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拉美什麼模式實現工業化

拉美什麼模式實現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3-01-19 09:31:23

⑴ 二戰後.拉美國家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推行了哪些政策

拉丁美洲獨立後.經濟命脈仍控制在外國資本家手中.拉美形成了以少數幾種農礦產品出口為特徵的單一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十分緩慢.二戰後.拉美地區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啟動了拉美經濟一體化.統一對外稅率.制定共同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等.有力地促進了拉美經濟的發展.
其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其二各國政府追求經濟自主.致力於發展民族經濟,其三普遍採用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後又發展外向型經濟,其四大力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⑵ 南美洲獨立早為什麼發展較差

拉美經濟在發展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了穩定持久的增長, 但這種高速增長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洲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世界經濟的繁榮、國際貿易的增長、外資增加以及跨國公司作用的日益突出不無關系。1973年發生石油危機後,西方國家經濟停滯,通脹並發,大量資金湧入拉美,為拉美國家舉借外債提供了外部條件。為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拉美一些國家提出「債務發展」模式,即通過外債來實現國家工業的現代化。「債務發展」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借錢用以擴大再生產,增加出口,增加收入,還債並進行資本輸出。70年代,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國家都走上了這一模式。
通過外債實現工業化的模式歷史上有先例。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俄國等在實現其工業化的進程中都曾舉債和利用外部資金以加速工業化的步伐,韓國在70年代也採用了這一模式。但負債發展應該有一定的條件,即借來的錢應該用於經濟建設、推動工業化、保證本國貨幣的穩定等。如果舉債用於提高國內消費、彌補中央財政的赤字、或從事沒有把握贏利的投資等,那麼舉債的風險就會很大。拉美國家借債發展模式的特點是:借的錢大大超過外國直接投資,後者僅占借債數額的4%~20%;官方貸款少,商業貸款的比例超過一半,一般來說,商業貸款期限短而利率高;在經濟發展中,出口貿易居重要或戰略地位的國家,如墨西哥、巴西等國的借貸多, 這是因為這類國家外匯短缺,而又需要進口大量的資本貨、中間產品和工業原料;有較強經濟干預能力的國家借貸多,實際上拉美很多國家的債務中,公共債務的比例占很大比例,等等。
借債發展的結果各國有所不同,巴西和墨西哥產業結構層次有所提高,主要表現是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下降,工業和服務業上升;工業中基礎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加大,而傳統輕工業部門比重下降。拉美有不少國家對債務管理較差,負債發展的經濟效益很差,有的國家直接借債用於擴大政府的非投資性開支,或彌補財政赤字,還有的國家甚至用借來的錢購買軍火,造成嚴重問題。
借債發展戰略造成拉美的外債迅速膨脹。據拉美經委會統計,1975年拉美外債總額為780多億美圓,到1982年迅速增至3080多億美圓。
大量舉債造成拉美國家外債失控,外債負擔急劇上升,外債的償還能力發生問題,1980年至1982年,拉美地區的償債率(即當年的還本付息額占商品和勞務出口的比例)分別達到37%河7.6%,遠高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20%)。
拉美國家償債能力低,一是因為債務結構不合理,其中短期和商業債務比重大,二是由於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下跌,拉美以初級產品為主體的商品出口結構,不利於增加外貿收入,其中特別是80年代初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連續下跌,原來以石油出口為主要外匯收入的墨西哥大受其害。

⑶ 東亞模式和拉美模式各自什麼特點

從東亞經濟模式的特點看,主要有:1、較早地實行了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戰略和政策。由於東亞國家資源和市埸均有限,都採取了「兩 頭在外大進大出」方式。2、政府較強的干預。建立了行政引導市埸調節相結合的市埸經濟體制。(香港除外)3、東亞地區經濟呈互補性梯級發展,聯系緊密,即「雁行模式」。地區內部貿易比重較大。

拉美發展模式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啟示

--------------------------------------------------------------------------------

2000年以來,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同期,伴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湧入中國,一些重點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開始被跨國公司所控制,這種情形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拉美國家情況類似。由此,理論界和工商界有人認為中國可能陷入「技術依賴」困境。有關專家分析了拉美發展模式不同階段的增長驅動及其「技術依賴」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針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啟示。

一、拉美發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發展模式演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但其資源驅動型增長的本質始終沒有改變。

