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大改造是如何改造的
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個體手工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個體手工業是以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從事商品生產的一種個體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1%,農村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很大部分來自手工業。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渡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具有兩面性,既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相應也具有兩面性。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政策。在經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包括對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使剝削者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土地改革後的中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中農化」。在老解放區,由於種種原因又出現了土地買賣和兩級分化的現象。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農民得到土地後,下一步該怎麼辦?根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必須進一步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農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來。
土地改革後的農村都建立了互助合作組,由於土地買賣和兩級分化,有的地區不少互助組癱瘓了。1950年7月,山西省委組織考察組到武鄉縣進行考察後寫出了《山西武鄉農村考察報告》,同年山西省長治地委也寫出了《關於組織起來的情況與問題的報告》。兩個報告持相同的觀點,認為要解決互助組消沉渙散的問題,必須使互助組增加新的內容,才能夠有效的增加生產。那麼山西所說的新內容是什麼呢?那就是要把互助組轉變成以土地入股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山西省委在寫給華北局的《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的報告中還主張用增加公共積累、擴大初級社按勞分配部分的比重這些新因素,限制富農發展,逐步戰勝農民的自發趨勢,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
2. 正定縣鼓勵城區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 補償方案出台
鳳凰網房產獲悉,近日,正定縣政府網站發布了《正定縣城區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實施意見》,《意見》提出,鼓勵科技工業園企業退城搬遷、改造升級。符合退城條件的企業進行退城搬遷改造,盡快向工業園區聚集,優化產業布局,對於原址土地可出讓的退城企業,按照縣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批準的退城計劃完成退城,並按約定騰退交付土地的企業,按照土地出讓總價款的60%對企業進行補償。
正定縣城區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實施意見
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城市工業與城市發展相協調,與居民生活相適應,參照《石家莊主城區污染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的實施意見》(石政規〔2018〕15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政策支持、協調聯動,加快城區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步伐,特製定本意見。
一、基本原則
(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城區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須符合正定縣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遵守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按照產業關聯、協同發展的要求,向縣域內園區布局轉移。
(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強化財稅、土地、金融政策支持,積極引導企業退城搬遷改造。企業作為退城改造主體,在資金籌集、項目實施、債務處置、職工安置等方面主動發力,積極而為,按計劃完成退城搬遷改造。
(三)統籌協調,穩妥實施。處理好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布局調整與企業意願的關系,解決好職工安置、債務處置等問題,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做到企業有序退城,產業有序轉移,職工妥善安置,社會和諧穩定。
(四)嚴格標准,綜合施策。強化環保、能耗、水耗、技術、質量、安全等標准約束,引導約束性資源向綠色、低碳、高端產業合理化流動,鼓勵探索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和法治辦法,促進工業企業退城。
(五)轉型升級,多元發展。鼓勵企業通過退城改造實現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帶動裝備升級、產品上檔、節能環保上水平,延伸產業鏈、發展上下游產業,實現集約集聚發展。
(六)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退城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投資多元化,創新企業體制機制,增強加快發展內生動力,謀求企業更大發展。
二、主要任務
支持城區范圍內(含科技工業園)符合退城條件的企業進行退城搬遷改造,盡快向工業園區聚集,優化產業布局,進一步消減城區工業排放,促進城市環境改善。
三、政策措施
(一)對於原址土地可出讓的退城企業,按照縣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批準的退城計劃完成退城,並按約定騰退交付土地的企業,按照土地出讓總價款的60%對企業進行補償。補償費用包含土地及地上建(構)築物等,不再另行計提基金(如遇極特殊情況,基金總額超過總價款40%,超過部分從企業補償中扣除)。
