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元代為什麼重視手工業

元代為什麼重視手工業

發布時間:2023-03-25 16:14:13

1. 為何元朝時期對地主極度寬容,且十分重視商業發展

朱元璋

元朝十分重視商業,畢竟商業所帶來的利潤也是國庫收入的一大塊,可以為“軍國之用”,當然要重視。 元朝政府在國內貿易這塊其商業主要是控制在政府、貴族、官僚、色目商人手裡,實行專利壟斷政策,金、銀、銅、鐵、鹽等都是由政府專賣。或由政府獨家經營;或賣與商人,商人再運往市場出售;或由商人、手工業者經營,政府抽分其利潤。尤其鹽利是元政府重點運營項目,所得收入非常高,天歷年間所得鹽課鈔為7661000餘錠,遠遠高於其他稅課前慶。

元朝的海外貿易也非常發達,專門歸市舶司進行管轄,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參與其中,當時的民間商人有不少因為海外貿易而致富,如嘉定州沈氏“因下番買賣致巨富”,而且於元朝有海外貿易的地區和國家很多,據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就有97個之多。 所以,元朝的商業確實是非常發達的。

至於元廷對國家的管理確實比較粗疏,這可能是由於元朝蒙漢雜糅的體製造成的,元統治者將蒙古游牧官制度和漢地職官制度嫁接起來,蒙、漢各設一套,管理機構可謂是疊床架屋。

比如說在地方上有行省、宣慰司、路、府、州、縣五六級,地方官府和官署數量急劇增加,冗官、冗員遠遠高於南宋,要命的是這幫人還掌握實權,這就造成了“十羊九牧”的後果,這就使得元朝行政效率比較緩慢、停滯,自然對基層的控制也就一片混沌慧脊握,以致於造成管理鬆散的印象。歸根到底還是漢法改革不徹野悉底所導致的。

2. 元朝的手工業發展情況如何

元代的手工業非常發達,其規模遠遠超過前代。元代的手工業分為官辦和私人兩大系統。

官辦手工業是指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手工業製造部門,大概包括工部、將作院、大都留守司、武備寺等幾個部門。工部掌全國的工程營造,將作院掌珍寶器玩的製造,大都留守司掌皇室宮殿、貴戚宅邸的營建修葺,武備寺掌武器、軍需的製造。另外,太子、後妃、貴戚們往往都有自己的官辦手工製作機構。各級地方政府也辦有種類不同、規模不一的手工業製造機構。元代的官辦手工業由於有政府的特權,集中了大量的優秀工匠,資金雄厚,原料物美價廉,所以生產出來的手工業產品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質量上乘,著名的行業有瓷器、毛毯、絲織、兵器、礦冶、制鹽等。

元代的私人手工業也在前代的基礎上空前發展起來。這些私人手工業普遍採用家庭作坊的形式,所生產的產品多集中在用以納稅的絲織品和生活中所必需的棉織品、麻織品等產品上。隨著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在元代的手工作坊中出現了僱傭勞動,而且這種現象還相當普遍。這說明了元代私人手工業是十分發達的。元代私人手工業較著名的行業有棉紡織、絲紡織、瓷器製造和礦冶等。

3. 元朝手工業管理制度的特色是什麼

元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規模都很大,內部分工更細。官營手工作坊服務的對 元朝花圖象,主要是統治者。 元代實行匠戶制度。工匠另編戶籍,稱為匠戶。元代匠戶分為軍匠、系官人匠。此外,還有投下匠戶。匠戶職業世襲,非經放免,不能脫籍。 元代棉紡織業取得了突出的發展。在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推動下,松江烏泥涇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同時,絲織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營絲織業作坊,在元代後期達到較大的規模。 元代的制瓷業有新的發展。景德鎮是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產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為著名。其餘如龍泉窯、鈞窯、定窯等,都繼續得到發展,產品遠銷海內外。 此外,元代的礦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業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4. 元朝初期手工業發展進程是怎樣的

元宴拍液朝建立初期,為了滿足蒙古貴族的消費和供應官府的需要,曾在大都等地設置了各種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和管理手工業的機構,拘略全國工匠晌物達數十萬人,在工場進行半奴隸式的勞動。民間手工業生產一度受到破賀判壞。到元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7年)年間,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民間手工業也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松江人黃道婆從海南島黎族人民那裡學習到紡織棉布的新技術,帶回上海,很快就在江浙一帶推廣。絲織業是江南農民的主要副業,這時杭州城內已開始出現小型的絲織業手工作坊。瓷器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產品遠銷國內外。

