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的濱海工業區介紹
根據濱海工業新城的定位,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規劃城市區域(居住、商貿)總建設用地約10平方公里,分三大區塊。其中主中心區總建設用地約6平方公里,是近期開發區域,核心區塊為2平方公里,集工業區行政、商貿、金融、交通、文教衛事業等功能配套;次中心區總建設用地約3.5平方公里,為遠期開發區域;工業管理服務片區總建設用地約0.5平方公里,提供「鄰里中心」式的服務。
優惠政策
⊙用地優惠
對符合工業區產業發展導向的項目優先提供土地。對外資項目、內資高新技術項目按低於成本價優惠出讓。對於注冊資本3000萬美元及內資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投資項目,用地價格實施「一廠一策」,優惠出讓。
⊙財政扶持
(1)對進區新辦工業企業,實施財政扶持,激勵企業擴大再生產。五年內對企業所繳納稅收工業區分成部分,前兩年全額予以財政扶持,第三年至第五年50%予以財政扶持。
(2)對外商獨資超300萬美元的企業或中外合資外方實際投資額超300萬美元的企業,對企業所繳納稅收工業區分成部分,前五年予以全額財政扶持,第六年至第十年50%予以財政扶持。
(3)凡工業區新辦企業,自投產之日起,五年內緩征水利建設基金。
⊙實施稅外無費制
在工業區實行「稅外無費制」,凡外商獨資(含控股)企業和省級以上(含省級)的高新技術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縣有關規費全部免繳,省、市應繳規費由管委會代繳。(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㈡ 浙江溫州濱海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
濱海園區規劃可開發用地達40平方公里,比上世紀90年代初的溫州建成區還大得多。溫州開發區計劃分近、中和遠期開發,近期的起步區為6.5平方公里。
在灘塗上興建工業園區,難度可想而知。濱海園區正式啟動時,溫州開發區要著力解決錢和人兩大問題。首先是錢,開發區向銀行借貸3000萬元,作為先期啟動資金;其次是人,開發區從管委會內設的各部門借調四五十名幹部,租住在當時海濱鎮沙北村一簡陋的民房裡,著手政策處理、園區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工作。
園區進場施工時,連片都是雜草叢生、坑窪不平的灘塗,機械設備一時無法挺進,大家便頭戴安全帽、腳穿橡膠鞋,硬是開辟出一條通道,才將第一輛工程車開進去。緊接著,善於打硬仗的武警和海軍方面的工程隊來打頭陣,一邊在河道、池塘上搭建鋼架貝雷橋打通道路,一邊組織重噸位工程車運送礦渣。一向沉寂的灘塗上車喧人鬧、機械轟鳴,濱海園區建設工程正式拉開序幕。
只有土地平整出來,才能盡快地引進企業。濱海園區內平均要填培四五米高,而礦渣全部來自五六公里之外的元寶山。僅起步區的培土,工程車來回就跑了近100萬公里,工程之浩大為溫州有史以來所罕見。 銀行貸款對濱海園區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溫州開發區採取「滾動開發」的辦法,園區開建時就展開招商引資活動。結果,起步區開建不久,首批企業就陸續進駐建廠施工了,企業繳納的土地款、設施配套費等,源源不斷地注入到園區的後續開發建設上來。起步區創造了驚人的建設速度,原計劃5年建成,結果僅用了3年多時間。
目前濱海園區已開發的區域內,已開工生產的企業達100多家,另有100多家正在建廠房或拿到了土地。去年,園區的工業產值已達90多億元,相當於溫州開發區的三分之一。隨著園區開發向縱深推進,區內道路交通越來越網格化,組織機構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健全,生產廠區、文化娛樂區、商業區和生活區布局也更加細致和人性化。
「人民給我一片土,我還人民一座城。」溫州開發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展望未來時說,濱海園區要成為溫州改革開放的高地,企業自主創新的平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濱海園區2010年開發規模可達20平方公里,2015年計劃擴大到40平方公里,到2020年將從目前的東海堤塘內的灘塗開發向堤外的海灘延伸,面積可達60平方公里。園區不但可以吸收溫州企業,還要吸引在外溫州人回鄉投資創業,招引外地大企業、跨國公司來築巢。
濱海園區像一顆鑲嵌在沿海產業帶上的璀璨明珠球,它在溫州及周邊地區發展中的輻射示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㈢ 天津發展工業的優勢以及現狀的情況
天津本來就是重工業城市。 現狀嗎,你看看濱海新區。國家砸進去老多錢,來發展
(一)天津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1、總量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1993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5年後1998年突破2千億元,4年後2002年突破3千億元;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03年突破4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5年突破6千億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兩個台階,分別突破8千億元和1萬億元(見表1)。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同時,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也突破千億元,使得工業總量和效益共同邁上新的台階。
2、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以區縣工業為骨乾的「雁形」工業布局
隨著天津市工業嫁接、改造、調整,工業戰略東移的實施,天津市工業布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市工業最大的增長點。2007年濱海新區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單位數,完成全市近60%的工業總產值(58.7%),濱海新區工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就像領頭的大雁,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特別是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工業的發展。2007年,除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9.7%,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為天津市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產業結構
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確立起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2007年這六大優勢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2.3%。在全市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2010.74億元,超2000億元,增加值達到488.2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一大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1544.95億元,超過1500億元,增加值501.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二大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51.37億元,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186.45億元,為第三大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值707.97億元,超過700億元,增加值462.49億元,為第四大行業。2007年這4個行業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2.8%,增加值佔62%,是目前天津市工業第一板塊的4個主要支柱行業。除這4個主要支柱行業外,近年來天津市工業的其他一些行業發展也不斷加快,產值規模逐步增大,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581.88億元、增加值97.3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583.39億元、增加值119.98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418.94億元、增加值92.69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418.98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79.31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金屬製品業(產值334.8億元、增加值58.39億元),這6個行業2007年產值規模均超過300億元,產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7%,增加值佔19.6%,為天津市工業第二板塊的骨幹行業。第一板塊的4個支柱行業和第二板塊的6個骨幹行業,產值和增加值合計佔全市工業的80%。這10個行業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撐著全市工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4、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是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6%,兩者合計佔全部工業的比重近九成。