退城企業使用國有建設用地,同時又涉及租占集體建設用地的,對2009年以前租占的集體建設用地,符合出讓條件的,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依法徵收後掛牌出讓,按照土地出讓總價款的50%對企業進行補償。
不涉及土地出讓的退城企業,按照領導小組批準的退城計劃完成退城的,只對其地上建(構)築物及機器設備進行評估,按評估價格上浮30%予以補償。
(二)鼓勵科技工業園企業退城搬遷、改造升級。正常生產經營企業實施退城改造,按照批準的退城計劃完成退城,並按約定騰退交付土地的,由領導小組根據其近三年總體社會貢獻大小,分級分檔、一企一策,分別按照土地出讓總價款的60%、55%、50%、45%對企業進行補償(補償費用包括土地及地上建(構)築物等補償費用,不再另行計提基金)。
社會貢獻極低及未投產企業實施退城改造,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按現基準地價標准上浮20%予以補償,對其地上建(構)築物及機器設備進行評估,按評估價格上浮30%予以補償。
科技工業園區道路、綠地等公益用地,企業在建廠征地時已出資代征,企業退城進行土地招拍掛時不包含園區道路、綠地等公益用地,其征地補償款由縣財政從土地出讓收益中列支。
企業應在按計劃完成退城之前上報退城改造方案,申請退城政策,在領導小組批准改造方案後,及時與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訂土地收儲協議並按約定的時間交付土地,延期一年以上交付土地的,減少企業補償總額的10%;延期兩年以上交付土地的,減少企業補償總額的20%;延期三年以上交付土地的,不再享受本意見確定的退城改造補償政策。
(三)落實企業搬遷稅收優惠政策和國務院及省、市政府關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相關政策,積極爭取省、市財政設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發展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退城改造。
(四)優先保障用地需求。企業退城搬遷改造項目優先申報列入省、市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年度土地指標向退城改造項目傾斜,優先安排土地指標。
(五)盤活土地資源。退城企業場地在開發利用前,相關責任主體應當進行場地環境調查、風險評估,經調查評估屬於污染地塊的,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進行治理修復。
(六)妥善安置退城企業職工。切實做好搬遷、轉型和關閉企業的職工穩定和分流安置工作,全面落實企業人員分流安置和再就業各項政策。
(七)資金撥付方式。退城企業按照領導小組批準的退城改造計劃與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訂土地收儲協議,土地出讓後,結合企業土地騰退交付情況,撥付企業補償資金。
(八)退城企業抵押不動產的注銷抵押方式。1、企業能夠以其他不動產置換原銀行抵押貸款的,應積極進行置換,注銷原不動產的抵押登記。2、企業不能以其他不動產置換原抵押貸款的,在徵得債權銀行同意後,可用其他抵押物替換或將抵押貸款轉為信用擔保貸款,注銷不動產抵押登記。3、既不能處置抵押貸款又沒有新抵押物或擔保人的,在徵得債權銀行同意後,注銷不動產抵押登記。已抵押的不動產可先行出讓,用出讓價款優先償還債務。企業取得新址不動產證後,重新辦理抵押貸款手續。
(九)建立協調機制。領導小組對企業退城改造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召開協調會議,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主動服務,促進企業退城。退城企業要落實退城方案,按規定履行報批手續,利用退城改造實現轉型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按時、合法、平穩退城。
(十)加強督導監督。縣紀委監委對有關單位服務企業情況進行督辦問效;縣審計局、縣財政局要加強對退城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確保補償資金專款專用。
四、方案報批及搬遷補償程序
1、擬退城企業自行或委託有關單位編制退城改造方案。
2、退城企業的退城改造方案按照公司法和企業章程規定履行程序。
3、企業退城改造方案由縣退城辦提請領導小組審定。
4、企業退城改造方案審定後,縣退城辦按企業退城進度編制年度退城計劃,並按期組織實施。
5、土地出讓後,由財政局和退城辦核算退城企業補償資金數額,報領導小組批准後,按程序撥付退城企業。
五、組織領導
成立正定縣城區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縣長擔任,副組長由相關縣領導擔任,科工局、發改局、行政審批局、財政局、人社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分局、住建局、交通局、審計局、應急管理局、市場監管局、水利局、稅務局、供電公司、正定鎮等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科工局,退城辦主任由科工局局長兼任。縣財政按年度安排縣退城辦專項工作經費。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審定年度退城計劃,確定退城企業名單;審定企業退城方案,研究決定企業退城政策;協調解決企業退城重大問題。
縣退城辦主要職責:編制年度退城計劃,提出退城企業建議名單;研究退城扶持政策,提出支持企業意見;組織評審企業退城方案,向領導小組提交評審報告;落實領導小組議定事項,協調解決企業退城具體問題。
六、保障機制
建立協調機制,領導小組對企業退城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召開協調會議,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主動服務,促進企業按要求退城。
(一)應急管理局負責指導退城企業退城期間安全生產工作。
(二)生態環境分局負責督導退城企業環境監管和污染治理工作。
(三)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做好企業壓力容器等特種設備的監管,指導企業安全關停、拆除工作。
(四)財政局負責對退城辦提交的相關企業關停後資產評估情況進行審核,組織拍賣變現,及時撥付退城補償資金。
(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退城企業職工安置政策指導等工作。
(六)相關鄉(鎮)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負責做好退城企業的信訪穩定等工作,配合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搞好退城企業土地收儲。
七、其它
(一)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有效期三年。本意見印發前已按照正政辦〔2018〕110號文件批准退城方案和退城政策的企業,繼續按原政策執行。
