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當前製造業的特點,困難,及相應措施
目前我國製造業發展前景的基本趨勢應是高加工度化和製造業與其它部門以及製造業內部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問題。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此階段以重裝備業發展為主要特徵。當前,我國製造業競爭優勢水平低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與經濟發展脫節,外資所佔比例偏高,生產率與國外相比沒有任何優勢,為解決當前製造業難題,本文分析了我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及中國製造」落後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務必將機制創新、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融於一體,為中國製造業和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以盡快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地位。
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現代化的原動力,是國家實力的支柱。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製造能力,永遠成不了經濟強國。我國工業化的進程目前正處在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中間階段,要完全實現工業化,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努力。製造業分為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宏觀上看,我國製造業發展很快,以至於現在有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說法。這種說法似乎有兩個依據:一是製造業對我國出口的貢獻;二是製造業的發展速度。我國已完成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此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飛速發展為特點,產業結構輕型化,我國已將加工製造業在這一階段發展到極致, 「世界製造工廠」這頂帽子並非浪得虛名,但僅僅局限於消費品領域。隨著產業升級,我們已不可避免發展到以裝備製造業為主要特徵的「重化工業階段」,也有人稱之為「後工業化時代」。裝備製造,泛指生產資料的生產,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為特徵,包括能源、機械製造、電子、化學、冶金及建築材料等工業。根據我國的一般經驗,在輕工業為主的階段, GDP 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安置300 萬人就業,而在「重化工業階段」則降為70 萬人。重化工業階段,必然要遇到各種棘手的社會經濟問題,本文以現階段製造業發展狀況出發,試圖解決製造業中的一些問題,並為今後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1.中國製造業現狀
1.1 真實的生產率
目前中國製造業的總體規模與德國相當,可以說是個製造大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但兩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比拼是看生產效率的,即單位產品(或相同產品、產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 8 倍,但是創造同樣多的製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是中國的1. 3 倍,日本和中國比,這兩個指標分別為29. 9 和1. 2 ,這已是十年前的數據,現在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升了很多,換句話講,我們的生產率在不斷降低,大量的低素質勞動者供應市場掩蓋了這一趨勢。同時,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國主要工業產品有80 %以上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大量的生產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產能力又嚴重缺乏,重要設備基本依賴進口,這也限制了生產率的提高。
1.2 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
關鍵技術自給率低,技術對外依賴度達50 % ,60 %以上的裝備需進口,科技對發展的貢獻率僅佔30 % ,發明專利只佔世界總量的1. 8 %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外來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支撐。支撐中國企業生存的條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優勢,靠低價格競爭,缺乏資金和技術的積累;二是依靠宏觀經濟高速發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場優勢,強宏觀,弱企業。巨大的人力資本優勢掩蓋了中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的尷尬,如果這種不利局面還不改變,接下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將會面臨嚴重障礙,中國的製造業可能會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1.3 企業組織結構小而散,產業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
製造業是規模效益最為顯著的產業,但由於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業集中度合理的生產體制,企業組織結構散亂的狀況十分突出,我國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錶行業先進水平、佔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術特色的專業化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格局。
1.4 低端產品生產擴張過度,高附加值產品依賴進口。
企業長期盲目擴大產量,導致我國製造業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產品生產方面能力過剩,382 種主要工業品中87 %供過於求,而高科技工業品仍嚴重依賴進口。
1.5 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率較低。
盡管近些年國家強調技術革新,但技術對產出的貢獻率仍很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是美國的418 % ,而美國製造業在2000 年人均產值為86559 美元,是我國的1817 倍。另外,我國的能源利用率是32 % ,而發達國家是42 % ,工業污染排放量卻是發達國家的10 倍。還有,我國產品的增值率為30 % ,而美國、德國和日本分別是48 % ,47 %和41 %。這說明,我國製造業投人與產出過程中存在過低的資源利用率。
1.6 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營銷技巧,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
我國許多公司仍然沒有按照國際慣例改變其管理,導致企業競爭力大打折扣,而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導致製造業出現無序的價格競爭。同時,我國的企業非常缺乏全球營銷經驗,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夥伴在國際市場上推銷中國商品。
1.7 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