私營工業企業迅猛發展,2007年私營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8億元,比2000年增長14.2倍,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0.7%,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除在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佔有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已明顯縮小,2007年天津市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5%,不足10%,較2000年回落5.3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也快速發展。2007年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98.8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27.4%,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60.5%,比200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
5、部分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電子、冶金、汽車製造等一些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較高市場佔有率。2007年天津工業生產移動通信設備(手機)9778.77萬部,佔全國總產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3%;轎車45.43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9.2%,光通信設備佔42.3%,自行車佔26.1%,焊接鋼管佔24.9%,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佔21.2%,熱軋窄鋼帶佔15.1%,無縫鋼管佔14.8%,照相機佔8.3%。特厚板、中小型型鋼、熱軋薄板、厚鋼板、冷軋薄板、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家用吸塵器、縫紉機、空調、氫氧化鈉(燒鹼)、碳酸鈉(純鹼)等重點產品產量均佔全國的5%以上。
(二)天津工業發展與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盡管近年來天津市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天津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全國看,天津工業發展還不夠快,同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的天津發展要「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對天津要建成我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業總量規模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位置
盡管2007年天津市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從全國看,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快。2007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2644.79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4位,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中。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河南、上海、遼寧、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個省市工業增加值總量規模依次排在全國的前10位,增加值總量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於全國第一板塊。2007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全國平均增幅(18.5%)低0.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國排第21位,比2006年後退兩位,導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過。目前比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低的內蒙古、安徽等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長迅猛,大有趕超天津市之勢,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2、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有10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億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產值為22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億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個行政區縣,平均每個區縣的工業總產值為500多億元,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區縣僅有塘沽區和西青區,產值分別為3038.18億元和1853.43億元;而上海包括浦東新區在內的19個行政區中,平均每個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億元,是天津市區縣平均水平的兩倍。2007年上海就有6個區產值超千億元,其中,浦東新區4689.38億元,松江區3440.96億元,閔行區3020.68億元,嘉定區2132.15億元,寶山區2075.31億元,金山區1122.3億元,產值接近千億元的還有南匯區和青浦區。上海每個區縣的土地面積大體為天津市各區縣的一半,而創造出的產值卻是天津市各區縣的兩倍,可見,天津市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3、行業競爭力還不強
盡管目前天津市工業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但從全國來看,天津市支柱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國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還不高。作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整個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為6.2%,遠低於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個主要支柱行業佔全國的比重為4.6%和3.9%,比重也比較低,不足以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從天津市工業行業結構看,發展也不平衡,支柱行業偏少。全市36個工業行業中,主要依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10個行業支撐,這10個行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0%,其中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也僅有3個。其他26個行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0%,服裝鞋帽製造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等20個行業產值規模都不足100億元。
4、「天津製造」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天津工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總量和效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還沒有顯現,「津產」名牌產品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創產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產品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比重和貢獻率還比較低。而國際國內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製造業的知名品牌。日本製造業在50、60年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品牌,70、80年代韓國崛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現代、浦項制鐵等一批製造業名牌。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和山東半島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電器、美的電器、海爾、澳柯瑪、海信等一批製造業品牌。而天津市製造業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鷗」手錶、「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對偏少,影響力還不大,沒有形成「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