(二)經縣政府批准,其他符合退城搬遷改造條件的工業企業,參照本意見執行。
(三)本意見由縣退城辦負責解釋。執行過程中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變化,適時出台補充意見。
3. 如何引導企業主動轉型升級
從政府層面:
轉型升級的本質內涵就是在成本大幅上升情況下尋找一條既能在宏觀上應對通脹,又能在微觀上保證企業盈利水平的破繭突圍出路。
(一)建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體系
1、制定加快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建立促進創新的激勵機制,強化產學研平台和區域公共創新平台建設。積極創建產業園區建設,推進科技孵化器建設,努力發揮這些平台在相關產業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
2、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利用財政資金、金融利率、稅率傾斜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資金投入,直接或間接扶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
3、加大閑置用地清理力度,由於企業自身原因造成工業用地閑置的,按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約定和有關法律法規處置,依法收回連續兩年未使用的土地,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做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統籌規劃
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排出一批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逐個制訂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定位、總體布局、發展導向以及相應配套措施,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擴張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三)加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扶持力度
在溫州市委市政府的統籌下,建立統一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重點用於企業技術改造貼息,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污染排放和引進培育人才等。同時,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台,主動向金融機構推薦優秀中小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項目,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力度。
(四)創新中小企業共性技術服務機制
1、推進中小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自主研發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發揮產業集群的綜合優勢,創新共性技術服務機制,整合分散於各企業的研發資源,建立共性技術服務中心,幫助解決一家一戶企業難以解決的問題。
2、推動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建立各類社會科技支持機構廣泛參與、協同配合的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支持體系,促進技術向企業轉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創新成果產業化水平。
3、加快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深入開展 「中小企業信息化」活動,圍繞「引導、示範、推廣、扶持」來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
(五)落實轉型升級的稅費減免優惠政策
隨著各項優惠政策的陸續出台,更為重要的是將這些政策落實到實處,用足用好用活一系列推進中小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稅費減免政策。有關部門在落實各項政策中要做到公開透明、及時兌現。
(六)強化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服務職能
1、確立服務行政理念,完善政府的經濟協調、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進一步優化服務,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辦事效率。
2、提供人才培訓服務。組建溫州本土企業傢俱樂部,通過聯合高校,著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非農產業勞動技能提升培訓體系,通過勞務引進,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加強企業管理、職業技能、職業資格、特種崗位、學歷教育等培訓,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才能力。
3、提供信息交流服務。建立企業信息服務平台,健全外貿信息收集與預警機制,開展政府部門合作,聯合收集國際貿易壁壘和國家加工貿易政策動向等信息,定期為工業企業發布產業政策、市場需求等相關信息,讓企業盡早了解,從而扶持外貿出口持續增長。落實國家關於進口產品貼息的規定,鼓勵和扶持企業有條件的擴大進口,平衡進出口貿易。
4、開展中小企業管理創新活動,帶動和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凡被評選為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示範企業的,在銀行貸款、推薦名牌產品和商品、項目立項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在財政扶持資金中給予一定的補助。繼續清理和整治「亂收費」等行為,規范涉企收費和行政執法,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七)加強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指導
