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村居如何發展工業

村居如何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3-02-27 22:53:58

A. 如何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經濟轉軌過程。面對新形勢,我省提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下大力解決工業發展不快、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安縣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規模大,是河北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經過初期高速發展後,企業布局散、單體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日益凸現,如何順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加快轉型步伐,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從八個方面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第一,由「散」轉「聚」,促產業聚集。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無序,造成土地、電力、水利等要素資源的極大浪費,功能配套難、資源共享難、環境治理難。因此,引導產業由分散轉向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聚集效應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實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高標准規劃、高水平建設、多元化投入,打造優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強扶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聚集發展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把好產業、土地、環保關口,吸引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
第二,由「低」轉「高」,促產業提升。縣域一般產業單、
層次低、鏈條短、成長性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以**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全縣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但產品多為雷同,粗加工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推進傳統產業「低轉高」,加快產業改造提升,已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三,由「內」轉「外」,促對外開放。我省縣域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外向度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域外項目引進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加快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管理方式創新和發展理念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轉「外」,就是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樹立開放的「主動性、責任感」,調動全社會力量,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招商引資機制,引進開放的理念、先進的機制、優勢的資本,加快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全面對接。
第四,由「粗」轉「精」,促精細化管理。眾多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經營、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積極引導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與設備,加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引進開發,產品由低端製品向高、精、尖產品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由「亂」轉「治」,促規范發展。由於早期缺乏規劃意識,沒有科學化的產業規劃作引導,導致了企業星羅密布,零亂無序。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規劃的引領,科學地確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與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做到產業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增強規劃與執法的剛性,項目立項、建設要嚴格按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堅決杜絕亂開「綠燈」的行為,對出現的違法違規企業,依法及時予以糾正、處罰,實現產業規范化發展。
第六,由「小」轉「大」,促規模化發展。***現有民營企業數量已達10000餘家。但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約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千分之六。規模性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變化不明顯,規模性企業成長緩慢。全縣生產單體規模小、整體規模不大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小轉大」就是以產業優化升級為方向,以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為重點,實施「抑小、提中、扶大」,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帶動大發展,促進工業實現規模發展、集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第七,由「舊」轉「新」,促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培育和引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LED、防盜門、電動自行車、汽車零部件等高科技項目陸續落地。但總體
看來主體工業仍由傳統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堅持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鏈為著力點,高水平、高質量地謀劃「舊」轉「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八,由「污」轉「凈」,促清潔生產。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與環境資源保護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區域水、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黨的**大提出,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開展「兩個環境」建設。在今後發展中,要堅持以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為中心,提高「綠色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綠色轉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B. 如何打造工業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製造業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階段發展。工業4.0及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不僅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也讓智能製造成為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國大多數城市紛紛打造智能製造產業園區,但智能製造產業園區規劃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部署智能製造園區規劃,首先要了解這是個什麼園區種類。智能製造產業園區是指生產過程採取智能製造模式的園區,其以「園區+互聯網」為理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與製造活動各個環節相融合,對各項設施、服務進行升級,而不管它生產什麼產品。通俗說,智能製造產業園區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製造類園區。由於產業園區普遍都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因此,做好產業園區規劃,才能使後續的招商運營更好地開展,避免空置等問題。

那麼在進行智能產業園區規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

適應性

一個地區能否構建智能產業園區,關鍵要從區域區位、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產業基礎、政策規劃、創新能力等維度來衡量發展智能產業園區的適用性。

我國工業化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工業1.0、2.0、3.0、4.0將在各地區長期並存。工業1.0機械化,工業2.0電氣化、半自動化(用硬體控制),工業3.0信息化即數字化網路化,少人或無人自動化,工業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慧)。這是一個技術與工業發展的過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過。

不同智能產品(服務)具有技術密集度差異,不同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地位、不同項目的投資規模與回收周期也有區別。智能產業園區需要根據園區發展戰略來選擇智能產業(或服務)、主題、企業和項目,而園區的發展戰略受制於區域發展戰略、園區開發運營主體的發展戰略。

系統性

產業園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生態系統,也是城市產業生態系統裡面的子系統,因此,產業園區規劃需要有系統思維。

