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5.簡述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學說。
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
1814年勝拿破崙帝國的歐洲各國代表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議通過了《德意志聯邦條例》,建立了所謂的德意志聯邦。德意志聯邦由38個主權邦組成,保持著各邦的獨立性和不可侵犯性,各邦之間甚至邦內的省區之間都各有自己的關稅壁壘和地方稅率,嚴重地阻礙著商品的流通和市場的形成。在另一方面,在經過了法國大革命的沖擊和大陸封鎖政策的保護之後,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是,在大陸封鎖政策結束後,英國的積壓商品大規模地湧入歐洲大陸。法、俄等國嚴格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把關稅當作民族的圍牆和砥柱。而德國由於缺乏堅強的中央政權,對內無法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對外無法形成統一御外的關稅,在商戰中處境惡劣,國內工業遭到英國商品傾銷的致命打擊。在這種形勢下,擺脫外國自由競爭的威脅、促進德國大工業的發展成為德國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與此相對照,一方面,在十九世紀中期,亞當·斯密的學說已經征服了整個歐洲,尤其是斯密的國際貿易理論,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為了順利在德國傾銷其商品,專門劃撥「機密費」,收買和操縱德國經濟學界人士和新聞工作者,從而控制理論界和新聞輿論,大肆兜售斯密的自由貿易學說,以科學理論姿態詆毀德國工商業者的保護性關稅的要求。1841年,李斯特發表了他的主要論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完整詳盡地表述了他關於保護幼稚工業的思想。這本書立即在德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德國資本主義指明了生存發展之路。著名的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就集中體現在這本經典著作之中。
二、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產生的基本內容
李斯特在肯定斯密理論的前提下,對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學派將物質財富(或稱「交換價值」)作為核心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批判,並提出了以生產力為核心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這一理論也可以被稱為「生產力學說」。
李斯特認為,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不在於對交換價值的佔有,而在於對生產力的佔有,「正如同一個漁夫的財富不在於他所掌握的魚,而在於他不斷想捕魚的意願以及實現這種願望的能力和工具」。他區分了「財富的原因」和「財富本身」兩個概念,指出,「財富的原因即是精神資本或財富的生產力,它由腦力勞動者生產,而財富本身即是物質資本或交換價值,它由體力勞動者生產」。「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比如,德國過去每個世紀總要受到疾病、飢荒或內訌、外戰的摧殘,但它總能保持住大部分的生產力,在每次受到打擊後,又總會很快地恢復到一定程度的繁榮。西班牙原來既富且強,但逐漸喪失了它的生產力,因而日趨貧困。美國在獨立戰爭中喪失了無數資財,但是它贏得了獨立以後,生產力有了無限提高,只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它在和平以後短短幾年之內,就在財富上獲得了空前大規模的增長。「生產力是樹之本,可以由此產生財富的果實,因為結果子的樹比果實本身價值更大」。他直接指出,「國家的狀況取決於生產力的總和」。因此,李斯特的結論是:國民的福利絕不單純取決於財富或者交換價值的多少,而是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那麼,財富的生產力具體包括哪些因素呢?李斯特認為,生產力既包括「物質資本」形成的生產力,也包括「精神資本」所創造的生產力,即人類知識積累所創造的生產力。精神資本可以表現在個人之中,即「個人所固有的或個人從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得來的精神力量和體力」,也可以體現為「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刻苦耐勞、重視公德精神、自由獨立精神、宗教、教育和道德狀況等」。
在肯定了生產力是一國最重要的財富之後,李斯特又指出,工業是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源泉。「工業是科學、文學、藝術、啟蒙、自由、有益的制度以及國力和獨立之母」。「一個國家的獨立和強大取決於工業的獨立和發展」。「工業是一種社會動力,是資本和勞動的創造者。它不僅能直接生產產品,而且還能創造生產、消費和生產力的誘因」。「工業是一種與農業有很大不同的生產力,它不僅比農業更好地利用諸如水力、風力、礦產自然力,而且還能大大促進農業發展。因為工業所需的原料就是農產品最可靠的市場,它不受戰爭和關稅壁壘的影響。農業家從工業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中可以獲得更高的地租、利潤和工資」。既然工業是生產力之本,一國要想培育發達的生產力,就必須培育發達的工業。那麼,一個像德國一樣的後進國家如何才能培育出發達的工業呢?李斯特用他創立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做了說明。
李斯特認為,就各個國家的情況和環境來說,他把經濟發展按照其發達程度分成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李斯特認為,英國已達到最後階段(農工商業時期);法國在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之間;德國和美國均在第四階段;葡萄牙和西班牙則在第三階段。因此,李斯特主張德國應該實行保護幼稚工業的政策,促進德國工業的發展,以對抗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產品的競爭。
