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老工業怎麼升級

老工業怎麼升級

發布時間:2023-04-10 06:20:35

㈠ 從地理角度分析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是以重工業為主,可以
參考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進措施。
主要包括:
1.優化產業結構,引進新工業(主要是輕工
業和其他技術密集型科技工業)和第三產業;
2.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體系;
3.利用大學城密集優勢,依靠科技發展;
4.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進行環境治
理,處理好過去重工業發展的貽害。

㈡ 淄博的傳統產業經濟怎麼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賦能傳統產業,以「五個優化」為引領,進行全鏈條改造,整個產業結構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傳統產業的壓艙石效應愈加顯現,創造了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淄博經驗。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網站發布了「十三五」時期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典型經驗做法,力推淄博4條轉型經驗,數量在全國20個示範區中位居第一梯隊。
當前,我市緊緊抓住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的契機,對傳統產業深挖潛力「優存量」,累計培育35家智慧工廠、327個智能車間,上雲企業突破1萬家,1-7月製造業技改投資、「四新」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5.9%、53.2%,全力激發經濟發展壓艙石的新動能、新活力。

㈢ 現階段傳統模具行業該怎麼做,如何轉型升級煥發生機

模具行業風險不容忽視 「模具製造是製造業的根基,在電子、汽車、電機、電器、儀器、儀表、家電、通訊產品中,六到八成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中國模具市場容量已達800億元人民幣左右。「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業市場份額將達1200億元。雖然目前的模具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是模具產業受外資壟斷擠壓產業利潤空間以及內資企業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等困擾,產業投資風險陡然上升。」
一、外資企業正加緊蠶食模具市場
外資在中國開店設廠,看中的是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和便宜的鋼材,而核心技術是他們牢牢掌控的秘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再加上中國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原材料,使其在市場的競爭優勢陡升,而中資企業卻加大了提升檔次的難度。
「十五」期間,我國的模具業得到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20%。2005年中國模具行業模具銷售額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加上20多億美元的進口份額,中國模具市場容量已達800億元人民幣左右。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業市場份額將達1200億元。
近年來,國際模具製造巨頭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新一輪擴張,正如火如荼。德國海拉吉林落戶;日本豐田模具天津設廠;芬蘭貝爾羅斯公司投資興建的深圳模具製造廠不久前正式投產,專為電信、保健、電子、汽車等行業提供高檔模具產品……
外資大量獨資進入,對提高我國自身的模具水平無任何幫助。外資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再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原材料,競爭優勢不言自明,其一直佔領的高端模具市場中國企業更加無法進入,也就是說中資企業沒有機會提升檔次。中資企業最怕的是自身實力尚未增強,外資企業已對中國模具市場完成壟斷。
目前,我國模具業規模僅次於日本和美國,但大多集中在中低檔領域,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偏低。據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製造業急需的精密、復雜沖壓模具和塑料模具、轎車覆蓋件模具、電子接插件等電子產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進口,模具產品的進出口逆差超過10多億美元。
二、內資企業隱憂重重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共有生產模具的廠點約2萬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自產自用的。同時,絕大部分都是小型企業,近年來,模具行業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步伐加快,但設計製造水平在總體上要比工業發達國家落後許多。主要表現在:
1、行業創新能力薄弱
模具行業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產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能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人才異常短缺。高級模具鉗工及企業管理人才也非常緊缺。由於模具企業效益欠佳及對科研開發和技術攻關不夠重視,因而總體來看模具行業在科研開發和技術攻關方面投入太少。民營企業貸款困難也影響許多企業的技術改造,致使科技進步的步伐不大,進步不快。
2、行業整體效率低下
雖然國內許多企業採用了先進的加工設備,但總的來看裝備水平仍比國外企業落後許多,特別是設備數控化率和CAD/CAM應用覆蓋率要比國外企業低得多。由於體制和資金等方面原因,引進設備不配套、設備與附配件不配套現象十分普遍,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較好的解決。
裝備水平低,帶來我國模具企業鉗工比例過高等問題。
3、專業化、標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協作差模具標准化水平低,標准件使用覆蓋率低也對模具質量、成本有較大影響。特別是對模具製造周期有很大影響。
4、模具材料及模具相關技術落後
模具材料性能、質量和品種往往會影響模具質量、壽命及成本,國產模具鋼與國外進口鋼相比有較大差距。塑料、板材、設備等性能差,也直接影響模具水平的提高。
三、外部環境分析
外資企業因為核心技術不願外流,都不選擇合資。「外資企業進入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與其配套的企業(即客戶)一起進入,其特點是專業為單一客戶服務,模具品種同樣單一;二是自己進入中國。外資模具公司投資中國,其目的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便宜的鋼材,賺取更多利潤。
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外企業中,模具車間是「秘方車間」,外人是不能隨便靠近的。在中國設廠,外資既有資金,又有自主技術,並不需要和中國企業合資。他們只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且,他們把設計依然放在國外,通過網路傳到他們在中國的企業。

