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航天科技如何帶動民用工業發展

航天科技如何帶動民用工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2-03-01 11:14:00

❶ 航天發展的貢獻及意義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現在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

只有自強,才能合作。和平開發太空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參加了一些國際合作,例如與歐盟合作開發衛星導航系統。但是航天事業中的國際合作多數是強強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當的實力。例如,俄羅斯可能計劃與美國合作開發「和平-2號」軌道站和空天飛機;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空局11個成員國正在聯合執行阿爾法號永久性國際空間站計劃等。這些國家和組織都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如果我國沒有自己的實力,沒有具有自己產權和特色的技術和優勢,國際合作又從何談起?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並不妨礙我國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並與其合作;相反,它為我國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自主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器,充分體現了我國自身的航天技術實力,從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為「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也許這才是令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特別關注並關心中國是否尋求國際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國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業自身的特點所決定,更是我國航天事業自立、自強的正確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強;只有自強,才能合作。

航天事業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產業。航天技術的開發和突破不僅對於航天事業本身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對於帶動其他相關學科和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載人航天工程實施10年來,我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了我國航天科技及相關學科的水平,特別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紀新興學科領域的整體水平,不僅為航天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空間技術及其產業化的廣泛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這些基礎和後盾的堅實就在於我們堅持了獨立自主。

❷ 簡述航天科學技術的重大意義有那些

我國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偉大意義。 1、站領太空這個制高點。 2、航天工業是尖端工業,大力發展我國的尖端工業,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3、大力發展我國的高科技,能增強我國民族的凝聚力。 4、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能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的大國地位相匹配,為世界航天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5、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工業,能帶動各相關工業的發展。 6、人類未來的活動空間在太空,許多在地球上不能乾的工作,要到太空去完成,例如:太空農場、太空工廠、太空實驗室。 7、未來的戰場在太空,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科技,為建立一支強大的天軍做准備。將來,誰奪取制天權,誰就贏得戰爭。

❸ 關於我國航天科技技術的發展及意義

我國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偉大意義主要有以下七點:
1、站領太空這個制高點。
2、航天工業是尖端工業,大力發展我國的尖端工業,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3、大力發展我國的高科技,能增強我國民族的凝聚力。
4、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能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的大國地位相匹配,為世界航天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5、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工業,能帶動各相關工業的發展。
6、人類未來的活動空間在太空,許多在地球上不能乾的工作,要到太空去完成,例如:太空農場、太空工廠、太空實驗室。
7、未來的戰場在太空,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科技,為建立一支強大的天軍做准備。將來,誰奪取制天權,誰就贏得戰爭。

❹ 航天有什麼用,有什麼價值

其一,載人航天是國家總體戰略的一部分。從國家戰略地位的角度來看,有人在太空和沒有人在太空是大不一樣的,就像有沒有「兩彈一星」大不相同一樣。如果說當年搞「兩彈一星」是為了打破國際核訛詐和軍事封鎖,保衛新生的共和國成果,那麼今天搞載人航天,則是為了全面提升和帶動航天工業及相關科學領域,使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科技全球化的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現代化建設,造福於全人類。

其二,載人航天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載人航天象徵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面對21世紀,中國只有搞載人航天,才能保持航天發展的勢頭,提高國際地位,同時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因為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航天領域一座新的高峰,代表了當今世界最高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有了衛星、火箭,搞載人航天,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沒有這些東西,中國在國際上就沒地位,就受人欺負。中國要保持大國的地位,在世界航天領域就必須要有一席之地,否則美國等西方國家就要對你實行制約。航天部某局局長張宏顯說,1986年去法國參加一個國際空間會議,蘇聯、美國和法國的航天專家被邀請在會上作報告,會後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被人團團圍住,問這問那。而到會的中國專家卻被冷落一旁,沒有一個人理睬我們。那種滋味是非常難受的。我們這么一個科技大國、科技古國,在國際上受到如此冷遇,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感到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如果中國人上天了,肯定就不是這樣了。