簡而言之,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的邏輯是:生產力是一國最重要的財富,而工業又是生產力之本,要培育發達的生產力,就必須培育發達的工業;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國要想培育發達的工業,就必須對尚且幼稚的工業加以保護;保護幼稚工業、培育生產力的途徑主要有四種:保護關稅、國內競爭、科技和教育。其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的思路體系包括:1、在保護對象上,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一些行業有選擇地扶植與保護。幾個條件:(1)幼稚工業才需要保護;(2)成熟以後不再保護;(3)在一定時期扶植不起來,則放棄保護;(4)雖幼稚但無競爭對手的不需要保護;(5)農業不需要保護;2、保護手段上,以關稅為主要手段;3、在保護層次上,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程度的保護。
三、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學說政策上的意義
第一,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實施這一理論的必然性。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與當時德國的相似性,現在我國雖然建立了獨立而又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總體水平卻與世界先進水平差了一個檔次。一方面,在國際貿易中,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受到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挑戰,將使我國在這些產業中的諸如勞動力廉價等優勢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在世界貿易中高附加值的商品貿易中,我國處於絕對的逆差地位。因而,我國產業受到兩面夾擊的特殊的轉軌時期。外資直接強占我國國內市場也使運用這一理論成為必然。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開放經濟、資本沒有國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而生存。國際競爭已經國內化,運用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來保護民族工業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可以通過:1、保護民族工業並不是保護落後,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沖擊可以變成動力。在新的市場競爭中,需要迅速壯大企業規模,迅速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加快以國內名牌企業為核心的社會存量資本的重組,通過企業兼並組成大型集團,增強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2、對於有市場、有前途的民族品牌產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為國有企業創造與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3、強化國有品牌的任職,加強國有名牌產品的宣傳,提高國名品牌的忠誠度,學會品牌營銷。 4、加快立法。等方式盡快使我國幼稚工業迅速發展。
第二,在工業化問題上,落後國家面臨著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條件:首先,落後國家沒有能象英法那樣能通過殖民掠奪和貿易壟斷來積累資本,其次,落後國家沒有英法那樣廣闊的殖民地來安置過剩人口,獲得廣闊的原材料市場與商品市場。因此,落後國家必須解決工業化工程中的資本積累問題,市場問題,另外還有競爭力問題,發展中國家或多或少地採用了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這兩種模式。前一種模式是通過榨取國內初級產品來自發地積累資金,無論是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還是亞洲的中國,歐洲的蘇聯都是利用工農業的剪刀差來積累資本,為了獲得足夠的資本積累,拉美國家不僅耗盡了初級產品出口創匯,而且大借外債;中國、蘇聯則是對農業進行了過度的壓榨,使國內二元結構更為嚴重,最終嚴重削弱了工業化的能力,使國民經濟極度失衡,幾臨崩潰的邊緣。其實,無論是出口導向還是進口替代,都是發展中國家進行工業化行之有效的戰略,關鍵的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二者側重點不同。盲目地執著於一種並絕對化,對任何一國的發展都是不利的,長期的單一進口替代導致封閉與落後,而長期的出口導向則導致依附與貧困,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四小龍」式的成功。
第三,當前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資本、市場、人才的全球流動已十分頻繁,特別是技術的創新與轉移已今非昔比,任何閉關自守的想法都導致國家整體工業化水平的落後,這已為中國、蘇聯所證實。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改過去長期的封閉,通過對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的合理利用,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國家對高技術產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的科技競爭力長期徘徊在接近四十名,這對於一個充滿大國夢的國家來說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在關注當前的財富增長的同時,我們更應當為未來的競爭做好准備,爭取在超導、納米、生物軟體等高科行業占據一席之地,這就要求在開放過程中採取戰略性的進口替代戰略,扶植幼稚產業的成長,而且,中國自身巨大的國內市場也為幼稚工業的成長提供了條件。
