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開始於哪年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開始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
B. 工業化起步於那一年
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C. 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什麼時候實現的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是在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國,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工業化,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據專家預測,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
在時間節點上,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性質上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工業。
1957年,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隨後我國在前進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但1958~1978的20年間,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仍然建成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了鋼鐵、機械、化工、煤炭、電力、石油、輕紡等傳統工業,建立了汽車、飛機、電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動化儀表儀器等新興工業。
當前,我國工業化達到了較高水平,呈現出了新特徵.我國已經進入 工業化中期接近後期階段,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快速向世界平均水平邁進,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比重提高,已形成龐大與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部分重大工業技術突破並居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基地以及第一製造業出口大國。
D. 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哪一年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8-1978的20年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按可比價格計算,如以1952年為100,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67.8,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24.8,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28.6,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加到183.3,重工業總產值增加到310.7。
在這個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
這表明,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E.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5)中國什麼時候進入工業化時間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
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F. 中國是什麼時期進入工業時代的
工業和信息絕不是對立的中國現在是進入工業和信息化融合的時代,屬於工業化中期,欲利用信息技術加速工業化進程,進入工業化後期美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50年後的中國就是現在的美國
G. 中國何時成為了工業國,教科書上有沒有說中國已經是工業國
中國從1995年到2015年,20年,從農業國家過渡到工業國家
H. 中國什麼時候實現工業化的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2020年(預計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發布《工業化藍皮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報告》。藍皮書稱,我國已經在「十二五」時期進入工業化後期,預計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據測算,整個「十二五」時期(2010~2014年),我國工業化綜合指數年均增長速度為4.4,2014年達到83.69,位於工業化後期的中段。這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即便考慮到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換擋,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也將達到100,從而達到基本實現工業化的目標。
不過,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呈現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徵,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天津等東部地區大多已經步入後工業化時期,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區還處於工業化中期。「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區域協調發展任務還十分艱巨。
另外,藍皮書強調,實現工業化並不意味著工業化時代的終結。當今整個世界仍處於工業化時代,對於步入工業化後期的中國而言,其工業化進程還遠未結束,工業的重要地位並未改變。
「我們必須認識到,工業本身所蘊含的生產能力和知識積累是關系一國經濟長期發展績效的關鍵。工業特別是製造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技術創新的使用者和傳播者。
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後,歐美等工業化國家認識到「製造業空心化」所帶來的巨大問題,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和各類製造業振興計劃,包括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工業4.0計劃、法國新工業34項計劃等,掀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熱潮。
I. 中國開始工業化時間
這里按照新中國來計算,以免產生誤解。
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基本任務:(一)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二)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