其三,載人航天可以促進和帶動國家高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搞載人航天,必將突破許多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又可以帶動很多新的學科、新的工業、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比如國家在「863計劃」中設定了七個研究領域,而航天技術就覆蓋了全部領域。另外,載人航天利用太空來作實驗。比如,人在失重情況下是一種什麼狀態?生物種子經過太空培養後是什麼情況?只有把人和種子送到太空進行試驗,才會得到科學數據。航天專家范劍鋒也說,載人航天一搞起來,就能帶動別的技術。例如,飛船返回進入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是攝氏一千八百至兩千度,那麼你用什麼材料才能耐得住這樣的高溫呢?就得研究。這一研究,材料技術就前進了。再有,飛船的飛行高度,我們設計的軌道只有三百多公里,太低,燃料消耗太大。如果軌道能再高一百多公里,燃料的消耗量就會減少三十倍。要是我們掌握了這些技術,就能促進通信技術、材料技術、電磁技術的提高和發展。現在飛船利用的是太陽的能量,還不是燃料電磁。將來還要搞燃料電磁,一搞這個,就可以促進燃料科學的研究,帶動民用燃料技術的發展。現在民用燃料存在很多問題。

其四,載人航天有極大的軍事價值。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世界強國空軍的「太空戰」大演習,已經展示出空天一體作戰的雛形,標志著大規模的海、陸、空、天四維立體戰爭時代的到來。即是說,當國家利益伴隨著人類進取的腳步,沿著由陸而海、由海而空、由空而天的軌跡不斷拓展時,空天戰場必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戰場。所以在空天領域中國不能缺席,也不該缺席。未來戰爭很可能就是打太空戰,太空早就成了蘇美在軍事上爭奪的重要地盤。航天部科技司司長張成玉說,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搞載人航天,對今後的空間對抗有很大的軍事價值。空間站對今後的空間大戰是絕對有意義的。飛船可作為空間大戰要走的第一步,它的技術絕對可以帶動其他技術。它可以作為通信中繼站,可以建立反衛星裝置,可建立反擊體系,既能進攻,也可防守。載人飛船搞成後,將來一擴大,就是空間站了。要是將來有一天世界空間戰爆發了,戰場擺在了天上,要在天上打仗了,一旦對方向我們發起攻擊時,我們就可以在天上攔截對方的導彈。但如果你沒有像飛船或者空間站之類的玩意兒,就只有等著挨打。因為對方打來的是什麼導彈你都不知道,只有等導彈實實在在地掉在了你的頭上,你才清楚。現在都說人類是一家,但人類是一家嗎?現在是一家嗎?美國和伊拉克是一家嗎?布希和拉登是一家嗎?

其五,載人航天能促進中國火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長征號」火箭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具備了發射飛船或小型太空梭的能力。如果不搞載人航天,中國的火箭下一步就很難再有大的發展。中國「長征號」火箭在國際商業市場上經過了近二十年的摸爬滾打,已經發射了近二十顆國際商業衛星,但中國的火箭總不能老是只發射衛星。張成玉說,就像一個人開始時做豆腐,總不能一輩子都做豆腐,總得往前發展呀!所以從中國火箭發展的角度看,只有走載人航天這條路,才能躍上一個新的台階。何況中國是火箭和嫦娥的故鄉,自然不能在太空缺席。

其六,載人航天可以帶動和培養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航天隊伍人才大量流失,以致青黃不接,出現人才斷層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位航天專家在80年代末做過一個統計:中國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四十歲,年齡最大的逾九十歲!這種年齡結構對一個要搞現代化的國家來說,肯定是太老化了!但年輕的又太年輕;中年科技人員因「*」原因,又出現了斷層。中國如果再不搞載人航天這樣的大工程,60年代參加工作的一大批技術骨幹很快就要退出工作崗位,航天隊伍狀況將繼續下滑,其結果必將是人才大斷裂!劉紀原說,中國航天界現在人才斷層很厲害。現在吸引不住人才,一般都認為是待遇低,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事業自身的吸引力不夠,年輕人看不到吸引他們的事業和前途。年輕人大多數看得遠。在他們生命力最旺盛的十年、二十年中能幹些什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他們一定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的決策缺乏長遠的眼光,決策出來的東西吸引不了他們,沒有像樣的工程讓他們搞,就無法帶動、培養年輕人才,也難以留住人才。一旦真的出現人才斷檔、技術斷檔、經驗斷檔、管理斷檔,甚至文化斷檔,那中國航天必然後繼無人,已經取得的成績根本無法「保值增值」。別說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就連現有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