㈣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怎麼調整、產業怎麼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擴大內需消費,有利於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製造業占第二產業的80%以上,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因而製造業的優化升級——信息化,就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新能源的發展可以改善和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09年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把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方式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努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

具體措施:一、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高耗能。二、擺脫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多元化模式發展。 三、擴大內需消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製造業優化升級,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換。

㈤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中發11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中發〔2003〕11號
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像當年建設沿海經濟特區、開發浦東新區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那樣,齊心協力,扎實推進,確保這一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建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市場化程序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衰退,接續產業亟待發展。
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存量資產、良好的產業基地、明顯的科教優勢、眾多的技術人才和較為完備的基礎條件,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潛力大的特點,是極富後發優勢的地區。目前,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支持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有利於實現十六大提出的翻兩番目標;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於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國防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革和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結構調整的措施。東北地區等工業基地在調整改造中探索了經驗,打下了工作基礎。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挑戰與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中央認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經過一段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要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機制靈活、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使之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當前重點是要做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區的一些老工業城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條件成熟時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給予適當支持。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政策,實現振興。東部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繼續發揮地方經濟實力較強的優勢。
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機制;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開放促進調整改造。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
二是堅持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正確發揮政府作用。產業結構調整、生產要素整合、技術改造、企業改組,應主要由市場決定和選擇,同時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導向作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三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振興老工業基地絕不是不加區別振興所有產業和企業,要立足於整合現有資源,集中力量使重點地區、重點優勢產業以及重點行業和企業得到振興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避免盲目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化。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促進工業與農業、服務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五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給予必要扶持。挖掘自身潛力,激發內在活力,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廣大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國家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支持重點企業技術改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
六是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充分認識振興老工業基地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統籌規劃,從長計議,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切忌追求過高目標和提出不切實際的口號。在實施調整改造的各項措施時,要始終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視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使人民群眾在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三、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消除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調整改造的體制性障礙,增強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內在動力,是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和前提。
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集中;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推動鋼鐵、汽車、石化和重型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的戰略性重組。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繼續推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選配好企業領導班子,擴大企業經營者的選擇視野,從國內外招聘優秀的企業經營者。繼續加強企業管理,建立重大決策責任制度和風險內控機制,強化財務、質量、采購和營銷管理。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鼓勵國有企業與國際資本組建合資、合作企業。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