二、加快天津工業發展的幾個條件
工業是創造物質財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產業,也是由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的發展基礎。工業化發展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據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9個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這9個地區中除上海和四川兩地二產比重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個地區二產比重都在50%以上。從這9個地區的發展軌跡看,工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業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構築新的發展優勢,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排頭兵,為盡快壯大天津綜合經濟實力提供強勁動力。加快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工業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國各地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工業的快速增長首先必須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產業層次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投入做保障,使工業投入強度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籌劃了四十項重大工業項目,總投資額2649億元,全市各區縣又籌劃了包括工業在內的145個重大項目。
但從全國發展的形勢看,天津工業投入的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夠快,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鎮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總量規模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兩個省2007年工業投資增幅超過50%,吉林、西藏、湖南、陝西、重慶、江西、寧夏、福建等8個省市工業投資增幅都在40%以上,山東工業投資總量更是突破7000億元大關,江蘇、河南、浙江、遼寧、廣東等5省工業投資總量在3000億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等四省區工業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相對於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相對於中央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要求,天津工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需要籌劃更多更好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實力遠遠不夠,必須要眼睛向外,向國際、國內宣傳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機遇,宣傳天津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來津投資,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投資濱海新區、投資天津的熱潮。
(二)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有生產要素做保障。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保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為原始動力外,還要使生產要素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土地是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發展空間縮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發展空間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擁有大量的鹽鹼荒地,開發成本遠低於中心城區,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天津市要特別注重利用好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的良好機遇,積極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從勞動力成本看,由於天津市的人均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全國來看優勢不明顯。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勞動報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勢,對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卻更為明顯。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勞動力資源,更需要形成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業加快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資本方面看,充沛的資金是加快經濟發展的保障。深圳、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都曾出現全國的資金向這兩個地區匯聚的趨勢。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以來,也開始出現資金流動向天津市匯聚的徵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2個和3.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內資超過600億元,達612.05億元,增長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金的吸引。對資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驅動,只有投資利潤回報率高才會對資金流有吸引作用,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務和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天津市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必須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771家,比上年增長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2%;有R&D活動的企業535家,增長0.2%,佔8.4%;有新產品開發的企業605家,增長3.8%,佔9.5%;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318家,增長11.2%,佔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還不足以確立技術創新的優勢。相反,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標志著一個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R&D經費佔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別低3.3和0.3個百分點。目前天津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為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主要靠外資企業支撐,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
加快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先進製造基地定位要求的關鍵環節,必須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盡快形成天津市工業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要建立健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積極搭建重大產品研發平台,推動企業建立技術中心;要建立促進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的政策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企業產品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名牌戰略實施力度,盡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使科技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能。
(四)制度創新優勢