❺ 發達的航天技術可以給這個國家帶來什麼利益

發達的航天技術可以讓一個民族能在地球資源枯竭之後繼續生存下去。
就現在來說,發達的航天技術是一個大國科技實力的象徵。現代戰爭,爭奪的戰場已經擴大到五維:陸,海,空,天(宇宙空間)電(電磁環境)。
所以只有在宇宙環境爭得先機才能在武裝斗爭中站到制高點。
太空環境擁有地球不具備的巨大優勢。例如,掌握空間環境,就可以建立全球衛星網。對資源,通信,戰爭情報,戰爭指揮有巨大支持。而且地球軌道環境擁有巨大的勢能,如果在軌道上部署勢能武器,那將是無法防禦的戰略威懾武器。
往長遠看,地球總有一天資源會枯竭,所以掌握發達的航天技術可以從太空取得資源,保證一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再往長遠看,地球只是人類成長的搖籃,要跨出搖籃,探索無限的宇宙的基礎就是掌握航天技術。

❻ 航天科技在工業和生活中的應用是什麼

實際上,航天科技的一些重大成就已經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得到了推廣應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例如,有數十種新材料已應用於機械製造;一些試驗台已用於提高民用機械壽命試驗;太空梭的結構試驗方法與裝置已推廣到各種飛行器、新型汽車、農業機械的研製中;太空梭的自動著陸系統也已用於民航和貨運飛機的全天候著陸控制上;為研製太空梭和其他航天器而開發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的技術已應用到其他各行各業。航天技術在民用工業技術領域的推廣應用,大大促進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技術更新。

航天技術也給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了福音,利用航天技術的成果來檢查和治療疾病已是屢見不鮮。例如,可用航天技術治療心臟病。如今可以把人造衛星上的微型電路和鎳鎘電池移植過來,製成可充電的埋藏式心臟起搏器,幫助病人的心臟工作。這種起搏器體積小,重量輕,而且可以從病人體外充電,減少了因更換起搏器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又如用來監測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身體狀況的血壓檢測器,目前放置在美國的各個公共場所,供有高血壓的病人檢查血壓,使用很方便。這種儀器能根據血液流動的聲音來分析人體血液情況,測出收縮壓和舒張壓,並能將每次測量的血壓數據自動記錄下來,供醫生治療時參考。航天技術中的紅外攝影和判讀技術,可用來確定燒傷病人皮下深處組織的燒傷程度和壞死組織的范圍,從而為早期進行切痂植皮手術提供可靠的依據,避免本可自動癒合的組織被誤切掉。利用航天器上用的敏感輻射計,能測量0.1攝氏度的溫度變化。由於癌組織比正常組織溫度高,所以用它能檢查出什麼地方有癌變。它還能測出人體更深部位的溫差。航天技術成果還可用於製造新的醫療衛生器械。例如,用於航天器上的自動微生物檢測器,在地面上15分鍾內可測出液體中微生物的含量;利用航天工藝技術可以為下肢癱瘓的病人製造一種能上下樓梯的折疊式扶車等。在空間探測中發展起來的自動光學顯微鏡,可以把在宇宙空間拍攝的不太清楚的圖像增強成高解析度的顯示圖像。把自動光學顯微鏡用在醫學上,可提高X光圖像的效果和使其他病理圖像更加清晰。

