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發展初期對農業工業化什麼貢獻
農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4 個方面:1.產品貢獻。農村工業化進程表現出對農業的強烈依賴,農業為農村工業化發展提供必需的食品和原材料,成為發展非農產業的物質前提。2.市場貢獻。在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通常占總人口的80%以上,農業人口需求是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3.要素貢獻。在農村工業化進程中,農業的剩餘資本和剩餘勞動不斷地轉向非農業,成為工業部門擴張所需資本和勞動要素的源泉。4.外匯貢獻。在工業化發展初期,現代工業所需要的機器設備、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有許多需要從先進國家進口,發展中國家通常通過擴大農產品出口來取得所需要的外匯。
B. 工業化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
工業化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從而使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創造的物質財富日益豐富和擴大,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
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2)工業農業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十六大報告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中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中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歷史經驗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進的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C. 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根據庫茲涅茨(1964)的分析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四個方面的貢獻。
1產品貢獻。非農業部門的擴大以農業發展為前提農業不僅要為非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員提供食物而且還要為某些製造業如紡織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稱之為農業部門的食品貢獻後者可稱為原料貢獻合稱為農業的產品貢獻。
2市場貢獻。農民購買服裝、傢具、日用品及建築材料等消費品和化肥、農葯、農機及其他農業投入品擴大了對工業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生產的擴張。這樣農民作為工業品的需求者對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農業的市場貢獻還應包括出售給非農業部門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庫茲涅茨稱前者為「生產過程的市場化」後者為「農業凈產品的市場化」。
3要素貢獻。農業的產品貢獻來源於農業生產農業的市場貢獻來源於農業和其他部門的交換農業的要素貢獻則來源於農業資源向其他部門的轉移。按資源的種類農業的要素貢獻又可細分為資本貢獻和勞動貢獻。4外匯貢獻。在工業化進程中外匯短缺是一個長期問題。在這方面農產品的出口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獲得十分寶貴的外匯。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工業很不發達農產品和其他初級產品的出口可以說是許多國家獲得外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外匯貢獻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農業的外匯貢獻仍是不可忽視的
D. 很多地區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么做有什麼好處
很多地區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么做有什麼好處?在農業部編制的《全國農業加工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2016-2020)》中,有一篇文章表示要大力支持農產品初級加工的發展。在此之前,農產品的初級加工主要集中在土豆、水果和蔬菜上,在補貼范圍內相對有限。下一步將以糧食、果蔬、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的乾燥、貯藏和保鮮為重點建設初級加工設施,不僅要增加農產品初級加工品種的來源,農產品原產地初加工補貼范圍和面積也將擴大。
但是,補貼的范圍和面積以及農產品的種類都是有限的,只有部分省市提供部分財政補貼,用於建設馬鈴薯貯藏地窖、果蔬保鮮貯藏和乾燥設施,而農民需要先建設才能獲得補貼。盡管補貼有限,但它們將土豆、水果和蔬菜的產後損失減少到10%以下,並通過淡季銷售將農產品價格提高30%以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增加農產品初級加工的原產地確實可以給我們的農民帶來很多好處。
根據專家研究,中國每年損失至少240至380億斤的收獲後糧食,相當於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這只是玉米、大米、小麥等的損失。再加上土豆、水果、蔬菜等的損失,將達到數千億美元。如果再加上錯季銷售利潤的損失,對於每年農業生產的損失都會是一種損失,億萬甚至萬億的我們農民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不進行農產品產地預處理,我們農民將損失近一半的收入,相當於白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