5. 元代時期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於什麼有關系

元代時期官營手工業的發展,首先與蒙古對外擴張後的民族遷徙、擄掠工匠直接有關。

蒙古貴族在立國之初就很重視發展手工業特別是武器製作業。

由於本身經濟技術水平較低,在對外戰爭中就特別注意掠占外族工匠。

6. 元世祖重視農業的積極影響

元世祖重視農業的積極影響

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
雖然蒙古統治階級發源於草原游牧民族,但是元朝入主中國之後,在元世祖時期即開始重視農業,很好地制定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使得農業水平有了提高。

王禎編著《農書》一書有三十七卷(現存三十六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偉大著作。

中國古代關於農業方面的著作,《呂氏春秋》與漢朝的《氾勝凱備之書》(「氾」音同「范」),僅殘存片言只語,而後魏的《齊民要術》在系統性上也遠不如王禎的《農書》。《農書》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元時中國南方棉花種植技術有了質的飛躍並帶動了紡織業發展,黃道婆等對改進與發明棉紡織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紙幣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使元朝的經濟生活進一步繁榮。

元大都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還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從運河和陸路,都有大量商品進入這座大都市。來自亞洲各國、歐洲,以及非洲海岸的商隊和使者絡繹不絕。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沿著時間的縱軸把今天的北京在世界上進行橫向比較的話,不足百年的元大都,是北京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1260年元世祖忽盯模毀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改中都(北京)為大都定為國都。此時的大都和華北一帶經長期戰亂,經濟蕭條,無法養活大都百萬人口和京畿大量駐軍,一切都需南方運來。史載「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遠,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江南」。這樣,無論從政治或軍事角度來看,重新開通南北運河已勢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國就任命漢族水利專家----31歲的郭守敬「提舉諸路河渠」。元大將伯顏在南征南宋期間,已深感水路對軍事和經濟的重要性,從而「遍訪自江都達大都河道」。滅南宋之後,在伯顏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段」,以備重開運河。
元運河初開,運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較零散。元朝對運河和全國水利的管理從屬於工部的都水監,三品官。到會通河竣工後,始設都水分監於景德鎮(張秋),以後又設行都水監於濟寧和水監於濟寧和鄆城,管理徐州至臨清運河航道和河南、山東境內黃河。除閘上有閘夫之外,也動用部分軍隊管理運河,維護秩序。
元世祖忽必烈放棄落後的游牧經濟和剝削方式,採取了一系列恢復農業生產的措施,如限制牧場多佔民田,禁止放牧破壞農桑;提倡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扶持屯田戶碼辯和移民,給以牛具、農器、種糧;政府頒行《農桑輯要》,總結、推廣農業耕種經驗。這對隨州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蒙古軍南下時幾進幾出、反復蹂躪隨州,使隨州一度中斷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在元世祖的努力下,隨州經濟有所復甦,但元世祖的經濟政策,有一個明顯的傾向性,其注意力偏重於邊疆開發,即原來人煙稀少的長城以北廣大地區。元世祖繼承成吉思汗的移民政策,組織漢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即開平、內蒙多倫附近)等城市周圍和阿爾泰山、杭愛山、克魯倫河等地屯田積谷,並將內地工匠遷去以傳授制陶等技術。在東北建肇州城「定市裡,安民居」。在西北開辟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境內水田。在西南地區派人於無粳稻桑麻處,教民播種,修陂池以備水旱。邊疆兄弟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相形之下,隨州經濟發展的步伐在元代顯得緩慢多了。

元代手工業有重大進步,絲織業極發達,大量使用奢華的金線,織金技術有了空前成就。本來絲織業有一定基礎的隨州,到了元代反而顯得沉寂無聲,在宋代列為上州的隨州,元代成為下州。元代商業掌握在蒙古貴族及西域商人手中,商業活躍於大都、泉州、杭州和東南沿海諸口岸,長城以北地區出現一些新興城市。隨州的商業,未能與全國的商業同步興盛。忽必烈初即位時,為與南宋互市,在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建立過榷場,因處於戰爭狀態,時開時閉。隨州在元代的地位大不如前,在全國商業城市上很難排上座次,與交通不便有關;相反,水陸交通便利的城市,得到了發展,如揚州,南瀕長江,又是元代新運河的起點,成為江淮一帶的經濟樞紐、貿易中心。溯長江而上,江寧(今南京)、蕪湖、武昌、江陵,工商業發達。處於漢水中游的襄陽,成為南北貿易中心,其絲織業在宋代不如隨州,到元代一躍而居隨州之上

7. 古代手工業&商業發展原因和影響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

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

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

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二、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

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3、隋唐商業的發展:

(1)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

(2)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

(3)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4)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

(5)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

(6)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4、宋元商業繁榮

(1)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

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

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2)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的原因:

①宋朝結束分裂、元完成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ZF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宋朝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

①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業中心崛起;