為在地面測控中心能監測航天器上航天員身體狀況而發展起來的遠距離電子醫療系統,也可用到醫療衛生事業上來,這就是遙診醫學。它可以把偏遠地區的醫務人員與大城市醫院的高級醫生聯系起來,解決偏遠地區疑難病和突發病的治療問題。例如1989年3月,美國提供一個兼容的衛星地球站,設在亞美尼亞共和國,開始了國家之間的醫療咨詢。美國的醫療設施通過商業衛星公司和國際衛星公司的衛星與亞美尼亞的醫院和康復中心連接。每周2天,每天提供若干小時的單向電視和雙向通信能力,以提供醫療咨詢幫助。

❼ 中國航天工程新發展

下面N段文章你可自選一截!!!!!!!!!!!!!!!!!!!!!!!!!!!!!!!

<<航天產業面發展良機>>

1.1 國際航天產業發展動態

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航天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進入21世紀以來其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2005年8月10日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伴隨著上述轉變的是航天產業從研發製造向應用服務轉移。衛星定位導航、衛星電視直播等服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衛星運營服務的規模不斷擴大,比例也逐步提高並穩定在一定的水平。

1996-2004年間,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以年均13%的速度快速增長。而在航天產業中,衛星應用產業規模更是大幅度擴大。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1030億美元的總規模中,衛星應用占整個產業總收入的比重達60%以上。而在2001年至2006年,全球衛星產業的平均增長為10.5%,其中運營服務平均增長達14%,增速最為明顯。其次才是以寬頻、網路等業務為主的固定衛星業務。2006年衛星應用產業規模達1061億美元。

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的水平,而衛星服務業將佔到70%以上。

1.2 我國航天產業關鍵時期

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於1956年。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航天工業成功研製了多種導彈武器、運載火箭、應用衛星。歷經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的研製、北斗導航衛星體系的發展、多種遙感衛星的發射與回收,神州系列飛船的成功、探月計劃的逐步開展,我國航天產業初具規模。隨著中國航天經驗的積累,我國航天產業已經開始進入研製試驗向研製應用的轉型階段。在應用衛星方面,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與技術試驗、地球資源、導航定位6個應用衛星系列及其衛星應用領域,對外商業發射服務也取得了新的進步。

當前我國的航天產業規模在1200億人民幣左右,佔GDP的比例還不足1%。相比之下,美國航天產業佔GDP的8-10%。我國航天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1.3 「十一五」規劃助推航天業新發展

在我國的《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指出:要推進航天產業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產品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因此,「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國航天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一些關鍵技術可能成為我國重點突破的目標,包括:力爭在小衛星、微小衛星、天基組網等方面有所突破;建造空間站以及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載人飛船與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宇航員太空行走技術;以及實施「嫦娥」探月工程,並為逐步開展深空探測研究作好准備等。

2.「神七」發射帶來的投資機會

2.1 「神七」發射--中國航天產業新發展

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僅僅6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走過的路。回顧歷史,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後3年裡,神舟二號至四號3艘無人飛船試驗飛行連續獲得成功。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也在神舟四號飛船上得到了徹底解決。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完美升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再次升空。從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兩人多天,費俊龍、聶海勝115個小時的航程不僅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技術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而「神舟七號」的發射表明我國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術和其他一系列關鍵技術,成為國際航天界的第二軍團,雖然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短短50年時間已經顯示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發展,將實現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突破,並進一步推動載人航天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而回顧我國近年來航天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十一五規劃」以及國家對航天科技發展的極力投入是分不開的。而這種投入對市場經濟會到來什麼呢?,一般來講,航天技術開發將會帶動民用高科技產業的振興,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開路。在國際上,據估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比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可達到1比8至1比14。也就是說,投入15億元,就可以直接獲得30億元的收益。有人士估計中國航天產業所輻射出的產業鏈已達到人民幣1200億元的規模。「神七」是眾多關鍵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帶動相關合作企業在新材料、電子、機械製造、紡織、通信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形成巨大的產業鏈,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當然,除了「神七」的發射,08年也是航天業活動較頻繁的一年,總共發射15箭17星1船。針對減災,我國將再發射3顆減災衛星,形成8顆減災衛星的布局,除此之外未來10年再發射10多顆陸地觀測衛星,與海洋、氣象衛星一起形成對地觀測體系、將繼續fash北斗衛星,08年將滿足中國周邊地區的導航,最終形成35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體系。此外,在08年6月,我國已經發射了中國首枚廣播電視直播衛星——「中星9號」,計劃在2010年前再發射2顆廣播電視衛星。而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還將研製100顆空間飛行器,並建立由60至70顆衛星組成的空間信息系統。
因此,在「神七」上天帶動下,中國航天產業將迎來極大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在國家推動下,政府采購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航天業由軍用向民用、由試驗到應用的轉變,整個行業的商機將顯現。

