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印度不發展工業

為什麼印度不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2-02-27 21:22:48

Ⅰ 為什麼印度沒有中國發達

印度發展的沒中國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國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鬆散的現政府體系無法直接解決,民間的內化機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要麼壓根沒在中國出現,要麼就比較緩和。。——自然印度發展不過中國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紀末的基礎也並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繼承了一些殖民地時代的東西,但計劃經濟時代的成果相黨一般,改革開放比我朝還晚了十年。。


下面來具體說說印度有什麼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國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發展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先說政治層面:

一,在社會文化層面,印度延續2000多年的種性制度,造成社會不平等,印度的階級分化異常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制約印度的發展問題明顯有種姓問題,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屬的種姓,甚至信仰什麼宗教。反之,還可以通過他的相貌、衣著以及經濟狀況來反推其種姓。

雖然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有任何的區別對待,但是現實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而這類社會文化,對於印度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開明的象牙塔環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會圈子方面都有明顯的「種姓隔離"在裡面。。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首先要保證比較可以接受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而種姓問題的制約,讓這類問題的解決基礎被剝離了出去。


這個是印度獨有現象,在我國不存在。


二,教育的規劃政策有明顯問題。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投入的錢差不多(大概是延續尼赫魯當年定下的基調),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這種搞法,現在看來是有比較明顯的問題在裡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嚴格的印度教育選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實人數較少,精度要求較高,呈現精英化的特點。而這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經費把控上,是很明顯需要特別對待的,不適合和基礎教育一刀切。

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


基層教育的人數更多的,范圍也更廣泛,並且也承擔著消滅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礎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學,還有一種是私學,也就是常見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學承擔更廣泛的基礎教育,雖然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已經在2001年被寫入法律,但教育質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稱為全體教育激勵計劃,很大的提高了入學率。

但是」入學率」雖然提高,但是畢業率變得更差。

同時在這種經費也一刀切情況下,老師的雇員數不夠用,給老師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質的老師

私學雖然可以辦到這一點,但是高昂的教育費用必然只能提供給高階層人士,而且數目不多,涵蓋不廣,也承擔不起」改善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


以上原因綜合到一起的表現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朝肯定狀況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問題是還沒有完成普及。而我們教育問題是教育方式改進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三,宗教問題。印度是個全民宗教國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來世,人在現世是 來贖罪的,等待來世。這種」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眾理論上應該帶來比較好的社會風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間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厲害,民間團體因為習慣不同,會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沖突,而這類沖突往往無法直接解決,會產生明顯的內耗。僅2008年一年,印度就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沖突656起,其中4起發展成騷亂,死亡123人,2272人受傷。




四,民族問題。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居世界第一,。這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很明顯,連民族之間的語言互通狀況都不怎麼樣。而印度政府並沒有承擔起一個比較好的」引導角色「。無論是克什米爾沖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到12年的阿薩姆沖突。這類民族問題時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後也不會缺少。


民族沖突帶來的首先是「惡性循環」,本來處於民族意識比較平和的民族團體,會因為」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成風,而開始著手進入這種沖突游戲裡面。而小民族,小地區,會因為這種劇烈沖突,變得」沒有安全感「,開始著手內部強調民族意識,來增強排外性,繼續加劇全國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這種問題,在本來對聯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環境下,會直接導致地域的政治沖突,這也造成國內內耗。


五,印度特色的聯邦制相對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僅決策權力不夠,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沖突不斷。尼赫魯-甘地的個人政治理念特徵讓印度無法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後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幾十年的家族統治實際上還是形成了所謂的尼赫魯-甘地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類似於」一個中央王朝,帶領麾下無數邦國「的狀態。這樣的印度式聯邦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

1,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其實並不好管理,國大黨雖然權勢頗盛,但是沒有足夠的統籌力來承擔整體化一的執政標准。

2,分裂勢力眾多,而且分裂勢力旺盛。這種政治生態,在本來各邦獨立性都不錯的情況下,和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達不成妥協,結局幾乎都是極端分裂勢力開始取得話語權。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下面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一,失業與貧困


