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坊是什麼
從事手工製造加工的工場。也稱"作場"、"坊"、"房"、"作"等。古代有官府作坊及民間作坊之分。
一、從事手工製造加工的工場。也稱"作場"﹑"坊"﹑"房"﹑"作"等。古代有官府作坊及民間作坊之分。
二、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場所。工具一般比較簡陋。以前是個體手工業者作坊由作坊主(一般是有較高技藝的師傅)帶領幫工或學徒在生產中實行簡單協作。歷史上有奴隸主、封建主或官府辦的大作坊,生產中實行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作坊主和徒弟也可外請某些專業人士共同完成某些產品。
㈡ 什麼是工廠手工業
工場手工業,是資本僱傭勞動者的生產形式。「工場手工業」一詞譯自馬克思所稱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譯為「工廠手工業」,1945年商務版《德華大詞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譯《資本論》作「手工製造業」。後馬列著作編譯局譯作「工場手工業」。本文中,「工場手工業」指其經濟性質,具體組織依習慣,如綢廠、布廠、磨坊、油坊、機房、鐵作、木器作等;類稱用「手工廠」。
手工工場有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生產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勞動,但是他們在企業家的組織下形成一個生產集體,有一定的勞動分工。商人為保障其貨源,將統一購買來的原料交給雇傭工人去加工,付給一些報酬,然後銷售成品。所謂報酬實質上就是工資。這已是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但又不徹底,因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勞動過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裡分散進行,每一種產品是依次經過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勞動製造出來的。
工場手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最低限額的增大,使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數量較多的工人受資本家指揮,是一般協作的自然起點,也是工場手工業的出發點。單個資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分工愈發展,所需的工人人數就愈多。為了進一步得到分工的好處,工人人數必須按比例增加。隨著工人人數的增加,可變資本必須相應地擴大,就會有更多的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隨著可變資本的增加,不變資本必須相應地增加,就會有更多的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所以,「單個資本手中的資本最低限額越來越增大,或者說,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資本,這是由工場手工業的技術性質產生的一個規律」。
第二,工場手工業使勞動力更加隸屬於資本。工場手工業和簡單協作一樣,執行職能的勞動體是資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工場手工業比簡單協作更進一步,它產生了分工,在工人中間形成了不同的等級劃分即熟練勞動與非熟練勞動,並從根本上侵襲了工人的勞動力,「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喪失了生產整個產品的獨立能力。過去,工人因為喪失了生產資料,不得不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現在,他們如果不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更無法單獨進行生產。工場手工業進一步使工人變成了資本的附屬物,使勞動對資本在形式上的隸屬進一步發展為實際上的隸屬。
第三,工場手工業使工人的身心萎縮,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越來越加深。個體農民或獨立手工業者,在生產中必須運用他自己的知識、判斷力和意志,考慮生產的全部過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在工場手工業中,這種能力轉移到與工人相對立的資本身上。工人被畸形化為局部工人,掌握整個生產的能力逐漸喪失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開來。所以,馬克思說:「工場手工業分工的產物,就是物質生產過程的智力作為別人的財產和統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這個分離過程在簡單協作中開始,在工場手工業中得到發展,在大工業中完成。在簡單協作中,資本家在單個工人面前代表社會勞動體的統一和意志,工場手工業使工人畸形發展,變成局部工人,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並迫使它為資本服務。」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使局部工人畸形化,造成人民群眾身心的萎縮。因此,「資本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
第四,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創造了新的生產力,同時也成為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最初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擴展,它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和系統的形式。」這是因為,一方面,工場手工業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勞動組織,「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由於工場手工業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創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化來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了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因而它「只是生產相對剩餘價值即靠犧牲工人來加強資本……自行增殖的一種特殊方法」。馬克思精闢地概括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兩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
㈢ 工場手工業的主要形式
手工工場有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生產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勞動,但是他們在企業家的組織下形成一個生產集體,有一定的勞動分工。商人為保障其貨源,將統一購買來的原料交給雇傭工人去加工,付給一些報酬,然後銷售成品。所謂報酬實質上就是工資。這已是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但又不徹底,因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勞動過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裡分散進行,每一種產品是依次經過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勞動製造出來的。
