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手工業生產方式在工業革命後發生怎樣變化
一、工業革命使英國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發生的變化是由手工工廠到近代大工廠制。二、工業革命爆發的前提:1.市場: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擴大了海外殖民市場,圈地運動擴大了國內市場;2.資本:海外掠奪及貿易積累了大量資本;3.勞動力:圈地運動和行會組織較早瓦解,提供了勞動力資源;4.技術:工場手工業技術的積累;5.社會環境: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國內社會狀況穩定。㈡ 簡要說明19世紀晚期西方工業生產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 請分析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
第一,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段的矛盾加劇。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家為了追求高額壟斷利潤,必然加深對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在生產領域,壟斷組織壟斷了優越的技術條件,建立起嚴密的管理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其結果,一方面工人為壟斷資本家創造的財富日益增多,工人收剝削的程度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使更多的工人成為失業者。在流通領域,壟斷資本家通過壟斷價格進一步剝削廣大工人和勞動群眾。第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不斷加深。戰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的高額壟斷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其他經濟落後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勞動人民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第三,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化。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家為了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原材料產地、投資場所,必然在經濟上分割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由於壟斷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壟斷資本的實力必然發生跳躍式的變化,最終導致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斗爭,這種斗爭發展到尖銳的程度就要爆發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典型。
㈢ 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3)工業生產發生了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消極:
1、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與落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2、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3、如果無限制地發展工業,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和枯竭。
總之,工業化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分配的不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人類服從自然,問題的本質是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資源。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㈣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工業生產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價廉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世紀80年代,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誕生了。從90年代起,許多國家都建立起汽車工業。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㈤ 19世紀晚期西方工業生產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電力成為新能源,汽車、石油、電力等新興工業出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影響:電氣時代的到來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求採納
㈥ 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世界工業生產和貿易發生了什麼變化
處於地理大發現時期,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商業革命 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 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有力地聯結為一個整體。 14、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的乃至世界的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商業革命即是其中之一。其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和價格革命。 新航路開辟後,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洲際貿易日益拓展,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如美洲以種植業為主,生產大量的煙草、砂糖、咖啡及棉花,並銷往歐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糧食、布匹等卻需從歐洲進口,同時種植園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貿易因此繁榮起來;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現在全球各地。在洲際貿易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是西歐,他們駕駛船隻穿梭於各地,通過控制商業和航運業大發橫財,這種世界體系的形成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不平等因素。 世界市場的拓展使新的商品出現在各國市場上,引起了廣泛的物種交流:歐洲人從把舊大陸的牛、馬、羊及他們的農作物(麥子、葡萄、甘蔗、洋蔥等)帶到了新大陸;而美洲的農作物也傳播到了歐亞大陸,如高產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還有花生、豆類、西紅柿等,這些食物極大的豐富整個世界的食物資源,到現在仍然是人類的基本食物;原產美洲的煙草、可可等農作物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的貿易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貿易中心和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開始衰落,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的商業中心地位先是被裡斯本、塞維爾等城市取而代之,而倫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後來居上,成為新的海上貿易中心。 伴隨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新的商業強國開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國家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成為四大商業強國,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爭奪。17世紀的荷蘭執世界貿易之牛耳,獲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但因其缺少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後盾,且只重視發展航運業,忽視了海軍的建設,在17世紀後期被英法取而代之。而英國經過英西戰爭、英荷戰爭和英法戰爭,到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價格革命也是商業革命的內容之一。新航路開辟後,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奪,大量的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美洲的白銀首先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後流向歐洲其他地區。由於白銀供給數量的增加,西歐貨幣充足,從而使金銀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升,投機活躍。價格革命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卻大發橫財,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自從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人開始了潛心發展自己的民族國家的歷程,特別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這一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他們兩位的統治時代正是16世紀宗教改革的時代,而英國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開的。 從歷史上來看,英格蘭從來沒有像德意志那樣,深深捲入歐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渦,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樣對腐敗的羅馬教會抱有強烈的道德義憤和民族仇恨。重現實、重實際的精神性格使英格蘭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熱衷於內心的信仰或體驗。所以,當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時,其主要原因不是出於純潔信仰,而是出於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的需要,並且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受新教影響,主要是受加爾文教的影響。 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是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 西班牙阿拉貢公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凱瑟琳,她成為亨利八世的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但只有女兒瑪麗·都鐸一個長大成人。亨利八世很為王位繼承人傷神,於是,向羅馬教皇提出與凱瑟琳離婚。教皇懾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拒絕了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結果,憤怒的亨利八世便開始了對抗教廷的活動。當時的歐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反教皇的情緒已經頗為普遍。亨利八世決定利用人們對教會的不滿,加強自己的統治。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1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5 回答者: tornadocyclone
㈦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工業組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各有什麼特點
變化:由中小企業佔多數轉變為大企業時代到來。
前者特點是規模不大,工人不多,生產和資本分散,企業主既是資本所有者,又是經營管理者。
後者特點是規模大,工人數以萬計,控制一個或多個部門,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1、經濟層面:
(1)促進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2)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產業布局發生變化汽車製造業,化學工業等興起;
(4)生產管理制度發生變化;
(5)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政治層面:
(1)資本主義制度完善,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2)工人階級進一步壯大,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3)各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開始對外擴張,瓜分世界殖民地;
(4)各國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
3、社會層面:
(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2)思想觀念發生改變,現代化的思想體系逐步形成。
㈧ 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1952年到1957年間我國的工業生產情況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
(1)變化:輕工業比重下降,重工業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影響: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的基礎。
(2)①1958~1962
變化:流入重工業和農業的資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躍進」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人民公社化運動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
②1963~1965
變化:流入重工業的資金減少,流入農業的資金增加。
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三年經濟困難,黨和政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比例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對重工業的投資,加強發展農業。
(3)原因: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錯誤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發動「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對重工業和基本建設投入過大,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
㈨ 工業革命使生產技術發生了什麼樣的巨大變化等二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有什麼推動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使得美德趕超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國際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導致二戰爆發。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