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務院在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濱海新區要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其目的就在於從制度方面探索推進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條件。天津市工業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好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機會,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最終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加快推進企業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在企業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業組織機制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來濱海新區發展創業。三是要特別重視創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資本、技術、信息服務平台,盡快培育出一大批經營管理水平比較好、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企業。
三、深刻認識天津工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工業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得益於三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業發展的一些條件有所改變。
首先從國際市場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向多極化轉變,世界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不斷走低,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兩年來,廣東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山東青島等地小型韓國企業外逃,部分跨國公司將投資和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等一些現象,都說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天津工業發展的外向度比較高,加工貿易更是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包括原油、鐵礦石、銅等主要原材料在內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費價格趨升,面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新變化,天津工業必須加快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形成製造業發展新優勢,保持天津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南沿海,向縱深擴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產業結構也開始由東部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東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投資和消費等內需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採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投資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消費需求明顯提升。2008是黨的十七大後各級領導班子換屆的第一年,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盡管企業成本有了明顯增加,但投資回報率依然較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在近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後,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明顯提高,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改善,農村消費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需求有望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㈣ 寧波鄞州濱海工業區發展的如何企業多嗎 比起杭州灣新區,或者江北C區如何
坐動車組第一次來寧波,寧波汽車南站,然後公交車到南站到慈溪的票,你可以買到在寧波東。寧波東到的寧波南時間約半小時。公交慈溪站和從寧波南站慈溪站乘坐麵包車的杭州灣濱海大道大紅鷹,吉利汽車門7路車。只要來了,其實,這輛車是比較順利的,是倒。買車票,和更小的。一路過去是不是太累了。
㈤ 錦州經濟開發區(濱海新區)這地方有沒有發展,有在這買房定居的意義嗎
不在市裡現在算偏但以後發展會很好。
錦州濱海新區規劃面積為146.76平方公里,包括西海工業區33.76平方公里、錦州港10平方公里、娘娘宮臨港產業區103平方公里。
西海工業區、錦州港、娘娘宮臨港產業區享受的相應政策不變,為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建設現代濱海新城增添了強大後勁。
錦州濱海新區目前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光伏、汽車零部件製造、醫葯、建材、物流和裝備製造等臨港工業體系。未來的錦州濱海新區將建成臨港工業發達、城市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和諧宜居城區。
㈥ 天津濱海地區發展工業的區位條件
1.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煤、鐵等資源
2.位於環渤海工業區,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
3.科技發達
4.市場廣闊,大城市作為依託,接近消費市場
5.交通便利,交通道路網完善,且海河聯運
6.勞動力較豐富,且素質高
7.政策支持,對外開放程度高
(答題的話就是用這樣)
㈦ 環渤海工業地帶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優勢: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劣勢:
1、人口集中,且整體平均收入情況偏低;
2、水資源非常有限;氣候乾燥,春季的風沙天氣明顯。部分地區治理沙化,造林的任務很重。
3、政府主導經濟的趨勢明顯,民營經濟活力遠不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上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創新能力不足,政府職能還需要調整。
4、渤海緯度高,每年冬季有一定時間結冰,影響航運。
㈧ 濱海屬於哪個城市,從濰坊到濱海需要多長時間,濱海的發展狀況如何
江蘇省濱海縣是江蘇省鹽城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鹽城中東北部,西與漣水縣接壤,南襟射陽河、蘇北灌溉總渠與射陽縣毗鄰。濱海縣區位優勢明顯,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歷史悠久。近年來,縣政府實施項目帶動追趕戰略, 工業開發建設成效顯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 從濰坊 出發 需要6小時左右。 濱海新區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濱海新區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截至2008年底,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到202.88萬人。 濱海新區擁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天津港,2009年完成吞吐量3.8億噸,通達全球400多個港灣,服務華北、西北、東北12個省區市;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連接國內外30多個世界名城;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和信息通訊網路,在第一時間與世界相連。這里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中國面積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土地,濱海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距濰坊約5小時車程。
㈨ 濰坊濱海新區能發展起來么
我是07年大學畢業第一批濱海建設企業員工,13年離職,談談我的想法!第一濱海污染企業眾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第二,有些企業倒閉致使濱海荒無人煙!第三人口太少只有央子鎮原居住人口加上壽光幾個鎮,加上外來務工人員,再有幾個學校,支撐不起來一個濱海開發區!第三由於長時間發展不起來,有些人已經賠的血本無歸,一傳十十傳百,新的投資已經對濱海失去信心,第四,國家發展投資可能已經發現別的地方了緊靠濰坊投資絕對不能發展起來!第五沒有人,盡然房地產熱火朝天,都怎麼想的!!!!第六靠 旅遊 業?夏天周末人比較多,可是晚上照樣漆黑一片,我覺的要有多個優秀大型企業,像歌爾那種幾萬人的企業,那樣就有人了,配套設施完善一下!可能發展起來!要有人氣,要有收入,企業在賺錢錢,沒有常駐人口沒有用!緊緊是自己觀點!
