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對策
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實踐證明,都市工業園區是城市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和發展極。各級政府要加快都市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為中小企業發展及時提供施展本領的空間舞台:要注意和重視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消除和減少中小企業的顧慮和社會負擔:
一是興辦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應借鑒國內外好的做法,發揮官方機構和民間機構的積極性。興辦面向都市型工業的法律、會計、技術、金融、培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各級都市型工業協會,負責對全市都市型工業企業實行行業管理,提供各類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
二是拓寬都市型工業企業發展的籌資渠道,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都市型工業企業大部分是個體、私營的中小企業,受傳統體制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投融資體制方面存在很多障礙應適當採取必要的政策傾斜,擴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范圍,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和監管制度,搞好中小企業資信檔案,為其生存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是建立健全都市型工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條件。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快技術改造與升級。重視培養和引進各類優秀人才。技術進步是都市型工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都市產業的「二元」結構特徵為傳統工業技術與現代工業技術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那些適合都市發展的、時尚的、時髦的和富有個性、人性化特色的產品,通常必然是傳統加工技術與現代工業製造技術的完美結合。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加快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步伐,促進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要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加快人才隊伍建設。依據行業人才稀缺的程度,要重點加快設計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技術人才等5類人才的建設。要以引進為主、培育為輔,加快解決都市型工業設計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放寬戶籍等人為限制,建立引才綠色通道,切實為各類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大力挖掘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學校和企業培育為主,培養一批操作能力強的熟練工人.不斷提高都市型工業企業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
Ⅱ 如何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
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1,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如在可持續分配的工資條件下的勞動力,管理人員等,自然資源,如煤電水等,和穩定的社會生產秩序)2,內生發展動力,即消費者對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3,保障工業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技術支持,即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投入生產實用。所以,綜合這幾點,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嚴格控制自然資源的濫用,盡可能在自然資源的使用上進行長期規劃,同時尋找可替代資源,堅持進行分配收入的的合理調控,以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動力和勞動者同時作為消費者的不斷提高的消費能力,對高科技術的生產投入進行適當的鼓勵政策,避免落後產能的重復建設
