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四川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

四川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

發布時間:2023-01-18 10:49:46

1.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之2020年工作計劃

第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盡銳出戰、全力沖刺,努力破解疫情帶來的新困難,確保剩餘的7個縣摘帽、300個村退出、20萬人脫貧。

掛牌督戰涼山州脫貧攻堅,6月底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建設、農村危房改造住房建設任務,對“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發現問題逐項清零。綜合施策解決特殊困難,優先支持貧困群眾務工就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抓好控輟保學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繼續鐵腕禁毒、有效防艾。涼山彝區脫貧關系全省大局,我們要緊盯目標,決不松勁懈怠,堅決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

第二,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充分用好國家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的機遇,擴大有效投資、提振消費、穩定外貿外資,推動全省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第三,千方百計保居民就業。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持續加深,堅決把穩就業擺在當前工作的突出位置,打好“組合拳”,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全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強化“川渝一盤棋”思維,抓住機遇、勇擔使命,唱好“雙城記”,深入推進“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與重慶協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兩中心兩地”,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把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謀劃好未來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路徑。推動編制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規劃。支持達州、廣安、遂寧、資陽、內江、瀘州等地與重慶區(縣)加強合作,新建一批新區、合作區和示範區,推動川東北渝東北、成渝中部地區一體化發展和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共同實施一批支撐性引領性重大項目。

第五,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現代產業是我省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務必緊盯既定方向,打造一批特色支柱產業。聚焦工業“5+1”壯大實體經濟。加快製造強省建設,重點抓產業強鏈延鏈補鏈。推動“一芯一屏”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發展軟體產業,搶占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5G網路應用和超高清視頻等產業高地,加快建設數字四川和智慧社會。突出農業“10+3”擦亮金字招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創建國家級2個,新增省級30個以上,帶動市縣建設300個以上。實施“川字型大小”農產品品牌建設。

第六,大力推動改革開放創新。進一步弘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提升全域開放水平,發揮各類人才作用,充分釋放發展潛力,著力培育新動能。

第七,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為抓手,努力走出一條城鄉二元結構加速向融合發展轉型的新路子。

第八,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省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增強上游意識、建設生態屏障是我們的重大歷史責任。

第九,確保兜住民生底線和持續加強公共服務。高度重視疫情對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注重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第十,深入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建設。把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作為重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2. 工業互聯網如何賦能產業發展

你好這個問題有點難

3. 四川和重慶都在發展大數據,在貴州落戶的產業巨頭會變心嗎

大數據產業已經成為貴州的一張名片,但其產業地位也正受到相鄰兩個省市的挑戰。

2017年底,重慶提出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定了大數據等12個智能產業重點發展領域;2018年,四川省雅安市規劃建設大數據產業園,定位服務四川及西南地區信息化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打造中國西部大數據中心。

但目前三地在大數據產業上的競爭還不明顯,並有加強合作及錯位發展的趨勢。

雅安的進擊

雅安發展大數據的戰略始於2018年。按照「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打造川西地區大數據基礎服務基地、互聯網數據中心和算力供應中心,建設川西大數據中心」的要求,雅安規劃了總面積2.65平方公里、可容納伺服器210萬台的川西大數據產業園。

「貴陽具有的優勢,雅安都有。」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駱玲向第一 財經 記者表示,雅安和貴陽都在發展大數據產業前端,即大數據的存儲和計算,這對氣溫和空氣潔凈度都有比較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雅安和貴陽都有電價優勢。

貴州以涼都著稱,水煤資源豐富,電力價格低廉。而雅安也有將近65%的森林覆蓋率,被稱為天然氧吧,氣候涼爽且溫差小,同時雅安水電資源豐富,且棄水現象嚴重。

其實,雅安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直接動因就是四川建設水電消納產業示範區。

四川水電資源豐富,經過幾年大規模開發後,棄水問題逐漸凸顯。國家電網四川電力公司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四川電網調峰棄水電量分別為76億千瓦時、26億千瓦時、97億千瓦時、102億千瓦時、141.43億千瓦時、139.96億千瓦時。

過去幾年,四川豐富的水電資源還吸引了比特幣挖礦公司的湧入。當地的中小水電站為這些挖礦公司提供了低廉的電價。

2018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關於深化四川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以電力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 探索 建設若干水電消納產業示範區,爭取在兩三年內基本解決棄水問題。意見還確定了甘孜、攀枝花、雅安、樂山等水電消納產業示範區。

雅安是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截至2017年底,雅安水電裝機容量1267萬千瓦,投產水電裝機規模位居四川省第二位。但是,由於電力外送通道受限,加之省內用電負荷增速放緩,雅安市棄水電量呈逐年遞增趨勢,2017年雅安水電棄水電量超過120億千瓦時。

大數據中心需要大量電量,屬於高載能綠色產業,因此,發展大數據產業成為消納水電的重點產業。雅安選擇發展大數據產業得到了四川省的大力支持,並在發展模式上走了一條貴陽的道路。

2019年2月26日,雅安水電消納示範區「川西大數據產業」購售電框架協議簽約。根據協議,自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五個自然年交易周期內,國網四川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將確保雅安大數據企業享受電價優惠,全年平均按0.34元/千瓦時結算。

貴陽發展大數據也是先從優惠的電價進行突破的。2016年,貴州省為促進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推動大工業企業綜合用電價格由0.56元/千瓦時平均降至0.44元/千瓦時,其中,大型數據中心用電價格降至0.35元/千瓦時。

根據公開資料,數據中心約有70%運行成本來自電價,相比大工業電價0.5~0.6元/千瓦時,優惠後的價格具有很大競爭力。比如,位於貴州貴安新區的華為數據中心,一期容納60萬台存儲伺服器,按照貴州當時的電費價格0.456元/千瓦時,每年可以節約6億多元的電費。

而雅安開出了比貴陽更有競爭力的電價,吸引了一批企業入駐。今年6月28日,阿里巴巴、網路、騰訊、天翼雲、金山雲等12個IDC(互聯網數據中心)項目簽約入駐川西大數據產業園,總投資45億元。加上之前落戶項目,川西大數據產業園已累計簽約落戶項目21個,協議總投資超過95億元。

