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端典製造工業怎麼樣

端典製造工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4-09 23:16:25

A.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中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賽迪研究院 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發展智能製造是推動中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途徑。以智能製造為抓手,推動中國裝備製造升級,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軟體化和網路化轉型,以柔性化、定製化和智能化生產模式滿足更廣闊市場需求,已經成為了推進製造業供給側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抓手。

一、發展現狀
(一)國家大力推進智能製造發展,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015年5月,國務院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五大重點工程,其中智能製造工程就是其中重點實施工程之一。2015年12月,工信部和國家標准委聯合印發《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提出要建成覆蓋5大類基礎共性標准、5大類關鍵技術標准及10大領域重點行業應用標準的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為了進一步推進智能製造工程實施,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指南,提出「攻克五類關鍵技術裝備,夯實智能製造三大基礎,培育推廣五種智能製造新模式,推進十大重點領域智能製造成套裝備集成應用」。從《中國製造2025》,國家加大了對智能製造項目的扶持力度,2015年、2016年工信部連續開展兩批次總計109個的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2015年工信部還開展了94個項目的智能製造專項。
(二)智能製造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從區域來看,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沿海省市由於經濟發達,企業智能化改造起步較早,進度較快,區域企業整體智能製造水平相對較高,部分企業已經從數字化階段向軟體化、網路化和智能化階段邁進,企業數字化、軟體化和網路化改造比較全面,而西部省市目前製造業水平普遍處在機械化向自動化、數字化邁進階段。從行業來看,電子信息、工程機械、石化冶煉、生物制葯、家電電器等行業智能製造水平較高,普遍開展了數字化研發設計、軟體化控制生產和網路化經營銷售。從企業來看,部門企業智能製造已經走在了前列,涌現出了海爾家電智能製造、青島紅領服裝個性化定製、陝鼓動力裝備智能服務、沈陽機床智能機床等一批試點示範項目。
(三)製造環節智能化是目前企業智能製造發展的普遍短板
從目前以開展智能製造的企業來看,研發設計、經營銷售、售後服務等環節信息化水平相對較高,普遍開展了數字化研發設計、網路化經營銷售和在線化的遠程運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電子商務普及率和在線監測普及率普遍較高,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創新較為活躍。相比研發設計和經營銷售環節,製造環節的智能化是目前大多數企業智能製造發展的短板,多數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偏低,受限於工業感測器和工業軟體等技術短板,製造環節數字化、軟體化、網路化和推進較為緩慢。
二、發展難點
(一)製造業數字化階段尚處在起步階段,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推進製造業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是發展智能製造先決條件,製造業只有率先實現了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達到數字化研發設計和生產控制之後,才能推進軟體化和網路化應用,進而方能實現智能化製造。工業感測器、數字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是實現製造業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的關鍵,然而我國國產工業感測器和伺服電機應用種類偏少、運行可靠性不強、測量精度不高、特殊環境適應性較差,數字化、軟體化和網路化程度偏低等多種因素是制約我國智能裝備功能和性能提升重要瓶頸,重要領域工業感測器和伺服電機嚴重依賴國外使得我國智能裝備和智能製造的發展嚴重受制於人,制約了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二)國產工業軟體全產業鏈缺失,工業軟體化加速製造業核心技術空心化
如果說集成電路是現代工業糧食,那麼工業軟體則是現代工業的靈魂。工業軟體是工業技術工藝的數據化加密、程序化定義和軟體化封裝,是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製造的基石,是製造業模式變革和創新前提,代表著製造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工業軟體是我國走向製造強國的必要前提,工業軟體強,則國家製造業競爭力才能強。然而重點工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被國外企業掌握,關鍵核心工業輔助設計、工業流程式控制制、模擬測試等軟體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國外企業軟體。製造業對國外工業軟體形成長期依賴,關鍵工藝流程和工業技術數據缺乏長期研發積累,製造業呈現技術空心化。我國飛機、船舶、冶金、化工、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製造等重點製造領域長期以來習慣於用國外工業軟體,但卻不知道設計背後原理,而且缺乏基礎工藝研發數據長期積累,導致基礎技術原理數據積累差距越來越大。只要我國產業始終依賴國外工業軟體工具,我國製造業水平永遠不可能超越國外水平。
(三)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不健全,大數據對智能製造促進作用有限
製造的智能化關鍵在數據的自由流動和有效挖掘使用,發展智能製造不僅靠幾台聯網的智能裝備和幾套應用控制軟體,更是要通過對大數據的有效採集和深度挖掘使用來不斷優化製造組織流程和服務模式、促進製造商業模式創新。然而,目前我國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不健全,影響和制約著智能製造水平的提升。由於裝備普遍智能程度不高、系統應用相對封閉、機器產生數據海量等多種原因,工業大數據實時採集和存儲受到多種技術原因制約。另外,與服務業大數據都是消費數據、且方便建模和利用挖掘不同,工業大數據大多都是機器產生的物理運行數據,挖掘工業大數據需要更深層次物理機器運行建模,需要更加專業化的大數據挖掘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
(四)智能製造標准體系不健全,國產產品網路互聯和信息共享難以有效實現
發展智能製造,必須要實現企業、車間、機器、產品、用戶之間全流程、全方位、實時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達到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售後服務的高度網路協同,對網路、設備和應用的標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國智能製造工業網路異構性大量存在,智能裝備介面五花八門,工業操作系統平台多種多樣,盡管工信部和國標委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建設指南》,但由於起步晚,統一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尚未制定,嚴重製約著產品、裝備、服務的綜合集成、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另外,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國外公司利用智能裝備的市場壟斷地位,大力推廣企業智能指標標准,智能製造標准體系事實上都被上述國外企業主導著,國外企業在標准上互掐,導致國內市場同時採用國外企業產品時,不同廠商產品程序兼容和互聯互通存在很大問題。另外,由於我國在重點製造業領域國產智能產品體系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情況都處於主動需求與對方產品互聯,因此只能被動遵守對方產品標准。
(五)國產智能裝備產品不成體系,智能製造國內產業生態圈尚未形成
我國製造業數控裝備目前發展還處在初期,智能裝備發展更是起步階段,國產智能裝備產品不成體系,重點領域智能聯網裝備幾乎都依賴進口。國外企業在智能製造標准方面相互掐架,導致我國購買國外不同企業工業智能裝備集成聯網相當困難。作為裝備製造業大國,發展國產智能裝備必須要有完善的產業生態圈做支撐,方能把控主導權,然而目前我國從工業自動化、工業感測器、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軟體、工業互聯網等關鍵領域都存在一定的技術短板,甚至技術空白,產業根基不牢固,導致我國發展智能裝備都國外企業依賴程度態度,把控能力大大削弱,智能裝備國際競爭力大大削弱。
(六)智能製造對製造業商業模式變革作用尚未有效發揮
企業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組裝測試、售後運維、遠程服務等智能製造各環節信息化建設都離不開工業軟體的支撐,工業軟體定義了研發設計基礎理論體系、生產控制流程、產品組裝順序、產品測試機理、運維模式等等,甚至定義了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協同研發、個性化定製、網路製造、在線運維、分時租賃等新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工業軟體支撐。由於國內工業軟體應用還普遍處在研發設計、工業控制等若干單項應用環節,貫穿整個製造業研發設計、流程式控制制等全環節的綜合集成應用還較少,工業軟體綜合集成效應尚未顯現,對製造業商業模式變革作用尚未有效發揮。

