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我們國家一定要建設工業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決定工業化快慢和成功的關鍵。
為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總結中國工業化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計劃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束縛,使中國工業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在全球的展開,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工業化道路,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在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工業化為什麼是大勢所趨擴展閱讀: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個目標,正處於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變傳統農村社會為現代城市社會,實現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
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界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之間內在互動關系,並據此來設計未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舉措,保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避免工業化脫離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脫離工業化的不良傾向,使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能夠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通過最短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和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貳』 為什麼要走工業化發展道路
只稿帶有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才能有無產階級革命,進而走上共產主義道理。
工業化發展碼寬下去,就轉變為國家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工業化,也就是沒有自主的工業體系,就只能淪為別國經濟的附庸。工業化跟之前的刀耕火種一樣,都是一種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競爭能力的強弱,為了更強的競爭能力,工業化繼續發展是不可避免的。
(2)工業化為什麼是大勢所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一般的意義上,廣義的工業化就鍵模蘆是指現代化,既包括工業在GDP中所佔比重的提升,工業部門就業比重的提升,也包括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及技術進步。
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和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推進信息網路技術廣泛運用等。
『叄』 為什麼今天的中國需要大力發展工業文化
1、工業文化可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工業精神在工業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為工業生產活動提供深層次動力和支持的一種社會主導取向和共同價值觀。世界上最優秀的製造業,如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瑞士製造,背後都有著一絲不苟的工業精神的支撐。
沒有工業精神支撐的工業化,終究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國工業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也要歸功於中華民族偉大的工業精神。
2、工業文化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先進價值觀。
工業文化所蘊含的先進價值觀對製造強國建設具有先導作用。很多製造強國都注重培育並推動「倡導工匠精神、崇尚創新創造」等有助於工業發展的理念,進而加速工業生產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使其在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
3、工業文化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中國製造行銷全球,但多是低端廉價產品,主要原因是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夠高,難以激發產品的研發創新。工業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將促進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喜歡上中國文化,使用蘊含中國文化的產品,從而激發中國產品的創造熱情,推動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4、工業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了顯著的生產力屬性,並與工業發展呈現出作用與反作用關系。
工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成為提升工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人類在創造工業文明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創造先進的工業文化,並逐步構建起整個社會的新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5、中國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進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中國特色的精神寶藏。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工業文化的發展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工業精神深入人心。
『肆』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重工業
中國在過去的歷史上,由於經濟發展的滯後,長期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為了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的目標,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重工業。
發展重工業的主要原因包括:
國家安全:在當指逗時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安全威脅。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中國需要建立一定規模的軍工產業,發展自己的武器裝備和核能技術。
資源利用:中國在發展初期缺乏大量的外匯和技術支持,因此選擇發展本土的重工業,以依賴自己的資源和技術來滿足國家建設的需求。
經濟發展:重工業是工業仿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中國還注重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以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發展重工業的過程中,中國面臨了很多的困難和挑戰,包括資源短缺、技備逗宏術不足、環境污染等。但是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之一,並且在高端製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也有了重要的發展。
『伍』 工業化的重要意義
問題一:工業化的意義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說工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作用? 工業化的兩點含義:(1)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國藉助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製成消費品與資本品和提供勞務的能力。(2)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表現為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逐漸上升,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發展經濟學中論證工業化的必碰粗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論主要有:(1) 恩格爾法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相對擴大。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必須結果。可以設想,工業化又將大力促進經濟增長。(2) 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式:把農業剩於勞動轉移到工業部門中去,有助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有利於工業資本的積累,使整個社會生產力上升實現工業化。簡單地說工業化是二元經濟結構改造的必由之路。(3) 貿易條件惡化論:在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對製成品的貿易條件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為了扭轉這一趨勢。改變自己在國際貿易的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的工業,以代替進口的工業品。(4) 聯系效應論:應當把資本合理投 *** 系效應最強或較強的產業,農業部門的聯系效應較弱,而工業部門特別是資本品工業部門的聯系笑虧鎮效應較強,因此,為了取得合乎願望的經濟發展效果,實現現代化目標,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工業,進行工業化。
問題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問題四:大力發展工業的意義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調兩點:
1、這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從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勞動力來源;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為第空陸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等五個方面論證。
2、它的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
