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縣域工業經濟怎麼發展

縣域工業經濟怎麼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10 21:18:21

1. 如何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經濟轉軌過程。面對新形勢,我省提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下大力解決工業發展不快、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安縣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規模大,是河北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經過初期高速發展後,企業布局散、單體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日益凸現,如何順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加快轉型步伐,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從八個方面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第一,由「散」轉「聚」,促產業聚集。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無序,造成土地、電力、水利等要素資源的極大浪費,功能配套難、資源共享難、環境治理難。因此,引導產業由分散轉向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聚集效應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實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高標准規劃、高水平建設、多元化投入,打造優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強扶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聚集發展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把好產業、土地、環保關口,吸引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
第二,由「低」轉「高」,促產業提升。縣域一般產業單、
層次低、鏈條短、成長性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以**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全縣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但產品多為雷同,粗加工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推進傳統產業「低轉高」,加快產業改造提升,已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三,由「內」轉「外」,促對外開放。我省縣域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外向度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域外項目引進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加快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管理方式創新和發展理念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轉「外」,就是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樹立開放的「主動性、責任感」,調動全社會力量,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招商引資機制,引進開放的理念、先進的機制、優勢的資本,加快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全面對接。
第四,由「粗」轉「精」,促精細化管理。眾多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經營、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積極引導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與設備,加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引進開發,產品由低端製品向高、精、尖產品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由「亂」轉「治」,促規范發展。由於早期缺乏規劃意識,沒有科學化的產業規劃作引導,導致了企業星羅密布,零亂無序。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規劃的引領,科學地確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與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做到產業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增強規劃與執法的剛性,項目立項、建設要嚴格按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堅決杜絕亂開「綠燈」的行為,對出現的違法違規企業,依法及時予以糾正、處罰,實現產業規范化發展。
第六,由「小」轉「大」,促規模化發展。***現有民營企業數量已達10000餘家。但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約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千分之六。規模性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變化不明顯,規模性企業成長緩慢。全縣生產單體規模小、整體規模不大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小轉大」就是以產業優化升級為方向,以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為重點,實施「抑小、提中、扶大」,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帶動大發展,促進工業實現規模發展、集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第七,由「舊」轉「新」,促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培育和引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LED、防盜門、電動自行車、汽車零部件等高科技項目陸續落地。但總體
看來主體工業仍由傳統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堅持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鏈為著力點,高水平、高質量地謀劃「舊」轉「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八,由「污」轉「凈」,促清潔生產。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與環境資源保護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區域水、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黨的**大提出,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開展「兩個環境」建設。在今後發展中,要堅持以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為中心,提高「綠色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綠色轉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 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支撐,是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解決的最為重要的依託。通過艱苦努力和頑強拼搏,近年來,我縣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提高,貢獻增大,讓全縣人民看到了加快竹溪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新的希望。為了不麻痹大意,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為了更好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解決好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以此促進我縣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六月中旬,在常委會領導張勝全同志帶領下,我們對全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來,我縣堅定不移實施了「工業強縣」戰略,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發展後勁不斷增強。2004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0.1億元,2007年實現20.1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04年完成3.6億元,2007年完成8.3億元,是2004年的1.3倍;規模以上企業個數,2004年為27家,2007年底達到32家,凈增5家;規模以上工業稅收2004年實現1225萬元,2007年實現3281萬元,是2004年的1.68倍;2004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55億元,2007年實現6.51億元,是2004年的1.55倍。

以上數據變化,反映了我縣工業,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同時,我們也看到,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得到了質的加強:

(一)依託優勢資源,形成四大支柱,特色產業有了較好規模和質量。一是水電產業。全縣7大流域均得到開發,總裝機達到23萬千瓦,去年發電量突破5億度,實現發電收入1.5億元,稅收2700萬元。今年可新增裝機10萬千瓦,明年可再新增8萬千瓦。二是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先後培植了龍王埡、梅子埡、銀松果汁等20多家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達到4億元,增加值1億元以上。三是醫葯化工產業。雲浩葯業通過了國家gmp認證,創藝皂素公司引進了國家863 科技項目成果,華馳化工公司開發的雙稀和奧氏氧化物產品,被省科技廳評為高科技產品。醫葯化工業年產值3億元以上,稅收2500萬元。四是礦產建材產業。百萬噸水泥生產項目已完成投資9800萬元,今年10月份將正式投產。板石企業和煤炭企業通過市場開拓和資源整合,生產能力大大加強。到年底,礦產建材企業將規范為15家,產值將超過1.5億元。

我縣通過培育特色品牌,推動了產業升級。全縣有5個農產品通過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6家企業通過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32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 2家列入了省級龍頭企業,5家列入了市級龍頭企業,6家列入了全市中小企業成長工程,1家企業列入了市政府支持的雙億企業。

在加快工業發展同時,我縣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茶葉、魔芋、中葯材等板塊基地達到了40多萬畝,為工業加工提供了厚實的農產品原材料來源,正確處理了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關系,逐步形成了農業和工業良性互動長效機制。