④海外貿易興盛;

⑤紙幣——交子的出現。

(4)宋朝的「商業革命」未能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

①傳統的自然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學的保守性(存天理,滅人慾;重義輕利)使社會思想限於僵化;

④中國是大陸文明體系,缺少海洋文明的進取精神。

(7)元代為什麼重視手工業擴展閱讀:

一、重農抑商

1、政策簡介

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的。

它產生於封建制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面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制封建農業帝國,與歐美迥異。

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2、產生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工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其實,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封閉式大陸」的獨特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主體從遠古開始便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

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漸擺脫狩獵和採集經濟,進入以種植經濟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先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大陸,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則是極其險峻的青藏高原。

在邁入文明門檻的前夕,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這里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與印度次大陸類似。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還知之甚少。

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經濟,這是認識中國由氏族社會發展成國家的基點。」(摘自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顯然,這與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地中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迥異。

二、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

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8. 概括元朝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一、農業
金元之際,北方農村遭到嚴重的破壞。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開始重視農業。1270年,朝中設司農司掌管農桑水利,御史中丞字羅兼為大司農卿,督課各地方官勸農。司農司還頒行農桑之制十四條,作為督率農業生產的依據。
1、荒地的開墾
1277年,元朝規定,各處荒地在限期內許舊主認領;逾限,許自願耕種。1286年,朝廷又下令募人開耕荒地,每丁撥地百畝,三年後再依例納稅。經過墾荒,兩淮地區逐漸出現變廢墟為良田的景象。忽必烈時,淮北內地,只輸丁稅。成宗大德時多次在那裡括地,徵收地稅。
2、屯田和邊境的開發
元朝建國後,在各行省立屯田以助軍餉,分軍屯、民屯兩種。據1308年的統計,全國屯田有一百二十餘所,墾田面積約在二十萬頃以上。北達漠北,南至海南都進行屯田,對各邊境地區的開發,起著顯著的作用。
3、興修水利與水田。
屯田的發展也促進了水利的修建。元初,張文謙、董文用、郭守敬等修浚原屬西夏境內的唐來、漢延、秦家等古渠,灌田九萬余頃;又開辟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的旱田為水田。王禎《農書》載有圍田、圩田、架田、沙田等多種。元代在南宋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元初松江曹夢炎依澱山湖圍田九十三圍,得數萬畝。
4、木棉的推廣和耕作技術的交流
木棉的種植,在南宋時已逐漸擴展到江南的許多地區。元代更為普遍。桑哥執政時,曾設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徵收木棉布十萬匹。
元朝建國後,曾經長期隔絕的北方與江南人民之間以及各族人民之間,得以交流耕作技術。漢族農民遷往漠北後,在一些地區開始經營農耕。雲南少數民族人民從漢人學會蠶桑。西域色目人定居在宣化等地,促進了當地果園農藝的發展。江南農民來到大都東南,開墾水田,形成北方重要的水稻產區。元朝一代不乏此類事例,說明各地區各民族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地交流了經驗和技術。