2003 年中國500 強企業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製造企業,33 家屬於後50 位,24 家打進前50 名,僅3 家擠進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屬於能源行業,1家屬於汽車行業。從前10 名的行業分布特點看,能源業、電信業以及金融業發展較快,而機電、化工等製造業則相對實力較弱。製造業跨國公司的規模龐大,中國企業的規模實力與之相差甚遠,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在全球500 強的榜單上也僅在第81 位,營業收入換算後僅相當於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營業收入的2.1%;而中國一汽集團的年營業收入僅為通用汽車的7.147 %。
1.8 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如果說科技創新能力弱是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那麼,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科技、經濟「兩張皮」、科技、教育「兩張皮」和教育、經濟「兩張皮」的體制弊端則是制約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最大障礙。
我國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以及教育與經濟長期處在剝離狀態,科技、教育為經濟服務的功能不強,科技、教育和經濟運作各行其是,產、學、研難以互動,缺乏國家宏觀協調機制,全社會有限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利用和科技力量的協調有序運作不到位。我國科技系統有自己獨特的任務、目標、體制、組織機制和評價體系,因此與教育系統、產業界的聯系不密切,與人才培養、知識轉移、成果轉化和整個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這個價值鏈是脫節的。一些科研單位封閉式的科技管理體制導致其游離在製造企業之外,不能緊緊圍繞企業生產中的難題和需求開展科研,其成果也不容易進入市場。而與科技界、企業界缺乏親和力的教育系統,由於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工程、科研訓練和生產實踐,更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尤其在國家戰略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與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出現較大偏差。科技創新不僅未對中國製造業起推動作用,反而起著阻礙作用,違背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原理。
2.解決當前製造業難題,實現製造業的長足發展
2.1 利用外資的溢出效應,東西部並行發展。隨著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製造業轉移出現新的戰略動向。
研發環節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種趨勢在不斷加強。當然,核心研發仍然留在跨國公司的總部,其地區總部或分部從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研發環節的轉移加快了其技術的轉移,同時也加強了對其投資企業的技術控制。相應地,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更多地採取了獨資的形式,並購投資的增長也明顯加快。盡管這一階段外資對技術壁壘設限甚高,但溢出效應仍不可避免。內資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資的先進技術;東部地區在今後的外資引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外資質量,鼓勵外資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將最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此外,採取各種措施,激勵外資企業在研發方面與國內企業、高校以及各種科研機構進行合作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對於西部地區,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還無法承接外資的溢出效應。在引進外資方面,應該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選擇的引進,而不應該盲目地追求較高的技術水平。西部地區目前主要任務是加大在科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為當地企業獲取外資的溢出效應積極創造條件。同時,西部應發揚自身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營造一個較好的投資環境,降低物流、貿易成本,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如果不這樣做,東西部的差距還有不斷加大的可能。
2.2 從國家戰略高度明確製造業的重要地位首先,全社會要形成一種共識:盡管我國目前處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但我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製造業在工業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沒有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中的物質基礎地位沒有變。因此,我們不能脫離國情,不能以知識經濟發展代替工業經濟發展,以信息化代替工業化。而只能把發展工業經濟與發展知識經濟協調起來,把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結合起來。第二,要從歷史與現實、科學和人文相結合的全新視角,充分認識製造業和製造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以及製造業與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深度關聯。還要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進程中工業化階段不可繞過,即使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發達國家的經濟載體仍是製造業,我國經濟的主導產業也還是製造業。第三,要站在一個主權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戰略的高度,牢固樹立「製造業存亡興衰決定國家存亡興衰」的觀點。要不間斷地對國內外製造技術實力進行比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等國歷史上曾輕視製造業導致經濟大滑坡的慘痛教訓,借鑒美、日、德、韓等工業化國家因十分重視製造業發展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成功經驗。要認准目標,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
