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原因是什麼
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體。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就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而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就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Ⅱ 為什麼我們國家一定要建設工業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決定工業化快慢和成功的關鍵。
為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總結中國工業化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計劃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束縛,使中國工業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在全球的展開,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工業化道路,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在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為什麼要建立先進的工業國擴展閱讀: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個目標,正處於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變傳統農村社會為現代城市社會,實現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
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界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之間內在互動關系,並據此來設計未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舉措,保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避免工業化脫離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脫離工業化的不良傾向,使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能夠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通過最短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和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Ⅲ 一五計劃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Ⅳ 為什麼建國初期必須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
因為只有在我國人民生活已經有所改善的條件下,盡力增產節約,去建設我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才能大規模地發展農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工人、農民和全體人民的生活,這是長遠的利益所在。
只有把我們眼前生活中的局部的利益,服從於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長遠的利益,這才是全體人民最高的根本的利益。
(4)為什麼要建立先進的工業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年以來,我國不但經過了多次大規模的群眾斗爭,在各方面基本上完成了民主的社會改革工作;而且在國民經濟恢復的過程中,已經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使各種經濟成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創造了今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有利條件。
機器大工業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使國家由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通常以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為其實現的標志。
由於具體條件不同,各國應走與本國情況相適應的工業化道路。我國在1952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把「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努力奮斗的「總任務」之一,並在隨後的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