以上情況還說明,我縣工業經濟投資結構已經發生質的變化,正在向良性方向發展,除開水電產業以外,農林特色資源、醫葯化工、礦產建材等具有較強市場吸引力與競爭力的項目,正在形成我縣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搭建了工業發展平台。縣工業園區實施特殊政策優惠和服務受到歡迎。截止2007年12月,園區佔地面積達到27.38公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到近 1億元。入園企業總數達到15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2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億元,實現稅收278萬元。在全省92家縣(市)級開發區經濟指標統計考核中,竹溪工業園區固定資產和稅收增幅分別比上年增長170.9%和272.2%,增幅排名在全省分別為第8位和第5位。綜合排名第21位,居全市8家開發區之首。

(三)建立了機制。2005年,縣委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意見》,近期還將出台《優化發展環境,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意見》。政府定期召開工業運行分析會、銀企項目對接會、工業生產現場調研會和企業業主座談會,及時掌握情況,研究解決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對引進項目的有功人員和企業納稅大戶,每年都進行獎勵。

(四)逐步加大了企業家隊伍培訓。企業家隊伍建設正在得到重視。今年以來,政府先後兩次組織部分企業法人到外地參觀學習,並積極籌備成立我縣中小企業協會,為實現企業家自律和維護其合法權益搭建平台。

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我縣工業經濟,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出現良好勢頭,已經和即將發揮富民強縣的重大作用,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工業經濟的基本方法步入科學軌道。經過多年實踐,我們不斷總結經驗, 吸取教訓, 最終認識到,竹溪地處偏僻,交通信息阻隔嚴重, 遠離大城市大市場,發展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兩頭在外的項目,成本高,反應遲鈍,代價的昂貴,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要想有出路,只有著眼外地和本地兩大市場,按照效益原則,依靠本區域內優勢資源,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好的產品項目,才能站住腳跟, 穩步發展,做強做大。在這一思想觀念指導下,沒有出路的項目被淘汰,市場形勢看好的產品不斷得到開發,鏈條不斷延長,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增加值不斷增多,逐步促成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調查中,很多同志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近幾年我縣工業經濟實踐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理清了思路,走上了發揮優勢資源的路子。

(二)縣域經濟民營化發揮了關鍵作用。縣域經濟民營化,是我縣實施的重大戰略,一方面,通過改制,將原國有和集體企業及時轉化為民營性質,另一方面,改善環境,強化服務,積極鼓勵和支持民間力量創業。這一措施,對聚集生產要素,興辦產業,創造財富,形成了巨大的推動力量。近年來,制約因素很多的竹溪,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經濟運行質量,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而政府投資比例只有2006年的0.6%、2007年的.0.55%、2008年元至5月份的 3%,由此可見,我縣工業類項目投資絕大部分資金來源為私人自籌或銀行貸款,社會自然人與私人企業的投資意願主導著我縣工業投資領域。

(三)招商引資起到了決定作用。近幾年,我縣堅持把招商引資、擴大開放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舉措常抓不懈,取得了可喜成績。通過集中招商、地域招商、親情招商、小分隊招商、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招商,2005年至2008年5月,全縣共引進內資達到22.04億元,利用外資達到505.5萬美元。引資總額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歷史上,我縣最大資源優勢是水力。近幾年來,我縣水電產業建設完成投資22.5億元,主要是通過招商引資實現的。這一資源快速開發,書寫了我縣工業發展輝煌。其他方面,如建築材料、醫葯化工、綠色食品等領域,如果沒有招商引資的成功,也同樣沒有目前的理想成就。

(四)不斷改善優化發展環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幾年來,在宏觀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我縣提供了最大的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諸如「零地價、零收費、零距離」和銀行信貸閘門放寬等,在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服務方面,用剛性措施規范執法執收部門行為,形成了行政主管部門經濟局、龍頭企業平台工業園區、各專業辦公室、辦事服務機構民營辦,還有各種形式的社會民間組織等,建立起了立體的服務與管理網路。我縣優勢資源依靠良好的發展環境,產生了強大吸引力,在開發中,使得大量資金源源不斷地向本縣集中,一批又一批的外商進得來,留得住,能發財,有貢獻。

三、我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我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目前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一)規模以上企業塊頭小,主導作用不突出。主要反映在在全縣經濟份額中所佔比重和財政貢獻率依然較低等方面。2007年,我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32 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3億元,佔全縣20.1億元的41%;實現工業增加值3億元,只佔全縣生產總值17.5億元的17%,佔全縣工業增加值6.5億元的46%;實現稅收0.33億元,僅佔全縣1.2億元財政收入的27%。

(二)規模以上企業經濟運行質量不高,擴張困難。發揮主導作用的水電企業,今年以來,由於降雨較多,水量充足,遇到了難得的好形勢,但在全省發電的統一調度中受到限制,不能滿負荷生產,下降嚴重。元至5月份,龍灘電站、宏林公司、新正公司同比分別下降了21.5%,33.7%和18.5%。銷售市場在外, 特別是面向大城市、沿海和國外的產品加工,如黃姜、魔芋、中葯材、茶葉、板石、黃豆製品等,要麼大多處於初級加工階段不能快速向終端延伸,要麼依賴傳統消費方式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富養便捷需要,要麼流動資金不足、污染環境而停產半停產,雖然市場空間巨大,利潤空間卻很難拓展。

