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發展工業生產的條件是什麼

發展工業生產的條件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30 07:34:58

❶ 我國工業的主要發展條件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動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改變城市化落後局面;採取多途徑發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把握國際化發展趨勢,推進信息化城市建設。這樣,才能使中國城市化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以作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中國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
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甚高,並已陸續步入信息化社會的時代,中國卻不能不考慮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個方面的現代化問題。為了早日趕上世界信息化的發展步伐,中國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並已採取了許多積極的推進措施。同時,在推進城市化發展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本文所要考察的,不是單純的工業化、信息化或是城市化的發展問題,而是在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中國城市化發展問題。

一、新型工業化: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新型工業化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早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步入信息社會後,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盡早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而採取的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當前選擇的一條現代化發展道路,它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即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發展任務,並已步入更新的信息化發展歷程,而發展中國家尚未完成工業化的發展任務,世界信息化的進程給其帶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與發達國家內發性工業化及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內發性信息化比較,新型工業化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徵:
1.兩化結合特徵。所謂兩化結合,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它是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工業化尚不發達,而發達國家又已在完成工業化後大步邁進信息化發展過程,世界經濟一體化倍受發達國家信息化的影響,從而可能造成世界各國之間更大的兩極分化的情況下採取的新的發展戰略。它一方面在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情況下不因本國經濟相對落後而退卻,而是積極進取,捷足先登,大力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是放棄工業化的完成,而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調整和校正本國的工業化戰略,使工業化和信息化能夠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可以說,新型工業化實際上是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融合的產物,它具有兩化結合的特徵。
2.階段重疊特徵。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努力追求的目標,各國都有實現現代化的願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任務,走上了信息化的歷程;發展中國家則仍處於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甚至初級階段的水平。我們知道,現代化只能是國際先進水平的標准,任何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有另外的低水平的現代化標准,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去低水平地完成工業化的進程,當然也不可能逾越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直接到達信息化社會。因此,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自身的努力,在吸取發達國家現代化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同時將本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重疊起來,使自己既不違背傳統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又能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奮力跟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
3.跨越發展特徵。新型工業化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的發展模式,它具有跨越發展特徵。世界發達國家信息化的經驗表明,信息化就是要在國家宏觀信息政策指導下,通過採用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以滿足全社會的信息需求,從而加速社會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從而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不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對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使工業生產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極大的提高,使工業化的時間進程大大縮短,而且可以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發揮後發優勢,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盡早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這就是所謂的跨越發展特徵。
從新型工業化的涵義和特徵來看,它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這是因為:
1.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全面完成。對中國工業化水平的估價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從有關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中國目前人均GDP還很低,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許多裝備依賴進口,同時,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不相匹配,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受阻,第三產業不夠發達,這種情況,所能顯示出的只是中國工業化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的發展水平。但是,從中國已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工業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因素,許多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高達50%,還處在略微上升的時期,農業比重和服務業比重都在變化過程之中,就業結構也有明顯變化,外貿結構、消費結構和技術進步貢獻率都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來看,中國卻基本上達到了工業化中、後期的標准。但不管怎樣,中國工業化的總體水平不高是可以肯定的,綜合來看,中國目前只能算達到了工業化中期的水平,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中國仍然需要努力去完成工業化的重任。
2.中國信息化的進程必須盡快推進。眾所周知,信息是人類可資利用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本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學會了比較系統地利用信息資源,尤其是西方國家,它們憑借其工業化高度發達所具有的實力,迅速研製出了各種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智能工具。藉助於這類智能工具,西方國家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迅速地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工業化社會迅速轉變為信息化社會。可以肯定,往後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將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更加迅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如不努力跟上發達國家的信息化發展進程,必定會進一步拉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況且由於信息化導致的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已經取得的支配地位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其支配的實力和可能性,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不迅速推進信息化的進程,則完全可能處於更多地受制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地位。這就是中國必須不失時機地推進信息化進程的理由。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並已開始沿著這條道路奮進。中國1986年12月即召開了全國首屆中國信息化討論會,之後又於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4年等多次召開了全國性的類似討論會。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乃至「十金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功能比較齊全的中國互聯網(俗稱信息高速公路)。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計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規定,到2000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信息產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在2001年3月召開的九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除進一步規定了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的目標外,更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其基本的內容是: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技術的變革;通過電子商務特別是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降低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加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進程。由此可知,新型工業化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國正在走著一條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二、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據