中小型工業企業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同有關部門及大專院校的協作,建立健全指導聯系和會商制度,參與推動中小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工作,如開展科技幫扶活動,組織科技人員為轉型升級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專利申報、新產品開發等指導和服務。另一方面按照統籌規劃的要求,指導企業實施轉型升級方案,幫助企業解決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八)注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中的風險防範意識
受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中小型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因此,中小型工業企業一方面要加快創業創新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加強風險防範意識,積極採取措施,注重化解各種風險。一是注重防範企業資金鏈的風險。二是注重防範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三是注重防範市場漲跌多變的風險。四是注重防範合作或重組的風險。五是注重防範跨國發展的風險。
4. 如何利用新技術,尤其是工業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的製造業
第一,引導地方政府不要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若干年來我們主要以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志,客觀上鼓勵了地方政府不顧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環境惡化,單純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同時,財政收入又主要來源於稅收,這又鼓勵了地方政府盲目發展增值稅源豐富的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鏈條長,可以多環節征稅)。這就使得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傳統製造業的產值增長。為促使地方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增長方式,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就需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考核指標體系。
第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一大重要的理論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相區別、又有聯系。「轉變發展方式」包括「三個轉變」:一個轉變是需求結構的調整,即將經濟增長由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以實現經濟長期、均衡、持續的增長。一個轉變是供給結構的調整,即將經濟增長由最近幾年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一個轉變是將經濟增長由過分依靠物資資源消耗,轉變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方向上來。這實際上就是過去講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它是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通過集約化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可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更為豐富,既包含了九五計劃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思想,又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進行了新的拓展。
客觀地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意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而如果僅僅是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顯然還不能更為實質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因為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主要著力點在微觀層面(企業)。事實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還需要找到宏觀層面的著力點,而「十七大」找到了,這就是整個經濟的需求結構的調整和供給結構的調整。只有將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與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傳統製造業更是這樣。因為我國傳統製造業的粗放增長,除了前文提到的幾個原因之外,還有需求和供給方面的結構性障礙。
在需求方面,與其他行業相似,傳統製造業過去也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增長,如果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拉動,並藉助合理的政策將社會對傳統製造業產品的消費引導到適當的品種和技術含量,才會從需求的角度拉動傳統製造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與進步。在供給方面,過去傳統製造業所佔市場份額較大,將經濟增長由最近幾年主要靠第二產業(含傳統製造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市場空間相對變小了,那它就得依靠創新謀生存、謀增長。可見,從轉變發展方式的廣泛內涵去思考傳統製造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更有助於「推、拉」傳統製造業轉變增長方式。因此,未來我們更多地應在「轉變發展方式」中「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增長方式」。
第三,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轉變增長方式」。傳統製造業屬於工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是節能降耗與環保;四是同時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傳統製造業的粗放增長根深蒂固,也必須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轉變增長方式。