(三)新上項目困難,特別是規模大、質量好的項目准備嚴重不足。實施的重點項目,2005年32個,2006年和2007年各22個,2008全年擬爭取 20個,數量在逐年減少。一方面,我們能夠提供的投資項目捉襟見肘。如在建和正准備新上的項目中,除開水泥和水電項目外,其他還沒有一個投資是過億元的。還如今年初,政府要求各鄉鎮都要新上工業項目,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鄉鎮已經有新的項目開工,多數鄉鎮還在洽談中,還有少數鄉鎮沒有行動。另一方面,我們卻面對著強烈項目需求。在縣內,當前我縣民間資金存量很大,縣內銀行存貸余額差達到了10個多億,另據不完全統計,私人擁有的各類形式存量資金已經達到 15億元左右,特別是一些大戶積累的資金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他們也很想在本地創業,但苦於找不到運行安全、來錢較快的項目,而猶豫徘徊,一次次等待機會。在縣外,隨著新一輪產業轉移速度加快,很多老闆拿著巨額資金,四處尋找理想的投入項目,一次次與我們熱切地握手相見,而一次又一次與我們尷尬地說著再見。

3. 以工業崛起推進縣域經濟崛起演講稿

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縣域經濟的崛起必須首先是工業經濟的崛起。近些年,會昌縣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特點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四大支柱產業構成縣域經濟基礎

年以來,會昌縣有重點地扶持了一批有技術優勢、有規模優勢、有發展優勢的工業企業和特色產業,形成了以礦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機械製造業、醫葯工業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萬元,工業增加值萬元,實現銷售收入萬元,利稅萬元。

⒈立足資源優勢的礦產品加工業。會昌是個礦產資源大縣。現已探明開發的礦藏有錫、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余種,其中錫金屬儲量萬噸,列亞洲第一,岩鹽儲量億噸,居江西第二。目前,金龍錫業公司已形成日處理礦石噸、年產銷金屬噸的規模;石磊、鷹鵬兩家公司形成年產萬噸螢粉的能力,取得了產品自營出口權;華昌水泥廠具備年產萬噸的能力;九二鹽礦達到年產萬噸碘鹽規模,是全國家碘鹽生產單位之一。年,礦產型企業產值突破億元。

⒉依託特色農業的食品工業。會昌作為農業大縣,有萬畝耕地,盛產稻米、大豆、辣椒等作物。五豐、華達昌公司形成了年產萬噸米粉的能力,目前開發研製了四大系列個品種的米粉,其中通心米粉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年農業成果科技轉化基金項目;製糖廠具備日處理噸工業蔗的能力,產糖率達到%,興昌、家家麗兩家企業年產辣椒製品噸;傳統食品醬干已形成年產噸的能力,其中「倡壽」牌醬干列入東方航空公司顧客消費產品。年,食品工業出口創匯萬元。⒊市場看好的機械製造業。年,原會昌製革轉鼓廠進入全國輕工機械百強企業行列,產品暢銷國內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泰國、越南、港澳等國家和地區。改制後的裕同轉鼓公司研製開發了高檔程式控制轉鼓,具備年產台轉鼓的能力;金馬蓄電池隔板廠躋身產值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

⒋銳意創新的醫葯工業。僑興制葯公司開發了種片劑、種丸劑、種散劑、種口服液的產品,形成了年產億片片劑、億粒丸劑、萬支散劑和萬支口服液的生產線。其中「通脈降脂片」、「八寶驚風散」被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為國家二級中葯保護品種,「通脈降脂片」、「清火片」分別列入江西公費醫療用葯和上海市政府葯品采購品種。

實現工業崛起的關鍵措施

充滿活力的工業經濟,不僅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而且催生出紅紅火火的第三產業。目前,會昌縣工業規模總量偏小、經濟實力不強、工業運行綜合質量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實現工業三年翻番目標,工業占的比重要由年的%提高到××年的%,工業增加值達到萬元。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抓住六方面的關鍵措施:

一、幫扶優強企業,大力培植支柱產業。除在信貸、稅費、產品銷售、政策服務等方面做好協調工作外,還要完善委派管理人員幫扶優強企業制度。按照經濟效益、市場潛力、地方特色、「領頭羊」產業、高新技術「五個優先」的原則,結合企業的人才需求,委派一些長期在經濟部門工作的機關幹部到企業任職,從人才智力上扶持企業把產業做大,加快優勢企業上特色、上檔次、上規模。扶持的重點企業有:五豐、華達昌兩家公司開發面式、保鮮、功能性米粉,三年內米粉產量達到萬噸,銷售收入達到億元,利稅達到萬元;金龍錫業公司與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實行股份制合作,新上一條生產線,錫金屬年產銷量達到噸,銷售收入萬元、利稅達到萬元;石磊、鷹鵬公司年出口螢粉達到萬噸,鷹鵬公司建好噸氫氟酸生產線,兩家企業銷售收入達到萬元、利稅萬元以上;縣糖廠建好萬畝甘蔗生產基地;九二鹽礦加入省鹽業公司;裕同轉鼓公司開發高檔轉鼓,企業銷售收入達到億元,利稅萬元以上;引進外資新上萬噸旋窯水泥生產線,年銷售收入達到萬元,利稅萬元。今年全縣納稅萬元,工業企業上繳稅收提高個百分點以上,佔地方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二、抓住招商引資切入點,增加工業發展投入。隨著國道、贛龍鐵路近年內改建或修建通車,會昌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但四大傳統工業產業仍然是縣域經濟的主體。因此,會昌縣要始終把引進外資作為主攻工業的切入點,為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力。一方面,要堅持「四個傾斜」抓好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三年實際利用外資要達到億元人民幣、萬美元以上。第一,堅持領導力量向招商引資工作傾斜。今年起安排名縣級領導各帶一個招商小分隊,常年住在閩粵、江浙發達地區開展招商;第二,資金向招商引資工作傾斜。縣財政安排萬元建立專項基金,各個小分隊每年完成實際進資萬元;第三,人員向招商引資工作傾斜。鄉鎮、縣直單位抽調精幹力量組成招商引資專業隊,與原單位工作脫鉤,全力以赴招商引資;第四,宣傳輿論向招商引資工作傾斜。縣有線電視台每天在新聞欄目滾動播出小分隊招商引資工作進度,縣委、縣政府兩大院設置招商引資公開欄,將帶隊領導、小

分隊成員、簽約項目、實際進資進行公開。另一方面,結合招商引資,在原有畝食品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從規劃高起點、施工高質量、建設快進度、企業快進園「兩高兩快」入手,依託縣城建好畝燕子窩工業園區,三年內確保家投資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進園,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

三、深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從會昌工業企業的實際來看,優化資本結構,應從三個方面抓好企業改革,使各類要素順暢地流動起來。一是進一步改制、放活,加大國有企業的退出力度。該退的要堅決退出,而且要退夠。對目前還有效益,發展前景好的製糖廠、九二鹽礦等企業,要通過置換職工身份等方式進行改革,解除企業的後顧之憂,使企業今後發展得更好。二是拓寬企業改革領域。在工礦企業基本實行改制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商業、供銷、外貿、物資、交通運輸、林業等單位企業的改革。宜股則股,宜租則租,宜售則售,宜破則破,以革促進發展。三是搞好企業內部改革。已經改制的企業,要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和企業發展的需要,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形成資本經營有法人、工業增值有責任人、企業監督有制度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新機制,加快工業資本產權、區位、形態、功能置換的速度,讓死資本變活資本,活資本更加活躍起來。

四、調優產業結構,實施工業名牌戰略。目前,會昌米粉集團和鷹鵬公司建立了質量認證體系,五豐公司「漢仙」米粉連續三屆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雲戈利」服裝、「倡壽」牌醬干被評為贛州市知名商標。今後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就是要突出扶持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幫助支持企業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強強聯合,實行資產流動與重組,精心打造米粉、醬干、保鮮辣椒、服裝、醫葯、轉鼓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促進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以這些產品為「龍頭」,發揮名牌的集聚作用,形成一批對縣域經濟帶動力強的拳頭產品、支柱產業。同時,結合企業的行業特點,創建既融合革命老區精神和客家文化意蘊,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文化,豐富產品內質,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五、圍繞農業產業化,推動三大產業協調發展。會昌工業要迅速崛起,必須從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展開生產力布局。首先,突出生產力布局中的工業特色。建立和完善企業反哺農業機制,提高工農業的相關度,帶動農業產業布局調整和結構升級;其次,以農業促食品工業。食品工業是會昌縣的一大優勢,農業大縣要向工業強縣邁進,一定要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為此,會昌縣要在穩定萬畝優質稻、萬畝甘蔗、萬畝辣椒、萬畝大豆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米粉、食糖、保鮮辣椒、醬乾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規模。目前會昌城鄉居民擁有億元的銀行存款余額,當務之急是要創造一種具有相當活力的投入機制,用最活的機制、最簡單的辦法促進民間資本投入,讓民間資本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收獲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傳統食品成為民間持久的投資方向,做大做強食品工業;第三,以工業促三產。尤其是要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城鄉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促進消費需求,鏈動三產發展。

六、適應市場變化,創新企業管理機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有通過企業科學的管理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會昌工業要在崛起的大潮中先人一步,順利實現三年翻番目標,必須在創新企業管理機制上著力:一是創新企業利益激勵機制和彈性用人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掘企業的人力資源潛力;二是創新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使企業每個職工都能自覺地承擔為企業發展出謀獻策的責任和義務;三是創新企業信用機制。結合開展塑造「誠信會昌」新形象的活動,教育企業職工牢固樹立「個個是企業形象,人人是企業競爭力」的意識。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上,職工按照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的原則進行生產活動,企業之間按照公平公開、互利互惠的原則進行交易,從而以一流的產品、一流的團隊精神、一流的形象提升企業競爭力。

4. 淺析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與思考論文

淺析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與思考論文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農村為基礎,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縣域經濟搞得好,經濟就發達,人民群眾就富裕,各項事業就欣欣向榮。反之,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研究探討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刻不容緩。