Ⅲ 海南貝殼工業的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一、海南貝殼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1990年以前,我省沿海漁民出海作業,捕撈的大批貝殼類海產品,除用於食用和留作觀賞外,餘下都充當了建築材料,其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非常低。從1990年開始,台灣企業家詹德雄發現了潭門豐富的貝殼資源,也利用他在台灣貝殼類加工廠的設備和技術,在潭門墟上投資約20萬美元,創辦了海南第一家貝殼工藝品加工廠,因其產品價廉物美,很快就打開了省內外市場。因為有了詹德雄的成功,台灣企業家蔡春榮、陳國雄、龍海明等多人也先後來到本地。隨後,不少在台資企業打工的當地農民也逐步掌握了貝殼工藝加工流程、技術及市場行情,他們結合自身的優勢獨資或合夥開起了同類的加工廠。
九十年代中期,潭門的貝殼加工銷售已經初具雛形,當時只是一些小型的簡單家庭作坊,以簡單的鑽孔和手工穿線的小貝殼手鏈和項鏈裝模絕飾為主。到1998年,在潭門這樣的工廠已達到58家,貝殼供應量達到50噸/日,年供應量達到15萬噸,年創產值超過5000萬老桐元。廈門、大連、青島、珠海、汕頭、湛江等沿海城市客商紛紛在潭門設點收購和銷售貝殼。同時,潭門鎮政府緊緊抓住發展機遇擴大產業鏈,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潭門鎮形成了目前中國最大的貝殼集散中心,潭門鎮相關產業也得以迅速發展。本人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投入到這個行業中的,至今已經是第14個年頭了
在我伴隨著這個行業14年的發展過程中,海南貝殼工藝經歷了從簡單到精緻的過程,整個產業已經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在譚門鎮,從譚門港口到九吉坡工業區,該路段有大大小小近300多家經營海南貝殼工藝品店,僅潭門鎮就有將近2000多名店鋪從業人員。五十多家貝殼業加工廠擁有千餘人從事貝殼加工行業。如今,譚門鎮已經成為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貝類集散地,年產值達到20個億左右,貝殼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
二、海南貝殼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海南貝殼產業經歷了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發展中凸顯的問題。例如;
1、工廠規模存在參差不齊,規模較小的工廠抗風險能力差,不適應市場激烈競爭,而且許多是家庭作坊經營模式,缺乏有效科學管理,導致整體效益低下;
2、工廠加工設備落後,生產的貝殼成品工藝粗糙、技術含量低,造成產品積壓和滯銷;
3、貝殼行業市場缺乏規范管理,導致市場無序競爭影響整個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4、貝殼加工產品種類單一、缺乏深度、綜合利用率低,導致資源嚴重浪費;
5、從業人員和產品研發創意人才短缺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工藝水平的提升,造成整個加工業產品質量、工藝水準、藝術品味整體不高對原材料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而近幾年,以硨磲產品為主流的海南貝殼市場再次升溫。硨磲工藝品以其精緻的雕刻和濃郁的文化特色,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追捧。而我作為一名在海南貝殼行業的從業者、見證者,在新一輪發展熱潮中我也在思考一些面臨的問題和潛在的危機。主要體現在如何去實現開發與保護問題上的平衡,怎樣避免再次出現一擁而上的現象從而導致行業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
首先是開發問題,危機主要體現在過度采撈、賤賣原材料、產品精細加工不夠等方面。目前潭門鎮各個貝殼加工廠都有一定原材料儲備,少則幾十噸多則上百噸。但是按目前的加工消耗速度,估計不出十年,原材料就會耗盡了,因為有很多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資源。到那時貝殼加工業將難以為繼。因此,如何解決日益增漲的原材料需求問題已是擺在我們貝殼加工業面前的最大難題。
可能大多數人認為貝殼來自海洋,要知道海洋並不是貝殼的唯一出處,陸地上也有貝類的蹤跡。以硨磲為例,它可以按年代分為活體硨磲和硨磲化石。其中硨磲化石大多分布在海底,少部分硨磲因為滄海桑田的地質運動而分布在陸地和高山上。如今,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就有人不斷發現硨磲貝化石的蹤影,當然這部分硨磲貝因為儲量遠遠比不上海底,而材質卻遠遠超過海底的硨磲貝化石,因此顯得極其珍貴。肯亞的VOLKER先生經過20年的收集,從肯亞各地收集了大約600噸的硨磲化石。但是這部分化石因為開采難度大,有價無市。此外,活體硨磲因為本身的材質問題,並不適合用來加工。因此,市場上可用來做工藝品的98%以上都是沉積海底幾千上萬甚至幾十萬年前的硨磲化石。