三、應對策略
(一)加快工業感測器、數字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和產業化,補齊工業數字化轉型短板
加快速度、視覺、重力、壓力、溫濕度、光電等各類工業感測器等設計研發,提升產品感應精準度,提高產品可靠性和安全性,推進產品軟體化定義和網路化連接。加強直流伺服系統、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系統等數字化伺服電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增強數字化和軟體化控制能力,提高零漂、抗干擾、可靠性、精度和柔性等各方面特性。
(二)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國產工業軟體,推進製造技術和工藝軟體化封裝和定義
成立工業軟體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工業軟體產業發展扶持力度。開展工業軟體服務企業認定等相關工作,實施更加優惠的工業軟體產業財稅、投融資、知識產權扶持政策。以製造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行業工業軟體聯盟,打造工業軟體產業生態圈。加快制定工業軟體行業標准,推進製造業工業軟體綜合集成應用。加大國家各類專項資金對工業軟體基礎研發、產業化、推廣應用的扶持力度。
(三)大力推進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以大數據推進智能製造水平提升
推進生產裝備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夯實工業大數據採集和利用基礎。大力發展專業化的工業大數據信息服務提供商,培育開放式的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平台,推進工業大數據流通交易,打造工業大數據採集、流通和開發利用生態圈。創新工業大數據開發利用模式,培育在線監測、遠程運維、產業監測和流程優化等服務。
(四)建立健全智能製造相關標准體系,夯實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基礎
加快智能製造相關標准體系建設,鼓勵通信設備、裝備製造、軟體開發、工業自動化、系統集成等領域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參與標准制定,推進智能製造體系架構、通信協議、操作系統平台、應用介面、技術實現等方面標准制定,以行業標准模式加快推進標准在聯盟企業的應用,提高標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
(五)打造我國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提升智能製造國際競爭力
創新產業推進機制,以聯盟模式助推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式發展,鼓勵裝備製造企業、通信設備製造商、電子信息製造商,軟體開放企業、工業自動化公司、系統集成企業、科研院所等聯合參與,組織建立跨行業涵蓋技術研發、產品製造、應用推廣和系統集成等功能在內智能製造產業聯盟,注重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標准制定、技術研發、產品生產、應用推廣全鏈條發展。
(六)培育智能製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製造業模式變革創新
大力推廣智能製造模式,鼓勵製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推進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製造、營銷模式等關鍵環節優化創新,培育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眾包眾設、網路製造、協同製造、按需製造、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模式新業態,形成基於互聯網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方式。鼓勵增材製造、數控技術、感測器技術、工業機器人、工業雲平台,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在工業領域集成應用,提升深度感知和智能決策水平。加快推進高端晶元、新型感測器、智能儀表控制、工業軟體、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裝置在機械裝備和消費品中的集成應用,提升裝備產品智能化水平。

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是推動我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重要途徑,智能製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技術、標准、產業、應用等多方面統籌推進和全面部署,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研發,夯實產業基礎支撐,推進應用服務創新,構建產業發展生態。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B. 「缺芯潮」來了!晶元製造的全球「軍備競賽」已經拉響


「缺芯潮」如何重塑半導體產業

發於2021.6.28總第1001期《中國新聞周刊》


4月中旬,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的台灣工廠發生停電事故。有研究機構預測,僅停電半天,報廢晶圓損失或超過2000萬美元,一大批客戶受到影響。6月初,台灣封測廠京元電子暴發外籍員工群體感染,確診人數超過200人,2000多人亂漏停工居家隔離,預計6月產量將減少30%~35%。台灣疫情向半導體產業的蔓延,讓全球晶元產能雪上加霜。


此前,同樣引發人們憂慮的是台灣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由於需要清洗廠房與矽片,晶圓代工廠耗水量巨大,為保證其用水,約佔台灣灌溉面積五分之一的農田停止灌溉。


這足以顯示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的地位,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甚至提出極端假說稱,如果台灣半導體代工廠停工一年,全球電子產業將面臨4900億美元損失。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將1987年創辦台積電與晶體管、摩爾定律等量齊觀,視之為改變半導體產業的創造。台積電與晶圓代工業務的興起確實深刻改變了半導體產業,使之成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產業之一。


但是這一輪「缺芯潮」引發了供應鏈安全隱憂。歐美對半導嘩沒爛體產業過度集中於日韓、中國台灣地區表現出了擔憂,提出一系列刺激計劃吸引晶元產業迴流,中國的晶元產業鏈國產化進程也在提速。晶元製造的全球「軍備競賽」已經拉響,半導體產業現有格局或將被重塑。


模式之爭


從各國家、地區半導體產能佔比變遷中可以發現,1990年台灣半導體產能幾近於零,此後一路擴張至2020年的22%,這是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崛起的結果。


半導體產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IDM模式,即晶元設計、製造等環節集於一家公司,比如英特爾、英飛凌等;另一種則是代工模式,由台積電開創,興起於上個世紀90年代,核心是晶元設計公司無須涉足製造、測封等環節,相應誕生了一批像高通、英偉達、聯發科這樣的無晶圓廠商。由於無須同時承擔設計環節的高研發投入與製造環節的重資產投入,無晶圓廠商的營收增幅往往快於IDM廠商。


盡管IDM廠商在2019年仍擁有全球半導體近七成產能,但在更多應用先進製程、手機SoC(系統級晶元)所屬的邏輯晶元領域,代工模式占據近八成產能,被認為是產業主流。


「IDM模式的弊端之一便是企業傾向於追求利潤率高的產品,如果將設計與製造環節分開,代工廠無論生產附加值高或低的產品,同樣賺取代工費用,有利於產業生態更為均衡。」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矽典微聯合創始人徐鴻濤博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也是在代工模式下半導體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