第四,在工業化工程中,另一個爭論的問題是平衡增長還是非平衡增長,一般來說非平衡增長是各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無論是美國東西部之間,英國、義大利南北部之間,還是巴西的南部與東北部之間,以及日本的本州與北海道之間都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平衡增長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除非國土面積太小)都是不現實的。但不平衡之間應有相對的平衡。美國、英國、日本對國內經濟不平衡解決得較好,因而社會比較穩定,而義大利和巴西解決的較差,不僅拖累了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而且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對於中國來說,從地域方面講,我們的工業化是採取不平衡的發展戰略,實行的是梯度開發,這和中國的實際是相符的,但是應該注意不斷加深的東西部差距,南北方差距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負作用。從部門來說,我們從大推動理論和增長及模式轉變,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們應注意支柱產業的合理選擇,並兼顧當前利益與可持續發展。
最後,隨著中國工業化的不斷進步,中國的現代化步伐也不斷加快,但我們要警惕三種傾向:一是片面認識現代化,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忽視政治、文化、國民素質的現代化,從而導致現代化的危機;二是認為現代化就是機械化,繼續西方工業化的老一套,從而導致嚴重的污染和人的異化,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三是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從而導致文化斷層,形成嚴重民族失落感,只有充分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將工業化與本國的文化傳統相協調,中國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少走彎路。
可以這樣說,我國的經濟政策實踐正在自覺不自覺地貫徹著李斯特的思想,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自覺不自覺地驗證著李斯特的理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李斯特的學說對於今天的中國依然具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SPAN>
② 論述李斯特的保護幼稚產業理論
1.國家利益差別沒消除之前,保護貿易客觀存在。
2.保護貿易是特定時期的政策。
3.保護貿易是以消費的短期利益換取生產力發展的長期利益。
4.經過一段時間的保護仍不能發展起來 的產業要放棄貿易保護。
5.小國難以實現貿易保護。
③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有關案例
案例:美國憲法禁止出口關稅,發展中國家卻經常對他們的傳統出口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以得到更有利的價格和增加收 入。
什麼是幼稚產業保護論?幼稚產業保護論最初由漢密爾頓提出、經過李斯特全面發展而成為最早、最重要的貿易保護理論。幼稚工業保護論影響了19世紀的德國和美國,影響了20世紀的日本,使他們都能在保護主義的籬笆後面成長,強大之後又轉而推行自由貿易。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修補與解釋已經適用於現今的社會。
幼稚產業保護論的影響:美國憲法禁止出口關稅,發展中國家卻經常對他們的傳統出口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以得到更有利的價格和增加收 入。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關稅增加收入,是因為這種關稅徵集上很方便。相反,工業化發達國家通過設置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來保護某些產業(勞動密集型),而收入的增加主要是通過徵收所得稅。工業化國家自二戰以來關稅一般都有所下降,現在製成品的平均關稅不超過5%,但是農業品貿易卻一直受直接配額限制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主要發達國家和歐盟國家對進口的紡織品和服裝、皮革、橡膠以及旅遊產品都在征稅最高的產品之列,但是平均稅率水平僅在5%左右。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稅率甚至更低。主要發展中國家,稅率最低的是韓國,最高的是印度,發展中國家稅率普遍比大的發展中國家高得多。
戰略性貿易政策,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暫時的貿易保護、補貼、稅收以及政府和工業部門合作的計劃)在半導體、計算機遠程通信和其他被認為對該國至關重要的領域內創造出比較優勢。這些高科技有很高的風險,要求大規模生產以形成規模經濟,當其成功時便可能帶來外部經濟。戰略性的貿易政策認為通過鼓勵這樣的產業,國家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外部經濟,也加強了這些部門未來增長的前景。政策適用於發達國家,有助於它們在重要的高科技領域中獲得比較優勢。 保護幼稚工業論,一個國家的某種商品可能有潛在的比較優勢,但是由於缺乏專有的技術和最初較少的投入,該產業難以建立,或者雖已啟動,亦難與許多現有的國外公司進行成功競爭。對幼稚工業進行暫時的保護,直到它能對付國外的競爭,具有經濟規模並形成長期的競爭優勢為止,那時就可以取消保護了。保護幼稚工業論適用於發展中國家,以補貼形式為主,是直接的幫助形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和發展的策略
④ 幼稚工業保護論指什麼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Infant Instry Theory)最早是由美國政治家漢密爾頓(Alexander Hanmilton)於1791年提出,但是真正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德國經濟學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的論述。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其基本內容是:某個國家的一個新興產業,當其還處於最適度規模的初創時期時,可能經不起外國的競爭。如果通過對該產業採取適當的保護政策,提高其競爭能力,將來可以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出口並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就應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政策。主要運用關稅保護之類手段來實現。他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保護幼稚工業的貿易學說。
