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亞洲為什麼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亞洲為什麼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3-02-24 10:33:37

⑴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在亞洲發生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進行殖民活動的國家。
五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范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但美洲的貴金屬來到西班牙就像雨點傾注於屋頂,結果全流走了。所以人們稱西班牙是「黃金漏斗」。
西班牙和葡萄牙國王用其掠奪的財富償還巨額外債,采購大量商品,支付龐大軍事開支,並沒有用於發展工業和農業生產.,所以資本主義沒有形成原始積累。
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所以不可能發生工業革命

⑵ 簡述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

人口多,人工便宜,是不思技術進步的根本,獨尊儒術導致的思想問題則是導致不得不輕技術、重人口的首要原因。

⑶ 亞洲各國沒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因。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亞洲一直在世界處於主導地位,猶如現今

你的問題首先前提就不對,古代交通不便,根本就不可能出現什麼主導世界的說法。亞洲的文化總體來說也不算強勢,否則就是中國傳給印度東西,而不是印度傳給中國佛教了。

具體到工業革命的時候,歐洲白人都已經把世界征服了差不多了,拿破崙戰爭都已經打完了,美國和墨西哥都已經獨立了,那時候的亞洲早已經被甩了十萬八千里了。准確點說,從16世紀開始歐洲就已經超越,中國到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已經是全面落後,歐洲人的加農炮明朝連仿製都仿製不好。

=====================================================================

中國落後的原因本來就不完全是閉關鎖國,鎖國無非是加重了保守的程度,而中國的保守程度本身就屬於沒救的那種。明朝後期倒是開國了,西班牙在菲律賓屠殺華人的時候,明朝也是無動於衷。中國的問題就是地理隔絕太嚴重了,和其他地區交流太少,閉門造車想不落後都難。朝鮮和日本也都是這個情況,和外界缺乏交流。

阿拉伯的情況要特殊一點。他本來在中世紀中期吸收了不少羅馬經典,成為比當時歐洲發達的多的文明。但是因為教派問題陷入分裂,此後又因為兩次蒙古入侵,遭到了重挫,基本等於毀了。阿拉伯地區是蒙古破壞的重災區,此後基本一蹶不振。

奧斯曼在滅亡羅馬之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他也有他的問題,第一是民族混雜,進入近代以後,民族意識覺醒,加大了他的執政難度,其實也就是加深了政治保守。第二就是他也沒有西方文明特有的科學體系,所以近代以後要是要落後一點。總的來說,奧斯曼還是在政治上積重難返。

印度在歷史上幾乎沒有統一過,第一次統一就是作為英國人的殖民地的時候。這個民族非常弱小,現在研究古籍還得找中文文獻,因為他們自己的古文看不懂。

===============================================================

總的來說,西方日耳曼人在近代崛起有其歷史必然性。

首先,就是古希臘經典科學體系的厚積薄發,在火器研究上,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拍馬難追。不光是火器,就是冷兵器盔甲的冶煉鍛造,也比不了。15世紀西方職業軍就開始穿板甲,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騎兵胸甲可以擋住手槍的近距離射擊。

其次,就是火器進步後引發了後世一系列的軍事革命。西方重新復制、起用了羅馬經典的古典步兵戰術,學習羅馬建立職業軍。近代職業軍人可以對沒有紀律的土著軍隊形成壓倒性的優勢,西方靠著這一套東征西討,幾乎就是重現羅馬當年統一歐洲的那一幕。中國在歷史上沒有和高度紀律化的敵人交過手,和其咋一接觸便一敗塗地,毫不奇怪。