城市是第二、三產業的載體,現代城市是工業化的產物,也是工業化的伴侶;未來城市則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社會信息化的產物,也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社會信息化的伴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化對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城市化和工業化也應該是協同發展的。這已是一條為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歷史所證明的規律。當前,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中國正在實施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可以肯定,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將加速推進,而新型工業化正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據。
1.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為了縮小自身與發達國家之間現代化水平的差距,盡快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步伐而採取的進取性很強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其基本的目標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與信息化相結合的工業化。其基本的內容是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和關聯帶動作用,提高工業的競爭力,賦予工業化嶄新的內容,並建立起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強大工業體系,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用武之地。中國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包括:第一,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這是與早期工業化為城市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基本相同的城市化發展機遇;第二,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的發展,必然需要比傳統工業化時期更多的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勞動力進入城市,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第三,新型工業化中的新興信息產業的巨大發展,必然需要吸納大量的傳統工業化時期所不可能吸納的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第四,新型工業化中的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對知識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這實際上也給中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第五,新型工業化按照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某些有效做法運作,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不僅能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城市的擴建擴容提供物質和財力的保證,而且能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人的觀念變革提供現代意識。這些,都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過去所不可能有的極好機遇。
2.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新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特有信息化發展模式。由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融合的中國新型工業化不僅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是:第一,盡快完成傳統工業化階段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建設任務。盡管中國工業化的水平較低,但中國的城市化更滯後於中國的工業化。以1998年的情況為例,當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6%,高出當年第一產業產值佔GDP比重(18%)50多個百分點,高出當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49.8%)20多個百分點。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化水平會進一步提高,甚至會大大提高,如果不加快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便將繼續拉大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差距,即使中國能夠達到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會由於城市化的滯後而不能達到真正的現代化的水平。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必須補課。當然,這種補課不是退回到傳統工業化過程的補課,而是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來實現跨越式的補課。第二,加強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化推進。在信息化條件下,世界城市化正朝著一種新的方向發展,世界城市、國際城市、信息城市等新型城市概念不斷出現,新的城市化實踐也在各國競相開展。卡斯特爾(M.Castells)在其所著的《信息化城市》一書中認為,在信息時代,作為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的技術、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城市一區域」過程,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加速了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信息化城市的興起成為一種必然。這就表明,在全球網路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在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的信息化城市建設不可有須臾懈怠。這是新型工業化的信息化方面對中國城市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三,必須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結合發展的要求。新型工業化中的工業化與信息化不是相互剝離的,它應是一種有機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其根本特點。因此,中國城市化也應以信息化城市帶動工業化城市的發展,以工業化城市作為信息化城市發展的基礎和依託空間,以加速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提高中國城市化的水平。
3.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近代以來世界范圍的城市化發展表明,工業化對城市化具有極大的動力作用。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在新的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它既具有工業化的特點,也具有信息化的特點,兩者的結合,定然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這些動力包括許多方面。首先是推動力。新型工業化將以信息技術,包括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帶來傳統產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的進一步的更新、改造和發展;新型工業化將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產業的發展;新型工業化將根據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服務業,同時也將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新型工業化的這些發展,不僅為中國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一種物質經濟動力。其次是拉動力。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鴻溝和知識鴻溝的作用,在實行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運作的一定時期內,城鄉之間,尤其是城市與偏遠地區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城市生活對鄉村人口將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鄉村人口會比以往更加渴望城市生活,或到城市就業,或就地造城,過上城市生活。這就是一種拉動力,一種由新型工業化派生出的拉動力。再次是擴張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技術的作用,城市的擴張能力將大大增加,一些離城市較近的郊區,由於新的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利用這種適當的空間,這里將會很快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離城市較遠的地區,則可能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而使其具有作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工業發展基地而成為衛星城,從而逐步實現城市化。總之,信息技術強化了城市的擴張能力,這種擴張能力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推進作用。最後是承接力。新型工業化改變了傳統工業化時期的大工業、大機器、大車間的工業模式,而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廠、機器和車間,它使城市的空間能夠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夠容納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這就是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動力,即承接力。總之,新型工業化作為中國現階段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道路,它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使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優質發展的新階段。