第一,需要有產業系統思維。一個園區,如果佔地空間比較大,適合引進多種產業,需要明確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布局在園區,關聯產業可以布局在園區裡面或者周邊。一個園區,如果是引進一種產業的專業園區,則需要明確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如果一個園區只有一個企業,譬如華為的歐洲小鎮,則需要明確園區產業、城市與資本的系統之間的協同。

第二,要有區域系統思維。園區的產業系統需要與周邊區域的產業系統協同發展。處於上中下游的同一縱向價值鏈的不同園區,考慮產業對接,共享資源與市場。處於橫向的相關聯產業的不同園區,考慮產業錯位發展,共享資源與市場。園區的產業規劃還需滿足上位政策規劃的要求,在滿足上位政策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再細分產業、領域、項目的規劃發展。

第三,要有戰略系統思維。產業園區是比較完整的產業生態,需要開發運營主體具有較大運營體量、足夠「自持運營」能力,這又需要園區開發運營主體制定很好的開發運營戰略。

創新性

智能產業園區規劃的創新性推進規劃質量進入新層次,園區主題、招商方式、運營服務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進行創新。園區主題的提煉需要精簡,定位瞄準細分領域,實行差異化經營;園區招商需要與產業規劃無縫對接,需要對目標產業與企業深入了解,建立項目庫。招商還可以聯合入園企業、行業協會與政府機構,利用企業網路拓展招商資源,實現產業聯盟招商。

產業園區需要培育企業成長、培育園區未來的現金流。智能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的更多是新生企業,更需要各種培育服務。服務創新提高園區可持續競爭優勢。

智能製造產業園的優勢在於其可構建集「科技研發+產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服務體系,並且能提供風投、融資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能夠幫助中小企業迅速轉型,搶佔大時代變革的先機。中國智能製造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激發了業內外資金的投資熱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區的熱潮。目前人工智慧和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爭相搶占的科技、經濟制高點,中國製造業應立足長遠,為未來的智能經濟競爭做戰略布局