最後,西方人利用軍事科學的進步,在世界范圍內瘋狂斂財,完成了資本積累的第一步。

⑷ 工業化為何最先出現在歐洲而不是亞洲

工業革命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發生需要一定的生產力作基礎,也需要適當的社會機制來促進。
多數學者認為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條件,中國早在14世紀的明朝初年就已幾乎全部具備了。但是,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此即韋伯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被李約瑟歸納為如下的兩個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不少解讀,答案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分配激勵制度的不同導致了工業革命首先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發生。
自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進入了封建割據時期。工業革命前的歐洲是封建采邑制,由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大貴族,大貴族再分封給小貴族。在經過數百年的動盪時期後歐洲內部逐漸穩定下來,各貴族的封土也變成了實際上可世襲的私有財產,國君無權干涉貴族的內部事務。由於土地已被瓜分完,而歐洲沒有中國式的科舉進升程度,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要想取得更高的收益只有在現有財富生產基礎上努力。同時,歐洲封建社會經過數百年的運行形成了對封地內財產權的承認與保護。於是社會上的聰明人紛紛將精力放在如何改進生產效率上。經過一代又一代歐洲科學探索者的努力,終於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足夠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歐洲教會遍布各地的教會學堂培養了無數信徒,而基督教徒對上帝的思考客觀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反觀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最高統治者考慮的是如何保證江山的穩固,一切可能影響到政權穩定的活動都在限制之列。
由於中國統一後外族一般構不成嚴重威脅,真正威脅皇帝地位的更可能是內部力量,統治者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內統治上。由此便不難理解焚書坑儒、文字獄;也不難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容易理解雖然中國明朝首先進行了大航海,但隨之是海禁政策的出台。在這樣的社會里,富可敵國甚至也是被殺頭的理由。
中國的皇帝為了政權的穩定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來幫助治理天下,從唐代開始就實行科舉制,全國有能力的人只要能通過科舉選舉就能成為「人上人」。在這種分配製度的激勵下,民眾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人人都往科舉路上擠。科舉制度將考試的內容限定在儒家學說范圍內,這使得無數有天賦的人才將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無暇顧及其他知識。
在極權統治下,「官本位」盛行,政府掌握著財產分配權,人們的私有財產權並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頻繁變動的政策、官商勾結、王朝更替等無不嚴重挫傷人們的創富積極性。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更願意做官而不是去創造財富。
所以,雖然中國在明朝初年就基本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但由於分配激勵制度的阻礙,工業革命還是不可能在中國首先發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並不願意社會上出現威脅其統治的力量。如果不是歐洲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的進步並威脅到中國王朝的統治,中國至今還將是皇帝制的農業國。
與歐洲工業革命前社會形態比較接近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中國的真正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與別國競爭中勝出紛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項制度在激勵人們不斷創新。財富分配向有利於增強國力的方向傾斜,人們各顯神通,社會空前活躍。 雖然戰亂不斷,但此時是中國思想史、科學史上的黃金年代,人才之盛猶如滿天繁星。
秦滅六國後中國進入了極權統治時期。國家的統一,有利於集中力量、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動亂,好處顯而易見。所以相比其他長期處於分裂動亂的地區,中國統一後獲得了「統一紅利」而使社會有了較快發展,直至十七世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但統一的代價是極權統治的出現,這必然妨礙不同聲音的傳播。當民眾利益與統治者利益出現矛盾時往往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了統治者的最大利益,思想被禁錮、行動被限制。自秦統一六國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近兩千年的極權統治時期社會革新緩慢,更別談工業革命的出現。
因此,這就很好地回答了李約瑟的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錢學森之問。其實何止是當代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兩千年來中國又培養出了幾個傑出的科學家?事實很清楚,在一個官本位盛行的社會里、在一個財富生產者遠遠比不上財富分配者過得瀟灑的國家,又有幾人能靜下心來做實際研究?又怎麼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統一」一直是中國發展的主軸,「統一紅利」使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領先世界各國,「統一」無疑是順應潮流與民心的必然結果。但統一後出現的極權統治又使中國多次錯失發展機遇,甚至一度讓國家處於亡國的危險境地。這就告訴我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制度方面的東西我們了解得還遠遠不夠,一些當時很合理的制度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也會變得不合理。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可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社會制度。相反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不斷反思:當今的制度合理嗎?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任何的改革也只是順應發展潮流,即使政治家不推行改革,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會推動社會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是一旦僅靠社會原動力推動前進,社會必定付出極高代價。所以,改革者應該承擔起歷史責任,果敢推動社會變革,這不僅僅是對社會負責,也是自己對歷史的交待。
當代的政治家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歷史上最好的改革時機。現實提出了問題、理論給出了答案、社會提供了基礎、民眾給予了支持。這是千載難逢的改革良機,主導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改革者必將永載史冊!相反,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保守求穩者必將因痛失良機而悔恨終身。