一是要用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在企業層面,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產品設計、材料性能、工藝過程、技術裝備、生產控制、質量監測、企業管理等等,以提升企業的製造能力和整體競爭力。在產業層面,政府應對採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進行系統規劃,引導改造進程。特別是,一些傳統製造業內部各亞類之間存在緊密的價值鏈、供應鏈關系,如果改造進程安排不協調,就可能影響改造的整體進程、效果和效率。
二是要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傳統製造企業的管理水平。本文研究的14個傳統製造業總體管理水平偏低,這既表現在企業制度上,又表現在現代管理方法和計算機手段的採用上。因此,如能加快使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管理工作,一方面,這將有助於提升傳統製造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實施信息化管理之前必須對業務流程、企業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進行規范與提升,這更有助於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三是傳統製造業要在節能降耗與環保方面做大文章、做好文章。在中國當今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物耗與環境污染總量中,傳統製造業的「貢獻」佔了主要部分。在傳統製造業中,僅鋼鐵工業,2004年耗能即佔全國能耗總量的15%,耗新水占工業耗新水總量的14%,佔用運力佔全社會貨運量的6%,工業粉塵年排放量占工業粉塵排放量的14%。2005年,石化工業排放的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分別佔全國工業「三廢」排放總量的16%、7%和5%。如將整個傳統製造業這些方面的情況加總,則其在中國能耗物耗與環境污染總量中所佔的比例更大。因此,應將節能降耗減污視為傳統製造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和要求。
四是要結合傳統製造業的高新技術改造,調整傳統製造業的產業結構,結合發展現代服務業,改善相關基礎設施。我國傳統製造業長期粗放增長,內在結構缺陷也是一個原因。例如,亞類產業之間價值鏈、供應鏈缺少優化設計,很少引入環境無害和清潔生產方式,同類企業的產業組織落後,產業集中度不高等等。故在對傳統製造業進行高新技術改造時,也應結合改造而調整亞類行業內部結構。另外,傳統製造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普遍內化、效率不高,而現在國際上的企業生產性服務普遍專業化、外部化,甚至採取外包方式,故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改造,也應關注對企業服務性業務的剝離、專業化和整合提升。還有,多數傳統製造企業建廠時間較長,基礎設施陳舊落後,要整體提升傳統製造業的效率與效益,也應關注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的基礎設施。
5. 如何對陶瓷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陶瓷工業技術改造的根本目的和其他行業一樣,在於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因此,一切技術改造項目,應當是既先進可靠,又切合生產實際需要。同其他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陶瓷工業,不是不需要技術改造,而是改造的內容和重點有其特定意義。根據陶瓷工業生產特點和技術現狀,陶瓷工業技術改造的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產品質量,更新產品結構。生產社會所需要的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是社會主義企業的生產目的,而工藝技術和設備則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陶瓷工業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搶佔位置,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脫胎換骨,從廠房、設備、生產流程到工藝操作全部更新.我國陶瓷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除了戰略方針不明確、企業經營機制不適應等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技術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低,成品合格率不高,產品適銷能力差所造成的,也就是說,能否提高產品生產技術已成為發展我國陶瓷工業的關鍵所在。
就陶瓷工業來說,只有在產品確定之後,才能考慮采用什麼工藝來實現,而也只有在工藝確定後,才能考慮用什麼設備來加工。工藝改造,設備和技術的更新,原材料改善,技術進步等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陶瓷產品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改造就是產品改造,目的是要生產出適應性強、經濟效益高的順應世界需要潮流的優質產品,使陶瓷工業企業具有不斷創新和形成規模生產的能力,在陶瓷產品質量、產品結構上實行一個大改變。也就是說,以陶瓷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的改革為目標,從陶瓷產品與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著手,分析對照哪些設備技術、工藝、原材料等與當代產品技術不相適應,然後就這些生產要素中最關鍵的環節逐項進行技術改造,從而提高陶瓷綜合生產能力。以日用陶瓷為例,同國外八九十年代先進技術水平相比,影響我國陶瓷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精製技術、成型乾燥設備和耐火材料等。因此,我們以產品質量為中心的技術改造的重點應放在這方面。
我們的產品改造應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淘汰或限產中低檔瓷種,增加出口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扶持—批陶瓷樣板廠的改造,開發和發展國內外市場暢銷的骨灰瓷、高檔強化瓷、微波瓷等生產技術設備,並盡快實現大批量生產,轉化為新的生產能力。目前,正在實施的景德鎮瓷器工業「八五」期間第一期技術改造專項貸款2.5億元將包括高溫釉中彩瓷、高檔青花玲瓏瓷、釉中彩強化瓷三個高檔瓷技改工程;原料標准化、煤氣凈化、優質窯具、優質模具、消化翻版陶機設備五項基礎工業改造;還將完成12條燃煤隧道窯和5條燃油輥道窯的煤氣技改工程。這一期技改完成後,景德鎮出口瓷比例可由1990年的28.1%提高到52%,其中高檔瓷比例由3.8%提高到25.8%;平均每件換匯由往年的31美分增至50美分,其中高檔瓷每件2美元。