但是在這一輪「缺芯潮」中,IDM企業顯示出供應鏈更為穩定的優勢。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就曾表示,在當前階段,下游製造環節對上游設計環節的支持十分重要。但是在代工模式下,晶圓代工廠擴張產能往往謹慎,這是全球半導體產能始終處於緊平衡的重要原因。



其實去年以來代工廠擴張產能動作頻仍。3月底,台積電宣布將在未來3年投資1000億美元增加產能,並且支持高端製程技術的研發,一改此前「穩健擴產」作風,要以5倍的速度建廠擴產,中芯國際也在一年之內兩度宣布擴張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的產能。


盡管如此,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擴張產能的規模看,代工廠仍在謹慎行事。這與代工業務的特點有關,在晶元產業鏈的全部資本支出中,製造環節佔比高達64%,但增值僅佔比24%。「晶圓代工的毛利率並不高,一旦產能利用率不高,晶圓廠或許就會陷入虧損。」酷芯微電子董事長姚海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一位晶圓代工廠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晶圓代工廠在擴產前,都需要已有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達到相當水平,如果已有產線產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七八十,再擴產往往意味賠錢,伴隨設備等大量資本投入的折舊壓力就不小。」



相比於晶圓代工廠的謹慎,徐鴻濤注意到,一些無晶圓廠商反而開始參與建廠,「因為他們更察瞎加清楚風險與需求」。


2020年下半年,聯發科就曾花費16.2億元新台幣購置半導體再租給力積電生產。但最為典型的案例莫過於聯電,聯電今年的資本支出僅為15億美元,盡管如此,相比去年增幅也達50%。其採取與晶元設計公司三星等合作擴張產能的方式,即晶元設計公司出資購買設備,提供給聯電,再讓後者代工晶元。4月底,聯電更是宣布與多家晶元設計公司合作擴充位於台南的12英寸晶圓廠產能,晶元設計公司以議定價格預先支付訂金的方式,確保取得未來產能的長期保障。


如此一來,半導體產業長期存在的兩種模式似乎伴隨「缺芯潮」蔓延而變得模糊,無晶圓廠商為了保證產能開始向IDM模式靠攏,而一些IDM廠商,如英特爾,則在今年宣布啟動代工業務。



今年2月,帕特·蓋爾辛格出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在其3月下旬的一次演講中,除了拋出英特爾將投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座晶圓廠,預計在 2024 年量產 7nm 或更先進製程的消息外,還宣布了英特爾將重返晶圓代工業務。


這一消息在當日直接沖擊了台積電股價,但在近一個月之後的一次演講中,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回應道,「英特爾要做晶圓代工業務相當諷刺。台積電 1986 年成立,在 1985 年籌資期間就找英特爾投資,但是英特爾拒絕,雖然當年度的景氣狀況沒有太好,但仍是有一點看不起的意味。」


「英特爾此前也多次嘗試進入代工業務,我也曾參與類似的項目,當時給Altera公司做代工,我們內部半開玩笑地說,英特爾最終收購Altera就是因為代工產品一直做出不來,英特爾就乾脆買下這家公司。」一位曾在英特爾參與多個製程研發的工程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英特爾做代工的一個重要阻力便是缺少服務意識,「很難想像英特爾願意低姿態地陪伴小客戶成長,像台積電創辦初期的一些小客戶,如高通,現在也變成了巨頭。但英特爾會挑選客戶,當年蘋果曾找英特爾做代工,就因為訂單量有限被拒絕,如今這被英特爾高層認為是個極其愚蠢的決定。」


同時,技術問題也被他認為是英特爾從事晶圓代工的障礙之一,「英特爾工廠的工具相對比較封閉,更多生產高附加值晶元如CPU。但比如同樣為28nm製程晶元,不同類別的晶元往往需要不同的工藝,因此英特爾產線能否很好服務於諸如手機晶元、車規晶元等尚存疑問」。


但顯然,英特爾重歸晶圓代工業務並非僅僅是一家企業看中晶元製造市場,其背後的深意或許可以歸結為蓋爾辛格的一句話,「美國公司應該將三分之一的半導體生產放在美國本土進行。」目前,這一比例僅為12%。



大力刺激半導體迴流


蓋爾辛格所言現狀源於代工模式的興起。據波士頓咨詢數據,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所佔市場份額從1990年的37%降低至如今的12%,如果按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可能降低至6%,但是相比之下,美國半導體公司佔全球晶元銷售額的47%。


研究勞動力市場與經濟政策的智庫Employ America發文回顧美國半導體產業的 歷史 稱,從上世紀80年代起,為了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半導體公司競爭,美國的半導體政策逐漸轉向鼓勵縮減運營成本、提高公司利潤,忽略了對於半導體供應鏈的構建,使半導體產業圍繞巨頭形成了一套脆弱的供應鏈。「在去工廠、輕資產的運營理念下,雖然每家半導體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看起來更加穩健,美國晶元製造的優勢卻已經轉向中國台灣、韓國等其他地區」。


目前,全球晶元製造75%的產能在東亞地區,而美國正希望晶元製造業迴流,但其面臨人才與成本的瓶頸。


張忠謀提到,美國晶圓製造的條件與台灣地區相較具有絕對優勢,包括水電等資源,但是美國的人才敬業程度和台灣地區不能比,台灣地區有大量優秀的工程師、技師、作業員比較願意投入製造業。


前述英特爾工程師也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美國晶元製造業不斷流失的一個原因便是美國的文化體系不太容易產生服務意識。晶元屬於精密加工製造業,與東亞文化圈更為兼容,需要工人有很強的紀律性、服從性,因此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代工廠都集中在東亞。「即使是英特爾這樣的美國公司,其工廠的管理體系也與其他部門不同,推行軍事化管理」。


美國在成本方面的劣勢更為明顯,在美國建設一個新晶元工廠的10年總擁有成本大約比亞洲地區高25%~50%,假如要滿足半導體自給自足,美國需進行3500億~4200億美元的前期投資,這一數字也比中國大陸的1750億~2500億美元要高出不少。


(工作人員在黃色光源工作環境中觀察光刻膠前烘情況。光刻膠又名光阻,是半導體晶元製造工業的核心材料。圖/新華)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今年2月致信美國總統拜登,提到競爭國家均投入巨資吸引半導體製造、研究,美國的缺席導致自身失去競爭力,造成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份額中的降低。美國需要鼓勵建設並更新半導體製造設施,並在研究領域投入。