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同大企業建立密切協作關系。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老工業基地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盤活國有資產。藉助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地區經濟特色突出的大型民營企業。加大金融對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擔保的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向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在股票上市、發行債券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平等的機會。鼓勵個人創業,切實落實國家對下崗失業人員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的支持政策。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堅決實行政企分開,切實改變政府主導結構調整和對經濟運行直接干預過多的狀況,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著力點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來,營造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項目,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管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不斷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四、全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按照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路子的要求,培育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防止單純擴大生產規模和盲目重復建設。立足現有基礎,以提高國內外兩個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在搞好企業改革和改組的基礎上,圍繞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替代進口、改善環境和安全生產,加快重點行業、重點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按集體化、專業化模式進行重組、聯合和分工,鼓勵發展專業配套協作生產體系,解決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問題。東北地區要充分挖掘和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優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要加大對老油田的勘探力度,爭取以周邊及深層發現新的儲量,延緩老油田產量遞減速度,加快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大型煤炭生產基地,促進煤電聯營和綜合開發;要引導煉油、乙烯向集約化、大型化發展,積極發展合成材料及精細化工,建設大型石化生產基地;要鼓勵骨幹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北方精品鋼材生產基地;要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重點發展數控機床、輸變電設備、軌道車輛、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重大裝備產品,把東北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要加快現有造船企業改造,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生產基地;要以大企業集團為龍頭,鼓勵現有汽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聯合重組,做強做大,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要積極發展與軍工產品關聯度高的民用飛機、民用船舶、燃氣輪機等用品,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道路;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建成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優質、安全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要在初步形成的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軟體開發、生物技術、航空航天、醫療設備等高技術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在優勢領域形成規模;要發展以現代中葯、化學原料葯、醫葯中間體、生物制葯為主體的醫葯工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要按照立足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加快培育本地區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避免產業趨同。
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是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條件。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發揮東北地區農業優勢,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鞏固東北地區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地位。發展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建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向專業化、標准化、特色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擴大農產品出口。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發揮農墾系統優勢,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鼓勵工礦企業參與農業資源開發。
保護東北地區較好的生態環境。繼續組織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原恢復和建設、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好森林資源和濕地,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納入當地生態建設規劃,給予支持。
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在調整中增加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以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為契機,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加大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市土地置換、「退二進三」等政策的實施力度。繼續發展商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宗農產品流通體系。適應老工業基地優勢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轉換的需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東北地區旅遊資源豐富、獨具特色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七、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是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對資源仍較豐富的,要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長發展鏈條;對資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要抓緊研究接續產業發展問題;對資源已經枯竭和接近枯竭的,要加快發展接續產業。東北地區石油、煤炭、森工等資源型城市要著力調整單一類型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木產品深加工、林下產業等資源精深加工和新的接續產業。扶持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支持油頁岩、煤矸石的綜合利用。鼓勵石油企業開發低產、低滲、低效油田和周邊低豐度油田。加快礦區環境修復和污染治理,解決好礦山關閉破產、職工安置、沉陷區居民搬遷等緊迫問題。加大對採煤沉陷區治理的支持力度,對原國有重點煤礦歷史遺留的採煤沉陷區治理問題,中央對東北三省的補助比例提高到50%,各省的補助也要相應提高。繼續做好遼寧省阜新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總結經驗,加以推廣。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撐。東北地區要加強與華北地區的交通、電網聯系;規劃建設現代化港口,對現有鐵路進行電氣化提速改造,建設縱貫東北東部地區的鐵路工程,形成東北新的出海通道;改造對俄貿易鐵路通道和邊境口岸設施;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和輸水工程等水利設施,提高水資源供給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強老工業基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資源型城市電力、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建設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綜合利用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環保設施項目。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九、進一步擴大對外對內開放
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大力優化投資環境,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途徑。擴大老工業基地的金融、保險、商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吸收外資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鼓勵外資以並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國企改制和不良資產處置。東北地區要發揮與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等國毗鄰的區位優勢,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依託黑河、綏芬河、琿春等對俄邊境口岸,擴大與俄羅斯等國的經貿合作。在「引進來」的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各類所有制企業進行跨國投資與經營,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產製造基地,帶動商品、技術和勞務出口。