C.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D. 以村改為突破點帶動新一輪發展

2018年4月16日,順德的歷史不會忘記這一天。區政府會議中心裡,一場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工作千人動員大會召開,順德十鎮街書記登上大會主席台對著同事領導,對著媒體鏡頭,誓師表態堅定不移攻堅村級工業園改造。
許下承諾的他們走出會場,沖到了改造一線。他們和全區幹部群眾一起,努力回答一個問題:如何打贏這場村級工業園改造攻堅戰,奠定順德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基礎?不止是佛山,珠三角、廣東乃至全國,都在等待著這一份向空間要動力的順德答卷。
一年過去了,全區382個村級工業園已有80個園區105個項目啟動改造,累計完成土地整理5654畝,復墾復綠406畝,新建廠房206.5萬平方米。
昨日召開的順德區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郭文海說,村級工業園改造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戰斗,是一場必須打且必須打贏的攻堅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南方日報記者 蔣曉敏 熊程 尹輔華
挺進「無人區」,六大從無到有的改造範例
回望歷史,順德敢於頂住非議沖破禁區的勇氣,賺到市場經濟的第一桶金,乃至在農田上建成一座工業城市,都源於農村。正是當年「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蓬勃景象奠定了順德民營資本雄厚、產業門類齊全的工業強區地位。
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輝煌的村級工業園因為高消耗、低產出、生產工藝和管理模式落後,逐漸成為發展的包袱。從農村起步騰飛的順德,又將目光投向改革的起點,「大膽試」「大膽闖」,以村級工業園改造為突破口,率先建設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尋找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
一年前的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工作千人動員大會上,郭文海的一句「這是場沒有退路的戰斗」,吹響了順德「頭號工程」全面推進的號角。
截至目前,順德全區382個村級工業園已有80個園區105個項目啟動改造。累計完成土地整理5654畝、新建廠房206.5萬平方米、關停淘汰落後風險企業1645家,開創了6種改造新模式。
「過去一年的成果來之不易,全區幹部群眾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挑戰了不可能,鼓舞了信心,摸索了經驗,出台了政策,干出了成效。」郭文海說。
仙塘寶涌工業區(一期)正是順德創新村改經驗的典型。項目定位為智能家居製造產業園,佔地面積153.72畝,是順德首個以「集轉國+掛賬收儲公開出讓」方式實現改造的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它還是全區容缺審批示範項目,計劃4月23日就正式進場施工。
模式創新是上述階段性成果的重要法寶。村改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項目推進需先創特例,再成先例。從無到有,順德探索出企業長租自管、政府統租統管、政府直接徵收、政府掛賬收儲、企業自主改造、政府生態修復等6種改造範例,有效解決了土地權屬復雜、改造路徑單一、改造成本過高、各方利益難以平衡等難題。
企業長租自管型,即保持村集體土地性質不變,公開引入社會資本(企業)長期租用,進行土地整理、開發建設、運營管理及招商。政府統租統管型,即以流轉形式引入國資開發建設,用於社會資本介入土地改造意願不強、村集體難以選定合作方的情況。政府直接徵收型,即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再以公開出讓的方式進行開發建設。企業自主改造型,即政府確定產業准入條件,引導業權人自發改造。
除了幾種以產業提升為中心的改造模式,順德還創新了「政府生態修復型」的改造模式。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相關政策,由政府主導直接徵收土地,不再用於工業、商業用途,開展生態修復、復墾復綠。在總面積1685畝的倫教北海工業區,規劃了總計985畝的生態復綠場地,累計投入的收儲及建設費用已達8.22億元。
啃下「硬骨頭」,錘煉幹部隊伍的攻堅能力
「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這一年來,不管是公開發言還是日常交流,許多順德幹部都會脫口而出這三個詞。對他們而言,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真實的寫照。
「村改」既是點將台,也是練兵場。面對這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排兵布陣至關重要。從機構的設置到人員的安排,不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裝,更要在人員融合、職能整合上真正發生「化學反應」。
這是一場區鎮聯動的並肩作戰。順德成立了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村改工作領導小組,搭建並不斷優化村改組織架構、職能,科學調配人力、政策、財政等資源,充分融合各支專業力量,實體化運作,常期化奮戰。
順德區委常委梁偉沛表示,「村改」是一項擔負著重塑順德發展新格局的歷史使命,必須全區齊心,區鎮聯動,全社會協同作戰,形成澎湃合力。
為此,順德區委區政府選派10個職能部門各1名副局長分別駐點1個鎮街,結對共建,責任到人,指導和協助鎮街策劃項目、解決難題。同時,選派104名中青年幹部擔任村居(社區)第一書記等職務,動員和組織群眾,把區委區政府的思路傳達到最基層一線。
這是一場敢闖敢試的沖鋒陷陣。不管是鎮街書記和鎮長(主任)還是職能部門負責人,都把這項「頭號工程」緊緊拎在手上,一項項改革破冰試水,一個個硬骨頭被砸開,一批批擔當有為的幹部從這里脫穎而出。
以順德南入口新興產業園(細滘)為例,在去年9月10日啟動清拆時,就創下了單日拆除廠房135畝的紀錄。而這離不開容桂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國興帶領團隊靠前作戰,撲在一線,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
