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認識後工業社會

如何認識後工業社會

發布時間:2022-03-01 09:36:46

『壹』 1. 怎樣理解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信息社會什麼是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與後工業社會的概念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區別。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
http://ke..com/view/45594.htm

『貳』 如何理解後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

有些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後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於"後現代"的時間涵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後現代化理論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例如,後資本主義社會(達倫多夫,1959)、後工業社會(貝爾,1973)、後現代主義(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後現代化理論(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識社會(萊恩,1966)、信息社會、網路社會和數字化社會等,其中,後工業社會和後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後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後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後30年至50年間,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後工業社會。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有些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後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於"後現代"的時間涵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後現代是一種文化思潮,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有些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歷史階段稱為"後現代階段",有些學者提出"後現代時代"。後現代思潮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都有反映。
後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它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的,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從現代化階段進入後現代化階段。美國密執根大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來先進工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後現代化。他認為,後現代化的核心社會目標,不是加快經濟增長,而是增加人類幸福,提高生活質量。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價值觀念調查項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員會的執行主席,參加該項目的80名專家對43個國家進行了問卷調查,該項調查覆蓋全球70%的人口。世界價值觀念調查共進行了三次,分別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調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國家如奈及利亞,剛剛開始現代化;有些國家如中國,正加速進行現代化;有些國家如韓國,接近於從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的轉折點;有些國家, 如英國、德國和美國,已經進入後現代化;北歐國家(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和荷蘭基本是後現代社會。

『叄』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美] 丹尼爾·貝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 xc2b

書名: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作者:[美] 丹尼爾·貝爾

譯者:高銛

豆瓣評分:7.2

出版社:後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6

頁數:560

內容簡介: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趨勢》並稱「未來學三大經典」

美國批判社會學大師、「哈佛之榮耀」丹尼爾·貝爾與卡爾·馬克思及《資本論》的一場跨世紀對話

※編輯推薦※

☆我們該如何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巨大改變?

☆在資本主義的進階之路上,知識佔有是否會取代資本佔有,進而決定未來社會的階層結構?

☆趨勢分析與社會學之想像力的無縫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會結構中軸之中的不確定性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上曾孕育各種類型的社會形態,本書首版問世之際,石油危機爆發,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盛行的管理資本主義盛極而衰。丹尼爾·貝爾認為一種與工業化社會不盡相同的社會形態正在露出端倪,於是撰寫了這本以未來學形式呈現、同時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系統分析能力的社會學經典之作。貝爾把自己對所謂「後工業社會」的預測看作是與卡爾·馬克思的一場對話,是對《資本論》驚才絕艷的社會分析的承續、修正和發展。他以系統思考、趨勢分析以及社會結構之中軸原理為工具,不但明確指出當時剛剛在美國露出萌芽的「服務業即將取代製造業」以及「對知識的匯編整理正消解資本所有權的社會影響」兩大趨勢是「後工業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兆,更進一步詳盡闡釋、分析了它們將對三大社會結構中軸產生的影響。

※名人推薦※

☆社會學領域極少有一項研究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於世界如何運轉的認識,而《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做到了這一點。早在1973年首版時,這本著作就已是眾人眼中的經典。

——哈佛大學「路易斯與琳達·蓋澤爾大學教授」 威廉·J·威爾遜(William J. Wilson)

☆這本書是過去50年最偉大的社會學經典之一,同時預示了未來50年世界的新變化。

——「信息時代三部曲」作者 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丹尼爾·貝爾在本書首版中提出的「後工業技術」,現在已是為公眾所熟知的名詞。新增序言言簡意賅,不但介紹了這些沿貝爾預見的方向、在過渡階段獲得巨大發展的新技術的鮮明特徵,並且對由新技術帶來但不能由它完全控制的各種社會影響給出了富有洞見的評價。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瓊·肯尼迪經濟學榮休教授 肯尼斯·J·阿羅(Kenneth J. Arrow)

☆這種社會只是初露端倪,尚未成熟到能夠給它明確命名(即定義)的程度。因此貝爾稱之為後工業社會,是為著強調這些變化的間隙性、過渡性,意即他所討論的那些趨勢已經超過了工業化社會的界線,但還沒有完全地成形為邊界清晰的一種社會形態。

——丹尼爾·貝爾的中國學生、香港科技大學著名教授 丁學良

作者簡介: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於紐約的東歐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時期曾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一度供職於《財富》雜志,後來與歐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創辦著名的《公眾利益》雜志。貝爾是二戰之後代表美國思想界主流的紐約文人圈的傑出人物,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在貝爾身後的訃告中稱之為「哈佛之榮耀、社會學的圖騰以及20世紀美國最出色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則撰文紀念稱,貝爾作為偉大的社會學家對資本主義研究貢獻巨大,成就堪與熊彼特、凱恩斯比肩。貝爾的三大代表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未來三部曲」。