三、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

中國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因此,根據新型工業化對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要求,提出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改變城市化滯後局面。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依據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水平差距來判斷,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n-urbanization),一是過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三是滯後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四是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同步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的水平與工業化發展水平趨於一致,城市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呈正比例關系,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有機城市化模式。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它能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促進。過度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進的。這種城市化的質量較低,不利於一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反而容易造成諸多的城市病的發生。滯後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的水平,城市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這種城市化發展模式不利於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對一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逆城市化是指一國大城市中心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它是一國高度城市化的表現。
中國仍然屬於滯後城市化的國家,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約為32%左右,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大約要比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後 11-22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中國1997年人均GNP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在630-1090美元的12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41. 3%,而中國低於這個平均水平 11個百分點。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PPP)指標計算,1997年中國人均GNP為3570美元,同年世界上按購買力平價(PPP)指標計算的人均GNP在2040-4840美元的28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52.6%,中國要低於22個百分點。中國不僅城市化水平如此低,而且城市化發展速度也不快。1978-1998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1995-1998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只有0.47個百分點。
中國城市化滯後的局面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事實,它與中國工業化發展極不相稱,對中國的工業化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會獲得更快的發展,低水平的城市化將更加不能適應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結合的發展要求。中國城市化水平如果長此以往處於現有的狀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如果長此以往維持現有的速度,將不僅會嚴重影響中國城市化本身的發展進程,而且也將會嚴重影響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因此,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中國城市化滯後於中國工業化的局面必須努力設法改變,中國必須下大力氣切實推進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基本目標應當是,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為依據,加快城市化發展速度,使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與中國工業化,進而達到與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成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強力支撐。
2.採取多途徑發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依據其所側重的發展重點不同,大致可分為三條途徑:一是重點發展大城市,二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三是重點建設小城鎮。重點發展大城市就是將原有大城市擴建擴容,將大城市擴建為超大城市,或將原有中小城市擴建為大城市,在城市擴大的過程中吸納或劃入大量鄉村人口成為城市人口,從而實現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達到推進城市化發展的目的。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包括擴建原來的中小城市、讓某些條件較好的建制鎮升格為城市、新建某些新的中小城市三種情況。發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城市在區域空間層面上的合理分布,當然也能讓較多的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達到推進城市化的目的。重點建設小城鎮也即鄉村社區依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藉由鄉村工商貿易的發展,主動積極地推動鄉村人口向某些交通、運輸、通訊等相對便利的地方集聚,並逐漸形成某些小城鎮的城市化發展途徑。
在城市化的發展途徑問題上,可以說,中國一直以來採取的是舍大求小的途徑,即限制大城市的發展,把發展重點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的發展上面。對於這一問題,理論界實際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形成了某些爭議。有人主張中國應走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道路,重點發展小城鎮;有人提出中國應走發展中小城市的道路,重點建設中小城市;有人認為中國應走發展大城市的道路,重點發展大城市和城市群。政府則出於某些方面的考慮,提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不過,近些年來,中國對於這一提法提出不同意見和要求的大有人在,而且呼聲越來越高。不管怎樣,當前人們對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提法確是有較大異議了。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網路化、全球化的情況下,在大城市甚至大都市連綿區的發展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的時候,中國作為積極實行新型工業化戰略並希望藉此趕上世界信息化進程的國家,不發展大城市甚至大都市連綿區看來是不行的了。這是中國新型工業化條件下考慮中國城市化發展途徑所必須注意的問題之一。
城市學的研究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城市的規模結構是由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木能以城市規模作為制定城市發展方針的依據,更不能強調一個方面而偏廢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具體情況來看,中國的超大城市一般是跨省的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大城市一般是省一級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中小城市多數是全國製造業的主要載體,對周邊小城鎮能起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的潛在城市化向顯在城市化轉化,並在一定時期內緩解城市人口壓力的作用。基於上述考慮,筆者認為,中國當前的城市化發展途徑問題,決不能走單打一或者舍大求小的路子,而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途徑的城市化道路。這樣做,不僅可以加快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利於提高中國城市化的質量,形成中國合理的城市體系,增強中國城市的總體競爭能力和總體發展能力。這才是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中國城市化發展之路。

