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灣區是在哪個工業基地的范圍上規劃的
摘要 粵港澳地區成為全國的焦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將打造一個比肩、甚至趕超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全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三大優勢以及潛藏的三大劣勢,如何充分發揮已有優勢、合理改善現有劣勢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粵港澳大灣區各個產業園區所能到達的高度。粵港澳大灣區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方面在全國都處於領先水平。每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人都能感受到當地濃厚的市場化氛圍。企業受市場氛圍的影響,極具活力,當地企業,或者說是個人,因市場化氛圍的影響,做事追求務實,以結果為導向,這很大程度上會幫助產業園區行業更快的摸索出全新的商業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園區企業相比於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在異地復制方面更具活力及能力。
② 香港六大優勢產業分別是什麼
香港經濟有多嚴峻?單憑一組數據已見端倪。港府最新預測,2020年香港全年GDP收縮6.1%,相比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5.9%)、2003年非典(+3.1%)、 2009年次貸危機(-2.5%)更加惡劣,如無意外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差的一年。
有紀錄以來最大幅度經濟衰退使香港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再度顯性化。香港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亞洲頂尖大學、亞洲最大的法律服務體系,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但香港服務業佔比近99%,幾乎沒有工業。香港佔比18.9%的金融行業,僅創造6.8%的職位,專業服務領域創造14%的就業崗位。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失業率高居8%,其後內地開放「自由行」,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但它們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崗位。
內地開放「自由行」所創造出的新增就業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崗位。
香港在發展製造業上並不是沒有機會。上世紀後半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輕工業,工業產值一度占據GDP的近三成。
但內地改革開放後,資本開始自然選擇,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到營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區域。不過香港並未立刻放棄製造業,而是試圖對其進行產業升級。1999年,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和漢鼎亞太風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硅港」計劃,但被輿論質疑實為「炒地皮」,港府最終沒有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這一計劃落地,建立「中芯國際」,目前已發展成總市值4000多億的晶元生產商。錯失工業升級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指導下,盡量不幹預經濟。新增利潤溢出到地產行業,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產業結構單一還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脆弱性,香港整體失業率自2019年中的2.8%快速上升至2020年9月至11月的6.3%,創16年以來的高位。若2021年受疫情等困擾而未能復甦的話,失業率有可能進一步挑戰2003年非典時期8.5%的紀錄高位。港府也曾思考產業單一化的弊病。2008年金融危機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計劃,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以及創新科技,但發展並不順利,十年過去,它們在GDP中佔比依然處在個位數。
香港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
高端製造業香港沒有,金融行業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經濟前景在哪裡?
林鄭月娥的2020年《施政報告》足足提及45次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經濟開出的「葯方」大致概括為兩個方向——對內繼續融入內地經濟循環,對外努力參加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合作。
長期觀察香港經濟發展的香港大學教授蔡洪濱卻直指,大灣區確實創造了另一種可能,但不應成為港府另一個不作為的借口,香港最關鍵還是先解決自身結構性痼疾,「區內的東莞、佛山等城市也可以依靠大灣區,香港優勢在哪裡?」
早於疫情來襲前,蔡洪濱就已警告香港經濟步入「技術性衰退」,主要症結是產業結構太單一,建議盡快推動經濟轉型。一年多後,他坦言未見特區著手改革,「《施政報告》沒有什麼新東西,缺乏積極的計劃」。
蔡洪濱表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在數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難以為繼,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數據、市場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沒有優勢,因此,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而要釋放這些產業的供給能力,導入國際需求,需要政府大力進行制度創新。
香港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鄧希煒也認為,港府應該更積極,繼續抱守「大市場、小政府」態度,只會令政策零碎,各自為政。
鄧希煒進一步解釋稱,在沒有市場失效的情況下,積極不幹預政策是恰當的,但當市場嚴重失效,政府就有必要改弦易轍。港府過去強調四大產業,但近年其實只有金融和地產推動經濟增長,導致收入和財富嚴重不均,最佳辦法莫過於第三次經濟轉型。這方面,港府是摸對了方向,但過度不幹預造成政策散亂,措施重疊,加上欠長遠規劃,導致推動轉型未能捉到重點,流於片面。
近些年,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金融和地產。
除了香港自身的結構轉型外,中美博弈也將是影響香港發展的重要因素。最近美國多名新內閣官員在發言時,仍然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挑戰。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美之間的關系仍然充滿不容易解決的分歧。
對此,《香港01》創辦人於品海在「2020經濟高峰論壇」演講時則稱,如果香港應對得宜,其實也有很好的條件轉危為機,乘勢推動香港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轉型。
首先是金融方面。美國早前針對打壓在當地上市的中資企業是一個轉危為機的例子。過去大半年,不少中企迴流香港上市,帶動香港證券市場去年繼續蓬勃發展。香港亦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處理全球七成以上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在人民幣投資及風險管理產品業務方面,香港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二是創新科技。香港擁有頂尖的基礎科研力量,五所大學位列世界100強,在生物醫葯、人工智慧等方面具備優勢。香港在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進程中,可以扮演獨特和重要的角色。
最後是貿易。過去一年多,雖然美國在貿易方面對香港多番針對,但事實上,東盟早已取代美國成為香港更重要的貿易夥伴。港府至今已與20個經濟體簽訂了8份自貿協議,還正在積極爭取加入RCEP,港商及投資者可以好好把握協議的優惠待遇,在這些新興市場開拓商機,並抓住內地「雙循環」機遇,積極參與內地的內需市場。
③ 大灣區有多少家製造業和工業企業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④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什麼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6956.93萬,GDP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2.17%,GDP總量規模在世界國家排行中名列11位,與韓國持平,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⑤ 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工業是否發達
發達啊
⑥ 粵港澳大灣區(黃埔)工業互聯網平台有什麼特色
有四 大 特 色:
一是形成了新一代工業應用操作系統,提供簡潔、直觀的工業應用雲邊協同工作環境,滿足工業應用交互習慣。
二是新一代工業互聯網製造中台,提供面向流程製造、離散製造等行業特徵的製造中台集成體系,無需開發集成實現數據融通、消除數孤島。
三是形成了新一代雲生系列輕量化工業應用,打造的系列工業軟體產品, 具備易實施、快部署、易運維特質,幫助工業企業快速開展數字化轉型。
四是新一代生態化平台運營模式
平台聯合行業生態開展工業應用體驗使用、數字化轉型在線咨詢診斷、智能製造示範線現場體驗等形式多樣, 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
港澳灣大區位於這個工業區的發展優勢,就是和港澳相鄰,港口條件便利,這是它最大的優勢
⑧ 未來五年大灣區工業核心會在哪裡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7
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如何
經過近四十年的精誠合作,大珠三角地區實現了長足發展,為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二十世紀末「灣區經濟」概念提出以來,灣區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技術和體製革新的增長極。無論是從人口集聚還是城市分布來看,灣區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載現代文明的核心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為這一論斷做出了新的注腳。
通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十一個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九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大灣區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6800萬人,人口密度為988.73人/平方公里。大灣區經濟總量近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灣區,僅次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內,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制度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對外,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應對保守主義興起和全球化收縮的趨勢,平衡國際秩序,促進世界持續和平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中國內部經濟轉軌以及外在國際壓力驟增的背景下,獲提升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國家策略之一。
適逢「一帶一路」倡議從理論走向實踐,這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尋求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平衡,實現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