大力推進對內開放,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積極吸引國內其他地區的各類生產要素進入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市場,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積極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
十、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優勢、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科技進步,努力在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培育自主開發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創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和環境。培養和吸引人才,採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和技術,以人興企,以人創業。優化高、中等專業院校和職業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職業培訓,培養適應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重視培養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隊伍,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能。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十一、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創造條件。
創造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環境,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就業和再就業的方針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流安置富餘人員工作。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精心組織實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在總結遼寧省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明年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兩省,並適時推廣。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
選擇部分老工業基地城市進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試點,有步驟地剝離重點大企業辦社會職能,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所需費用由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助。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老工業基地符合破產條件的企業,優先列入全國企業兼並破產工作計劃。允許商業銀行進一步採取靈活措施處置不良資產和自主減免貸款企業表外欠息,同時加強債權管理,防止逃廢債務。
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對老工業基地予以適當支持。對部分企業歷史形成、確實難以歸還的歷史欠稅,按照規定條件經國務院批准後給予豁免。研究制定支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對資源開采衰竭期的礦山企業,以及對低豐度油田開發,在地方具備承受能力的條件下,適當降低資源稅稅額標准。對裝備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船舶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軍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行業,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稅金予以抵扣。實施提高固定資源折舊率和縮短無形資產攤銷期限、擴大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適用范圍、提高計稅工資稅前扣除標准等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中央政府在一般轉移支持時適當考慮對老工業基地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造成地方財政減收的因素。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簡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審批程序。加大國債或專項資金對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支持力度。國家在安排重大產業結構調整、重大裝備本地化、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時,應充分利用和發揮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的優勢,營造有利於使用國產重大裝備的市場環境,對重大裝備科研、攻關設計要給予必要扶持,鼓勵企業使用先進適用的國產裝備進行技術改造。農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計劃生育、文化、環保等領域的專項資金安排,要支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轉型。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宏大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統一思想,發揮政治優勢,精心安排,加強協調,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中央決定成立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具體辦事機構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協調有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組織實施。
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群眾要牢固樹立主要靠改革開放、靠市場機制、靠自力更生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思想。要在廣大企業和幹部群眾中開展進一步解放思想、明確基本思路的教育,以及改革創新、第二次創業的教育,使社會各界達成共識。要在老工業基地形成與改革開放新形勢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調整改造機制,營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調整改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依據本《意見》精神以及國家有關行業、專項規劃和產業政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本地區調整、改造、振興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資源枯竭型城市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轉型規劃。其他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要積極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各地區振興規劃的指導,並組織進行必要的論證,搞好規劃的綜合平衡和銜接。
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選配進領導班子,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勤政廉政,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切實關心群眾疾苦,妥善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問題。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和隱患,保持社會穩定。
振興老工業基地,不僅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全國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全黨同志和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統一認識,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時,要繼續鼓勵東部地區和加快發展並使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現代化,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優勢,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東中西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作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戰略布局的決策。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狠抓落實,為振興老工業基地而努力奮斗。