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


這兩個問題雖然已經有所改善,尤其是失業率方面,印度現政府頗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業市場的極端化,卻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而貧困方面,印度的貧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緩慢。


附上一些數據和解讀: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業率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的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地區發展不平和的問題。

說明印度總體失業率已經有所改善,但是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兩級差距並沒有解決(見下圖貧困人口)。



可見印度的貧困人口惡化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改善,而表中也給了標准,赤貧人口(1.25美刀一天)達到四成,貧困人口(2美刀一天)達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居然這兩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墊底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很不正常的數字了,也就是說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沒有消滅佔有全國過半人數的貧困人口基數,而這恰是印度從建國以來最大,最根本的一個局限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大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上的困難,但是就業市場呈現出總量走上行的趨勢,但是幾乎是印度服務業開始走高,產業附加值開始增強帶來的收入紅利,但其他產業就沒有這種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印度現在呈現了這么一個奇怪的狀況:

印度民眾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變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經工作居然脫不了貧。


這是個很值得吐槽的現象。


而在貧困問題上,我朝的狀況明顯好很多。我朝目前的問題在於地區發展的差異,而欠發達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擁有一部分不小的貧困人口數字也不奇怪。而整個mpi綜合評價裡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圍內,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數字。但是,就近幾年的趨勢而言,從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放,以及新千年後的數次城鎮化進展,我朝的地區差距是在慢慢縮小。所以就解決貧困問題上,我朝雖然拖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在成效上,在發展中國家絕對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狀況好很多。



二,製造業發展滯後,准確的說是產業結構不全使得」服務業「變成孤島。


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服務業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農業也有起色。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對產業和投資的「過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結構特點註定了他沒辦法真正靠政府主導經濟,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而我朝相對來說,產業還是比較平均,總體上不存在印度這樣的問題。就規模而言,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農業總產值早就超過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產業集中在中端製造業,已經從「單純吃人口紅利」變到「開始吃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人口紅利」,至少說,算是個良性的狀態,高端工業成果來說,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遠程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出口德國的「五軸機床」。。這狀況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礎設施嚴重落後。
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基礎設施有點落後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也就是說,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並不是什麼是否完善的問題,是嚴重缺失以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產業運轉了。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據印度央行最近的測算,印度近年來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佔GDP的6%,公共投資明顯不足。

當然印度政府也比較承認這點,而且非常願意拿我朝作為激勵目標,新的「印度十二五規劃」裡面,號稱要投入一萬億美刀來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具體成效如何,還是等17年末我們來驗收成果吧,就現狀來看,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不過關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城鎮化也好,新區建設也好,舊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礎建設放在首位的,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們的基礎設施整體是非常完善的,當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良。

四,投資結構問題以及宏觀經濟問題。
世界資金流向在美歐各種經濟衰退之中開始滿滿轉向新興市場,而在印度卻長期出現了資金流出和貨幣貶值的情況,整體宏觀經濟偏軟通脹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脹年增率飆升至18.4%,創2010年中期以來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長一路走低,到現在都沒有明顯反彈跡象。
但是這些情況是為什麼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經濟是以擴大投資為引擎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支撐其投資活動的資金基礎是脆弱的,印度並非依靠穩定的國內資金,而是依賴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和左右的海外資金。外資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中長期的商業貸款,而 資本流動的變化使得過去利用利率較低的海外資金的印度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陷入了困境,且企業籌措資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稅後利潤明顯下降。

而擴大投資模式給製造業為主的行業,本身是國大黨一個很聰明的政策,但是國內受到企業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後的基礎設施連保證有效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難說,這點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沒有拿出太好的解決辦法。

而我朝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好很多,我朝以政府產業政策,國有資本主導的國內投資模式,實際上對海外資金的依賴量不高,投資量很穩。而且無論政府項目,還是製造業,我朝的投資回報都還是不錯的。

我朝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怎樣給目前的投資模式做一個更優規劃和更專業的計劃」,從而去進一步提高投資有效性。而就資金模式方面,其實也可以「適當」對海外資金放寬,當然「主導地位」不能放。(先就更新這些把,有時間我再繼續補充)。

Ⅱ 為什麼印度沒有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能夠向世界提供越來越多的各式各樣的商品了,中國製造正在走向全球,以至於有了個世界工廠的稱號。

有人可能會好奇,中國是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呢?

