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美國工業40發展的怎麼樣

美國工業40發展的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05 22:20:06

Ⅰ 美國的工業分布,特點,發展變化

1.強調工業設計的程序與方法
早在美國工業設計職業化的初期,美國不少設計事務所就制定了詳盡的工業設計的程序與方法,以保證產品設計的商業成功。美國的設計教育也同樣重視培養學生嚴謹的設計程序與方法。教師在設計課前制定了詳細的設計指導書,對設計過程的每個階段如選題、市場調研、成本分析、市場營銷、產品設計都有明確的要求,尤其重視學生規范化的設計表達,設計表達不僅包括文字表達、視覺形象表達,也包括口頭的設計表達。通過種這嚴謹的訓練,使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並且對工業設計的內涵有較完整的理解,也有利於學生順利進入就業市場。通過幾年的專業學習,工業設計的學生通常可以積累一些完整的設計案例,成為他們求職的重要資料。
2.順應社會需求,培養務實人材
美國工業設計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要求工業設計的畢業生能盡快進入角色。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學校的設計教育必須盡可能地與企業對設計師的具體要求銜接。除了在課程設置上滿足企業需要外,學校還特別注意與企業的密切合作,不僅與企業共同開發產品,也鼓勵學生到企業進行較長期的實習,了解企業工業設計的具體運作情況。學生的設計課題通常也來自企業。學校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軟硬體配置方面也盡量與企業接軌。
3.注意與相關學科的合作、培養設計師的協作精神
工業設計在企業中的運作通常需要與管理、市場、技術等方面密切合作,一個合格的工業設計師必須具有協作精神,善於與各方面的專家打交道。為了培養設計師的團隊觀念,設計院系的一些課題是由工業設計的學生與管理學院、工程學院的學生組織課題組,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知識,共同完成從消費者調查、市場分析、產品定位、產品開發設計、工程分析、市場營銷的全過程。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培養了工業設計學生的協作精神,使他們更加全面理解了產品開發設的特點,確保產品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而且也使管理及工程的學生對設計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有助於將來在企業中與設計師的合作。
4.重視計算機輔助設計
美國的設計院校十分重視計算機輔助設計,大都配備了先進的軟硬體的設備。在重視學生2-D草圖訓練的基礎上,各類設計基本上都在計算機上完成,教學管理也廣泛使用計算機,如教師的教案,學生的作業均可在網上獲得,E-mail成了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不少學生還採用數字化投影儀,以多媒體來展示自己的作品。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AID),在產品設計中要求實體建模,並且有產品的結構及裝配關系。常用的軟體有Form-z、Alias、 Pro-E、MicroStation等,3DS Max由於是非參數化的表面建模,通常不用於工業產品設計。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還開設了有關快速原型技術(RP)的課程。虛擬現實在設計教育中也有應用。
5.強調工業產品設計
在美國,工業設計就是產品設計的同義語,因此,工業設計專業強調以產品設計為重點,而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則另有特別設置的專業。在課程安排上是以產品設計為中心,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機械、人機、材料等工程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明確專業方向設置是與美國工業設計成熟的職業化密切相關的。在美國有許多專業從事產品設計的公司,而許多大企業也設有專業的產品設計部門,從事專業產品設計的學生有廣泛的就業市場。
6.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到美國設計院校訪問的人通常都會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感受頗深。這種動手能力包括模型製作能力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這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具有良好的設施條件,如裝備完善的模型車間、齊全的模型材料等,另一方面也與學校刻意培養有關。例如中國學生的建築模型通常是外觀模型,而美國學生的模型則有詳細的內部結構。通過模型製作,可以使學生對材料特性、工藝結構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7.重視資料及信息的收集整理
美國設計院校通常都有設置完善的設計圖書館,收藏了世界各國有關設計的圖書雜志和各種多媒體資料,供師生查閱。筆者訪問的北卡州立大學設計圖書館可以查到《工業設計》、《設計》、《Domus》、《Car Styling》等自創刊以來的各期雜志,幻燈片、錄相帶的收藏也相當豐富,學生可以不限數量地借閱。學校的計算機都與網際網路相聯,使查閱信息更為方便。工業設計的學生在課題設計時十分重視前期資料及信息的收集整理,以期對所設計的產品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有充分的認識,同時也可以了解競爭對手的狀況,使設計有的放矢。