第二是保護侍碼坦的問題,海洋為海南乃至全世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無窮的潛力。有領導提出建設海洋強省,首要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做優做強海洋產業,壯大海洋經濟實力。如何在開發海洋產業的同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對於建設海洋強省也至關重要。中國有個現象:越是受保護的動植物滅絕得越快。眾所周知,唐冠螺、鸚鵡螺、白蝶貝和虎斑寶貝等貝類分別屬於國家Ⅰ類或Ⅱ類保護野生動物。一些漁民和不法商販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大肆捕撈以謀取暴利,造成短短幾年裡這幾類海洋珍稀貝類就瀕臨滅絕的境地了。
還是以硨磲為例來說這個問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於1983 年將硨磲貝列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護,對其國際貿易加以管制。我國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里也將庫氏硨磲和鱗硨磲分別列為Ⅰ類、Ⅱ類國家保護海洋生物。也就是說: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硨磲兩屬九種(註:硨磲的種類分為硨磲屬八種,硨蚝屬一種。)硨磲都在國際貿易管制名單內;根據我國的《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則只有庫氏硨磲和鱗硨磲在受國家保護的野生海洋生物名單內。除此以外,硨磲貝加工成硨磲工藝品後,如何區分原料是庫氏硨磲,還是其他品種硨磲?這存在一定的難度,顯然難以界定。此外,《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硨磲貝分為天然與人工養殖兩大類,規定禁止天然硨磲貝出口貿易,允許人工繁殖硨磲貝商品貿易。如何鑒定貿易中的硨磲貝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繁殖的,也是一個問題。
總之,目前對硨磲的開發確實是有爭議的。整個潭門的貝殼產業鏈已經形成,卻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由於得不到合法的保障,遇到臨檢,很多店鋪都關門做生意,而貝類工藝品加工廠更是如同搞地下工作,大門禁閉,機器轟鳴。
三、規范貝殼加工經營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如何在法律條文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發展經濟之間找到平衡點?個人認為:不應該一刀切完全禁止,一味的禁止只會導致更加無序的捕撈與開發,也會給海南新興的貝殼產業帶來致命的打擊;也不能無度的開發利用而不採取保護措施,這更不利於貝殼產業的長遠發展。
為了貝殼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及早加強對整個貝殼產業的監管、規劃和引導。綜合當前貝殼市場的各方面的因素,試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建立評估標准,保護性地開發。
出於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需要,一方面要嚴格保護珍稀的野生活體貝類。另一方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已經死去的沉積在海底的貝類可以進行適度的開發。海南的花梨樹也是國家Ⅰ類瀕危保護樹種,但目前市場上是禁伐不禁流通。而我們的貝類也應該在採集和捕撈上採取措施進行有效管制。活體硨磲要加大保護力度,但一些已經在海底沉睡幾千年,甚至十幾萬年以上的硨磲殘殼和少量在陸地發掘出的貝殼化石我覺得應該允許拿來加工利用的。雖然硨磲名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之列,但是人工養殖的硨磲和硨磲化石不應該屬於「野生」和「動物」的行列,對這一部分理應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開發。
這一點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來制定相關的行業標准和鑒定標准,即如何鑒定銷售的貝殼為人工養殖的還是野生的,如何鑒定該貝殼屬於活體還是化石。
(二)出台相關政策,設立准入門檻。
1、對貝殼的捕撈、加工、生產以及銷售等企業或經營者進行審核,實行生產銷售許可制度,設立准入門檻,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的貝殼加工和經營,充分體現貝殼的藝術、觀賞以及收藏價值。
2、行業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來規范整個行業的行為,優化整個產業的經營水平。這一點可否借鑒「紅珊瑚」的管理辦法。
(三)大力發展貝類人工繁育,開辟海底牧場,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區,維護海洋生態的平衡,促進海洋產業的轉型升級。