但是傳統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強調以規避競爭為主的保護方式。但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匯率變動的日趨頻繁,對幼稚產業的保護面臨著規范保護程序、加強受保護產業的監管、鼓勵國內競爭等新問題。
⑤ 簡述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的內容。
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理論 建立在三大理論基礎上 :國家經濟學 、社會經濟發展五個階段論及生產力理論 。其中生產力理論是核心。建立在這三大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觀點:提出發展階段論 ,批判比較成本理論忽視了各國歷史和經濟的特點;
提倡生產力論,指出比較成本論不利於德國生產力的發展。李斯特指出,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反對古典學派的放任自由原則。李斯特指出,要想發展生產力,必須藉助國家力量,而不能聽任經濟自發地實現其轉變和增長。
(5)保護幼稚工業以什麼為准繩擴展閱讀
中心內涵:提高進口商品關稅,保護本國幼稚工業。內容: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對外貿易政策取決於該國該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李斯特把根據國民經濟完成程度,把國民經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原始未開化時期、高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主張國家通過關稅干預對外貿易。
⑥ 保護幼稚工業論的主要內容
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理論 建立在三大理論基礎上 :國家經濟學 、社會經濟發展五個階段論及生產力理論 。其中生產力理論是核心。建立在這三大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觀點: (1)提出發展階段論 ,批判比較成本理論忽視了各國歷史和經濟的特點。李斯特認為,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盡管有其長處,但卻只是適合英國的情況,或者說只是從全世界共同發展出發的,而沒有考慮到各國情況不同、利益各異,這不是一種普遍適用於各國的理論。
李斯特特別強調每個國家都有其發展的特殊道路,並且從歷史學的觀點,把各國的經濟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他認為,各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採取不同的貿易政策,在經濟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必須實行自由貿易 ;當處於農工業時期時,必須將貿易政策轉變為保護主義;而經濟進入發展的最高階段,即農工商業時期時,則應再次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只有這樣才可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否則將不利於相對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
李斯特指出,由於英國已進入農工商業時期,它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是正確的,但絕不能否認保護貿易政策在英國經濟發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至於德國,由於它還處在農工業時期,所以必須採取保護貿易政策。
(2)提倡生產力論,指出比較成本論不利於德國生產力的發展。李斯特指出,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一個國家的財富和力量來源於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生產力是國家強盛的基礎。他說:「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李斯特正是從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出發,主張在農工業時期的國家必須採取保護貿易的政策。
李斯特指出,在當時,如果英國的自由貿易學說不加區別地應用於各國 , 就會使先進的英國商品充斥落後國家 ,包括李斯特的祖國──德國。從短期來看 ,落後國家可以買到一些廉價商品,似乎佔了便宜;但從長遠看,落後國家的工業卻因此發展不起來,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提高,就會長期居於落後地位和從屬地位。反之,如果德國採取保護貿易政策,從短期看,某些商品價格,特別是先進的工業品價格是高一些,但是 ,為了培育自己的民族工業,就應當忍受暫時的犧牲。經過一段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起來了,原來依靠進口的商品──先進工業品的價格就會降下來 。這樣,看起來似乎開始時減少一些財富,但卻通過保護貿易,發展了自己民族的生產力,即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財富。李斯特說:「保護關稅如果會使價值有所犧牲的話,它卻使生產力有了增長,足以抵償損失而有餘。」
(3)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反對古典學派的放任自由原則。李斯特指出,要想發展生產力,必須藉助國家力量,而不能聽任經濟自發地實現其轉變和增長。他承認當時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但認為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也是由於當初政府的扶植政策所造成的。德國正處於類似英國發展初期的狀況 ,應實行在國家 干預下的保護貿易政策。