分散的手工工場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工人一無所有,集中在資本家的廠房內,使用資本家提供的勞動工具,在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他們與僱主的關系是徹底的僱傭關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場,分工越來越細,一件產品的製成要經過許多道工序。
簡單協作、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三種形式,它們雖然在時間上是承襲的,但又往往是並存的。下面讓我們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典型的英國為例進行考察。
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於毛紡織業。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人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的生產者,簡單協作很快過渡到手工工場。早在15世紀,分散的手工工場就在英國農村出現了。由商人先到市場上購買羊毛,交給各家紡工紡成毛線,他再收取毛線,分給各家織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給紡工、織工以工資。這時生產分散進行,紡工織工多為農家婦女,她們還保有自己的一點生產資料,資本家的資金還不十分雄厚,沒有集中的廠房設備。當時,北方約克郡的廣大農村,這種手工工場很普遍。
到16世紀,集中的手工工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倫敦西部紐伯里一個名叫約翰·溫徹康布的紡織業商人,在16世紀初就擁有一個約千人的手工工場,其中男女織工、紡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隨著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生產者由於經受不住競爭,變為僱工。他們在1539年的一份請願書中寫道:「富有的呢絨商在他們的家裡擁有織機,同時有織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於此,我們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請願者,包括婦女和兒童,時常失去收入。……但是,我們這些貧苦的臣民為了避免失業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絨商所規定的工作。」就這樣,英國的毛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毛織品輸出激增,而羊毛輸出則大減。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紡織業成了英國的「民族工業」。除毛紡織業外,玻璃、肥皂、火葯、書寫用紙等製造業也普遍採用手工工場的形式。
手工工場直到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點:第一,工場手工業仍以手工勞動為基礎,這是與後來機器生產的主要區別;第二,工場手工業不同於以前家庭手工業的是,它已經是大生產了,並逐漸實行了生產過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術的分工和雇傭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練,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增加了改進技術的機會,為以後發明和使用機器創造了條件。
㈣ 手工業是什麼
手工業(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手工工具從事小規模生產勞動的工業。最初與農業密切聯系,屬於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經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脫離農業,形成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其特點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用私有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主要類型有:自產自銷的手工業,直接為消費者服務的流通手工業和為買主或工廠進行加工的手工業。以後發展為資本主義簡單協作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手工業。 中國手工業歷史久、行業多、分布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949年以後,手工業者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並逐步納入了現代化的軌道,手工業得到了振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民族優良傳統得到發揚,並有所創新 。發展手工業對生產日用消費品,創作藝術珍品,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品不僅能在國內市場上暢銷,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歡迎,為國家創造外匯,增加積累發揮一定的作用。
㈤ 什麼是行會手工業
行會手工業
[Time] 來源: 馬克思主義網路要覽
行會手工業 歐洲封建社會城市中的手工業,它是同
業的各手工業者按行會的形式組織而成的。各業手
工業者都有自己的行會。行會是在不斷流入城市的農奴
在從事手工業中互相競爭和聯合起來反對封建領主的剝
削與壓迫的斗爭中而產生的,是手工業者的封建組織。行
會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選舉會長和管事,處理行會內部
重要事務和通過行規。會員違反行規的,要受到懲罰。行
會內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分師傅(行東)、幫工、學徒
三個等級,可以逐級上升,但實際上學徒和幫工要上升為
師傅和行東是十分困難的。行東本人也參加勞動,只有少
量的對他人的剝削。幫工、學徒與行東之間也存在著尖銳
的斗爭。
中世紀的行會手工業,生產規模小,基本上是簡單再
生產,只能滿足封建領主割據下的地方小市場的需要。行
會手工業內部排斥競爭,限制僱工,在招收學徒的數目、
勞動時間、產品的品種、規格、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均有嚴
格規定,以盡可能保障均等的生產條件。這種制度造成生
產上墨守成規,反對改革,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行
會手工業集中體現了封建生產方式的特點。隨著商品經
濟的發展,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行會手工業內部分化出
資本家和雇傭工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步代替了行
會手工業。產業革命發生後,行會手工業受到了致命打
擊,最後逐漸消失。
轉載務經授權並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