按照所謂主流精英的說法,那就是,因為中國搞了私有化,搞了市場化。而且,主流精英至今為止還在抱怨中國的改革步伐太慢了,比如匯率自由化還沒有實現,政改還沒有與西式民主制度接軌等等,並艷羨幽怨地哀嘆,看人家蘇俄都走到前面去了,一步到位就與西式接軌了。

如果說,是要與西方接軌,搞私有制,搞市場化,搞多黨大選,國家就能發達的話,那麼,現在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呢?現在世界上是不是就多了俄國製造的商品了呢?答案是當然沒有。

有人可能會辯解,蘇俄改制時間還不夠長,從1991年蘇聯正式宣布解體的話,至今不過18年而已,再過12年後,滿30年的時候看看再說。

如果說俄國改制時間還不夠長的話,那不妨拿印度作為例子來看看。

印度立國比新中國在時間上還略早一些,而且基本上是百分百地照搬西式制度,如多黨大選,如私有制,如市場經濟等等,但是,不要說30年了,就算到了現在已經60年過去了,現今世界上何曾有過「印度威脅論」的說法?當今世界上何曾有過「印度製造」的商品充斥世界市場的局面?答案是都未曾有過嘛。

如此一來,那些簡單地認為中國搞了私有化,搞了市場化,才取得改革開放巨大成績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要想搞清楚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看來還需要從三十年前去尋找些秘密。只有把新中國的至今為止的前30年和後30年結合起來看,並通過與印度及蘇俄改革做比較,才有可能找到其中的原委。

不過,一說起前三十年,也就是被稱作毛澤東時代的這段時期,所謂主流精英就氣不打一處來,又會破口大罵,數落毛澤東瞎折騰了,並把毛澤東時代貶低的一無是處。就連中國人以及世界華人引以自豪的「兩彈一星」也會被主流精英數落,說什麼原子彈能當飯吃嗎之類的怪話出來。

當然,主流精英的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不理性的,不學術的,也是不可能找出真理的,是無法找出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的。對於主流精英的這種庸俗的素養和精神,人們是應該摒棄的。

毛澤東時代至少給新中國辦了三件大事。一就是構建了全新的政治架構,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設計了新型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等。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需要快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來說,堅持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實在是太重要了。二就是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的偉大科技革命,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及國防工業體系,為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培養鍛造了一大批工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兩彈一星」就是其中耀眼的代表作。鄧小平曾經深沉地指出,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叫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鄧小平還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就是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國民文化素質,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儲備了大量的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後備人才力量,現在「人口紅利」的說法即指此。經過這些偉大的改造,中國社會實質上已實現脫胎換骨的深刻變化。

正是在毛澤東時代奠定的強大的社會基礎之上,改革開放開始了新的發展。當然,同時國際形勢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但內因是根本的。

如果拿中國與印度比較的話,那印度極其缺乏的就是,不象中國的改革開放那樣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厚實的社會基礎。沒有厚實的社會基礎,如何蓋得起摩天大廈?就算勉強往上蓋樓,那遲早也要坍塌的。

如果拿中國與蘇俄改革比較的話,蘇俄本來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但蘇俄的悲劇就在於一切推倒重來,包括他的工業科技體系以及人才系統都遭到了重創。前不久有新聞報道,說是俄國現在開始需要向西方購買艦艇來裝備自己的海軍了。如果俄國不是還有祖上留下的原子彈護身的話,那美國早就領導北約打進俄國,侵佔俄國豐富的資源了,就如伊拉克的命運一般。中國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重要指導思想,才保證中國沒有象蘇俄那樣亂套。

中國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成績,一則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扎實的社會基礎,二則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試探一些可能的搞活經濟的手段,即堅持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這樣才能即保證國家統一,社會基本穩定發展的大局,又充滿活力的社會局面。

那些動不動就喜歡拿印度來說事的所謂主流精英,真是太小兒科了。

Ⅲ 為什麼印度沒有像中國一樣發展起發達的低端製造業

很多人喜歡關注外部世界,尤其關注那些遙遠的地方。

這些年,關於北美洲的美墨邊境砌牆了,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挨餓了、土耳其人當街燒美元了、敘利亞內亂了、以及遙遠的歐洲國家在議會里吵架了等等之類的消息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與之對比,作為亞洲國家的國人,卻並不經常關注亞洲地區,尤其是長期忽略了兩個低頭發展的鄰國:印度和越南。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對很多人來說,比較普遍被認同的印度標簽是瑜伽,街頭的苦行僧、摩托車上的疊羅漢、以及印度火車的免費「掛票」......