Ⅱ 1.美國工業特點 2.美國發展工業的優勢

美國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實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業生長取得巨大進展,工業設備能力與生產規模都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目前,美國的主要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鋁、硫酸、乙烯、汽車、飛機等的產量,以及微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然而,在小型轎車、家用電器、通訊及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計算機晶元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則在近年內落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後面。
美國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北至密執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蘭的南部。這一工業密集的東西狹長地帶,被稱為美國的「製造業帶」。其面積只約佔全國的8%,但卻集中了美國1/2以上的製造業,成為全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州,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造船、飛機、導彈、電子、汽車裝配等得到巨大發展。南部得克薩斯等州的產油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70年代以來,經濟和人口出現南移現象。被稱為「陽光地帶」的南部和西部工業發展較快,其速度大大超過東北部地區。
美國工業生產的特點:
第一,工業生產規模大。
第二,部門齊全,體系完整。
第三,新興部門和尖端技術發達。
第四,工業生產分布不平衡。在東北部,所屬十四個州的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8%,卻集中了50%製造業,80%的剛產量和90%的汽車產量。在西部工業帶,航空、造船、電子和導彈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10%。在南部工業帶,石油、化工、造船和軍工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20%。

優勢
1、美國有高端的科技力量,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好;
2、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發達的農業作支撐;
3、平原廣闊,交通發達;
4、較高的人口素質,科技型人才多;
5、對外貿易相當發達。

Ⅲ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創造的成就是什麼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 英國

2、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18世紀發明了 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

南北戰爭後,美國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

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

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

Ⅳ 美國的工業發展的啟示

美國的工業發展的啟示:

  1. 盡管美國實現工業化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較短,但也花了約100年時間,這說明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絕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走捷徑一蹴而就。

  2. 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的,這一點對中國極具借鑒意義。

  3. 美國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勞動力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美國趕超英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國獨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人權,重視人的成長,這無疑是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的主要奧秘。這一點啟示在工業化過程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是最積極的力量,絕不能「見物不見人」或「重物不重人」

  4. 美國的工業化表現為明顯的產業聚集、區域專業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這說明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生產要素和企業或產業都會在利益最大化法則的引導下,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或崗位,各種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優勢而在工業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地方因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而成為產業和人口的聚集地。只要允許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這種現象就不可避免,那種期望人口、要素和企業或產業在各地均衡布局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各地競爭的結果是各自成為某方面的專業化區域。

  5. 美國的工業化是由市場化來保證的,其工業化過程也是市場不斷發育、市場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國內產品市場的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或國際產品市場的擴大),都為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6. 制度選擇對美國的工業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前述產業協調發展、人的專業化、產業聚集、市場化等都離不開制度的作用。正確的制度選擇是美國工業化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或者說美國工業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與其一系列制度選擇分不開的,如美國選擇了有利於工業化的土地制度、專利制度、現代企業制度和教育人才制度等。

  7. 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對美國成功實現趕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美國的工業化較英法等國起步晚,在工業化起步時期其國內的幼稚工業一度受到英國商品的沉重打擊,但美國政府通過頒布《禁運令》和提高關稅等措施,成功地保護了紡織業等幼稚工業。即使在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後,仍然維持了相當長時期的高關稅。可見,即使是極力倡導自由貿易和自由精神的美國,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仍然是採取內外有別的貿易政策,對內強調自由貿易,對外則強調貿易保護,目的是使本國利益最大化。