川渝黔競合

雅安大數據產業剛剛起步,其目標也比較實際。根據規劃,雅安力爭到2020年成為省內一流的大數據生態高地;到2021年,基本形成完善的大數據產業生態,信息產業產值達到80億元以上,大數據相關從業人員達到2000人以上,大數據產業成為全市新興支柱產業。

駱玲表示,四川的優勢在於產業基礎比較好,經濟體量比較大,發展大數據有產業依託,很多本地需要大數據中心的行業系統已經落戶雅安,形成大數據龍頭企業聚集。

同時,雅安的「野心」不僅是大數據產業前端。大數據產業要服務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才能有產業融合效應。在建設大數據產業園的同時,雅安還同步規劃了大數據創意公園、康養數字小鎮、區域電商中心等。

在四川之前,貴州的大數據產業已經受到來自重慶的挑戰。在重慶提出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後,一些巨頭的投資風向便發生了改變。

2014年,阿里雲大數據中心落戶貴州,阿里還宣布將把貴陽建成全球備案中心與技術支持中心;2017年,騰訊在貴陽建設了七星綠色數據中心,這也是一個特高等級災備數據中心。但後來,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等巨頭又在重慶進行重點投資。

今年1月,阿里巴巴重慶智能中心落戶兩江新區。近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b2b、零售通、口碑、大麥、阿里影業、螞蟻金服、菜鳥、阿里集團客戶體驗事業部等營團隊,已經正式入駐該中心。

與此同時,繼貴州之後,重慶也獲批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駱玲認為,相比貴州,川渝地區發展大數據有自身產業、市場的需求。比如重慶 汽車 、電子信息等產業基礎雄厚,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會很有前景。

但目前,四川、重慶和貴州三個地方在大數據產業上的競爭還不明顯。不僅如此,重慶和貴州作為兩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也在加強合作。今年3月發布的《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也將大數據作為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方案提出,整合渝黔兩地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要素,共同搭建大數據協同創新平台;同時,推動核心支撐軟體、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智能裝備、智能製造雲服務平台等在製造業的集成應用,全面推進兩地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

而《雅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也明確提出實施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路線。著力在大數據基礎服務、物聯網與應急產業、人工智慧與無人駕駛、區塊鏈與信用體系、電子商務與產業培育、視聯網與公眾服務等方向開展示範應用。

4. 四川省是如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

一、四川簡介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大熊貓故鄉。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遊、文化大省。省會成都在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第四大航空港。

二、發揮特色產業,助推經濟發展

四川將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成為特色農業,比如四川蒼溪縣瞄準“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這一金字招牌,多措並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並將這一產業進行深加工,發展了獼猴桃罐頭、飲料、走出了‘大園區+小庭院’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助推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在各級政府努力下,四川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相信“天府之國”會更加繁榮!

5. 中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台將於什麼時候發布

中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台將於2017年6月份發布。這一平台是航天科工積極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全面升級平台戰略的成果。

航天雲網公司副總經理柴旭東介紹說「這一平台是航天科工積極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全面升級平台戰略的成果。」,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發布的大背景下,INDICS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世界首批、中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台應運而生,全球製造業正進入了工業互聯網平台的競爭時代,根本上顛覆了傳統製造業的發展模式,深刻改變未來國際產業分工與國際貿易的競爭格局,也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很難得的歷史切入點和機遇。即將公布的工業互聯網雲平台將開啟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平台時代。

