合部,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實施《廣螞滲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會全面推進中國與東盟的友好合作,有利於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發展、穩定與和平。
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從全國及沿海的經濟布局看,是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全國東中西均衡協調發展;從國際層面看,北部灣作為中國與東盟進行區域合作的主要板塊,有助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有助於東亞地區的合作。
抓住機遇,突出打造三基地一中心
建設中國-東盟海陸空交通樞紐,涵蓋了海上的港口群、陸上通達中南半島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系統,以及中國經北部灣地區到東盟各國的空中運輸系統。交通是物流的載體和商貿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前提,北部灣在形成中國-東盟交通樞紐的基礎上,將會發展成為中國-東盟的物流基地和商貿基地。
產業合作是區域合作的核心。承接中國大陸特別是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結合東盟國家推進工業化的需要,北部灣可以成為中國-東盟科技和工業產業合作的接點。通過推進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合作,大力發展研發業務,北部灣地區將會發展成為重要的加工製造基地。
廣西北部灣地區作為中國-東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豐富、拓展、提升中國-東盟博覽會,在時間、空間和具體內容上提出更多的創意,把更多的中國與東盟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事項放在北部灣區域來進行。中國與東盟在北部灣進行的頻繁交流合作,將有力促進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在該地區的建設和形成。
發揮區位優勢,重點——搞好開放合作
北部灣地區的開放合作是全方位的,既要和國內的相關地區開展合作,也要面向國外的東盟開放合作,還要向第三國和地區開放合作。只有創造條件,實行主動開放和高度開放,讓中國與東盟以及第三國和地區的人、貨、資本在北部灣地區充分接觸和交流,資源集聚、交流、發酵,才能建設成為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在國內,重點是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主動承接粵港澳產業、資金、技術轉移和輻射,成為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加強與粵湘黔滇周邊省交通、物流、旅遊、能源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合作。依託西南出海大通道,進一步擴大與西南地區的經濟協作,推動形成聯系緊密、帶動力強的南(寧)貴(陽)昆(明)城市帶。同時,還要加強與中西部的其他地區聯系,為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服務。
面向國外,重點是積極擴大與東盟的區域合作。加快推動形成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為兩翼、以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為中軸的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尤其是積極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海上次區域合作的新亮點。北部灣經濟圈是北部灣地區乃至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核心。中越合作建設包括北部灣經濟圈在內的「兩廊一圈」側重也在北部灣,因此也要大力推進中越海陸區域經濟合作。
北部灣區域合作基本上還是弱-弱型合作,因此合作要在更大范圍進行,積極拓展與日韓、歐美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實現合作各方的共贏。
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設立為中國面向東盟高度開放的地區,要主動開放、全面開放、高度開放,在維護主權、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在邊境一線和港口要主動開放,讓外國人在有管理的前提下進來進行經濟合作和開展旅遊活動。擴大開放,當務之急建議把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以及南寧空港開辟為自由港或保稅港區;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和前後一段時間內,南寧市實行免簽證,參展貨物全部免稅;加強南寧市與越南河內的合作,在火車站設立海關、邊防,像廣州到香港的直通車一樣,促進兩地的往來;放開東興市、憑祥市等邊境地區一線,加強二線的海關邊防管理,擴大中越邊境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廣西北部灣地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並明確定位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舉措。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就是要促進沿海、中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均衡發展,推進中國的南向開放合作。開放促合作,合作促發展。通過大力推進中國與東盟的區域合作,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將打造成中國-東盟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新的經濟高地和增長極。
田書華: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011年08月29日02: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銀河證券研究所 田書華博士後
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解決大開發所需的生產要素等問題,其中,資本投入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規模資本投入,最佳途徑就是借資本市場的推動。