2.2 神七發射帶來的投資機會
我國航天產業已經形成了包括軍方主管部門、國防科工委及其下屬國家航天局在內的管理體系。目前,航天產業有較強的軍用和政府背景。研發和製造的主體是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兩大集團有所分工。兩大集團旗下均有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從航天產業發展和投資的角度來看,可以關注「神七」發射帶給這些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

<<中國航天工程新發展>>

前言
2006年10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50年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攀高峰;中國航天人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以一腔熱血譜寫了中國的航天傳奇,振奮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弦。

序章
1955年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的決定後,作為運載工具的導彈(火箭)成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術等新興技術成為發展重點。全國掀起了「向科學技術進軍」的熱潮。

一、艱苦創業
1、高瞻遠矚,雷厲風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正式成立,聶榮臻任主任。在聶帥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專家和一批軍政幹部、150餘名應屆大學畢業生陸續集聚北京,成為新中國航天事業創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中國的航天事業誕生了。

2、引進技術,學習消化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蘇聯給我國提供了重要的幫助。1956年10月原蘇聯先提供了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1957年12月又提供了兩發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P-2及一套地面設備,同時還向我國提供了導彈研製基地、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圖紙,派遣了技術專家和導彈操作使用人員。

在原蘇聯的幫助下,我國開始了P-2導彈和C-75地空導彈的仿製工作,開始進行導彈研製基地、發射基地的建設,還組建了教導大隊,學習導彈操作使用技術。

這期間,1957年10月4日,原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極大地鼓舞了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國航天事業一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決心也毫不動搖。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己仿製的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一舉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彈道導彈。同年9月,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T-7發射成功。

4、小結,開局成功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設10個研究室,1957年重組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時,相關科研院所不斷加入國防部五院管理體系,充實完善了科研體系,這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1958年成立,1963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國防部五院歸口管理)、通信兵部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1958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導彈試驗訓練基地(1961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國防部五院已經初步建成覆蓋導彈、火箭、衛星及相關系統領域,具有獨立研究、研製、試驗能力和條件的研究院體系。國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設及其成績證明,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開局成功,為完成更大的歷史任務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配套發展
1、「八年四彈」與導彈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發展導彈核武器,解決運載工具已成為緊迫任務。1964年12月,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通過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的決議,由七機部統一組織和管理航天事業的研究、設計、試制、試驗、生產。

1965年3月,七機部《關於地地導彈發展規劃》獲得批准。這就是「八年四彈」的發展規劃,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時間內,研製成功改進的中近程、中程、中遠程、遠程四種液體彈道導彈。這一規劃在執行中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進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實現。這對我國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起到了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並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新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1966年10月27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東風2號甲中近程導彈攜帶著自己製造的核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兩彈結合試驗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實用型導彈核武器,為打破霸權主義核壟斷作出了巨大貢獻。

2、航天三線,新基地新創業
六十年代中期,根據中央關於加強戰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的指示,航天系統開始大規模的後方基地建設。廣大航天職工從一線大城市來到三線深山僻壤,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20年風雨坎坷的努力奮斗,建成了航天三線基地。

3、東方紅一號衛星與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衛星研製工作受到較大沖擊。為了加快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建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於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衛星研製工作的正常開展。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轉播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全國各族人民無比喜悅。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握多級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發射與測控技術,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4、小結,歷史性的飛躍
七機部成立後,體制建設繼續充實,技術體系繼續完善,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仍然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了西方強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的技術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飛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兩極世界格局下,航天事業作為國防事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國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處於和平和發展的進程環境里,航天事業面臨轉型。