1. 初級產品出口型發展模式。19世紀初的獨立戰爭結束後,拉美國家普遍接受了初級產品出口型發展模式。該模式是典型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級產品來換取外匯收入是天經地義的。就內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無疑是促使初級產品出口型發展模式加速運轉的主要因素。第一,來自歐洲等地的大量移民為初級產品生產提供了大量勞動力;第二,除了新開墾的土地以外,教會和印地安人擁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來種植農產品;第三,政府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第四,大量外國資本進入了拉美的初級產品生產部門;第五,科技的進步使初級產品部門受益匪淺。

2. 進口替代型發展模式。二戰爆發後,由於歐洲國家忙於戰事而減少了工業製成品的生產,且戰爭影響了洲際運輸線,拉美國家難以用充足的硬通貨進口工業製成品。這一狀況使得拉美國家發展本國工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如果說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促使拉美國家認識到了採納進口替代工業化模式的必要性,那麼二戰的爆發則強化了拉美國家追求這一模式的決心。在實施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拉美國家採取了以下措施:(1)對「幼稚工業」加以高度保護。(2)向「幼稚工業」提供刺激性優惠。(3)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利用國家資本,大力發展基礎設施,並在一些「戰略性」部門和私人投資者無力進入的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部門中直接興建國有企業,或在對自然資源領域中的外資企業實施國有化後,將其改造為國有企業。(4)大力吸引外資。(5)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6)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發展製造業需要大量的資本貨和先進技術。由於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拉美國家只能從發達國家進口資本貨和技術。

3. 後進口替代(新自由)發展模式。20世紀90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在拉美廣泛傳播,東亞選擇市場經濟之路並成功起飛的示範效應使拉美開始實施「後進口替代」發展模式,其實質就是自由化市場經濟。這一發展模式的主要內容有:貿易自由化;放鬆對外資的限制;私有化;稅制改革;金融改革;勞工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經濟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其中突出的一個就是跨國公司對拉美經濟的控制不斷加強。而且,在進口替代時期拉美引進技術尚有國家對經濟生活的有利干預和對國內市場的高度保護,但實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後,這些干預和保護不復存在,拉美的科技發展對外依賴越發嚴重。自由化市場經濟以及對外資的嚴重依賴的一個結果就是與大多數國家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演進的路徑不同。在拉美,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占製造業產值的比重在1980年以後的20年間一直都在下降,而農業以及礦業、能源等資源密集型工業的產值則明顯增加。

二、拉美「技術依賴」的特徵與成因

盡管經歷了上述三個發展階段,拉美國家始終沒有改變其「技術依賴」的局面。19世紀初,拉美國家依靠外國先進技術發展本國的初級產品部門。20世紀30至50年代後,伴隨著進口替代工業化模式的實施,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先進技術進入拉美製造業,拉美幾乎所有部門的先進技術均依賴進口。90年代實施的新自由改革開放使該地區成為FDI青睞的投資場所,但東道國並沒有獲得跨國公司的關鍵技術。這意味著拉美國家期望的「以資源換技術」和「以市場換技術」都沒有成為現實。

20世紀90年代,主要拉美國家曾經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兩次摸底調查。結果顯示,拉美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均十分有限。整個90年代,拉美的專利自足率都呈下降趨勢,專利授權量上升主要靠非居民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長拉動的。同期,從發明系數指標來看,除墨西哥該指標有所上升外,其他拉美國家基本上沒有變化。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多數拉美國家的自主創新處於毫無活力的停滯狀態。拉美「技術依賴」形成的原因在於:

1. 本土研發努力不足。第一,研發投入總量不足。2001年,拉美的研發投入是115億美元,佔全球投入的1.6%,僅多於大洋洲。北美的總支出是拉美地區的20倍;歐洲和亞洲是拉美地區的18倍。同年,拉美國家的研發支出約佔GDP的0.61%,其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遠低於經合組織國家(2.2%)、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家(2.5%)、歐共體(1.9%)。

第二,研發結構不合理。拉美的R&D集中在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部門。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西的研發總支出的55%用於自然資源部門和農業部門,33%用於服務業部門,只有12%用於製造業部門。80年代末,阿根廷用於製造業部門的研發開支僅佔4%,而用於自然資源部門和農業部門的支出佔64%,用於服務業部門的支出佔33%。這一特徵無疑與拉美國家的產業結構有關。

第三,拉美研發的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公共部門。拉美國家的公共部門是研發的主要投資者和承擔者,私人部門在研發中的投資占總支出的比重較小。拉美研發總開支的約70-80%來自政府,其中大多數資金流入大學,私人的研發支出在25-30%左右。拉美國家追求的創新模式基本上遵循「自上而下」模式,即:創新是由政府各部或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進行,不是由企業自發進行。企業並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第四,導致拉美國家研發不足的原因還有拉美國家畢竟是發展中國家,欠發達狀態難以使其將大量資源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的研發活動。面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長期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以及80年代的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拉美國家的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穩定宏觀經濟形勢和實現經濟的良性增長,忽視了科技進步的重要性。此外,受伊比利亞天主教傳統文化的影響,拉美國家普遍重文輕理,重消費輕投資。