㈥ 怎樣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非常難,東北最大的困難來自於人口流失,每年外流200萬勞動力,要知道多數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東北總人口也就一個億。加之生育率全國倒數,東北地區面臨的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社會危機。
所以要振興東北,首先就要解決人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東北從清末才開始開發,東北的社會也是近100多年建立起來的。具體影響就是農村人口比關內少,城市化率高,普遍不存在中原地區那種農村大家族。因而東北城市無法像北京、上海那樣通過吸納周邊省份農業人口來發展壯大。現在就算國家投入再多的錢,東北的四大城市也無法發展成上海深圳那樣的一線城市,因而對關內人才的吸引力無法和東南沿海比。
如果能降低東北地區個人所得稅,或許能有些作用,或者通過提供免費住房的方式吸引人才,用放開計劃生育、發放育兒津貼等辦法挽救人口災難,避免養老金過快破產。但是中國很快將迎來歷史上最嚴重的老齡化危機,整個國家發展都面臨問題,全國都會出現勞動力不足和養老難的問題,國家支援東北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
我本人不是東北人,但是東北是中國人走出長城後開發的最成功的地方,發展成今天這樣我覺得真的很可惜。

㈦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基本路徑有哪些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基本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加大知賣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搭培逗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二是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技術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三是加大創新創業支持,吸引人才,促進企業發展;四是深化改革開放,放寬市場准入,提升投資環境;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美麗東北中旅,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基本路徑將有力地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㈧ 說明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什麼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與中國實行創新驅動戰略密切埋殲相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目前中國正在按照黨的十八大戰略部署,實現第三步發展目標,加速現代化進程。在該過程中,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有效消除「東北現象」,並避免陷入「追趕陷阱」的必然要求。
1 「東北現象」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三盟一市,擁有中國最重要的石油、冶金、石化、煤炭、重型機械、汽車、造船彎猛沖、建材及糧食、林木、畜產等生產基地。「東北現象」指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在體制轉軌和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嚴重不適應症,如產業結構不合理、設備工藝嚴重老化、經濟效益提高緩慢、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滯後與活力不足、污染嚴重與環境惡化等[2]。
為了消除「東北現象」,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正式啟動。10多年來,通過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技術改造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經濟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老工業基地已走出低谷,初步走上內生驅動、良性循環的軌道,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最穩定的時期。
東北地區經濟雖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一些歷史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尚未完全解決,以致振興戰略實施10餘年後的今天,再度出現經濟增速減緩、產業結構調整成效不盡人意、體制機制創新難以突破等問題。從振興過程來看,「東北現象」未完全消除,主要表現為:
1.1 振興起步階段:經濟增長成效顯著
在這一階段,東北地區處於振興的起步狀態,由於老工業基地的後發優勢,特別是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造和中央政策的扶植,以及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力,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煥發出青春,形成了經濟高速增長期,大大縮短了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2003—2012年,東北三省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年均增長12.7%。10年間,東北三省已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改制,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2012年黑吉遼三省非公有制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64%、50.8%和51%,比2003年提高了14.7%、17.8%和21.4%[3]。
1.2 振興第二階段:增長減緩
在這一階段,隨著東北地區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局限性的暴露,特別是對於引進技術難以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導致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首先,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13年遼、吉、黑三省在全國內地31個省份GDP增速排行中均位於後10名;其次,產業優化升級步伐緩慢。近年來,盡管遼吉黑三省大力發展服務業,但一、二、三產業比重基本未變,2003年東北三省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知如12.4%、50.7%和36.9%,2012年為11.3%、51.9%和36.8%,產業結構未發生明顯轉變;再次,投資效益不斷下降,投資後勁不足。10年來,東北三省投資規模一直居於全國領先水平,但投資效益率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不斷下降。
1.3 振興第三階段:經濟增長「失速」風險增大
在這一階段,阻礙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各種矛盾充分暴露,特別是由於難以提高自主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導致經濟增長後勁不足,「失速」風險增大。2012年,東北三省GDP總量僅相當於廣東、江蘇兩省GDP總量的88.4%和93.3%。2014年上半年,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1320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2%,低於7.4%的全國平均水平[4]。與發達地區差距重新加大,振興目標難以實現。
2 創新驅動與「東北現象」的消除
「東北現象」難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創新驅動不足。