1、採取就地保護與人工繁育等措施,大力發展貝殼人工繁殖。目前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都在發展人工繁育硨磲,海南作為我國海洋大省,國內唯一硨磲貝產區,尚未大規模開展人工繁育和養殖。據我所知,目前硨磲貝的人工養殖技術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在國內我們應該盡早推廣此類項目,開辟更多的海底牧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2、按照《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應把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項目落實至三沙市海域。對南海諸島貝殼分布海區、數量、種群進行資源調查並建立檔案,在南海適當的區域建立貝類國家自然保護區,推進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珍稀貝類進行確實有效的保護。
(四)加快本地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技術和工藝水平,促進貝殼產業的提升和發展;
目前海南本地貝殼產業的加工從業人員隊伍不太穩定,專業水平良莠不齊並相對落後,而外地技術水平高的大師又不願意背井離鄉來海南發展,因此造成本地貝殼產業加工優秀人才的匱乏,導致有好原材料卻很難加工出精美、高端產品的現狀。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快本地專業人才的培養,為貝殼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Ⅳ 工業園區總體規劃評審意見怎麼寫
建設工業園區是建設「生態文明縣」,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工業化、城鄉建設一體化進程,促進xx 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途徑。全力推進新河工業園區建設,爭取早日把該園區逐步建設成為標准化工業園區,加快工業發展載體建設的完善步伐,並以此為平台,發展園區經濟,對xx 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是xx 縣城發展的需要。該園區為縣城最為重要的產業聚集區,主要發展外向型加工業及生產轉運基地;二是「工業進園」的需要。建設現代化生態工業區,既可避免工業發展「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現象的再發生,又可更好地解決好xx 生態文明縣建設與加快工業化進程之間的矛盾,又可更好地節約、集約用地,最重要的是可集中處理污水、污物,注重環境保護,真正建設好生態園區;三是xx 發展現實的需要。
一、堅持規劃先行。
對於xx 工業園區建設,要繼續堅持科學發展,規劃先行,合理布局。一是園區規劃要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產業結構調整與推進城鎮化進程有機結合,因地制宜,逐步實施。二是園區規劃要從形態開發轉向功能開發,按照地域相近、產業關聯等原則,逐步加以整合,最終形成有規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工業園區。三是園區建設應量力而行,避免攤子鋪的過大,要留有發展餘地,在選擇入園企業的時候要瞻前顧後,要從長遠利益考慮,為未來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2 -
強勢、優勢、大型企業入住留足發展空間。四是園區規劃要使各園區成為特色優勢資源深加工和研發基地,推動技術進步。 二、推廣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雙主體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優勢。
按照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工業園區採用「雙主體模式」運行。政府發揮發展規劃效能、政策支持效能、資產支持效能、組織增信效能和組織管理效能。主力企業根據園區規劃和建設進度制訂科學的融資規劃,用建設制度和建設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發展目標。在「雙主體」模式下,作為政府的園區管委會和經營企業成為推動園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形成工業園區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加強領導、協調。在市政府的領導下,由市政府領導牽頭成立工業園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園區的綱領性、政策性工作,協調汕尾市與深圳市層面的工作。
(二)成立園區管理機構,抽調人員組建管理隊伍。 1、盡快成立園區管理機構,抽調人員開始運作; 2、落實責任各負其責,確保建設順利推進。 (1)園區管理機構負責建設的協調統籌推進; (2)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籌集與按時投入; (3)國土、林業部門負責用地的申報審批;
(4)住建、人社、環保、規劃、消防等相關部門負責相關業務的協調推進;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3 -
(5)經信部門負責規劃修編、評審、申報的協調; (三)確立園區建設的投資經營模式:
1、由縣政府籌集資金進行園區的征地、三通一平等公共設施建設,引進企業進園,由園區管理機構管理;
2、由實力強勁企業全資進行園區的征地、三通一平等公共設施建設,引進企業進園,並對園區進行日常管理,縣園區管理機構協調管理,稅收實行比例分成;