6. 四川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產業領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把握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依託我省在人才和產業方面的優勢,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路,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推進高性能集成電路、平板顯示、高端軟體等行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雙輪驅動,建設國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力爭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以上,增加值9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下一代信息網路。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路以及「三網融合」信息網路建設,統籌寬頻接入。強化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開發,加快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帶動新型網路設備、智能終端產業和新興信息服務的創新發展。發展寬頻無線城市,加快先進信息網路向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延伸覆蓋,普及信息應用。強化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電子核心基礎產業。圍繞重點整機和戰略領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電路自主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通用、新結構中央處理單元、圖像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數/模和模/數轉換器、存儲器、可編程器件、微型系統級晶元、關鍵IP核產品、射頻識別晶元、信息安全晶元及系統晶元、非接觸IC卡晶元等。積極發展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液晶顯示面板(TFT-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加快發展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光電子器件、片式電子元件、高頻率器件、電力電子器件、微特電機與組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新型顯示前端用基礎新材料和新器件。
高端軟體和新興信息服務。加快發展面向市場的基礎軟體、移動計算軟體平台、網路信息安全軟體、數字內容加工處理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和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和管理服務、互聯網增值服務。加快高端軟體開發和自主軟體應用,支持金融、交通等關鍵領域智能管理信息系統軟體研發。積極發展物聯網環境下的交通物流、遠程醫療及護理、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數字虛擬技術,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專欄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三網融合全面推廣,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基本完成,寬頻無線城市大規模發展,網路裝備產業進入國內前列;新一代顯示技術取得突破;智能感測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關鍵電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重要應用軟體的技術水平和集成應用能力大幅提高,掌握網路信息服務關鍵應用和基礎平台技術,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0%,基本形成高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標准體系,一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進入國家先進行列。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可信網路平台技術,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嵌入式軟體及軟體服務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寬頻無線與移動通信和光通信技術,智能終端、泛在網技術,微型系統級晶元設計技術,新型顯示技術,新型顯示生產線專用設備關鍵技術,射頻識別、新型感測器技術,物聯網集中平台技術,空間信息技術,新型元器件和電子材料生產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建立產業聯盟和創新聯盟,提升數字電視、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的工程中心、實驗室創新能力;建立完善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智能感測等領域工程實驗室,建設平板顯示共性技術研發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軟體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業務標准庫、知識庫和案例庫建設。加大行業領軍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3.產業化:推動數字電視下一代傳輸演進技術、接收終端、核心晶元發展,積極推進集成電路、LED、微機電系統(MEMS)、智能感測器、大尺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面板(TFT—LCD)、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產業化;加快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中試和量產。
4.骨幹企業培育:實施骨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扶持計劃,鼓勵產業鏈上下游聯合和重組,支持基礎產品企業與應用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二)新能源產業。
把握世界新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發揮我省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新能源開發轉化和裝備製造兩大重點,加快新能源產業化發展,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核電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核電裝備科研、設計、試驗、製造、安裝到核燃料供應、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整體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核電裝備製造,非核動力裝備,核島設計與系統集成、核島和常規島設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發展AP1000、EPR第三代蒸汽發生器、核電汽輪機、發電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主管道等核電主設備,積極推動核電配套產品自主開發和國產化應用。建立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供應集成采供體系和核電技術服務體系。構建核電設計服務、關鍵模塊與部套件生產、基礎材料和能源生產的完整產業體系。推動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產業化應用。重視核電安全技術研究,加強核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核應急管理水平。
太陽能產業。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關鍵材料、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其他新型電池及組件等晶硅光伏產業。積極發展碲化鎘太陽能電池、非晶硅太陽能電池、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納米晶硅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等薄膜光伏產業。加快發展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菲涅爾透鏡、聚光光伏電池、太陽跟蹤裝置及控制系統等聚光光伏產業。積極發展坩堝、清洗蝕刻、絲網印刷、光學鍍膜、磁性濺射、組件測試等光伏生產設備。建設一批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建築一體化並網光伏電站、離網型光伏電站和戶用光伏系統,積極探索推動試驗示範光熱電站建設。
風能產業。以整機產品配套為重點,積極發展1.5MW以上陸地風機和3MW、5MW潮間帶及丘海系列風機、變頻裝置、控制器、齒輪箱、雙饋式與直趨式發電機、柱軸承/偏航軸承/變漿軸等各類軸承、液壓控制系統、潤滑成套設備、主軸、輪轂、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並網逆轉變控系統、輸配電設備等。實現風機整機製造規模化和系列化。加快建設一批風力發電場,增加清潔能源供應。
生物質能。加快生物質直接燃燒固化氣化發電等技術產業化,形成生物質氣化發電系統設計、集成和製造能力。研製生物質能源成套裝置,積極發展沼氣能源成套設備、分布式生物質固化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分布式沼氣發電成套設備、可再生生物質鍋爐、生物質氣化爐熱解新技術成套設備。積極發展麻瘋樹等提取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發電。
智能電網。開展新能源發電的系統模擬、功率預測和並網運行控制等先進技術研發及推廣,加強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技術保障。完善輸電線路狀態檢測,加強智能變電站建設,促進居民用電智能化管理。積極推動智能電網運行體系建設,提高智能電網管理運行水平。
其他新能源。以電動汽車和電站儲能為主要應用領域,重點發展以超級電容、大容量鋰電池、含釩液流電池等為主的儲能器件製造和儲能系統集成,以及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並網等方面的示範應用。
專欄3 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升裝備製造能力;太陽能利用設備及新材料的研發能力大幅度提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實驗示範;掌握先進風機組整體設計能力;突破下一代生物液體燃料技術。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第三代核電核島與常規島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技術,兆瓦級以上陸地和海上風機模塊化設計製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高效晶硅、非晶硅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光熱發電技術,聚光發電技術,生物質熱解氣化及燃燒技術,生物質液體燃料高效轉化技術,燃氣發電機組關鍵核心技術,大功率儲能電池及智能電網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等。
2.產業化:推進核電系統集成、關鍵模塊和零部件,大型風電整機、新型風電機組和零部件,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配套設備等產業化,加快開發利用清潔高效能源,推動煤層氣、頁岩氣以及生物質能等產業化發展。
3.市場培育: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工程示範,適時大規模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加強適應光伏發電發展的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推動生物質能源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開發建設,促進生物質能加快應用。
(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依託我省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進民用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等行業領域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總產值1500億元,增加值400億元。
民用航空。重點發展軍機、公務機、無人機、直升機等整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國產大飛機機頭和ARJ-21新支線飛機機頭、機身等關鍵部件,大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零部件,航空電子系統產品,航空機載設備及配套產品。積極發展機場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及成套設備、航空物流系統及設備。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平台、配套產品、航空服務、通用機場,構建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體系。發展機體、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的維修,推進航空再製造、客改貨業務、航改燃機系列產品發展。
航天及衛星應用。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航天及衛星應用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型火箭、亞軌道火箭、空間服務系統及設備、衛星載荷系統、星際鏈路系統等宇航產品,推動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系統開發,發展衛星運營增值服務,構建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航天產業鏈。推進衛星地面系統、用戶終端系統、宇航級關鍵元器件開發,實施北斗用戶終端批產工程、高分遙感綜合應用示範工程,建設北斗衛星應用產業園、北斗導航運營中心、高分遙感數據中心,建設區域對地觀測衛星數據處理與信息服務體系、衛星導航運營服務體系。
軌道交通。依託國內唯一的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和相關企業、研發機構,抓住城際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機遇,掌握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加快發展高速鐵路橋梁關鍵功能部件、高速鐵路的線路設備、高速動車組運載裝備、高速鐵路線路維修設備等,建設高速鐵路功能部件試驗檢測中心。
智能裝備。以先進重大裝備為特色,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智能專用設備、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關鍵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等。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電子控制系統和智能充(放)電系統。
專欄4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民用機、軍機發展和應用實現重點突破,形成國產飛機發展的關鍵部件生產能力;掌握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滿足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需要;智能裝置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領域製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民用機、軍機總體設計、總裝製造、系統集成和實驗驗證技術,空中管制、通信、導航、監視技術,衛星通訊、導航定位、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應用技術,高速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製造技術,高速精密機床製造技術、遠程智能化加工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推進航空航天重點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提高航空航天的綜合技術開發能力。推進軌道交通裝備標准體系建設,完善試驗驗證條件。實施智能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推進中高檔數控系統與功能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化。