⑸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

關於「工業革命為何在18世紀的英國,而不是中國?」主要解釋有以下幾個重要假說。首先,基於地理差異的要素稟賦假說認為,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動力革命。生產的動力從原來的風力、水力、畜力,逐漸被利用燃料而產生的動力所替代。其中最受益的行業為紡織業、紡紗業等。動力革命使紡紗工人的生產率大大提升,同樣的要素投入,現有紡紗工人的生產效率是原來手紡工人的40倍。所以,燃料的原材料,特別是作為蒸汽動力主要來源的煤炭資源,成為工業革命是否能夠發生的關鍵。因此盡管18世紀經濟較為發達的荷蘭和中國江南地區,但缺乏煤炭資源,自然不能導致工業革命的產生。然而,針對這一地理資源決定論,很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如格里高利·克拉克和大衛·傑克斯認為,煤炭業蓬勃發展更可能是工業革命的結果,而非原因。因為有以蒸汽為動力的蒸汽機廣泛使用,才使煤炭資源變得非常重要。
關於工業革命起源的另一重要解釋是市場整合假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全球貿易體系逐漸在歐洲確立。新舊大陸的經濟聯系也逐漸增強。不僅美洲作物在舊大陸得到傳播,17-18世紀形成的「三角貿易」也不斷在美洲、歐洲和非洲進行。巨大的貿易把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聯系在了一起。因此,歐洲相對完備統一的市場成為工業革命的又一重要前提決定因素。然而,這一假說也受到了挑戰。近期科羅拉多大學的薛華教授及其合作者,利用1742-1795年中國南方10個省份121個府級地方市場米價數據,以及17-18世紀歐洲主要城市糧食價格數據,通過測算不同地區糧價之間的相關系數的方法發現:在工業革命前夜,中國市場的整合程度顯然要比歐洲好很多,而且隨著市場距離的增加,中國不同地區的價格相關系數下降速度也要比歐洲慢得多。此外,通過計算不同地區糧食價格的標准差發現,在18世紀中國南部各府之間糧食價格的標准差遠遠低於同期歐洲15個主要城市的價格標准差。這表明中國與歐洲相比,市場整合發育程度不相上下,而且似乎中國更加整合。這一發現進一步表明了市場發育程度差異並非是英國最先導致工業革命的原因,但這也不可否認大航海時代造就的全球商業網路對後來歐洲工業革命後產品的銷售和市場擴張扮演的重要角色。
除市場發展程度以外,技術創新與供給也是解釋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在英國的重要假說。關於技術創新問題在中國又被冠以另一稱謂,即「李約瑟之謎」。「李約瑟之謎」主要是說中國科學技術成就在歷史上嘆為觀止,世界領先。例如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對西方世界產生較大影響,甚至被弗朗西斯·培根稱為西方世界從黑暗時代走向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的發明。然而,為什麼在14世紀中國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界,但在近代特別是17世紀卻被西方所超越呢?對此問題,林毅夫教授認為,在前現代社會大多數技術發明是基於工匠們的個人經驗,而科學發現只是由少數天才在觀察自然世界時做出的特例。到了現代社會,技術發明則主要是專業訓練的科學家基於科學知識通過實驗而完成的。
因此,在前現代社會,技術是人口規模的一個增函數,即一個社會的人口越多,經驗豐富的工匠可能越多,這類工匠越多,科學技術可能越先進。而中國古代社會恰恰是這種依託人口規模而獲得科技領先的典型實例。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的科學技術依然靠經驗,而在科舉制度下,具有較高天賦的人往往投身於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能從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而在17世紀的西方社會,科學革命已經開始,科學技術的發展依靠科學實驗來獲得發展。因此,技術創新模式的差異,導致了近代時期中國社會技術創新供給上落後於西方社會,這一差異也導致工業革命未能產生在中國的原因。
此外,另一個非常具有解釋力的解釋是制度創新假說。英國在完成工業革命之前已經進行了商業革命和貿易革命。因此,很多經濟學家如阿西莫格魯等認為,英國之所以發展起來,不僅僅是由於商業貿易發展的結果,而是與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系列制度變革有關。早期海外貿易的代表葡萄牙、西班牙多以國家利益和皇權為主要驅動力,而英國與荷蘭的貿易探險則是以公司為主要驅動力。因此,從貿易中興起的商人,很早便參與到國會的政治活動和政策制定之中。政治與商業的結合導致商人力量的強大,他們有能力對一系列經濟、財政制度進行干預和改變。特別是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光榮革命推進了英國現代國家制度的形成。國王要增加稅收必須經過國會同意,國王的征稅權力也被大大制約。此外,私人合法產權也被有效界定。
隨著英國國家能力的加強,公共財政制度帶動了英國的公債市場的發展,由政府特許經營的英格蘭銀行也在此時獲得設立,倫敦金融市場地位得到提升,甚至成為比荷蘭阿姆斯特丹更大的金融中心。這一切導致了17世紀英國的財政與金融革命。反觀中國,17-18世紀的中國依然在中央集權僵化的政治體制下發展。雖然具有較為龐大和通過科舉考試形成的文官體系,但皇權依然至高無上,推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

