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一,優先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信息產業近 10年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甚至與有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由於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及核心設備的製造能力,我國的信息產業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甚至對我國的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我國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依據我國現有的條件和未來可能的條件,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突破性的重大帶動作用。
第二,全面發展製造業,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在新型工業化的全新結構中,優先發展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是新型工業化的先導,而發展基礎產業和製造業卻是新型工業化的支撐或基礎。
第三,廣泛採用節能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形成工業化與能源、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面對我國工業化所受到的資源瓶頸制約和脆弱的環境制約,我國必須走出一條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為此,就需要做到:一是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節能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二是開發新能源,特別是開發風能、太陽能、沼氣、地熱等清潔性能源,使我國在增加能源消耗,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通過環保的產業化、市場化,促使環保產業的良性循環。
Ⅱ 新型工業化道路具備了哪些條件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Ⅲ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徵
其特徵至少應包含以下幾點:
走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時推進的道路。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對孿生子,以城市化推進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城市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我國20多年的市場取向改革,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但由於城市化的制度性壁壘沒有隨市場化改革同步消除,城市化進程仍慢於市場化和工業化。要完全消除城市壁壘,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當前,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有條件的大城市降低城市門檻進展緩慢,沒有充分發揮城市化的龍頭作用;二是一些中小城市不顧工業化和市場化條件,用行政手段人為地「圈地造城」。
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大多經歷過犧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階段,我國以往也存在忽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問題。在選擇工業化路徑時,走一條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盡可能協調發展的道路,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生產率增長和市場空間可以無限擴張的工業和服務業中,從根本上解決眾多人口爭奪有限農業自然資源和市場的矛盾,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依次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深加工化、信息化幾個階段。新型工業化道路則不能拘泥於傳統工業化路徑,而應發揮後發優勢,通過跨越式發展,在高起點上加快工業化進程。
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經濟的信息化是當今工業化水平的最高標志。一方面,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可以提高傳統工業的知識技術含量和效率,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但信息技術只是當今高新技術革命中最先成熟、在經濟上最早顯示出市場價值的技術,經濟的信息化只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技術上的起點,而不是終點。隨著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空間技術等的發展和成熟,它們完全有可能成為現代工業化新的增長點。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在工業化進程中始終走效率高、耗費少的集約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就越強,其實施手段就越有效。
走服務業適度超前發展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高新技術發展尤其是以國民經濟信息化為特徵的,這就要求第三產業適當超前發展,特別是與高新科技發展相關的信息產業以及金融、保險、咨詢、中介等現代服務業超前發展。
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基本同步,避免在社會發展上先欠賬、後還債。工業化進程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大體同步,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第三產業適度超前發展來降低失業率,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來保證低收入者、失業者和喪失勞動能力人群的基本生活,通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完善分配政策來縮小個人收入分配差距。工業化與公共教育、公共衛生保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應基本同步。
Ⅳ 中外工業化道路的比較(重金懸賞)
(1)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奮斗目標,開始了大規模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經過幾年工業化的實踐後,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工業化的目標模式形成了基本的思路。1956年周恩來在中共八大上根據毛澤東關於形成獨立、完整、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的思想,對工業化的標志和目標作了闡述。他指出:我們所說的工業化,就是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是:自己能夠生產足夠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夠獨立地製造機器,包括製造重型機器和精密機器,能夠製造新式的保衛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彈、導彈、遠程飛機;還要有相應的化學工業、動力工業、運輸業、輕工業、農業等。
(2)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的道路。�
第一,在中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如何實現工業化,是一個嶄新而艱巨的任務。毛澤東提出,一定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個基本情況出發,不能機械地照搬外國的經驗,特別要注意吸取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教訓,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第二,要在中國實現工業化,首先要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在處理農、輕、重關系方面,我們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強調要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下,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他認為,從長遠觀點來看,多發展農業、輕工業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重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這里已經有了農業是重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的思想。�
第三,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中,把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提到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
(3)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毛澤東從政治上強調提出了「要重工業,又要人民」的原則。把是否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提到了是否關心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不要鞏固工農聯盟的高度。1962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更明確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並把它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的提出,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1)傳統工業化的特點: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相對於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即我們可稱之為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所謂傳統工業化道路:①指發達國家的對外擴張和掠奪
;②指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或者說是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③資源的過渡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
(2)新型工業化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3)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客觀依據。�
①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
②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
③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過於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4)新型工業化的主要特點。�
①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工業化。�
②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和科教興國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
③強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工業化。�
④強調正確處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擴大就業的關系,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5)要正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處理好的關系。�
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
②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③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貫穿其中的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大力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完成工業化任務,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性發展的新機遇。�
(6)新型工業化的產業格局。�
新型工業化的產業格局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7)毛澤東的工業化與我們現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區別和聯系(
1)毛澤東工業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先導,工農輕重並舉。�
(2)「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內容是指: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3)上述「兩條工業化道路」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第一,都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從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出發;�
第二,都強調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我國的工業進程,又以工業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第三,工業化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讓中國最大多數人共享工業化的成果。�
(4)「兩條工業化道路」又存在著重大的區別,發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
第一,體制基礎不同,即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型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等;�
第二,國際條件不同,即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是在封鎖、被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新型工業化是在對外開放和經濟對比的條件下進行的,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本對我們仍實行種種高技術限制,但是,與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科技和生產力基礎不同,即毛澤東時代,工業化基礎沒有受到新工業科技革命的影響,新時期以來的新型工業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基礎上,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型企業發展方向,與「以工業為先導、農業為基礎、工農輕重並舉」的傳統產業格局存在重大的區別。
Ⅳ 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道路有哪些 簡答
具體來說,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產業的選擇,即重點產業和優先發展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類型及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確定和調整,比如發展的重點是選擇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重工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還是工農業協調發展等。
第二,技術的選擇,即工業發展中技術類型的採用,也就是選擇高新技術還是一般適用技術;是運用多使用勞動力的技術,還是多使用資本的技術。
第三,資本來源的選擇,即通過什麼方式或渠道籌集工業發展的資本,也就是來源於農業剩餘的轉移、對外掠奪,還是工業自身的積累、引進國外資本等。
第四,發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化進程是靠民間發動,還是由政府推動。
第五,發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發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還是採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第六,實現機制的選擇,即工業化的任務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去實現,還是由計劃機制的作用來完成。
第七,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即伴隨工業化發展的是適度城市化、滯後城市化,還是過度城市化。
第八,國際經濟聯系的選擇,即工業化過程中是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還是閉關鎖國,發展內向型經濟。
Ⅵ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如何走工業化道路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Ⅶ 我國要走一條什麼樣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Ⅷ 根據十六大報告,我們應該走怎樣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和人才匯集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
Ⅸ 如何走一條新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Ⅹ 思考了如何開辟一條與蘇聯不同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