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怎樣發展的
這要從我們這個時代背景談起。大家知道,在70年代末,經過文革動亂,國家的經濟已經很危險。恰好在這個時候,國家的發展機會來了,因為當時亞洲四小虎正急需把他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中國看到這種情況,就讓他們進來,他們就進來了。他們進來後,可以給珠三角增加稅收,又解決了一部分中國人的就業,給中國一部分家庭增加了收入。是一件好事。
那麼反過來想,加工業離開發達國家和地區,是不是減少了當地的稅收呢?是不是損失了就業機會?其實不是的,因為那些國家和地區經過了二三十年的加工業發展,同時注重人力素質的培養,當人才素質提高後,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產業升級。因為他們成長起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設計人員、市場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發現,搞設計、搞市場、搞管理,更賺錢,誰還願意天天坐在生產線上打鑼絲,插元件?所以,加工業很難招到工人,就是說用工成本非常高。他們不得不轉移。另一方面,當地的設計公司、貿易公司等發展起來,解決了稅收和就業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人力素質的提升,使得他們把加工業轉移出去,同時進行產業升級。
現在有一種謬論,說珠三角的勞動力生成本上漲了,要象當初亞洲四小虎一樣進行產業升級。這其實是錯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只會使加工業轉移,但不會使產業升級,因為產業升級的條件必須是人力素質上升,而不是用工成本上升。把一個收音機工廠所有插件工人的工資加到每月1萬塊,他們就能變成CPU設計師?這個我後面還會談到。這里還是繼續說當時的背景。
當時,加工業轉移進來後,需要大量的廉價工人,那麼這些人從哪裡來呢?農民工啊。農民工為什麼要出來打工?因為種田掙不到什麼錢。為什麼種田掙不到錢?因為政策。這個不是我說的,很多文章反應過那個年代農村人和城市人的政策待遇不平等,比如說稅費方面,小學教育方面等等。反正種種原因造就了大量的貧苦農民,於是他們就出來打工了。假如當年每個農民都有低保,有多少人願意出來打工啊?有多少人願意在外資企業里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一個月拿300多塊呢?(這是當時的情況,現在一般有900多塊)
那麼,當時有人把他們叫做農村剩餘勞動力。什麼叫剩餘勞動力啊?就是說農村活太少了,他們沒活可干!是真的嗎?真的沒活干嗎?城市裡的機關單位,上班喝茶看報,中間還出去買菜,那裡沒有剩餘勞力?還年年增編。農村人早上天不亮起來,挑水,挖地,一個人挑幾十斤菜走山路,幹活干到天黑,居然還有剩餘勞力?那就把地分給剩餘勞力干啊?每人每天干兩小時,剩下的時間喝茶看報。把幾十斤菜分給十個人挑啊,每人挑幾斤就夠了,留下些精力喝茶看報,農民也要學習文化嘛。但這行嗎?這些農活能養得起這么多人嗎?所以,根本原因不是農村人沒活干,而是農村的收入養不起這些農村人,所以,一些人就只能外出打工,剩下的人都起早貪黑地干幾個人的活,養活自己。農村不是有剩餘勞動力,農村是有被剩餘勞動力。把他們剩餘出去,給沿海解決勞動力問題。
而且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到什麼程度?2000年初的時候,有個開企業的朋友說,有一群打工仔來到他們廠,說不用給工資,只要管飯就願意干,廉價到這樣的程度!
所以,廉價勞動力怎麼來?只要讓那幫打工仔,不來打工就過不下去,他們就會主動成為廉價勞動力。
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我看到一個會議上,一個企業的人講話,第一個大標題是:「我們要保持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他不明說,我也明白,就是要保持那些打工仔在家過不下去的狀態。
那是2000年前後的情況,因為這些原因,沿海企業獲得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而且由於勞動力數量大多,使得企業可以挑挑撿撿,專挑年輕力壯的。於是形成了沿海特有的打工仔、打工妹群體。
在東莞就很明顯,一到傍晚下班時間,工業區的街道上,就涌現出一群群的年輕人,尤其是以女性居多,佔八成以上,她們三三兩兩,在擁擠的人群中散步,或買點便宜的零食吃吃,路邊的兩元店、三元店,擱著個喇叭在放錄音"兩元,兩元,一律兩元」,裡面擺滿洗發水、臉盆、席子、枕頭、棉被等等,所有打工要用的必須品。小吃攤的攤主滿頭大汗地翻動鍋鏟,「嗞嗞」地炒出一碟碟炒粉。
但是大家會說,這些打工妹,打幾年工,年紀就大了,不僅要求更高的收入,而且勞動效率也會下降,企業怎麼能保持低的用工成本呢?