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很大,並且繼續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最龐大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的就業在發達國家持續上升,尤其是在二戰之後,上升趨勢更為明顯,說明發達國家工業化已趨於成熟,並開始邁進所謂「後工業化社會」。
我國第三產業的狀況: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我國第三產業相對滯後,第三產業在GNP和GDP中所佔比重較低,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業人員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比較低。與我國第一、二產業在GNP和GDP中所佔比重的縱向比較,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間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穩中波動,無論是上升還是波動變化趨勢都不大。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改革開放20年間,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之中,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
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這一內容是本框題的重點內容。書中從三個角度論述了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第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人類生產活動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第二個階段以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為標志,即所謂工業化階段;第三個階段以資本和勞動力大量湧入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為特徵,即現代化階段。我國現在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面臨著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雙重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保證社會安定。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關繫到社會的穩定。我國現在一年的犯罪率高於建國後十年的犯罪率,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第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問題五: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第二,有利於保證我國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三,有利於擴大就業,充分發揮我國的人力資源的優勢。第四,有利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問題六: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新型工業化道路 *** 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問題七:@為什麼中國必將成為發達工業化國家 通過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能夠較快地基本實現工業化,這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業化成果;極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就控制人口增長數量而言,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控制人口增長的舉措及其成就9熏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按20世紀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近30年來共少出生了3.38億人,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將提前四年到來。按國際通用標准,目前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在世界各國中已處於低增長率的行列,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全球人口問題的巨大壓力。其次,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據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14.8億人,世界總人口將增至77.3億人,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由現在的21%降為19.1%。目前工業化國家的人口不到全球總人口的20%,由於工業化國家人口增長率較低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較高,到2020年這些工業化國家的人口總數佔比也不會超過20%。考慮到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且GDP增速在發展中國家中首屈一指,中國完全有可能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工業化。這就是說,單一個中國實現工業化,就使將近20%的世界人口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最後,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再增十幾億,對南北差距拉大無疑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從總體上看,南北差距是在不斷擴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占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的欠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在惡化。據聯合國統計,1980年北方國家的GDP是南方國家的3.6倍,目前差距擴大到4.1倍;從個人收入看,1960年富國與窮國差距為31∶1,目前為74:1。特別嚴重的是,目前發展中國家中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已從1971年的25個增至目前的49個。雖然從發展中國家分化出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石油出口國,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國除外)的經濟增長迅速,皆有助於制約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但制約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無疑將對南北差距拉大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二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對已有工業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結果,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嚴重威脅著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應當對迄今已有的工業化道路進行認真反思。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至少體現三個向度的反思:第一、對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點是: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是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能源高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即「先發展,後治理」;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問時出現了嚴重失業問題;往往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技術瓶頸和市場瓶頸;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顯然,在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性問題日趨惡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的新國際環境里,這種特點的工業化道路是難以重復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道路。中國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深刻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通過這條全新道路,中國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加速度推進工業化進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調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同......>>
問題八:論述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 判斷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
(一)劃分工業化階段的經典理論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即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是先上升,後保持穩定,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則是先略微下降,後基本平穩,再持續上升。
對此現象,國外經濟學家錢納里、庫茲涅茲、賽爾奎等人,基於幾十、上百個國家的案例,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驗性判據,進而得出了「標准結構」。不同學者對發展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錢納里和賽爾奎的方法,他們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實現和後工業化三個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判斷依據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標准(見表1)。
具體而言,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人均GDP超過11170萬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小於10%;城市化水平超過75%。進入工業化後期的標志是: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但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大於第三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為10%-30%;城市化水平為60%-75%。