3.產業化:積極發展民用機、軍機以及國家大飛機項目中立項的大飛機機頭及部分前機身部件和通用機載設備,加快發展大型航空設備、航天電子產品、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等主機或配套產品, 加快高鐵大功率電力機車、大功率交流傳動內燃機車等機車車輛產品及數控刀具、量具及合金材料、高速電主軸、機械主軸、高精度智能化、數字化測量儀器儀表及其他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產業化進程。
4.市場培育:開展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包括市場開發、航空租賃、維修服務等在內的航空服務業,推進航空航天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四)新材料產業。
緊跟材料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的國際新材料發展新趨勢,發揮我省在科技、人才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堅持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重點推進稀土、釩鈦、硬質合金等產業領域的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材料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新型功能材料。重點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系列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及貴金屬催化材料、碲化鎘/硫化鎘、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隔膜、銅銦鎵硒復合薄膜材料、含釩陶瓷、高檔銳鈦型鈦白、特種有機硅、氟單體以及高附加值有機硅、氟下游產品、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
先進結構材料。重點發展釩鈦低(微)合金、新一代節約合金資源不銹鋼、工程塑料、硬質合金數控刀具、人造聚晶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復合片、金屬陶瓷材料及刀具、量具、礦用合金、耐磨零件及深加工產品、鎢絲、鉬絲和鎢鉬製品、硬面材料、新型焊接材料、功能性炭黑及碳石黑材料、高檔鈦材、高純金屬材料等產品。
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重點發展超高強芳綸纖維、芳綸1414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熱致性纖維、聚甲醛纖維、玄武岩纖維、碳纖維、醋酸纖維等重點產品。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生產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水平。
生物醫用和共性基礎新材料。重點發展新一代組織誘導性人工骨、軟骨、肌腱等器械和組織工程化製品,醫用聚氨酯及聚乳酸等合成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製品,表面抗凝血改性的人工瓣膜、血管支架,心肌補片、封堵器、人造血管、生物瓣膜等介入治療和心血管系統修復器械,血液採集、分離、純化材料和製品等產品。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專欄5 新材料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圍繞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及其復合材料等三大領域,建設新材料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品牌,培育龍頭企業。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釩鈦磁鐵礦煤基直接還原技術,新型節能多晶硅生產及硅材料副產物回收綜合利用技術,工程塑料新產品開發及深加工和應用技術,高端氟硅材料產業化及應用技術,紡綸、聚苯硫醚纖維、聚四氟工業纖維、玄武岩纖維、聚甲醛纖維、熱致性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化技術,稀土礦產資源采選、冶煉分離、深加工及綜合回收利用技術,超細晶、超粗晶、高精度硬質合金及製品製造技術,生物醫用材料製品及植入器械開發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形成產業技術聯盟或產學研聯盟,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和技術創新團隊,圍繞重點領域初步形成「研發-中試-成果轉化-產業化」創新鏈。重點骨幹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產業化:加快釩鈦、稀土、硅、鋰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推進含釩、鈦、稀土、硅、鋰材料的產業化,推動化學新材料及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積極推進超硬材料及刀具、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用植入器械產業化進程。
(五)生物產業。
抓住全球生物產業加速發展的機遇,發揮我省生物資源、科技、產業的比較優勢,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重點加快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生物育種等行業的發展,開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的名牌產品,建成國家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生物產業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增加值300億元以上。
生物醫葯。大力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化學合成葯。重點開發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靜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破傷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1N1甲型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溶瘤重組腺病毒注射液、新型抗體類抗新生血管生成葯物、新型抗體類抗腫瘤血管生成葯物等。加快發展中葯資源、新型中葯飲片、中葯提取物、現代中葯新品種深度系列開發。攻克血漿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延伸血液製品產業鏈。推進創新葯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支持發展化學高仿葯。
生物醫學工程。加快推進醫學與其他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重大傳染病診斷血清試劑、快速診斷試劑、醫用磁共振、數字化X射線機及附屬部件、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超聲影像設備、血液透析設備等高端醫療診斷設備。
生物農業。支持發展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生物育種產業,積極發展動植物轉基因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培育動植物超級種。發展生物農葯、生物肥料、動物疫苗、生物飼料添加劑等綠色農用生物製品,推進微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應用。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開發畜禽副產物蛋白肽等產品。開發基於非糧原料的下一代生物能源,研究開發利用農作物副產品提供生物能源技術,重點支持麻風樹、粉葛等優良種源的選育和種植基地建設。
生物製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化工產業和做強現代發酵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非糧原料與纖維素轉化關鍵技術,培育發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機化工原料,推進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生物材料產業化。大力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食品、化工、制漿、製革等領域關鍵工藝環節的應用示範,積極推進工程微生物與清潔發酵技術應用,重點支持四川泡菜發酵功能菌相關研究和應用。
生物技術服務。重點發展新葯先導物篩選與合成,原料葯與制劑GMP中試設備,促進臨床前研究、葯物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試驗設計等專業化第三方服務。積極發展幹細胞醫療及研究類生物治療服務。發揮現代中葯、基因技術等研發優勢,推進葯物研發外包服務。開展生物數據挖掘,建立生物信息共享體系,實現生物數據資源共享。
專欄6 生物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形成基因工程醫葯、新型疫苗、抗體葯物、現代中葯等為代表的一批處於國家先進水平的新葯開發平台,制葯技術和裝備研製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現代生物育種和農用生物產品創新平台,實現一批新型綠色農業生物產品產業化發展。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基因工程葯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及純化關鍵技術,基於功能基因的生物技術葯物設計關鍵技術,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技術,中葯飲片炮製技術,中葯有害殘留物的監測與分析技術,生物化學和免疫化學診斷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生物有機質提升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建設。依託優勢企業建立完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葯研發平台。建設區域性重要糧油作物、園藝作物和主要畜禽生物育種及產業化設施,強化生物育種工程化能力。
3.產業化:大力發展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葯物;肺炎、腦炎等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和血液製品。推動中葯飲片及提取物、中成葯的創新和產業化,推進抗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常見多發疾病化學葯的產業化。
4.產業升級:推進生產工藝創新,完善技術標准體系,強化質量管理,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六)節能環保產業。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條件,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重點加快高效節能設備、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領域的發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堅實技術和產業基礎。到2015年,力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增加值300億元。
高效節能。重點發展余熱余壓利用、高參數節能環保鍋爐成套設備、高壓高動態電氣驅動系統、區域熱電聯產、節能風機、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成套設備、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煤層氣及瓦斯等高效節能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節能電器、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無極燈、節能建材等綠色節能產品。積極研發推廣節能環保電動汽車、壓水型推進器船舶、混合動力機車等新型節能運輸工具。
先進環保。重點推廣鄉鎮污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天然氣開采過程中高含鹽廢水處理成套設備。大力發展煙氣脫硝成套裝置、煙氣脫硫關鍵設備、油/水分離過濾機械、多效真空制鹽節能減排成套設備、大氣復合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電子廢物拆解處理、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土壤有機質提升、環保檢測設備、環保生態葯劑、機動車尾氣治理等重點環保產品和技術。
環保節能服務。推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培育專業化節能服務龍頭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形成節能服務產業體系。積極鼓勵和支持節能服務公司、各類節能技術服務機構提供專業能源計量和審計、能效測試、節能項目設計、節能量檢測、培訓咨詢等專業化節能服務。加強全省節能監測監管網路建設。推廣特許經營模式,發展合同環境管理、碳交易、清潔生產審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設計、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環境監測等咨詢服務。開展環境保護設施行政代執行試點工作。
資源循環利用。重點發展共伴生礦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航空產品、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餐廚廢棄物、建築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產品和技術。建立較為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廢舊家電再生資源產品、再生金屬、再生橡膠等再生資源產品。推進農作物秸稈、實用菌菌渣等農產品副產品的循環利用。
專欄7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推廣應用重大節能技術裝備,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企業迅速增加;突破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有比較優勢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環境服務業有較大發展;推廣應用先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重要資源再生利用能力明顯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煤的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節能鍋爐(窯爐)設備製造與集成技術,節能機電和家電產品製造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煙氣脫硫及脫硝成套技術,生活垃圾成套處理技術、污泥處理技術、機動車尾氣氮氧化物治理技術,釩鈦清潔生產技術,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瓦斯及垃圾氣發動機燃燒和控制技術等。
2.產業化:大力推廣《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和《當前鼓勵發展的環保產品(設備)》中的技術和產品,開展重點節能技術示範、產品產業化及推廣應用,推進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實施節能產品惠民行動、重大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創新發展工程,示範推廣清潔、脫硫脫硝生產技術。推進「城市礦產」示範和高效發展,實施再製造產業化行動,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行動,促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設,推動稀貴金屬礦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及橡膠回收綜合利用。
3.商業模式創新: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管理,大力推進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市場化、社會運營服務,發展環保節能服務產業。