本文主要就縣級工業的發展問題談一些看法。縣級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縣級工業包括縣國有工業企業、縣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和鄉鎮工業企業。縣級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縣級工業投入少、見效快,是構成地方財政稅收的重要支柱。縣級工業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業,以小企業居多。因為其規模小,所需資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調動地方財力和物力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動員和利用社會上暫時游離出來的資金辦企業。從廣西的財政狀況看,歷年來縣級工業都提供了相當數額的財政收入。

二、縣級工業與城市大工業協作配套,是實施專業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縣級工業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同大工業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系,為大工業提供配套服務。

三、縣級工業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途徑。縣級工業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同行業中,也較城市大中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但在擴大就業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條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資建大廠房,購買新設備,往往是因陋就簡,白手起家;第二,職工對日用工業品比較熟悉,技術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業多,門路廣,經營方式多種多樣;第四,由於技術構成低,每百元固定資產能吸納的就業人數和創造的社會財富比大企業高。

四、縣級工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於增加出口創匯。縣級工業在出口創匯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是資源的`優勢。縣級工業依託本地特有的資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創匯。

其次是傳統特色和技術優勢。縣級工業生產的日用工業品和工藝美術品種類多,換匯率高,在國外有傳統的銷售市場。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等加工工業,為國家多創外匯。

五、縣級工業是開發貧困地區,協調城鄉關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支持力量。縣級工業的發展從縣域實際出發,並帶動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有利於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從而增加就業,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內地的資源逐步得到開發利用,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從鹽池縣的實踐來看,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在主要行業中,涌現出一批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其中有不少產品曾分別獲得國優、部優及自治區優質產品稱號。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縣級工業的整體水平仍然十分落後。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體規模偏小,設備陳舊,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後。大部分企業技術水平偏低,有的還處於原始手工作坊生產狀態,缺乏實力雄厚的優勢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國內技術轉移工作基本上還處在初級階段,有的縣(市)基本上還沒有開展。大部分企業設備老化,故障率高,制約了正常生產,企業產品產量、質量都受到影響。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屬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有發展潛力的產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經營粗放,管理水平低,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差。部分企業習慣於過去生產型的經營管理,對市場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產。在當今產品普遍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由於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縣級小企業的產品往往停留在簡單仿製的低級水平而不能及時升級換代,產品幾十年一貫制現象極為普遍。多數縣級工業生產的產品款式單調,質量欠佳,難以適應市場消費的急劇變化,致使其市場不能迅速擴大。

四、是企業盲目布點,低水平重復建設,與大廠爭原料、爭市場現象較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業,專業化協作水平很低,企業間組織聯系鬆散,協作困難。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甘當「配角」而許多小的企業卻要充當「主角」。較大的企業難以從小企業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零部件及中間產品,小企業無法從較大的企業得到技術、資金等方面支持來提高效益。造成人財物浪費大,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率低。

縣級工業要發展好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以市場和產業政策為導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必須起基礎性作用,這是由市場經濟的本質所決定的。市場對縣級工業的發展起導向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宏觀管理在市場准人競爭、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進社會資源流向經濟效益好的部門和企業,實現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改變地區之間結構趨同,以保持縣級工業健康快速發展。

2、依據本地資源,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問題的關鍵是要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觀念,形成地區經濟整體優勢在區域范圍內,各縣的發展應當圍繞全省或全區的區域規劃進行,各展所長,優勢互補,使生產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為中心加快發展。要改變縣級工業落後狀況,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改革和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縣級工業的發展,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應該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使速度與效益統一起來,轉變粗放型外延式增長方式,實現工業經濟質量型、集約型增長。

4、以存量調整為主。縣級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是提高縣域經濟整體水平的關鍵。因此,單憑增量的擴張難以達到優化存量資本的目的。只有把著力點放在存量資產的調整上,對現有縣級工業企業進行調整、充實和完善,加大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才能從整體上、全局上搞活縣級工業企業。要通過現有資源在不同地區、部門和企業的流動重組,使縣級工業結構更加合理和優化。

5、聯合引進與嫁接改造相結合。搞好內資的聯合引進和利用外資嫁接改造是縣級工業解決資金問題的兩條重要途徑。鼓勵優勢業、名牌產品和國內投資者以內聯、兼並、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改造老企業或新建企業;鼓勵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在不斷發展中,主動參與國有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

