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如何進行綠色發展
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和引進消化,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以及重點工藝流程進行技術改造。
內涵與背景
內涵
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
二是要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三是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
背景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最大的挑戰之一。所謂氣候變化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大氣成分的變化,引起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這一人為因素主要是1750年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活動引起的,如化石燃料的燃燒、土地利用的變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綠色發展
❷ 三部門發文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具體會有哪些措施
三部門發文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具體有:
一、低碳生產
1、按照節約、綠色低碳的原則,對舊貨進行有序的推進。制定並修訂舊衣物清洗消毒標准,並改進衛生法規及市場交易管理制。
2、擴大廢舊紡織品回收處理規模,強化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促進建材、汽車內裝飾、農業、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發展。
3、以廢舊軍服、警服、校服為突破口,推行綠色設計、使用綠色纖維。
❸ 聽說紡織工業要走綠色發展道路,纖維製造的綠色化進程是關鍵環節。有了解的嘛
低碳、循環是當前我國化纖工業乃至紡織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從紡織源頭著手,發揮其傳導和帶動作用,推動從纖維到終端產品全產業鏈的綠色化進程,意義深遠。
❹ 紡織業的發展趨勢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在紡織業領域,意見稿鼓勵類共列舉了13項,鼓勵內容增加了高性能纖維及製品的研發應用、智能化紡紗工廠裝備的建立、數字化智能化印染技術裝備應用等。其產業結構調整向綠色環保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生產綠色化、智能化,產品高端化成為紡織業產業結構調整主題
2019年4月8日,在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意見稿由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三個類別組成。本次修訂的意向旨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先進製造業、服務業發展。
在紡織業領域,意見稿鼓勵類共列舉了13個條目,總結歸納如下所示,鼓勵內容增加了高性能纖維及製品的開發、生產、應用、智能化紡紗工廠連續化紡紗成套裝備的建立、數字化智能化印染技術裝備、染整清潔生產技術等。其產業結構調整向綠色環保化、智能化、生物化方向發展。
意見稿紡織業限制類共列舉了18項技術和設備,主要為落後工藝與設備;
淘汰類包括了使用時間達到 30 年的棉紡、毛紡、麻紡設備、機織設備等的 20類 設備和生產線。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智能製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服裝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環保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紡織洗滌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❺ 「夏津紗線」區域品牌價值46億元,這個棉紡織產業集群做了些什麼
一直以來,山東省夏津縣以植棉著稱全國,植棉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素有「銀夏津」之美譽,是中國棉紡織名城。 「夏津紗線」經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評估的區域品牌價值達46億元,紡織產業儼然已成為夏津經濟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
近幾年,紡織產業作為夏津縣傳統支柱產業,在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產品多樣化、高端化等方面不斷提升,促進了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 2019年,夏津縣紡織產業集群獲得山東省紡織協會「產業集群轉型優秀案例獎」 。那麼,當前夏津縣紡紗產業發展如何?面臨哪些突出問題?企業如何轉型升級?