造成我國各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資本市場發展不均衡是導致我國各經濟區域差距較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對四大經濟區域資本市場發育情況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東部、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資本市場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東部10省市共有1516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151.6家上市公司;中部6省市共有347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57.8家上市公司;東北部3省共有133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44家上市公司;西部12省市共有348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29家上市公司。東部區域上市公司數量明顯高於其它三個區域上市公司數量。
從上市公司市值的比較來看,存在東部經濟區域上市公司市值最高、所佔比例最大,而其它三大區域市值較小的現象。截至2011年7月底,東部經濟區域(10省市)上市公司市值總量佔A股市值總量的76%;西部(12省市自治區)佔A股市值總量的11%;中部(6省)佔A股市值總量的10%;東北(3省)佔A股市值總量的3%。
從各省市值平均量來看,東部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23568.69億元,中部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5157.09億元,東北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2852.97億元,西部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2734.29億元。平均來說,東部省份是西部省份的8.62倍,是東北省份的8.26倍,是中部省份的4.57倍。
從各區域證券市場上募集到的資金量來看,自中國設立證券市場以來我國四大經濟區域募集資金量最多的是東部區域,共募集資金198233億元,其它三個經濟區域募集到的資金分別是:西部11224.7億元,中部10677.5億元,東北3833.71億元。可以看出,東部佔有絕對優勢。從四大區域人均募集到的資金量比較,仍然是東部區域占絕對優勢為4.09萬元/人,其次分別是東北0.352萬元/人,西部0.306萬元/人,中部0.2999萬元/人。
可見,無論是從上市公司市值總量還是從證券市場募集到的資金量來看,我國四大經濟區域都存在明顯差距,東部地區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
解決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生產要素和資源問題,因此,資本投入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規模資本投入,最佳啟動點就是借資本市場的推動。如何利用資本市場促進落後區域尤其是中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國家在政策方面對於落後區域尤其是中西部區域給予照顧或優惠。譬如可以在符合產業發展政策前提下,對這些地區的公司上市條件、再融資條件、債券發行等給予照顧或其它特殊政策;對中西部地區企業稅收、投資等給予優惠政策;對於投資中西部地域上市公司的資本利得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等等。
第二,積極培育中西部資本市場。截止2011年,我國只有上海、深圳兩家證券交易市場,嚴重加劇了資金在地區分布上的失衡。今後應該考慮設立中西部證券交易所,改變我國資本中心偏集東部的狀況,營造金融資源在中西部匯集的金融中心。
第三,落後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要積極培養和開發一批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後備軍,支持本地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在利用證券市場振興區域經濟的過程中,不但要促進現有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培養和開發一批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後備軍,以便使本地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為證券市場上的「中部板塊」、「西部板塊」提供新鮮血液。
第四,資本市場的中介機構尤其是證券公司要重視在中西部地區開展資本市場業務。要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資源優勢配置功能和機制轉換功能服務中西部發展。 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培養方式
1、學制兩年,利用周末及公眾節假日上課;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課;
3、全國假期班:利用公眾節假日上課;
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課程開設院校北京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復旦大學
南開大學
武漢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特點
·注重精英培養
國際經濟研究院只有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無本科生教育。學院一向注重教學品質,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
·結合經濟環境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
本專業立足於掌握經濟學理論,放眼世界經濟環境,通過經濟發展規律,為各級政府和各企業中有關部門解決現代管理和項目管理等實際問題。
·課程特有國際性、前沿性、實踐性
對外經貿大學自身國際化特徵顯著,所設課程同樣與國際接軌密切,如產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項目管理、區域品牌營銷等等。
·每個月為在職研究生開展主題講座論壇
請部委專家、名師教授、高層高管每個月開設講座論壇,內容:就當月全球范圍內發生的經濟大事件做出分析評論,以及對個人工作生活產生的影響。
·配備最強師資組合
院長桑百川和副院長庄芮在該領域內享有很高聲譽,均參與在職研究生授課。部分教師還具有在我國駐外使領館及國外大學工作和培養資歷。
培養目標:
當區域規劃與招商引資已是各級政府及各企業發展經濟的重要工作,為了提升各級政府和各企業有關部門的現代管理能力和項目管理水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開設區域規劃與招商引資項目研究生課程班,服務於區域發展和企業,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招商引資高級管理人才。