5.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6. 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堅持綠色發展
部分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亮點。相對於大城市,縣域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貫穿生態綠色、集約發展的理念,促進工業生態化轉型成為這部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發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明顯的縣域而言,其經濟發展應該依託本地優勢資源,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業、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化、本地資源優化作為這部分縣域產業選擇發展的標准,優先發展農業、旅遊休閑度假、文化產業、本地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經濟。
(三)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隨著大城市空間載體不斷飽和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大城市周邊區縣因區位和生產成本優勢,成為分擔大城市功能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這部分縣域的發展需要通過與大城市主城區進行統一規劃,功能上統籌分配,實現「產」與「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7.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縣域\"這個概念,而且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縣域經濟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中內在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整體,也是政府職能和作用在經濟中充分顯現的區域經濟。2004年陝西省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並從2005年開始,開展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工作。但從目前看,我市縣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縣域經濟相對滯後,因此,面對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時機,認清和確立政府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及其切入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
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首先要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的內涵,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長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基本特點。
二、完善政府體系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政府要不斷完善現行財政體制
在財政體制方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調整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調動縣域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實現增強市級財力與壯大縣區財政的目標,以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積極完善縣域經濟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在縣域經濟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舉措。首先是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引導,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在實現就業目標中的作用,將中小企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研究適合不同區域的發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資方式。第三是大力發展各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貸款保險機構和其它中介機構。企業與擔保公司簽訂協議,並參加保險,從而分散風險。第四是實施有區別的區域性貨幣政策。銀行在制定宏觀貨幣政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縣域經濟的巨大差異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備金、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區域經濟進行資金調節。
(三)縣級政府部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要合理定位
縣級政府的合理定位,對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所謂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對於目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存在的\"越位\"、\"錯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代行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當前,這種轉變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推進縣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精減縣鄉政府人員,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清理對企業和農民的不合理收費,切實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關繫到能否充分利用區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縣域經濟,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更為重要。四是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要實現城鄉聯動,必須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城市大市場之間的暢通聯系。有了市場體系,還要積極培育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總之,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規劃、協調、服務、監督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
三、安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及切入點
(一)政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
我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定位應該是:
1、實施民營主體戰略,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這是因為,我市的縣域多為欠發達地區,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活力不足、後勁不足、投資不足,缺少一種廣泛的群眾性經濟的蓬勃發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尋求新的突破,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實施民營主體戰略,就是要喚醒廣大群眾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市場主體意識,鼓勵個人去尋求就業,去辦企業、搞實業,創造財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間資本的積累。一個縣域,人人能自謀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就會形成大大小小的經濟生長點,形成縣域經濟的\"星火燎原\"。
2、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促進縣域經濟協調持續發展。我市現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產業和企業,無疑它是進一步發展的根基,但這些產業和企業都存在結構不合理、層次水平低、農業不優、工業不強、特色少和服務滯後等問題。這些是制約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症結所在。實踐證明;單一的經濟結構是支撐不了區域經濟的,也支撐不了地方財政。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縣域經濟是典型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經濟,因此,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包含領域大、內容多,包含管理升級、質量升級、市場升級、科技升級和服務升級,應盡快使社會經濟主體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有機結合於一體的局面。
3、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現代經濟增長表明,人才資本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較之其它因素越來越大。現在,我市人才遠離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滯留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市縣域大多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現代市場意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激勵固有的人才潛能,就要大膽放活政策、放活機關幹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產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優秀人才,激活潛在的人才隊伍,做到充分調動全社會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投身到經濟建設中來。
(二)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要通過全方位的具體措施方能實現。因此,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
1、全面開放招商引資,精心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加快開發步伐。全力招商引資,是加快資源轉換、搶先發展的現實選擇。我們招商要以引進興辦民營企業為主,同時不放棄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和項目。要把優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當然,招商引資離不開載體建設,建設各類工業園區和各類企業科技園區是較好途徑。對園區的管理,堅持給予優惠,堅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堅持內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則,並要全方位優化經濟環境,靠好的環境激活企業投資辦廠的熱情,使整個縣城經濟宏觀放開、微觀搞活。在引資中,要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要強化效率觀念,從減掉一批\"公章\"入手,對政策之外的事例,要採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根據投資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應措施,力爭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投資者滿意,讓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特別是政府機關要以承諾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資業主合法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
2、以主動務實的態度,全面參與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戰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開發。在西部開發中,誰工作主動務實,誰就能搶占開發先機;誰擁有好項目,誰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參與西部開發,我們各縣區必須主動出擊,集中力量抓好項目建設和項目爭取工作。從我市縣域自身的實際出發,形成項目開發、儲備、實施等一系列運行機制。立足於我市縣域的實際,要突出抓好生態建設、水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和科技普及五個重點,盡快篩選出一批生態、交通、水利、城市基礎建設、農業開發和農牧副漁產品加工等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強化項目責任制,確定和制定項目落實策略,廣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場取向。另外,還要加大對自身人文、環境、政策、資源的宣傳力度,為參與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來更多的投資者和開發者。
3、著力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突破。我市現今至以後較長時間內的任務,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發展特色種植業、做大林牧業、培育龍頭經濟組織和企業。
4、圍繞商貿搞活,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加快市場化進程。我市縣域要按照市場興產業、強經濟、促發展的思路,著力培育發展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構築以縣鎮、建制鎮和基地區為依託的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當前,我市縣域市場建設要以啟動民間資金為主,運用政策引導、民間建設、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斷探索市場建設新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業主經營的辦法,做到產權、體制、機制一步到位。
5、適度超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當前,我市縣域基礎設施落後是較突出的問題。要加大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推動經濟的動力因素,又是經濟開放招商引資的環境基礎;既是引來外地人開發資源的\"平台\",又是當地人走出落後封閉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用電低價,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現有條件,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創新人手,培育帶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和主導產業,再造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城鎮工商企業的機制完善,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健全內部運行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涉農企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也應及早准備,抓緊改革,使之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選擇那些在縣域經濟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產業產品,千方百計做強做大,積極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聯合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把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經濟發展各環節,發揮市場機制推動微觀經濟發展不竭動力源泉的作用