❷ 向工業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農業變革是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中國自然經濟仍然佔主導譽悄、農村發展滯後納虛緩導致工業化進洞模程緩慢;農產品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工業提供原料供應不足。

美國農業的變革為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市場和原料)。

中國、美國近代農業發展的條件不同,分別對工業近代化進程及社會轉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❸ 印度工業生產和發展條件大概內容

一 自然
1位置:南亞次大陸,相對獨立;沿海,靠印度洋
2氣候:亞熱帶,降水多,溫暖濕潤,日照足
3土地:地廣,面積大,肥沃;多平原丘陵,少高山;幾大河流供給用水
4資源:礦物種類多,集中度高,豐富,如煤、鐵、水能

二 人文
1勞動力:人多,集中分布,素質較高,官方語言是英語
2城市:分布集中,利於工業集中發展
3政府:重視發展工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新產業,如IT
4交通:鐵路、公路、海運教發達
5政治:南亞第一

❹ 長三角地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分別是什麼

長江三角洲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工業中心主要有上海、南京和杭州.該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有:

1、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得到快速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已經初步形成。

2、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海陸交通便利。

3、經濟腹地廣闊.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豐富。

4、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密集,技術力量,工業基礎雄厚。

不利條件:

1、礦產資源的缺乏。

2、耕地面積少,用地緊張。

3、勞動力價格高。

4、發展工業污染大,對周圍的城市群發展不利。



長三角的地位: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

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

❺ 工業所需的生產要素

工業生產要素主要組成。
1.工業勞動力。勞動力指人的勞動能力,它由體力和智力兩個方面構成,也可以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工業勞動力就是具有不同勞動能力而從事工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活動的人員的總和。在工業生產諸要素中,只有勞動力具有能動性,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和人類生產的結果,創造性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斷地實現管理科學化和現代化。

工業勞動力在對物質資料進行再生產的同時,還不斷地實現勞動力自身的再生產,不僅表現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還表現在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上,因而構成工業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勞動力是工業生產各要素的組織者,它將各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滿是自身的需求,所以,工業勞動力是在工業再生產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並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生產要素。工業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及構成對工業再生產都有重要作用。
2.工業勞動資料。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於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工業勞動資料就是勞動者在工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所使用的勞動手段。它至少包括三個部分:勞動工具(如機械設備)、動力設備以及基礎設施(包括廠房、運輸工具等)。其中生產工具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生產工具的進步狀況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工具在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日益增強自己的性能和效率的同時,控制機也得到突出的發展,從而使人們遠距離直接操作和監督,大大地改進了人的生產條件,擴大了人的活動領域,從而增強了人的勞動能力。
3.工業勞動對象。工業勞動對象是工業勞動者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勞動資料將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物質。工業勞動對象包括從自然界開採的自然資源及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而形成的初級產品、中間產品等。從自然界開采出來的物資和被加工的物資用於工業生產過程中通常稱為原料或材料。已被開發和利用的能源資源,可以作為工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原料,也可以作為燃料和動力。工圓蔽搭業原料和能源構成工業再生產的基本要素,它的數量、質量及分布是工業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4.工業技術。工業技術是人類為了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根據實踐經驗和科學原理而創造的各種活動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工業技術是工業再生產的基本要素,它通過與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要素緊密結合,深刻地改變著工業再生產的面貌,從並迅而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工業技術是現代工業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關鍵。