除了這些之外,印度也有很多不被熟知的事情。

比如說,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發射第一代遙感衛星的時間是1988年,這比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一號衛星的時間(2006年4月27日)提前了十幾年。

2007年5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了遙感二號衛星,全色解析度達已經到了2米級別,技術上仍然落後於印度。

有人會說,遙感衛星相機解析度高一點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樣看問題的人是還沒有體會到這種技術差距帶來的後果。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於國內遙感衛星所拍攝的衛星圖質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等到獲取國外提供的高解析度災區信息圖像已是多日之後,也因此失去了寶貴的時效性。

再說說印度的汽車工業。

2008年,總部在孟買,進入全球商用汽車製造商前十名的印度汽車公司「塔塔汽車」從福特公司手中收購了捷豹路虎,正式成立了捷豹路虎汽車公司。

2010年,印度的另一家汽車企業馬辛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收購了曾經為美軍生產吉普車的韓國第四大汽車生產商雙龍汽車70%的股權,正式成為雙龍(Ssangyong)的新東家。

此前的2004年,雙龍汽車曾被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購,但是雙方在2009年結束了彼此間的合作。

2016年,印度的汽車產量已經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生產國。2017年,印度的新車銷量達到400萬輛以上,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4位。

印度,這個亞洲第二個製造汽車的國家,有著同中國一樣龐大的國內汽車市場,但與中國汽車市場上有眾多外國品牌所不同的是,印度國產汽車在本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

再聊聊印度的軟體業。

1989年的時候,印度軟體業的總產值僅為2000萬美元,1990年就增長到5000萬美元,1999年時已達到40億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軟體出口值已達120億美元,出口到世界一百多個國家。

再往後,我就很難查到印度軟體出口的更多數據了,但是已知印度軟體的出口量僅次於美國。

短短幾十年,印度就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另外,在美國矽谷的軟體公司中,印度裔也佔了很大比例。

還有印度的制葯。

不僅中國人去印度代購格列衛,日本人和韓國人也去印度代購,而且不止格列衛,很多抗癌葯都是代購的熱門。印度生產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仿製葯,而且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到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為,印度制葯的療效是看得見的。

還有印度的核能發電。

目前,印度已運行的核電站有22座。預計到2050年,核能發電將佔印度總發電量的50%。

對於國人來說,印度有太多不被了解卻值得中國借鑒與學習的地方,在此不能一一列舉。雖然印度在世界上鬧出過很多笑話,不過他們在某些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好。

反過來說,世界上哪個國家不鬧笑話,其他國家的笑話也不少啊,也不小啊。

最後就說幾句跟印度農業有關的吧。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印度開始進口糧食。

後來,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被稱為「綠色革命」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印度的農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個擁有13億5000萬人口的國家,2018年大米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

同時,印度還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也出口小麥。2018/1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出口小麥226,225噸。印度國有食品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初印度的小麥庫存3930萬噸,比正常緩沖庫存2070萬噸多了近一倍。

反觀中國,卻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大米進口量增長了九倍,2013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了。

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放在一起對比,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大米出口佔比世界第一位,中國大米進口佔比世界第一位。

說了這么多,有人會覺得這是在吹噓印度。因為印度的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GDP也明顯不如中國。如果現在有人說印度將來可能超越中國,根本沒有人相信。

這就如同把時間拉回到1886年,當李鴻章在天津因為中日長崎事件盛氣凌人地訓斥日本外交官的時候,當時若有人告訴他,八年之後日本就會反超大清,並贈送給大清一場甲午戰爭,李鴻章當然也不會相信。