  8. 美國工業化的成功與美國政府發揮了較積極的調控作用是分不開的。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採取放任自流的政策,而是適時採取一些必要的調控政策,促進工業化發展,如藉助發行公債、直接投資公共工程、獎勵和補貼某些產業、設立專門的管制性機構等手段,以及通過設立中央銀行、統一通貨、設立存款准備金、買賣國庫券、使用銀行支票、發展投資銀行等金融手段,促進工業化進程。這些都說明,雖然會有「政府失靈」,但在同樣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適當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對推進工業化十分必要。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發揮了過多的作用;在體制轉軌時期,政府仍然在許多方面發揮了過多的作用,但也存在在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沒有發揮作用的現象。因此,在今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既要部分退出和防止「政府失靈」,又要加強其在「市場失靈」領域的積極作用。

Ⅳ 關於美國的40-70年代的經濟發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Ⅵ 美國主要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

美國中部最大的工業中心:芝加哥
1.芝加哥工業部門齊全,重工業占優勢,輕工業也很發達。是全國最大的鋼鐵和肉類加工工業基地,農業機械、運輸機械、化學、石油化工、電機、飛機發動機、印刷等也在全國居領先地位,還有木材加工、造紙、電子、紡織、服裝、麵粉等工業部門。工業主要分布在芝加哥河南北及運河兩側,其中近城中心的盧普工業區工廠密度很大,為重要輕工業區;市南的卡柳梅特工業區多大型企業,是以鋼鐵為主的重化工業區,在衛星城加里有美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商業、金融業繁盛。市內有巨大的穀物和牲畜市場。貿易公司有千餘家,批發零售額在國內名列前茅,並是世界主要的郵購中心。旅遊業也很發達。 2.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美國中北部30多條鐵路線的集結點,城市鐵路線總長(1.24萬多公里)和年貨運量(5.12億噸)均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公路交通發達,12條公路干線經此,是州內公路系統的中心。此外,又是五大湖地區重要湖港,船隻可經伊利運河一哈得孫河或聖勞倫斯河出海,市內有3個重要機場,其中城西北的奧黑爾國際機場是美國面積最大、客運最繁忙的機場,年旅客流量達3000-4000萬人次。
另外美國最大的高新科技產業區是矽谷,在舊金山,著名的斯坦福大學所在
還有發展條件是神馬

Ⅶ 美國建築工業化發展的怎樣

首先是在質量和美觀上下功夫,以使之符合房地產的普通標准。美國工業化住宅已經逐漸擺脫傳統的火柴盒式的外觀,與普通建設的住宅(site-built)的外觀特點已非常相似。

其次是結構和品種調整。工業化住宅中的低端產品——活動房屋從1998年的最高峰——占總開工數的23%——373,000套,下降至2001年的10%——185,000套。而中高端產品——預制化生產住宅的產量則由1990年早期的60,000套增加到2002年的80,000套,而其占工業化生產的比例也由1990年早期的16%增加為2002年的30%-40%。

第三,努力增加消費者參與和體驗。一個例子是組裝式住宅的興起。組裝式住宅一般為單層建築,面積、式樣、外觀和內部布局各不相同,房的一個分枝業務而存在,為選擇遷移/移動生的人們提供一個住所。

二戰結束後,由於住宅緊缺,部分人便將車房轉變為一種永久性的住宅形式,並努力提高這種住宅的質量,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這種住宅的質量水平參差不平。1950通過工業化住宅建築安全相關法規,產生HUD標准,工業化住宅有法律可遵循,向標准化方向邁進。

消費者可以選擇已設計定型產品,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對設計進行修改,對定型設計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增加或減少項目,體現出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住宅消費理念。

經過不斷的努力,目前,工廠化生產的住宅用戶對住宅的滿意程度開始接近普通建設的住宅(site-built)用戶,2001年滿意度超過了65%。

Ⅷ 跪求美國鋼鐵業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一、美國鋼鐵工業歷程

美國鋼鐵上業自1868年就開始了現代化進程,1868—1880年產業革命時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而使美國鋼鐵工業具有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並日產品品種齊全,產品質量好,生產技術比較先進。