『肆』 如何理解「後工業社會」與「新工業社會」之爭

「新工業社會」,治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後,仍然保持一定規模工業生產

「後工業社會」,注重工業生產以外的新興行業、新興產業

『伍』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有哪些主要內容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內容精要:《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的有關未來研究和社會預測方法的一部名著。全書由「導論」、正文六章和「結語」構成。

(1)中軸原理:對社會進行分析的方法論基石: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的「導論」中,貝爾說明全書所要探討的是工業社會的未來。他首先區分了預測和預報。他認為,預報通常著重於對有關事件做出決斷,這種決斷不可能公式化,即不可能使其受一些規則的支配;預報的職能主要是,通過長期熟悉情況而取得詳細的內部知識和判斷。而預測則要對規律性的發展,重復出現的現象、持續發展的趨勢等進行推測。預測不能預先報告出結果,而且推斷的時間越遠,誤差程度越大,但它能說明政策決定發揮效用的限度和范圍。

貝爾在書中提出了中軸原理。貝爾認為社會可以分為社會結構、政體和文化等三個部分。社會結構包括經濟、技術和職業制度。政體則調整權力的分配和評判個人之間與集團之間發生矛盾的權力和要求。文化是指表達象徵和含義的領域。按照這種方式來劃分社會是有益的。因為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不同的中軸原理起支配作用。在現代西方社會里,社會結構的中軸原理是經濟,這是一個根據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謀求最佳效果和尋求最高價值等原則來分配資源的途徑。現代政體的中軸原理是參與管理。有時候是經過動員或有控制的參與,有時候是自下而上要求的參與。文化方向的中軸原理是實現自我並加強自我的願望。過去這三個領域是由一個共同的價值體系來聯系的,但在當代,這三個方面正日益趨於分裂。

(2)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概念是怎樣提出的?貝爾說,他是在1959年夏季奧地利薩爾茨堡的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了這樣的思想,使用了後工業社會這個名稱。貝爾認為,他採用「後工業」的詞,有兩個理由:第一,在於強調這些變遷的間質性和過渡性;第二,在於著重知識技術這個主要的中軸原理。但這種強調並不意味著技術是所有其他社會變遷的首要決定因素。沒有一個概念圖式可以把一個社會現實描述窮盡。每個概念圖式都是在各種特徵中遴選某些特徵的棱鏡,以便突出社會變遷,或者更具體地去回答某些問題。

貝爾認為,後工業社會的主題主要應用於社會結構(技術——經濟秩序)的變化,只是間接地涉及政體和文化(這包括社會結構的其他主要領域)的變化。其結果就是擴大了不同領域之間的割裂,因為各個領域現在都是在相互矛盾的中軸原理之下運行的。

貝爾認為,後工業社會的概念是一個廣泛的概括。如果從五個方面,或五個組成部分來說明這個術語,它的意義就比較容易理解:①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②職業分布:專業與技術人員階級處於主導地位;③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④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⑤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後工業社會是以服務行業為基礎的。因此,它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這里要考慮的不是純粹的體力或者能源,而是信息。

(3)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關於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貝爾談到了工業社會中階級與權力的轉化。從那些基礎上,貝爾認為,按照這兩個歷史軸心來考慮而看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就可以得出兩個很明顯的結論:第一,正在興起中的新社會里的主要階級首先是一個以知識而不是以財產為基礎的專業階級。但是,第二,社會的支配體系不在代代相繼的職業階級手中,而是在政治秩序中,至於什麼人來管理政治秩序則尚待觀察。

後工業社會的意義在於:①它強調科學的作用與認識的價值為社會基本結構之必需;②它使決策更具有技術性,這就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更加直接地參與政治活動;③它使現有的腦力勞動科學化傾向不斷加深,從而造成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目的和價值發生一系列變化;④它產生和發展了技術知識分子,從而提出了技術知識分子與文科知識分子的關系這樣一個重大問題。

貝爾認為,一個新型社會的出現帶來了財富、權力和地位的分配問題,這對於任何社會都是中心問題。因此,在其中第6章中,他主要探討了科技治國論決策和政治性決策之間的關系。

『陸』 當前很多學者認為韋伯的思想過時,適應不了後工業社會的要求,怎麼看

核心精神:官僚制是現代社會中實施合法統治的行政組織,又是建立在法理權威基礎上的一種高度理性化的組織機構的「理想類型」,官僚集權組織被認為是理想的組織結構,意味著組織的「純粹形式」。其合理性的內核為:
第一,官僚制組織是具有明確的職權領域與范圍規定的行政機構。
第二,機構與官員按照等級原則進行管理。
第三,注重法律與程序。
第四,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要求。
第五,公、私分明化。
盡管現代社會與韋伯所處的時代相比,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那時形成的基本思想仍適用於今天的組織。可以肯定地說,在政府部門與大型社會團體、企業的管理中,官僚組織仍然是無法替代的組織形式。然而,人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工業時代發展起來的官僚體制,已存在著許多問題,它變得機構臃腫、浪費嚴重、效率低下。因此,大刀闊斧地改革官僚體制,如充分發揮和保持政府官員的主觀能動性和適應性,下放權力,注重合理性,培養理性精神,發揮官僚制的技術優勢,形成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組織理念,建立一個「廉價」、高效率的政府組織,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並不斷探索及解決的重大問題。