這也是一場群策群力的協同作戰。在順德村改的最前線,還有一批村居黨群先鋒隊員活躍著。樂從鎮沙邊村黨委南中黨支部的何仙蘭就是其中一員。
何仙蘭記得,部分村民最初對「二改二」改造方案並不支持,覺得應該「二改三」,期望獲得一次性的高分紅。一位六旬老太還曾讓她吃了閉門羹,但不放棄的她連續跑了4個晚上,終於說動了這位老人。
事非經過不知難。沙邊村黨委副書記鄧燕芬介紹,村黨委多次召開關於工業區的研討會和解讀會,並建立微信交流群,從多渠道解讀改造方案,充分聽取股民的意見和建議。最終,改造方案順利表決通過。
勢如破竹的村改新態勢,彰顯著齊心協力的奮斗精氣神。今年順德區黨代會命名了一批擔當有為先進集體和擔當有為個人,當中就包括許多在村級工業園改造等工作中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的年輕幹部。
過去的一年,區四套班子與區各部門、各鎮街同一戰壕攻堅,敢啃硬骨頭,奮斗在一線,充分激發出了新時代敢想敢闖、敢為人先的精氣神。在郭文海看來,順德村改工作啟動一年來最大的收獲正在於此,「展現了順德幹部群眾攻堅克難、主動擔當、主動作為的精神狀態。」
闖入「深水區」,再市場化改革的雄心遠見
村級工業園改造騰出的空間,首先要滿足本土骨幹企業、中小企業的增資擴產需求。同時,要加快對接深圳等國內外創新高地的優質資源。
4月4日,杏壇智能五金家電產業園啟動改造,項目總面積160畝,首期投入3億元,未來建成後容積率約提升至3.0,預計年產值可以達到10億元。
這次的改造投入主要由園區內的企業東原廚具實業有限公司承擔。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郭憲華表示,盡管首期投入就已接近其去年的總營收,但是公司對改造非常主動。「我們正在向智能化轉型,園區升級是必然的。公司還可參與新園區的運營,獲得更大收益。」郭憲華說。
5天後,龍江鎮仙塘寶涌工業區(一期)改造項目地塊被萬洋集團以18300萬元競得開發使用權,日後將建成現代化智能家居產業園區。
從築巢引鳳到引鳳築巢,村級工業園正成為社會資本追捧的熱土。
事實上,在3月29日,順德赴深圳舉行招商推介會時,就拿出了一批村級工業園改造的標桿項目,瞄準深圳的先進製造業企業、有產業背景的城市更新開發商、創投基金等進行推介,並最終與卓越城市更新集團等深圳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為「村改」吸引更多社會資本。
「因為深圳很多企業運營產業園區非常專業,我們希望順德的村級工業園改造這個大破之後要建立現代的產業園區,這就需要引進社會的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的道路。」郭文海說。
這正是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更深層次的含義。拆不易,建更難,如何吸引企業參與建設?建好的園區應該注入哪些產業?誰來運營這些現代化園區?這是一道比拆除更加復雜的命題。
順德提出,要為全省率先探索「政府引領、市場主導、拆建並舉、專業運營」的村級工業園改造整治提升模式。為此,曾經因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而成就民營經濟崛起的順德,踏上了一場再市場化改革的征程。
隨著大灣區的規劃落地,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的建設起航,優質產業項目的引進、重大平台的建設,正在成為順德經濟發展的最大需求。
「今年是村改工作啟動以來的第二年,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郭文海強調,區鎮資源要進一步向村級工業園改造傾斜,區鎮聯動加快謀劃做好連片改造項目的規劃工作,同步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同時,要全面落實《佛山市順德區率先建設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創造性落實涉及村改的11項省級政策,掀起新一輪改造熱潮
過去40年,順德通過產權的轉移實現率先發展。如今,擺在順德面前的是,如何通過空間的釋放來支撐下一個40年的發展。
通過村級工業園改造,充分激發企業家和市場的強大活力,在公平市場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存量優化和增量提升雙管齊下,順德這條二次「工業化」的道路正越來越清晰可見。
■鏈接
順德樹典型樣板為村改「壯膽指路」
村級工業園改造不是簡單的推倒重來,一個項目能成功推進,需要所在鎮街明確發展思路、制定相適應規劃,也需要相關村居在一線積極作為,突破改造「堅冰」。
在過去一年的「攻堅期」中,順德區各鎮街涌現出一批典範項目,給2019年村級工業園改造壯了膽、指了路。
鎮街樹典範啃下改造「硬骨頭」
細滘工業區因為物流、金屬加工等產業,成為順德改革開放發展見證人。但是這些至少20多年的廠房,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單位產出率低、消防安全隱患大等問題。
為此,容桂街道將細滘工業區105國道以西片區310畝,納入2018年村級工業園改造示範項目。由政府根據土地管理、徵收等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許可權,經村集體同意後,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並給予村民相應補償和安置,徵收的土地再以公開出讓的方式進行開發建設。它是政府直接徵收,推動村級工業園改造典型。
「細滘村級工業園最終項目方案表決得到村民95%以上的同意率,很多村居知道後,從原來不主動,到現在倒逼政府來幫他們改造。」容桂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主任龍仲英指出,細滘工業區改造是街道遇到最難的村改項目,該項目片區土地產權復雜,村集體、私人、農用地、國有用地都有。
經過摸索,容桂街道達到了預期目標,政府對該范圍內100多家違規企業進行依法關停,形成淘汰落後產能的倒逼機制,近期項目一期將有地塊推向市場。
「容桂中小企業多,但很多是無序發展,尤其是街道土地平均開發強度接近70%,必須要加快村級工業園改造。」龍仲英表示,今後容桂的村級工業園改造方向一個是為現有的優質企業增資擴容提供載體,另一個就是要承載來自深圳、香港的溢出效應。「深中通道建好後,容桂到深圳前海車程就是45分鍾,而且深圳有些企業家也談到目前順德營商環境很好,值得投資。」
以實體經濟為發展根本的順德,同樣需要「綠水青山」,所以在自創政府直接徵收改造模式同時,當地還創新實現倫教北海工業區的「政府生態修復型」模式,其範本可供全區及兄弟城市借鑒復制。