2.3 建立科技、教育、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首先,國家應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與經濟三者之間的宏觀協調機制,加強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教育與經濟的三大介面,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國家及地方應自上而下成立技術創新協調機構,加強對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引導、調控,使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的合作夥伴關系。要將科技教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應在國家層面制定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計劃,盡快出台我國的科學教育標准和技術教育標准,以更有效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其次,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制定與經濟改革吻合、協調、連貫的科技和教育政策,為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再次,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機構,要在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發展內在規律的前提下,大膽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在教育與科技研發方面的結合,推動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合作方優勢互補、互動發展。最後,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設高校培養目標和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橋梁,直接面向工程實際、面向社會、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大批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並把人才培養與解決企業技術、管理問題緊密結
合起來。從而使工程教育能夠盡快適應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需求。
2.4 積極培育大企業,提高集中度和規模經濟效益。
製造業是規模效益十分顯著的產業,目前我國製造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這是導致我國製造業產品成本偏高、缺乏價格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業的形成途徑或方式一般認為有兩種:一是通過資本積累,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業,但這種形成方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現實國際競爭壓力。二是通過收購、兼並、重組來實現。這是大企業形成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應該說這也是我國大企業今後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到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資本市場的建設與完善上來,為建立市場兼並機制創造條件。
2.5 促使製造企業盡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其一,要從改革產權關系、產權結構著手推進國有企業的深層次改革,緊緊圍繞產權這個經濟體制的核心進行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使產權邊界更明晰、產權運作及管理更規范,真正取得國企運行機制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性進展,確保企業成為一個有足夠自由度和自主權的完全市場化的經濟實體,使其能在全球化市場立足,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鍛煉自己的生存及自我發展能力,培養企業自身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其二,要建立市場經濟中的優勝劣汰及退出機制,包括企業破產等死亡制度。市場經濟的吐故納新主要表現在企業競爭的退出機制上,只有清除競爭後的垃圾,創新才不會受阻,才有利於企業研發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的建立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整個社會還必須有完善的風險轉移機制,幫助那些勇於冒險創新的企業解除後顧之憂。其三,國家要引導企業從以傳統的降低成本的競爭發展方式,向以市場、技術創新為主的競爭發展方式轉變。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理論和經驗,應用工業工程的管理技術與方法來實現系統效率和效益目標,實施企業再造與知識管理,把企業制度建設與管理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以管理創新為強大杠桿,撬動企業技術創新。其四,實行國企廠長、經理、CEO (首席執行官)選拔市場化,以與國企經營機制市場化保持合拍。一是要解除政府對企業直接的人事控制紐帶,作為現代企業靈魂和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不能再是政府行政命令型的。二是要推行公開、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競爭性、市場化的選聘機制替代行政性、官員化的任免機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競爭、自由而有序流動的企業經營人才市場,保證國有企業可從市場上吸納有創業精神、創新意識並且具備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的職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其五,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強化企業研發機制。一是國家應重點支持一批大企業集團建立面向市場的技術中心,同時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要引導企業調整以跟蹤和模仿為主的技術發展思路,把自主開發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及改良國外先進技術結合起來。二是企業領導要提高對技術中心的認知程度,高度重視研發工作,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力量,採取多元籌資,加大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要提出中長期開發計劃,擬定具體項目執行方案,使企業技術創新真正落到了實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主要靠國家投入的狀況。三是尋求適合國情的企業技術中心的管理運行機制。要構建鼓勵科技人員以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的激勵機制,如實行專利權人、職務發明人獎勵制度;設立原始性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把知識產權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等。以此為科研人員實現自身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潛能創造條件。
綜合來看,機制創新、制度創新並與技術創新融於一體是我國製造業得以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製造業市場是廣闊的,而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必須把握機會,找到自己與發達國家製造業方面的差距,並根據自己的國情加以改進,為中國製造業和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以期盡快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未來真正的世界製造業強國。
❷ 中國的工業脆弱,到底是缺加工技術人才還是缺設計技術人才
目前,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最主要風險點之一。一方面產能過剩行業的經濟效益持續惡化,潛在金融風險不斷積聚;另一方面產能過剩行業占據了大量優質資源,擠壓了其他有利於經濟轉型行業的企業生長空間,抑制了全行業生產率的提升。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除了人們經常談到的體制問題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轉型升級不暢導致企業難以從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延伸,從而只能在低端環節進行惡性競爭。反過來,惡性競爭又削弱了企業轉型升級的能力,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對現階段的中國工業來講,要想治理產能過剩問題,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戰略,通過提升企業的技術能力,實現從產業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延伸。