5.工業資金。工業資金是墊支於工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工業橘拿中各種資源要素都是資金要素在實物形態上的轉換。它是各種生產要素的一般代表物。在現代工業生產中,復雜多樣和大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種生產要素之所以能有機地聚合在一個統一的生產過程中,是由於資金的力量和資金變換自身形態的結果。工業資金的規模決定著工業經濟活動的規模,其自身發展速度又決定著工業發展的速度和技術進步的速度。工業資金是由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組成的。
6.工業經濟信息。經濟信息是對經濟運動及其屬性的一種客觀描述,是經濟運動過程中各種發展變化和特徵的真實反映。因此,信息是工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在工業生產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信息可以是橫向傳遞的,也可以是縱向傳遞的;可以是內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工業生產要順利進行,必須及時准確地掌握必要的信息。經濟信息是決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消除不確定性,組成高效率生產系統的重要條件。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和人的有限理性,容易產生信息問題。

❻ 初二地理問題 對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有什麼(是有利條件)

也不寫地方?

1 交通便利、水源豐富、地形平坦、工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
2.有河流流經城市、平原地形、地勢平坦
3.礦產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

其實主要分析下面幾個方面就好了:

地理區位:分析當地有利的 像交通 資源,什麼的

地形地貌:平原面積大,地勢較低平,有利於開發利用,農業發展

氣候:位於東部季風區,利於農業發展

人才市場廣闊,資金雄厚,科技發達

工業基礎

❼ 輕工業發展需要什麼條件

1、和平的發展環境。
2、充足的勞動力。
3、健康的市場環境。輕工業主要是指生產消費資料的工業,輕工業與重工業相對,也互有交叉,輕工業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❽ 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遼中南工業基地

有利條件:科技發達,海路運輸便利,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便利的交通,市場廣闊,工業基礎好,勞動力資源豐富。南部面臨渤海和黃海,這對發揮東北區口岸多、腹地廣闊、經濟基礎好的優勢,發展外向型工業,開拓東北亞國家及俄羅斯、東歐各國的市場,擴大出口創匯都十分有利。

不利條件: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2、京津唐工業基地

有利條件: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中國。 交通便利,緊靠山西能源基地,並由輸油管道連接東北、華北的油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利條件: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區域發展不平衡,則更是大的阻礙。

3、珠江三角洲

有利條件: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及東南亞較近,多僑鄉,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

不利條件: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4、長江三角洲地區

有利條件: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是四地區中最快的。

不利條件: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❾ 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哪幾條(就是什麼「靠近原料產地」「交通便利」「資源豐富」)

1、靠近原料產地;2、交通便利;3、資源豐富;4、科技發達進步;5、有廣闊的消費市場;6、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7、政府的支持

閱讀全文

與發展工業生產的條件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q2l自動擋如何下坡 瀏覽:494
汽車鈑金用什麼焊機 瀏覽:811
賓士大g頂燈怎麼拆 瀏覽:242
非生產性工業用房是什麼 瀏覽:973
工業生產電阻爐用什麼加熱 瀏覽:933
南縣到常德汽車要多久 瀏覽:584
汽車外表刮花怎麼修復 瀏覽:389
寶馬從出廠到提車大概要多久 瀏覽:127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力專業怎麼樣 瀏覽:76
汽車追尾需要哪些檢測 瀏覽:73
奧迪安全頭枕怎麼安裝圖片 瀏覽:797
最輕lng汽車有哪些 瀏覽:495
寶馬車哪個地方最便宜 瀏覽:108
22年寶馬三系20款值多少錢 瀏覽:531
一般性工業公司指什麼 瀏覽:247
賓士車門減震貼貼哪裡 瀏覽:51
2021賓士最便宜多少錢 瀏覽:173
黃山市賓士汽車200價格是多少 瀏覽:375
寶馬5系主機怎麼拆 瀏覽:218
奧迪a7怎麼查車架號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