7. 工業互聯網的六大應用模式

近年來,新一輪的 科技 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推進。工業行業在多元的行業生態中更應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改造。以5G為基礎,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加快邁進!

2017年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網路、平台、數據、安全四大體系穩步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加快發展,平台化設計、智能化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

隨著企業看到的門類增多,需求差異和個性化更是凸顯得淋漓盡致。5G和工業互聯網的碰撞將是技術、知識和經驗的結合,需要不斷融會貫通,共同配合。這樣才會有一批新模式、新業態孕育興起!

工業互聯網的六大應用模式有哪些

一、數字化管理。在數字化的現代,企業在數字化管理中前提是依靠數據、數據鏈。以數據驅動企業高效運營管理。實現全場景、全過程的鏈路,助力企業在戰略決策、產品銷售、生產製造、市場布局等方面構建更有價值、更為優化的管理。

二、智能化製造。在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中信息都在更新換代,智能化代替代替人工已經遍布,從生產、設備、包裝、出庫等一系列的領域上都能完全實現人工替代。

三、網路化協同。網路化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可以推動企業和客戶實現面對面信息共享,促進兩者之間的距離感。實現網路化的協同模式、協同管理、協同服務,優化企業配置和制度。

四、個性化定製。面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通過數據獲取後,進行分析。實現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建議改正,從而生產出高質量、個性化、高效率的產品。

五、服務化延伸。主要指企業從原有製造業務向價值鏈兩端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是新型產業形態製造和服務發展的延伸。實現「製造+服務」、「產品+服務」、「銷售+服務」的一體化轉型。

六、平台化設計。依託工業互聯網平台進行的一系列商業性的設計。匯聚了人員、演算法、模型等設計資源展現出來,改變傳統設計方式,提升高效的研發質量。實現全球化、全方位的工業互聯網交易。帶你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產工業互聯網新趨勢,助力企業實現營銷數字化,攻克難關,追加資源。

搜了網可以幫你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六大應用模式,快來一起了解!

搜了網依託網路強大的搜索技術,精準觸達買賣雙方,積極推動中小企業改革,更具有權威性。不管是移動端還是PC端,入駐搜了網後,都會出現在首頁位置,快速提升了品牌影響力,讓更多客戶了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線上推廣是帶動企業轉型最直接的發展途徑!

搜了網始終致力於進一步提升大數據的能力,為工業互聯網轉型添磚加瓦。

8. 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融通平台啟動

2019年6月15日,2019世界工業互聯網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大會上,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多家中央企業共同啟動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融通平台。該平台建成後,將具有跨要素、跨領域、跨行業、跨區域、跨平台的綜合能力,實現資源融通、應用融通、數據融通,為提升國資監管水平、促進中央企業資源共享和產業鏈生態建設提供支撐。

目前,航天科工聯合航天 科技 、中船集團、中國電科、中國航發、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華能、國家電投、中國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電子、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寶武、中國五礦、中國建築、中國華潤、中鋼集團、中國西電集團、機械總院集團、中國化工、中國黃金等共28家中央企業參與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融通平台,未來參與規模還將不斷擴大。

根據發布的建設路線圖,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融通平台將按「先互通、後融合、再提升」三個階段,開展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國家創新中心創建、中央企業工業互聯網融通平台建設和試點示範以及工業互聯網融通發展生態體系構建等四個工程建設。

9. 如何實現工業互聯網產業

一、錨定細分市場

我認為,對於工業互聯網企業來說,並不是什麼行業都應該涉足的,目前有些工業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雙跨企業,動輒就說自己做了幾十個行業,賦能了很多用戶,其實,我覺得對於一個初創行業和初創企業來說,不宜做的行業過多,而應該是在不涉及過多行業的情況下,每個行業做深做透,也就是說,評價一個好的工業互聯網企業的一個指標是,哪怕只做了幾個行業,但是每個行業都做了幾十個客戶,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效行業應用。

之所以開展直銷模式,是因為對於任何一個新興行業來說,沒有什麼比直接面對客戶更直接有效的方式了,客戶前期了解你的方式只有和你面對面的方式,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合適的,很難想像能有人比你更能夠說清楚你的新體系、新架構和新技術。

對於工業互聯網行業也一樣,企業只有不斷地去通過直銷面對客戶,才能前期讓客戶盡早的了解你的產品體系和服務內容,通過不斷地市場積累,慢慢的磨合自己的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再融合各類其他的產品,才能順利站穩腳跟,走向主流。

