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前工業階段時期的城市有哪些
工業化帶動城市,是近代城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17世紀初,倫敦、那不勒斯、米蘭、巴黎的人口達到20萬,巴勒莫、羅馬、里斯本的人口達到10萬,塞維利亞、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發展也很快。19世紀初,人口 20萬以上的城市有莫斯科、維也納、聖彼得堡、里斯本,人口達10萬大關的有華沙、柏林和哥本哈根。巴黎的人口達54.7萬,那不勒斯有43萬,而倫敦達到86.1萬,成為歐洲有史以來繼古羅馬之後的最大城市。但是,當時一些工商業城市規模仍較小,象利茲、曼徹斯特這樣的工業城市人口不足5萬。工業革命始於英國,因而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近代城市化的國家。在工業革命推動下,19世紀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業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紐卡斯爾等迅速成長起來。從1801年到 1851年的半個世紀里,英國 5 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的國家。19世紀起,法、德、美、荷蘭、比利時等國也相繼開始工業革命,城市化的進程在西方國家大幅度鋪開。例如,美國1800年時城鎮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6.1%,到1890年則上升到35.1%,城鎮數目也由33座激增到1384座。必須指出的是,19世紀開始的以歐洲向南北美洲大規模的移民,是美洲城市化進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從1846年到1939年,歐洲共向外移民5 159萬人(19世紀前半期約數百萬人),其中大部分到美洲,一部分到大洋洲和世界其它地區。這些移民首先在沿海港口登陸,然後向內地推進,故在沿海形成很多著名港口城市,如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墨爾本、悉尼等。在進行工業革命的同時,英、法、葡、德、美等國開始向海外實行殖民主義擴張,通過炮艦政策不斷向落後的亞非大陸施行殖民和掠奪。亞洲、非洲眾多的沿海城市被殖民主義者選為侵略的橋頭堡,而內地的部分區域中心被選為掠奪基地。這些城市在殖民主義刺激下,開始畸形繁榮起來。如非洲的阿克拉、布拉柴維爾、金沙薩、內羅畢、拉各斯等,南亞的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科倫坡等,東南亞的新加坡、雅加達、曼谷、西貢(今胡志明市)、馬尼拉等,我國的香港、上海、天津、大連、青島等。盡管這些城市處於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狀態下,但所引進的近代工商業對本國的封建經濟造成了一定沖擊,產生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加速了社會分化和社會變革的步伐。由於這些城市的興起,亞非廣大國家也開始近代城市化的進程,一元的封建城市體系向封建城市與近代城市並存的二元結構轉化。這是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點。隨著資本的擴張,世界政治經濟體系開始建立起來,世界城市體系也逐步形成。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地位,使它們的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也處於壟斷中心的地位。1900年,倫敦、巴黎、紐約、柏林、阿姆斯特丹是國際商業、金融的中心,也是政治經濟決策的重要中心,世界城市體系的出現成為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第三個特點。但是,由於各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相互競爭和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它們首位城市的發展有所不同,並進一步影響世界最大城市的規模分布變化(表5-1)。
②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2)什麼時候是工業城市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③ 工業城市
工業革命時期比較重要沿海城市有:倫敦(London)(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格拉斯哥(英國第三大城市,蘇格蘭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港口)。紐卡斯爾(英國英格蘭東北部港市)。
工業革命時期其他重要城市有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
工業革命始於英國,因而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近代城市化的國家。在工業革命推動下,19世紀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業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紐卡斯爾等迅速成長起來。從1801年到 1851年的半個世紀里,英國 5 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的國家。
法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是里昂。 法國第三大城市,羅訥省省會,羅訥-阿爾卑斯區首府。位於索恩河與羅訥河會合處,居巴黎—巴賽的要道上。市區人口41.3萬,大市區117萬(1982)。 地處羅訥河谷走廊,城市建在阿爾卑斯冰磧丘陵上,海拔169米。氣候受南北暢通的谷地地形影響,兼有地中海型和大陸性特徵,1月平均氣溫2.1℃,7月20.7℃,年降水量813毫米。 原為索恩河與羅訥河之間的漁村。公元前 1世紀成為高盧首都,由於地處地中海通西北歐的中繼站地位,水上運輸方便,為早期發展提供了條件,公元2世紀初就有人口20萬,但此後近1000年間地位衰落。11世紀隨東方絲綢、香料、珠寶、食品經羅訥-索恩河商路,出現了商業集市。13世紀成為宗教中心。15~16世紀紡織、皮革、印刷、金屬加工等工業發展,至18世紀形成工業城市,人口10萬。19世紀成為鐵路交通和金融中心,絲織業興盛。以後又逐漸發展化工、機器製造、電機、人造纖維、染料等部門。經濟繁榮,人口大增,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口近50萬。20世紀30年代以來,效區擴展迅速,已建立了維勒班、韋尼雪等重要衛星城鎮。效區人口從1941年的15萬左右,增加到1975年的70萬。同時,市區人口略有減少。1969年建立的里昂「城市共同體」,范圍更大,連同里昂共有56個城鎮。 法國重要工業區里昂區的核心,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45%,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處於次要地位,在同樣規模的法國城市中是比較特殊的。製造業部門多樣,以機械、化學、紡織為主,能源(煉油、電力)、冶金、食品工業也佔一定比重。機械工業以汽車、電機生產最重要。化學工業自19世紀下半期起發展了無機化工,近30年代來石油化工已佔主導地位。為全國化學工業中心之一,有原油加工能力達 980萬噸的費贊煉油廠。附近有皮埃爾-貝尼特水電站。里昂是全區最重要的紡織工業中心,紡織工業中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人造纖維工業有一定地位。近年第三產業也有發展,特別是銀行業、商業有較好的基礎。交通設施良好,是重要的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樞紐;高速公路和鐵路連接巴黎、馬賽和格勒諾布爾。