「如何還原順德水鄉特色,我們通過與企業協商,政府收儲土地後將低端、污染嚴重的舊廠房拆除,隨後進行生態修復。」倫教街道黨工委書記盧德全表示,北海工業園區復墾復綠計劃完成900多畝,去年已經完成380畝,今年還將完成390畝復墾復綠。
藉助這個項目,可以大幅提升倫教街道人居環境、城市品位,間接提升了區域土地價值,實現淘汰落後產能、美化城市環境、增強區位優勢同步進行。
村居求解項目利益「公約數」獲認同
一年時間里,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路徑能從自上而下推行,到上下齊心協力,一大關鍵是村居抓住當前發展瓶頸進行攻堅,讓村民認同村級工業園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多年前,龍江鎮仙塘村是順德有名的「問題村」,凡是遇到村集體討論大事都無疾而終。但是仙塘工業區(一期)改造項目地塊於今年4月9日順利掛拍,由萬洋集團以1.83億元成交價摘得。
仙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賴珠興表示,仙塘工業區(一期)佔地面積153.72畝,是全區首個以「集轉國+掛賬收儲公開出讓」方式實現改造的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也是全區容缺審批示範項目。仙塘工業區(一期)項目定位為智能家居製造產業園,規劃建築面積27.2萬平方米,打造成一個宜產宜居的現代化智能園區。
「我們給搬遷企業主做工作,並且聘請第三方咨詢公司作出補償報告,按照15元/月/平方米補償標准計算,要比企業主自己賣地更賺。」賴珠興指出,通過20多次宣講會,給村民講深講透村級工業園改造的必要性及相關利好政策,最終以85.13%的通過率通過了改造方案。
對於獲得仙塘工業區(一期)開發權,佛山順德萬洋眾創城項目總經理周祖泰對順德高效服務點了贊。「在拿地後的6天時間里,區、鎮有關部門放棄周末休息為項目召開了兩次會議,而且我們項目通過信用審批、容缺受理等方式,縮短了開發時間,原來預期是24個月完工,可能15個月後就能交付使用。」
與仙塘村一樣,處於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的樂從鎮上華村,對村居產業升級、環境再造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上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曾劍雄表示,樂從上華村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作為順德首創的「企業長租自管型」村改模式,確確實實給村民帶來了紅利。
與美的置業的合作明確村集體收益每年以2%速度遞增,而且滿30年後物業還會歸村集體。經過測算,這30年改造期,企業要為工業園改造、營運投入6億—8億元。「為了讓村民沒有顧慮,相關方案都是通過多次討論後確定,最終股東投票通過率超過80%,而且工業園區改造項目以及利益分配都寫入小冊子,每家都會有一本,確保園區改造順利推進。」
順德村改「11+12」創新政策本月將全部落地
多項政策走在全省前列
「我們村在2008年左右就提出了改造,但是當時相關的政策力度不夠大,直到去年才有了大突破。」樂從鎮上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曾劍雄對順德這一輪村級工業園改造充滿信心。位於該村的上華智能製造產業園去年成功奠基,將打造三龍灣區域的先進高端工業發展載體。
激發村級工業園改造的動力,政策創新走在了前列。一年來,順德先後出台了《村級工業園廠房搬遷工作指引》等配套政策文件28份,包括用地報批、項目報建、產業發展等。其中,去年底開始推行的「1121」行政審批改革,將工業類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11個工作日,支撐村改項目加速推進。
「近期目標是『項目供地之日,所有手續完備之時』,理想目標是『供地之日,即是項目開工之時』,我們正努力做到。」順德區村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推行容缺受理、信任制審批等系列配套改革,村改項目的建設速度將會越來越快。例如4月9日掛牌出讓成功的龍江鎮仙塘寶涌工業區(一期)地塊,計劃4月23日就正式動工。
不斷疊加的政策紅利,為村改保駕護航。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省賦予順德率先建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的政策中,涉及村改的佔了11項。在此基礎上,順德進一步解放思想,再創新了12項村改新做法。
截至目前,「11+12」創新政策落實及配套文件制定工作基本完成,有15項已全部正式落地。其中,6項已正式出台5份文件,9項不需出文件但已在實際工作中落實。佛山市自然資源局順德分局副局長俞飛燕介紹,「其他8項已完成配套文件起草,正在走發文流程,五一前可全部落地。」
在「11+12」創新政策中,最重要的土規調整、新型產業用地、土地混合開發、土地一二級聯動、單一主體歸宗改造、違法用地處理等工作政策措施已全部落地。「新型產業用地(M0)和混合開發政策已正式出台,相比深圳、東莞、廣州更具吸引力。」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順德分局三舊改造管理科副科長辛彩紅說。
「順德的M0產業用房可分割比例達到了100%,可配建比例達到30%,且其中15%能夠面向入園企業進行銷售,不延長年限不需補交地價,土地使用年限給足五十年,這些都比其他城市力度更大。」在辛彩紅看來,從區級政策到省級支持,很多方面都難以找到比順德力度更大的地方。
■數讀順德村改
本輪村改啟動前:
全區382個村級工業園,佔地13.5萬畝,擁有1.9萬家企業,佔用全區已投產工業用地面積的70%,卻只貢獻27%的產值和4.3%的稅收。
過去一年成效:
(1)截至4月14日,382個村級工業園已有80個園區105個項目啟動改造,44個園區啟動拆遷,累計完成土地整理5654畝、復墾復綠406畝、新建廠房206.5萬平方米、關停淘汰落後風險企業1645家。
(2)出台和擬出台一批優惠政策:先後印發各類政策文件共28份,其中3月份以來新印發政策文件7份。目前正在徵求意見,或已完成徵求意見,正走辦文流程,待印發的政策文件共13份。
(3)成功探索6種改造範例:企業長租自管、政府統租統管、政府直接徵收、政府掛賬收儲、企業自主改造、政府生態修復。
2019年計劃:
全區既定村改工作目標任務是「1338」,即完成拆除改造提升破舊廠房13000畝、復墾復綠3000畝、新建建築面積800萬平方米,另有綜合整治任務9000畝。