1881—1920年初期工業化過程中,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要快。1899年美國粗鋼年產量達到了1081萬噸。

1920—1955年上業化中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1953年,突破了年產鋼億噸大關,在世界范圍內長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1956—1975年工業化完成和以後的時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0.5%的速度微幅增長。1973年其年產鋼達到13680萬噸,是目前為止美國鋼鐵工業歷史上最高的產鋼紀錄。

自此以後,美國粗鋼產量開始滑落,再也沒有恢復到這一水平。可以說,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鋼鐵工業一直足美國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20世紀70年代以後,鋼鐵工業已演變為美國經濟中的重要基礎產業,一直受到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因此,鋼鐵工業有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之稱。

二、工業化進程中美國鋼鐵工業所具有的發展優勢

發展優勢可以分為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本質都是生產力的國際比較,所不同的僅僅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各國不同產業之間或同一產業不同的生產環節之間生產率的比較,而競爭優勢強調的則是各國相同產業之間、相同產業生產環節生產奉的比較。

1.美國鋼鐵工業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具有以下幾方面比較優勢

①美國發展鋼鐵工業有著較為有利的資源條什,有著豐富的鐵礦石資源,品位也非常高,礦山工業發達,原料和燃料有充足的供應。如阿巴拉契亞山區有豐富的煉焦煤,蘇比利爾湖西部有豐富的鐵礦(目前富鐵礦已趨枯竭,但含鐵22%—35%的貧礦儲量巨大,以五大湖沿岸的梅薩比鐵礦最為著名)。

②發達的鐵路和水運,為鋼鐵工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什。1910年美國的鐵路里程即達到近40萬公里,是世界上鐵路里程最長的國家。鐵路的大量修建與鋼鐵上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鐵路建沒需要消耗大量鋼材,刺激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完善鐵路交通網為鋼鐵工業的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同時,美國的五大湖地區的水運和海運也為鋼鐵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美國鋼鐵工業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

①政府高度重視並支持鋼鐵工業發展。工業化過程中,各個產業都處在高速增長過程中,作為基礎性行業的鋼鐵工業在產業構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既要滿足大規模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的需要,又要為裝備工業、機械工業、耐用消費品製造業提供各種高質量、高檔次的鋼材產品,以提高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因此,為了促進:正業進步,各國只有通過大力發展鋼鐵工業,增加鋼鐵工業的經濟規模,生產高質量、高技術鋼鐵產品,才能充分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對這種基礎原材料的需要。如果不能實現鋼鐵自給,那麼就需要花費大量的外匯進口鋼鐵產品,這對本已經資本稀缺的工業化進程來說,會加劇其他行業的資本緊張狀況,提高鋼鐵產品需求行業的投入成本,從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來看,這是一種不經濟的選擇。美國政府在「二戰」前後一直把鋼鐵作為戰略性資源來對待,對鋼鐵工業給予的必要的政策支持。通過大力發展本國的鋼鐵工業,實現鋼鐵上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提高鋼鐵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產品檔次,從而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質量。

②保持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在早期比較重視新技術的引進和採用,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盡管比英國和法國晚得多,但是在其工業化初期,就充分利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如煉焦、熱風爐、平爐、型鋼軋機、鍍錫薄板等技術都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以後,又加以改進,創造出許多新工藝和新設備。