3、由縣政府與企業合作成立股份公司(企業)進行園區的開發、管理,稅收、利潤按股份比例分成;
4、由企業投資園區的征地。三通一平等公共設施建設,按照進度移交園區管理機構,並由園區管理機構負責引進企業、開展日常管理,稅收、利潤按比例分成。 三、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工業園區布局
合理的園區工業布局有宏觀和微觀兩層含意。宏觀方面,從xx 整體工業園區布局來說,繼續建設完善「三大園區」:提升充實城南工業園,規范推進新河工業區,適時開發城東工業區。當前要下大力氣抓好深圳寶安(xx )產業轉移園區的申報等工作,讓已簽訂合同的企業早日進園建成投產。微觀方面,從各園區內部布局來說,一是園區總體規劃要合理,有前瞻性,園內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功能齊全,逐步實現園林化、城鎮化、現代化。園內項目要按產品屬性和原材料配套、污染治理等相關因素,合理規劃不同的工業區域,安排不同的產業項目;二是園區三廢治理
Ⅳ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Ⅵ 如何加快工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一、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二、著重抓好工業企業晉檔升級工作,不斷增強綜合實力。
三、加快園區建設,發揮工業發展集聚效應。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Ⅶ 對家鄉發展的建議5條怎麼寫
1、堅持「環保優先」和「節約優先」的發展思路,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推廣環保產業。
2、提高清潔能源比例,加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步伐,發展風電、生物發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3、建立有效的水資源宏觀管理,解決洪澇、缺水、水環境惡化的問題。
4、要把家鄉建設好,首先要想群眾之所想,為眾人造福。如果是鄉慶春粗村,可以修好路解決群眾出行問題,農田道路問題,公交通問題;居住區如果較集中,解決好路燈問題;解決好村內雨水、污水排放問題譽鎮,比如沼氣,太陽能;解決好住房以及環境問題;解決好幼兒入學問題。
5、解決好生活保障問題;興辦農業加工廠,解決農產品銷售及就近上班就業問題;美化村內環境問題;最關鍵是讓群眾的收入穩定提高,老有所養,閑有所樂,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和諧、美好的家鄉。
規劃發展目標
1、經濟與產業發展目標
重視傳統手工業發展,主要是傳統工藝生產製作,同時結合現代工藝,大力發展合理經濟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轉變手工業增長方式,提高手工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面推行手工業標准化生產,積極推進現代手工業建設。
2、社會事業發展目標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加強農民技能培訓,使每個適齡勞動者掌握1-2種實用森友技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提高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重點控制嚴重危害農民身體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
提高農村出生人口素質,完善現行生育政策,健全「依法治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農村計生工作新機制,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計劃。
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積極建立與農村經濟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隨著經濟與產業的逐步發展,積極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進村公路實施硬化,保證公路暢通,設置客運點,切實解決好農民出行難的問題;加強田間機耕路建設,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村供電保障能力,改造完善供電線路;在現有基礎上提高農村沼氣使用率,積極開展節柴改灶、以電代柴、以煤代柴的推進工作。引進生態措施建設,改善土壤環境,提高農業產出率。
4、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防止污染事故,確保環境安全。
在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禁止進行任何建設行為,嚴格控制對基本農田的環境污染。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保護生態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加強水土保持等生態治理,嚴格制止破壞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獵活動。
