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沒有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我認為有:一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過早成熟: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形成了穩定的中央集權和官僚政治體制,這樣的體制發展到西方工業革命產生大致同時間段的明清時期已經高度成熟,官僚體制的特徵是求穩保守,這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新技術的運用和傳播;二是中國傳統思想體系中對科技原理的總結重視不夠,中國古代不是沒有產生很多有益的技術發明,但這些發明往往是工匠個人的靈光一閃,而沒有得到文人重視,從而在技術思想上沒有形成體系;其三工業革命產生的基礎是歐洲人的重商主義,但中國古代政權總體上對商人是持壓制和輕視態度了,這導致新技術的發明者得不到商業上的利益,而民間商人推動技術革新的動力不足。
B.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廠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廠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眾所周知,清朝是因為閉關鎖國而導致落後於世界,然而,閉關政策實際上是從明朝中後期就開始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時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卻極其緩慢,其原因有很多,比如:明朝政府的壓制和束縛,還有封建時代輕視商業的農本思想等等,這些都是遏制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封建制度發展到明朝已經在沒落,但明朝又束縛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且明朝政權是腐敗不堪,這就給關外的滿人創造了條件。對滿族來說,他們是以落後的文明徵服了一個先進的民族,所以,對他們來說,封建制度是相對先進的制度,他們在入主中原後自然也會採取封建制對燴種相對他們而言較為先進的制度,並且為了鞏固統治也會沿用前朝的一些政策,比如閉關政策,這對清朝的統治者滿人來說已經是一種進步,再加上他們為了統治漢人,繼續採取儒家學說加以束縛學者的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極其緩慢,而閉關又導致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當西方已經開始工業革命時,中國卻還處於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那麼,中國的衰落也就成為了必然。
從科學技術和社會技術概括來說工業革命不發生在中國的原因,首先談到技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科學技術」,但決定經濟發展的技術其實是更為廣泛意義上的技術,那就是「社會技術」。簡單地說,社會技術,就是調整、管理、控制社會的方法。從整個國家來說,支撐社會的廣義技術范疇主要包括:政府組織的狀況,指政府組織的架構和規模,官僚機構的運轉效率等;財政稅收制度,包括影響經濟發展效率的稅率和賦稅結構等;社會保障制度,法律制度,意識形態等等。所有這些就形成了社會技術的構成體系。社會技術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並與經濟增長率息息相關。農業社會的商業化的深度和廣度,是支撐社會諸因素合力推進的結果,而不是單一社會因素和經濟力量所能左右的。從中西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正是社會技術水平的差異,才導致中國經濟只有數量上的擴充,沒有質量上的突破,而英國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
雖然在18世紀之前,中英兩國商品經濟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經濟能否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科學技術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技術進步是關鍵性條件。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標志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社會技術全面進步基礎上的結果。在前工業社會,社會技術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也是決定科技進步的主要力量。學者們也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工業革命的成功並非完全取決於科技進步。古代埃及的工程師已經發明了一種蒸汽動力裝置,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曾領先於世界,15世紀德國采礦業出現一系列技術革新,但是這些發明並未導致工業生產的一場革命,因為「一項新發明只是給人打開一扇門,但不強迫任何人走進去」。
從政治架構上來說, 英國從都鐸王朝開始,步入了君主專制時期,但議會的存在和發展制約了王權專制,並為新興社會經濟力量參與政策創制提供了合法的渠道和舞台。在中國的明清時期,皇權專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且事無巨細,都要由皇帝參與,甚至某縣需要從產地運進多少食鹽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由皇帝決斷,其效率低下不言而喻。
英國直到15 世紀末才開始著手建立官僚體制,因此官僚機器規模很小,還很不完備,但長期以來效率較高。而中國從秦漢發展到明清時期,國家官僚機器趨於完備,已如一台生了銹的機器,弊端日多。例如明代官員實行低薪制,一部分吏員甚至實行征派,使得貪污腐敗愈演愈烈。官僚機器的腐敗不只對社會資源損耗極大,而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國家權力與經濟發展反方向而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費,從而使得社會技術水平停滯不前。
財政稅收制度關繫到生產和分配,直接牽動著經濟效率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影響社會技術的進步。由於戰爭費用急劇膨脹,中英兩國政府都面臨著財政危機。英國在1694年創立英格蘭銀行,確立了公共信貸制度,保證了國家信用,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而此時中國的農業帝國體制決定其財政體制毫無騰挪轉身的餘地,既不能發行公債,也不能實行赤字財政。從稅率來說,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國家的財稅過重,而在於政府的腐敗和低能。國家稅率低,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征。英國賦稅結構比較簡單,以關稅為主體的商稅構成了英國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農業稅只佔很小一部分。隨著英國開征商品稅和消費稅,英國國家稅收持續增長並且以間接稅為主。明清的稅收基礎是農業稅等直接稅,與之相比,工商業稅等間接稅微不足道。明代這種收斂性財政制度,產生了巨大的負面作用,無法集中資源推動全國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由於不重視商稅收入,政府對於各地商人的經商需求都不可能列入施政考量。沒有保障條件,商業的發展就像沙漠里的溪流,行之不遠。