④ 工業城市是什麼意思
工業城市的解釋
主要由於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城市。這類城市工業職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業用電、用水、用地佔的比重也很大。工業城市又可分為汽車工業城市、 森林 工業城市、鋼鐵工業城市等。
詞語分解
工業的解釋 採掘 自然 物質 資源和對工業品原料及農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 社會 生產部門。可分重工業和輕工業 在有些 國家 中,指制 造業 ,即僱傭大量職工和擁有大量資金、從事製造的部門詳細解釋採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工業品原料及農 城市的解釋 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是周圍地區 政治 、經濟、 文化 的中心詳細解釋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韓非子·愛臣》:「是故大臣之祿雖大,
⑤ 什麼是工業城市
中文名稱:工業城市
英文名稱:instrial city
定義:工業生產活動在整個地區社會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的城市。是工業生產地域組織類型之一。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城市地理學(二級學科)
基本解釋
主要由於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城市。這類城市工業職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業用電、用水、用地佔的比重也很大。工業城市又可分為汽車工業城市、森林工業城市、鋼鐵工業城市等。[1]
分開解釋
工業 : 採取自然物質資源,製造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或對農產品、半成品等進行加工的生產事業。 城市 : 規模大於鄉村,人口比鄉村集中,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中國通常把設市建制的地方稱作城市,人口一般在10萬人以上。城市人口和生產力集中,大多是某個區域的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及文化教育、信息、行政的中心。[1]
工業城市
簡介
工業城市是產業革命後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而產生的以工業生產為主要職能的城市,在英國等國有以單一工業為主的「專業性工業城」(company town)。在工業化國家中,工業是促使大多數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經濟基礎。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城市是綜合性的,大多是有工業的。中國習慣上稱以工業為主的城市為工業城市。工業城市可分為綜合性工業城市和專業性工業城市兩類。工業城市形成的初期,往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工業生產分工協作的發展,城市工業的部門結構往往經歷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在地理、資源等條件優越的地區,專業性工業城市會逐步演變為綜合性工業城市。中國遼寧省素有「煤都」之稱的撫順市,就經歷了從專業性煤礦城市逐步發展為兼有石油、鋼鐵、機械、煉鋁、電力等工業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的過程。
研究
1898年幾乎與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同時,法國青年建築師加尼埃(Tony Garnier,1869~1948)也從大工業的發展需要出發,開始了對「工業城市」規劃方案的探索。他把「工業城市」的要素進行了明確的功能劃分。中央為市中心,有集會廳、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劇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區是長條形的,療養及醫療中心位於北邊上坡向陽面。工業區位於居住區東南。各區間均有綠帶隔離。火車站設於工業區附近。鐵路干線通過一段地下鐵道深入城市內部。城市交通是先進的,設快速幹道和供飛機起飛的實驗性場地。加尼埃重視規劃的靈活性,給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發展餘地。
特點
工業城市雖然情況比其他類型的城市復雜,可作多種性質、多層次的分類,但是在規劃建設上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①工業部門在城市經濟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從業人員在城市的人口結構和勞動結構上佔有較大的比例。 ②工業用地(包括工業區)在城市中的合理布置,對工業城市的空間布局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決定性影響。要根據各類工業的特點和城市發展用地的具體條件選擇工業用地,並安排好工業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之間,特別是同居住用地之間的相互位置,使職工上下班比較方便而又不受工業污染的危害。 ③工業城市要有方便的對外交通運輸條件。城市的工業區應盡可能沿鐵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布置,並應考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使工業區與交通運輸樞紐之間保持有機的聯系;工業城市還需要有足夠的倉庫用地。 ④工業城市要特別重視環境保護,應採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在工業區和居住區之間設置衛生防護地帶等),以減少或避免工業生產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包括工業雜訊)對環境的污染,做好城市環境保護規劃。 ⑤工業城市還應注意合理的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要為婦女就業創造條件。
提出
1901年,法國青年建築師戛涅提出了「工業城市」的城市規劃理論,闡述了未來大工業城市如何布局的問題。戛涅從工業的發展需要出發,設想「工業城市」人口為35000人。他把「工業城市」各功能要素都進行了明確的功能劃分。中央為市中心,有集會廳、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劇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區是長條型的。療養及醫療中心位於北邊向陽面。工業區位於居住區的東南。各區間均有綠帶隔離。火車站設於工業區的附近。鐵路干線通過一段地下鐵路深入城市內部。城市交通設快速幹道和供飛機發動的實驗場地。「工業城市」住宅街坊寬30米,配備綠化地帶,組成各種舍友小學和服務設施的鄰里單位。戛涅的規劃設計思想對現在的工業城市的整體布局規劃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在實踐中,戛涅所提出的理論在很多時候是一種美麗的理想:現代城市的擁擠大大超出了戛涅的設想。
選自網路······················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