如果從一開始規劃合理了,現在或許已經有一定規模了,但是以前的規劃讓濱海發展受到很大阻礙。
看以前的規劃圖,分為,科教創新區(大學城),中央商務區(商住辦公), 旅遊 度假區和大學城北的生態宜居區。這規劃請專家評審了?請了也是請的吃干飯的專家,毀了整個區。
濱海第一問題就是人少,沒配套,但是劃分了四個功能區,共同發展,更是嚴重分散了濱海人口,每個區的配套都發展不起來,讓每個區死氣沉沉。
開始就應該把大學城,居住區,商務區, 旅遊 區,集中在一塊地發展,土地完全足夠,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發展擴大,中心區域早就有了活力了,而不像現在這樣死氣沉沉。
首先說,濱海缺人,人是第一要素,沒有人,一切都是空的,那麼大的地方,不到三萬人口,還分了所謂的東城西城,結果,濱海依靠的濰坊純鹼廠等大企業在西城,人員居住強制往東城搬;西城老百姓本來住的好好的,也要劃大社區計劃搬往東城,而東城呢,本來人口少,西城人又不願搬來,最後搬來的都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造成的結果是東城死氣沉沉,西城亂七八糟大風,其次,大風、潮濕、沙塵、氣味,這是客觀條件無法改變的;第三,本身濱海新區性質定位不明,到底是發展經濟呢還是發展 旅遊 ?說是發展 旅遊 吧,那裡被大化工包圍著,空氣污染加霧霾厲害,氣味熏人;說是發展經濟吧,那地方又大投資建設歡樂海等海灘 旅遊 度假設施。最後,我只能是一聲嘆息,濱海新區要發展起來,最少還需要20年。那還是要等輕軌高鐵高速路等交通設施完善的基礎上才能談到發展起來。
我認為肯定能發展起來的。首先最為市政務掛號的大工程,在各個方面的政策都是有傾斜的。現在的免費飲水,公交車,教育等等都是濱海的福利的,有專門的濱海投資有限公司支持建設。
其次,濱海的城市規劃已經初步呈現,大交通高鐵城市軌道,大港口還有濰日高速的濱海段,慢慢的濱海的交通發達了,交流也會多了。
還有現在很多公司,學校都在往濱海發展,人慢慢多起來了,發展的機會和前景也會越來越好。
最後我覺得濰坊人關於海的暢想也是濱海發展的理由。對於我們自己的海濱相信濰坊人是越來越支持的。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作為一名大家窪土著,耳根子快被濱海未來發展問題磨平了,今天也發表一下土著的拙見:
首先,濱海未來發展總體說來,前景廣闊,但是需要時間。
探討濱海區的發展我覺得首先要探討濰坊市的未來發展走向問題,而探討濰坊市的發展問題就要統籌考慮山東都市圈建設規劃問題,很長時間以來,作為全國GDP前三的山東省卻沒有一個影響全國甚至世界的都市圈,勉強拿的出手的青島,也是東拼西湊,核心區域受限極大,獨立發展瓶頸凸現!山東省痛定思痛,劉家義書記高屋建瓴,打造兩大城市都市圈的規劃不可謂不高明至極!而濰坊市作為青島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將自己具備傳統優勢的裝備製造業,先進海洋化工產業,輕工業等原來的落後產能與青島高 科技 產業,金融業相得益彰,必將迎來大突破,大發展,而獲得這種動力就是港口經濟對貿易的拉動作用,青島的發展離不開青島港的作用,而濱海區的定位早已是濰坊市的城市副中心,現在沿岸周邊幾個港口已經完成合並,昌邑沿海,濱海,壽光沿海,東營沿海合並成濱海市也已經有人提案,完成合並後可以極大的解決產業轉型升級難題,發展幾家超大型化工,裝備製造業領軍企業並由基礎行業轉型為高 科技 驅動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最終未來整個市政府搬遷也未嘗不是不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考量,濱海發展前景是有的,只是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奮斗!