2.1 科技創新驅動不足
(1)未打破高技術封鎖壁壘,存在高新技術「空洞症」。在高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基本掌握在外國人手裡,如計算機軟、硬體的關鍵技術至少80%被外國公司掌握,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實際上僅是一個代工廠,缺乏核心技術,特別缺乏在國內外有知名度的名牌產品。
(2)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存在技術引進依賴症。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但由於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特別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再吸收不夠,產業技術水平提高不顯著,甚至影響了企業效益。
2.2 工程創新驅動不足
工程創新主要是指人們在集成造物方面的創新,具體包括知識集成創新、技術集成創新、產業集成創新、環境集成創新等。「東北現象」難以消除的原因包括:
(1)缺乏技術集成創新。主要表現在缺乏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台數量不足,作用發揮不夠。
(2)缺乏產業集成創新。在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構建多元清潔能源體系、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切實解決東北地區「窩電」問題方面做得不夠。
(3)缺乏環境集成創新。對加強生態建設,堅持以生態為主導的林業和林區經濟發展方向,加強天然草場恢復和保護等方面未引起高度重視[8]。
2.3 產業創新驅動不足
產業創新是通過產業創造和產業延伸等創新手段,對技術人工物施加普遍性的過程。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而言,就是通過創新手段使產業獲得信息性、轉化性、盈利性、循環性、生態性等的過程。「東北現象」難以消除的產業創新因素包括:
(1)施加規模性不足。在加快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施加規模性方面,特別是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區域界限,培育具有國內外知名大企業集團方面成效不顯著。在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施加規模性方面,特別是擴大向東北亞區域及發達國家開放合作,打造一批重大開放合作平台,完善對外開放政策等方面也需要加強。
(2)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無論是後進地區還是發達地區,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成功實現對科技價值的吸收。「東北現象」難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沒有很好地獲得科技價值,特別是主導產業沒有獲得周期性的創新價值,沒有獲得向產品高端流動的創新價值,沒有獲得向分工和銷售端流動的創新價值,虧損大,盈利性差。如石化產業曾經是遼寧省第一大支柱產業,但2011年全行業虧損21.4億元,虧損額創造了全國之最。
(3)施加結構性不足。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要通過選擇主導產業,扶植戰略性產業,撤讓衰退產業來施加結構性。但老工業基地服務業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特別是傳統產業在新型服務業領域缺乏延伸。服務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業等現代服務經濟發展滯後。
(4)施加轉化性不足。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在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使關鍵技術得到突破和集成方面工作不力,導致核心技術相對缺乏,施加轉化性不足。如隨著石化產業技術進步的加快,煉化一體化已成為各國石化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東北老工業基地雖然原油加工量居全國第一,但石化產業煉化一體化程度低。2011年乙烯產量與煉油量的比值為1.68%,僅為上海的1/5,江蘇的1/3,也大大低於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2.56%和4.62%的平均水平[9]。
(5)施加地域性不足。在創業創新中施加地域性不足,資源消耗大,循環性差,總體能耗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造成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難以實施。傳統產業排放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和1.5倍,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
2.4 制度創新缺乏
當前科技生產力急劇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科技生產關系,即科技活動制度創新。從內容構成來看,科技生產關系有3部分:科技勞動資料所有制形式、科技勞動者活動形式、科技勞動成果分配形式。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應通過制度創新打造與科技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與科技勞動者相適應的活動形式和分配形式。
3 東北再振興對策
東北地區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盡管經過了10年的振興之路,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特別是沒有從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10]。針對新一輪東北振興中的困局,提出如下建議:
3.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驅動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過程中,大力進行科技創新,特別是將要素自主創新與提高老工業基地區域競爭力相結合,以優勢領域為切入點,實現要素比較優勢向創新競爭優勢的轉化。
注意選擇以下領域作為自主創新重點:具有優勢、能夠盡快產業化的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國家確定的老工業基地優先發展的產業領域;具有獨特資源優勢的領域;在國內外具有巨大市場前景的領域。在上述領域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自主品牌,打造以創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
3.2 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大力推動工程創新驅動
(1)施加知識系統集成。東北老工業基地要通過集成整合各類知識,依託三省科技情報研究機構,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由圖書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文獻傳送系統和高度完備與樞紐化的文獻信息檢索系統組成的文獻信息共享網路,建立東北地區大型科學儀器裝備的協作共用網路,全面提高東三省大型儀器裝備社會化水平,促進科技要素的聚集[11]。
(2)施加技術要素集成。大力打造科技合作創新平台,聯合建立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實體或虛擬性研發機構,包括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博士後流動站等,在東北地區率先啟動創新企業百強試點。
(3)施加產業生成要素集成。加快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體系,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切實解決東北地區「窩電」問題。大力發展水利設施,重點推進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幹流、支流綜合整治,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東北地區機場布局。