8.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討論稿

改革開放以後,縣域經濟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縣域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經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出口訂單減少這樣的宏觀環境下,縣域經濟發展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要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其次,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結合,要與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等各種稅費以後,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人、減事、減支與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責、該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要堅定走工業強縣的道路。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是培植地方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工業的發展也是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事實上,縣域工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將工業與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或第三產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倉儲、銷售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配套的服務業。只有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聯系起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打開這種格局創造了前提。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全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推動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進程。
第五,發展縣域經濟要結合當地的城鎮化來進行。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於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發展小城鎮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對小城鎮建設進行超前引導,科學規劃,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
的組織模式。

第六,發展縣域經濟要體現當地的優勢,以特色經濟作為龍頭。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本地特色為代價。特色經濟要堅持從本地區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經濟中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份額,在某一產業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一是要立足現有條件,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在比較中求生存,在優勢中求發展。二是要分析市場,深挖需求,謀求特色和優勢。資源總是稀缺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其內部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本身並不會產生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放置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有效利用,並產生經濟價值。三是要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單有自身的資源優勢,而現有條件下不符合市場的需求,不能發展;符合市場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備發展的能力,也不能脫離實際。
第七,發展縣域經濟要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離不開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逐步轉為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為主。鼓勵縣域內非農產業、中小規模工商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是非常有利的。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
(來源:《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推進四大創新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日期:2006-03-16 點擊: 32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創新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思路決定出路。縣域經濟能否大發展、快發展,除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外,關鍵要有與時俱進、科學明晰的發展思路。綜合分析永興的優勢與劣勢、潛力與困難、機遇與挑戰、縣情與民情,我們把永興的發展定位在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一流的民營經濟強縣、一流的旅遊景區」上,把思路定格在「堅持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突出工業強縣、實現跨越發展」上,把重點定點在實施「中國銀都」發展、工業園區帶動、永興冰糖橙品牌、旅遊產業開發四大戰略上。一是創新發展城鎮經濟思路。立足永興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堅持提質與擴容並重,著力經營城市,建成功能最強、生態最好、人居最佳、產業強壯、特色突出的特色工業城和現代山水旅遊城;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加快小城鎮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興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鄉互動。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相對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以園區為依託,以市場為載體,堅持「四
為主」(經濟以民營為主,企業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落實「四不論」(不論何種形式,搞好就行;不論歸誰所有,繳稅就行;不論哪種所有制,能促進發展就行;不論級別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膽、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持「興」(圍繞特色產業開發興辦企業)、「引」(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辦企業)、「挖」(挖掘民間資本潛力辦企業)、「扶」(扶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舉,在壯大工業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後發優勢,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突破口,硬環境硬抓,軟環境抓硬,堅持「思想不通換腦子,工作不力換位子,阻礙發展摘帽子」,開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招商引資。四是創新特色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一鄉一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著力建設「一個園」(縣工業園)、「三個帶」(國道經濟帶、省道經濟帶、東部山區經濟帶),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大力整合金銀產業資源,打造「中國銀都」品牌,建設在全國有最大影響的白銀交易市場;大力開發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建成全省一流的旅遊景區。

二、創新機制,突破發展瓶頸
機制障礙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永興縣著眼於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激活生產力潛能,著力創新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機制。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機制,破除論資排輩,堅持放眼四海,唯才是舉,廣納群賢,不拘一格選人才,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合理流動。堅持以發展論功過,以業績定取捨,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有為就有位,無為便無位」的用人機制;堅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過論獎懲,以作為求地位,實行目標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實行縣級幹部聯鄉包產業、包項目責任制和部門包村辦實事、機關幹部「結對子」幫扶制度,獎優罰劣,做到了人盡其才。二是創新資金運籌機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鎮「零戶統管」、部門「零基預算」,推行政府采購,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立足優勢資源,圍繞 「黑」(煤炭)、 「白」(白銀)、
「凈」(水電)
、 「綠」(永興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煙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興財源,優化了財源結構;面向市場,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作用,變政府單一投入為社會多元投入,運用市場機制籌措、公司化運作建設資金,做到了財盡其力。三是創新物力使用機制。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實行競價拍賣、協議出讓,實現了土地資產的有效增值;將道路、公廁、垃圾場、公交線路等經營權和使用權推向市場,把死錢變活錢;對戶外廣告標牌經營權、公益設施和公益活動冠名權,進行轉讓、拍賣和租賃,把「無形」變「有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了各類閑置資產,做到了物盡其用。通過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創新技術,增強發展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一次飛躍。為此,永興縣大力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把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強勢。一是抓引進。加快發展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及各類科技中介組織,健全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廣泛搜集科技信息,引進當地需要、市場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託項目,引進「候鳥式」人才,進行短期指導和技術攻關,通過一個項目、一個老闆,引進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廣。組建專業隊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大辦各類科技園區,先示範、後推廣,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使
良種良法、先進技術和工藝得到群眾認可。三是抓應用。以園區為依託,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加速農業產業化、標准化和有機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載體,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工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四是抓開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變,大力發展科技型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加強校企、院企協作,努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近幾年來,永興縣已有1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實施技改項目28個,開發新產品34種。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了經濟發展動力。
四、創新環境,營造發展窪地
環境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帶來社會效應,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永興縣堅持「軟硬兼施」,力促硬環境上檔次,軟環境上水平。在硬環境上,大力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合理設置城市景觀、街道建築等,做到既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氣息,以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著力構築「園林永興」。在軟環境上,完善政策,兌現承諾,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措施,徹底鏟除滋生「三亂」的土壤。對所有審批項目,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限時辦結的「一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聯審聯批,特事特辦,專人服務,跟蹤落實;對重點項目,實行政府掛牌保護;對外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和執法機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大力營造規范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誠信、純朴」的人文環境,以最寬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努力打造「魅力永興」。通過環境創新,營造了發展窪地,激發了創業主體的活力。

