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展中國家中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有哪些
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指經濟發展程度介於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又稱「新興工業化國家」、「半工業化國家」,這一定名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報告書》里提出的。總的說來所謂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指具有一定資本主義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克服了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並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於發達國家水平的國家和地區。當時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韓國,新加坡現都已被聯合國歸為發達國家,而當前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指20世紀90年代涌現出的發展中經濟體,例如亞洲的中國、印度、伊朗;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歐洲的土耳其,俄羅斯等。
㈡ 發展中國家中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有哪些
通過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能夠較快地基本實現工業化,這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業化成果;極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就控制人口增長數量而言,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控制人口增長的舉措及其成就 9熏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按20世紀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近30年來共少出生了3.38億人,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 )將提前四年到來。按國際通用標准,目前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在世界各國中已處於低增長率的行列,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全球人口問題的巨大壓力。 其次,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據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14.8億人,世界總人口將增至77.3億人,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由現在的21%降為19.1%。目前工業化國家的人口不到全球總人口的20%,由於工業化國家人口增長率較低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較高,到2020年這些工業化國家的人口總數佔比也不會超過20%。考慮到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且GDP增速在發展中國家中首屈一指,中國完全有可能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工業化。這就是說,單一個中國實現工業化,就使將近20%的世界人口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最後,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再增十幾億,對南北差距拉大無疑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從總體上看,南北差距是在不斷擴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占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的欠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在惡化。據聯合國統計,1980年北方國家的GDP是南方國家的3.6倍,目前差距擴大到4.1倍;從個人收入看,1960年富國與窮國差距為31∶1,目前為74:1。特別嚴重的是,目前發展中國家中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已從1971年的25個增至目前的49個。雖然從發展中國家分化出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石油出口國,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國除外)的經濟增長迅速,皆有助於制約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但制約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無疑將對南北差距拉大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二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對已有工業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結果,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嚴重威脅著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應當對迄今已有的工業化道路進行認真反思。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至少體現三個向度的反思: 第一、對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點是: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是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能源高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即「先發展,後治理」;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問時出現了嚴重失業問題;往往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技術瓶頸和市場瓶頸;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顯然,在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性問題日趨惡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的新國際環境里,這種特點的工業化道路是難以重復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道路。 中國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深刻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通過這條全新道路,中國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加速度推進工業化進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調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擴大就業,要使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這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在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大環境下,中國完全可以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盡可能弱化工業化的資金、資源、市場瓶頸。 第二、對新興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反思。從發展中國家中分化出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看來,並不具備多少普遍意義,尤其像亞洲「四小龍」這些國家和地區所具有的諸多特殊條件,並不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所能具備。同時,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為範式,重復顯現這條工業化道路的諸多弊病。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工業化國家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債務和金融危機不斷;亞太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則是以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農業潛伏危機、技術上過份依賴外國以及分配差距日益擴大為代價的,90年代末更是爆發了舉世震驚的金融危機。更重要的是,從現實情況看,二戰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比較成功的11個新興國家和地區中,除巴西以外,其他都是小國或地區。這就意味著,對正在進行工業化的發展中小國而言, 可能有較多可資借鑒的經驗,而對於發展中大國來說,則太少了。 第三、對趕超型工業化戰略的反思。面對工業化先行者的強 大壓力,趕超是包括中國在內所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邏輯。但是,如果趕超是不可持續的,那麼這種趕超是沒有多少實質意義的。 實施趕超型工業化戰略的典型莫過於蘇聯,後有以蘇聯為範式的中國、印度等國。這種趕超型工業化戰略的主要特點是粗放化的、數量擴張型的,優先發展重工業。不可否認,它曾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隨著時代主題的根本轉換,世界新科技和信息革命浪潮的涌動,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顯現和惡化,這種趕超戰略便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及時反思和改變這種趕超戰略。中國20多年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這種典型趕超戰略的反思和對新型趕超戰略的探索,努力使趕超具有可持續性,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以便較快地順利地實現工業化。 以上三個向度的反思,對於發展中大國尤有啟迪。因為,綜合人口、國土面積、GDP指標和對外貿易額指標等四項標准看,當今世界的大國共有21個,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大國有8個,正在進行工業化的發展中大國為13個。這就是說,當今世界的大國中約有70%的大國仍處於不發達狀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前途的發展中大國,基於對迄今已有的工業化道路的深刻反思,為了較快地可持續趕超工業化國家,努力開辟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具有諸多的借鑒意義。三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有利於世界的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從而對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入到中、後期階段,其資源的消耗增長速度加快,消耗量加大,環境污染加劇。目前,不足世界人口20%的工業化國家消耗著世界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礦產資源,全球的再生性資源消耗速度已超過地球再生能力(現在地球需要14個月時間才能再生出人類12個月內所消耗的再生性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並迅速全球化。而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再增加一倍,如果中國仍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那麼整個世界的資源、環境、生態體系是根本支撐不了的。 譬如能源消費。國外經驗表明,在工業化中、後期能源消費方式的結構會發生變化,主要是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對熱值高、污染少的石油消費需求迅速上升。在目前的所有工業化國家中,石油消費在全部能源消費中的佔比都超過40%。我國石油消費也出現逐步上升趨勢。一旦中國實現工業化,如果中國的石油消費也達到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億噸原油,而中國自己所能生產的很可能還不到4億噸,世界石油的總產量也將只有40億噸,其中可以提供出口的只有15億噸左右,即使全部給中國也不夠。所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盡可能降低能源(石油)消耗,對世界的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同時,能源的消耗又是全球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工業化先行國家既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消耗國,也是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負債者。我國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之中,大量的能源消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大氣污染。中國燃煤佔世界煤炭消耗量的27%,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大國,煤炭燃燒是大氣污染的最大污染源,在我國大氣中,約87%的二氧化硫和71%的二氧化碳均來自煤炭的燃燒。我國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繼歐洲、北美之後,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片酸雨區;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排放總量很大,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至1998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由6.1億噸碳增至7.4億噸碳,由佔全球排放量的10%增至12%。 由於地球環境生態系統是一個內部各子系統循環交換物質能量的脆弱整體,任何一國(地區)的環境污染,終會傷及全球生態整體。因此,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對世界的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四中國實現工業化,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對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從而為維護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權益作出貢獻,有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實現工業化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多方面意義。除了前面所述的在反思方面的借鑒意義外,尚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強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能力。鞏固和發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是我國對外工作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國已向137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並免除了一些發展中國家欠我國的債務。但是,我國的援助能力和規模還是有限的,因為我們剛擺脫貧困,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國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張,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這將使我國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擺脫貧困的經濟技術援助能力大大加強,能夠向它們提供更多的經濟技術援助。 二是增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推動力。歷史為發展中國家確定的經濟基礎與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使它們的發展權利和利益要求在現存國際經濟秩序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至於它們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呼聲發達國家更是充耳不聞。中國現已是世界貿易大國(位居全球第五,2003),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國際貿易地位將不斷抬升(2020年有望擠身世界第三位),中國關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一貫主張將會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重視,從而不斷增大新舊國際經濟秩序的轉換力度,毫無疑問,廣大發展中國家將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三是中國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意味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躍上一個新的台階,從而使我國擁有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物質力量。一方面,將使我國有充足的物質技術能力實現國防現代化,從而增強我國保衛領土和主權完整、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現實能力;另一方面,將有力地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形成,20年後一個歷來愛好和平永不稱霸的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國家無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