當地時間6月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其中批准撥款520億美元,在今後5年裡大力促進美國半導體晶元的生產和研究。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曾稱其為「 歷史 性的520億美元投資,用以確保美國保持晶元生產的領先地位」,並直言,「這項法案將確保美國不再依賴外國晶元加工商。」據路透社報道,其中包括390億美元的生產和研發激勵,以及105億美元的實施計劃,包括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國家先進封裝製造計劃和其他研發計劃,以及 15億美元的應急資金。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在晶元廠商美光 科技 出席活動時稱,這520億美元的資金將為晶元生產和研究產生超過1500億美元的投資,當中包括州和聯邦政府以及私營企業的出資,也就是通過聯邦資金釋放更多私人資本,「到完成時,在美國可能有七家、八家、九家、十家新工廠。」她預計,各州將為晶元設施爭奪聯邦資金,而商務部將有透明的資金發放程序。


去年以來,美國國會兩黨議員不斷提出鼓勵美國晶元產業發展的法案,如「2020美國晶圓代工法案」(AFA)、「為晶元生產創造有益的激勵措施法案」(CHIPS)。CHIPS法案還被納入拜登提出的2.3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計劃,於今年早些時候頒布,批准了半導體製造激勵措施和研究計劃,但尚未提供資金,拜登也曾呼籲撥款500億美元,促進半導體生產和研究。


此前,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等 科技 巨頭聯手包括英特爾、高通、台積電等在內的晶元產業鏈企業,組建了一個游說團體——美國半導體聯盟(SIAC),目標便是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美國國會為CHIPS法案提供500億美元資金。


台積電、三星等均已計劃在美國擴建晶元廠的情況下,一場對於政府補貼政策的爭奪已然展開。早在去年5月,台積電便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新建12英寸廠,預計將在2024年建成投產,初期月產能為2萬片5nm晶元,而這一計劃的投資與產能規模在今年被多次曝出仍在擴大。


在向美國得州政府提交的文件中,三星也披露了其赴美建廠計劃的具體細節:計劃耗資170億美元,10年內在當地創造約1800個就業機會,位於奧斯汀,面積700萬平方英尺。三星還提醒說,該項目「競爭激烈」,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紐約北部的Genesee縣及韓國替代地點都是奧斯汀的潛在競爭者。如果落戶奧斯汀,將在今年二季度破土動工,預計在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投入運營,傳聞將用於生產先進的3nm製程。三星明確要求在20年內,得州特拉維斯縣和奧斯汀市對三星晶元廠的稅收減免將達約14.8億美元,高於先前提到的8.055億美元。


談及美國積極復興半導體製造產業,張忠謀認為,美國做事永遠是「胡蘿卜與棒子」一起,補貼只不過短期幾年而已,不能彌補長期的競爭劣勢,過了補貼政策的那幾年,還是要看實力。


供應鏈安全被打破


持續增長的旺盛需求正在拉長半導體的景氣周期。不只是美國,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或地區都在吸引半導體製造迴流。日本政府已經承諾擴大現有約2000億日元的基金規模,支持國內的晶元製造行業。韓國政府業宣布為本土晶元產業提供1萬億韓元長期貸款,擴張8英寸晶圓廠產能,並增加材料和封裝投資。歐盟提出的「2030數字指南」計劃的目標之一便是到2030年,歐洲半導體生產至少佔據全球產值的20%。


伴隨分工模式興起,半導體產業曾被視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產業之一,基於2019年的數據,在對整個產業附加值的貢獻中,有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韓國、日本、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和歐洲)的貢獻度都至少達到8%。但經歷這一輪「缺芯潮」,出於維護供應鏈安全的考量,半導體產業正在向本地收縮,中國也不例外。


波士頓咨詢曾作出預測,假設在每個地區建設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供應鏈,將需要9000億~1.225萬億美元的增量前期投資,並導致半導體價格整體上漲35%~65%,最終導致消費者電子設備成本上升。


「趨勢已經很明顯,這在日本廠商的產品中得到充分體現,拆開日本的電子產品,會發現其使用的晶元基本上都來自日本,未來各地也會遵循這樣的趨勢,簡單說就是在哪裡設計,就要在哪裡生產。」上海一家晶元設計公司CEO劉東(化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理事長葉甜春認為,美國、歐盟強化本土產業鏈,缺芯固然是一項因素,但根本原因是對供應鏈安全的一種擔心。晶元產業鏈全球化發展的地域分工,導致有些地區的工業空心化,現在各地希望在本地建立一個至少能夠維持最小可行製造能力的產業體系。


但在他看來,歐美要建設本土晶圓製造業是很困難的,這是一個成本、供應鏈體系和產業生態的問題。首先供應鏈企業要跟過去,把供應鏈重建起來,經濟代價和後續的運維成本會非常高昂;其次,發展製造業需要人才資源作為支撐,歐美高校的人才體量能否支撐製造產業的重建,也值得考量。「繼續創新」或許是歐美發展製造業的一條路徑,但通常意義上的產業迴流是很難操作的。


對於中國當下的晶元產業前景,葉甜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指出,國內集成電路存在「卡脖子」問題,在部分領域顯得被動,但是跟10年前近乎「休克」的狀態相比,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他擔心的是,眼前的問題得到緩解之後,對後續的布局缺乏緊迫感,耽誤兩年然後發現「卡脖子」這個問題始終存在。


他的建議是,對中國而言,首先是確保供應鏈的安全,28nm以上的供應鏈要實現絕對安全,14nm、7nm的技術短板也要盡快補齊。此外還要鍛造長板,真正擺脫「受制於人」需要掌握足夠的反制手段。要把握好全球化分工與供應鏈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度」。


國產替代如何加速


劉東注意到,其實從去年開始,國內的晶元廠商,包括一些終端產品廠商,已經在將供應鏈逐步從境外轉移至中國大陸,當時主要是受到華為被制裁事件的沖擊,隨著這一輪「缺芯潮」爆發,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


深迪半導體今年為國內一家一線手機廠商供應六軸IMU慣性感測器晶元,深迪半導體公共關系負責人黃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2019年第一次送樣,經歷兩年的測試才最終談成,「對於手機廠商更換一款晶元的成本並不小,因此一旦習慣於采購外國廠商的晶元就沒有動力冒風險更換。」


而多位國內手機廠的供應商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在消費電子領域,國內終端廠商今年都在轉移產業鏈,「能用國產替代的都盡可能使用國產替代,就算國內供應商無法做主力供應商,也會讓其作為輔助供應商。」


徐鴻濤甚至認為,這次「缺芯潮」的一個原因便是國產替代導致代工廠新產品導入規模增長,「比如原來一家代工廠的產能分配中,量產與新產品導入的比例可能是8:2,但隨著新產品導入的需求增加,就擠佔了量產部分的比例分配,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國產替代和產能緊張導致開辟新供應商需求的加劇,一款新產品都要經歷漫長新產品導入才能量產。」