課程設置
學位課程
1、微觀經濟學 2、宏觀經濟學
3、國際經濟學 4、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5、財政學 6、貨幣銀行學
專業課程
1、開發區模式與案例分析 2、招商引資項目管理
3、區域品牌營銷 4、商務英語
5、商務溝通與談判 6、招商引資政策與實踐
7、市場經濟 8、產業發展規劃
9、區域發展規劃 10、數據模型與商務分析
選修課
(1)投資環境分析(2)市場營銷
(3)跨文化交流(4)金融理財(含財務報表分析)
(5)國際金融與外匯管理(6)商務禮儀
(7)公司財務戰略(8)人力資源管理
(9)有效溝通策略(10)國際工程招投標 從世界經濟的實踐看,政府經濟規劃是在尊重市場作用的基礎上彌補市場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強行引導」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出負面的結果。
2006年12月,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相繼召開。一時間,區域協調風起雲涌,令人為之額手稱慶。然而,區域經濟並非真正的協調,此中,種種絲縷糾結、難以釐清的「邊界困擾」為禍不少。
在滬蘇浙座談會上,中國第一個區域規劃草案——長三角區域規劃送審稿浮出水面。但部分規劃專家卻指出,這個被發往相關省市徵求意見的草案集中關注了生產力總體布局與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語焉不詳。至於造成這一狀況的主因,是編制人員在政府與市場邊界分割問題上認識不清。
這一判斷正確與否還尚難辨明,但在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上,確實在不少地方存在有含混與模糊之處。譬如,區域內城市分工互補、錯位發展問題。這個提法表面上合情合理、邏輯清晰,但實際上,如何分工、如何錯位,通過什麼分工,通過什麼錯位……一系列疑問仍沒有十分清晰的答案。
根據有關人士透露的消息,關於這個問題,在編制長三角規劃草案的專家組內部也曾有過激烈爭論。一種觀點是,規劃應該對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產業分工進行相對明確的劃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按照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規律行事,規劃不會有執行力,劃定某具體城市要發展什麼產業會導致長三角出現「經互會」的狀況。
這一爭論的實質涉及了一個長期存在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政府如何把握調控經濟的尺度。如果把爭論中的城市這一基本經濟單位替換為某一個具體城市的下轄區縣或鄉鎮,爭論就會轉換為地方政府在當地具體產業布局中應起什麼作用問題。而這一問題是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普遍問題。
毋庸諱言,當下,雖然市場機制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承認,但地方政府並沒有完全退出市場競爭。在江蘇南通,一個規模頗大的國際家紡城橫跨通州、海門這兩個縣級行政區。結果是,雖然這個家紡城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整體,但兩個行政區卻都在各自做規劃。就連家紡城的名字,相關地方也在爭,通州方面要叫中國通州國際家紡城,海門方面則要冠中國海門字樣。
這一地區間競爭的格局在國內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存在。出於政績、財政收入等方面的考慮,地方政府依舊把自己當作競爭的主體,而不是協調的主體。進而,在主導產業、產業集聚等地方經濟核心要素的管理上,政府傾向於以規劃形式予以控制,其中不少還會產生出「指點江山」、「布局天下」、「憑空造集聚」的沖動。遺憾的是,從世界經濟的實踐看,政府經濟規劃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場作用基礎上彌補市場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強行引導」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出負面的結果。 區域經濟發展五大新特點:一是全國經濟版圖呈現五個梯隊;二是中西部地區的GDP增速明顯高於東部地區;三是各省市的經濟增速普遍出現下滑;四是中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快於東部地區;五是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高於東部地區。
我國東中西經濟 發展階段不同,政府應順應形勢,採取有針對性的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一是根據我國東中西部發展階段不同,制定差別化的產業政策。東部地區在保持一定經 濟增速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努力實現產業升級。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還處於成長過程中,在接受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也要注重產業鏈的 完善,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動力保障。二是警惕投資過度帶來的新一輪產能過剩。2013年我國地方政府換屆將初步完 成,換屆後政府往往有投資沖動。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借新型城鎮化之名,行過度投資之實。中央政府應加大政策引導,警惕投資過度帶來的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閱讀全文

與憑祥市如何做好工業振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跟林肯哪個後期費用高 瀏覽:349
尊合汽車怎麼樣 瀏覽:746
08寶馬x1時間如何調 瀏覽:924
賓士m260l多少錢 瀏覽:271
永新工業園區有哪些 瀏覽:52
寶馬740l交強險交多少錢呢 瀏覽:858
汽車發動怎麼回事 瀏覽:124
奧迪a3車銘牌在什麼位置 瀏覽:46
手動擋汽車如何能查出調表 瀏覽:187
牡丹區有哪些工業區 瀏覽:917
寶馬新車還能開多久 瀏覽:288
計算機天津理工河北工業哪個好 瀏覽:571
賓士a35車怎麼樣 瀏覽:568
太石工業區有多少工廠 瀏覽:38
汽車開多久換一次空調濾芯 瀏覽:539
聯合國哪個國家工業好 瀏覽:476
汽車年檢後多久拿到牌照 瀏覽:585
自動擋汽車上坡怎麼起步 瀏覽:883
寶駿汽車還能堅持多久 瀏覽:730
美系汽車品牌有哪些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