❸ 我國製造工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東西布局不合理,輕重不協調,南北差距較大。
一.「三高一低」, 粗放型發展方式
「三高一低」是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發展方式是指我國製造業仍然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發展模式。
二.勞動生產率低,人均製造增加值低
雖然我國製造業目前發展迅速,但是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增加值與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
三.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術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一直是阻礙我國製造業提高發展水平,國際競爭力和比較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競爭優勢的層次底下
目前我國製造業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層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較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高技術產業嚴重不足。
五.製造業管理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秩序尚未形成,企業生產專業化水平仍較低。
六.職業技術工人嚴重缺乏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迅猛發展,「中國製造」下的「技工荒」問題已十分突出,成為影響中國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❹ 中國製造業發展現狀是什麼
製造業是指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工業品與生活消費品的行業。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當今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龐大、包羅萬象的行業,除採掘業、公用業(電、煤氣、自來水)以外的所有行業,均屬於製造業。它主要包括:金屬製品、一般機械、運輸機械、電氣設備、電子設備、儀器儀表、食品工業、紡織、服裝、傢具、文教用品、油加工、化工、建材、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和其他製造等17個行業。
圖2-7銼錢
圖2-9抽線琢針
中國機械製造業主要是1949年以後發展起來的,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和製造業的進步分不開的。經過幾十年的奮斗,我國製造業已經構建了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製造體系。當今中國已成為舉世矚目的製造大國。
2008年以前,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上升到21.22%,而美國為18.41%,日本為10.88%,德國為5.88%。2010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按2011年年初的匯率計算,中國製造業產值為2.05萬億美元,而美國製造業為1.78萬億美元。目前我國已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對外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
我國製造業的巨大進步為世人所矚目。然而,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和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如下:
(1)勞動生產率及增加值率低。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與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我國製造業仍然停留在勞動密集階段,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也低。2000年中國製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人均增加值為11662美元/人,而同期美國製造業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倍,日本是它的6.7倍。到2006年,美國的製造業人均增加值還是中國的7.3倍。1993—2006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率平均值為26.6%,而美國為47.2%,日本為36.9%。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率大大低於美國和日本,說明中國製造業的獲利能力不強,製造業技術水平較低,也說明了中國製造業在生產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術含量不高,從而導致製造業產品附加值較低。
(2)中國製造業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為主。近年來,中國憑借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貿易出口總額來看,中國無疑是貿易大國。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中國所出口的產品在生產中以大量的能源和環境污染為代價。出口商品結構中,紡織品、服裝、一般機電產品、鞋類、玩具、塑料製品等七類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超過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裝等產品的消費往往滿足恩格爾法則,市場空間有限,隨著周邊大量發展中國家開始從事這一產業,這一產業正面臨著價格戰的挑戰,最終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才能勝出。
(3)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術。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一直是阻礙我國製造業提高發展水平、國際競爭力和比較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中國多數行業的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大部分產品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基本停留在仿製的低層次階段;絕大部分製造業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技術創新的機制和優秀人才,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原創性技術和產品甚少,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產品缺乏足夠的競爭力,能夠參與國際主流渠道競爭的產品很少。
所以,作為中國製造業企業,要做大做強,特別需要實行鼓勵創新的政策,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❺ 為什麼中國製造業那麼落後呢
1、產品相互仿冒,中國製造業只能靠低成本競爭獲取微利。任何新型高利潤的產品出現,很快同質的產品就會蜂擁而上,企業很快回到低價競爭的起點!