③規模化生產。在生產體制上,實現企業聯合化和專業化並舉的發展模式,發揮了不同產品種類的規模經濟優勢。「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是第一個在鋼鐵加工中充分利用新技術的規模經濟優勢的企業家。1867年,他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座龐大的一體化的貝斯麥鋼軌用煉鋼廠即埃德加·湯姆森煉鋼廠,該廠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世界是最大的煉鋼廠。到20世紀初,匹茲堡軋鋼廠每年用人只有1800人。隨著產量的增加,成本及價格大幅度下降,同時也給鋼鐵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因此,美國開始組建起巨型的公司,把煉鐵、煉鋼、軋鋼等工序集中在一起,聯合企業的形式成為鋼鐵生產中的基本形式,其中美國鋼鐵公司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工業公司。與此同時,在產品的生產上,這些聯合企業卻趨向於專業化,從而減少了機械設備的種類,便於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經營管理,提高了規模經濟的效率。在1935年,至少有44個美國鋼鐵廠的生產能力超過40萬噸,是當時英國最大鋼鐵企業斯圖爾特——勞埃德公司的2倍,其中美國有18家企業的鋼鐵生產能力超過了100萬噸。

④運用資本的手段實現規模經濟。鋼鐵工業是規模經濟比較顯著的行業,需要籌集大量資本進行設備的更新和新技術的開發,因此,發展鋼鐵工業最需要建立現代股份公司制度以滿足上述要求。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鼓勵發展大規模的製造業企業,企業之間的兼並、重組經常發生,只要是生產上需要,有實力的大公司就會義無返顧地去收購所需的公司。這種體制環境,客觀上有助於鋼鐵企業利用鋼鐵工業的規模經濟優勢,發展一體化的鋼鐵企業。

三、美國鋼鐵工業布局上的演變

1.資源型布局

美國鋼鐵工業發端於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最初是利用當地木炭和小鐵礦發展起來的分散小廠。隨著木炭被無煙煤代替,冶金中心向西遷移到靠近無煙煤產地的貝斯力赫姆(伯利恆)和斯克蘭頓一帶。焦煤煉鐵技術推廣以後,其中心繼續西移,轉移到生產焦煤的匹茲堡地區。匹茲堡在近代產業史上曾被稱為美國的「鋼都」。20世紀初,蘇比利爾湖區的鐵礦開發以後,在沿湖地帶又興起了許多新的鋼鐵工業中心,比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和布法羅等,在全國最大的鋼鐵消費區—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建成了大規模的鋼鐵廠。

2.消費型布局

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美國鋼鐵工業呈現出向沿湖、沿海消費區域集中的趨勢,新建鋼鐵廠大部分分布在芝加哥區和大西洋沿岸,匹茲堡地區的地位則相對大大削弱,有些鋼廠甚至倒閉。其主要原因是:①鋼鐵生產所需要的煤和鐵礦石等原料可以通過廉價水運的方式異地獲取,由於是大規模運送,鋼鐵企業還可享受低運價的優惠,而通過鐵路運送鋼材的運價卻很高;②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必利爾湖區富鐵石產量在不斷減少,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的優質廉價鐵礦石數量卻在日益增加。為了便於鐵礦石進口,美國在沿海地區新建了伯恩斯港鋼鐵廠和費爾利斯鋼鐵廠,擴建了巴爾的摩附近的斯伯羅斯伯特鋼鐵廠;③電爐煉鋼的比例在不斷提高。電爐煉鋼需要消耗大量廢鋼鐵(在美國約佔2/5),而廢鋼主要來自鋼材消費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在消費區興建了幾十家小型鋼鐵廠,它們以廢鋼為原料,在消費區煉鋼,並軋制當地需要的鋼材,目前小型鋼廠生產了美國全國20%左右的鋼材,這對平衡鋼鐵工業的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美國鋼鐵工業「衰而不退」

美國的鋼鐵工業在經過了20世紀初期、中期的高速發展之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陷入了衰退的境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鋼鐵工業已經退出美國國內主導產業的地位。衰退的表現形式:一是鋼鐵工業的增加值在美國28個製造行業中一直處於平均水平之下;二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雖然保持了10年的增長,但是鋼鐵工業依然缺乏增長的動力,鋼鐵企業所承擔的生產成本、環境成本都比較高,無法與進口鋼材進行有效的價格競爭。衰退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1.美國國內鋼材需求總量發生了變化