不僅是終端廠商在更多啟用國內晶元廠商的晶元,一些國內的無晶圓廠商也開始將產能向中國大陸轉移。


對於劉東的公司而言,與其合作的代工廠遍布中國大陸和台灣,韓國、美國。「只是每家投產多少不一,一方面是要為特定種類的晶元尋找更適合的工藝,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規避風險。但是一旦產能全球性緊缺,即使產能再分散,風險也難以迴避。」劉東反問,「這一輪『缺芯潮』中,已經可以看到地方保護色彩加重,比如一家韓國代工廠,面對一位韓國客戶與中國客戶的需求時,他會怎麼選擇?」


一家三星投資的晶元設計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正是由於三星背書,其產能幾乎未受影響,反而擴張產能爭搶到產能緊缺的競爭對手的訂單。


用劉東的話來說,「大家都變得不那麼有操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於政府的干預,前述剛剛成立的SIAC便在公開信中稱,「當行業努力糾正短缺造成的供需失衡時,政府應該避免干預。」外界認為這暗指美國政府此前施壓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代工廠保證 汽車 晶元產能。


有中芯國際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芯國際在分配產能時會從終端應用的角度考慮,也就是如果某款晶元缺失,會不會影響普通人生活,甚至國民經濟,「會仔細甄別企業的產能需求,依企業真實需求而定,也不會多給企業產能。」


多位業內人士都感慨,在這一輪「缺芯潮」中更能看到中芯國際的意義。「如果產能在國內,遇到疫情這樣的極端情況,至少還能見面溝通,但如果投產在韓國、中國台灣的代工廠,連見面協調的可能都沒有。」一位晶元廠商負責人透露,從去年開始,公司就在將產能從境外逐步轉移至中國大陸,目前已接近一半,甚至直接邀請一家國內代工企業入股,「也是為了未來更順暢地轉移產能」。


這樣的產能轉移不止發生在某一家公司身上,姚海平也坦言,公司會將中芯國際14nm、12nm製程作為主打的平台,「14nm以下先進製程代工其實可選餘地並不多,無非是三星、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幾家。現在中芯國際的先進工藝的產能利用率還不高,所以今年其擴張產能集中在28nm等成熟製程,因為其先進製程工藝剛剛開發出來不久,國內的設計公司做出針對的設計需要時間,估計在明年年中中芯國際先進製程產能也會變得非常飽滿。」


中國缺少的不僅是先進製程的產能,其實,目前市場上20nm以上工藝節點產能占據了82%,更多的晶元產品依賴成熟製程產能。


「國內除了中芯國際和華虹,形成量產能力的也就是華潤上華,但每月8英寸晶圓的產能可能只有兩三萬片,確實太少,可能都無法支撐大一點的客戶。新的代工廠產能完全跟不上,特別是目前一些產品需要特定工藝,比如BCD高壓,其實只有中芯國際、華虹、華潤上華這三家公司有技術准備,再無其他選擇,這就是目前的現狀。」前述中芯國際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黃杜提到,「前一段時間政府徵求對行業支持政策的意見建議,我們提出除了鼓勵主要以線寬製程為標準的先進標准工藝,也要支持不依賴於線寬的MEMS特色工藝,MEMS慣性感測器晶元在人工智慧物聯網時代將會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MEMS工藝是晶元製造的一種特殊工藝,被廣泛應用於慣性感測器晶元製造,而慣性感測器晶元已經進入每一部智能手機,手機橫屏與豎屏視角的轉換便依賴這顆晶元實現。


「如今各地晶圓廠爛尾的情況已經讓政府感到擔憂,但總體而言,大陸的產能仍然很短缺。」有晶圓廠商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幾年前公司原本計劃投資建設晶圓廠,計劃投資50億元,年產能為1萬片8英寸晶圓,但之後項目夭折,原因便是地方政府不再支持。」 「當時項目遇到國家收緊半導體投資,地方政府對於項目獲得國家資金支持沒有信心,就需要地方承擔大部分資金壓力。」這位負責人說,工廠從開工到「投片」需要3年時間,而根據當時的測算,8年才能回本,這段時間對於地方政府來講過於漫長。


當下,政府對於晶圓廠的支持無疑舉足輕重,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在總結項目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時就說到,要有政府支持,中央政府通常是在政策和稅務上的支持,地方政府通常是給予土地和項目獎勵等支持,為了引進一些新項目,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制定一些准入的指導。


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建議說,通過國家發改委窗口指導,一定程度上避免錯誤的投資導致的國家財產和資金的損失的考量下,可以積極推動國家需要的這類半導體公司。但是如果管控過於嚴苛,也可能會把這個產業的發展遏制住,減緩國家集成電路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投資金額小於10億元以下的,按現有方式進行備案;對於政府投資金額低於某一數位的,如50億元以下的,由省市相關發改委窗口指導;金額更大的由上一級的發改委管控。至於民企或外資為主的,因為政府擔的風險較小,可適度放寬指導窗口。」


在葉甜春看來,此前多地都爆出晶元製造的「爛尾」工程,是因為個別項目在市場定位、技術研發、團隊配置等方面沒有做好准備,倉促上馬。對於做好准備的項目,該上馬還是要上馬。


他指出,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邏輯IC存在40萬片12英寸的月產能缺口,存儲器至少缺20萬~30萬片月產能。保守估計,月產能缺口在60萬~70萬片。整體產能缺口這么大的時候,應該更大規模、更有效率地擴產。「中國貌似缺乏最新的技術和產品,但是全球80%以上的產品用不到最尖端製程,14納米以上製程能覆蓋絕大部分需求——雖然市場份額可能只有百分之六七十,但這上面有大量文章可做。」

C. 有沒有關於產業集群的一些外國工業區的具體資料

一、產業集群的定義及分類

邁克·E.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產業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產業集群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並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製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產業集群包括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J A 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為了獲取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產和知識聯盟中獲得收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構築市場壁壘,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和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包括專業供應商)、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和工程設計公司)、中介機構(經紀人和咨詢顧問)和客戶通過增值鏈相互聯系形成的網路,這種網路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 Stamer(1998)在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研究中,借鑒Markusen(1996)對產業區的分類方法,把產業集群分為以下三類(詳見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於產業集群的內在關系把產業集群分為三類(詳見表2)。

