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糖最開始是哪個國家出產的
白糖最早是在印度出現的,出戚塵現於笈多王朝(320-540年),大概在公元350年歷信左右開始大量生產。
什麽時候傳入中國就不是很清楚,但在唐初名醫孟詵肢仔輪所著的《食療本草》中,已經有關於白糖的食療,所以在唐朝時白糖應該在中國很普及了。
2. 糖是何朝代做的,甘蔗糖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粗虛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製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岩明燃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製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製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製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槐脊的工藝基礎。
3. 原來白砂糖的製法是中國發明的
製糖法早在唐朝就傳入中國,但那時只有充滿雜質的紅糖。
明朝中期,發明了「黃泥水淋糖法」製作白糖。
黃泥水淋糖法,即將甘蔗榨汁後火熬,先按常規方法製成黑砂糖,然後把制好的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結塊,再把黃泥水澆入漏斗產生反應,就能得到雪白的白吵配糖。這個操作最早出現在福建,隨後火遍大明各地,成了世界製糖史的里程碑。
產品分類
白糖主要分為二大類,即白砂糖和綿白糖。國外食用較多的是白砂糖,綿白糖主要在中國飲食文化圈內跡慶的國家或地區食用較多。各國對白砂糖的標准和分類不盡相同。
中國把白砂糖根據精煉程度的不同,劃分為四個級別,分別是精製白砂糖、優級白砂糖、一級白砂糖、二級白砂糖。綿白糖分為三個級別,分姿碰握別是精製綿白糖、優級綿白糖、一級綿白糖。
4. 白糖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出來好久傳入中國
蔗糖是人類基本的糧食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蔗糖根據純度的高低可分為三種;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白砂糖是食糖的一罩段種。其顆粒為結晶狀,均勻,顏色潔白,甜味純正,甜度稍低於紅糖。烹調中常用。適當食用白糖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養陰止汗的功效。
GB 13104-2014中將白砂糖定義為以甘蔗或甜菜為原料,經提取糖汁、清凈處理、煮煉結晶和分蜜等工藝加工製成的蔗糖結晶。[1]綿白糖為粉末狀,適合於烹調之用,甜物友譽度與白砂糖差不多。綿白糖有精製綿白糖和土法制的綿白糖兩種。前者色澤潔白,晶粒細軟,質量較好;後者色澤微黃稍暗,質量較差。
食品成分
原料別名:砂糖、石蜜、白霜。
糖原料分類:糖、蜜餞類食用提示:每天不超過30克。
推薦菜品:龍眼、百合、養顏橘子、飲木瓜鮮奶、人參淮葯糕、二豆粥、杏仁奶茶、糖水、百合湯、紅棗泥、牛奶、鶉蛋、鮮奶玉液。
白糖是日常生活中最廣泛使用的食糖,含蔗糖95%以上的結晶體,比綿白糖含水率低,結晶顆粒較大,經過精煉及漂白而製成,是一種常用的調味品,也是最常用的甜味劑,日常生活所指的「砂糖」通常便指白砂糖。
原料介紹
糖是用甘蔗或甜菜等植物加工而成的一種調味品,其主要成分是蔗糖。廣西、雲南告蔽、廣東、海南、福建、台灣等省和新疆、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產糖區。糖是重要的調味品,能增加菜餚的甜味及鮮味,增添製品的色澤,為製作菜餚特別是甜菜品種的主要調味原料。
5. 古代人用什麼製造糖
古代人用穀物來釀酒造糖。早期製得的脊戚糖主要是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
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
我國用甘蔗製糖的歷史也很久。甘蔗產於南方,從戰國至漢末,已種甘蔗,並喝其漿汁。漢朝,人們已經能用蔗漿熬制的糖膏塑成各種動物的形狀,雖產品仍較低級,但較之戰國時代人們食用蔗漿,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從東漢到唐初我國的蔗糖質量並不好,於是,唐太宗派人赴印度摩揭陀國學習製糖技術,引進新的製糖法,從此,我國的蔗糖生產才進入一個新階段。
據《唐會要》記載,白糖生產是從唐代開始的。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手工製糖的詳細記載,這種手工製糖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國建立前。清末,我國東北地區開始用甜菜製糖。
(5)工業白糖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常見糖的分類
根據糖的精製程度、來源、形態和色澤,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1、精製白砂糖:簡稱砂糖,為粒狀晶體,根據晶體的大小,有粗砂、中砂、細砂三種。特點是純度高、水分低、雜質少。國產砂糖含量高於99.45%、水分低於0.12%,並按標准規定分為優級、一級、二級三個等級,均適用於麵包和面點生產用。
2、粗砂糖:屬於未精製的原糖,純度低、雜質多、水分大、顏色淺黃,如國產的二號糖和進口的巴西糖、古巴糖。
3、綿白糖:晶體細小均勻,顏色潔白,質地軟綿,純度低於白砂糖,含糖量98%左右,水分低於2%,因成本高,用於高檔食品。
4、赤砂糖:粒狀晶體,顏色棕黃色,雜質較高,但可作特殊用途。
5、紅糖(片糖、黃糖):一般由土法榨製得,雜質最多,純度最低,但有其特殊風味及其在烘焙中著色快,也有一定的應用。
6、紅糖粉:純度比紅糖高些,且秤取方便,比紅糖使用量大。
7、冰糖及冰片糖:不方便秤取,成本高、應用較少,且限於高檔食品。
8、葡萄糖粉及葡萄糖漿:由澱粉通過酶催化或在酸存在下經水解作用得到葡萄糖漿再經噴霧乾燥遲野改後即得粉狀葡萄糖,一般含水8%。
9、麥芽塊及麥芽糖漿:由大麥、小麥經麥芽酶作用水而得,我國生產的成品一般稱飴糖。
10、轉化糖漿:由蔗糖與水在鹽酸存在下,加熱製得。其特點是粘度低、透明好。是做廣式月餅的必須原料。
11、果葡萄糖漿(異構糖漿):把轉化糖漿中的一部分葡萄糖在葡萄糖酶的作用下,轉化為果糖。工業上生產的果葡萄糖漿其異構轉化率在42%,此時的甜度與蔗糖相等。若再提高轉化率,則可得到更高的甜度。
12、蜂蜜:植物蜜腺的分泌物、甜度較高,60%~80%是人體容易吸收的單糖,且有特殊風味。
13、糖蜜:糖廠製糖時,糖漿經濃縮碼判後剩下的母液,雜質最多。但具有特殊的香味,生產全麥麵包時常有採用。
14、焦糖是一種糖食,以接近或超過115℃的溫度熬煮白糖,使呈現淺黃色近乎咖啡色,並帶有焦香味,即得焦糖。一般用做布丁的時候才使用。多吃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