一國的鋼鐵產品的消費需求狀況,影響著該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即國內需求是提高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源動力,國內需求狀況的不同會導致各國競爭優勢的差異。隨著美國工業化的實現,美國經濟對大型鋼鐵產品需求量的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如1900年,機器製造業在西進運動中飛速發展,鐵路就業人口躍居美國首位;到1940年,汽車業已追至第二位;到1980年,信息業上升至第三位,到1990年信息業終於取代汽車業成為美國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上世紀末,美國信息產業的年增長率已相當於其傳統產業的3—5倍。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鋼鐵的需求總量、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所以美國鋼鐵的生產量趨於平穩,而不會達到之前的高產出。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鋼鐵工業競爭力明顯下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突出體現為以下幾點:

①設備投資周期沒有與技術進步同步,導致生產設備老化。美國鋼鐵工業投資的第一次高峰是在「二戰」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LD轉爐、連鑄、大型高爐、計算機控制軋機等鋼鐵工業現代化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進入實用階段,由此導致美國鋼鐵工業的設備投資和國際上鋼鐵工業技術革新不同步。與這相反,日本及部分歐洲國家則是同步將這些鋼鐵工業新技術進行應用與創新。

②設備結構落後,特別是軋制加工工序當中有相當多的設備無法滿足用戶的「小批量、多元化」需求。

③為了防止罷工,提高了工人工資,導致成本中工資比例提高。

④美國鋼鐵企業在出現困境時,選擇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導致投資資金等多種資源的分散。

⑤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由於反托拉斯法嚴格執行,美國沒有出現同日本一樣強有力的鋼鐵聯盟、產業研究會等業界團體,加之早期企業的兼並重組方案也沒能通過議會審核,導致美國工業在產業調整方面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及靈活性,自接影響了美國鋼鐵企業對落後產能的淘汰及新產能的形成。

3.日本鋼鐵工業的崛起加速了美國鋼鐵工業的衰退

美國鋼鐵企業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其完善的公司組織結構、鋼鐵廠和單個生產設備的規模大、經濟規模合理而著稱,並在這方面長期保持了領先地位。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其他國家和美國在這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日本開始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主要是在工資和基建成本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世界范圍內鋼鐵工業燃料的消耗在大大降低,美國五大湖和內陸地區的鋼鐵企業原有的資源優勢在50年代後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大規模海運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沿海地區興建大型鋼鐵企業成為更具有優勢的一種產業布局選擇,這也使沿海建廠的日本鋼鐵企業在產品價格方面更具有競爭力;再者,日本鋼鐵工業是「外向型」產業,即鋼材產量的30%左右用於出口,美國是其重要的出口國,這也使美國鋼鐵工業直接面對日本鋼鐵工業的競爭,而美國鋼鐵產品成本要遠遠高於日本鋼鐵產品的成本,從而使美國鋼鐵企業失去競爭優勢。可以說,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鋼鐵企業在技術創新、技術應用、設備投資、生產規模等方面開始落後於日本鋼鐵工業。

4.藉助貿易保護措施給美國鋼鐵工業提供發展的空間

美國長期以來認為自己的經濟體制是世界上最白由的,其他國家的工業或多或少都會得到政府的保護。伯利恆鋼鐵公司董事長早在1968年就對股東們說過:「在世界上,我國的鋼鐵:工業是唯一完全私營的鋼鐵工業。不論在哪個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鋼鐵工業看作是政府政策的左膀右臂,並接受政府的資助,或者這些企業部分或全部地歸國家所有。這樣,這些外國政府一直採取旨在保護國內市場的措施,限制進口並鼓勵鋼鐵出口。近年來的趨勢如果任其繼續自流的話,那麼國內鋼鐵工業將遭受嚴重銷弱,從而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基於這種認識,美國鋼鐵企業在形勢迅速惡化時,美國鋼鐵工業通常會把許多困難及問題的症結歸為不同國家的工業體制,並將其上升為政治問題,藉助政府的保護性政策措施,躲避外國鋼鐵企業的競爭。