表1 產業集群分類 義大利式產業集群 集群衛星式產業集群 集群輪軸式產搜伏業集群

主要特徵 以中小企業居多;
專業化性強;
地方競爭激烈,合作網路;
基於信任的關系 以中小企業居多;
依賴外部企業;
基於低廉的勞動成本 大規模地方企業和中小企業;
明顯的等級制度
主要優點 柔性專業化;
產品質量高;
創新潛力大 成本優勢;
技能/隱性知識 成本優勢;
柔性;大企業作用重要
主要弱點 路徑依賴;
面臨經濟環境和技術突變適應緩慢 銷售和投入依賴外部參與者;
有限的訣竅影響了競爭優勢 整個集群依賴少數大企業的績效
典型發展軌跡 停滯/衰退;
內部勞動分工的變遷;
部分活動外包給其他區域;
輪軸式結構的出現 升級;
前向和後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戶全套產品或服務 停滯/衰退(如果大企業衰退/停滯);
升級,內部分工變化
政策干預 集體行動形成區域優勢;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營 中小企業升級的典型工具(培訓和技術擴散) 大企業/協會和中小企業支持機構的合作,從而增強了中小企業的實力

資料來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 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 operationandDevel pment:.1998,(10)

表2 產業集群的類型及其績效 類型 自發的產業集群
非正式集群 有飢念組織的產業集群 創新型集群
例子 迦納庫馬西SuameMagazine汽車零部件集群 奈及利亞Nnewi汽車零部件製造集群、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外科手術器械集群 丹麥日德蘭半島傢具業集群、義大利Belluno眼鏡產業集群
關鍵參與者參與度 低 低到高 高
企業規模 個體、小 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
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信任 幾乎沒有 高 高
技能 低 中 高
技術 低 中 中
關聯 有些 有些 廣泛
合作 幾乎沒有 有些,不持續 高
競爭 高 高 中到高
產品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出口 幾乎沒有 中到高 高

資料來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據UNCTAD(1998P8)改編。

二、關於產業集群機理的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馬歇爾(1920)解釋了基於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他發現了外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外部性導致的。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三種類型:市場爛漏困規模擴大帶來的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規模效應形成的外部經濟。後者是技術性外部經濟。韋伯(Alfred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經濟的概念,他在分析單個產業的區位分布時,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隨後,羅煦(AugustLosch,1954)、佛羅倫斯(P SargantFlorence,1948)對聚集經濟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2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克魯格曼通過其新貿易理論,發展了其集聚經濟觀點,理論基礎仍然是收益遞增。他的工業集聚模型假設一個國家有兩個區位,有兩種生產活動(農業和製造業),在規模經濟、低運輸費用和高製造業投入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數學模型分析,證明了工業集聚將導致製造業中心區的形成。另外,他的壟斷競爭模型在融合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收益遞增、自組織理論、向心力和離心力的作用,證明了低的運輸成本、高製造業比例和規模有利於區域集聚的形成。Andersen(1994)分析了傳統的熊彼特主義分析創新關聯度的不足,主張用演化經濟學來分析創新關聯度,並在演化經濟學的框架內,構築了交互創新的兩產業模型和三產業模型,探討了創新關聯和國際專業化問題。

UNCTAD(1977)把企業間合作模式分為:群、網路和戰略夥伴,探討了不同合作模式對企業能力和競爭的作用,從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的層次提出了政策建議。AlexHoen(1997)從理論角度對群進行分類:群的概念分為微觀層(企業群)、中觀和宏觀群(產業集群);群內企業通常通過創新鏈和產品鏈進行連接。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採用了不同於Markusen(1996)的產業集群分類方法,他們把產業集群分為:非正式群、有組織群和創新群。探討如何在傳統產業中培育創新群,建立創新系統,從而使傳統產業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Magnus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1998)探討了產業集群的確定問題,傳統的投入產出分析和用戶-供應商關系是基於產品和產業對於確定基於知識外部性和擴散產業集群是不合適的,其提出了基於專利的確定產業集群的新方法。GabrielYoguel,MartaNovick和AnabelMarin(2000)通過對大眾公司在阿根廷企業的研究,從生產網路(群)的角度探討群內企業關聯度、創新能力和社會管理技能(工作流程的組織和合同的形成機制)。J 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 Venables(2000)從經濟發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討產業為什麼會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脫離集群的後果等問題。為了解釋以上問題,他們對國際和國內經濟的地理特徵進行了實證研究。SumaS Athreyr(2001)通過對劍橋高科技群增長和變遷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劍橋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長和變遷的、哪些微觀經濟要素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為什麼劍橋高科技沒有達到矽谷的水平等問題。其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組織和集聚的關系。

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個虛擬群,用組織接近的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地理接近概念,認為組織接近是虛擬群形成動力的新來源,而組織的接近則通過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來實現。他們突破傳統的產業集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把產業集群置於全球化的虛擬學習環境中,擴展了產業集群活動的空間。HenryG 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貿易流的方式、要素價格和生產的區位問題,分析了貿易成本的決定因素和貿易成本影響貿易流,認為地理條件是要素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提出了基於地理的貿易流和要素價格影響產業集群產生與發展的機理。

三、關於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I P Ottaviano(2001)綜合了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和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建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間自我強化的模型;證明了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由於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刺激了經濟增長。反過來,由於向心力使新企業傾向於選址於該區域,經濟增長進一步推動了空間的集聚,進一步驗證了著名的繆爾達爾的「循環與因果積累理論」。也就是說,企業偏好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而市場的擴大與地區企業數量相關。AnthonyJ Venables(2001)認為,新技術改變了地理對我們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消除我們對地理的依賴性;地理仍然是國際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探討地理集聚對經濟績效、規模和區位的重要作用,從地理角度回顧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興起以及未來亞洲的復興,認為盡管缺乏高質量制度是落後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視地理集聚在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n(2001)對產業集群的強度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的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強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在不同的產業存在著產業集群正效應和負效應,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訊設備製造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D Norman和J Venables(2001)探討了基於規模收益遞增的世界經濟范圍內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數量,研究國家產業集群政策與世界經濟均衡發展關系,產業集群與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的關系後,認為在均衡發展的條件下,產業集群數量太多而規模太小。

LuraPaija(2001)通過對芬蘭ICT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認為ICT產業集群是芬蘭基於知識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優化了芬蘭的產業結構,構築了芬蘭國家競爭優勢;並從產業政策的角度回顧了ICT產業集群在芬蘭的發展。