紡紗產業基礎雄厚
企業效益有所下降
夏津縣紡織產業共有約200萬錠的紡紗能力,佔山東德州市的50%。紡紗企業共有78家,包括環錠紡企業44家,氣流紡企業39家,其中5家企業既有環錠紡又有氣流紡。 2019年該縣紡紗(含毛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約53.90億元,實現利潤約3億元。 2019年全年紡紗企業繳納稅費合計0.99億元,較2018年減少1022萬元,同比減少9.29%,由於受中美貿易摩擦和結構調整影響,部分環錠紡企業效益下降。
據介紹, 夏津縣紡紗企業中,華 芳 夏津紡織有限公司規模最大,擁有25萬紗錠,其次是擁有14萬紗錠的夏津仁和紡織 科技 有限公司。 該縣超5萬紗錠企業有8家,共有紗錠數75.8萬枚,佔全產業紗錠數的38%,對整個行業有較強的影響力。
2019年,夏津縣紡織企業共生產23.46萬噸棉紗,較2018年略有減少。夏津縣當地多數為棉紡織企業,產品以高配純棉紗為主,兼顧混紡、毛紡、半精紡及天絲、莫代爾、竹纖維紗線等新產品。其中,僅生產純棉紗線的企業有53家,約佔68%;生產混紡紗線、特種紗線的企業有22家,約佔28%;生產高品質羊絨紗線及混紡紗線的毛紡企業有3家,約佔4%。
夏津縣紡紗企業可以生產3支~60支范圍內的紗線,其中,主要產品以21支、32支、40支紗線為主,約佔全部企業的90%以上,21支以下及40支以上產品佔比較少,企業可以更改支數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夏津縣棉紡織企業生產原料以皮棉為主,本地棉、新疆棉及進口棉均佔有一定比例,進口棉以美棉、澳棉、巴西棉為主。 受國際貿易形勢影響,2019年,雖然享受棉花配額的企業個數及噸數均有所增長,但企業繳納滑准稅用於購買進口棉花的需求量下降,直接進口國外棉花總量由2018年的24991噸下降至22422噸,減少2569噸,下降11.45%,進口棉總量呈現緊縮狀態。
出口方面,夏津縣棉紗售出後製作成的服裝等產品出口比例高達60%以上,紗線需求受國外市場需求影響較大。
技改提升智能化水平
產學研促進成果轉化
近年來,面對嚴峻市場形勢,夏津縣紡織企業迎難而上,加快轉調步伐,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智能化轉型升級,產業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提升,行業總體運行平穩,保持穩步增長。
夏津縣共有氣流紡紗機132台、自動絡筒機335台、細紗機約2500台,其中,氣流紡紗機以 瑞士立達、賜來福、蘇拉、日發、泰坦 等系列機型為主;自動絡筒機以 日本村田、義大利絡利安、薩維奧 以及 青島宏大 等系列機型為主;細紗機以貝斯特420、經緯516、青澤420等型號為主。
近年來,夏津縣紡織產業不斷向自動化方向發展,78家紡紗企業中有59家企業擁有清梳聯流水線 ,具備設備自動化基礎條件,特別是2016年以後, 縱英紡織、瑞鑫紡織、同惠紡織、新時棉業等企業,紛紛新購置村田優寶絡以及托盤型自動絡筒機32台,極大地促進了行業整體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使行業平均用工由100人/萬錠,下降到60人/萬錠左右,實現了半自動化 。其中縱英紡織、瑞鑫紡織、天潤紡織等設備先進企業,在設備「清梳聯」的基礎上,應用「粗細聯」、「細絡聯」,由1名工人照看2~3台自動絡筒機,主要處理設備故障,逐步實現了自動化,使用工下降到30人/萬錠以內,較行業一般水平節省人工成本70%以上。
據 夏津縣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副書記郭立軍 介紹, 2019年~2020年,全縣紡織產業共有25個新建項目或技改項目,總投資35.4億元,全部項目建成後可實現新增銷售收入50億元,新增利潤7.2億元,稅收2.4億元。 截至2019年底,11個項目已經建設完成,實現了紡織產業整體產能提升及設備的進一步升級。
當然,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要靠設備的更新換代,更要加碼產品研發。
仁和紡織就是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示範企業。 「棉紡織企業單靠自身進行高新技術改造太難了。」仁和紡織總經理曹端山 說。據介紹, 夏津仁和建立了第一家省級工程實驗室——海藻纖維紗線產品研發工程實驗室,和全市第一家公共技術服務機構——夏津縣棉紡織產業研發檢測中心,還與東華大學合作,建立當地第一家棉紡織領域院士工作站;與東華大學教授覃小紅合作,轉化高效抗菌微亞微米纖維混紡紗線項目 ,與 青島大學教授夏延致 合作,開發天然環保海藻纖維紗線產品研發項目。仁和紡織因此成為當地棉紡織行業第一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仁和紡織技術中心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紗線佔比從20%到80%,效益成幾何倍數增長。
「用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傳統產業動能轉換的關鍵。」夏津縣縣長高善玉 說,有了示範帶動,夏津縣天潤、豐潤等棉紡織企業紛紛與廈門大學、東華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大力開發功能性、差異化紗線。夏津縣棉紡織產業研發檢測中心提供的免費研發檢測服務從十幾項增加到360多項,引進轉化 科技 成果項目100多項。
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缺少完整產業鏈企業
夏津縣棉紡織產業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也同時面臨著一些問題。產品方面,盡管近些年來開發了羊絨、化纖等原料的毛紡、混紡紗線,但純棉紗線產量仍佔到全部紗線產量的95%以上,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紡織產業鏈條方面,夏津縣紡織產業集群以紡紗企業為主,織布企業及服裝企業佔比較少,且缺少印染這一環節。