美國政府迫於鋼鐵企業的強大壓力,會對美國的鋼鐵貿易進行干預。1969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國鋼鐵企業與歐洲、日本的鋼鐵企業就自願限制進口鋼材達成了一致協、議。2002年迫於國內鋼鐵企業的壓力,美國布希政府啟動201條款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和其他鋼鐵用戶徵收高額的關稅來制裁企業從國外進口鋼鐵,以求救助長期不景氣的國內鋼鐵產業。從長期來看,保護主義措施對美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作用是弊大於利。

5.美國鋼鐵工業「衰而不退」

美國政府對鋼鐵工業一直給予必要的扶持。如政府為保證國防用鋼和在尖端金屬材料研究及應用的領先性,將一些重點鋼鐵企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納入到國防預算當中加以保護,並以此支持美國鋼鐵工業在核心技術上的領先性。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逐步替代製造業成為美國競爭力的核心。但同時應看到,伴隨著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美國鋼鐵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管理及技術改革,通過高技術的擴散和滲透,促進鋼鐵工業有效地實行技術革新、結構重組,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生存與發展。近幾年,美國鋼鐵工業的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競爭能力有所改善,粗鋼年產量一直保持在9000萬噸左右。可以說,美國的鋼鐵企業重新成為世界鋼鐵技術革命中心與工藝改革的領先者,美國鋼鐵工業伴隨著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做到了「衰而不退」。