濰坊濱海新區將正式迎來投入發展的收獲期。60平方公里的山河湖海工程,萬米內河沙灘、全國最大的海洋公園,遊艇碼頭、海上游樂場、河海交匯處的五星級白浪河船閘酒店、世界最大無軸式摩天輪、濰坊港國際滾裝貨運和客滾運輸,德大鐵路通車運營、黃大鐵路加快建設、大萊龍鐵路提升改造....濰坊濱海新區定能發展起來的!
都是虛的,現在是進退兩難,
從長遠看,濰坊這座城市要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成為有影響力的城市,就必須以北海(濱海新區)為依託,以發展 旅遊 .文化.教育為重點。這就需要兩個關鍵的要素:時間和錢。最主要的是時間,我所說的時間是政府行為的連續性。多年來,濰坊和國內很多城市一樣,新就任的決策者們很少履行上屆決策者所決定的政策,尤其不能繼續既定的重大發展目標及規劃,使城市的發展不能形成連續性。這樣一來,不僅城市發展受到阻礙,還浪費了任期一屆五年的寶貴時間,也浪費了一大筆錢。試想,如果有三到四屆城市的決策者們不急功近利,都朝著一個既定目標努力,利用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再建設一個新濰坊都是有可能的,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濱海新區。時間有了,目標定了,外商就都來了,錢也就不成問題了。總之,這是一個政體問題。
其實濰坊濱海真的會大有可為,沒有在哪呆過的,或去過幾次的更不會了解,試問你們真正去認真了解或調查哪裡過嗎?看看最近完成的,和正在建設的項目,如弘潤溫泉小鎮,渤海眼摩天輪,文昌湖,歡樂海,萬人大學城,北京師范附中中學,上海新紀元,新和成小鎮,世界三大主題游樂場環球嘉年華,神州長城醫院,森達美和濰坊港等等,還有最近舉辦濰坊濱海草莓節 哪一個不是在宣傳濰坊濱海,記得以前來濰坊濱海有幾輛車,現在看看濰坊北海路上來來回回又是多少,現在濰坊市政府的招商和簽約還在陸續進行中,看看這邊招商優惠政策和人才政府補助,所有人會無動於衷嗎?濰坊濱海現在真的是日新月異,你們說的環境和大氣污染問題,現在國家對環保政策是國家戰略層次,您說濰坊市政府不重視嗎?為什麼濰坊國際風箏節,賽馬節,還有國際級的水上比賽在濰坊濱海舉辦!還上過央視新聞聯播,試問這是啥意圖呢?現在缺的的確是人,這是現狀 人少其實最好解決,項目多了,人就多了!濰坊化工企業都在濱海這是事實,因為我們濰坊化工效益位於全國前列,但是這些問題會逐步解決的,看看最近濰坊主要領導安排,兩位青島市的領導,不到一年來主政濰坊,各位猜測一下?國家海洋戰略,濰坊發展主要靠誰?我相信即然國家在濰坊濱海投入這么多資金不會讓濰坊濱海一無所獲,各位親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答:我認為肯定可以起來,因為濰坊濱海新區發展有很大優勢,作為本地人,以下是我的見解,謝謝r
(1)濱海新區有著天然的交通優勢,他與很多鐵路都相連還和國家的 許多公路網連接起來,現在交通網路發達,一個地區的發展與當地的交通相關性非常大。
(2)濱海新區有著非常大的鹽鹼地,這些後期的發展可以依靠這些,我相信這些對於濱海的發展絕對有著作用。
(3)濱海新區近些年來一直保持著非常活躍,有著非常強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們濰坊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4)工業優勢,濱海新區具有非常雄厚的基礎,這里有著海洋化工、現代冶金、 汽車 製造等一些實體經濟,這些實體經濟的發展絕對會成為濰坊濱海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5)濱海新區的 旅遊 資源也是比較豐富的,可以開發 旅遊 資源。我相信只要引進現代化主流思想,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我相信濱海新區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這樣的城市,這樣的實體,發展指日可待,很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