2.解決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問題。陶瓷工業是高耗能產業,美國以51家耗能最大的企業作為調查重點,其中32家系硅酸鹽企業;英國也將陶瓷工業列為重點調查節能的對象之一。調查結果表明,在陶瓷工業生產成本中,能源消耗要佔30%左右,在我國,用於能源的平均成本費用更高達40%,為各項成本費用的首位。陶瓷工業的熱能主要是消耗在燒成和乾燥兩個工序上,其消耗比例大致為:燒成佔61%,乾燥佔25%,取暖佔8%,動力和照明佔6%,如機械化水平低,企業環境差,則前兩項合計所佔的比重當更大,我國目前即屬於這一情況。據統計,我國陶瓷工業熱利用率極低(熱效率為20%一30%),僅為發達國家的1/2(陶瓷工業發達國家熱效率為50%一60%)。大部分熱能消耗在排煙、排熱損失,窯車、窯具蓄熱損失,窯體散熱損失,輻射熱損失,化學不完全燃燒的燃料損失以及其他人為的浪費中。目前我國陶瓷工業的能源消耗,平均每萬元產值消耗標准煤15噸,噸瓷耗標准煤1.2噸,比國際上平均能耗高一倍以上,與先進制瓷國的日本、德國等相比則更為落後。
造成中國陶瓷工業能源消耗大的重要原因,是耗能設備裝置的落後。因為耗能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窯爐的先進性,我國八大產瓷區擁有豎式的倒焰窯126座,佔全部燒成窯爐的一半,耗煤比國內一般隧道窯還要高出30%一40%。而以國內隧道窯來說,其結構和材料也還是處於國外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憑人工操作,燒成溫度也很不穩定,燒成1公斤瓷耗能達18000千卡左右,比國外普通隧道窯高出50%左右。國外在燒成工藝上,目前已普遍採用氣體燃料,採用明焰快速燒成制度,窯爐結構設計已由傳統的隧道窯發展到裝配式隧道窯。目前出現的義大利推板窯、針式窯,每公斤瓷耗能只有1100—3000千卡。捷克和斯洛伐克、德國採用快燒推窯,能耗為4200千卡。就是一般的窯爐,每公斤瓷燒成能耗也僅在6000—9000千卡之問,壓力、溫度都是自動控制,燃燒穩定,熱效率高,溫差小,產品合格率高。另外,耐火材料的落後,也影響到能耗的增大,國外瓷器與匣體重量之比一般為1:2—4,而我國平均為1:6—7,高的達1:8,也就是說我國燒1公斤的瓷器就要燒6—8公斤的匣缽,僅這一項,能耗就比國外高得多。
綜上所述,在提高燒成質量的前提下,應力求在窯爐、耐火材料等主要耗能設備裝置上加以改進和革新,提高現有設備的熱利用率,管理上合理地組織生產;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克服人為的浪費,以求得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3.提高原料質量,減少原料消耗.原料是陶瓷工業生產的重要物質條件,陶瓷工業的生產過程也就是原料的消費過程,陶瓷原料的質量和節約使用,對提高陶瓷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積累起著重要作用。從物質形態來說,陶瓷原料構成產品的主要實體,它們的質量決定著陶瓷產品的質量;從價值形態來說,在產品成本中,陶瓷原料費用占相當大的比重,隨著陶瓷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個比重還有繼續提高的趨勢。但目前我國陶瓷原料加工工業比較落後,大部分產瓷區還沒有專業化的陶瓷原料生產廠,瓷廠基本上是將天然狀態或粗加工的原料直接進廠,致使原料質量波動很大,嚴重影響陶瓷產品質量,適應不了工業化大生產的要求。
6. 工業企業的綜合能源改造後期維護需要注意什麼
針對工業企業綜合能源開展的內容,後期維護需要注意:
加強對改造或更換的工業鍋爐和電動機各種機械設備和儀表的觀察,確保其安全附件靈敏可靠,防止事故發生。
如果是剛准備做的話,浙江有一家公司叫南德電氣,現在就是做綠色降碳,算是綜合能源領域的比較優質的企業。公司在浙江、山東都有設分公司,特別是在浙江的杭州、溫州、寧波名氣比較 大。有需要可以找他們合作
7. 工業技改項目 是什麼
工業技改項目是指工業企業在原有生產裝置的基礎上,通過設備改造,設備更新擴大產能,增加產品品種、改善產品性能,提高產品附加值所實施的工程項目,這不同於新上項目。不過現在在統計技改投入時,為了指標的需要,把工業企業新上的項目也都統計在技改范圍之內。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各縣(市、區)認真執行國家、省有關產業政策,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發揮已有的產業基礎優勢,突出新舊動能轉換主線,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切實圍繞做強做大實體經濟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篩選儲備優質項目。
經過企業申報,縣(市、區)、市兩級把關,2018年度共篩選確定工業重點技改項目150個,總投資62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6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16個,總投資602.14億元;新開工項目63個,總投資250.99億元。
150個工業重點技改項目符合上級相關產業政策,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好,帶動示範作用強,全部建成達產後,年可新增銷售收入1433億元,利稅272億元,對推動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明顯的支撐作用。
8. 中國近代工業的工業改造
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州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州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對於這一部分工業企業,本書後面將不再另外給予更多的關注。
發展曲線
9.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什麼樣的設備和工藝,以及採用經濟
環境保護法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10. 黨在過渡時期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採取了什麼樣的改造道路
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
在整個過渡時期要實現「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要發展生產力。「三改」就是要改變生產關系:即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
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原因),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