按此標准,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是1955年,當年工業(不包括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韓國進入相同階段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1995年,工業比重的最高值分別為36.6%、41.9%。
此外,工業內部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工業化初期,紡織、食品等輕工業比重較高,之後比重持續下降;工業化中期,鋼鐵、水泥、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較大,之後開始下降;工業化後期,裝備製造等高加工度的製造業比重明顯上升。對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數(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之比)是不斷下降的,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於1,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需求結構、供應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是造成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是沿著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質消費的方向升級;從供給和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素稟賦優勢是沿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升級。消費和供給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高加工度工業―服務業的變化軌跡。
(二)經典理論面臨的挑戰
上述劃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得出的經驗性結論。而新的時代特徵卻對經典理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國際產業分工轉變為產業鏈的垂直分工,市場的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發達國家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品牌以及管理組織的環節,這些環節多屬於服務業;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主要從事加工和組裝,這些環節多屬於製造業。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服務業,使其服務業比重更高;新興經濟體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製造業,其製造業比重也更高。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經典理論的「標准結構」。
二是產業分工細化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服務業不斷地從製造業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且服務於製造業的服務業新門類,例如,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設計、研發、創意公司,使得相關的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此外,專業分工的細化產生了對生產 *** 業的大量需求。例如,對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等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最後,現代產業形態還出現了製造業服務化的特點。這樣......>>
問題九: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具備什麼意義 新型建築工業化是一種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建築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產方式,是建築業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建築業更是面臨著發展理念更新、生產方式變革、生產成果轉化的重要任務,在這重要的歷史時期,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實現建築施工從「建造」到「製造」的跨越,實現一種高效、低碳和環保要求的建築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二是有效地提高建築業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促進建築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推動建築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和科技型的轉變;
三是通過模塊化設計、工廠化製造、集成化施工,形成建築工廠化生產和施工能力,顯著提高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 更有力地保證安全和質量。
『陸』 我國為什麼必須實現工業化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2)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3)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4)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柒』 中國為什麼要工業化
工業化,是強國富民的最重要基礎。尤其是我們這個非西方的大國,更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工業化才能真正立足於世界強國之列,才不會在像100年前那樣任人宰割。如今我們能自己製造航空母艦、先進隱身戰機、導彈核武器、先進的全球通訊衛星與導航系統,就確保了國家不受侵略,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了!
『捌』 深度剖析:城鎮化,工業化為什麼是大勢所趨
近來,新型城鎮化已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新型城鎮化將會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就是新一輪的高速城鎮化,將會大興土木、圈地造城、逼農民進城上樓、推高房價。新型城鎮化果真會如此嗎?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我國為什麼要提新型城鎮化?怎樣才能走出一條符合「五位一體」要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探討。
理解新型城鎮化必須科學總結快速城鎮化的成效與問題
城鎮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過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階段,城鎮化速度與城鎮化質量則存廳首在著明顯差異。自1996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入加速階段,每年新增城鎮人口約2000萬人,年均城鎮化水平提高近1.5個百分點。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7億人,城鎮化率達到52.6%。
根據國際上一般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當城鎮化率處於30%到70%之間時,城鎮化速度則相對比較快。據此可以判斷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鎮化率還將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確保我國城鎮化質量?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此,需要總結和反思我國以往快速城鎮化的成效和出現的重大現實問題。
快速城鎮化,使我國有效者逗地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一些國家發生了嚴重金融危首伏賣機,我國經濟保持著平穩較快增長。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讓當今世界上發達經濟體遭遇歷史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財政懸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困擾著發達國家。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無法從長期增長性貧困和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來,一些發展中國家長期陷入戰亂和國內動盪。而自1996年以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超過9%,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
快速城鎮化,帶來了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到2012年,我國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比重已經下降到約10%,工業化基本實現。城鎮化和工業化在帶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肩負起了反哺農業和帶動農村發展重任。快速城鎮化,正在徹底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擺脫貧困。
現在,我國提出新型城鎮化,不是否定城鎮化道路,而應該是為了提高城鎮化質量。這樣,我們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鎮化成效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城鎮化出現的問題。
到2012年,我國轉移農村勞動力超過2.6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超過1.6億人,他們基本上都在城鎮就業,這是城鎮化快速推進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快速城鎮化,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目前,我國農民在城鎮就業的收入超過在家中務農的收入。但是,每年轉移的大量農村勞動力,仍然游離於農村和城鎮,尚未成為真正的市民城鎮化,根本上是人口由分散在農村向城鎮集中的過程。
『玖』 為什麼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我國工業化進程迅猛發展的時代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工業化進程迅猛發展的時代。從1989年到2001年,中國工業以三倍於世界工業的發展速度,實現了「世界邁一步,中國邁三步」的跨越式發展。
現在中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第二,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第三,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拾』 為什麼現代社會要走工業化的道路
因為我們國家在過去的工業發展當中存在著科學技術落後,經濟效益不高。資源消耗比較高,環境污染比較嚴重,而且基本上來說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比較多。所以說呢,需要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
望採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