9. 如何抓好縣域工業經濟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和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們一直在探尋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那麼,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存在什麼問題呢?中國乃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在製造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生產密集型的製造業,依賴於便宜的勞動力和便宜的資源環境這一優勢。但這對中國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中國一直以低廉的價格為外國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務,同樣的付出,中國的勞動人民卻只能得到很少的回報,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時,我們還受「貿易保護」的壓制,「反傾銷」等矛頭直指中國,致使中國處於為人家提供廉價商品還要遭受人家打擊這一尷尬境地。另一方面,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低廉這一優勢也將越來越不明顯,發達國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往我國的轉移也對我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和消耗,這種發展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此外,加工製造是產業鏈的底端,發達國家掌握了創意·營銷等高利潤環節,我國就如受資本家剝削的工人,一直在為他人創造財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與別人競爭的資本。促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在中國,由於過去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較高,消費需求不旺,所以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加上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出口創匯,引進外資的戰略,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外貿的比重很大,導致我們放棄了中國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同時,我國基於戰略的考慮,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使國家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型與投資拉動型並存的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中國國民購買力明顯增強,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紛紛覬覦中國這塊市場。對於中國自己來說,更應該開拓自己的市場,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很多情況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源利用效率低這種發展是不可能長期帶來效益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國改革開放至現在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有能力去實現一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使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麼,我們該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一個方針,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一個方針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首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仍會存在,因此,中國不應放棄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我們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出賣技術而不是勞動力。只有讓我們的競爭優勢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讓保證我們的地位,從而使我們把握主動權,提高企業員工待遇。當然,企業也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一批「有技術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努力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的界限,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以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等手段來發展規模經濟,提高規模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長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自覺地加強管理,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使實現集約型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大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體制轉變: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建立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企業住房制度建設;健全規范社會中介機構,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基礎條件,要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結合國情,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提高。另外,我們應該在創意設計環節下功夫。一個產品的利潤多產於這個環節,因此我們要鼓勵自主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還有,我國應當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繁榮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它吸納就業的容量極大且知識含量高等優勢促使它廣為推崇。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絕對不可以放過如此好的一個機會。現代服務業急需一批有知識內涵的主力軍,因此我們要加大教育投資,把握好這個機遇。我國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業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收入出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其中一個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農村缺少工作崗位以至於大量勞動力剩餘,農村醫療,教育等也明顯比城鎮差,因此重視農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確定的「三農」工作具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要牢牢把握「三農」這個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牢牢把握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這個戰略著眼點,牢牢把握城鄉改革聯動這個關鍵切入點,周密部署扎實推進。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往高科技效率高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拉動消費。我國還應當調整好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保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鼓舞國人消費,提高國人的消費水平,拉動內需,減小我國產業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中國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其他國家覬覦的市場,我們自己又怎能放過?經濟制度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遠不只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改革中許多問題都極其棘手,正如壟斷行業的改革等等,都面臨極大的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一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一國GDP的增長是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反映為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等。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確的綱領,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強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閱讀全文

與縣域工業經濟怎麼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c地盤慮震怎麼樣 瀏覽:323
奧迪車怎麼找到鑰匙 瀏覽:437
奧迪強行變道怎麼樣 瀏覽:128
買新能源汽車跑網約車有哪些費用 瀏覽:695
男老闆開什麼賓士 瀏覽:853
13年賓士a防凍液什麼顏色 瀏覽:480
東升工業相機公司在哪裡 瀏覽:691
工業級液鹼費用多少 瀏覽:473
惠州三新工業區都有什麼公司 瀏覽:895
奧迪4個圈怎麼裝飾 瀏覽:283
汽車上的松油怎麼清洗 瀏覽:828
工業三電改造什麼意思 瀏覽:239
寶馬4s店保養一面漆多少錢 瀏覽:190
賓士汽車輪轂價格大約在多少 瀏覽:310
奧迪汽車銷量什麼時候出來 瀏覽:875
汽車抽紙盒一般放哪裡 瀏覽:50
賓士車主如何評價奧迪 瀏覽:890
蘇州工業園區哪裡有賣雅馬哈鋼琴的 瀏覽:278
賓士gls最低買多少保險 瀏覽:737
無錫工業清洗服務要多少錢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