E.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生態產業集群是指特定區位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有機結合,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所形成的經濟效率高、生態功能強的新型產業集群。同傳統產業集群相比,生態產業集群具有遵循生態規律,整合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特徵。從國內外實踐來看,目前至少形成了三種比較成熟的生態產業集群模式。一是主副產業衍生模式,即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產業,從中衍生出多種副產業,彼此配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二是多種產業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兩個以上具有共生關系的產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各個產業共生聚集,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資源輸入和產品輸出,同時相互之間利用對方的排放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三是動脈與靜脈產業循環模式,動脈產業是指從原料開採到生產、流通、消費、排放所形成的產業,靜脈產業則是指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所形成的產業,這兩類產業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這幾種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轉化。在一個大型生態產業集群中,某些產業之間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種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徵。
發展生態產業集群,需要作出正確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
對傳統產業集群實行生態化改造。目前各地都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它們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傳統產業集群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特別是有些產業集群出現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合的集群污染,迫切需要進行生態化改造。首先需要制定產業集群生態化改造的科學規劃,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同時淘汰現有產業集群中的一些技術落後、效率低下、污染嚴重的項目,建設一些能夠提高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的新項目,逐步達到生態產業集群的要求。
引導各種經濟園區朝生態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多年來,各地興辦了許多經濟園區,從長遠來看,這些經濟園區都應朝生態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目前可以挑選部分條件較好的園區來建設生態產業集群示範點。合理選擇產業項目,包括共生和衍生項目,逐步建成多種模式的生態產業集群。及時總結交流和推廣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確立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生態產業集群,帶動生態產業集群發展。
促進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動脈產業基礎上發展靜脈產業,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環體系,是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一種可行路徑。當前迫切需要擴展和完善全社會資源回收網路,包括回收工業廢舊設備和居民廢舊消費品的體系,加快靜脈產業發展。例如汽車和家用電器生產廠家有義務回收本廠生產經消費後需要回收的廢舊產品,可以由本廠定點回收或上門回收,也可由多家企業聯合回收或委託第三方回收。在不同區域建立回收廢舊產品並集中進行資源化處理的靜脈產業,並同相關動脈產業結合起來,實行以後者扶持和帶動前者發展的政策。
在改革創新中做好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制度安排。要建立促進生態產業集群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實行財稅和金融政策的適當優惠和傾斜,引導各地對產業項目的優選;完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環境資源消耗納入企業總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全面反映經濟與環保共贏情況的核算體系;變革環境管理方式,形成政府、社區、市場三位一體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有差別的政績考核辦法,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方面的考核分量;在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水平等;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發,為生態產業集群的發展不斷提供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和新途徑;培育掌握必要生態環保知識的決策人才,利用各種教育形式和宣傳渠道,進一步宣傳和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觀,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F. 地理主觀題:1,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如何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現階段,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15倍,務農收入相當於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給予重點支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2、健全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制定水權轉讓、交易制度,建立合理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推行階梯水價,引導節約用水。建立農業碳匯交易制度,促進低碳發展。