當前美國及世界許多鋼公司普遍面臨經營和財務危機,及時找到正確的戰略解決方案是擺脫因境的關鍵,而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是解決的基礎。美國鋼工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鋼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但經常出現資金使用的不明智舉措,而且市場產能始終處於過剩狀態。
對於鋼工業產能過剩的不利監督和管理是造成世界許多鋼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產能過剩問題究其根本是錯誤的戰略決策和資金借貸。許多項目的上馬缺乏對市場的正確預測,其結果是鋼公司財務陷入困境,市場價格反復無常,價格對開工率和市場匯率的變動反應極其敏感,國內及出口市場競爭激烈,貿易磨擦和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升級。
明智運用資金的能力對於一個公司的成敗至關重要。但遺憾的是,近些年來,在幾乎相似的兩個投資項目中,資金成本差異甚至超過了100%。在新項目中克服單位資本費用的超標及項目籌備時間拖延問題十分困難。
非常多的鋼廠和它們新項目的貸款機構都缺乏對以下核心市場定位問題的充分認識:
1、公司應當明確,在它們即將打入的國內或國際市場中所需建立的生產能力及開工率的准確數字,並且究竟要取得多大市場份額。
2、准確判斷哪些市場以及為什麼產品在這些市場能夠賺錢或賠錢。
3、准確分的公司所服務顧客群的規模和結構組成。
4、明確哪些是鋼材的過渡性市場,進口鋼材的最終使用地在何處。
5、准確分析公司的原有增長率及新進入市場的預期成長率。
二、雖然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鋼工業需要合並,但說來容易做時難。
美國鋼鐵業合並所面臨的障礙非常大。自從1998年,鋼材價格降低、鋼公司利潤下降,使美國的鋼公司及鋼鐵業相關的公司根本沒有資金20世紀進行大規模收購。另外,由於20世紀90年代實施的一些錯誤擴張、合並和收購計劃,鋼鐵業已成為投資界極力迴避的產業。同時,鋼鐵業的合並還需要先解決歷史遺留的成本問題,只有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形成大規模合並。美國鋼工業的合並還受到歷史失敗教訓的影響,如已兩次破產的美國LTV鋼公司就曾是Jones& Laughlin鋼公司和Repubic鋼公司在1984年合並成立的。在1988-1992年,加拿大的多法斯科鋼公司和阿爾戈馬鋼公司的合並也以失敗告終。
三、鋼工業曾經地宇強調生產和掠奪性擴張,忽視了應當認真研究市場戰略。
許多鋼公司為了加強對市場的佔領和掠奪,拚命擴大生產。注重生產對於任何一個產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各產業都應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掠奪性擴張,但如果過度強調生產,勢必會忽視對市場及市場戰略的分析。
一些過度擴張項目、合並及收購已嚴重損害了鋼工業在投資界的信譽。而且,過去那個通過建聯合鋼鐵企業或聯合小型鋼廠面輕易佔領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許多市場反映的是一種在相對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四、鋼公司在對代貸水平的控制和平衡系統上出現了故障,尤其是在一些急需建設的新項目上。
高層管理者會初步批准建設新項目,但這此項目經常會失敗。從項目的籌備開始,公司對來自於非決策層的不同意見部是極力排斥。通常,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總是過於強調工程、設備、廠址選擇、地域銷售反饋以及領導層的意見,忽視了對市場、戰略和競爭的細微分析。而借貸機構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評估鋼工業市場的微小差異。而且一旦資金到位,公司內部根本聽不進對項目持謹慎態度的不同意見。
五、現今鋼材產品、終端用戶市場和鋼工業動態的變化速度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候,而過去用於人析市場的經濟和工業數據的質量卻在下降。
統計數據需要經常不斷的整理和增加,但是美國鋼工業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向工業統計機構報告,並且許多公司的報告也僅僅是簡單合計,從這些數據中根本無法分析鋼材終端用戶的消費情況。
數據信息整理僅僅是市場評估過程的第一步。鋼工業和鋼材消費產業的市場大小、結構及其它一些因素正在快速變化,基於這一原因,對市場的評估和對以往市場的研究通常顯得過於滯後,從而造成了信息的不準確,這直接導致了錯誤的戰略決策。
六、應當考慮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尤其是亞洲的發展。許多美國鋼公司總是忽視或弱化這些因素。
鋼材是一種全球性商品。美國市場不可能獨立於世界市場之外。亞洲鋼材市場佔世界鋼消費的一半,預計新的消費增長2/3在亞洲,亞洲將會對定價、貿易和產能利用率產生極在影響。匯率的變動可能會給鋼材定價及企業的生產成本結構帶來災難。不適宜的匯率變動,如升值20%-30%或更高,將會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美國鋼工業近期的成本結構惡化就是不適宜匯率變動的直接結果。曾經被稱為明星企業的柯羅斯集團在英國的生產廠,在短短幾年中,由於不適宜的匯率變動,使企業嚴重虧損。

閱讀全文

與美國工業40發展的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大石橋離汽車哪個站近 瀏覽:804
x4寶馬2021提車要等多久 瀏覽:934
疫情期間汽車怎麼熱車 瀏覽:903
汽車限號怎麼不發簡訊 瀏覽:377
汽車紫色怎麼改 瀏覽:659
哪些明星座駕是奧迪a6 瀏覽:487
寶馬銷售精英大賽視頻哪裡有 瀏覽:745
湖北工業大學事件怎麼回事 瀏覽:826
賓士380sl老爺車多少錢 瀏覽:281
汽車空調打氣側漏為什麼自己漲 瀏覽:999
汽車儀表盤L是什麼 瀏覽:295
買汽車要多久才能提車 瀏覽:383
寶馬七系倆驅和四驅怎麼辨認 瀏覽:642
汽車扎釘子了補胎多久 瀏覽:679
汽車存量有什麼用 瀏覽:828
15年奧迪q5外把手怎麼拆卸 瀏覽:718
蚌埠工業高純氣體多少錢 瀏覽:384
寶馬gt檔桿怎麼使用 瀏覽:194
寶馬x32021款是什麼木飾 瀏覽:108
汽車不幹膠貼紙怎麼辦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