2. FDI(跨國公司)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FDI大量湧入拉美,到90年代末,FDI凈流入量達到創紀錄的800多億美元。跨國公司成為FDI的主角。跨國公司在拉美的戰略目標主要有四類:(1)開采自然資源。(2)佔領東道國市場。(3)尋求高效益。跨國公司利用東道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培訓當地的勞動力,增加東道國的製成品出口,並向民族企業轉移一定量的簡單技術。然而,由於尋求效益的跨國公司主要分布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中,因此其產品的附加值很低,而且還容易使東道國嚴重依賴進口,因為許多產品的原料和中間產品必須由跨國公司從國外進口。(4)獲取技術資產。為利用拉美在某些領域所具有的技術領先優勢,跨國公司常與拉美民族企業建立合資企業,由跨國公司提供資金和部分技術,東道國企業則提供關鍵技術或輔助技術。

應該說,跨國公司對拉美經濟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但跨國公司對拉美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跨國公司的利潤匯出加劇了拉美國家的資金短缺,一些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並不顯著。跨國公司進入拉美後有時也會轉讓一些技術,在與此相關的基礎設施中進行一些投資,並能協助東道國將一些技術實現「商業化」或「產業化」。但總的說來,以獲取技術資產為目標的跨國公司並不多,因此對提升拉美科技水平的積極影響較為有限。

三、拉美發展模式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若干啟示

1. 必須處理好引進技術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任何一個開放型經濟都能從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得創新。這些途徑包括進口機械設備和投入、購買許可證或專利、以及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等。在國內,企業和公共部門開展的研發活動也能帶來創新。但來自國內和國外的創新不能相互取代。換言之,僅僅依靠進口技術是不夠的。為了有效地使用國外技術,必須在國內企業的層面上增強消化能力。只有使國外技術與國內創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兩者相得益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外商直接投資會繼續大量進入中國,同時,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因此,必須在擴大引進外資的基礎上,努力開發本國市場,實現創新。

2. 充分發揮國家戰略和技術政策的作用,有效利用技術杠桿(OEM/ODM)和學習,大力提高中國產業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一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不能完全通過市場機制完成,尤其是重要的基礎性、長期性和前瞻性戰略領域,需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和政策的作用。在宏觀層面,政府應當具有長期規劃和穩定的發展戰略與思路,設計有效、協調的制度安排和運作框架,並進行持續投入,引導本國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微觀層面,政府通過政策運用鼓勵企業成為研發投入、創新活動以及科技成果應用的主體。從而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促進本國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形成產業競爭力。

3. 可以總結的一國或地區的發展模式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並在長期可以轉變。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技術依賴」可能是在某一發展階段形成的局面。拉美的經驗則表明,「技術依賴」可能成為長期困擾一國經濟增長的困境。這意味導致社會文化、政治體制、金融市場等許多因素將共同影響一國科技發展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穩定開放資本市場、實施匯率控制對於中國當前和未來科技發展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⑷ 拉丁美洲在二十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

拉丁美洲在二十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進口代替工業化。

閱讀全文

與拉美什麼模式實現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有工業暖風機製造商 瀏覽:976
汽車雨刷片怎麼安裝 瀏覽:403
奧迪氙氣燈怎麼開啟 瀏覽:504
工業會計交稅應該怎麼做賬 瀏覽:363
工業污水如何提高溶解氧 瀏覽:406
賓士車被撞壞怎麼辦 瀏覽:597
汽車遇洪水注意什麼 瀏覽:299
奧迪a6夜視儀是什麼 瀏覽:436
曲梁鎮工業園區什麼時候開工 瀏覽:954
汽車上有黑點代表什麼 瀏覽:517
賓士哪個店修車比較好 瀏覽:49
寶馬驅動系統測試是怎麼回事 瀏覽:580
一八年的奧迪q5是什麼配置 瀏覽:903
寶馬3系3d視角怎麼開 瀏覽:386
河南工業屏有哪些 瀏覽:553
河北工業數字交換機多少錢 瀏覽:869
上海蔚來汽車怎麼樣 瀏覽:762
東南汽車待遇怎麼樣 瀏覽:592
寶馬5系缸墊在哪個位置 瀏覽:636
汽車有哪些車牌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