(4)施加環境協調集成。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生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育林和管護。按照「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方式,對工業廢棄地和礦區歷史遺留問題實施專項治理工程。
3.3 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力推進產業創新驅動
(1)施加規模性。首先,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進一步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界限,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支持中央大型企業集團和地方企業聯合重組。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老工業基地企業改革重組;其次,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擴大與東北亞地區及發達國家的開放合作,打造一批大型開放合作平台,完善對外開放政策。積極落實中日韓投資保護協定,繼續辦好中朝經濟區。當前要特別抓住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經濟轉向遠東的有利時機,擴大東北地區對俄羅斯的開放程度。
(2)施加盈利性。盈利性是衡量產業化的重要指標,應通過財政政策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一般性和專項轉移的支付力度。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的轉移支付力度,將東北地區具備條件的省市納入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統籌研究設立東北振興產業投資基金。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扶持東北地區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的發展。允許符合條件的重點裝備製造企業設立金融租賃公司開展金融租賃業務。
(3)施加結構性。首先,實施主導產業選擇政策。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支持優勢產業、骨幹企業、重要品牌,擴大市場份額。依託裝備製造業整機製造能力強的優勢發展基礎配套零部件,依託原材料加工基地優勢,努力發展下游特色輕工產業;其次,實施戰略產業的扶植政策。積極推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力量扶持東北地區做大做強智能機器人、燃氣輪機等產業。支持沈陽航空企業與國際大型航空企業開展總裝、發動機、零部件等重大項目合作。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用電、用水、用氣等方面與工業企業實行相同價格,在用地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打造大東北旅遊品牌,扶持東北地區文化創意、影視出版、演藝娛樂等文化產業發展。
(4)施加轉化性。通過實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專項等產業創新手段,對制約傳統產業發展的瓶頸性技術問題開展攻關,研發示範先進適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提升老工業基地基礎原材料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高端基礎製造裝備和基礎零部件研發水平。大力推廣應用自主創新成果,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鐵路等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3.4 深化改革,大力推進制度創新驅動
(1)打造與創新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基礎上,在東北地區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管轄有關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12];在東北地區開展民營經濟發展改革試點,創新扶持方式與政策,試點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類新型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2)打造與創新相適應的科技勞動者活動形式。科技勞動的探索性強,這一特點決定了其自身資源的有限性,科技勞動者不可能將所需資源集於一身,必須採取協同創新。因此,應大力開展產學研結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實施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計劃,推進中國科學院所屬科研院所與老工業基地開展院地合作;實施國外引智和對外交流專項,每年引進2000人次國外專業技術人員到老工業基地相關領域服務;組織管理、技術和技能人員學習國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經驗。
(3)打造與創新相適應的分配形式。首先,著力解決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的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一因素。要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抑制貧富懸殊;打破壟斷,激發經濟內生活力;鼓勵在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股權激勵等方面探索試驗;研究在東北地區設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3]。
其次,深化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將本級國有企業部分收益專項用於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適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進程,逐步規范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秩序,對偏高、過高的不合理收入進行必要調整[14]。
再次,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投入應繼續向東北地區傾斜,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落實將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

閱讀全文

與老工業怎麼升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河工業園是哪個村 瀏覽:393
新賓士e為什麼不推薦 瀏覽:484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什麼事件 瀏覽:815
淮安工業廠房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214
世界大戰哪裡工業最高 瀏覽:736
寶馬的資料有哪些 瀏覽:201
寶馬保養里程不會減少怎麼回事 瀏覽:596
奧迪a8的雨傘值多少錢 瀏覽:76
什麼是汽車配置 瀏覽:463
楚雄州工業用電多少錢 瀏覽:580
汽車拆機電池哪裡賣 瀏覽:41
長安汽車會漲多少 瀏覽:442
奧迪q2l評測低配多少錢 瀏覽:112
寶馬x3交車前檢查怎麼取消 瀏覽:823
汽車之家免費領車模在哪裡看訂單 瀏覽:678
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什麼衰落 瀏覽:919
工業廢水化學成分多少達標 瀏覽:412
奧迪汽車玻璃如何識別 瀏覽:717
寶山區工業蝶閥哪個好 瀏覽:707
買二手賓士去哪裡維修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