10. 我國智能製造的基本現狀和基本架構是什麼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迅速、發展戰略清晰。2016年12月8日,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頒布。根據《規劃》,2025年前,我國推進智能製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規劃》要求到2020年實現四個具體目標:

目標一:智能製造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研發一批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突破一批智能製造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支撐軟體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

目標二:發展基礎明顯增強。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基本完善,制(修)訂智能製造標准200項以上,面向製造業的工業互聯網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

目標三:智能製造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基本建立。

目標四:重點領域發展成效顯著。製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運營成本、產品研製周期和產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宏觀地看,製造業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近年來,製造企業數字化基礎能力穩步提升,製造業企業設備數字化率和數字化設備聯網率持續提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的數據,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分別達到47.1%、49.5%、41.0%,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9.3%。數字化率指標直接反映了我國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進展速度。

我國已經形成系列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根據賽迪研究院對我國先進製造業集群空間分布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形成以「一帶三核兩支撐」為特徵的先進製造業集群空間分布總體格局。環渤海核心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等省市,是國內重要的先進製造業研發、設計和製造基地。其中,北京以先進製造業高科技研發為主,天津以航天航空業為主,山東以智能製造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為主,遼寧則以智能製造和軌道交通為主。長三角核心地區以上海為中心,江蘇、浙江為兩翼,主要在航空製造、海洋工程、智能製造裝備領域較突出,形成較完整的研發、設計和製造產業鏈。珠三角核心地區的先進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和江門等地,集群以特種船、軌道交通、航空製造、數控系統技術及機器人為主。中部支撐地區主要由湖南、山西、江西和湖北組成,其航空裝備與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實力較為突出。西部支撐地區以川陝為中心,主要由陝西、四川和重慶組成,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中國製造業主要領域發展情況:

以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和半導體產業為例

(1)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製造的結合: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

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是推動製造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其中,工業互聯網又是這個融合過程中的核心。工業互聯網與我國智能製造發展正相關。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分別為55.7%、47.3%,佔GDP比重分別為1.5%、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6.7%、9.9%。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帶動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分別為135萬個、206萬個。從這個數據來看,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形成全新的動能。

工業互聯網發展存在三大痛點。我國工業互聯網仍處於發展初期,標准架構還在探索之中,商業模式尚不成熟,技術、人才、安全等方面存在瓶頸和短板,推廣應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並存,需要保持耐心、穩中求進。具體而言,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數據流動與融合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設備互聯互通信息孤島問題。例如,一條生產線涉及大量不同的設備底層通信和數據交互協議等,要實現設備之間有效的數據流動和融合,難度較大。其次,在目前的人工智慧發展階段,對依託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智能化自動決策依然是有難度的。最後,工業互聯網設備的專用軟體難以通用也是當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一個較大瓶頸。

二是對成本和安全問題考慮不足。一方面,存在成本問題。例如,工業互聯網安全涉及專業人員、數據中心、雲計算等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存在安全挑戰。例如,工業互聯網的數據泄露和網路攻擊風險等。

三是工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依然需要摸索。工業互聯網行業標准多,涉及各個製造業的垂直領域,專業化程度高,難以找到通用的盈利和發展模式。

2020年6月30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就工業互聯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水平。由此看來,從2020年開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工業互聯網會是智能製造最為關鍵的國家戰略。

(2)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迅速

政策方面,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支持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1959年,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與約翰·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標志著機器人技術進入製造業。我國在1972年開始工業機器人研究,與美國相差僅約10年。1982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工業機器人。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主要涉及噴塗、焊接等工業流水線上機械手的研發。「863計劃」啟動後,我國開始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技術發展。「十五」規劃(2001~2005年)期間,我國開始發展危險任務機器人、反恐軍械處理機器人、類人機器人和仿生機器人等。「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期間,開始重點關注智能控制和人機交互的關鍵技術。到「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智能製造」開始正式全面提上國家戰略。2016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發布,開始進一步完善機器人產業體系,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核心零部件生產能力,提升應用集成能力。

技術方面,我國機器人技術發展迅速,但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2011年至2020年,國內機器人技術相關的專利數量快速增加,年平均申請量為17009.2件,年平均增長率為39.53%,最高年增長率為79.67%(2016年),2018年的年度申請量最高,申請數量為37853件。我國機器人專利數量的快速增長,說明了2011年以來我國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但我國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技術國產化率依然較低,制約著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根據頭豹研究院的數據,我國工業機器人機械本體國產化率為30%、減速器國產化率為10%、控制器國產化率為13%、伺服系統國產化率為15%;而在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成本結構中,伺服系統、控制器與減速器這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佔比超過了70%。核心零部件因為技術壁壘高,國產化程度低,主要依賴進口,因而成本佔比較高。例如,中國工業機器人製造企業在采購減速器時,由於采購數量較少,難以產生規模效應,面臨國際供應商議價權過高問題,相同型號的減速器,中國企業采購價格是國際知名企業的兩倍。

需求方面,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智能製造加速升級,使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迅速增長。根據2019年8月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我國生產製造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需求依然旺盛,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保持向好發展,約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另外,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在2017年達到97台/萬人,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並將在2021年突破130台/萬人,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如圖1所示,從長期來看,製造企業對工業機器人仍有巨大需求,機器人價格下行的態勢也將延續。在「量增價降」綜合因素作用下,工業機器人本體銷售額平穩增長,預計到2023年將達265.8億元。此外,隨著部分西方國家對華扼制戰略的推進,我國工業機器人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加快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的國產替代。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產化,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銷售方面,從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情況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國產替代在加速,國際市場競爭力在加強。一是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逐步增長,國產替代加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隨著我國機器人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與外資品牌機器人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例如,2019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31.25%,比2018年提高3.37個百分點。另據民生證券研究的研究報告,「2011~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達25.1%;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由約800台增加至約5萬台,復合年均增長率達58.3%,高於國內整體銷量增速約33個百分點;同期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滲透率上升約26個百分點。」二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出口增長迅速,國際市場份額在提升。2015~2020年,我國國內工業機器人出口量由2015年的1.2萬台提升至2020年的8.1萬台,復合年均增長率達46.5%;出口量在全球佔比由4.6%提升至20.4%,增長約16個百分點。