這里就會說到中國的工業化與外國早期工業化的不同。有些人說中國在走外國早期的老路,其實不完全是。外國,它通過圈地運動或其它手段,把農業人口轉變成工業人口,這些人口,開始在工廠工作之後,他們不可能再回到田裡去了,田沒了,被資本家收走了。所以他們必須繼續打工,資本家不解決他們的工作和收入,政府必須解決,政府不解決,他們就會亂,就會無產階級團結起來,革命,不革命也至少會組織工會,抗議。這樣一來,外國的企業就不可能只招年輕工人,它必須也招年紀大的人,這樣用工成本就會高。但是中國不一樣的,中國那些農民工,打工仔、打工妹們,他們的家庭在家鄉還有地,企業不想用他們的時候,隨時可以趕走,讓他們回去中地,然後再招一批年輕的來。這就是中國沿海企業能保持低勞動力成本的另一個特殊方法。
外國的企業做不到這點,特別是日本,搞終身制,不能成批地把工人不到30歲就趕走,用工成本高得驚人。當然這也幫助他們造就了一批熟練技術工人,為產業升級做基礎。而中國的企業現在缺的就是熟練技術工人,車間里永遠都是剛進廠的年輕娃,搞產業升級?開玩笑!他們知道鑼絲刀力距影響哪些品質關系么?連這都不懂,怎麼改良?怎麼創新?當然這是後話。
那麼這些企業當時怎麼才能把年紀大的工人趕走呢?總不能把人直接往廠外推吧?或者發一筆錢讓她走?那不是與低成本的目標相違背嗎?其實辦法很多的,比如保持惡劣的生活條件,保持伙食沒什麼油水,年紀大了肯定受不了,宿舍擁擠,很多人一間,缺乏隱私空間,談男友准備結婚的也會走。天天加班,每天干12個小時,年紀大的或身體不好的也受不了,自動會走。缺乏尊嚴,保安動不動呵斥,動不動罰款。收入低微不足以組建家庭,就算組建也家庭也無錢支付性生活所必須的租房錢或旅館錢。這一切,讓打工仔、打工妹們幹不了多久,自動就會走掉,企業根本不用支付賠償金,反而可以扣一筆工資,反正你辭工我不批你,自己走的話領不到當月工資。勞動法?你去告誰理你?
就算受理,拖你個半年處理,你連飯錢都不夠。
這是企業換人的辦法。但是光企業這樣做是不夠的,企業把人趕到社會上,當地社會不需要啊,無業的人多了,會亂啊。怎麼辦?還是得讓他們回自己家鄉去
B.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2)今天如何發展民族工業擴展閱讀:
清朝晚期中國民族工業步履維艱、發展緩慢的社會原因:
1、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和利用他們的雄厚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腐敗政府徵收高額厘金、各級政府敲詐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領導的社會變革的挫折,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C. 如何發展當前我國民族工業,請你提出合理建議
首先得要搞清什麼是民族工業,現在的定義是國民所搞的(不包含房地產業,建築業,)含建材工業內的一切工業,一是要開拓市場,二是要不斷創新,三是要正府低稅收,五是要教育科技跟上.
D.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經過如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過程和歷史地位
(一)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1. 早期著名的企業主要有"三廠一坊"。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2. 近代商辦企業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買辦手工業主),他們已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
3.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它畢竟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實力薄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它們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它使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兩重性。
(二)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1.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
2. 其中下層革命派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三)短暫繁榮:(1912――1919)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處於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次發展的機會。
1. 從1912年到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2. 這一時期,由於辛亥革命勝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識之士的倡導,"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並存,一起成為兩大思潮,
3. 涌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等。
4. 但好景不長,世界大戰的結束打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趨勢。
這說明帝國主義侵略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因素(特別是在近代前期),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國民經濟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
(四)日益萎縮:(1927-1937-1945-1946-1949)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2.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空前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沉重(毀滅性)打擊。
(五)獲得新生:(建國以後)
1. 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 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我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採取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以及付償定息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3.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E.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經過了怎樣的曲折歷程
第一階段:1912民國成立——1918一戰結束
狀況:進一步發展階段(短暫春天、黃金時期)
原因:①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客觀外部條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③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如抵制日貨等以及「實業救國」風氣的形成,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但一戰期間,日美加緊侵華,民族工業發展也並不順利
第二階段:1918一戰結束——192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夕
狀況:發展受挫
原因:①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加緊對華侵略
② 封建主義的壓迫控制、封建軍閥混戰,沒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
第三階段: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
狀況:獲得顯著發展(夏天)
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以及以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而開展的「改訂新約運動」等措施,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得到顯著發展。