❽ 航天技術的發展對一個國家有什麼意義急啊

1、站領太空這個制高點。
2、航天工業是尖端工業,大力發展我國的尖端工業,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3、大力發展我國的高科技,能增強我國民族的凝聚力。
4、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能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的大國地位相匹配,為世界航天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5、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工業,能帶動各相關工業的發展。
6、人類未來的活動空間在太空,許多在地球上不能乾的工作,要到太空去完成,例如:太空農場、太空工廠、太空實驗室。
7、未來的戰場在太空,大力發展我國的航天科技,為建立一支強大的天軍做准備。將來,誰奪取制天權,誰就贏得戰爭。

❾ 航天產業發展帶來哪些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

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

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

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

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

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

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

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❿ 航天事業是如何帶動經濟發展的

航天事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

「神舟」六號尚在太空遨遊,許多「搭車」企業已開始計算收益。根據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的評估,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至12元的回報。中國已經邁入航天大國的行列,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

航天是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具有高效益。航天領域目前最具有產業特徵的,莫過於衛星製造業、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面設備製造業。

「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中國正在加快航天的產業化進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兩個1000億的目標,集團公司總資產在2005年前達到1000億元、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許達哲說,中國共發射了數十顆氣象、資源、通信、海洋衛星,載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良好開端,但目前很難准確測算出航天究竟創造了多少產值和利潤,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經一刻也離不開航天科技。

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後,衍生出的市場價值之大難以預測。航天,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而產生的效益,遠比其直接產生的高得多。太空育種,幾乎是航天產業的眾多「搭車」者最簡單的一個,然而,它所產生的效益也最直觀。自1987年中國在返回式衛星上進行太空育種以來,已經有近50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術是綜合集成技術,包含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模擬、計算、網路、通信、控制、導航、遙測、遙控、遙感、空氣動力、真空低溫、特殊密封、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技術,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中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航天,當時就為中國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提供了發展良機;航天技術曾為傳統石化、機電、能源、交通、紡織、醫葯等十多個產業,研製、生產了急需的工業工程式控制制系統、微機數控系統、各種機器人等儀器設備;向有關產業部門提供風洞試驗、熱試驗、大型離心試驗、大型跌落式沖擊試驗、震動試驗等。

航天科技集團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而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如果能夠取得突破性成果,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將可能出現質的飛躍,這是用數字無法衡量的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文瑞說。

更為重要的是,航天領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航天事業更大的輻射作用在於,能夠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極大地提升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和地位。

「神舟」六號的再次載人飛行,以及中國對於航天活動的長遠規劃,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說,航天,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已經和必將繼續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動力。

出處:華南新聞

閱讀全文

與航天科技如何帶動民用工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動汽車多久保養二次 瀏覽:958
寶馬gt6買哪個顏色 瀏覽:707
工業機器手臂怎麼畫 瀏覽:407
汽車氣多少錢一方 瀏覽:41
東南汽車是哪個系 瀏覽:274
寶馬老標志什麼樣子 瀏覽:508
重慶有多少輛新能源汽車 瀏覽:117
浙江進口工業導軌油哪裡有賣 瀏覽:944
伊蘭特手動擋汽車時規皮帶如何檢查 瀏覽:314
汽車的後邊兩個座位叫什麼 瀏覽:206
江蘇工業電動平車怎麼樣 瀏覽:357
工業相機售後保障怎麼樣 瀏覽:314
奧迪和寶馬哪個隔音好 瀏覽:77
汽車官方價到手能優惠多少 瀏覽:927
汽車表盤燈都代表什麼圖片 瀏覽:857
汽車四門隔音怎麼樣 瀏覽:902
現在的汽車空調有哪些 瀏覽:798
宿遷汽車行業有哪些 瀏覽:760
汽車三大件廠家是哪個 瀏覽:206
奧迪2車廂是什麼意思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