(3)高端數控機床依然是我國的短板

高端數控機床與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密切相關,但目前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發展依然相對落後,這也是制約我國智能製造業發展的重要短板。有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排名前10的數控機床企業中,來自日本的山崎馬扎克公司以52.8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一,德國通快公司以42.4億美元排名第二,德日合資公司德瑪吉森精機以38.2億美元排名第三,其後分別為馬格、天田、大隈、牧野、格勞博、哈斯、埃瑪克,這10家高端機床企業沒有一家是中國的。

我國對進口機床有著較大的需求。根據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2015年至2019年,我國進口的數控機床合計達29914台,進口總額達978億元。此外,我國高端機床及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截至2021年,國產高端數控機床系統市場佔有率不足30%。國產精密機床加工精度目前僅能達到亞微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1~2個數量級。因此,在供需矛盾之下,我國高端機床的自主化、國產替代任務依然艱巨。

具體而言,我國高端數控機床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端機床的精密數控系統主要來源於日本、德國,國產數控系統主要應用於中低端機床,國產高端機床精密數控系統自主供給依然缺乏;二是主軸主要來源於德國、瑞士、英國等國,國產企業已具備一定生產能力,但技術仍需迭代提升;三是絲杠主要來源於日本,國內相關技術較多,但技術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刀具主要來源於瑞典、美國、日本等國,國產刀具材料落後,壽命和穩定性不高,平均壽命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3~1/2。

(4)半導體發展進展

半導體市場需求佔全球第一,但國內供給能力有限。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非常迅速,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根據Statista全球統計資料庫的數據,截至2012年,我國半導體市場需求份額首次過半——佔全球半導體總需求的52.5%。根據賽迪顧問2021年6月1日公布的《2021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趨勢白皮書》的數據:「從區域結構來看,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2020年,中國市場佔比最高達到34.4%。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1.7%、8.5%、8.3%和27.1%。」

但是,同時我國半導體自給自足能力嚴重不足。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公布的可查數據,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度達2271億美元,而同年我國石油進口原油38101萬噸,金額為1164.69億美元,集成電路進口額遠超石油進口額。中國半導體生產一直不能滿足國內半導體消費需求。根據法資知名市場調查公司博聖軒(Daxue Consulting)2020年10月的數據,「自200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半導體的最大市場。然而,在2018年,中國的半導體消費總量中,只有略多於15%是由中國的生產提供的」。根據彭博社的數據,2020年中國晶元的進口額攀升至近3800億美元,約占我國國內進口總額的18%。到2021年上半年,國內半導體領域的供應缺口依然未縮小。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1月至5月,我國進口集成電路2603.5億個,同比增加30%。由此看來,截至2021年上半年,國內半導體供給能力依然有限。

我國部分半導體產業領域已具備國際競爭力,但缺乏高端晶元生產能力。半導體產業的整個生產製造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布式設計、製造和封測。2021年3月1日,國新辦舉行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十三五』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是非常驕人的,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據測算,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20%,為同期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增速的3倍。技術創新上也不斷取得突破,製造工藝、封裝技術、關鍵設備材料都有明顯大幅提升。」

在半導體產業製造領域,國產自主創新替代在全面加速。根據國盛證券2020年6月的報告,我國國內半導體製造已基本完成從無到有的建設工作。例如,中微公司介質刻蝕機已經打入5nm製程;北方華創硅刻蝕進入SMIC28nm生產線量產;屹唐半導體(Mattson)在去膠設備市場的佔有率居全球第二;盛美半導體單片清洗機在海力士、長存、SMIC等產線量產;沈陽拓荊PECVD打入SMIC、華力微28nm生產線量產;2018年ALD通過客戶14nm工藝驗證;精測電子、上海睿勵在測量領域突破國外壟斷等。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缺乏7nm及以下的高端晶元的穩定、規模化生產能力,華為當前遇到的困境也很大程度上根源於此,我國距離實現高端晶元的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國晶圓生產能力發展迅速,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但產業結構失衡。我國在半導體生產材料——晶圓製造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大陸晶圓產能佔全球晶圓產能15.3%的份額,已超越北美(北美佔全球晶圓產能的12.6%),成為全球第四大晶圓製造地區(第一名為中國台灣,佔21.4%;第二名為韓國,佔20.4%;第三名為日本,佔15.8%)。

半導體材料製造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海思半導體是我國IC設計企業龍頭,2016年銷售額達260億,是國內最大的無晶圓廠晶元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的業務包括消費電子、通信、光器件等領域的晶元及解決方案,代表產品為麒麟系列處理器等。2020年10月22日,華為在HUAWEI Mate 40系列全球線上發布會上發布的麒麟9000晶元,採用了5nm工藝製程。據報道,麒麟9000在多個參數上超越驍龍865、蘋果A14等競爭對手。但是,麒麟的加工生產仍然需要海外公司代工,因此麒麟晶元的供應會受到「美國的晶元禁令」等國際因素的影響。我國在半導體產業結構上還存在發展

均衡的問題,難以完全自給自足。

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細分趨勢非常明顯。較諸之前設計、製造和封測在同一公司完成的IDM模式,這三個環節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專業企業分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走向分工的過程也是半導體產業鏈全球化的過程。以1996年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半導體產業受制於國際和國內政治因素,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摩爾定律」速度完全脫節。但在1996年之後,通過「908」「909」工程等系列戰略推動,加上進入21世紀以來全產業鏈的系列配套發展,我國半導體產業體系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當前中國已躍升為晶圓代工產業全球第二大國。從中國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進程看,中國半導體製造工藝從落後3代以上,縮小為僅落後1~2代。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晶元製造環節,雖然有「908」「909」工程以及最近十餘年來國家的大力推動,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落後依然不容置疑。必須承認,整體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設計企業少而弱,製造方面雖有半導體巨頭紛紛設廠,但以封裝測試為主,而且由於國外政策的限制,製造工藝均落後於國外。至於製造設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些問題我們依然要面對,而且還需要深入分析和挖掘原因。

04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智能製造業人才緊缺,需加快培養相關人才。我國智能製造面臨人才缺口大、培養機制跟不上、現有製造業人員適應智能製造要求的轉型難度較大等問題。

一是整體人才缺口大。我國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有關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才需求量也必定會在智能製造不斷深化中變得更大。