培育從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化企業和組織,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實現市場化有償服務。

3、樹立節能減排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勤儉節約、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改變不合理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發展低碳經濟,踐行科學發展。

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科學健康的膳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鼓勵企業和農戶增強節能減排意識,按照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自覺履行綠色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責任。

4、建立社會監督機制。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保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廣泛動員公眾、非政府組織參與保護與監督。逐步推行農業生態環境公告制度,健全農業環境污染舉報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6)村居如何發展工業擴展閱讀

在智慧農業的建設框架中,移動終端系統(如無人機、噴葯飛機、溫度控制器、濕度控制器等)、感測器、 定位系統、大數據、通信網技術、雲計算是最重要的五種技術力量,大數據扮演著核心大腦作用。

各式各樣的感測器負責收集信息及數據,比如位置信息、視頻信息、植物蟲害信息、植物光照信息等關於植物的全方面的信息通過感測器收集匯總,大數據則處理這些數據信息,進行智能決策,通過控制中心對各式各樣的移動終端系統發號施令,做出相應的反應,以確保整個農業生產系統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運行。

閱讀全文

與村居如何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汽車鑰匙改裝成手機開鎖 瀏覽:263
賓士glb機油位置怎麼測 瀏覽:931
奧迪a4l倒車鏡片怎麼調 瀏覽:655
2040萬的新能源汽車買哪個 瀏覽:191
工業風毛坯棚怎麼處理 瀏覽:795
西安馬家灣工業園什麼時候搬 瀏覽:111
賓士前後剎車片多久換一次 瀏覽:893
寶馬m5擋把怎麼掛 瀏覽:729
沙溝工業大廈怎麼走 瀏覽:528
明年汽車市場價格走向如何 瀏覽:167
汽車電瓶大線後開多久能充滿 瀏覽:165
奧迪車載流量用沒如何續費 瀏覽:584
為什麼汽車改裝輪轂好看 瀏覽:867
二手19奧迪a6l到底多少錢 瀏覽:415
賓士怎麼區分底盤 瀏覽:258
奧迪底板怎麼裝 瀏覽:915
汽車天窗是什麼 瀏覽:678
卡達工業有哪些 瀏覽:894
汽車談判技巧有哪些 瀏覽:961
汽車的免審單多久可以申領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