但在此前兩年的1884年,也是在天津,第一次見到李鴻章的伊藤博文就已經看到了十年之後。

伊藤博文從天津回到日本後,就對滿清的洋務運動做出了前期迅速崛起、欣欣向榮,但是很快就會抱殘守缺、停滯不前,後期將一塌糊塗、混亂不堪的判斷。

當年的日本就是看準了滿清的這種趨勢,先以吞並琉球為試探,然後一步步進逼,先割台灣,後圖東北......當然,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滿清自己把自己搞砸了,自然也就擋不住別人再來砸一下。

當然,未來有很多理由相信歷史會避免同樣的錯誤,同樣也有很多理由懷疑歷史可能重復相似的軌跡。

然而今天,亞洲不只有一個北望藏南、將中國領土拉達克劃入其版圖的印度,還有一個對南海諸島堅稱主權、緊隨中國之後全面進行革新的越南。

近年來,越南經濟迅速增長,正在向製造業大國邁進。越南的發展速度有多快,有人說那裡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國。

2019年,英國發生貨車偷渡事件,造成39名越南人死亡。曾幾何時,一批中國人也正是用這種方式偷渡英國,為家鄉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2000年6月18日發生在英國的多佛慘案,58名來自中國的偷渡者在卡車車廂里因窒息死亡。時隔二十年,世界看到的是另一批搏命求發展的越南人......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家國興替,此起彼伏。當中國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擁有近1億人口的越南現在正當年。

如果回顧一下不太遙遠的歷史,1861年,當滿清開啟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時,日本還處在混亂的幕府末期。

1886年,當滿清北洋艦隊的鐵甲巨艦行駛在日本海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海軍還沒有像樣的戰船。

然而他們不到十年就趕上來了。

甲午戰爭之前,滿清上下疲於應對西方各國,也沒人拿日本這個島國當回事。就像今天有些人看待印度和越南一樣,時不時就會嘲笑他們一下。

當年搞洋務建北洋的李鴻章也嘲笑過日本,甲午的慘敗也給他帶來了深深的痛苦。

這個世界是圓的,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也是平的,二十年前能跑多快,能跑多遠,並不代表十年後的速度。

圖片
印度海軍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在加速,雖然他們的體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跑在前面的國家突然停滯下來或者自己摔倒了,他們也可能一個接一個地趕上來。

人們說,底氣是一種能力,但有些時候運氣也是一種能力。

今天,不顯山不露水的日本,不僅在積累巨大的社會財富,而且幾乎一年一個諾貝爾獎持續提升著日本的科研力量。

另外,在亞洲的北方,還有一個叫俄羅斯的國家,俄羅斯曾經向西試圖沖進歐洲,受阻之後又向東試圖沖進亞洲,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逐漸退出了中國東北。近年來的俄羅斯看似一蹶不振、無所事事、又好像是在等待著什麼。

圖片

太遙遠的未來不說,十年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人們還是可以憑著自己的感覺預測一下的。

別看歐美天天鬧情緒,這個脫歐了、那個彈劾了,外人看得驚心動魄,人家自己波瀾不驚。

因為,他們畢竟有著幾百年穩固的社會基礎。即便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也沒有改變他們什麼。

英國還是那麼孤傲,法國還是那麼浪漫,德國還是那麼較真兒......僅這一點,亞洲國家就比不了,很多亞洲國家性情不穩。

十年之後,歐美或許還是那個歐美,亞洲或將不再是現在的亞洲。

Ⅳ 一直不明白,印度為什麼不大力發展一下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一直都想完善自己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印度政府沒有中國政府那樣的執行效率,原因就是印度的「民主」,印度的征地是需要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協商的,地方政府協商完了還要去一個一個的土地所有人去談判,等談判好了一屆政府的任期都快過了,到下一屆政府又再研究一遍。印度政府的拖延症是有名的,軍事裝備上的瓊式坦克、LCA戰機、「維克拉瑪帝亞」號航母,都是幾十年的項目。