這一時期,中英都出現了大量的遊民和流浪者。如何對待這些人,是一項挑戰,也是對社會技術水平的考驗。英國建立了一個恩威並施的濟貧制度,為窮人提供初步的社會和工作保障,成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中國明清政府不能組織濟貧和解決就業渠道,再加上新增人口無法外移,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造成內卷化。官僚和地主的超經濟榨取,使得農民剩餘少,雖然商業流通循環的規模可能很大,但農民無法成為消費主體。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說,法律制度的演進不是一種直接的社會技術,但對保障市場經濟發展、提高社會效率至關重要。英國逐步走向一個法制社會,其法律制度向有利於商品經濟的方向演進。而中國社會以道德代替法律。意識形態的轉變,也是一種社會技術進步的表現。其間,英國擺脫了教會經濟倫理的影響,流行重商主義。而中國明清時代,佔主流的觀點仍是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
總之,諸多的原因決定了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中國社會「穩定性取決於最大限度地保存固定的習俗和觀念」,社會技術原地踏步,或進步緩慢,而英國社會「穩定性是奠基在隨時准備適應於變革著的環境與條件」,鼓勵變革,社會技術大幅提升,英國社會更有效率,更具有出現經濟加速發展和技術取得突破的發展導向。正是社會技術水平的差異,才導致中英在18世紀發展的分道揚鑣。
C. 中國沒有工業革命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一、中國沒有工業革命的原因
1、政治環境
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在中國的皇權專制體系下,大量白銀湧入無法帶來財富的重新分配,財富都集中在皇室貴族手裡,社會等級固化,沒有新貴階級對社會等級的沖擊,不會在內部產生制度創新,沒有工業革命的基礎。
2、金融市場
明朝對海外白銀資本過度依賴,同時又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和金融體系,導致白銀的輸入一旦被切斷,國內經濟馬上陷入混亂,加速了明朝覆滅。
而英國在大量白銀湧入之後,迅速建立起了金融市場和信用體系,保護國內工商業的健康發展,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從而通過全球貿易網路獲取巨額財富,不再依賴美洲白銀進口來支持經濟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
3、科技:發明機制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
工業革命之所以沒有發生在中國是因為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科學革命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在當時而言中西雙方在發明機制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中國的發明主要是依靠「試錯和改錯」的方式,科學革命之前,中國由於人口基數大,其實驗和經驗較為豐富,所以其科技發明一直領先於歐洲各國。而在14—17世紀歐洲各國已經形成了現代科學下的實驗的發明創造,這是一種質的轉變。在科舉制度的激勵機制下,大部分人僅限於對《四書五經》等傳統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國人對自然、科學技術等發現僅出於好奇心,並無深究。
4、競爭環境
明朝長期沉浸在中央大一統帝國的環境中,周邊沒有能與之競爭的國家,缺乏外部競爭的壓力,導致制度改革和創新緩慢。
英國是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幾個率先崛起的歐洲大國夾縫中發展起來的,外部競爭的巨大壓力迫使英國進行改革和創新。1588年英西大海戰和後面的一系列變革,讓英國慢慢甩開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的霸主。
為了取得進步,你必須有一個競爭性的體系,而非由單一力量統治。歐洲創造出了一個鼓勵知識創新的競爭環境。有宗教改革、天文學、化學、醫學、數學和哲學領域的改革。最終滲透到如何紡織、製鞋和種玉米。
5、科舉制度
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原因不在於惡劣的政治環境抑制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創造力,而在於中國的科舉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勵機制,使得有天賦、充滿好奇心的天才無心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等。因而,對自然現象的發現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觀察的原始科學的階段,不能發生質變為依靠數學和控制實驗的現代科學。
二、英國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2、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廠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廠手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D. 請論述中國近代為何沒有出現"工業革命"
產生工業革命的理由:
①發明創造者絕大多數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質高於以工人技師為主的英國工業革命;
②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較多地應用於工業,科研成果量多質高;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多為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技術改進;
③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各國都有,相互促進,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於英國,之後向其它國家發展;
④側重於重工業和電力業、能源工業領域;而第一次開始於棉紡織業;
中國是個古老的封建國家,閉關鎖國,對外排斥,所以先進的技術沒有引進,使中國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就被人家給打到家裡了,下面是各國工業革命是中國的現象::
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發生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這時期的中國:
政治上:18世紀中期處於封建社會末期,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危機四伏,到19世紀中,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國門被打開,中國出現農民階級對封建統治上午反抗(太平天國運動)和地主階級的運動(洋務運動)清政府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出現辛酉政變,社會性質發生變化成為半殖民地。
經濟上:封建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貧困落後,到19世紀中期,中國自然經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沖擊,開始瓦解。
文化思想上:愚昧無知,夜郎自大,科技落後,文化專制,反封建思想逐漸興起,到19世紀中期,西學東進,「新思潮萌發」。
外交上:閉關鎖國,封建保守,落後於世界,到19世紀中期,國門被打開,清政府政局發生變化,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後,這個時期的中國:
政治上:列強紛紛對中國進行各種形式的侵略,面臨被瓜分的危險,,如爆發了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列強在中國強占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經濟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但舉步微艱,面對民族危亡,中國新思潮不斷涌現,如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和革命思想。
外交上:中國外交更加半殖民地化,國家主權大量喪失,清政府成了「洋人第二朝廷」。
E. 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的原因是
工業革命之所以沒有發生在中國是因為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科學革命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在當時而言中西雙方在發明機制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中國的發明主要是依靠「試錯和改錯」的方式,科學革命之前,中國由於人口基數大,其實驗和經驗較為豐富,所以其科技發明一直領先於歐洲各國。而在14—17世紀歐洲各國已經形成了現代科學下的實驗的發明創造,這是一種質的轉變。在科舉制度的激勵機制下,大部分人僅限於對《四書五經》等傳統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國人對自然、科學技術等發現僅出於好奇心,並無深究。
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原因不在於惡劣的政治環境抑制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創造力,而在於中國的科舉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勵機制,使得有天賦、充滿好奇心的天才無心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等。因而,對自然現象的發現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觀察的原始科學的階段,不能發生質變為依靠數學和控制實驗的現代科學。
F. 為什麼中國近代史沒有工業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與中國
近代中國之所以落後,與三次科技革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新興的資本主義成為一個強大的動力,歐洲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經濟飛躍。依賴著堅船利炮,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在廣袤的亞非美洲瘋狂的掠奪原料和市場。而迅速擴大的市場促使當時的手工工場已完全不能適應當時。尤其是在與人們密切相關的生活領域,比方說衣服。於是棉紡織業首先進行了革新。工人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機」大加快了棉紡的速度,以後在采礦、冶煉、交通等各個環節都進行了革新。啟動機器運轉的動力,也由水力、畜力,最終被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所替代。於是交通工具方面,英國的火車和美國的汽船也出現了。而交通工具的改進又進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至於科學方面,牛頓的力學為第一次科技革命作了強有力的指導和推動。
在資本主義方興未艾之時,中國卻一直沉睡在「天朝大國的」的迷夢之中,「康乾盛世」也許是老大中國的最後餘光,就象日薄西山。但是這種回光反照也許恰恰成為了壓碎中國最後致命的一根稻草。中國的統治者依然以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一但有外國的使者,比如說英國的馬爾嘎尼來訪,也以夷狄視之,以為是茹毛飲血之類。豈知早在之前的14——16世紀之文藝復興大師,但丁、沙士比亞、達芬奇、牛頓、達爾文,哪一位不是一獨步天下之大師。
只可惜統治者是不明白了,他們一直在與反清復明的斗爭中,不斷掙扎,一直為白蓮教而耿耿於懷,當然這也是他們的心腹大患。所以他們要禁海,所以他們要嚴防與外國的交往。
當印度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部分時,災難終於來到了中國的頭上,鴉片戰爭爆發了,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署《南京條約》,尊嚴終於被前所未有的毀壞了,割地賠款通商,無論其中哪一條都是致命的。
戰爭中流血的事實教育著統治者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人士,他們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開辦工廠,「自強」「求富」,而這些人也被稱之為洋務派,這次運動也被稱為「洋務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
然而這次運動卻最終夭折於一個叫做日本的國家。1868年的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它很快便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它的鄰居,朝鮮和中國。中日甲午戰爭最終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第一次學習徹底失敗。大清帝國如大廈將傾,要搖欲墜。
而在此時,18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隆隆號角已經吹響。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力的使用。法拉第等一大批科學家,最終使電力成為一個新的能源,電燈、電話等一系列新的產品,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變。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光有專利的發明就有一千多項。德國的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之後,一種陸上運行的全新工具就此出現,這就是汽車;美國的萊特兄弟最終將飛機飛上了天空,圓了人類飛上藍開的夢想。資本主義進入了更加瘋狂的帝國主義階段。
而此時,中國正處於新舊對峙的最激烈時期,戊戌變法是一次制度的變革,梁啟超良有為等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但造化弄人,偏偏「慈禧太後」如此頑固而且強硬,加之書生之謀劃,最終是「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制度之學習就此失敗。
及至1911年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帝制,實行共和,但時不我與,孫中山先生過早辭世,使革命功敗垂成,軍閥混戰,使中國陷入了困境,第二次科技革命與中國也是無緣。
第三次科技革命時值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主要是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時值二戰正酐,軍事的需要,促使了科技的進一步發展,1845年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加速了日本的敗亡,但也宣告了另一個時代的到來。科技越來越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想想,當年我國軍隊在與敵人做殊死的搏鬥,用的是大刀長矛,用的是地雷地道,美國已經使用了原子彈,這其中的差距是多麼巨大啊!