(但由於官僚資本的擠壓、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仍然受到阻礙)
第四階段:1937-1945年抗戰時期
狀況:日益萎縮(秋天)
原因:① 淪陷區,日偽政權瘋狂的經濟掠奪,日本侵華資本膨脹,毀壞或吞並民族工業
② 國統區,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地位空前加強。官僚資本乘戰時民族工業之危,吞並民營企業,進行大規模掠奪。
第五階段:1945—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狀況:陷入絕境(冬天)
原因:解放戰爭時期,為內戰籌集軍費,國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掠奪措施
① 國民政府加緊剝削人民,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② 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③ 尋求美國的援助,使美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湧入。
④ 官僚資本依賴壟斷地位排擠壓制民族資本主義
F. 如何振興中國的近代民族工業建議
清末,中國的工業振興是因為先進技術的傳入導致滿清政府不得不加強自己的統治力度,維護自己的統治,並由此導致放寬對漢人的限制,許多漢人成為了滿清政權督辦下的工廠的管理者,許多官辦的工廠因經營不善導致被出售給民間資本,民間資本則對其進行了改制,所以在清末出現了一次工業發展的高潮,但這是以輕工業為主的。
民國初經濟的發展則是因為結束了封建制度和異族的統治,民族主義爆發,並藉由「實業救國」的口號而出現投資辦廠高潮,同時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的資本無暇東顧使中國的民族資本發展出現了一次黃金時間,但戰後列強卷土重來,很快就衰落了。
20世紀20-30年代,藉由世界經濟的繁榮,中國的民族資本又得到了發展,但是在隨後的經濟危機中損失慘重,後被日本侵略和掠奪,更加衰落,在蔣介石敗走台灣時,又被蔣介石破壞,幾乎全無工業基礎可言。
建國後,中國和蘇聯在對抗美國方面有共同利益,在蘇聯的幫助和借鑒蘇聯經驗後,用五年計劃建設國家,加上廢除了許多束縛人的制度,人民的生產性空前高漲,在這一背景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刺激下,許多工業建設項目上馬,民族工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直至今日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工業項目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
G. 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民族工業
(一) 進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額關稅和數量措施來限制基本消費品的進口,同時利用高估匯率鼓勵工業所需原材料和技術設備的進口,達到扶持本國新興工業發展的目的,實現基本消費品的進口替代。
(1) 優點:
①奠定一國初步工業基礎;
②發揮本國資源等方面優勢;
③保證把外匯用在最關鍵地方。
(2) 缺點:
①阻礙出口發展,導致國際收支惡化;
②忽視非進口替代部門的發展;
③排斥競爭,降低經濟整體效率。
(二) 出口導向:其主要特徵是逐步向均衡匯率靠攏,有的還實行低估匯率,鼓勵出口;取消數量限制措施。
(1) 優點:
①有利於比較利益的獲得;
②引進競爭機制;
③促進出口發展;
④適應國際貿易規范。
(2) 缺點:
①易出現外匯收支不平衡;
②對外依賴性較大。
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化初步發展階段選擇保護貿易政策的原因
在工業經濟時代,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發展中國家經濟主要依靠農業,民族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結構呈現出單一化、畸形化的特徵。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則獲得了較充分地發展,國內市場日趨飽和,急需向海外擴張其原料和銷售市場。於是,發達國家大力提倡自由貿易。自由貿易在原則上要求國際貿易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因此,發達國家可以將其工業製成品銷往廣大的落後國家,以實現其經濟擴張;而落後國家只能生產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經濟結構無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經濟發展將始終停留在落後的水平上。在這種不對稱的經濟發展要求下,發達國家往往會倚仗強勢,大力推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剝削和掠奪落後國家的經濟資源,摧殘和扼殺其新興工業。在這種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和發展利益將無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面對特殊的歷史背景,發展經濟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保護民族工業的思路和口號。保護貿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成為其在工業化初步發展階段中的必然選擇。
通過對本國民族工業進行保護,民族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獲得了一定的空間。生產力水平獲得實質性的提高。保護貿易政策使落後國家固有的、靜態的、結構水平低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創新的、動態的、結構水平較高的比較優勢,這體現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保護貿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H.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如何產生的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開始興起。
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
(1)洋務運動發展民族工業是因為國家落後、挨打,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圖存的民族主題下進行的。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全球擴張,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甲午戰火剛剛熄滅,列強便紛紛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輸出仍然在繼續擴大,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從歷史上看,洋務運動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其中又有兩個過程:先是官辦,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緊接著喚醒了民眾,很多的民族企業應運而生,代表人物有侯德榜、詹天佑等。從洋務運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構成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第一階段;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民族工業的魂魄基本形成。
I.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經過如何
http://..com/q?word=%D6%D0%B9%FA%BD%FC%B4%FA%C3%F1%D7%E5%B9%A4%D2%B5&ct=17&pn=0&tn=ikaslist&rn=10
http://..com/question/20387943.html?si=2
http://ke..com/w?ct=17&lm=0&tn=WikiSearch&pn=0&rn=10&word=%D6%D0%B9%FA%BD%FC%B4%FA%C3%F1%D7%E5%B9%A4%D2%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