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建設高水平工業

如何建設高水平工業

發布時間:2023-04-26 19:24:24

⑴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工的業狀況

.答案:(l)我國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也不如印度。 (2)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長期戰爭的破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措施: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結果:到1957 年,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建立了一批新興工業基地,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解析:從比例、數字和毛澤東的分析看,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工業狀況突出表現為重工業基礎薄弱。然後聯系建國前的歷史知識,概括對工業發展有影響的方面。結合所學知識,有條理地總結國民經濟恢復後我國有計劃地發展工業的措施。

⑵ 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指的是什麼

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指的是改變工業的定位、工業化的方向需要改變,要推動工業化向更高水平邁進。

中國工業應順應新工業革命的趨勢,在前沿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等方面加緊搶跑,促進工業化進一步深入推進。

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掌控價值鏈的關鍵環節,並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推動力。

工業化介紹:

工業化(in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⑶ 第一個五年計劃 具體工業建設成就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所有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 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澤東對此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計劃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由周恩來、陳雲主持,從1951年開始著手先後歷時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1957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歷史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計劃內容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根據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國家規定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以此為中心,進行財政、信貸、市場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這個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前後共修改五次。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這些指標既符合實際,積極可靠,又留有餘地。制訂計劃的方法是重視各部門各主要產品比例關系的協調,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平衡。
執行結果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共生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產鋼 535萬噸,原煤 1.3億噸,糧食1.95億噸。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8%(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五年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2.1%,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9%,工業物質消耗降低2.3%,每百元產值提供利潤17.1元;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主要經驗
①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②注意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後備力量,並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④為適應多種經濟成份的存在和發展,採取了一些靈活政策。但是,由於某些方面要求過急,農、輕、重比例不協調的苗頭已經出現,造成市場供應緊張,在這個時期內實行了對糧、棉、油的統購統銷。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⑷ 國家為何要重視工業合理布局

對工業生產地域分布現狀與歷史變化的分析,對其未來布局態勢的預測研究,對工業建設進行具體的地域安排,以及制定不同地區發展工業生產的有關政策等。主要研究內容有:影響工業布局的條件(因素)。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等的綜合分析與研究;工業部門結構。包括部門內部和部門間的結構。要求協調好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生產、採掘與加工工業、原材料與製造工業、能源與耗能工業、傳統與新興工業,以及工業與交通、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比例關系;各工業部門的布局特點及企業最優區位的選擇;不同層次的工業體系與工業地域組織(如工業地區、工業樞紐、工業區及工業點)的形成過程、結構特點與發展規律。不同地域范圍工業布局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相同。如全國性工業布局主要是確定其總體布局的戰略發展方向,提出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和主要工業部門基建的地區分布,安排工業基建投資和主要產品生產的地區比例,論證全國工業地區布局發展變化的趨勢及其宏觀經濟效益。地區性工業布局著重確定各類型區域工業發展總目標、總規模及地區產業結構輪廓,明確該地區在全國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區際聯系的基本趨勢。具體的工業建設項目分布地區與地點選擇,更多地注重與其配套協作項目的分布、原料與能源來源及產品銷售地帶等。

⑸ 如何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經濟轉軌過程。面對新形勢,我省提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下大力解決工業發展不快、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安縣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規模大,是河北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經過初期高速發展後,企業布局散、單體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日益凸現,如何順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加快轉型步伐,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從八個方面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第一,由「散」轉「聚」,促產業聚集。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無序,造成土地、電力、水利等要素資源的極大浪費,功能配套難、資源共享難、環境治理難。因此,引導產業由分散轉向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聚集效應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實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高標准規劃、高水平建設、多元化投入,打造優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強扶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聚集發展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把好產業、土地、環保關口,吸引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
第二,由「低」轉「高」,促產業提升。縣域一般產業單、
層次低、鏈條短、成長性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以**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全縣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但產品多為雷同,粗加工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推進傳統產業「低轉高」,加快產業改造提升,已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三,由「內」轉「外」,促對外開放。我省縣域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外向度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域外項目引進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加快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管理方式創新和發展理念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轉「外」,就是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樹立開放的「主動性、責任感」,調動全社會力量,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招商引資機制,引進開放的理念、先進的機制、優勢的資本,加快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全面對接。
第四,由「粗」轉「精」,促精細化管理。眾多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經營、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積極引導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與設備,加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引進開發,產品由低端製品向高、精、尖產品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由「亂」轉「治」,促規范發展。由於早期缺乏規劃意識,沒有科學化的產業規劃作引導,導致了企業星羅密布,零亂無序。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規劃的引領,科學地確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與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做到產業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增強規劃與執法的剛性,項目立項、建設要嚴格按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堅決杜絕亂開「綠燈」的行為,對出現的違法違規企業,依法及時予以糾正、處罰,實現產業規范化發展。
第六,由「小」轉「大」,促規模化發展。***現有民營企業數量已達10000餘家。但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約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千分之六。規模性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變化不明顯,規模性企業成長緩慢。全縣生產單體規模小、整體規模不大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小轉大」就是以產業優化升級為方向,以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為重點,實施「抑小、提中、扶大」,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帶動大發展,促進工業實現規模發展、集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第七,由「舊」轉「新」,促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培育和引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LED、防盜門、電動自行車、汽車零部件等高科技項目陸續落地。但總體
看來主體工業仍由傳統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堅持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鏈為著力點,高水平、高質量地謀劃「舊」轉「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八,由「污」轉「凈」,促清潔生產。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與環境資源保護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區域水、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黨的**大提出,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開展「兩個環境」建設。在今後發展中,要堅持以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為中心,提高「綠色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綠色轉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建設高水平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跟林肯哪個後期費用高 瀏覽:349
尊合汽車怎麼樣 瀏覽:746
08寶馬x1時間如何調 瀏覽:924
賓士m260l多少錢 瀏覽:271
永新工業園區有哪些 瀏覽:52
寶馬740l交強險交多少錢呢 瀏覽:858
汽車發動怎麼回事 瀏覽:124
奧迪a3車銘牌在什麼位置 瀏覽:46
手動擋汽車如何能查出調表 瀏覽:187
牡丹區有哪些工業區 瀏覽:917
寶馬新車還能開多久 瀏覽:288
計算機天津理工河北工業哪個好 瀏覽:571
賓士a35車怎麼樣 瀏覽:568
太石工業區有多少工廠 瀏覽:38
汽車開多久換一次空調濾芯 瀏覽:539
聯合國哪個國家工業好 瀏覽:476
汽車年檢後多久拿到牌照 瀏覽:585
自動擋汽車上坡怎麼起步 瀏覽:883
寶駿汽車還能堅持多久 瀏覽:730
美系汽車品牌有哪些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