四、關於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的關系研究

DalumHolmen和Jacobsson(1999)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角度,探討了北日德蘭半島和瑞典西部知識型產業集群的形成。MachielvanDijk和OnderNomaler(2000)不同於傳統關注知識溢出和累積的思維,從供給方面解釋產業動力學。他們從需求的角度解釋了產業動力學,在假定消費者偏好多樣化和相關技術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討新技術應用的時間和頻率是如何影響產業動力學的,驗證了新技術應用模式和產業中企業數量的關系。LuciaCusmano(2000)探討了企業的相關研究能力(即企業評價、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產生知識流的能力)在技術政策和合作研發方面的作用,其理論依據是演化經濟學。把技術作為知識,以交互作用作為分析單位,假定合作企業是異質的,具有互補的知識和能力。在企業合作中,技術外部性導致的知識溢出是有成本的,企業對知識溢出的利用取決於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與企業自身的知識存量和研發的投入呈正相關。C J Caniels和A Romijn(2001)研究在經濟自由化和國際經濟整合的背景下,技術能力的累積對中小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來分析地理集聚影響技術能力累積的機理,從中觀和微觀層次對集聚優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產業集群政策。

NicolaiJ Foss(1999)從博弈論的角度探討了領導能力在協調博弈中的作用,並認為共同的知識概念對於理解領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icolaiJ Foss(1999)比較了傳統用來解釋企業間關系的能力理論和組織經濟學理論,分析了能力理論和經濟學解釋企業間關系的優點和不足。能力理論雖然可以解釋企業間的合作,但是缺乏理論基礎。CarlosQuandt(2000)認為,創新群和合作網路是促進區域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優勢、縮小空間和社會不均衡的主要工具。DirkMessner和Meyer Stamer(2000)則探討了什麼是網路、如何認識網路等問題,從三方面(即利益集團和決策風格、網路社會功能邏輯、七個網路的問題)對網路治理邏輯進行了研究;最後研究了網路治理對產業集群和價值鏈的作用。JorgeBritto分析了企業間合作的網路形式,介紹了與網路結構特徵相關的因素,探討了網路競爭的決定因素。他把企業間的合作形式分為四種:傳統網路、技術結構網路、復雜技術網路和基於技術的網路。Meyer Stamer(2002)分析了產業集群內企業合作的模式,研究企業合作的典型障礙,探討了如何克服文化對合作的不利影響,最後提出了通過企業合作來營造創新的環境,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途徑。

MarkLorenzen(1998)探討了基於信任的信息成本,認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信息獲取方式,不同類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所以,在不同環境下,不同類型的信任具有相應的主導地位。通過實證分析,他研究了產業集群企業的信息成本特點,解釋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產業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與信息成本的關系。

4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五、關於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及產業政策建議

MichaelPeneder(1997)在對澳大利亞產業集群政策進行了研究以後,認為群的分析方法有助於確定最優的政策工具,對微觀層次的系統反饋機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強調了消除制度障礙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邁克·E 波特(1998)認為,集群有利於區域和國家獲得競爭優勢,強調了集群在獲取雇員和供應商、專業化信息、互補性、獲取公共品方面的優勢,探討了區位選擇、就地參與、集群升級和集體協作對提高集群競爭力的作用,回顧了傳統產業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設計思路。ShoheiKaibori介紹了日本產業集群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2002)對巴基斯坦的錫亞爾科特和德國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兩個產業集群分別處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從技術的角度分別處於高端和低端,但在生產和技術方面有相當多的聯系,它們同樣面臨質量升級、低成本競爭和醫療技術發展的挑戰。他們用集群和價值鏈作為分析方法對地方產業集群和全球價值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

OECD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是基於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OECD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研究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分配能力評價體系。在第二階段則組成不同的研究小組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第二階段的研究主題是:制度的關聯性;人力資源流動;創新企業行為;發展中國家創新系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作為研究的主題,其研究范圍包括:集群的界定、集群的創新方式、創新風格、相同的群在不同國家的績效研究及差異分析、產業集群的政策意義及產業集群政策設計的原則。OECD對以下國家產業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丹麥、芬蘭、瑞典、比利時、美國、英國和荷蘭,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問題:如何使產業集群更有競爭力;重要知識問題的確認;產業升級優化戰略的設計;如何從傳統的競爭走向戰略協作和差異化競爭。

六、集群的研究層次和方法及結論

1 群的分析層次和分析技術。

J A Robelandt和PimdenHertog把集群的分析層次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詳見表3)。
表3 不同的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點
宏觀層次(國家) 經濟結構中產業關聯度 國家/地區的專業化模式;大量的產品和工藝升級和創新
中觀層次(產業) 在相似最終產品的產品鏈上不同階段的產業內和產業間關聯度 產業的SWOT分析和基準分析;探索創新的需求
微觀層(企業) 企業間關聯:專業供應商集中在一個或幾個核心企業周 圍戰略性業務發展; 鏈的分析與管理; 合作創新項目開發
國外常用的產業群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投入產出分析方法;(2)圖分析;(3)一致性分析;(4)案例研究方法。