5、人居環境發展目標
秉承以人為本、經濟務實的設計理念,力求塑造結構清晰,環境優美,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環境,並從中提煉出代表性的建築元素,由此凝練出特有的建築風格,彰顯其傳統文化特色。
作為充滿人情味的居住空間,村莊的規劃應充分考慮人際間的溝通與交往。公共空間的設計都考慮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可能性與便利性。
同時依循相關政策採取緊湊務實的建設方式,以能夠適應當前農村生活要求與經濟條件的庭院和集中高效的公共綠地來營造特定的居住氛圍,使之能夠留存傳統農村聚落的有機生活脈絡,並為之注入與現代相適應的環境因素。
當地村民生產、生活習俗,力求把多方面的需求和元素融合到建築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區上,著力改善和提高該村居住建築水平。
Ⅷ 羅甸縣未來幾年工業經濟發展設想及建議求解答
發展工業經濟,地緣條件是關鍵因素。擁有交通區位優勢的地方,如美國的五大湖區,德國的魯爾區,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往往都是工業文明發達的地區。 早幾年,面對阻隔羅甸與外界的重重大山和彎延盤旋的山路,我們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也只好將就這旮旯里眼前的山、水作一些水電開發、硅石冶煉等依靠自身現有資源進行利用和加工的文章。一談起要融入這個經濟區、哪個經濟圈,承拉產業轉移,搞什麼來料加工型產業的設想,別人就說我們是痴人說夢。現在,隨著龍灘電站下閘蓄水,紅水河航道即將開通;貴陽至惠水、羅甸、廣西百色高速公路的建設,我們的地緣空間出現了變數,斛道難、難於上青天和不與秦塞通人煙的狀況將成為歷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水路連接東西、公路四通八達,通江達海的交通格局業將形成,交通條件的改善,使我們發展經濟的資源也隨之變化,即:資源的構成得到調整,資源的內容得到豐富;也就是說,以前我們以水能、硅石等為主的資源結構,要轉變為以公路、水路所能輻射區域的礦產、勞動力人文資源等為主;以前我們僅能依靠的縣內水能、硅石等資源品種要增加諸如紅水河流域的市場、望謨的、樂業的、安龍的焦炭等等。 資源結構的改善和資源內容的豐富,使我們所擁有「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完全發生了改變。給如何發展我縣工業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充分利用地緣改變帶來資源變化的優勢、實現借勢騰飛的目的,按照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要求,我們大膽設想在未來幾年把我縣打造成為「三個中心」: 一是依託貴州以及西南南下第二通道,建成往北部灣、東盟輸出重化工業產品,向西南腹地輸入輕工業產品的加工業產品中轉中心。 理由是:若紅水河航運開通,貴陽經羅甸至百色,連接南寧的高速公路建成,利用航運及便捷的公路交通,貴州所產的煤炭、礦石等資源可以源源不斷地向北部灣、樂盟輸出。紅水河港口、八總碼頭可作為橋頭堡和物流中轉中心發揮作用。在港口碼頭附近開辟加工區對南下的「粗、重、大」礦石、原材料進行初加工,對西進的輕工業品進行分裝外包。 二是依託「羅甸縣循環經濟型硅系工業基地」建設,建成貴州重要的冶金工業中心。 理由是:我縣本身的硅石及電能可發展硅系列冶煉加工及其深加工業,同時可利用通過紅水河航道廉價的航運從湖濱沿岸和上游地區運來礦石等工業原料進行加工,發展重化工型的工業,向北部灣、東盟輸出重化工業產品。 三是依託龍灘庫區的市場,利用水運優勢、建成紅水河沿岸廣大地區的工業品供應中心。 理由是:紅水河沿岸廣大地域內,有廣闊的市場。但工業品都依賴外購進入,隨著交通條件改善,以羅甸為軸心、向紅水河沿岸輻射的區域面積增大,可抓住該區域內無工業品製造產地的時機,建設小五金、日用百貨等項目,形成這類產品的供應基地。 建設「三個中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幾屆政府的努力,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認為應把這種設想作為全縣工業長期規劃,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大力培養工業人才,打造一批發展工業的「領頭人」,實施人才興縣戰略。 「人」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在一個發展程度相當低的後發地區,在一段急需以「人一我十」跨越式發展的時期,人、尤其是帶頭人,是振興工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們除要具有必須發展工業的觀念外,還要有一批相應的人才群體。 對策和措施: 1、促進觀念改變,形成全民發展工業的氛圍 2、選擇一批優秀工業人才充實到各領導崗位,造就工業發展帶頭人。 3、注重工業人才培養,開展培訓、引智等工作。如加大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加快職業教育建設步伐,提高勞動力素質。 4、提高工業人才的政治地位。 (二)敢於突破原有思想觀念的束縛,形成新工業發展思維是工業經濟取得創造性發展的前提。 1、是要突破原有的經濟區域劃分定式,不受限於所謂的「四三一」經濟發展格局。