此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讓紡織行業陷入需求低迷的局面,紡織企業普遍面臨生存危機。對此,專業人士認為,2020年夏津縣紡織服裝產業將會面臨一次較大的行業調整,市場需求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預測將會有一批設備落後、生產效率低、負債率高的企業遭到淘汰,傳統紡織行業運行壓力將更加嚴重,技術設備先進、人工成本比例較小、能夠隨著市場需求調整產品方向的企業將會迎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產品多樣性、產業規模、節能高效等方面將會有較大提升。
開展雙招雙引完善產業鏈
引導行業走綠色發展之路
為促進夏津縣紡織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夏津縣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引導產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一是實施雙招雙引,豐富原料及產品類型,拓寬產業鏈條。 夏津縣植棉面積已經由最高峰時期的65萬畝下降到30萬畝,本地原料減少,若保持現有紡織規模不大幅縮減,需要擴充原材料來源。目前,夏津縣已經引進多個產業項目,包括鴻泰鼎新材料「年產10萬噸Lyocell纖維項目」及津絲新材料「多頻譜合金長絲紡織新材料項目」,可新增萊賽爾及合金長絲兩種紡織原料類別。其中,萊賽爾項目採用最先進的溶劑法生產纖維素纖維,具有優良的懸垂性、透氣性和穿著舒適性,應用於非織造布領域、服用領域及航空航天、軍用領域,年產10萬噸萊賽爾可為夏津縣24萬噸的年紡紗能力提供40%的原材料,既可為產業提供豐富的高檔原材料,又能提升紗線品質,將是當地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環。合金長絲纖維是非傳統纖維,具有抗靜電、除病菌、防輻射、產生遠紅外釋放負離子等功能,對於開發新的混紡紗線提供新的方向。
二是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引導產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對外招引的同時,需要繼續鼓勵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建設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程,著力打造「數字車間」和「智慧工廠」。引導企業加大對再生原料的應用,促進產業綠色化、循環化發展;提升企業技術水平,突破技術瓶頸,實現高支高密100支以上高檔襯衫用紗量產;落實獎勵政策,鼓勵企業通過新上設備、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生產高 科技 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推動紡織產業提檔升級。
三是創新銷售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形成全產業鏈條。 為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處於產業鏈末端的服裝家紡產業,採取由出口轉內銷,由批量訂單銷售模式改為線上銷售模式,其中,費特製衣由於美國疫情影響,貨物運輸受影響,該企業利用網店銷售,對於緩解庫存壓力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夏津縣計劃引導鼓勵企業充分發揮網路平台作用,比如通過「棉花寶」等軟體線上比對購買原料,通過網店售賣產品,將外貿產能注入到內部市場中。
❻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❼ 生產環節如何做到生態化
積極發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產業,不僅需要從源頭上控綠,還需要從生產的各個節點與層面進行調控。在第六屆中國能源高層對話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雲虎表示,緩解資源能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加快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必須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加快構建起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綠色生產方式促進了工業各環節的綠色發展,並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綠色提升。
❽ 十四五紡織規劃
法律分析: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2021年6月11日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紡織行業「十四五」綠色發展指導意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2021年6月11日 紡織工業是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是實現整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基礎底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條 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