2 集群研究結論。綜上所述,國外對產業集群的研究邏輯關系可用左圖來表示: 國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的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增長與產業集群的關系研究、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從不同方面研究產業集群,但仍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外的研究偏重於實證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的歸納。產業集群吸引了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注意力,成為國外理論研究的熱點。國外關於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出現,缺乏系統研究的專著。關於產業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論仍落後於實踐。盡管如此,產業集群的研究結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依據,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績效。
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發達國家傳統的老工業區幾乎都走過了一條創建、發展、繁榮、衰落、改造的輪回之路。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法國洛林工業區等世界著名的老工業區均相繼進行改造並取得了成效。筆者選取沈陽鐵西工業區進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證研究。產業集群與老工業基地改造波特在《國家競爭力優勢》中提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D.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有哪些專業介紹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公立院校,成立於2002年,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以財經工業為特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院現有專業涵蓋財經管理、會計、金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酒店臘悉雹管理、國際貿易、翻譯等十幾個專業。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陸拍部分專業:序號專業名稱所屬類別1軟體與信息服務其他2會計信息管理財經商貿3大數據與審計財經商貿4大數據與會計財經商貿5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交通運輸6新能源汽車技術裝備製造7電氣自動化技術裝備製造8工商企業管理財經商貿9物流工程技術財經商貿10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與信息11機械設計與製造裝備製造12移動互聯應用技術電子與信息13大數據與財務管理財經商貿14雲計算技術應用電子與信息15工業機器人技術裝備製造16數控技術裝備製造17電子商務財經商貿18模具設計與製造裝備製造19工程物流管理財經商貿20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新聞傳播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軟體與信息服務介紹專業名稱:軟體與信息服務
專業方向:前端與移動開發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面向企事業單位的前端設計、電商設計、移動web開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
核心課程:前端基礎編程、web程序設計、移動web開發、微信公眾號開發
職業證書:高級操作員
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及掌握的能力:根據設計圖用html和css完成頁面製作,並使用java script完成頁面的交互和動態效果。web前端越來越受到重視,開發人員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既有具體的技術,又有抽象的理念。設計移動端網站框架,獨立進行移動端交互設計,勝任前端項目的獨立開發。
就業去向:IT企業、電商企業、廣告企業及事業單位
主要崗位:平面設計師、前端設計師、移動web設計師、電子商務師
就業企業典型:淘寶、京東
就業起薪點:5000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物流管理介紹專業名稱:工程物流管理
培養目標:物流工程技術專業是我院於2016年創辦的特色專業之一。本專業系統地培養掌握現代物流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物流信息技術、倉儲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物流設備運作等工作的復合型物流工程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物流工程概論、物流工程技術與裝備、物流信息技術與應用、物流自動化技術、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工程制圖與CAD、物流系統模擬與模擬、倉儲配送服務與運作等
職業證書:助理物流師;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國際物流職業資格認證(ILT
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及掌握的能力:詳見培養目標
就業去向:港口、海關、貨運公司、商貿企業等從事運輸技術與管理工作、倉庫技術規劃(平面倉庫、立體倉庫、自動化立體庫)智能化的物流設施設備-智能化叉車的規劃和使用維護管理、生產物流規劃、包裝設計與包裝設備規劃方案、物流中心規劃的規劃工作;物流規劃、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物流管理、采購管理
主要崗位:初始崗位:貨代員;倉管員;配送員;運輸計調員;物流專業;發展崗位:貨代經理;倉庫主管;配送中心主任;運輸主管;客戶服務主管
就業企業典型:1.黃傑,人本集團,物流公司單證填報、2.管茫茫,衡陽京東分揀中心,人力資源部實習生
就業起薪點4000元/月
近三年獲得主要榮譽:1.2016年獲湖南省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創業規劃大賽三等獎、2.2017年獲「暢享杯」全國職業院校創業技能大賽「物流企業經營競賽「全國總決賽團體二等獎」、3.2018年獲「暢享杯」全國職業院校創業技能大賽「物流企業經營競賽「全國總決賽團體一等獎」、4.2018年獲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高職組智慧物流作業方案輪帆設計與實施項目二等獎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介紹專業名稱:電子商務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本專業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電子商務運營、美工、營銷推廣能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先進技術的應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面向各類企事業單位電子商務應用領域培養生產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
核心課程: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圖形圖像製作、跨境電子商務、電子商務英語、網路客戶服務與管理、網店數據化運營、視覺營銷與美工設計、網路營銷、網頁設計與製作、SQLServer資料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法規、商品拍攝與信息採集
職業證書:電子商務設計師、電子商務設計員
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及掌握的能力:掌握網路營銷、客戶服務與管理、物流、電子商務法律、跨境電子商務等專業知識;具備商品拍攝與信息採集、電子商務運營、美工、營銷推廣數據分析、網頁設計與製作能力;
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廣東、湖南等地的電子商務公司,或者從事傳統公司的電子商務業務
主要崗位:網路推廣、電子商務平台運營、美工
就業企業典型:網路
就業起薪點:建議自己去智聯招聘等網站了解
近三年獲得主要榮譽:2016年,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獲得省二等獎;2017年,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獲得省一等獎第一名,國家二等獎第一名;2017年,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加省技能抽考,通過率100%,位於全省第六名;2017年12月,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加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組織的電子商務實戰技能競賽,獲得國家二等獎。2018年,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獲得省一等獎第一名;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介紹專業名稱:數控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能從事普通機械加工、數控機床編程與加工、工藝設計、工業產品的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數控設備的安裝、調試與維修、復雜零部件的多軸加工、CAD/CAM軟體應用與開發等工作的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
核心課程:機械制圖、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AutoCAD、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工藝、數控機床控制技術、數控機床維修、數控編程與加工、UG、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多軸加工
職業證書:數控車床操作工(高級)、數控銑床上操作工(高級)、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級)、CAD繪圖員
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及掌握的能力:1、工程識圖與繪圖能力;2、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能力;3、數控機床操作與產品加工能力;4、數控加工工藝分析和程序編輯能力;5、三維數字化產品造型、建模及自動編程能力;6、產品質量檢測能力;7、數控設備安裝與維修能力;8、多軸機床的操作及編程能力;9、創新創業能力。
就業去向:機械製造類企業、數控設備生產企業、數控設備銷售企業、模具和汽車製造類企業從事技術應用和技術管理工作
主要崗位:機械設備操作人員、數控機床操作人員、數控編程人員、數控工藝人員、繪圖員、質檢員、數控設備維修、售後人員、生產管理人員等
就業企業典型:富士康鴻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特變電工、華為、比亞迪、華菱衡陽鋼管有限公司、湖南天雁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亞新科南嶽(衡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現代製造業
就業起薪點:4500元/月以上
近三年獲得主要榮譽:省技能抽考優秀專業、省畢業設計抽查合格率100%、第六屆全國技能數控車賽項教師組第八名、2017年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復雜部件多軸加工技術項目中三等獎、2016年湖南省技能大賽數控車工一等獎

對中專/技校/職校報考還有疑問,您可以點擊2023年電大中專招生咨詢(原廣播電視大學):https://www.87dh.com/xlzz/

閱讀全文

與端典製造工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電話銷售怎麼樣 瀏覽:741
工業園區的店面有哪些缺點 瀏覽:887
生命之水和工業酒精哪個猛 瀏覽:259
工業工程碩士和mba哪個好 瀏覽:16
賓士多少速度切換倒車檔 瀏覽:136
如何給汽車選擇機油 瀏覽:547
日產系汽車品牌有哪些 瀏覽:711
南陽到開封的汽車多久 瀏覽:538
寶馬鋁葉子板哪裡修理好 瀏覽:506
奧迪a6l高配版和q5哪個更好 瀏覽:912
賓士車怎麼一直保持內循環 瀏覽:88
北方重工業有哪些國家 瀏覽:382
汽車底盤最好的是哪個品牌的車 瀏覽:324
奧迪a3是什麼雙離合 瀏覽:786
為什麼奧迪的屏幕不能升上來 瀏覽:608
工業用電圓鋸買什麼好 瀏覽:393
粘汽車篷布用什麼膠 瀏覽:845
奧迪a3銷售量為多少 瀏覽:302
工業鍋爐打不開怎麼辦 瀏覽:283
工業碳酸鋇市場價多少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