不要老是以為自己處於邊緣經濟地位就不思進取,「工業中心」的地位是靠實力說話的,你工業發展程度高了,別人就以你為「中心」,圍繞你搞規劃。義烏一個二十多年前名不見經傳的小旮旯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小商品中心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是要拓展「自身資源」的內涵和外延,把眼光看得更高、看得更寬、看得更遠。我們的資源既有自然資源也有如外出務工人員的勞動技能,北部地區人民的經商傳統等社會人文資源,資源不僅是縣內的,還可以涵蓋整個紅水河碼頭及貴南高速公路所延伸到的地方,資源既可以開發原有的也可以引進新的。資源無處不在、無處不有,關鍵在於我們怎樣發現、怎樣利用而已。 (三)抓住「投資拉動發展」的理念不動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我縣目前仍處在補以前投資不足的歷史老帳階段,發展程度低、資源利用效率差是我們的現狀。這一時期,產業發展形成,所以現在不能跟著別人,人雲亦雲地談什麼產業結構調整了,埋頭抓發展,一步一步做大工業經濟總量是我們的長期任務。 1、是要對投資不論性質、不問來路,大膽規避國家產業政策,形成大發展、百花齊放的局面,政府把握好發展的「度」視發展進程適時規范調整即可。 2、是要政府全力投入,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而是要在建設服務型政府上有根本性的轉變。 3、是要全民招商、政策招商、誠信招商,還要會安商、暖商。用外來資本彌補我們自有發展資本嚴重不足的缺陷。 (四)明晰發展方向,明確發展重點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的發展經驗,利用西南地區通過紅水河碼頭南下的煤炭、礦石和龍灘庫區工業原料等,在紅水河碼頭次中心區域、物流中心附近發展重工業產品加工基地,向北部灣、東盟輸出。參考連雲港等「臨港工業」和三峽庫區「臨江工業」發展模式,利用來自珠三角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通過紅水河碼頭向西南腹地輸出輕工業品及湖濱優良的環境條件,輸入半成品及原料等,發展來料組裝、食品包裝、日用生活品等加工業,銷往西南廣大區域。 發展產業:主要是電力工業和冶金工業,以及電器、組裝、食品、日用生活品等。 發展重點:1、蒙江流域電力開發; 2、羅甸循環經濟型硅系工業基地建設; 3、龍灘湖濱來料加工工業園區建設。 (五)結合自身優勢,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突出特色。 我們的區位、地理條件和歐洲的瑞士極為相似,走瑞士工業的精密加工道路可以成為我們的發展方向。重點抓一、兩個產業,形成一至兩條產業鏈,力爭做精做細,做出特色,做大規模,成為某一領域的佼佼者。近期,我們重點是要做好硅系列產品產業鏈,開發形成從電礦結合→鐵合金、工業硅→有機工業硅、硅鋁合金→多晶硅→單晶硅專業化產業體系。
Ⅸ 從為我國工業的發展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一、大力培育企業創新環境二、加強創新協作三、遵循企業創新的內在規律性四、加大研發的資本投入五、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關系
Ⅹ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范圍很廣了。
一、發展倒逼轉型升級,整合、創新引領時代發展:
360的出現,直接把殺毒變成免費的,淘汰了金山毒霸。
「余額寶」的出現,18天狂收57個億資金存款,開始搶奪銀行的飯碗。
騰訊微信的出現,6個億的用戶還在增加,直接打劫了中國移動、電信和聯通的飯碗。
所以,未來的競爭,不再是產品的競爭、不再是渠道的競爭,而是資源整合的競爭,是終端消費者的競爭,誰能夠持有資源,持有消費者用戶,不管他消費什麼產品、消費什麼服務,你都能夠盈利的時候,你才能夠保證你的利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未來的30年,技術會應用到方方面面,社會各行各業,但人們對此沒有足夠意識。
新零售。馬雲認為,未來10年、20年,新零售將取代電子商務這一概念,這是線上線下與現代物流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來的新的零售業,這個模式將會對純電商和純線下帶來沖擊。
新製造。未來的製造業用的不是電,而是數據。個性化、定製化將成為主流,IOT的變革將變為按需定製,人工智慧是大趨勢。
新金融。金融業過去是二八理論,未來是八二理論,如何支持80%的中小企業和年輕人將成為重點。互聯網金融會使金融業變的更加透明,更加公平。基於數據的互聯網金融才能做到真正的普惠金融。
新技術。移動互聯網之後,所有基於PC的技術都將被移動化,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誕生創造了無數想像。
新能源,就是數據。數據是人類第一次創造了資源,與衣服不同,數據人家用過你再用會更值錢,是越用越值錢的東西。
三、電子商務領域會出現比較大的發展:
移動電商比例預計持續走高。
農村電商比例會越來越大。
新零售遍地開花,成為零售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契機。
電商業態更加百花齊放,消費品網購電商,生活服務類、工業品大宗商品電商、批發類電商將成為電商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