二、手工業
1、棉織業和印染業
棉織業的發展是元代手工業中的一個顯著的成就。南宋時廣東南海等地棉織業已有所發展。成宗元貞年間,流落在崖州的松江婦女黃道婆,返回松江,帶來崖州黎族人民的棉紡織技術。松江棉織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印染業。
2、印刷業
北宋畢升發明膠泥活字版印書。但膠泥性脆,不耐久用,故宋元間有人鑄錫字。錫字難於使墨,率多印壞。王禎又改用木活字。用木活字排印拼音的畏兀字,當更為簡便適用。另外,套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也是元代印刷術發展的另一成就,即用朱墨兩色木刻套印。
3、制瓷業
元朝制瓷業在南宋的基礎上繼續有所發展。江西的景德鎮,自北宋以來,二百多年間形成瓷業的一大都會。元人蔣祈記這里曾有窯三百餘座。元朝改南宋所設之監鎮官為提領。泰定以後,又以本路總管監領,而隸屬於朝廷將作院之浮梁瓷局。景德鎮之外,荊浙川廣諸地民窯也很多。
元代瓷器的特點以青花瓷器為代表作。它的製作無論在顏料的煉制和燒造方面,都較宋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已不象宋代青花類似磁州窯的鐵銹花那樣釉色晦暗,而是色彩明快,釉質光潤,燒造技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三、商業
1、兩大城市的商業發展
元代農業、手工業甚少重大的發展,但商業卻臻於繁盛。城市北方的大都、南方的杭州是元代的兩大城市。大都的城中商業繁盛各地的富商大賈,都會聚到這里貨販。文明門外滿舶著南來的船隻,順承門外是南商的聚居之地,平則門外多留居西方商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說,大都叫做汗八里(汗城),城內外人戶繁多。
杭州原是南宋的首都,又是商業的中心。南宋時期城中商業貿易,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華。元軍滅宋,杭州城免遭破壞,城中的商業,在南北統一,運河開通的有利環境下,迅速得以恢復。
馬可波羅記述杭州城裡人口極多,但街道寬廣,路面都用磚石鋪砌,下有陰溝排水。城裡有十個大方衢,形成市場。街上有高樓環繞,下層是店鋪。每周有三次集市,每次總有四、五千人。方衢附近設有邸店,供外地商人存放貨物。馬可波羅還說到元朝皇帝在杭州徵收巨額的鹽稅和糖、香料、米、酒、絲等商稅。杭州的商家有十二個行,官府經由行會抽取商稅。
2、新興的商業城鎮興起
隨著商業的發展和水陸交通的發達,東南沿海、運河兩岸以至北方草原上都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城鎮。
元代因海上貿易發達在此設置市舶司,上海人口漸多,開始設縣,成為新興的商埠。北方蒙古草原也出現了規模甚大的城市,上都、和林、應昌、德寧等等。這些城市本身是由於政治和軍事的要求建立起來的。城市建成後,隨著經濟的需要,商業活動也隨之發展。
3、商行與牙儈——宋代商人按行業組成商行,元代也仍然繼續。
宋代商人按行業組成商行,元代也仍然繼續。元人流傳所謂「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之說,以表明各行業組織之眾多。
宋代商業貿易有牙人從中媒介。金朝規定:南宋商人在榷場交易,不得從中克取厚利。元朝滅宋後,一二八六年規定:「除大都羊牙及隨路買賣人口、頭匹、庄宅,牙行依前存設,驗價取要牙錢,每十兩不過二錢,其餘各色牙人,並行革去。」(《通制條格》卷十八)對牙儈活動的限制,有利於商人的直接貿易。

9. 元朝手工業管理制度的特點

元朝的手工業管理制度是「匠籍」制度,當時的手工業者稱為「匠戶」,匠戶在戶籍上自成一類﹐必須在官府的手工業局﹑院中服役﹐從事營造﹑紡織﹑軍器﹑工藝品等各種手工業生產﹐由各局﹑院和有關機構直接管理。不允許他們隨意脫籍﹐必須世代相襲﹐承當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斷罪」。有些並非工匠的匠戶﹐或雖是工匠但所派工役非本人專長者﹐往往出錢僱工代為應役。官府發給入局﹑院服役的工匠本人及其家口鹽糧﹐工匠月支米三斗﹑鹽半斤﹐家屬十五歲以上的大口月支米二斗五升﹐小口支米一斗五升。匠戶免除科差﹐但要納地稅(按佔有的地畝數繳納稅糧)。元代前期﹐匠戶可以免當雜泛差役與和雇﹑和買﹐但在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元政府改革役法後﹐匠戶須與民戶等按同一標准一起承擔。

意義:元代將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師分類編人專門的戶籍進行管理.戶籍世襲不能脫籍,無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政府控制.這種管理模式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並常常引起他們的反抗,導致產品質量低劣,生產效益低下.

10. 中國古代手工業為何能夠享譽世界

原因:古代手工業主要的一個形態官營,也使得大批的能工巧匠和精美的物質資料都被皇家壟斷,從而產出了大批優秀的手工業產品。

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

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粗宴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

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

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10)元代為什麼重視手工業擴展閱讀:

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前含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

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慧凳笑濟的從屬地位。

閱讀全文

與元代為什麼重視手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用地抵押需要什麼資料 瀏覽:785
如何教你正確洗汽車 瀏覽:257
汽車一鍵啟動沒鑰匙能開多久 瀏覽:553
寶馬5越野多少錢 瀏覽:372
寶馬x5補胎後胎壓監測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150
寶馬前縱梁怎麼更換 瀏覽:102
女性開寶馬賓士雷克薩斯哪個好 瀏覽:973
孟村工業區怎麼坐車 瀏覽:229
東莞清溪哪個村工業區大 瀏覽:553
南京工業大學鍋爐專業怎麼樣 瀏覽:846
寶馬七系網關模塊安裝在哪個位置 瀏覽:976
工業產權中的專利包括哪些 瀏覽:786
什麼是工業醋酸鈉 瀏覽:173
跳燈的汽車有哪些 瀏覽:707
賓士怎麼看質量好壞 瀏覽:12
電動汽車電池故障要維修多久 瀏覽:86
烏達工業園怎麼去 瀏覽:427
日照工業大學在什麼地方 瀏覽:259
汽車首保養需要多久 瀏覽:599
長城汽車為什麼停產c50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