Ⅳ 印度為什麼不發展工業

我個人認為,無論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需要配套能跟上,比喻電力、交通、人力資源、政府經濟政策。印度政府缺乏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所以至今這些條件還有很多依然不具備,比喻交通,聽說印度至今還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速公路,電力跟不上(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就有生小孩停電的場景)。勞動密集型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印度有人力,但是服務於人力的配套沒有跟上,比喻衣食住行。製造業也需要強大的外資企業注入,印度改革開放比我們晚,因自身的種種原因導致外資企業在硬度投入較少,甚至連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國家都不如,印度不像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大量的外資企業注入。
印度在服務業和IT軟體產業上發展要比我們好很多,號稱世界的辦公室,服務業和軟體產業佔印度GDP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他們國民經濟中自然就忽視了工業。當然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肯定是不行的,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很容易出問題。
而且我個人認為印度人比中國人懶惰而且沒有中國人頭腦靈活。
印度這幾年經濟增長要比我們快,最重要的是在軍事上與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不斷擴充軍備,霸佔我藏南地區,虎視眈眈我阿克塞欽地區,嚴重威脅我西部地區,千萬不要小看印度。

Ⅵ 為什麼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

個人認為,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是因為印度的基礎教育太過落後、法規過度超前、政府能力不足、傳統觀念中對體力勞動持鄙視態度。

第一個問題是印度的基礎教育太落後了。

印度基礎教育水平的建設幾乎可以說是失敗。這里有三個原因。

(1)印度是多語種、多文化國家,使用最多的印地語也只能覆蓋40%左右的人口,這給普及基礎教育帶來了客觀困難。

第四個問題是在傳統觀念中對體力勞動採取輕蔑的態度。

印度文化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只有中低種姓才從事體力勞動。因此,體力勞動逐漸處於“職業鄙視鏈”的底層,藐視體力勞動,追隨不太需要體力的服務業,因此印度的服務業比製造業發展得更好。

上述四個問題是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主要因素。當然有更深的原因,但如果印度不先解決這四大問題,即使想成為“世界工廠”,也不會有戲。

Ⅶ 印度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可能是因為他們那邊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然後文化有點落後,就是科技發展也比較落後,所以至今都發展不起來。

Ⅷ 印度和巴西,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印度語言不夠統一,各邦自治,商品流通時經過各個邦要給這些邦繳稅,基礎設施,文化程度,思想觀念不同,故印度發展不起來。
巴西在過去一百多年一直都在青春期,一直都是新興市場,永遠長不大。
1941年,旅居巴西的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寫了一本熱情洋溢的書,題目叫《巴西:未來之國》。茨威格像贊美自己的情人一樣贊美巴西。他寫到:「如若有幸看到巴西無盡的繁茂,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將獲得持續一生的美麗。」
1941年,多難的歐洲再度風雨如晦、山河破碎。茨威格目睹歐洲文明的沉淪,已是肝腸寸斷。巴西卻像是一個世外桃源。茨威格談到,在歐洲盛行的是邪惡的種族主義,但在巴西,異族通婚卻是整合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巴西幾乎從來沒有打過仗。巴西的建國和獨立,沒有經過什麼血與火的洗禮,輕盈得如同一片飄然降落的羽毛。
巴西長期以來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王室一開始也不怎麼重視巴西,到後來才發現,巴西這顆明珠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葡萄牙。19世紀初,國力已經衰落的葡萄牙發現自己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法國和英國正在打仗,拿破崙給葡萄牙王室發出了最後通牒:到底站到哪邊?趕緊給個答案。如果選擇法國,那英國馬上會報復,強大的英國海軍會把葡萄牙的海路封鎖得死死的。如果選擇英國,拿破崙的鐵騎會一路殺過來,里斯本一定會陷落。最後,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選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路:三十六計,走為上。逃跑吧。
這一幕歷史真是壯觀。葡萄牙王室、所有的貴族、政府高官、教士和將軍們,帶著金銀細軟,匆匆登船啟航,向著巴西方向駛去。葡萄牙?不要了。若昂六世在巴西過得「樂不思葡」。拿破崙兵敗之後,若昂六世很不請願地回到葡萄牙,但臨走的時候把自己的王位繼承人佩德羅王子留在了巴西。佩德羅王子乾脆不回葡萄牙了。1822年,他宣告巴西獨立,自稱巴西皇帝。
1831年,佩德羅一世把皇位禪讓給五歲的孩子佩德羅二世,因為佩德羅二世是在巴西出生的,可能更容易被巴西人接納。佩德羅二世是一位少有的明君,他天性好學,更像是一個被束縛在王位上的學者。他用了一生的努力,終於在巴西廢除了奴隸制。但就在里約熱內盧全城歡慶的時候,年邁的佩德羅二世卻在米蘭的酒店裡忍受病痛的折磨。當他療養結束,計劃回國的時候,巴西民族主義者群起反對。年老的國王早已厭倦國事,他沒有一絲抵抗的慾望,高貴而冷靜地交出了帝國的桂冠。

