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文明時期和工業文明時期人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
1、科技發達程度不同。
工業文明時期,在通訊方面出現了如電話、電報等通訊設備。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階級方面,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
2、生產力不同。
農業文明時期人們主要是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對象主要是土地。過定居得生活,生產力水平較游牧文明有很大提高。隨著時間得發展,土地逐漸向少數人手中積聚,出現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
工業文明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得提高,經過第一,第二,乃至第三次工業革命,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得提高。城市開始出現並快速的發展,交通工具也得到很大改善,出現諸如汽車、火車、輪船等先進的交通工具。
現代農業文明的實現,不僅滿足了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對傳統經濟與社會組織的顛覆與改造。現代農業文明帶給當代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新能源,更是繼工業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經濟形態轉型的新革命。
工業文明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志、機械化大生產佔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其主要特點大致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法制化與民主化、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教育普及、消息傳遞加速、非農業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等。這些特徵也可視作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重要因素。
人類社會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最終到達現在西方國家所處的知識文明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中間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可省去。這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不斷遞進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相比較而言,工業文明早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這也使得一些左派人士對此表達出了強烈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的產生是正常的,但也是不理性的。
因為那些人只看到了工業文明早期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貧富差擴大等問題,卻絲毫沒有看到工業革命後人類糧食產量的迅猛增長,沒有看到工業革命後期社會福利制度的蓬勃發展,沒有看到工業革命後新生兒死亡率的快速下降。
因而,西方國家的曾經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今天的我們也必須走,但我們要吸取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教訓,使我們在工業化道路上盡可能少走彎路,以期更早進入知識文明。
㈡ 請舉例說說農業和工業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農業與工業的最主要區別是:農業是露天生產的以陽光為主要能源,沒有陽光就不能生產(畜禽生產是間接利用陽光,飼料來自陽光是必需的光合作用產物),生產資料是土地,水,種子,肥料和農葯(有機農業就用有機肥料,如作物殘茬及其堆腐漚制,發酵產物,畜糞尿,禽糞,草木灰,骨粉等,農葯就用石灰,硫磺,煙草梗,草木灰,生物殺蟲劑)。工業的生產資料中除土地與農業相似,但在用途上並不完全一樣,工業要以土地為廠房、機器的安裝基礎,工業中雖也有露天操作,但大部分是在室內進行的,工業的能源主要是電力、化石燃料,現在也出現了利用陽光生產電的光伏產業,但只佔很小的部分。工業和農業互相支持,互相依靠,農業從工業得到機械設備,農葯和化肥,以及其他工業產品,同時農業也向工業提供一些原料,以及從事工業的人們糧食、食油,肉類、乳和蛋。由於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還向工業提供勞力。農業和工業誰也不能離開,共同構成了國民經濟的第一產業。
㈢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有哪些區別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一、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目標不同
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有限,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靠天吃飯」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預防自然災害給人們生存帶來威脅,農民盡量地多生產、多儲備糧食以備不測,即以產量最大化為其生產目標,而增產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勞動的投入。而現代農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因為現代農業像現代企業一樣,僱主要向被僱傭者支付工資,只有勞動的邊際收益大於工資時,僱主才有利可圖,才會增加勞動投入。所以,宏鎮滲傳統農業要過渡到現代農業,就必須將農業生產的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而完成這一轉變的首要條件是農業勞動力比重的下降和農業人口壓力的緩解,在巨大的農業人口的壓力下,農業生產目標由傳統到現代化的轉變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技術含量不同
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是通過凝結著先進技術的現代農業要素的不斷投入來實現的。傳統要素是從農業部門內部和大自然中獲取的,技術含量低,且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較少,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數量較多。在這種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狀態下,農業機械的使用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所以,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業機械的應用和推廣往往受到抑制。而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其要素大都是由農業部門外部的現代化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提供的。現代農業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農業現代科學技術含量的提高就意味著農業部門勞動力容量的減少。所以,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和農業人口的戰略轉移是密不可分的。
三、傳統蔽脊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規模不同
現代農業的明顯標志之一就是它的規模效益,這是因為:
第一,現代農業是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這一目標在小規模或超小規模的以滿足自給性消費為目的的傳統農業基礎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必須在較大的經營規模上,農民擺脫生產者的生存壓力,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追求目標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第二,現代農業是高收入的農業。縱觀世界發達國家,農民都是比較富裕的階層,收入很高,而這種高收入必須建立在較大農業經營規模之上。
第三,現代農業是農產品高商品率農業。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關鍵看它農產品商品率的高低,而農產品的商品率必然與較大的農業經營規模相聯系。
第四,現代農業是高技術農業。傳統農業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機械技術、現代生物化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特別是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必須有較大規模的作業空旅彎間,因而也需要較大的農場規模。
㈣ 與工業相比,農業具有什麼特徵
1.市場化程度日趨成熟。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基礎。在這一時期,產品生產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自給,而在於為市場提供商品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農業從生產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除了農業最終產品即各種農產品外,各種中間產品、勞務和消費品以及其它農業生產要素,包括各種農業機械、化學肥料、農用化學品、良種及獸醫服務等,都進入農業交換領域,甚至農民的生活消費也普遍成為商品性消費,農產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業打破了內部物質循環的局限性進而實現物質的開放式循環,從自給農業發展為市場化農業。