沒有足夠的利潤率,只能靠量來降低成本,進一步使產能過剩,價格和利潤率進一步降低。中國製造業的競爭,成了低成本競爭,進而轉化成低質量競爭,中國製造業怎麼先進的起來!
2、中國製造業不可能有強大的科研投入。因為產品相互仿冒,投入大量成本的科研成果,是在給別人做嫁衣!對於一個具體的企業,沒有大的科研投入,不可能有先進的實驗設施,也就不可能產生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製造工藝,先進的高質量的材料。
3、產品相互仿冒,製造業關鍵崗位人員成了同行挖牆腳的對象,導致企業無法培養高技術人才!如果培養高技術人才,也是給同行做嫁衣,和大量投入的科研成果一樣,很快流失。同時高技術人才獲得高報酬,有一定資金積累後,也會快速仿冒復制相同的企業!
4、高速發展的中國,產品相互仿冒,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只能靠廉價的勞動力,大量的生產低級同質產品,大量企業效益低下、人員素質低下、人員待遇低下。不單是企業發展受限,而且導致職工收入低下,給整個社會穩定帶來壓力。不走出這個怪圈,就無法改變普通人群低收入的現狀。
(5)目前中國工業製造缺什麼擴展閱讀:
製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製造業可劃分為離散製造業和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參考資料:搜狗網路-中國製造由落後向進步發展
❻ 目前我國的機械工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或難點
三大難點,轉型迫切度擴大
1、高端產品不足,中低端產品需求明顯放緩,傳統產業處於產能過剩調整和產業轉型期
我國以同質化傳統機械產品為主,機械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低位,經營壓力普遍巨大,2015年,全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速高達10.2%,2018年下降至2.6%,2019、2020兩年甚至出現0.9%和7.1%的負增長,反映出機械產品需求市場總體疲軟的嚴峻態勢。
2、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弱與核心零部件制約明顯
依託企業建設的各類創新載體以局部領域為突破點,但無法有效滿足行業大多數企業對共性技術的廣泛需求,出現部分共性領域重復投入及分散投入,同時大量技術基礎薄弱與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自行開發,進而限制了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國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部分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受制於高端軸承鋼、高端液壓鑄件、高端塗料、關鍵絕緣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潤滑油脂等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落後,基礎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主機發展需求而依賴進口。
3、產業鏈韌性不強,上下游銜接不順暢
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生產控制、運維服務等核心工業軟體與系統受制於人問題十分突出,服務於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專用生產設備及生產線、專用檢測設備及系統等重大短板裝備自給能力較差。
與原材料製造部門融合發展不夠,上下游企業合作鬆散。機電一體化困難重重,兩大行業交叉領域存在研發和製造的空白,產學研銜接不足,機械零部件企業、整機企業和用戶間配合不夠、信任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❼ 我國製造業的人才缺口近2000萬,哪些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去製造行業上班
我國製造業的人才缺口近2000萬,數控技術專業以及機械製造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去製造行業上班。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離不開工業水平的進步,因此作為一名當代青少年來說,在生活中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促進我們國家的技術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選對專業,盡管說計算機專業非常吃香,但是如果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製造業會是更好的選擇。
3、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我們的國家崇尚工匠精神,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找准一條路並為之堅持下去,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需要注意的是高級技師求人倍率達到了3:11,也就是三個多崗位只有一個符合條件的求職者,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了解相關市場需求,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解決我們的問題。