巴西的經濟發展像一個連續劇。歐洲的殖民者剛到巴西之後,在這里找不到任何有剝削價值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不過是幾只華麗的鸚鵡。正因為如此,巴西最初才能倖免於歐洲人的蹂躪。17世紀,巴西經濟的主角是甘蔗。甘蔗是從維德角移植過來的,這東西到了巴西,插在地里,沒有人管,都能長得又粗又壯。榨汁也不需要什麼工具和技巧,就用黑奴,像驢子拉磨一樣,就能把最後一滴甘蔗汁榨出來。可是,從甜菜中提取糖分的方法出現之後,巴西的蔗糖業很快就衰落了。
18世紀,巴西發現了金礦。德國經濟學家桑巴特甚至說,如果沒有巴西的黃金對歐洲經濟命脈的強烈刺激,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就不會迅猛發展。淘金熱吸引著大批人口深入巴西內地。當時,美國領土才剛被開發出六分之一,巴西已經勘探了每一塊土地。可是,淘金熱來得快,去得也快,歷史上一度繁榮的黃金城,很快衰敗為「黑金鎮」。
19世紀巴西經濟的主角是咖啡和橡膠。咖啡不能用機器種植,只有在咖啡業,奴隸的價值才會高於機器。在橡膠園里勞作的工人,生存狀況甚至比奴隸更為惡劣。可是,由於供給過剩,咖啡價格一落千丈。橡膠本是巴西的土著植物,一個英國青年賄賂海關官員,把七萬克種子帶回英國,橡膠很快被移植到馬來半島,巴西從此失去了壟斷地位。
20世紀,到了工業化的時代,巴西有世界上最豐富優質的鐵礦,但她卻缺少煤炭。它有廣袤的森林,卻要進口紙張;棉花原產自巴西,但棉織品卻要從英國購買。在巴西的歷史上,每一次的經濟繁榮都如霧如電,「事如春夢了無痕」,到頭來不過是夢遺中的快樂。
巴西永遠也長不大。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巴西。巴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是我們所不能想像、不能承受之輕。

Ⅸ 為什麼印度沒有工業化

人太多了,工業化會帶來相當多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印度不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辦公室如何供電 瀏覽:173
濟南哪個汽車站離機場 瀏覽:450
汽車採集數據用什麼網路 瀏覽:386
工業電解鋁的原料是什麼 瀏覽:274
賓士e怎麼設置座位記憶 瀏覽:468
寶馬零件以什麼發放 瀏覽:69
人被汽車撞了司機跑了怎麼辦 瀏覽:781
馬雲牌榮威汽車多少錢 瀏覽:920
除了奧迪a7還有什麼車型 瀏覽:40
寶馬8系四門和雙門哪個好 瀏覽:539
寶馬525性價比怎麼樣視頻 瀏覽:859
路虎攬勝運動和奧迪a8哪個好 瀏覽:653
寶馬變數閥多少錢 瀏覽:458
紅色一鍵啟動是賓士什麼車 瀏覽:28
碳刷架汽車配件哪裡買 瀏覽:864
奧迪導演廣告怎麼拍 瀏覽:728
如何防止汽車胎壓過高 瀏覽:384
奧迪雨刷怎麼沒水 瀏覽:172
汽車開了一天多久需要開一次 瀏覽:238
奧迪a6改輪胎多少錢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