2.工業裝備普遍採用。工業裝備是現代農業的硬體支撐。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和整個過程,逐步由播種機、脫粒機、飼草收割機、水利灌溉設備等現代機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拖拉機和配套農具廣泛使用,歐美的發達國家先後缺沒滑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聯合化。目前,農業機械與計算機、衛星遙感等技術結合,新型材料、節水設備和自動化設備應用於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化、農地園藝化、農業設施化以及交通運輸、能源傳輸、信息通訊等的網路化、現代化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本來是主要的人類傳統的職業的農業,從歐洲較富伏臘足的國家開始,正在迅速變為一種越來越帶科學特徵的工業」。
3.先進科技廣泛應用。先進的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19世紀中葉農業化學技術得到發展,歐洲率先突破只施用有機肥的傳統,開始大量使用化肥;20世紀中葉部分國家進行了以雜交玉米、雜交小麥、雜交水稻為主的「綠色革命」;之後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也逐步滲透到農業種質資源、動植物育種、作物栽培、畜禽飼養、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農業科研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農業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現了「精確農業」等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增產的60%-80%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與科技運用相適應,農業勞動者素質也得到普遍提高,先進的科技不斷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正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完善的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與現代生產手段、生產技術相適應,農業發展突破了傳統的產加銷脫節、部門相互割裂、城鄉界限明顯等局限性,普遍通過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帶農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組織形式,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走向一體化,農業與工業、商業、金融、科技等不同領域相互融合,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業產業鏈條大大延伸,農產品市場半徑大為拓展,逐步形成了農業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格局。
5.生態環境受到重視。注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現代農業以察世化學物質的使用和能源(主要是石油)的大量消耗為開端,其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國在農業發展中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重視土、肥、水、葯和動力等生產資源投入的節約和使用的高效化,在應用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出「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正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趨勢。
在世界農業發展進程中,現代農業無論是在農業生產力發展還是在農業生產關系調整方面,都展示了漸進演變的歷史過程,體現了現代農業的歷史性;無論是在生產手段、生產技術還是在生產經營的組織管理方面都實現了整體進步,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綜合性;無論是在發展目標定位還是在基本路徑選擇方面,都反映了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趨勢,體現了現代農業的世界性。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特點和規律,對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㈤ 寫出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區別
產業結構上的區別是在農業社會中農業占的生產總值占社會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工業社會就是工業生產總值占社會生產總值比重大;生產方式的區別是農業社會是手工生產,工業社會是機器大生產;社會生活是工業社會中出現了兩大對立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農業社會則沒有。
㈥ 請舉例說說農業和工業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農業離不開工業,因為農產品想要賣出好價錢離不開工業化的深加工和包裝。工業也離不開農業,因為只要有廣泛的農產品原材料做後盾工業化才能快速的發展。
㈦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特點比較
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中的勞動有下列特徵:
絕大多數勞動是體力勞動;絕大多數勞動都是直接和作為勞動對象的物體打交道,而較少和人打交道;較復雜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體力勞動的專業化程度很強,特別是在手工業中,這類勞動及其產品的復雜性和藝術性要求勞動者具有長期的訓練和嫻熟的技能。因此,農業社會勞動者所必備的知識主要是關於作為直接勞動對象的特定物和作為直接勞動過程的特定技術的特殊知識。農業社會的教育屬於私人而非公共領域,與農業勞動的這一特徵有直接關系。在工業社會中,由於技術進步,類似農業社會中勞動所具有的體力性和智力性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機器,機器才直接作用於生產對象。機器越來越自動化,勞動的體力因素也越來越少,工業勞動特有的智力因素則越來越重要。就後者來說,主要不是關於機器和控制機器的知識,而是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頻繁的職業變換;第二,由於工業經濟在生產前、生產過程中和生產後的所有環節中都具有的社會性,工業社會的大多數工作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總之,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並且越來越是交流性和語義性的,離不開與人、意義而不是與具體事物打交道,只有極少數專家才需要真正專業的知識。換言之,工業文明的較之農業文明發達的專業化,僅僅體現在專家和物化的專家即機器中,工業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僅僅是識字。
㈧ 農業與工業的最根本區別是什麼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工業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和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㈨ 什麼叫現代農業呢
現代農業就是利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運用新的技術,去進行農業生產。這一切的關鍵是要成立個農業片區,農民一起耕作。
我認為現代農業還應該包括提高農民的素質,讓農業更加現代化。而現告逗雀在現代農業已襪早經快進農民家了,農民現在正在改變牛耕,用機器耕作,這是一個好地開始。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要國家的鼓勵。僅僅是個人觀點。
基本含義
現代農業作為發展經濟學概念的現代農業指智慧農業,是與工業4.0或後工業時代對稱的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不同於農業產業化,也不同於農業工業化,而是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為主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的自動化、個性化、藝術化、生態化、規模化、精準化農業。
現代農業是健康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再生農業、觀光農業的統一,是田園綜合體和新型城指扒鎮化的統一,是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統一。
現代農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發展中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加快產業升級、解決就業問題、消滅貧困、緩解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公平、消除城鄉差距、開發國內市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點,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戰略的主要著力點。
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趕超戰略的根本途徑。
㈩ 工業和農業到底有什麼區別
農業與工業的最根本區別是: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
工業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和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
工業與農業各自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和底子,工業處於國家主導地位。
在我國農業目前是重中之重,中央每年以一號文件發文就可以看出來,工業壯大後要反哺農業,這也是當前我國當前所做的事,
工業和農業各自簡介:
工業(instry)
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在古代社會,手工業只是農業的副業,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工業是指採集原料,並把它們在工廠中生產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
農業(Agriculture)
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