李斯特主張通過保護關稅政策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工業生產力。他指出,工業發展以後,農業自然跟著發展。因此,他提出的保護對象有幾個條件 :① 幼稚工業才需保護 。② 在被保護的工業得到發展 ,其產品價格低於進口同類產品並能與外國競爭時,就無需再保護,或者被保護工業在適當時期(如30年)內還不能扶植起來時,也就不需再保護 。③ 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競爭者,也不需要保護。④ 農業不需要保護。
基於李斯特主張保護的是幼稚工業,並且主要是通過關稅保護,所以,人們把李斯特的保護貿易理論稱作幼稚工業保護論或關稅保護貿易理論。
⑦ 保護幼稚工業的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保護貿易的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的貿易理論。它是保護幼稚工業的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
首先,李斯特指出「比較成本說」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李斯特指出古典學派自由貿易學說忽視了各國歷史和經濟上的特點。他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程度,把國民經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時期」。處於農工業階段的國家,由於本國已有工業的發展,但並未發展到能與外國產品相競爭的地步,故必須實施保護關稅制度,使它不受外國產品的打擊。這一階段就是所謂的幼稚工業階段。
再次,李斯特主張國家干預對外貿易。他認為國家在必要時可限制國民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以保持其整體的經濟利益。主張在國家干預下實行保護幼稚工業貿易政策。
⑧ 幼稚產業的判定標准
幼稚產業的選擇標准如下:
穆勒標准
如果某個產業由於缺乏技術方面的經驗,生產率低下,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而無法與外國企業競爭,在一定時期的保護下,該產業能夠提高效率,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存在下去,並取得利潤,該產業即為幼稚產業。概括如下幾點為:①正當的保護只限於對從外國引進的產業的學習掌握過程,過了這個期限就應取消保護。②保護只應限於那些被保護的產業,在不久之後,沒有保護也能生存的產業。③最初為比較劣勢的產業,經過一段時間保護後,有可能變為比較優勢產業。
巴斯塔布爾標准
受保護的產業在一定的保護期後能夠成長自立,為保護、扶植幼稚產業所需要的社會成本不能超過該產業未來利潤的現值總和,符合條件的即為幼稚產業。概括的講為:①受保護的產業在一定時期以後,能夠成長自立;②受保護產業將來所能產生的利益,必須超過現在因為實行保護而必然受到的損失。
肯普標准
除了前兩個標準的內容外,應考慮產業在被保護時期的外部效應,如具有外部性,該技術可以為其他產業所獲得因而使得本產業的利潤無法增加,將來利潤無法補償投資成本,國家應該予以保護。
只有先行企業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具有對國內其他企業也有好處的外部經濟效果時,這種保護才是正當的。因為開創一種新的幼稚產業,先行企業本身的投資大,成本高,要冒很大的風險,而成功之後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模仿,後來進入該產業的企業也可享用最早的幼稚工業所開發的知識與經驗,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原先的先行企業無法獲得超額利潤以補償學習期間所付出的代價。對於這種幼稚產業,政府應當採取保護措施,否則企業就不願投資於這種具有外部經濟效果的產業。
小島清的選擇標准
應根據要素稟賦比率和比較成本的動態變化,選擇一國經濟發展中應予保護的幼稚產業。只要是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幼稚產業,即使不符合巴斯塔布爾或肯普准則,也是值得保護的。至於怎樣確定這種幼稚產業,則要從一國要素稟賦狀況及其變化,從幼稚產業發展的客觀條件方面來考察這一問題。
⑨ 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主要內容
幼稚產業保護論最初由漢密爾頓提出、經過李斯特全面發展而成為最早、最重要的貿易保護理論。其基本理念就是,當處於幼稚階段的國內產業無法與成熟的國外產業相競爭時,可以通過徵收進口關稅實施保護,給國內產業足夠的時間成長,直到具有和國外產業同樣的競爭力之後,就可以取消保護。李斯特的理論一直被經濟落後國家廣泛引用,成為他們保護本國工業的主要論據。即便在當代,幼稚產業保護論依然是貿易保護的重要理論,其依據和行業或企業生產中存在規模經濟有關。某一產業對某些國家而言還剛剛起步,屬於幼稚產業,而在另一些國家或地區可能由於起步早或某種偶然的原因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並以較低的成本,佔領國際市場。在自由貿易的情形下,剛起步國家的這一產業將受到國外低成本進口的沖擊,缺乏發展的空間。該理論認為如果後來的國家通過進口限制,對其幼稚產業進行一段時間的保護,推動它們實現內部規模經濟或外部規模經濟,直到單位成本降低到能夠出口的水平,世界市場上將增加一個新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者,無論幼稚產業受到保護的國家,還是世界作為一個整體都將獲益。當然,短期內,保護國的消費者必需支付高價,為該國幼稚行業的長期擴張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承擔部分效率損失。
發展中國家由於起步晚,比發達國家更頻繁地利用幼稚產業理論,發展自己的產業體系,以擺脫對世界市場的依賴。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產業保護都符合或適用幼稚產業保護理論。關鍵在於,不是每一個聲稱是幼稚產業的都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如果不加分辨地加以保護,保護國將為長期保護一個高成本產業和低效率的資源利用而付出代價。
保護幼稚產業的再一個問題是採取什麼樣的保護措施關稅、配額、補貼等具體保護措施各有不同的特點和福利影響,幼稚產業保護的效果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