⑹ 為何同樣錯過工業革命的東亞和阿拉伯,在復興上東亞最快

第一,這是因為中國的工業文化對東亞地區的國家起到了一個引領和幫助的作用。

俗話說得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世界層面上看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強大了,那麼它的文化和經濟就會輻射到周圍地區。而東亞地區就很符合這個定律。我們從工業文明發展史上看,整個東亞地區也就中國和日本最早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這兩個國家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後,經濟實力得到了快速的發不得不說東亞地區和阿拉伯地區在科技革命和科技復興方面做得十分優秀。這不僅是在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和分工上的體現。也是阿拉伯和東亞地區能夠在錯過工業革命後,能夠抓住的新時代發展機遇的體現。

⑺ 為什麼西方能爆發工業革命,而印度,非洲和中東卻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至今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在這三次工業革命中有兩次都發生在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印度在有機會實現工業化之前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在殖民統治時期,印度還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災難,使得印度在工業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唯一一個非常獨立、有機會實現工業化的最終還是被東印度公司給擊敗了,同時很多進步都被阻礙了。

⑻ 為什麼工業革命是在歐洲爆發而不是亞洲

歐洲是黑死病的核心災區,對歐洲傳統的教權起到了動搖的作用。東羅馬的滅亡,東羅馬的學者給歐洲帶來傳統的羅馬希臘文化思潮,是歐洲思想界的大解放。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隔斷了東西方陸路交流,迫使歐洲國家尋找海路來進行東西方貿易,歐洲因此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哥倫布航海發現了新大陸,從此歐洲主要大國為開發美洲因此進行了邪惡的黑奴貿易,便因此佔領了非洲,大航海大發現,由此大量的原始資本和原料產地對生產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歐洲國家都熱衷於找到更可靠更高效的新的動力,最終在資本的自助下英國的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由此而引發了以歐洲國家為主並且影響全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閱讀全文

與亞洲為什麼沒有爆發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工業區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302
一個工業大學有多少工廠 瀏覽:912
啟東城南工業區有哪些 瀏覽:237
寶馬x6多少工資養的起 瀏覽:239
賓士車的鑰匙在哪裡插 瀏覽:330
汽車行車證件在哪裡 瀏覽:735
廊坊賓士m級多少錢 瀏覽:604
上海到松江工業區怎麼坐車 瀏覽:268
遼沈工業724廠怎麼樣 瀏覽:964
汽車用酒精擦過需要放多久 瀏覽:495
賓士gle400中東版高配多少錢 瀏覽:54
賓士c260租車一天多少錢 瀏覽:963
寶馬停產有哪些品牌 瀏覽:730
寶馬x2身高一米八五開會怎麼樣 瀏覽:835
寶馬專修怎麼樣 瀏覽:475
賓士274發動機多久換火花塞 瀏覽:157
汽車有哪些性能要求 瀏覽:678
寶馬掛檔怎麼抖動 瀏覽:718
汽車小工什麼意思 瀏覽:530
寶馬7系為什麼按喇叭屏幕花屏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