『柒』 如何理解「後工業社會」與「新工業社會」之爭

「新工業社會」,治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後,仍然保持一定規模工業生產

「後工業社會」,注重工業生產以外的新興行業,新興產業

『捌』 後工業時代的不同看法

對於貝爾提出的概念,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質疑。有學者認為,美國現在所經歷的轉變,不是從「工業化社會」過渡到「服務性經濟」,而只是過渡到另一種工業社會。事實上,一度被視為「夕陽工業」的美國製造業,近幾年又出現了新的生機,成為美國有革新精神的部門。而隨著電子、宇航、新能源和激光等新興工業的崛起,工業在21世紀仍將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強勁且增長的工業,也難以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重視和發展工業同樣是21世紀的重要課題。

『玖』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三者的定義是什麼還有他們的相互關系

一、農業社會與接受學習
在漫長的古代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人類的物質生活處於簡單粗糙的狀態,人們對自然界的了解還十分的貧乏。這個時代的教育通過保存和延續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習俗,更多地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強調了對於維護社會生存、穩定社會秩序的願望和認識。古代農業社會的本質是統治者的教育,由手腦分工導致階級分化,產生了壟斷教育的統治者和大多數「無知」的被統治者,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因此古代農業社會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少數統治人才,與這個目的相適應,其教育內容主要是傳遞統治階段的價值觀文化。在西方,這種教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神學以及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在中國,則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逐漸占據「獨尊」地位的儒學經典。古希臘的柏拉圖曾經這樣闡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內容,他認為:一個公正的社會應由井然有序的階層所組成,哲學家治理國家,士兵保衛國土,體力勞動者則提供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教育的目的在於訓練各人適應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因此不同階級的教育應有不同的內容,只有統治者才需要學習數學、邏輯等課程,接受完整的教育。春秋時代的孔子雖也提但「有教無類」,但他的教育理想仍在於培養士族階級的領袖人才,以執行國政,管理人民。

二、工業社會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生產力突飛猛進。隨著人們對自然界了解的不斷深入,學科門類大量增加,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接踵而來的科學發現和發明激發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慾望和勇氣。日新月異的工業化進程急需大批各行各業的掌握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毫無疑問,教育將承擔這項時代和社會賦予的使命。與此同時,經濟基礎的變動導致了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領域的震盪,由啟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學和民主的浪潮沖破了封建統治者的思想禁錮,也席捲了教育領域。近代工業社會的學校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教育目的上,「開發民智」取代了少數統治人才的培養。如十七世紀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期所主張的:「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在教育內容上,以探究自然奧秘為宗旨的「知識-技術」文化,科學知識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隨著教育普及、教育大眾化思想觀念的傳播,以及國民教育體制的逐步確立,受教育者的數量大大地增加了,於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學校教育產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級授課制。

三、後工業社會與研究性學習
當今社會已進入了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在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後這個「後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麼要求?21世紀的人們該怎樣更多、更好地學習知識,或者說是掌握信息呢?現在有兩條思路:
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別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閱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前一陣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學習的革命》一書,可作為這種觀點的代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倡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後工業社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rs7隔音怎麼樣 瀏覽:86
4萬奧迪a6多少錢 瀏覽:512
寶馬3系日行燈怎麼開 瀏覽:984
奧迪q5如何關閉倒車自動剎車 瀏覽:666
電動汽車多久保養二次 瀏覽:964
寶馬gt6買哪個顏色 瀏覽:709
工業機器手臂怎麼畫 瀏覽:409
汽車氣多少錢一方 瀏覽:43
東南汽車是哪個系 瀏覽:276
寶馬老標志什麼樣子 瀏覽:510
重慶有多少輛新能源汽車 瀏覽:119
浙江進口工業導軌油哪裡有賣 瀏覽:946
伊蘭特手動擋汽車時規皮帶如何檢查 瀏覽:314
汽車的後邊兩個座位叫什麼 瀏覽:206
江蘇工業電動平車怎麼樣 瀏覽:357
工業相機售後保障怎麼樣 瀏覽:314
奧迪和寶馬哪個隔音好 瀏覽:77
汽車官方價到手能優惠多少 瀏覽:927
汽車表盤燈都代表什麼圖片 瀏覽:857
汽車四門隔音怎麼樣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