但是中國人和平的願望還是未能實現,在經歷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三年的解放戰爭,中國人終於可以喘口氣了,中國人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了。但是等待的是國內百廢待舉,國外是美國的封鎖,朝鮮戰爭又使中國不得不去面對更加強大的敵人。五六十年代,中蘇關系的破裂,使中國的處境更加艱難,十年浩劫又使中國再次處於危難之中。
而在此時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經進行了三四十個年頭。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制定了「863計劃」,提出在七大領域追趕世界先進科技。而在此時,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電子信息技術由於網路的運用,發生了井噴。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新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人必須抓住最後的一次機遇。
G. 簡要說明近代中國沒有能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
個人看法!
中國從古至今沒有真正的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不是簡單的技術積累、技術革新推動社會生產,它必須有一個社會人文環境的需求中國在這個方面從未出現過、
2、工業革命也不是歷史書上簡單的技術生產的大轉變、如果這個就是其中因素之一的話、那1949年中國有工業革命過嗎?顯然沒有!引進新技術生產和革命不是同一個意思!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更多的是繼承、日本在近代的工業革命中才是亞洲的典範。(日本數不勝數的工業品牌)中國有嗎?所以日本與德國在戰後短時間內能恢復國家經濟。(中國人也比較恨有錢人)
3、國家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工業發展、目前中國工業其實就是很多手工業者用簡單的機器配合提速生產、也就是說中國是很大的一個「丐幫」!人多但都沒有錢、所以怎麼也富不起來、還覺得自己NB。
4、工業革命這個有自發性質的歷史階段需要方方面面的歷史時機、但是中國在政治價值不主流的今天還有人15億中國人(全世界每4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工業一旦革命很多人失業、飢荒、國家目前無法解決、就算可以執政階級也要去他們最恨的「美國」吃喝嫖賭!費用很高的!
H. 近代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
1、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的封建勢力的頑固阻撓使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中國。
2、帝國主義不會允許中國掌握高精尖的的近代科學技術,他們只願意把中國國當成原材料的越多地和商品傾銷區域。
3、由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特性決定的。民族資產階級自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堅強的革命意志,力量比較弱小,相對於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力量弱小。
(8)近代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末,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一戰後,民族工業蕭條。20世紀30年代,民族工業又有新的發展,但是官僚資本主義獲益最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民族工業發展艱難,陷入困境。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但因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沒有完成、民族沒有獨立,工業化革命一方面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另一方面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擠壓,處於夾縫中艱難生存的境地,最終胎死腹中。
I.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首先,這里的工業革命肯定指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我這句話可能顯得多餘,但我因此想說兩點:1.工業化是可以擴散的,目前中國就處在工業化浪潮之中,甚至可能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2.你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英國誕生了工業革命,因為世界上的其它地區也沒有誕生工業革命,中國並不特殊。
你要知道,蒸汽機剛出來的時候,效率非常低。要燒很多很多煤,才只能輸出那麼一點動力。如果一個國家的煤很貴、人力又很便宜 —— 比如中國當時全國大概就只有遠離工業區的山西有煤,而且人工還特別便宜 —— 那蒸汽機就根本沒有商業價值。人工貴,本來是英國的一個劣勢,但是對發展蒸汽機來說,它反而成了英國的重大優勢。這些條件完全是客觀的限制,任你有再好的制度、再先進的思想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