二是人員流動性大,且劉易斯拐點後人口紅利在縮小。不僅是人才缺口大,製造業人員流動性也很大。根據中金公司的調研,在跨過劉易斯拐點後,製造業勞動力市場中需求方的議價能力下降。例如,有紡織企業反映2012年以來企業在國內就面臨基層員工招不進來、大專生留不下來的情況;另外,有些汽車配件企業希望可以留住熟練工人,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部分四川、重慶的工人可能選擇不再回來,過去幾年的產業內遷也使很多中西部勞動力選擇就近就業。

三是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創造的新職位需要新型技術人才,但傳統就業人員並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轉型並適應新職位需求。以工業互聯網為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工業互聯網相關職業在不斷涌現。2019年、2020年國家發布的29個新職業中,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達到13個,如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佔新增職業的44.8%。要勝任這些新職位需要較高、較新的知識儲備,原有傳統製造業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要滿足這些新崗位的技能需求,需要時間培養。

以上都是智能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建立更為健全的在職教育體系、提供在職教育的認可度和含金量。製造業是就業的重要領域,相關人員的轉型升級是邁向智能製造的前提。在人才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在職人員「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製造業智能化人才培養比較務實的路徑。同時,用人單位也要拋棄對在職學習的成見和歧視,避免「唯學歷論」,要根據製造業實際需求和個人能力來選用人才。

另一方面,製造業人才使用面臨「Z世代」挑戰。「Z世代」是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網路世代、互聯網世代,統指受互聯網、即時通信、簡訊、MP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面對時代變化,製造業傳統的用人管人方式需要轉變,使年輕一代能夠留得下來、幹得下去,能夠越干越有希望。

工業互聯網的安全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進一步細化明確責任體系。工業互聯網作為智能製造的「血脈」,其安全性直接關繫到智能製造的安全。工業互聯網和製造系統具有高度集成的特徵,而這些集成使智能製造系統更容易受到網路威脅的攻擊。2019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兩大總體目標:一是到2020年年底,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二是到2025年,制度機制健全完善,技術手段能力顯著提升,安全產業形成規模,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備可靠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面臨的威脅較為嚴峻。2020年1月至6月,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與風險預警平台持續對136個主要互聯網平台、10萬多家工業企業、900多萬台聯網設備安全監測,累計監測發現惡意網路行為1356.3萬次、涉及2039家企業。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工業互聯網雖然總體安全態勢平穩,未發現重大工業互聯網安全問題,但對工業互聯網基礎性設備和系統的攻擊正在增多,攻擊范圍、深度都在擴張,未來工業互聯網面臨嚴峻安全挑戰。

工業互聯網安全問題難以避免地會隨著智能製造升級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相關的防範體制機制是關鍵所在。《指導意見》特別強調,到2020年年底,「制度機制方面,建立監督檢查、信息共享和通報、應急處置等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構建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制,制定設備、平台、數據等至少20項亟需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標准,探索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評估體系」。由此可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我國相關主管部門對工業互聯網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和多部門協同聯防聯控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而細化工業互聯網各領域、各環節的責任體系,是多部門合作防控的首要問題。因此,在加強相關標准建設的同時,也要進一步細化相關安全體系的職責,需要將防範工作落實到具體的主管部門。

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的國產替代需要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議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科研機構與產業界的聯動,通過提高國家系統自主創新能力來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瓶頸突破。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這些領域在技術路徑上是密切相關的。例如,這三個領域在感測器、控制系統、各種智能晶元模塊方面均有相似或共同的技術棧。我國要提高這些領域的國產替代率,不是依靠個別技術突破能夠實現的。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替代突破需要依託國家系統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國家層面,目前這幾大領域主要依靠相關部委和地方產業政策支持,但缺乏中央的統一戰略。建議立足於國家整體系統創新能力的提高,從中央層面明確具體的責任人,統籌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領域自主創新問題。通過中央層次的統籌,在不斷改革中建立與解決當前半導體、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相適應的國家系統自主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化的創新突破能力,推動我國智能製造邁上新的台階。

加快智能製造升級發展,需進一步激活民營企業活力,完善相關市場競爭和退出機制。一方面,未來我國企業的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在國企做大做強的同時,民營製造業發展的動能不容忽視。2018年以來,我國對於行政性政策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問題已有較深入的認知,特別是政策剛性對民營企業生命力的影響問題,需要長期警醒。此外,我國智能製造同時也要為「小微民營企業」預留發展空間,引導和促進小微企業形成或者融入產業鏈。

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製造業領域已經不是幼稚產業,保護與競爭、政策支持和市場退出機制等需要並行推進。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我國半導體晶元需求當前已經占據全球第一,除了晶元製造還與國際發展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在晶圓材料生產、封測和電子產品製造方面的全球競爭中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結合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經驗,在行業發展早期是需要產業政策扶持的,但是隨著產業自身發展的不斷成熟,要逐步從產業政策推進向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相結合的方式過渡,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淘汰落後產能,為有競爭力的企業提供更好的創新空間。因此,我國半導體行業最終仍需面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全球的較量,長期的競爭與較量將是常態。

閱讀全文

與四川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有工業暖風機製造商 瀏覽:976
汽車雨刷片怎麼安裝 瀏覽:403
奧迪氙氣燈怎麼開啟 瀏覽:504
工業會計交稅應該怎麼做賬 瀏覽:363
工業污水如何提高溶解氧 瀏覽:406
賓士車被撞壞怎麼辦 瀏覽:597
汽車遇洪水注意什麼 瀏覽:299
奧迪a6夜視儀是什麼 瀏覽:436
曲梁鎮工業園區什麼時候開工 瀏覽:954
汽車上有黑點代表什麼 瀏覽:517
賓士哪個店修車比較好 瀏覽:49
寶馬驅動系統測試是怎麼回事 瀏覽:580
一八年的奧迪q5是什麼配置 瀏覽:903
寶馬3系3d視角怎麼開 瀏覽:386
河南工業屏有哪些 瀏覽:553
河北工業數字交換機多少錢 瀏覽:869
上海蔚來汽車怎麼樣 瀏覽:762
東南汽車待遇怎麼樣 瀏覽:592
寶馬5系缸墊在哪個位置 瀏覽:636
汽車有哪些車牌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